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寶寶腹瀉發生

平日照護好‧減少腹瀉發生
當寶寶持續腹瀉時,除了就診治療外,在平日照護方面,父母也要配合寶寶當時狀況,給予適當的調整與支持,如此才有助於恢復原本的健康狀態。
1 支持療法
目前針對腹瀉相關症狀的治療,仍多以支持療法為主。針對住院寶寶,醫院會給予點滴輸液,幫助補充體內流失水分,使寶寶能自行恢復體力以舒緩症狀。平日在家休養時,也可讓寶寶口服適量電解質水,並且多休息。
2 飲食調整
趙舜卿醫師表示,根據資料顯示,腹瀉寶寶有無禁食,都不會影響病程的發展。建議父母可每4~6小時評估一次,如發現寶寶能夠喝奶或攝取副食品,就可讓他適量進食,以好消化食物為優先。
飲食內容上,避免富含油脂的料理,前5天的食物質地要細嫩。建議一歲內可從米湯開始,慢慢進階到泥狀副食品;一歲以上可從澱粉類(如米湯)起,依序攝取含維生素的水果,最後再進展到蛋白質和青菜。
3 生活習慣
造成腹瀉的感染源(細菌或病毒),大多是透過糞口傳染而來。因此,多洗手、維持環境清潔、大人外出回家後不直接抱小孩等,都有助於減少寶寶接觸感染源的機會。
趙舜卿醫師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

資料來源http://mobile.mombaby.com.tw/op/channel_2?id=2363










***********************************************************************
2種主要腹瀉狀況
如果寶寶因為受到感染而有腹瀉症狀,大多指的是「急性腹瀉」;然而,趙舜卿醫師表示,如果超過一段時間,將可能演變成「慢性腹瀉」,未來對寶寶的成長發展,多少有些影響。
1 急性腹瀉
如果寶寶發生腹瀉,但時間大約在兩個星期內,即為急性腹瀉。趙舜卿醫師說明,一般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都可能發生此症狀;通常只要經過治療、補充水分、多洗手(隔絕感染源),狀況就會改善許多。
2 慢性腹瀉
如果寶寶腹瀉的時間,超過兩週以上,就是慢性腹瀉。趙舜卿醫師表示,有乳糖不耐症、或腸病變的患者,常會合併發生慢性腹瀉的症狀,因而時常陷入持續腹瀉的循環中,長期下來,將可能影響寶寶營養及生長狀態。
腹瀉的合併症狀
一旦寶寶發生腹瀉,倘若沒有及時獲得治療與緩和,將可能引起某些合併症狀,促使病況加重,不但影響健康,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脫水,是最常見的急性合併症,因為持續的腹瀉,最直接會造成體內水分的流失。另外,有的患者還會發生抽搐(通常約發作1、2次就停),甚至還可能因嚴重脫水造成休克。如果長期下來,還可能產生慢性腹瀉等慢性合併症。
 4方向‧看就醫時機&住院標準
如果寶寶出現腹瀉,是否需要馬上就醫、甚至住院呢?或休息一下、隔天就會好?對此,趙舜卿醫師建議父母可以從四個方向來觀察,隨時注意需要就診的時機,以免延誤而使症狀加重。
1 脫水
原則上,可從尿液量是否偏少(正常一天4~10次)、尿的顏色是否偏黃、體重快速變輕、精神活力不佳等來判斷;如在寶寶身上可看到這些情況,代表已有脫水。父母可到藥局購買嬰幼兒專用電解質水,先幫寶寶補充水分。
2 嘔吐
寶寶罹患腸胃炎,常會有嘔吐症狀出現,一天吐2~15次都有可能;吐完仍有活力和食欲的輕微患者,可先在家休息並密切觀察,再考慮是否到門診諮詢。如果寶寶持續嘔吐超過6小時,最好不要拖,儘早掛號就診較佳。
3 高燒
寶寶發燒時,父母可先幫他補充適量水分,並用溫水洗浴或冷毛巾擦拭身體以舒緩發燒不適。然而,若持續高燒(39℃)2天以上,或曾就診但仍持續發燒者,這代表寶寶身體有狀況,宜儘快就醫。
4 症狀加劇
倘若寶寶的腹瀉程度變得更加嚴重,甚至還有腹痛的狀況發生,父母一定要趕快帶寶寶就醫診治。趙舜卿醫師表示,尤其是腹痛變嚴重或頻繁,還可能會有腸套疊或其他腹部急症的疑慮,因此必須更加謹慎,一有狀況還是請醫師確診較佳。
基本上,只要寶寶出現上述狀況,最好趕快就醫,之後醫師也會根據病況的輕重程度,評估是否有住院的需要。
資料來源http://mobile.mombaby.com.tw/op/channel_2?id=2362











***********************************************************************
不同月齡寶寶‧腹瀉原因不同
一般來說,寶寶會出現腹瀉,通常都與腸胃道狀況密切相關。趙舜卿醫師表示,在健康狀態下,不同月齡別的嬰幼兒,導致其腹瀉的症狀各有不同。
0~4個月
<1>急性腸胃炎:在冬季到初春的發生機率較高,起因於受病毒感染所致,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等皆很常見,患者的腹瀉會以帶點酸味的水便為主。
<2>過敏性腸道病變:此類寶寶會對奶類的蛋白產生過敏反應,因此腹瀉之外,還會伴隨著肚子疼痛感;不過發生的機會很少。
3~4個月以上
乳糖不耐症:發生在3~4個月以上的嬰幼兒的比例較高,此類寶寶通常隨著喝奶量增加,而表現出腹瀉,但整體症狀相對輕微。此外,趙舜卿醫師補充,此月齡以上的寶寶,可說是最常發生急性腹瀉的時期。
兩種類型腸胃炎
趙舜卿醫師表示,這兩種常見腸胃炎,都可能發生在寶寶身上,進而造成嚴重程度不一的腹瀉。
1 細菌性腸胃炎
常見的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等,多發生在夏季。受此細菌感染的患者,會有疼痛、裡急後重感,糞便帶有黏液和血絲。由於細菌會破壞大腸組織,造成腸子破洞,最嚴重還可能導致腹膜炎。
如沙門氏菌幾乎是年年都有病例,常藉由飲食而群聚感染,潛伏期0.5~2、3天,患者會排出綠色帶血的糞便。臨床上,年紀愈小的寶寶(尤其3歲以下),受到感染後症狀會比學齡孩童還嚴重,這與本身腸道菌叢穩定和免疫力可能有關。
2 病毒性腸胃炎
常見的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等,其中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多發生在秋冬。受此病毒感染的患者,小腸黏膜受到損傷,會拉出蛋花湯狀的酸味水便;常有腹脹與腹痛,嚴重會導致脫水。
以台灣近幾年來看,輪狀病毒因為疫苗的推行,病例普遍下降,反而諾羅病毒感染案例較多。諾羅病毒潛伏期平均約1天,傳染性高,大人小孩都很難倖免,受感染者易有急性腹瀉;一般病程約3~4天,但2~3歲內的幼兒病程可能長達兩倍時間,所以此年齡患者狀況改善後,醫院都會持續追蹤,待一星期後回診,確定是否完全痊癒。
資料來源http://mobile.mombaby.com.tw/op/channel_2?id=2361










**********************************************************************
寶寶腹瀉的原因與照護
嬰幼兒的腸胃道仍不夠成熟,有的甚至敏感脆弱,因此往往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腸胃道不適症狀,而「腹瀉」就是其中的一種。當父母看到寶寶腹瀉時,焦急之餘,也要冷靜地觀察,做好照護,才能減緩寶寶症狀,讓寶寶逐漸恢復健康。
對於新手父母而言,可能對以下情況感到疑惑:「寶寶一天拉好幾次,正常嗎?」「偶爾看到寶寶便便水水的,是拉肚子嗎?」然而,有時不完全是腹瀉(拉肚子),可能只是因飲食所造成的正常排泄。因此,父母應正確了解何謂腹瀉、症狀及照護法,才能真正確保寶寶健康。
特徵‧認識腹瀉
腹瀉,是一種反應寶寶身體可能有狀況的症狀。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趙舜卿說明,寶寶的糞便狀況需具備以下徵兆,才算是腹瀉。
1 頻率偏多
如果寶寶一天排泄超過3次,且此狀態已持續2~3天以上,通常是腹瀉的可能性很高。
2性狀改變
一般健康的寶寶,糞便的性狀是固定的,如較稀較糊的軟便、較成型的條狀或顆粒狀便便。假如性狀突然改變,如變得特別稀水、稀糊、黏度高或有血絲,通常都會是腹瀉。
3 解便量增加
腹瀉的含水量會比健康糞便還要高,並且總體的排便量會變得較多。趙舜卿醫師表示,這點是父母常忽略之處,建議可從體重變化多加留意。正常標準為每天每公斤應產生約5~10公克糞便,即6公斤寶寶每天解便量約為30~60公克。
4 味道或顏色異常
氣味是外顯而直接的,最容易被察覺到。因此,如果發覺寶寶糞便味道變得特別重或不好聞(刺鼻的臭味等),可能也是腹瀉。
掌握小跡象‧覺察寶寶腹瀉
寶寶不善於表達,有時父母不一定能即時觀察到腹瀉狀況。不過,由於寶寶的表達很直接,因此只要多注意,仍可以從某些小跡象發覺到異常。
【跡象1】通常腹瀉都會合併脹氣發生,因此寶寶的肚子會有鼓鼓的狀況。
【跡象2】腹瀉帶給身體的感覺並不舒服,所以寶寶的情緒往往會明顯地變差。
資料來源http://mobile.mombaby.com.tw/op/channel_2?id=2360







*********************************************************************************

寶寶腹瀉的原因與照護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趙舜卿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嬰幼兒的腸胃道仍不夠成熟,有的甚至敏感脆弱,因此往往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腸胃道不適症狀,而「腹瀉」就是其中的一種。當父母看到寶寶腹瀉時,焦急之餘,也要冷靜地觀察,做好照護,才能減緩寶寶症狀,讓寶寶逐漸恢復康。

對於新手父母而言,可能對以下情況感到疑惑:「寶寶一天拉好幾次,正常嗎?」「偶爾看到寶寶便便水水的,是拉肚子嗎?」然而,有時不完全是腹瀉(拉肚子),可能只是因飲食所造成的正常排泄。因此,父母應正確了解何謂腹瀉、症狀及照護法,才能真正確保寶寶健康。

4特徵‧認識腹瀉
腹瀉,是一種反應寶寶身體可能有狀況的症狀。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趙舜卿說明,寶寶的糞便狀況需具備以下徵兆,才算是腹瀉。
  • 頻率偏多如果寶寶一天排泄超過3次,且此狀態已持續2~3天以上,通常是腹瀉的可能性很高。
  • 性狀改變一般健康的寶寶,糞便的性狀是固定的,如較稀較糊的軟便、較成型的條狀或顆粒狀便便。假如性狀突然改變,如變得特別稀水、稀糊、黏度高或有血絲,通常都會是腹瀉。
  • 解便量增加腹瀉的含水量會比健康糞便還要高,並且總體的排便量會變得較多。趙舜卿醫師表示,這點是父母常忽略之處,建議可從體重變化多加留意。正常標準為每天每公斤應產生約5~10公克糞便,即6公斤寶寶每天解便量約為30~60公克。
  • 味道或顏色異常氣味是外顯而直接的,最容易被察覺到。因此,如果發覺寶寶糞便味道變得特別重或不好聞(刺鼻的臭味等),可能也是腹瀉。
掌握小跡象‧覺察寶寶腹瀉
寶寶不善於表達,有時父母不一定能即時觀察到腹瀉狀況。不過,由於寶寶的表達很直接,因此只要多注意,仍可以從某些小跡象發覺到異常。

【跡象1】通常腹瀉都會合併脹氣發生,因此寶寶的肚子會有鼓鼓的狀況。
【跡象2】腹瀉帶給身體的感覺並不舒服,所以寶寶的情緒往往會明顯地變差。

不同月齡寶寶‧腹瀉原因不同
一般來說,寶寶會出現腹瀉,通常都與腸胃道狀況密切相關。趙舜卿醫師表示,在健康狀態下,不同月齡別的嬰幼兒,導致其腹瀉的症狀各有不同。

0~4個月
<1> 急性腸胃炎:
在冬季到初春的發生機率較高,起因於受病毒感染所致,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等皆很常見,患者的腹瀉會以帶點酸味的水便為主。
<2> 過敏性腸道病變:
此類寶寶會對奶類的蛋白產生過敏反應,因此腹瀉之外,還會伴隨著肚子疼痛感;不過發生的機會很少。

3~4個月以上
乳糖不耐症:發生在3~4個月以上的嬰幼兒的比例較高,此類寶寶通常隨著喝奶量增加,而表現出腹瀉,但整體症狀相對輕微。此外,趙舜卿醫師補充,此月齡以上的寶寶,可說是最常發生急性腹瀉的時期。

兩種類型腸胃炎
趙舜卿醫師表示,這兩種常見腸胃炎,都可能發生在寶寶身上,進而造成嚴重程度不一的腹瀉。
  1. 細菌性腸胃炎
    常見的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等,多發生在夏季。受此細菌感染的患者,會有疼痛、裡急後重感,糞便帶有黏液和血絲。由於細菌會破壞大腸組織,造成腸子破洞,最嚴重還可能導致腹膜炎。
    如沙門氏菌幾乎是年年都有病例,常藉由飲食而群聚感染,潛伏期0.5~2、3天,患者會排出綠色帶血的糞便。臨床上,年紀愈小的寶寶(尤其3歲以下),受到感染後症狀會比學齡孩童還嚴重,這與本身腸道菌叢穩定和免疫力可能有關。
  2. 病毒性腸胃炎
    常見的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等,其中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多發生在秋冬。受此病毒感染的患者,小腸黏膜受到損傷,會拉出蛋花湯狀的酸味水便;常有腹脹與腹痛,嚴重會導致脫水。
    以台灣近幾年來看,輪狀病毒因為疫苗的推行,病例普遍下降,反而諾羅病毒感染案例較多。諾羅病毒潛伏期平均約1天,傳染性高,大人小孩都很難倖免,受感染者易有急性腹瀉;一般病程約3~4天,但2~3歲內的幼兒病程可能長達兩倍時間,所以此年齡患者狀況改善後,醫院都會持續追蹤,待一星期後回診,確定是否完全痊癒。
2種主要腹瀉狀況
如果寶寶因為受到感染而有腹瀉症狀,大多指的是「急性腹瀉」;然而,趙舜卿醫師表示,如果超過一段時間,將可能演變成「慢性腹瀉」,未來對寶寶的成長發展,多少有些影響。
  1. 急性腹瀉如果寶寶發生腹瀉,但時間大約在兩個星期內,即為急性腹瀉。趙舜卿醫師說明,一般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都可能發生此症狀;通常只要經過治療、補充水分、多洗手(隔絕感染源),狀況就會改善許多。
  2. 慢性腹瀉如果寶寶腹瀉的時間,超過兩週以上,就是慢性腹瀉。趙舜卿醫師表示,有乳糖不耐症、或腸病變的患者,常會合併發生慢性腹瀉的症狀,因而時常陷入持續腹瀉的循環中,長期下來,將可能影響寶寶營養及生長狀態。
    腹瀉的合併症狀
一旦寶寶發生腹瀉,倘若沒有及時獲得治療與緩和,將可能引起某些合併症狀,促使病況加重,不但影響健康,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脫水,是最常見的急性合併症,因為持續的腹瀉,最直接會造成體內水分的流失。另外,有的患者還會發生抽搐(通常約發作1、2次就停),甚至還可能因嚴重脫水造成休克。如果長期下來,還可能產生慢性腹瀉等慢性合併症。

4方向‧看就醫時機&住院標準
如果寶寶出現腹瀉,是否需要馬上就醫、甚至住院呢?或休息一下、隔天就會好?對此,趙舜卿醫師建議父母可以從四個方向來觀察,隨時注意需要就診的時機,以免延誤而使症狀加重。
  1. 脫水
    原則上,可從尿液量是否偏少(正常一天4~10次)、尿的顏色是否偏黃、體重快速變輕、精神活力不佳等來判斷;如在寶寶身上可看到這些情況,代表已有脫水。父母可到藥局購買嬰幼兒專用電解質水,先幫寶寶補充水分。
  2. 嘔吐寶寶罹患腸胃炎,常會有嘔吐症狀出現,一天吐2~15次都有可能;吐完仍有活力和食欲的輕微患者,可先在家休息並密切觀察,再考慮是否到門診諮詢。如果寶寶持續嘔吐超過6小時,最好不要拖,儘早掛號就診較佳。
  3. 高燒寶寶發燒時,父母可先幫他補充適量水分,並用溫水洗浴或冷毛巾擦拭身體以舒緩發燒不適。然而,若持續高燒(39℃)2天以上,或曾就診但仍持續發燒者,這代表寶寶身體有狀況,宜儘快就醫。
  4. 症狀加劇倘若寶寶的腹瀉程度變得更加嚴重,甚至還有腹痛的狀況發生,父母一定要趕快帶寶寶就醫診治。趙舜卿醫師表示,尤其是腹痛變嚴重或頻繁,還可能會有腸套疊或其他腹部急症的疑慮,因此必須更加謹慎,一有狀況還是請醫師確診較佳。
基本上,只要寶寶出現上述狀況,最好趕快就醫,之後醫師也會根據病況的輕重程度,評估是否有住院的需要。

平日照護好‧減少腹瀉發生
當寶寶持續腹瀉時,除了就診治療外,在平日照護方面,父母也要配合寶寶當時狀況,給予適當的調整與支持,如此才有助於恢復原本的健康狀態。
  1. 支持療法目前針對腹瀉相關症狀的治療,仍多以支持療法為主。針對住院寶寶,醫院會給予點滴輸液,幫助補充體內流失水分,使寶寶能自行恢復體力以舒緩症狀。平日在家休養時,也可讓寶寶口服適量電解質水,並且多休息。
  2. 飲食調整趙舜卿醫師表示,根據資料顯示,腹瀉寶寶有無禁食,都不會影響病程的發展。建議父母可每4~6小時評估一次,如發現寶寶能夠喝奶或攝取副食品,就可讓他適量進食,以好消化食物為優先。
    飲食內容上,避免富含油脂的料理,前5天的食物質地要細嫩。建議一歲內可從米湯開始,慢慢進階到泥狀副食品;一歲以上可從澱粉類(如米湯)起,依序攝取含維生素的水果,最後再進展到蛋白質和青菜。
  3. 生活習慣造成腹瀉的感染源(細菌或病毒),大多是透過糞口傳染而來。因此,多洗手、維持環境清潔、大人外出回家後不直接抱小孩等,都有助於減少寶寶接觸感染源的機會。
     
趙舜卿醫師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892&prev=19893&next=19891&l=f&fid=6









*****************************************************************************
腹瀉脫水 運動飲料補不回
【聯合報/葉勝雄/永和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在醫院值班時,常遇到小朋友因腹瀉被禁食,哭著想吃東西,家屬整晚反覆問醫護人員:「可以讓他吃東西嗎?」
前幾個月在門診遇到8個月大,已腹瀉一周的小嬰兒,媽媽說:「已經把他的副食品都停掉了,只剩配方奶,為什麼還是一直拉呢?」而從以前到現在,腹瀉病人最常問的是「要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嗎?」
過去嚴重腹瀉的病人剛住院時,常被要求禁食,直到腹瀉改善,才能吃清淡食物。根據2011年The Cochrane Library實證研究,10歲以下急性腹瀉的兒童,在矯正脫水後,超過12個小時才開始吃東西的一組,在點滴注射量、嘔吐次數、住院天數、是否造成慢性腹瀉,和較早開始吃東西的一組,並無統計學上差異。因此,如果沒有腸穿孔等併發症,腹瀉並不需要刻意禁食。
腹瀉時該吃什麼呢?母奶、配方奶、米食、麵食、新鮮水果、蔬菜、瘦肉、優格等,符合年齡的正常飲食都可以。但要避免太甜(含大量單醣)的食物,如碳酸飲料和市售果汁等。太油的食物平常就可能引起腹瀉,此時也該避免。嬰兒如果有乳糖吸收不良,可以使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
上述腹瀉一周的小嬰兒,媽媽雖捨棄了米精等副食品,卻增加了配方奶的量,如此反而可能因乳糖吸收不良,延長腹瀉時間。因此,正確作法應該是維持原有的副食品,或改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
「腹瀉時喝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是長久以來的迷思。市售運動飲料針對流汗設計,相較腹瀉專用的口服電解質液,電解質濃度不及一半,醣類濃度又為兩倍以上。
如果將運動飲料稀釋以降低醣類濃度,或許可以避免加重腹瀉,但這樣一來電解質的補充卻又更缺乏了!因此口服電解質液才是矯正腹瀉脫水的最佳選擇。
脫水程度是腹瀉病人嚴重與否的重要指標(見左表),輕到中度脫水,一開始可按照體重,每公斤給予50至100c.c.口服電解質液,在4小時內分少量多次給予。
另外,可在每次吐或拉之後,給予10公斤以下幼童60至120c.c.,10公斤以上兒童120至240cc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流失。如果嚴重脫水,則應趕快注射點滴以矯正脫水,避免電解質不平衡等併發症。


















全文網址: 腹瀉脫水 運動飲料補不回 - 孩子的成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88288#ixzz2tpcX9Gcr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