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嬰幼兒 居家意外 傷害 處理法

嬰幼兒居家意外傷害處理法 發表時間:2008/05/08, 13:44
溺水
【發生原因】
雖然家中的澡盆、浴缸不若外面游泳池來的大,但是只要有蓄水的地方就有讓嬰幼兒發生溺水的機會,甚至只要短短幾秒的時間,就有溺斃的可能。最近更發生幼兒溺水的地方是餿水桶,因為媽媽去倒垃圾,留下幼兒坐著學步車,在家裡東晃西晃,晃到置放餿水桶的地方,一個失去重心,整個頭就栽進裝滿廚餘的餿水桶……當大家努力做廚餘回收為環保盡心時,卻發生這樣的憾事,實在令人不得不注意餿水桶的存放,也是不能輕忽的問題。
【處理方式】

1.
萬一幼兒不幸溺水的話,最主要的傷害是缺氧,請將溺水幼兒平放,頭往後仰,保持呼吸道暢通。

2.
若已無呼吸,先清除口腔異物後施以人工呼吸,量測脈搏決定是否進行呼吸道暢通,讓體外按摩與人工呼吸同時並進。

3.
掌握浸水時間和進行心肺復甦術的時間,將是有助癒後的最好指標。
【預防之道】

1.
不將幼兒單獨留在浴室;浴室的地板最好有具有止滑功能,免得地上潮濕促使幼兒滑倒而栽入蓄水的澡盆或浴缸。

2.
浴缸、澡盆不要蓄水,若是一定要蓄水,請務必加蓋,或確保存放地方不是嬰幼兒可以輕易接近的地方,如浴室一定要關上門。

3.
接冷氣水的桶子不要忘記加蓋。

4.
餿水桶免不了會存放廚餘,務必加蓋,或是改用其他不是幼兒可以輕易打開的容器,如需要腳踩才能打開的桶子。
燒燙傷
【發生原因】
吳昌騰指出,在兒童意外傷害的事件中,燒燙傷發生的頻率及數量都相當高,尤其又到冬天好吃火鍋的季節,高溫的鍋具與年幼的孩子在一起,實在令人擔心;或是熱騰騰的飯菜或飲料,擺在鋪有桌巾的桌子上,孩子輕輕拉著桌巾,很容易將這些東西一起拉下,而讓湯汁燙傷身體的任一部位;糊塗媽媽放洗澡水時,聽到門鈴聲或電話響起,立刻丟下孩子在浴室去開門或接電話,而熱水未關或僅放熱水時,很容易讓自行跑進浴室的孩子發生燙傷意外;時下流行的精油薰香,也陸續因為氣爆而導致燒傷事件亦時有所聞;加上國人使用開飲機的比例愈來愈多,開飲機一壓,飲水自動流出的方便,對於孩子也是另一隱憂,為燒燙傷的發生原因再添危險因子。
【處理方式】

1.
如果傷口不大,只出現紅腫、熱痛時,馬上用冷水沖洗或施以冰敷。

2.
傷勢嚴重的話,切記「沖脫泡蓋送」的處理程序,不要隨便使用牙膏、醬油塗抹傷口,以免傷口惡化。
「沖脫泡蓋送」處理程序
1)沖:以流動的清水沖洗傷口1530分鐘,若無法沖洗傷口,可用冷敷。
2)脫:在水中小心除去或剪開衣物。
3)泡:冷水持續浸泡1530分鐘。
4)蓋:燒燙傷部位覆蓋乾淨毛巾。
5)送:趕緊送醫急救、治療。
【預防之道】

1.
只要是熱的物品,如湯鍋、開飲機、熱的飲料等等一定要遠離孩子。廚房平時最好關上門,不讓孩子隨意進出。

2.
熱水器的水溫最好設定在中低溫(吳昌騰建議在44以下),若是熱水器無控溫裝置,在放洗澡水時,請先放冷水,再加熱水。

3.
關水時,先關熱水,再關冷水;或是建議換裝一壓就停止出水的水龍頭。

4.
幫孩子洗澡時,請專心完成。再急迫的電話都可以慢點聯絡,千萬不要將孩子單獨留在浴室。

5.
薰香精油與異丙醇(無色透明的可燃性液體,一旦過熱很容易引起爆炸。)混合使用時,不可以點火使用以避免氣爆。喜歡精油芳香的人,不妨將精油倒在衛生紙上,宜人的香氣自會飄散在房間中。
隨時注意孩子的動靜
照顧孩子的同時,大人也許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真要眼睛一直盯著孩子也是強人所難,不過,務必讓孩子待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以隨時掌握孩子的動靜。萬一孩子有什麼意外,就能掌握時間急救送醫。
林月英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家三代同堂,當天家中有5位大人,卻仍讓一個小孩發生了意外。因為每個大人都以為別人正在照顧小孩,其實孩子是獨自一人在房間玩,而玩出了意外。林月英表示,大人輪流照顧孩子時,一定要做好交接工作,清楚劃分責任時間,以免釀成不可知的意外。
嗆奶
【發生原因】
寶寶在一歲之前很容易發生嗆奶的問題,主要是吃太多或是未排氣之故,少部分寶寶則是因為有胃食道逆流所致。由於食道開口與氣管開口在咽喉部相通,奶水若是由食道逆流到咽喉部時,在吸氣的瞬間誤入氣管,即所謂的嗆奶。量大時,會造成氣管堵塞,不能呼吸,危及生命;量少時,直接吸入肺部深處造成吸入性肺炎。
【處理方式】

1.
輕微的溢奶、吐奶,寶寶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嚥動作,只要密切觀察寶寶的呼吸狀況及膚色變化即可。

2.
如果大量吐奶時,是發生在平躺時,應迅速將寶寶的臉側向一邊,以免吐出物向後流入咽喉及氣管。

3.
把手帕纏在手指伸入口腔中,甚至到咽喉,將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以保持呼吸道順暢,然後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4.
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發疳(即缺氧臉色發黑)時,表示吐出物可能已進入氣管了,使其俯臥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其能咳出。

5.
如果仍無效,馬上夾或捏刺激腳底板,使寶寶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時最重要的是讓他吸氧入肺,而不應浪費時間想如何把異物取出。

6.
在進行以上急救過程時,應同時將寶寶送往醫院檢查。

7.
如果嗆奶後的寶寶呼吸很順暢,最好還是讓他再用力哭,以觀察哭時的吸氧及吐氣動作,看有無任何異常(如聲音變調微弱、吸氣困難、嚴重凹胸等),如有即刻送醫院。如果寶寶哭聲宏亮,中氣十足、臉色紅潤,則表示無大礙。
【預防之道】

1.
每次餵完奶後,一定要幫寶寶排氣。

2.
每次餵食時,給適當的奶量即可,不要因為想讓寶寶多吃一點,而引發嗆奶情形出現。

3.
若是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一定要就醫,讓醫師開立可抑制胃液的藥品。
嬰兒搖晃症候群
【發生原因】
吳昌騰指出,在長庚兒童醫院的急診室中,每個月總見到一兩例是搖晃症候群的案例。的確,當寶寶哭泣時,爸爸媽媽或保母總喜歡搖搖寶寶,以安撫寶寶的情緒。適當搖晃是可以刺激腦神經的連結,但若用力不當,卻也易造成寶寶腦震盪、腦水腫。除了因為大人的搖晃外,吳昌騰也接觸過一個案例,就是保母將脖子還沒硬的嬰兒背在背上,時間一久,也出現搖晃症候群的症狀,因為還沒硬的脖子就這麼晃呀晃,不僅造成頸椎受傷,同時,也讓硬腦膜下血管出血。
【處理方式】

1.
若是搖晃過後,寶寶出現抽筋、眼神怪異或呆滯、只有單側肢體會抽動時,就要儘快送到醫院就醫。
【預防之道】

1.
不要以搖晃的方式安撫寶寶,否則要注意搖的幅度不能太大。

2.
寶寶的脖子還沒硬時,不要用背帶背在後面;真要背的話,宜選擇適合月齡較小寶寶的揹兒帶,有支撐脖子的功能,並將寶寶背在前面,可以隨時注意寶寶的樣子。

3.
平日不要過度依賴搖搖床,使用時間和搖晃程度都要控制。
撞傷和意外墜落
【發生原因】
林月英以「3歲以前的孩子是用腳思考的」,空間概念也尚未成形,加上剛學會走路的寶寶,頭部依然占身體重量的四分之一,容易重心不穩而跌跤,點出了孩子發生撞傷和意外墜落的機會不低。會在家裡發生撞傷,多半是寶寶碰尖銳的桌腳、堅硬的牆壁或櫃子的門,甚至一群小孩嬉戲時,不慎碰撞,其力道過大衝擊到胸部、腹部或頭部,可能引起如骨折、脫臼等外傷,也或許是腦震盪。至於意外墜落的主因,無非是從高樓陽台跌落、從床鋪或沙發跌下、或攀爬高處卻無法下來而跌落,嚴重則喪命,否則就是產生腦震盪現象。立即性的傷害如骨折,多能以肉眼觀察,決定是否立即送醫;令大人容易疏忽的反倒是因沒有明顯外傷,而誤認孩子沒事,其實是內在的傷害需要較長時間反應,如腦震盪就必須經過72小時的觀察,才能確認安好與否。甚至有一種情形是,照顧的爸媽根本不知道孩子曾發生這樣的意外,更加延誤送醫時間。
【處理方式】

1.
如為明顯外傷,就立即送醫。若確定孩子已骨折,先固定受傷部位,以免傷勢加劇。

2.
若看不出明顯外傷,可先觀察孩子在接下來的幾天,是否有哭鬧不休、嗜睡、不安、持續性嘔吐、精神活動力好不好、意識清楚與否、對外界反應是否遲鈍等症狀出現,若有當然立即送醫,透過電腦斷層攝影、X光檢查是否有腦震盪或顱內出血。
【預防之道】

1.
家中地板最好是木質地板或塑膠地磚等安全性較高的材質,減少滑溜的情形出現;若是無法改變,建議在寶寶的主要活動區域,鋪上塑膠地墊,緩和一些撞擊的力道。

2.
家具角邊、門鎖等突出尖銳處以護套包住,減少孩子不慎碰撞時的衝擊力。

3.
所有容易被孩子碰到而會搖晃的物品務必收好,櫥櫃門關好,在孩子高度以上的堆放物請固定住,避免突然落下砸到孩子。

4.
陽台或樓梯的欄杆間隙寬度要比孩子的頭圍小,避免任意穿過;更重要的是避免孩子在這些地方獨處。

5.
在沙發、床鋪上玩時,要有大人陪著。

6.
床鋪加裝護欄,避免寶寶睡覺時因翻身而不慎跌落地面。
善用居家安全用品
如果大環境無法更動,就善用居家安全用品,一樣可以減少意外發生。如插座防護蓋可防觸電、浴缸防滑墊與防滑貼紙可防跌倒、桌腳防護墊以防小孩碰到尖銳轉角、安全伸縮防護欄則可以隨寶寶年歲增長調整護欄長度、安全地墊可以緩衝寶寶掉落地面時的衝力。
誤食異物
【發生原因】
吳昌騰指出會發生誤食異物,有三種狀況,第一,父母給了不適合孩子吃的食物;第二,家中大孩子塞東西給小小孩吃;第三則是處在口腔期的小孩本來就容易將隨手拿到的東西放進口中。萬一東西小,不小心在吞嚥時卡到氣管或食道,不是導致食物梗塞、吞嚥困難、咳嗽、呼吸困難,將有窒息的可能;就是因為梗塞異物卡得很緊,而造成食道因局部壓迫而出現潰瘍,伴隨出血,甚至穿孔。
到達胃部的食物,大部分可在數天至兩週內由肛門自行排出,但具有腐蝕性的電池,就必須及時以內視鏡取出,因為這類電池碰到水後的一小時,就開始腐蝕。最擔心的還是父母根本不知孩子已吞下異物,錯過送醫最佳時機。若是父母觀察到孩子有咳嗽、變音、發疳、吞嚥困難〈東西卡在食道〉、呼吸急促〈東西卡在氣管〉,就要注意是否有誤食異物的可能了。
【處理方式】

1.
掉入食道者,立即送至耳鼻喉科以內視鏡取出。

2.
一歲以下小寶寶急救法:用左手環抱寶寶整個身體,使之形成頭低屁股高的姿勢,再用右手用手指胸戳五下。或者將寶寶身體翻轉過來,空掌重拍後背部,一樣也是五下。兩法可以交替使用。另外需要進行CPR時,將寶寶的腿抬高、頭放低,在寶寶兩側乳頭連線中點下一指寬處,以兩指壓胸的方式幫助寶寶恢復呼吸。

3.
一歲以上寶寶急救法:意識清醒者,可使用站立式的哈姆立克急救法,即施救者站到患者後方,以身體貼緊患者背部,雙手從腋下環抱患者上腹,左手握住右手拳頭,合力壓擠上腹數次,進行到異物被咳出;若已失去意識者,讓患者立刻平躺並保持呼吸道暢通,兩手在腹部正中線施壓往上推,每次施壓不可偏左或偏右,連續做5下明確有力的施壓動作,間斷,再做。
【預防之道】

1.
父母不要給不適合小孩吃的食物,如小果凍、花生、瓜子、湯圓或荔枝等,一定要餵食,請先處理過以使寶寶好吞嚥。

2.
照顧小小孩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教育大一點的小孩,不要隨意塞東西給小小孩吃。

3.
絕不將過小的物品提供給孩子玩,如1元或5元硬幣、各式鈕釦等等,只要直徑未超過3.17公分〈約喉嚨的寬度〉、長度小於5.17公分的小物品,就不該讓孩子任意取得。

4.
寶寶進食時,不要邊說話邊吞嚥,讓食道與氣管動作不一致,使得食物誤闖「禁區」。
嬰兒猝死症候群
【發生原因】
發生原因至今不明,但吳昌騰指出,可能與嬰兒趴睡;寶寶被同睡的大人壓到;母親有吸毒、喝酒或吸煙等習慣者,懷孕時容易造成胚胎發育異常,而產生潛在性的疾病;或是遭到感染及窒息過久等原因,都可能是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危險因子。雖然案例不多,但是因為發生突然,總讓父母傷心欲絕,甚至若是發生在保母照顧的時候,也會引起法律糾紛。在西方,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是千分之二點六至五;而在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的發生率明顯較低,約為千分之零點五,許多研究顯示,除人種、遺傳因素外,母親及嬰兒的生活習性也是影響發生的原因,加上我國嬰兒多半是仰臥睡眠,而西方嬰兒大多是俯臥睡眠,所以,我國嬰兒猝死症明顯減少。
【處理方式】

1.
如果能及時發現嬰兒臉色發疳,就立即給予心肺復甦術,使心跳恢復跳動,同時立刻送醫診治。
【預防之道】

1.
國外許多研究報告顯示,俯臥睡眠的嬰兒猝死發生率是非俯臥睡眠嬰兒的39倍,所以在1992年時,美國兒科醫學會正式建議嬰兒不要採用俯臥姿勢睡覺,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發生率。經過幾年的大力推廣,猝死率的確有下降趨勢。

2.
嬰幼兒在睡覺時,不要用太過柔軟的枕頭及寢具,免得孩子陷於其中而造成窒息;吳昌騰建議用稍大一點的毛巾折個幾折當枕頭即可。

3.
母嬰不要同床,避免大人翻身時不慎壓到孩子釀成意外。

4.
夜晚睡覺時,多起身幾次觀察孩子的呼吸狀況。
藥物中毒
【發生原因】
多是大人粗心所致,不是將藥物裝在看起來是一般可食用的瓶罐中,就是放在孩子隨手可得的地方,發生藥物中毒的機會自然提高不少。就如去年爆發SARS時,為了消毒,許多家庭備有漂白水卻未注意擺放地方,之後就不時發生幼兒誤食漂白水的事件;每年端午節前後,也容易傳出誤食鹼粽水的案例,因為鹼粽水可能放在一般飲料的容器中,孩子以為是好喝的飲料,就一口喝下……【處理方式】

1.
發現孩子神情怪異時,立刻檢查平日服用藥物是否還在?確認誤食藥物的時間及劑量後,送醫時,務必連同藥物的原包裝〈藥袋〉一併帶去,讓醫生了解情況,及時採取解毒措施。

2.
誤服的是一般性藥物且劑量較少,如毒副作用很小的如普通成藥或維生素等,可讓孩子多飲冷開水或牛奶,使藥物稀釋並及時從尿中排出。

3.
劑量重且副作用大的話,立刻送醫,通常在2小時內施以洗胃,2小時後以活性碳減緩藥物吸收,劑量重的話,就要進行洗腎。

4.
若是誤服強鹼藥物,切記不能催吐;誤服強酸,應使用肥皂水、生蛋清,保護胃黏膜。

5.
維持呼吸道的暢通。
【預防之道】

1.
食品與藥品一定要分開裝,特別是藥品外包裝上,要標記藥名、到期日或相關資訊(最好還是留在原包裝盒不要分裝)。

2.
每次使用後,一定要關緊瓶蓋,並絕對要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3.
特別的藥劑或液體,如漂白水或鹼粽水,更是要特別收好,絕對不能讓孩子碰觸到。

4.
特別液體的外瓶一定要保留原來商品的標示單,若是因放置在浴室受潮而剝落,請立即更換一瓶使用,避免日後萬一真的發生孩子誤服一事,才能提供醫師可靠的資訊,給予正確的治療方法。

5.
在美國,安全藥罐使用的非常普遍。要知道,防兒童開啟(child-resistant)包裝並不是小孩都打不開(child-proof)。防兒童開啟的法定定義是:80%的五歲小孩需要超過五分鐘以上才能打開之包裝。這代表還有20%的小孩可用較短時間就開啟瓶蓋。小孩都喜歡嘗試,都可能想得出打開的方法。因此,在選擇存放容器時,不妨挑選開啟程序較繁複的容器,延長小孩打開的時間。
求助時要注意的事
當寶寶正處於極端危險時,父母或照護者一定要鎮靜,一方面是給孩子一點心理安慰,一方面要做對必要的緊急護理。你可以大聲呼救,只要數秒鐘,也許就可喚得很多的救援幫助。同時即刻開始進行急救(幫助呼吸或做心臟按摩術)。在進行急救後一分鐘,如果尚無救援出現,則必須再次呼救,或打電話給119
電話求救時切記三件事

1.
直接說出問題重心,譬如:「我的寶寶呼吸心跳停止了!」或是「寶寶需要立即急救!」等等,不必描述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

2.
一定要告訴對方你家的地址、電話、如何走才能到達等資訊。

3.
在等待救援的時候,一定要繼續急救不要中斷,除非短暫(數秒而已)的呼救求援。此時可以先將幼兒移到電話或窗口邊,一面急救一面求援。
家中應備有簡易急救箱
在緊急的時候,能適時先處理傷口,多少能降低傷害程度,因此家裡應備有簡易急救箱,建議準備耳溫槍、紗布塊、繃帶、OK繃、消毒棉球、冰枕、三角巾、骨折固定板數枝、優碘藥水、棉花棒等等。
放置的地方應以大人方便取得,與小孩卻有安全距離的地方,否則本來是要救人的卻反變成「禍首」。
窒息
除了異物吸入會造成窒息外,常聽見的案例還有,被窗簾繩子、電線繞頸、蓋在厚重的棉被下窒息、玩躲迷藏時躲在大紙箱、衣櫃、櫥櫃,甚至是烘衣機等地,都是小孩喜歡藏身之處,一下沒被找到又出不來時,悲劇往往就發生了。
窒息若超過5分鐘,就可能使腦神經受到嚴重損害,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家長應具備急救常識,立即對窒息幼兒施行急救,以免延誤。當口鼻被封住或頸部受勒,應立即解開封住口鼻之物,未恢復呼吸時施以人工呼吸,並儘速送醫。





**********************************************************************

嬰兒意外傷害預防與處理
「意外傷害」這個名詞現在已較少被提起,因為這些以前所說的意外傷害,
其實都可以藉由一些教育及預防而達到避免的效果,所以我們現在已不再提
意外傷害這個名詞,而改成「事故傷害」。這兩年來事故傷害仍是佔十大死
因裡的第四位,且去年又比前年減少約10﹪,可見我們的努力是有效果的。
台灣地區兒童各年齡層主要死因
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
0~1歲周產期病變先天性畸形意外事故
1~4歲意外事故先天性畸形惡性腫瘤
5~9歲意外事故惡性腫瘤先天性畸形
10~14歲意外事故惡性腫瘤先天性畸形
15~19歲意外事故惡性腫瘤自殺或自傷
事實上,在1-14歲的年齡群,意外事故都是佔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除了

0-1歲事故傷害佔第三位,是因為在這0-1歲以內的週產期病變佔掉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要減少兒童、青少年的死亡率從意外事故的預防及減少,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另外慢性病的預防也是主要的減少死亡率的方法。
知道了事故傷害是青少年以前死亡原因的主要因素,那我們來看看到底
這些意外事故傷害以哪些為最主要?我們先看交通事故:從0歲到19歲逐
年上升是何原因?這與孩子的生長發展有絕對的關係,因為小小孩還不會
走,沒有移動的能力,即使到了1歲開始學走路了,也都是因為有大人帶

他才有行動的能力,這時就多了交通事故的機會,到了幼稚園、國小開始
有橫越馬路的機會了,當然交通事故就會更增加了,到了再大一點國中、
高中了,會騎腳踏車甚至偷偷開始騎機車,這都是讓交通事故隨著年齡增
長而增加的原因。另外我們來看溺水,在台灣每年大大小小都加起來有
1000個溺水的事故傷害發生,但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慢慢減少,而異物
窒息呢!大多發生在4歲以前,且70﹪又多於2歲以內,且這些異物窒息
的個案多不是醫師診斷出來,而是家屬帶著孩子來到醫院急診時,自己
高度懷疑他的孩子是因為吃到什麼東西嗆到了,2歲以內的孩子,大多是
自己吃,不小心嗆到,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是含著東西,被拍打或被叫時,
瞬間嗆入或吸入。再來我們看燒燙傷,其實每年多多少少都有,最常發生
在家裡的廚房,或冬天的浴室裡,被熱水燙傷等等。總之在20歲以前,意
外事故傷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以上所提到的四種:交通事故傷害、溺水、
異物吸入、及燒燙傷。
兒童意外傷害預防
★正視問題的優先性:
  • 經常性
  • 嚴重性
  • 有效的預防策略可用 要談意外傷害事故的預防,可能要考慮下面這些重點:首先經常性,
  • 是不是這些事情都是天天發生,是吧!交通意外事故都是天天發生,
  • 只是發生的嚴重性不一定,且大家不一定認為重要;再來,要考慮其
  • 嚴重性,例如當這個事件發生後,是不是會有肢體傷害、永久性傷害
  • 等;是不是可以有有效的預防措施,例如:現在大家應該會發現交通
  • 意外事故的嚴重性有漸少的趨勢,可能是因為宣導騎機車戴安全帽、
  • 汽車前座駕駛必帶安全帶,不可手持手機打電話,後座孩子要做安全
  • 座椅,所以有效的預防策略是相當有用的。
★預防策略:
  • 勸說或教育個人,以改變其行為
  • 藉立法或規範,來改變個人的行為
  • 藉改善環境或物品,來對個人提供主動或被動的保護
預防策略第一:就是勸說並教育個人以改變其行為,就像是我們現
在這樣的機會,利用教育讓大家都知道,一個影響一個以改變其行
為,當然人有惰性,光靠這樣的道德勸說是不夠的;還是必須藉立
法來規範人的行為,例如不戴安全帽要罰、酒醉駕車要罰等等;藉
由立法來改變人的行為。再來是藉由環境的改善或物品的改善,如
車子要經常保養、小孩的玩具要適合其年齡等等,都可以提供個人
主動或被動的保護。
★預防始於教育
★教育之對象應包括孩童及成人
預防怎麼樣開始於教育,就類似像我們這樣的機會,以很簡單易懂
的觀念傳達給各位,當然孩子的生長跟發展還沒有到完全能瞭解的
階段,所以我們除了把這些觀念傳達給已經聽的懂得孩子聽以外,
給這些孩子的照顧人或家長才是更更重要的族群。
★學齡前兒童「家」是最常發生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傷害的地方
★嬰幼兒在家裡造成意外死亡常見的原因有:「窒息」、「燒燙傷」及
「溺水」
★在家裡造成非致命性傷害的主要原因為:「跌倒 」
家的確是學齡前兒童最常發生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傷害的地方,而造
成死亡的原因就以窒息、燒燙傷及溺水為最,那造成非致命性傷害
的主要原因則是跌倒,跌倒有大有小,有些只是皮肉傷或瘀傷,所
以大多是非致命性的傷害。
幼兒居家安全
我們以前經常談意外傷害,事實上這些運用流行病學的方法去分析其危
險因子後,發現很多我們常稱的意外都是有方法可以預防的,所以我們
現在不再提意外而說「事故傷害」。民國88年開始衛生署印製了一本「
幼兒居家安全」手冊,告訴我們事實上,大家以為很多事故傷害都是在
外面發生,其實不然,家雖然是最溫暖的地方,但它也是最常發生事故
傷害的地方。
不要讓事故傷害造成孩子一輩子的遺憾!
居家環境的安全,關乎家庭傷害事件的發生,有時僅是小小的疏忽
,卻造成孩子甚至整個家庭永久的遺憾.....
→看看手冊
Q & A
Q:孩子如果真的在家裡的浴室溺水了,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A:一般孩子在家玩水溺水了,首先應評評估孩子的生命徵象,是否有
呼吸,心跳,若有咳嗽代表生命徵象尚可,若沒有咳嗽、呼吸的徵象時
,就應該馬上施行人工呼吸,然後叫救護車載送醫院而不是馬上送醫,
因為建立孩子的呼吸才是當務之急
Q:孩子在家跌倒撞到頭我們怎麼評估是否應該送醫治療?
A:一般孩子在小於100公分的高度跌倒都是沒什麼關係的,除非孩子本
身有血液性疾病不容易凝血,否則一般的皮肉傷大多沒什麼大礙。
資料來源http://140.116.58.191/chinese/neonate/homecare_09.htm








*******************************************************************************

現在才知道~~撞到頭不要揉~~

前兩天弟弟不小心從椅子上跌下真的嚇死我了
我的反應和其他的媽媽一樣,第一個反應就是先揉退腫。上網查後才知道,其實是不可以揉的。
 孩子剛剛開始學習走路,常會發生跌倒撞擊的事件,最令家長擔心的莫過於是頭部撞傷了。當他撞到頭時,腫起來的部位可不要用力的搓揉,因為這樣會讓血管不容易凝血,反而讓血腫更厲害。家長可先用冰敷方式消腫,然後觀察孩子有無頭痛、嘔吐、噁心等情形,並給予正確照顧。

撰文/林潔欣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  吳求森    插畫/迪普西

「安安可真個好動的孩子,每次都讓媽媽好擔心喔!特別是他現在開始學習走路,搖搖晃晃的步伐,一不小心,就常常跌倒、撞傷。今天我正好在跟朋友講電話時,好動的安安爬上沙發走來走去,結果一不小心撲通一聲就滾了下來,不小心撞到了頭,撞到的地方還腫了起來,這下該怎麼辦?好擔心他會有腦震盪和頭部外傷等後遺症……」
撞到頭不要用力搓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表示,1歲左右的幼兒正值發育及學習的階段,很多外物都會吸引他去嘗試、探索,由於這階段的孩子肢體動作尚未成熟,時常會發生跌倒、撞擊的事件,尤其是頭部的撞擊最令家長擔心了!
不論是從床上掉下、沙發上摔落、倒栽蔥、高處滾下等,都有可能造成頭部的撞擊,甚至腦震盪的情形發生。吳求森醫師指出,當幼兒摔到頭的時候,如果頭皮腫了個包,家長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用力搓揉患部,這樣會讓血管不容易凝血,反而造成血腫情形更厲害。
可以的話,立刻在腫起來的地方冰敷,數日之後,則改用熱敷血腫處,加速淤血的代謝吸收。並在1週內,注意觀察幼兒的生理意識變化,短期內勿做劇烈的運動,讓他靜靜的休息幾天,恢復會比較快,也比較沒有後遺症。
正確處理‧避免傷口感染 
其實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所碰撞是難免的,媽咪也不用太擔心,吳求森醫師說,撞到當下,應先安撫一下孩子受驚嚇的情緒,接著再進行一連串的後續處理動作。
1. 檢查:檢查撞到地方有無出血現象?
2. 冰敷:如果受傷的部位有腫起來的地方,可用冰敷的方式消腫。切記不要使用萬金油、綠油精等搓揉腫起來的部位,以免使血管破裂的情形惡化,而讓出血更嚴重。
3. 清潔:如果有傷口時,要注意傷口的清潔,最好不要用像廣東目藥粉、雲南白藥等藥品止血,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方法。在止血後,可以用棉花棒沾優碘藥水,在傷口處由內向外消毒,然後再用紗布或是透氣膠帶包紮,以避免感染。此外,小孩不會照顧傷口,常常容易把紗布、透氣膠布弄髒、弄濕,造成傷口細菌感染、發炎,家長應多留意,並常換藥及乾淨的紗布。
4. 觀色:若幼兒只是啼哭,臉色沒有變黑或變白,沒有什麼異常的話,家長不用特別擔心。但是如果持續哭鬧不停、嗜睡的話,最好立即送到醫院檢查。
5. 觀察:可先觀察一、兩天(約48~72小時),如果寶寶有意識不清、噁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一定要立刻送到醫院。
頭部創傷最怕的是引起顱內出血,而顱內出血的程度有輕有重,輕者會出現頭痛、嘔吐、噁心等症狀,大多休養幾天即可恢復;嚴重者則會大量出血。如何判斷是否有顱內出血?現在醫院大多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攝影,以辨別出出血的所在位置與嚴重程度。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的意識清楚、語言表達順暢、無其他異常現象,表示此創傷並未對他造成太大的傷害,家長可以不必太擔心,只要多觀察他後續有無其他變化即可。
做好安全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當孩子發生意外時,許多家長常會說:「如果當時我能多注意一下孩子的安全,他就不會受傷了!」吳求森醫師指出,其實,很多的意外傷害確實是可以預防的,預防之道就在於是否有營造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

1. 樓梯:家中如果有樓梯,一不注意,孩子就會摸爬到樓梯上,極易造成滾落下來。因此,最好在樓梯加裝護欄,防止幼兒攀爬。

2. 床鋪、沙發椅:當孩子開始會翻身時,如讓他在沙發或是床上睡覺,最好有大人陪伴,絕對不要只留下孩子單獨一人。其實,最好還是將小孩放置在裝好圍欄的嬰兒床,較為安全。

3. 學步車:學步車雖然可以輔助幼兒學走路,但也容易一個不小心,衝得太快撞到牆或障礙物時,造成翻覆因而受傷,這也是家長必須注意的。

4. 其他:只要家具有尖銳突出的部分,最好用布包起,或貼上防撞條,降低孩子萬一碰到時造成傷害的機會。
只要家長稍加用心,絕大多數的意外傷害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萬一孩子不小心受傷了,記住一定要鎮定,正確的止血、消毒,或是送到醫院請醫師檢查、處理,才能預防傷勢更加嚴重。
~原文刊載於2007年3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mamibuy.com.tw/news/%E7%8F%BE%E5%9C%A8%E6%89%8D%E7%9F%A5%E9%81%93~~%E6%92%9E%E5%88%B0%E9%A0%AD%E4%B8%8D%E8%A6%81%E6%8F%89~~@%E7%9F%B3%E9%A0%AD%E7%AA%A9::%E7%97%9E%E5%AE%A2%E9%82%A6pixnet::-43010.html?utm_source=fb_MMB&utm_medium=post&utm_campaign=reg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