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如何作個稱職的父母

子女是父母一輩子的責任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民主政治正在轉型,社會倫理、學校及家庭教育正在急速變遷,傳統「父嚴母慈」的家庭型態正在迅速瓦解。

在這個過渡的時代,我們要如何教好我們的子女、做個稱職的父母,是一項急迫而嚴肅的挑戰。


子女是父母一輩子也逃避不了的責任,你這一生注定要伴著他們成長、看著他們跌倒、爬起,分享他們的成敗、禍福、苦樂。


子女的成長是階段性的,作父母的也就有階段性的責任,在每個階段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子女成人不代表你的責任已了,他們還要看你的榜樣去學習如何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以及如何自己也要作個好父母。


你永遠是孩子生命中最具影響力的人,孩子將來發展的好壞,終將反映出你自身的狀況;你在竭盡所能、照顧孩子之餘,是否也作好了你自己?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鏡子。


如果你能把孩子教好,你的後半段人生就顯得悠閒多了,否則你就會吃盡苦頭,牽掛難免,直到你離開人世。(鄭石岩)


有一個好家庭,可以讓事業的成就加倍;如果家庭經營失敗,成就就要減半,甚至所剩無幾。(吳京)


我們忽視了子女的成長嗎?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常常在他們身邊,對他們關懷、鼓勵和讚美,這些都是養成完美人格的必要條件。


但是今天有太多忙碌的父母,只顧為自己的事業拼搏賺錢,而忽視了子女的成長;他們給孩子一切「不該有」的東西,例如:充足的零用錢,太多的漫畫書、電動玩具、和垃圾食物,就是不給孩子「時間」。


就在父母的忙碌中,孩子們的童年悄悄地溜走;事業和財富能換得回孩子們可愛的憨態嗎?孩子們的成長只有一次,童年豈可留白?


子女的成長過程是一去不返的,小時候的心理缺陷可能造成性格扭曲,貽害了一生,父母不可不慎?(傅佩榮)


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每個小孩都性格鮮明,因為歲月還沒有充分做工,所以大人要進入一個兒童的世界去影響兒童是很容易的。       

心理學家說:童年的行為模式具有對成年後行為長久的影響,決定個性的因素是在童年產生的。成人的態度通常是和他兒時態度的潛在目的相合的。


一個人的個性在很年幼時就會顯現出來,有的小孩活潑好動、有的卻害羞

安靜。如果好動被大人定義為「頑皮」而受到限制,安靜被視為「乖巧」而被鼓勵,都會影響成長後不健全的人格發展。

童年有許多正常的、倚賴性的需求,像「關愛」和「鼓勵」。如果這些需求不能滿足,個人就會帶著一顆不成熟的、有欠缺的心靈走入成年,甚至終其一生都不會臻於成熟。

 
成年人的暴力、犯罪行為,常常來自童年時忍受虐待的苦痛或解不開的愁結。希特勒在童年時曾經常期遭受毒打,導致他後來種種極端的殘酷行為。

有些犯罪者則是因為幼年時父母過分溺愛,導致他們被寵壞,覺得自己不可一世、不可能做錯任何事;如果出了問題,他們會說:「那都是別人的錯誤造成的。」



關愛、傾聽、稱讚、和以身作則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只要孩子需要你,你都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說話,陪他們遊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愛」,他們長大後自然善體人意,思想成熟。(吳京)


父母必須學習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也要練習由孩子的眼光與角度去欣賞他們的世界。(傅佩榮)


不要吝於「稱讚」孩子,既使他十樣事做錯了九樣,還有一樣值得你去稱讚;當下次他只做錯八樣,你該稱讚他說:「看!你的進步已經加倍了」。


父母以「命令者」的姿態管教子女,久而久之,孩子見到父母就會避之唯恐不及,那裡還會接受父母的教誨。   

要讓孩子愛你和尊敬你,不要讓他怕你;你的愛和包容,會激發出孩子無限的潛能去學習、成長、及面對他們的世界。


父母給子女的庭訓,最重「以身作則」;你要他們懂得關愛(caring)和負責(responsible),就要自己先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只說不做,那正好是負面的示範。不夠成熟、低 EQ 的父母,怎能教導出成熟而高 EQ 的子女?


「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既深且遠,許多生活有問題的孩子,總可以追蹤到不良身教殘留的不利因素。(鄭石岩)



「溺愛型」和「權威型」的父母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想作個超級父母,於是供給孩子所有的教育、體能和才藝活動的機會,心裡也希望子女能成龍成鳳,但在管教子女的方法上,稍有不慎,不是流於「嚴管」,就是流於「溺愛」。


我們看到太多「嚴管」或是「溺愛」的父母,由於他們管教子女的方法不當,經年累月下來,既沒有教好子女,又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

他們常常氣憤又無助地抱怨:他們對子女成長所花的心血和期待,不但看不到成效,還常常換來子女無情的忤逆。



對一個兒童最重的懲罰就是: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柏拉圖)
對孩子要包容,但不要縱容!對孩子過多的關愛造成「溺愛」,當他們變成了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也就學習不到對別人也同樣要「關愛」、也同樣要「分享」。被「溺愛」的孩子,生活上的問題全由父母代勞,個個都成為家中的小霸王,對父母需索無度、對人傲慢無禮,不知感恩和惜福,反而認為他們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溺愛型」的父母,替兒女竭力打造安逸的溫室,同時也養成了孩子的「倚賴性」,任何挫折、不如意的事都丟給父母去解決;這種種貪圖安逸,避重就輕的生活經驗都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累積,終至養成牢不可破的習慣。


 
「溺愛型」的父母,跟著孩子的腳步起舞,對孩子不願也不敢說「不」,滿足了子女一切未盡合理的要求,於是喪失了父母的尊嚴,甚至終生被「長不大」的子女「予取予求」。



「溺愛型」的另一極端,就是「權威型」的父母,他們要求子女的生活方式、喜好、及價值觀都按照父母的既定模式去發展;子女除了「服從」,完全沒有自己自主的空間。


小孩子正值學習的階段,如果我們習慣採取批評、挑剔的「嚴管」態度來糾正錯誤,只會增加他們的挫折感,甚至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被嚴管的孩子,一切照著父母的指示去做,不會獨立思考;態度上常常是戰戰兢兢、循規蹈矩,遇事則缺乏信心,沒有良好的判斷能力。


孩子是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卻被父母完全抹殺,也不敢和父母辯解,造成心理上極度的不平衡。


於是一些精明的子女,表面上乖巧聽話,背後卻可能「陽奉陰違」,偷偷地做一些和父母願望完全相反的事情。


有些激烈的父母,經常採取拷打重罰來嚴懲子女的錯誤,使子女在身心受創及充滿恨意中長大;這些子女在成長後,很容易在處理不如意的事件時有「暴力」的傾向,甚至逐漸走向「作奸犯科」,對社會造成禍害。



「嬌寵」和「嚴管」都使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

這些孩子共同的特點是累積了一些錯誤的「人生經驗」,對「外面世界」的看法扭曲,以及缺少「獨立生活」的訓練;一旦進入社會、面對真實的世界,他們都會無所適從,甚至造成社會的負擔。


「不管型」的父母

比「權威型」和「溺愛型」更糟糕的一型是「不管型」的父母。「權威型」和「溺愛型」的父母雖然對子女的教養方法有偏差,至少還有愛心,肯花費精力在孩子身上。

「不管型」的父母則養而不教,任由孩子自生自滅,等到孩子的問題發生了,不是怪社會就是怪學校,自己倒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很不幸的,在今天台灣忙碌的工商社會,很多的父母親都在忙著賺錢,於是「不管型」的父母也就愈來愈多。

由逐年增加的青少年犯罪率,我們可以看到事態的嚴重;而且由調查資料發現,他們的父母總不外是「權威型」、「溺愛型」或「不管型」,而尤以「不管型」的父母居多。


當「不管型」的父母凌晨接到警察局的電話,要他們具結領回被扣留的子女,通常他們會非常錯愕:「我的小孩明明睡覺時還在家裡,怎麼會在你們那裡出現?」或者,「我們家小強一向是最乖的孩子,這怎麼可能?」

「不管型」的父母總是有很多成見和偏見,認為自己的孩子很乖,對孩子很放心,所以也就放心地「放牛吃草」,而且認為只要給孩子吃飽穿暖,就不必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

於是孩子半夜跑出去也不知道,還一直沈醉於孩子「乖巧」的假象之中。等到發現孩子做了壞事,就怪他交了壞朋友、被壞朋友帶壞,絕對不會去檢討自己是否也做錯了什麼。


過去有傳統社會的禮教體系和較為嚴厲的學校教育,所以父母不管的孩子還有社會和學校來管。但目前傳統社會正在解體,學校教育則嚴禁過去的「體罰」行為,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新教育體系。

於是社會是大染缸,學校也變成小染缸,孩子走出了家庭便面臨各種「誘惑」。在今天這種畸型的,過渡的社會環境之下,父母不管,孩子怎能自己學好?


溺愛、嚴管和不管型父母的共同特點

溺愛、嚴管和不管型的父母,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欠缺「智慧」和「責任心」,沒有用「心思」去研究如何教育子女,也不能從後果和錯誤中學習改正,只是隨著自己的「個性」及一些片面的「錯誤認知」去管教孩子。

於是好脾氣的父母溺愛孩子,壞脾氣的父母嚴管孩子,自己也是一個大孩子、或只想發財的父母則不管孩子。


「如何作父母」也常常源於兒時經驗,被「嚴管」長大的子女,可能很自然地又承襲他們最熟悉的嚴管方法去管教他們的子女。

他們也可能痛恨過去父母的嚴管,轉而溺愛他們的子女,發誓絕不打孩子,要把自己小時沒得到的東西加倍奉送給自己的子女。


我們看到,對一項錯誤做一百八十度的糾正,往往是從一個極端跑到另外一個極端,結果仍舊是一項錯誤。


被「溺愛」或父母「不管」的子女,長大後則多半是「不管型」的父母,因為他們都管不好自己,當然不會管好自己的子女。


子女的童年和幼年是「人格」的雕塑期,過了這個時期,子女的「個性」和生活習慣便已定型,這個過程往往是「單向進行」和「不可逆反」的。

當子女已經成長,惡習已經養成,心態已經偏差,再想挽救,常常是「為時已晚」,父母費盡了力氣,只是「亡羊補牢」而已。


近年來青少年的犯罪手法日益殘酷,毆鬥殺人的手段,其兇殘不輸成年人。

面對這些青少年,有人主張「嚴刑峻法」,有人主張要用「愛和寬容」,雙方激烈爭辯,僵持不下;但在嚴重問題已經發生之後,這些「亡羊補牢」之策會有效嗎?


我們發現,無論重罰或輕判、嚴懲或包容,均非根本之道。未成年人步入偏差,是家庭、社會及學校在其童年和幼年未盡教育功能;其中「家庭教育」尤其是最重要的一環。


這些問題青少年,他們天生就是「叛逆」和「頑劣」嗎?當我們回溯他們的童年經驗,總會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他們的父母總不外是溺愛、嚴管、或不管中的一型。


要作「有智慧」、「負責任」的父母

相對於溺愛、嚴管和不管型的父母,我們要作「有智慧」、「負責任」的父母。我們看到,「關愛」得太多或太少,「管教」得太頻繁或太疏鬆,都會流於溺愛、嚴管或不管。

所謂「有智慧」,就是要運用「理性」,在溺愛、嚴管、和不管的中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或最宜點 (optimum point)。


在過去的社會、或農業社會,作一個好父母,要比作一個現代父母容易得太多。在今天這個過渡的、多元化的社會,你一定要極費心思地、通過各種資訊、諮商管道教育自己。

然後運用「理性」,不斷地練習、修正,才能在管教子女的方法上取得一個「最宜點」,作一個稱職的父母。
父母和子女間的互動,表現在互相的「需求」和「反應」上。

嚴管的父母,強制執行自己的「需求」而不理會子女的「反應」;溺愛的父母,壓抑自己的「反應」,屈從子女的「需求」;不管的父母,則和子女之間極少互動。


你的「需求」往往是成人的想法,而孩子的「反應」則代表他年齡層的看法。你該尊重孩子的反應,也要從孩子的角度來審視你的需求是否恰當,是否需要修正。


如果孩子說得有道理,你就該欣然接受,並予以讚揚、鼓勵。你的想法、考量,可能過於周詳、世故,而子女的想法,可能反而直接而純真。


你可以反對孩子的需求,但你一定要有足以說服孩子的理由。對你來說,那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教育」,你該要好好利用。


你反對的理由,千萬不能只是搪塞的「藉口」。像「我很忙」、「我太累了」之類,你說多了就變成謊言,更是不良身教。


更好的辦法,是把你和孩子的需求加以分析,選出兩種、甚至更多的方案(option);然後把各種方案的利弊、風險都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做取捨,也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的風險。

即使你知道孩子的選擇不對,如果沒有大礙,你還是要給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孩子會感激你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獨立思考」。


譬如,你給孩子建議了兩個方案,一個是「先苦後甜」,而另一個是「先甜後苦」。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所以孩子多半會選擇「先甜後苦」,就讓他嚐嚐「後苦」的味道;等他受到教訓,下次就會知所取捨。


這樣做,你避免了溺愛和嚴管,是個「有智慧」的父母。


所謂「負責任」,就是在管教子女的同時,也要想到可能的後果及是否有長遠的負面影響?

溺愛、嚴管型的父母,其實不比不管型的父母好多少,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溺愛譬如「溫室」,嚴管好像「鐵窗」,都使孩子和外面的世界失去聯絡。


溺愛的父母,認為無限的給予就是最大的快樂,把孩子當寵物,根本沒有為孩子的未來打算,甚至希望孩子不要長大。


溺愛的父母,凡事都替子女做好,是為了省得麻煩,或是要子女專心學業,結果忽略了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用糖果或玩具哄騙子女聽話,是只圖眼前清淨,卻養成了子女貪圖享受的習慣。


嚴管的父母,不顧子女的志趣,強迫子女學東學西,是從「功利」的觀點要子女成龍成鳳,譬如作醫生或律師,好給自己爭光。


嚴管的父母,不准孩子去這裡、去那裡,說是為了「安全」,其實是怕負責任,使孩子變得「畏首畏尾」,不能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要作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首先你要作好自己:作人要「誠懇」,做事要「敬業」,處世要「樂群」,你的一言一行,都該是子女的好榜樣。而嚴管、溺愛、不管的父母,其所言所行,都是不良示範,他們都沒有先做好自己。

你不能憑著你的情緒和本能去管孩子,情緒好就寵孩子,情緒不好就打孩子;你該提高你的EQ,做個EQ父母,控制你的情緒,多用頭腦,不要總是漩入和孩子的爭戰。


你該培養良好的「家庭傳統」,父母日常的生活習慣,就是子女最重要的「身教」。像守時、勤勞、整潔、惜物等美德,都要靠長時期的培養。

你在做,子女在看,日久之後就會變成他們的良好習慣。我們看到有些家庭,每逢週末就全家睡大覺,怎能不教養出「懶惰」的子女?       


要訓練孩子懂得禮貌,尊重他人,做事盡責,愛物惜物,這樣他長大進入社會,才會有正常的人際關係,成為良好的公民。


要孩子有一個燦爛的人生,你還要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像藝術、體能方面的發展,不能「功利」地要他只會讀書、會考試,那對他是太大的犧牲。


你不能要孩子每樣事都聽你的,你這樣做可能事事順利,但孩子未必能學習到東西。你一定要鼓勵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意見,讓他獨立去思考。

如果孩子的想法很好,就該鼓勵他去實行,並且承擔失敗的風險,這樣孩子才能在得、失之間真正學到東西;更重要的,他學會了自發自動,對自己負責,這樣,你也才是一個「盡責任」的父母。


結語

孩子是我們生命中一輩子的甜蜜負荷,但「甜蜜」不會憑空而降,需要父母用心來經營。我們要把握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珍惜孩子童年的美好時光,作個有智慧和真心愛孩子的父母。(沈金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urjq1GCQERkK9nTzEuu0Fg--/article?mid=351





************************************************************************

稱職父母問卷檢核         

您是個稱職的父母嗎?這份問卷可以讓您檢核自己教養子女的態度是否正確,做做看吧

 
是 否
1.您常擁抱孩子來表示自己很愛他?
□ □
2.您樂於在別人面前提到自己的孩子?
□ □
3.您的管教態度和配偶一致?
□ □
4.孩子喜歡和您說話?
□ □
5.您經常徵詢孩子的意見?
□ □
6.您有興趣聽孩子說話?
□ □
7.您發現孩子有很多優點?
□ □
8.您認為孩子應該分擔家事?
□ □
9.您對孩子有所要求時,會先反省自己做到了嗎?
□ □
10.您為了孩子讀書而放棄看電視?
□ □
11.您有耐心為孩子檢查作業?
□ □
12.您經常檢討自己教養子女的態度?
□ □
13.孩子認為您不關心他?
□ □
14.您認為孩子不如人?
 □ □
15.您在火冒三丈時指正孩子的錯誤?
□ □
16.您在管教孩子時會一再提起他以前所犯的錯?
□ □
17.孩子認為您是個嘮叨的父母?
□ □
18.您認為孩子只須聽話而不必給予發表意見的機會?
□ □
19.孩子認為您為他所做的事都是應該的?
□ □
20.您的決定會因孩子耍脾氣而改變?
□ □
21.您認為孩子從小要樣樣都學才能高人一等?
□ □
22.您在孩子身上發現了一些缺點而歸罪於家裡的某個人? 
□ □
23.您認為假日是休息時間不該受到孩子打擾?
 □ □
24.您特別偏愛家中某個孩子嗎?
□ □
25.您認為「打」是最有效的管教方式嗎?
□ □

  以上題目112題選擇「是」的得1分,1325題選擇「否」的得1分,計算您的分,得分愈高表示您的教養態度愈正確。否則,您該多花一點時間學習與孩子相處的知能,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成長。









*******************************************************************************************
如何做個稱職的父母
中港國小校長吳天發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全天下的父母生下小孩子以後,都會盡全力來照顧孩子,都會當寶貝一樣來呵護,深怕受風寒、餓肚子,幾乎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就會慢慢疏於照顧;或許因為下一個孩子的出世、或許因為工作的忙碌、或許覺得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能力照顧自己;這些多是一般為人父母的想法也好、藉口也好、都是會說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的打拼賺錢。結果接觸孩子的時間減少了,親子關係也開始疏遠了。
孩子要的不是最好的食物、最好的住所、最漂亮的衣服;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懷與愛。「關懷」就像風箏的線一樣,風箏可以自由自在在空中飛翔,但心卻是相繫的;「愛」就像冬天的太陽一樣,有父母的愛的孩子就能感受到和煦溫暖。因此父母在忙於工作賺錢之餘,應撥點時間多接近孩子,關懷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不等待的,孩子的學習更是永無止境的,而且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其階段性任務;如果階段性任務沒有完成,錯過了,將來就很難學好。例如語言學習,都在幼年階段就必須學好,否則會影響將來的學習。
孩子是活力很強的個體,不是物品放著就沒事。好玩、好動、好奇,這些多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本錢;為人父母要充分去了解,要有耐心去觀察,傾聽孩子的心聲與了解行為的意涵,並且善用其器、因勢利導去發展孩子的興趣與潛能。引導孩子走向正途,除了功課以外,應該給孩子多接觸其他的事務,以滿足其好奇心。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不要太早把孩子定位,讓孩子廣泛的學習,不斷的摸索、嘗試錯誤,才能增廣孩子的生活層面,才能磨練孩子的心志、奠定孩子良好的學習基礎,找到其將來所要走的路。
鼓勵孩子動手去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父母從旁協助,但不要替孩子去做。從做中學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不要求速效。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大器晚成,要有耐心等待,更要有雅量包容孩子的錯誤與失敗;建立孩子的信心與毅力,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不要太刻意把現實社會的價值觀,或自己成人的價值觀,及自己以前未完成的心願,強力要孩子去做、去完成。大時空環境已經不一樣,更何況孩子的興趣、能力也不一定適合。在鼓勵引導中順其自然發展,將來的成就會更大。
生育、養育、教育,是為人父母重大責任。生育只要懷胎十月,順利生產下來就好。養育則是至少要二十年的時間,教育則是一輩子的事,而且會決定其命運與前途。為人父母者,應扮演好角色,稍一不慎疏忽,則會枉費一輩子的辛苦。





***********************************************************************

怎麼做個稱職的現代父母?

  • 2012-03
  • 親子天下特刊
  • 高壓力、高焦慮的時代,多數父母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並為無法勝任親職而深感自責與愧疚。其實,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只要符合以下原則,就是夠好的父母。
  • 現代父母到底怎麼當,專家提出兩個思維。
    一、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夠好的父母:
    「即使孩子已上了國中,我每天還是在想,在教養上,我哪裡做太多?哪裡做不夠?」李韻文(化名)說出了許多媽媽們的心情。
    楊俐容觀察,高壓力、高焦慮的時代,多數父母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並為無法勝任親職而深感自責與愧疚。
    楊俐容在《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一書中提醒,英國心理分析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的臨床經驗發現,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只要符合以下原則,就是夠好的父母:
    對自己坦承:釐清給予孩子的規範,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求。並且,不以孩子做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及時察覺並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教養過程難免出現衝突、憤怒等負面情緒,父母要了解情緒的必然性,並察覺自己疲倦、煩燥的情緒已經來襲,適時找人接手,或暫時離開教養情境、冷靜下來,以免對孩子大動肝火。
    充分表達愛意: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合理範圍內,不論管得緊一點或管得鬆一點,只要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多半能養出負責成熟的孩子。
    獨立自主:不以孩子的表現來界定自己的價值。
    重視溝通:不讓孩子因為與父母不同而背負違逆父母的罪惡感。
  • 承認人的不完美:寬恕自己及孩子所犯的錯誤。
    二、先當父母,再做朋友:
    受西方開放式教養觀的洗禮,為親近孩子,台灣的父母也有著揚棄過往威權教育,和孩子當朋友的想法。但是,劉慈惠提醒爸媽,孩子需要你在他行為失當時,引領他走向正當的道路。先當好父母,才能和孩子當朋友。
    父母的權柄該如何拿捏?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而非以「威權」對待孩子。兩者的差異在於,權威是一種引導孩子的能力,威權則是藉著身為父母的力量,讓孩子害怕。
    父母的權威必須建立在「帶著愛的管教」基礎上。研究顯示,教養孩童的歷程中,同時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控制;研究也證實,高度溫暖、高度控制的「民主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合理需求有合理回應,同時也會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並提供明確的期待及規則。如此,才能培養出有正向社會人格及成就的孩子。
    劉慈惠認為,教養的終極目標是「品格」教育。而帶著愛的管教,是現代父母必須要有的「基本知能」,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幫助孩子得以從他律發展到自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主張。
  •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972&page=2






    ******************************************************************************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黃倩儀
    模特兒/氣質媽咪呂慧萍、可愛寶貝簡郡葳
    攝影/張明偉(0936-138-470)
    根據研究發現,父母改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方法,多半不是採取斥責就是教訓,有時甚至會帶點羞辱的口吻,可惜對孩子而言,這種教育方法大都不具效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雖然大人說的話他們不一定會聽,但是照顧者們是他們學習融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一定會仿效您的行為,因此照顧者需仔細留意自身言行,以及孩子們常接觸的環境、人事,即便是照顧孩子的保母或長輩也需仔細挑選,避免孩子習得不良習慣!
    偏食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即使是成人,依舊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芹菜或榴槤;有人重口味或不吃辣等,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麼都吃的情況下,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沒有正確的行為示範,對孩子教養也失去說服力,孩子會納悶:「為什麼媽咪叫我不要偏食,可是她都不吃?」,接著「那我也不要吃」的想法會在孩子腦中油然而生,進而以實際行動去表現。
    這樣糾正準沒錯
    A:避免在孩子面前強調「偏食的惡習」,如爸爸不吃紅蘿蔔,夾菜時對他說:「你不吃這個,不夾給你了!」如此孩子會注意。
    B:避免讓孩子察覺照顧者有偏食惡習,與孩子一起吃飯時,如要挑菜,應避開孩子眼光,不要讓孩子看到。
    C:如果孩子不小心學得您偏食的惡習,建議讓他吃其他替代的營養東西。
    亂丟東西、不會物歸原處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當有客人要來拜訪時,相信很多人家中會開始一團亂,忙著收拾東西,東塞西藏的情況,連一旁的孩子都一團霧水。會有這樣的窘況,主因是平時不良惡習所導致,不少人貪圖一時方便,東西用過隨手一擺,才會使得環境變得如此凌亂不堪,看在孩子眼中,自然就加以仿效,玩具玩完不收,絆倒經過的人;衣服亂丟,要穿時找不到等情況,更是三天兩頭上演。然而,大人們東西亂丟,不會物歸原處的不良習慣不僅對自己不方便,更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
    這樣糾正準沒錯
    A:如果要亂,維持某一個特定範圍內,如在自己房間裡,避免讓孩子看到,在孩子活動及視線範圍的空間內應保持整潔。
    B:當您在收拾時,要提醒孩子,告訴他:「媽媽有用過東西後都會收,所以你也要用完就收」。
    C:教孩子學收納時,可多準備幾個箱子,讓孩子學習分類歸箱。如外面貼有積木圖案貼紙的箱子是收積木的;貼娃娃圖案貼紙的是收玩偶的;分門別類的收拾,可讓孩子即使亂丟,也是丟在箱子裡。
    教養錦囊:
    孩子的行為大多有目的,如果他們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力,那麼大人的種種反應,會增強鼓勵孩子不良習慣的重複出現。
    不遵守交通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相信大家都有闖紅燈的經驗,如對小巷道的紅綠燈視而不見,一見沒車就快速通過馬路,有時甚至帶著孩子也是如此。您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大人的言行?其實正好相反!孩子約2歲開始自主意識漸強,慢慢發展出判斷力,如果您時常闖紅燈,看在他眼中,會認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從小即養成闖紅燈的習慣,如此對於生命安全是一大威脅,如果有大人在旁,雖可降低危險性,但是仍舊十分危險,如果沒有大人在,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這樣糾正準沒錯
    A:以身作則,最好連不帶孩子出門都要遵守交通規則。
    B:當帶著孩子一起出門時,藉機教育他:「你看大家都乖乖遵守警察叔叔和紅綠燈的指示,所以你也要跟大家一樣注意安全」。
    C:帶孩子認識交通號誌,告訴他紅綠燈的意義。
    電視看太久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電視是現代人放鬆身心最好的娛樂工具,不少人一下班或是假日休閒時,整天盯著電視看,藉以排遣無聊時間,大人們看,小孩當然也就跟著看,尤其電視聲光效果強,更容易使孩子目不轉睛,因而沈迷。沈迷於電視不僅消磨時間,且有損發育中的孩子視力,因此應注意自己及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及距離,最重要是,在規範孩子前,一定要先改掉自己沈迷的習慣,避免為孩子帶來不良示範。
    這樣糾正準沒錯
    A:固定時間看電視,跟孩子訂下規範,幾點到幾點是孩子看;幾點到幾點是大人看,讓大家一起養成看電視定時的習慣。
    B:照顧者以身作則,都不要看電視。
    C:如果希望管小孩,自己想看,又怕影響孩子,可在臥室安裝電視,看時把門關起來,避免孩子看到。
    教養錦囊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不良習慣,實在無法自制,想教訓或痛責孩子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儘速地離開現場。切記!這種方法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不要嘗試一次就心灰意懶,必須持之以恆,才能收到宏效。
    亂丟垃圾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大人們亂丟垃圾的惡習,不僅對環境衛生有害,且這樣的不良習慣會影響孩子,可能讓小孩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從小就有隨手亂丟的習慣,與亂丟東西、不收拾有同樣的後果;有些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將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吃,除了不良習慣的養成,更對身體有害,如果照顧者不仔細留意,讓孩子從小養成亂丟垃圾的習慣,將來長大要糾正就不易了!
    這樣糾正準沒錯
    A:養成將垃圾丟入垃圾桶的習慣。
    B:隨時機會教育,當要丟垃圾時,提醒孩子,亂丟在地上會很臭,不可以這樣做。
    C:如果看到有人將垃圾丟入垃圾桶,除了提醒自己,也應告訴孩子:「這樣做的話,地上就會乾乾淨淨的,很舒服!」
    三分鐘熱度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許多人做事情時常虎頭蛇尾、做到一半,一件事總要做很久才會完成,不僅費時,且容易遺忘上次的進度,要再繼續做時,可能要從頭開始,如果照顧者有這樣的不良習慣,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們堆積木堆到一半,突然倒了,或是堆不好,就開始耍脾氣、不堆了。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的壞習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因此照顧者需以身作則教育孩子,以免影響日後學習狀況。
    這樣糾正準沒錯
    A:每次做事時勉勵自己一定要持之以恆,抱著「再試一次就會成功」的心態繼續完成。
    B:以自身解決問題的情況表現給孩子看,以一邊自言自語,一邊解決問題的方式,把握機會跟孩子說,讓孩子知道你正在解決問題。
    C:看到孩子遇到困難時,引導他,可讓孩子聽到你嘗試的過程,進而引導孩子,讓他發現透過一些方法或是找他人幫人還是可以解決,不要輕言放棄。
    教養錦囊
    教育孩子須從自身做起,如果無法有效控制自身行為,應盡量避免讓孩子看到,一旦讓孩子看到時,應告訴他這是不對的,爸爸媽媽以後會改進。
    無視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有些照顧者可能到熟悉的親朋好友家,會自己隨意開冰箱、拿他人的東西來使用,對大人來說,對方是再熟悉不過的親戚或朋友,因此自己隨意動手是種與對方熟稔關係的親密表現,然而孩子無法區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不論所到何處,看著大人行為跟著仿效。如此無視規則的表現,看在他人眼中容易讓人誤以為孩子沒有教養,且會讓孩子養成「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了就走」的習慣,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偷竊行為。
    這樣糾正準沒錯
    A:到他人家要動手前先口頭性,有禮貌詢問對方,讓孩子看到您跟對方禮貌性的對談。
    B:每次出門前與孩子事先提醒,親子一同建立尊重規則的觀念,且進門前再次提醒孩子。
    C:給孩子的指令不要太多或太複雜,針對孩子常犯的2、3個錯誤,此外大人當下也要看顧著孩子,提醒他,不能自己聊自己的。
    打斷談話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不少人有被打斷談話的經驗,有些人因為「個性急躁」,有些人卻是「習慣」。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禮貌,也不尊重對方,孩子本來就容易仿效週遭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本來講話即不如成人來得清楚,聽到大人們對話,也想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因此很容易學會大人們因急躁而打斷他人談話的行為。如果您有打斷他人談話的習慣,小心孩子也常出現打斷您與他人對話的習慣!
    這樣糾正準沒錯
    A:平常養成等他人先講完話再講的習慣。
    B:當您想打斷他人時,可先跟對方說:「對不起,我想請問…」,讓孩子學會禮貌性詢問他人的習慣。
    C: 避免孩子打斷時,還滿足他的需要。如孩子要喝水,可跟他說:「你打斷我跟阿姨說話,等我幾分鐘,我等一下幫你倒」,不要馬上滿足他的需求,避免孩子認為自己的行為是被允許且正確的。
    教養錦囊
    隨時調整、改變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換個方式,有時你會發現,孩子雖然年紀小,有時也可以是您學習的模範。
    不當餵食及不良衛生清潔習慣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父母有蛀牙,孩子也會生出滿口蛀牙,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其實蛀牙不會遺傳,但會通過父母對孩子的餵食等行為傳播給孩子,這也是孩子患上蛀牙的原因之一。這些有害的行為包括用奶瓶餵奶時,擔心溫度過高會傷害孩子,於是先就著奶嘴吮上一口、餵養時,將自己用嘴嚼得稀爛的食物再吐出來喂給嬰兒吃等,這些舉動都會使自己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傳播給孩子,出現父母有蛀牙孩子也長蛀牙的情況。
    這樣糾正準沒錯
    A:自身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刷牙時可帶孩子在一旁,讓他看,同時一邊提醒自己及孩子吃過東西要刷牙的觀念。
    B:改變教育又兒方面的不良習慣,如在親吻孩子的時候,不妨選擇臉頰、額頭等部位,同樣可以跟孩子進行感情交流。
    C:加強宣傳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口腔衛生習慣。1歲以下寶寶可由父母用柔軟毛巾或絨布擦洗牙齒,3歲以後可讓他開始學習刷牙,盡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飯後漱口。
    生活小惡習
    易犯指數★★☆☆☆
    原因頗析
    (a)挖鼻孔
    雖說看著手指從鼻子放到嘴裏很噁心,吃鼻涕並不會讓人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途徑之一。
    (b)忘記洗手
    經常不洗手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如: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者還會引發細菌感染。
    (c)咬指甲
    可能會流血、感染,且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這樣糾正準沒錯
    A: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如果孩子看到你正在做,可以跟孩子說:「這是不對的,但是我忘記了,做了還是需要承認,謝謝你跟我說」。
    B: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可利用做其他的事取代惡習,可以給孩子一本書或玩具,任何能運用手部行為的東西皆可。
    C: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都會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可運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讓他參與其中。
    教養錦囊
    不去刻意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涯,只是從旁扮演輔助的角色,讓孩子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才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詳文請見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36.asp






    *******************************************************************************

    最讓寶寶沒安全感的話
    與初涉人世的小寶寶對話是一門微妙的藝術。寶寶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護的,有時您的無心之語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 最讓寶寶沒安全感的4句話

      ◎ 『再不聽話打你了!』
      情景再現:
      超市裡,西西不停地要這要那,爸爸不許,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覺得很沒面子,便揚起手來嚇唬西西:『再不聽話打你了!』西西不但沒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厲害。
      專家分析: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
      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
      孩子做出種種挑釁的行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會在內心裡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如果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 『媽媽不要你了!』
      情景再現:
      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媽媽教訓了她兩句,寶寶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媽媽拍了她兩下,還大聲喝斥寶寶:『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專家分析:
       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復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傷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系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
      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
      依戀關系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等表現。

     『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情景再現:
      歡歡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呀?』歡歡媽手頭上正忙,沒空跟小歡歡慢慢解釋,便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歡歡媽小時候,她媽媽也是這麼跟她說的。歡歡聽後黯然地坐在角落裡一聲不吭。
      專家分析:
      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系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
      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我說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現:
      小丁睡覺前還吵著要吃糖,磨了很久還不肯睡覺。媽媽只好搬出爸爸來說服小丁。爸爸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專家分析:
      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於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觀念。
       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系的建立,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長不能輕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 10招幫寶寶重塑安全感
       其實,爸媽也不必對自己日常的言行太過焦慮,是的,也許您一時心急,說出了傷害寶寶的話,但是這些偶爾的過失是可以通過一些措施去彌補的,關鍵在於家長有沒有保護孩子感受的意識。人人都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小孩子更是,安全感對孩子日後成長及發育都有著重大影響,必須從小開始用心培養。

      既然安全感對於孩子心理發展如此重要,那需要從哪些方面去注意和培養呢?在此給家長提出10大妙招,相信對建立寶寶的安全感會有很大幫助。

      第1 維持和諧的家庭氣氛
       當孩子經常處於父母言語不合或是肢體衝突的不安環境中時,孩子會有恐懼的猜測,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不乖纔吵架?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他們會不會離開我?由於孩子對大人們的爭吵無能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裡暗自哭泣,或是獨自生自己的悶氣,後者會把這股怨氣累積在心中,長大後心中將會有扭曲的價值觀。
      因此,擁有一個安康快樂的生長環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

      第2招 經常且規律的親情陪伴
      現在有許多俗稱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將孩子托付給保姆或是長輩照顧,自己則因為工作應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難得與父母見上一面。
      而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像是玩伴一樣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將很難養成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安全感自然也就無從建立或培養了。

      第3招 擁有穩定的經濟基礎
       這裡指的並非是生長在富豪之家,而是指家長有能力維持孩子生活上必需的支出,讓孩子衣食無虞。現在時常有父母因為撫育孩子的難題而陷入困境,北京的一位父親甚至因為上戶口不順利而親手摔死了自己的兒子,還稱『將來受苦不如早日解脫』。所以一定要保證穩定的家庭經濟條件。

      第4 故事拉近親子間距離
      故事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橋梁,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尤其喜歡從爸爸媽媽口中說出來的故事。家長可以固定在家中某一塊區域布置一個聽故事的環境,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發上,每天都有一段固定的時間用來講故事。
      一 邊講故事,一邊將孩子摟在懷裡,通過這種語言上的溝通及肢體上的接觸,從中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當孩子逐漸長大後,他學會使用的詞匯也愈來愈豐富,此時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閱讀童書繪本,通過書面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夠訓練孩子的口語能力,同時還能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第5招 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環境上的災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說地震、天空中的閃電等,這就是有些孩子對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過大的聲響、突然的驚嚇等,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安的來源。
      這時父母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師或其他音樂、藝術的治療,協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6招 從游戲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參與活動,或是通過游戲中的肢體接觸,這都有助於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時可以多花點心思,設計一些簡單的家事、游戲,或DIY手工勞作等,讓孩子從做中學,同時也讓親子情感昇溫,溝通更加順暢!

      第7招 容許孩子哭泣
       有時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讓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無援,比如生病、爭寵,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搶走一顆糖果等,這時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來尋求一些安慰。不過有些父母卻以訓斥的方式不准孩子哭泣,薛蘭香園長認為此舉是不可取的,因為適當的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時排除負面 情緒,協助建立安全感。

      第8招 別把應酬帶進家庭
      對於3歲 以下的幼兒來說,家中的訪客不宜過多或過於頻繁。除了孩子可能會模仿大人一些不良習慣,例如打麻將、大聲喧嘩之外,同時也會因訪客的到來而擾亂孩子平時規律的生活作息。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除了公園或是書店之外,盡量不要帶孩子去嘈雜的場所,因為外在環境有太多不可預知的突發狀況,單純而規律的生活環境 及作息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更為有利。

      第9招 不要將教養責任推托出去
      良好的家庭依附關系對孩子有著一輩子的影響力,養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保姆或幼兒園等畢竟只能提供協助,根本無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恰巧有些家長的觀念就不是特別科學,他們讓為既然已經付錢給幼兒園或學校,那麼老師就應該負起所有的教養責任。
      殊不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的話,那麼孩子回到家中一樣會受到不良影響,同時也無從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第10招 分階段排除不安因素
       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可能有很多,親人的離開、吵雜喧鬧的環境等,而怕黑恐怕是最常見的原因,此時家長可以漸進式的方法來排除令孩子不安的因素,例如先在房中預留一盞小燈,一邊說故事,一邊陪伴孩子入睡,或是放點輕松的音樂給孩子以安慰,以徐徐漸進的方式來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培養起健全、足夠的安全感,那麼成年後心理上的缺陷將可能無法完全修復。其實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簡單,只要爸爸媽媽付出全心全意的愛,再加上一個單純且規律的生活環境,那麼在無形的熏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擁有一個充滿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寶寶。








    *********************************************************************************

    做父母的一定要看看

    一個孩子在充滿寬容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有耐心

    一個孩子在充滿讚美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賞識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認同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愛惜自己

    一個孩子在充滿接受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安慰別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被肯定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立定志向

    一個孩子在充滿分享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慷慨助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公正誠實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正義真理
    一個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信任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友愛的環境下成長 ——他學會了熱愛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爭論反抗
    一個孩子在充滿恐懼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憂慮害怕
    一個孩子在充滿批評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譴責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憐憫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自哀自怨
    一個孩子在充滿嫉妒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貪得無厭
    一個孩子在充滿恥辱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自覺有罪
    一個孩子在充滿挑剔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吹毛求疵

      父母鼓勵孩子進步必說的100句話:
            注意孩子細微的進步,經常用讚美的言語和行動鼓勵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家長朋友們,用這樣100句話鼓勵孩子吧!

        1、好可愛!

      2、好極了!

      3、好主意!

      4、好多了!

      5、真好啊!
      6、做得好!
      7、非常好!
      8、恭喜你!
      9、了不起!
      10、很突出!
      11、很不錯!
      12、太好了!
      13、太棒了!
      14、太奇妙了!
      15、真是傑作!
      16、那就是了!
      17、那就對了!
      18、多美妙啊!
      19、我好愛你!
      20、繼續保持!
      21、你做到了!
      22、你做對了!
      23、你很能幹!
      24、進步真快!
      25、做得漂亮!
      26、做得好極了!
      27、極佳的表現!
      28、就是那樣做!
      29、繼續試試看!
      30、真令人驚訝!
      31、真令人感激!
      32、真的謝謝你!
      33、這正適合你!
      34、你辦得到的!
      35、你學得真快!
      36、你幫得很對!
      37、你真是可愛!
      38、你走對路了!
      39、你還記得呢!
      40、你記性真好!
      41、那實在太好了!
      42、繼續加油努力!
      43、我真以你為榮!
      44、我很喜歡那樣!
      45、你真是好幫手!
      46、你做得很順手嘛!
      47、你可以辦到的!
      48、你以前做到了!
      49、你快要做到了!
      50、你想出辦法了!
      51、你真懂事不少!
      52、你已經有把握了!
      53、你做得漂亮極了!
      54、你真讓我開心!
      55、你今天比以前好!
      56、你每天都有進步!
      57、你幾乎像個大師!
      58、你真是讓我感動!
      59、你想出好辦法了!
      60、哇!看你的了!
      61、好!(豎起大拇指)!
      62、我們都做得很好!
      63、進步很順利嘛!
      64、對了,就是這樣做!
      65、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66、你今天做得好認真!
      67、你真是我的小王子!
      68、你今天做了不少事!
      69、你真學到了不少東西!
      70、你沒有任何差錯嘛!
      71、你正盡力地做好它!
      72、你一定練習很久了!
      73、你真的在不斷進步!
      74、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75、真高興你如此表現!
      76、再試一試就做到了!
      77、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78、我很感激你的幫忙!
      79、真的讓我感到快活!
      80、這正是我說的好事!
      81、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82、這才是我的好孩子!
      83、那(這)件事你做得很好!
      84、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85、你這麼快就想出來了!
      86、你今天確實做得很好!
      87、你正進入很好的狀況!
      88、你比我們更有辦法!
      89、你已經有很好的開始!
      90、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91、你真像美麗的小甜甜!
      92、那(這)真是一件溫馨的事!
      93、這是做得最好的一次!
      94、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95、繼續做你會越來越進步!
      96、現在你可以一路順風!
      97、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
      98、我不會忘記你做得那(這)樣好!
      99、我為你今天所做的感到驕傲!
      100、看到你做得那樣認真,我覺得欣慰,有你真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38072&prev=38078&next=37666&l=f&fid=78








    ***************************************************************************

    輔 導 小 語 總 表

    有時侯咱們辛苦一輩子就是為了給孩子過幸福、衣食無缺的生活....最後卻養了個沒有責任感,不會感恩....甚至還會棄養父母的孩子,這就是咱們應該得到的成果嗎.... 若是你還未生子或者孩子還小,請仔細想想你希望孩子的未來會是什麼樣滴~~要是你也不想要下面的孩子,請別忘了要愛他但不要寵壞他....  
    如果你是爸爸、媽媽要看看它..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RpSwmRiYGkLv4AnzYtippA--/article?mid=8791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118&prev=4119&next=4117&l=f&fid=53







    ****************************************************************************

    現代父母的十件糊塗事

    一、 想太多: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業跟不上、擔心孩子不適應、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等。

    二、做太多: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復習課業等。

    三、罵太多:情緒遷怒時,不理性的話往往脫口而出,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四、給太多: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五、要太多: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六、玩太少:親子之間太少有趣的休閒活動,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七、「坐」太少:親子之間少有坐下來聊天談心的習慣。

    八、知太少: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事,結果忽略現代資訊吸收,親子間只能談些日常瑣事。

    九、愛太少:父母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和明確,使得親子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

    十、變太少: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越跑越遠。

    無論如何,儘管我們犯了以上十大錯誤,或只有少數幾項,只要我們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就該慶幸還有成長的空間。
    *以上出處「吳娟瑜的親子成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078&prev=4079&next=4068&l=f&fid=53







    *******************************************************************************

    從「心」學做好父母 / 許芳菊

    從你為人父母的這一刻起,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


    這是一輩子的學習,也將是一生最珍貴的體驗。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

    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父母親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個可以永遠依靠的堡壘,「當父母親陪著小孩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有爸媽的存在而變得有信心,他會繼續往前探索,當他感到不安時,他會回頭看看,看到父母還在,他會有信心繼續往前,即使跌倒受傷了,他知道有人會關心他,會看看他受傷的重不重」精神科醫生王浩威說,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

    父母的4種角色
    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


    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在從事了二十多年心理諮商的工作中,教育學者鄭石岩發現,許多來找他諮商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諮商和治療,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真正盡責、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便失去了主導孩子成長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夠給孩子源源不絕的溫暖。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的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

    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著關鍵性的作用。

    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照顧者」的角色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

    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六歲--十二歲,父母扮演「規範者」的角色逐漸加重,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十二--十八歲,「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在這個階段,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面對那些讓他們幾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風暴,一方面要協助他們對抗外在許多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力量。

    當孩子進入成年階段,「精神導師」的角色便成為父母的重點。

    這時候,父母親可以坦誠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經驗,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們可以從容傾聽子女的掙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分給予子女「祝福」。

    孩子最需要的6種養分
    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的責任,有些父母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卻未必能栽培出一個他們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雖然貧窮、甚至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卻可以教養出快樂又優秀的孩子。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包括︰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至一歲半左右,是發展對人的基本信賴感的階段。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回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

    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照顧者常常更換,一下換這個保姆、一下換成阿公阿媽、一下又放到托兒所,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不容易發展出與人基本的信賴感,沒有信賴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自信心。

    鄭石岩教授特別提醒,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敵意。

    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丟來丟去,這三種問題都可能產生。

    如果一直持續到長大都沒有把這種安全感的缺乏處理好,也可能演變成憂鬱傾向或暴力傾向。

    父母如果無法自己照顧孩子,至少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可能是阿公阿媽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親密的家庭氣氛
    英國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於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


    美國一九八九年的學業性向測驗最高分落在南達柯塔州,引起許多人的好奇。

    若從教育資源來看,這是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資源倒數第八的州,但卻有最好的成績表現。

    他們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個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

    長期關心台灣教育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便特別指出營造家庭氣氛的重要性,他回憶小時後,放學回家總是圍在父母兄長身旁,哥哥喜歡講故事,他們的家庭娛樂常常是飯後聽哥哥說故事。

    「想想看,一個全家人盯著電視看的夜晚,跟一個全家一起看書、喝茶、說故事的夜晚,有多麼不同,」黃崑巖說。

    親密的家庭氣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營造,像是晚餐時間愉快的聊天,千萬別在這個時候訓孩子。

    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遊戲、和孩子談談家裡的往事、與孩子合力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建立家庭的傳統和儀式等。

    父母終會老去,但帶著這份與家庭親密的聯繫,孩子必然會有更多面對未來的力量。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


    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經常在各地演講教育主題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在她的言談與文章裡,隨時可見她父親的智慧風範,從小她父親便教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費,「能走的就不要坐車、能坐公車就不要坐計程車。」

    洪蘭當年出國唸書,下飛機時只有口袋裡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擔心害怕,因為她父親教過她「一身養一口」,只要學會過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對未來。

    父親當年是法官,收受「好處」的機會很多,但洪蘭的父親卻清廉自持,為了養活一家人需要多賺點錢,他辭去法官做律師。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委黃崑巖的父親,在日據時代擔任警察,黃崑巖回憶當時常有人到家裡送禮給父親,父親在知道之後都會立即將禮物退還,以避免惹人嫌疑。

    光復之後,許多在日據時代擔任公職的人都被鄉人毆打,他父親卻依然受到尊重,主要是因為他擔任警察時為人公正、不貪不求,而能獲得大家的諒解尊重。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透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知不覺中內化成他品格、價值觀的一部份。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育學者會提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

    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對自己。

    發現孩子的特長,引導出孩子最好的一面
    做父母有時必須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觀察出孩子的特長,並引導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並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

    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的興趣一個發展的空間,並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協助與環境,在他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通常能夠培養出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因為動力來自於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會比父母師長外在勉強的學習效果好很多,也更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現了警訊。


    在台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一學童就已經有近視眼,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小學生體重過重,台灣兒童罹患憂鬱、自殺的數字,在各個不同的調查中都亮起了紅燈。

    缺乏健康概念、忽視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習慣的父母,讓我們的下一代正邁向健康弱化的危機中。

    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是培養健康習慣的重要時機,例如︰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少喝含糖飲料,孩子過胖與蛀牙的機會就小很多。

    現在許多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更是對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據許多醫學研究顯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孩容易成為小胖子,而且容易發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也應該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運動不但有助體能發展,常運動的小孩也較開朗靈活,對身心甚至人際關係都有幫助。

    一旦為人父母,關於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是一切的根基。

    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


    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願意怎麼做。

    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於情感。

    父母對他人所流露出來的溫暖關懷、對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賞與尊重都深刻地啟發著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應常常對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感受你的關懷,也教導他能夠感恩並表達他的情感。

    心理學者游乾桂覺得,父母有時就像心理醫生,有些話和感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他感受到「我什麼事情都願意為他耽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願意扶他一把。」

    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里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資料來自 台灣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274&next=3262&l=f&fid=53







    ******************************************************************************

    父母給愛的方式-停、忍、收、聽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

    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 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

    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

    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 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

    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


    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

    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

    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


    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塗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

    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

    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

    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

    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


    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

    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


    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 欣 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 欣 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TV2peqTSU9EuukLQc0c/article?mid=60198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197&prev=3199&next=3196&l=f&fid=53







    ********************************************************************************

    給家長的一封信

     轉貼於http://psn.syinlu.org.tw/archives/cat_book13.html

     

    給家長的一封信



    作者/周茜

    有一則故事的對白是這麼說的:
    一位十多歲的女孩跟一位窮詩人說:「我希望將來和您一樣也成為有名的作家,我知道我母親很敬仰您的!」詩人回答:「現代的人都玩電腦看電視,妳還是去學電腦修電視比較有出息」。
    我不知道是否也該跟孩子們說:「現代的人都學電腦說英文,你還是去...」?但是以每年大學聯考的熱門科系為例,那些科系能引領風騷多久?多數不過三、五年即褪流行。流行的事物一再的上演也不斷的落幕,卻仍見許多人一直跟著追逐起舞。
    從事幼教工作多年來也常常遇到一些瓶頸,在要求快速、立即顯現成果的現代淺碟化趨勢,與建立一紮實基礎、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教育理念間如何取得平衡,著實是一高難度的取捨。即使選擇堅持理想,也不得不承認,現實仍是很重要。
    現在教育的走向與教育真正的本質何在?難道我們真的要走得這麼功利才是教育嗎?現今一般幼稚園過度重視學習成果、紙筆作業、強迫記憶、抽象符號,使幼兒的創造力及能力遭到扼殺,人格也同樣遭到扭曲。我們不斷告訴孩子們:你做吧!快做給我看,快說給我聽,表現出來拿出成果給我看,我才相信你。似乎,父母辛苦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看到孩子的成果,孩子則用成果來換取父母的肯定。
    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問問自己: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您希望您的父母在0-6歲時給您什麼?
    目前教育主管單位正積極推動教育鬆綁政策,各項改革措施不斷的推行,但教育是真的鬆綁了嗎?是鬆鬆的綁、綁得很鬆、綁鬆後再綁緊,還是...?這些年來,政府對教育的理念與政策一再的改變,有些家長一氣之下乾脆帶孩子們遠離塵囂回歸自然自我開墾;有些經濟條件較佳的就出國尋求更好的教育環境去了,但是居絕大多數的中產階級的我們該怎麼辦呢?您想再讓您的孩子繼續做教育的白老鼠嗎?
    很多學者專家都在談一歲學什麼、二歲要學到什麼程度...;父母也總擔心孩子跟不上進度、跟不上別人甚至跟不上時代,但,需要那麼緊張嗎?那麼想想,孩子需要什麼呢?
    在0-6歲的階段,我們應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而非技能的傳授,態度的養成而非學習的成果,尤其是感情教育,在我們所謂的黃金時期,感情教育真的太貧乏了,我們總是錯過了孩子們可以學習、該學習的時間。
    教育局長李錫津在這期的教育通訊中提到,現在的教育在人際互動上但見「私心聯合」少見「專業共識」,在教學上多見「堆積教育」少見「啟發教學」,在學習期望上著重「分數文憑」輕忽「能力品質」,在學習歷程上只求「背誦記憶」不重「體驗落實」,在工作參與上先求「斤斤計較」少談「無私付出」,實在不利於人心人性的教育發展,容易造成內耗互傷、原地踏步的現象,也應驗了「方向比努力重要」的警示。
    我們仍然在文憑分數中沈浮,在考試補習中來去,雖然有多元智慧卻無多元成長,雖有多元入學之名卻無多元教學之實,雖有多元呼聲卻無多元價值的體悟,更無多元的行為;有位哈佛大學校長認為「人要為無知付出代價」,我們目前不就是這個現象嗎?胡適說:「教育破產的救濟方法還是教育」(台北教育通訊91期)。
    如果您不希望您的孩子是新一代的白老鼠,請您先放棄原有對孩子的期望,和我們做一個愛的深呼吸,先培養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引導其興趣的發展,才是您最好的選擇,孩子任何的學習只和昨日的我做比較,孩子的行為只為昨日的行為做改進。就如「心靈雞湯」一書中所說:「您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您的孩子就如是長大。」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忌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勾心鬥勇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
    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廣大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
    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分關懷
    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瑪莉亞.蒙特梭利說:「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經驗是需要累積的,是慢慢的吸收而不是強迫性的記憶。
    您有多久沒有走過松林的感覺?您有多久忙於事業沒有陪孩子一起成長,多久沒有陪他們吃飯、睡覺、洗澡、看電視、玩遊戲...?用一種享受人生的心情去做這些事,快把它找回來吧!
    最後,再引用瑪莉亞.蒙特梭利的一句話:「陪孩子一起過日子!」。
    (作者為資深幼教工作者,現任皇家幼稚園園長)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oMOGwhqTFwPAd.jDwz6KNnNSXDyn/article?mid=25400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850&prev=2851&next=2849&l=f&fid=53








    *****************************************************************************
    【如何成為優秀的父母】

    1.家庭時光優先:設計一些全家可以進行的活動,做什麼不重要,旨在促進溝通和聯絡感情。

    2.把孩子當作大人一樣尊重:讓孩子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獨特的,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 

    3.了解孩子的個性並牢記在心:用最適合他的方式來對待他,那樣將會把困難和矛盾減到最小。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ages/Luxasia-Taiwan%E5%8F%B0%E7%81%A3%E7%9B%A7%E4%BA%9E/22882950385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