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寶寶的語言發展

寶寶的語言區發展
專家 / 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任 陳達德

你曾驚訝隔壁家的小華很會說話,而慨歎自家的寶寶拙於言詞嗎?別以為這完全是天賦之別,前庭系統發展不良也可能導致語言功能障礙喔!

前庭系統刺激
可促進語言區發展成熟
前庭系統主要位於內耳深處及小腦,並負責聽覺、感受平衡與運動狀態的改變;除此之外,前庭系統亦會藉由上行的前庭路徑,經由視丘最後抵達大腦皮層。前庭刺激在大腦雖然是以瀰散性投射分布,但主要作用區域仍集中在大腦頂葉的下頂小葉與前葉、頂葉及顳葉的三葉交會處,而位於左半腦的這個區域,正是人類在出生後逐漸發展出來的主要語言區,負責語言理解及表達等相關功能。
誠如以上所述,人類的語言功能是屬於一種超認知能力(metacognition),也就是說,負責語言相關功能的大腦區域,絕不單只存在於左半腦的語言區,事實上,左右半腦都有負責語言功能的大腦專區,其中左腦主要是負責有關情緒、意境及語意等語言功能,例如對於詩詞深層含意及感情意境的理解、感動等等;相對地,右腦則是負責順序、結構及語法等相關的語言功能,例如對於文法結構及語句規則的解釋、判斷等等。然而就溝通本質來說,左腦語言功能的實用性、重要性及廣泛性,顯然遠大於右腦的語言功能,這也說明了在兩腦專擅分工的傳統學說中,為什麼會將語言功能分在左半腦的原因了。
而藉由前庭系統的上行路徑,前庭刺激會影響左腦語言區的成熟,進而增加孩童的口語發聲頻率與品質,促進發音相關動作及計畫能力的成熟,並提升語言理解及對語音專注的程度等等。此外,前庭刺激亦會影響右腦的空間概念能力,使其發展出良好的順序性,進而促使右腦語言區成熟發展,並藉此強化主動語言構句及表達能力,提升語言符號與規則理解等等。


語言發展遲滯
終將影響社會適應力
一旦前庭功能出現障礙,首當其衝的影響便是語言發展遲滯。雖然一般人對於孩童語言的產生,多認為是在兩歲後(英文的嬰兒一詞“infant"源自於拉丁文,其意思便是「不會說話的人」),但事實上,孩童的語言功能早在出生後便開始發展了。孩童的語言發展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部分:語言前技能、語言理解及語言表達。
孩童在一歲前,對於語音可進行基本的模仿,但對語言符號本身的了解仍不足夠,需要環境中其他相關的訊息與提示來幫助理解,這便是所謂的「情境理解」(例如:洗澡時在浴室跟嬰兒說「洗澡」,他似乎會理解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但若在非洗澡時間或其他非浴室相關環境,則無法理解語言意義)。幼兒約在一歲半開始,便能清楚理解並學習語言字彙;兩歲時擁有約一百五十個字彙能力,進而在兩歲至兩歲半間快速發展語言能力,使其累積至約三、四百個字彙及表達雙詞子句的能力;到了三歲時,則字彙量累積至約五、六百個,藉此大量的字彙使得孩童也能開始運用三詞子句,亦即完整句子的真正說話能力;一直到四歲左右,孩童除了艱澀字彙及複雜語句、文法無法掌握外,基本上已經擁有類似成人的成熟語言能力了。孩童的語言功能若出現發展遲滯現象,則在發音頻率、聲響及上述語言發展里程碑的達成上,都會出現明顯的落差。
前庭功能的不良,亦會影響到左腦語言功能的發展,使得孩童在語言的發聲能力及成熟度上出現障礙,因而容易出現前置音化、後置音化等構音障礙問題,口齒不清晰的程度甚至會嚴重影響其表達能力,以及自我形象與自信心。此外,亦會造成孩童對於語言理解上的困難,使孩童無法完整地理解語言資訊,或僅只理解表層片面的意義,而無法接收到深層的含意,進而嚴重影響孩童的社會適應力及人際相處。
最後,誠如以上所述,前庭功能的障礙,亦會藉由上行路徑間接影響到右腦的語言相關功能,使得孩童在被動的複雜語句接收、主動的構句表達能力上,出現明顯的障礙。典型的表現是孩童無法理解過長或過於複雜的口語指令,與其溝通只能藉由簡單的三詞子句,以簡單的結構與語法進行溝通互動;相對地,其語言表達上亦有明顯的障礙,對於主動的語言表達,常有啟動構句上的困難,常見的例子是無法進行照樣造句,多使用如電報句般的簡單句,明顯缺乏如連接詞、介系詞等複雜辭句。



改善語言功能發展
居家處置有三大方向
改善前庭相關的語言功能發展,最基礎的作法便是強化前庭系統功能。其簡易的居家處置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增加前庭刺激經驗來改善前庭系統功能;二是改善語言認知基礎;三則增加語言互動經驗。

◎改善前庭系統功能
家長可提供孩童有關前庭刺激之遊戲與活動,例如溜直排輪、盪鞦韆、溜滑梯、游泳、跳床、運動跳繩、攀爬、翻筋斗、爬杆運動等等,建議一天至少進行一次(至少30分鐘)以上的頻率,若是孩童年紀介於四至七歲間,則可增加至三次以上。若孩童主動要求繼續或停止活動,不須限制或勉強,若孩童出現臉色蒼白或表情變化(有笑容變成表情平淡)時,則活動須立即緩和停止。此外,養成孩童每天運動的習慣,並提升孩童的運動量,亦是相當有效、自然及健康的良好對策。

◎改善語言認知基礎
不論何種語言形式,語言符號的理解都是發展語言功能的基礎。家長可以在孩童的平時遊戲與教育中,增加實物的遊戲與應用,那麼藉由實物操作,便可以有效幫助孩童建立各種紮實的語言概念。此外,家長亦應注意各種相關語言概念間的連結,藉由語言符號的聯繫(例如由「三餐」聯想到→「能吃的」→「食物」),以多元感官經驗刺激的方式,幫助孩童有效而完整地將各種相關概念整合連結,如此方能有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

◎增加語言互動經驗
家長應鼓勵並營造孩童進行主動語言表達的機會,藉此增加語言互動的經驗。此外,亦可教導孩童其他溝通的輔助技巧,例如注意力的運用、輪替功能的掌握、目光及手勢的運用等等,藉由學習語言的實用技能,幫助其產生社會適宜的語言溝通表現,也就是實際應用語言表達的能力。
語言功能是發展互動能力中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其發展不良不但會直接衝擊到孩童的溝通能力,更會影響其社會適應狀況及心理情緒功能。而藉由前庭系統功能的正常發展與改善,可幫助孩童自然、有效地發展其語言相關基礎功能,並促進其相關生理器官組織的成熟。家長一旦發現孩童有語言發展上的問題時,千萬不可給予孩童過多的壓力與責備,以免造成心理情緒上的反效果,只要提供豐富且健康的語言發展環境,多給予一份鼓勵與耐心,並配合專業醫療人員的計畫與介入,相信所有的孩童都能有效地克服語言發展障礙,進而達到良好的社會適應,並擁有滿意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vichyshop-tw/article?mid=1479&prev=1480&next=1476&l=f&fid=23








***********************************************************************
發聲及學習說話的過程
語言的學習,是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三者之間的綜合,人類之所以有文化、文明的發展傳承,完善的語言表達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說話及語言能力的表達不良時也是未來學習及入社會之後的重大障礙。發聲及學習說話的過程

語言的形成過程是由發聲音、反覆學習、及有意義的表達運用逐步而形成。

小寶寶在剛出生以後,很快就可以咦咦啊啊的發出一些沒有特殊意義的聲音,但是很快的在一、兩週內就可以用動作、表情及哭聲的聲調來表達簡單的意思:當他需要媽媽抱抱的時候,他會用撒嬌式、沒有淚水的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當他肚子餓的時候他的哭聲可以變成急切而尖銳。

哭聲雖不是語言,但也是用聲音表達意思的開始。

到第二月個多大的時候寶寶開始能夠靜下來聽別人對他講話,有時候還會對著講話的人笑。

第三個月大時會開始找講話聲音的來源。

第四至六個月(牙牙學語)

開始能夠分辨出那是高興或憤怒生氣的語調。

這時候也開始像鸚鵡一樣重覆一些相同的聲音,但是他並不能自已發音表達,所能發出的音大多也是由嘴唇的唇音開始(大多是b、p、m之類的音)。這時父母可以反覆用重覆兩個字的詞語,與他溝通,啟發他各種反應。

在理解力方面:寶寶雖不會講,但是他已經可以相當了解大人講話的意思,父母也可以用簡單的言語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使他能夠學習一些有意義的事物。

除了表達意時的基本唇音之外,寶寶自己在玩的時候,也逐漸能用伊伊丫丫像唱歌一樣的連續聲音表達自己的歡愉。

七至八個月時:慢慢了解這些聲音的含意,像是爸爸、媽媽、花花、車車…等,也能夠回應別人叫他的名字,對於不同字的次序變化所代表的含意能夠理解,像是「寶寶來」、「狗狗叫」。

九至十個月大時(開始說話

通常可以發出表達意義的簡單聲音,也就是一般所謂說話的開始,也逐漸可以正確的模仿聲調的變化,例如叫爸爸、媽媽、狗狗等,這種真正有意義說話的出現也是因人而異,有的時候會遲至一歲半、兩歲才開始出現,如果聽力、智力本身的發展沒有問題,開始說話的早睌對寶寶的影響不大。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說的話就愈多,大約一歲半左右可以說兩個不同的字像是我要、給我、進來等等。

不能說話,怎麼辦

如果不能夠以正常的過程學習說話,則有以下幾種情形需要考慮

一 、 聽力方面的問題:

此點會在寶寶的聽力一文中多加敘述,基本上聽力受損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家長時常在早期沒有仔細觀察及早發現,使寶寶錯失了許多早期學習說話的機會,十分可惜。

現今已經有更進步而且方便檢測聽力的儀器,家長應提早警覺,在有懷疑時及早確定問題所在。

二、 智力問題(包括自閉症):

智障者本身學習講話的能力就會不足,應及早加入政府各項「早期療育」的訓練計劃中,目前各級公立醫院及醫學中心均有這一類小朋友的篩檢及治療計劃,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有不同的表格,若不能達到該年齡的表格中所列的各項標準時,醫師就會提出進一步確定及治療的建議。

目前以台北市做的最好,小朋友由出生到入學之前有十二次不同年齡的篩檢機會

三、 學習機會或是環境問題:

其實這是最常見的問題,尤其常見於在台灣的社會中,由媬姆、托嬰中心、或老式祖父母照顧的小寶寶,這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照顧寶寶的人並沒有耐心陪這些寶寶,也很少有機會對寶寶講話;或是對寶寶講話的人根本不懂得應該逐字的反覆慢慢教的道理,每次對寶寶講話的時候就像對大人講話一樣,說一連串的句子。小寶寶可能可以意會,但是就是學不及。

所以在門診的時候,有時會看到一些一歲多的小朋友,其表情、動作的反應都很正常,也找不出任何疾病,只有說話的能力很差,原因就是出在此。

這一類小朋友的父母最常見的是職業婦女,我們大多會請父母們盡量下班後把寶寶接回家,多教教他,多陪陪他,讓寶寶有多學習的機會。或請父母為寶寶另外換一個學識及愛心都較好的媬姆。

時常在父母也注意到這種問題並加以改進後,寶寶的語言能力很快的就能追上正常。

舌繫帶是不會講話的原因嗎

大多數的舌繫帶長度是不會影響到發音與說話,如果舌頭伸出時舌尖處不出現凹陷現象,舌頭的長度應該是夠的。

不同地區的語言發音方式,會影響到口、舌、鼻各方面發音的協調方式,因此會造成一部份音標的發音困難,例如山東人及日本人在講英文的時候,其特有的腔調是很難完全校正的,並不是真正的發音上的困難
在國內、一般而言、大約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百分之十到廿的小朋友在發彳的音時出現困難;到了三年級時發音困難的己經低於百分之五,到了六年級就找不到發音困難的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vichyshop-tw/article?mid=1603&prev=1605&l=f&fid=23








************************************************************************
你能聽懂孩子說的話嗎?當孩子會說話後,那機關鎗式的詢問總是讓父母不知如何回答。不過,不知回答多少比聽不懂還要好一些。其實,說話是一個繁複雜的過程,必須面面俱到才能準確發音。因此,一旦遭遇孩子口齒不清的問題,可從小給予適當口腔刺激和訓練。

口齒不清常見類型

要正確發音,必須兼顧「嘴唇」(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氣流」(胸腔)這3大要素。當孩子發音不準時,通常是構音出現障礙,一般來說可分成4種類型:

1 省略音:發音時省略一個注音符號,通常是將聲母或是韻母省略,如「哥哥」發成「鵝鵝」。

2 替代音:以另外一個音取代原來的音,如「哥哥」發成「的的」。主要原因是無法準確發出舌根音,所以用舌前音來取代。

3 扭曲音:語音扭曲改變,無法聽清發出的是什麼聲音。

4 贅加音:在原發音中多加一個音,如「吃飯」發成「吃飛飯」。

為什麼口齒不清

每當孩子說話不清楚時,父母多半以為是「大舌頭」所致,其實造成發音不準的原因很多,必須及早查清原因,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完整的說話過程包括「嘴唇」、「舌頭」、「咽喉」及「肺部」的連動,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是彼此之間的協調性不足,就會導致發音不標準。除此之外,發音不準還可能受到以下多種因素的影響,必須盡早查清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改善發音問題。

先天因素

1 生理構造不良
發音不準確可能是舌繫帶(俗稱舌筋)過緊或過短、唇顎裂、咬合不正等生理因素造成,要改善發音問題,首要前提是改善構造問題。不過,幼兒發音不準確很少因舌繫帶而造成,建議還是請醫師診斷為好。一般來說,舌繫帶過短的幼兒可能出現以下症狀,可供父母作為就醫前的參考:

  1. 舌頭不能自由前伸。

  2. 舌頭伸出後,不能碰到上唇。

  3. 舌頭在口內不能頂到上顎。

  4. 舌頭伸出後成M型,或是伸出後舌頭上有小溝。

2 動作協調不佳
很多父母將幼兒發音不準的問題歸因於舌繫帶過短,常問:「這麼大了,講話還是口齒不清、發音不標準,是不是需要剪舌頭?」就臨床病例來看,幼兒發音不準最常見的原因是無法適當運用發音器官,也就是操作上的問題,而非舌繫帶的物質問題。只要通過適當刺激(文章稍後會提到一些活動),即可有效改善幼兒的發音問題。

3 聽力障礙
當孩子聽力有問題時,可能無法接受聲音刺激,所以也不能準確分辨語音,進而造成發音不準。父母可利用接近音測試的辦法,來確定孩子是否能夠準確分辨,例如「討」厭和「調」厭。只要存在輕微的聽力障礙,就有可能造成發音異常。因此,當孩子發音不準時,父母應當優先瞭解因先天問題所造成的可能性,如果確實出於聽力缺損,則需先治療聽力障礙,然後再進行語言治療。

■如何改善嬰幼兒的發音問題
  
後天因素

1 環境因素
語言是互動學習的過程,如果家長本身就有發音不準問題,那麼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現相同情況。現在隔代教養的比例正在升高,而保姆等主要照顧者本身的發音並非完全正確,所以家長一定要保證正確的語言習慣,以免給孩子帶來不良示範。

2 口腔感覺
過於敏感或遲鈍的口腔感受,也會造成幼兒的發音問題,因為這樣會間接導致孩子不懂得運用口腔肌肉。過於敏感的情況可能是排斥異物進入口腔,而在口腔感覺遲鈍時,父母會發現孩子容易不自覺地流口水。

3 個人氣質
如果幼兒生性害羞,習慣性說話時嘴巴沒有張開,也容易間接造成聽者誤以為幼兒發音有問題,此時就要先改善幼兒氣質,才可促進治療效果。

TIPS:舌繫帶在哪裡?將嘴巴張開,把舌頭頂起來,可從鏡子中看到舌頭下面有1片薄膜連接於舌頭口腔底部,這片薄膜就是舌繫帶。

如何改善發音問題

  那麼,當發現孩子存在發音不準的問題時,應該怎麼辦呢?正如前面所說,幼兒發音不準多半是不知道如何運用發音器官或是機能性較弱,如果能及早發現,可從居家小活動增進幼兒刺激,幫助其改善發音問題。

方法1:進食

A 提供種類豐富的食材
當嬰幼兒開始添加輔食之後,父母應當依照年齡盡快提供適當的輔食,並且要豐富食材的種類。拿香蕉、蘋果來說,即便同是糊狀食品,本身果肉的粗細也有所差別,這就能為幼兒提供不同的口腔刺激。而從小接觸豐富食材,可讓孩子增進口腔感覺,也是幫助幼兒盡快擺脫口齒不清的竅門之一。

B 適齡提供大顆粒食物
當孩子長出臼齒之後,家長可準備顆粒較大的食物,不但能夠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促進口腔肌肉發展,另外也能讓孩子練習側送(利用舌尖將食物送到臼齒處),促進舌頭力量的發展。

C 用吸管喝濃稠飲品
在父母逐漸讓孩子戒奶瓶時,可讓孩子利用吸管喝比較濃稠的飲品,例如米漿、優酪乳甚至是布丁。在用吸管喝飲品時,必須將嘴唇閉緊,並且要用嘴巴吸吮,可讓幼兒更加熟悉口腔肌肉有效運作的方式。

TIPS:吃冰淇淋也是好方法,很多父母不喜歡讓孩子多吃冰淇淋,但是多讓孩子「舔」冰淇淋,可讓幼兒更好地瞭解舌頭的運作方式,也是刺激幼兒口腔肌肉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培養幼兒語言能力
  
方法2:餵食

A 讓孩子自己「吃」下
父母用湯匙餵食孩子時,經常將湯匙靠近孩子的上排牙齒,以便讓食物進入孩子口中。其實,不妨讓孩子自己嘗試用嘴唇將湯匙中的食物吃下,借此機會增強嘴唇運用的能力,那麼日後發出需要嘴唇配合的聲音時將更為準確!

B 適度讓孩子自己進食
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自己進食,擔心他將環境弄得一團糟。其實弄髒也沒什麼,只要沒有危險因素,就應該盡快讓孩子自己進食,即便弄得滿手都是,也是訓練口腔能力的好時機。可讓孩子自己用舌頭舔掉手中的食物,或是舔湯匙、盤子和餅乾等,由於這些物品所處的位置不同,因此舌頭運作方向也會有所不同,將來舌頭的運用自然更加靈活。

方法3:遊戲

A 和孩子玩「吹」泡泡
在平時洗澡時,可用澡盆打出許多泡泡,讓孩子練習吹泡泡,通過「吹」的動作,可讓幼兒瞭解口腔中吹出氣流的感受,幫助幼兒瞭解如何控制氣流。如果孩子一開始無法正確使用「嘟嘴」的嘴型來吹泡泡,反倒是將下唇壓低,利用上下顎之間縫隙產生氣流(如圖1),那麼建議父母利用雙手輔助幼兒,將其嘴唇往前推,形成嘟嘴狀。

B 適齡練習吹氣球
要練習運動口腔肌肉,吹氣球的遊戲將非常合適。不過,必須待孩子長大一些,才可讓他練習。要順利地把氣球吹大,必須掌握4個原則:唇齒協調、送氣、口腔感覺、和力量。這4個因素都與正確發音密切相關,是幫助孩子準確發音的經典遊戲。不過,如果孩子此前練習吹泡泡是沒有成功矯正嘴型,那麼一定無法成功吹出氣球,因為在使用圖1的嘴型時,氣流會往兩側擴散,無法全部送到氣球中。

方法4:潔牙

A 盡早開始學習刷牙
盡早開始刷牙,是希望早日刺激幼兒的口腔感覺,避免幼兒發生口腔感覺遲鈍的問題。當孩子再大一些時,還可以讓孩子在刷牙時練習吐水,這個動作必須運用聚唇、兩頰壓力以及送氣等動作,更能夠增進幼兒的口腔感覺,避免產生「不送氣音」的問題,也就是都將語音中的氣流音省略,比如把「婆婆」發成「伯伯」。

B 偶爾練習仰頭漱口
當孩子年齡稍大之後,在清潔口腔時,可讓孩子嘗試含水漱口(仰頭),但是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開始先讓幼兒仰頭含水(可先用少量白開水,即使幼兒不慎吞下,也沒有危險疑慮),如果孩子可以完成而不會嗆到,則可由大人示範仰頭用水漱口,然後讓孩子模仿。這個動作主要訓練幼兒的舌根肌肉,因為必須運用舌根的力量支撐,才不會吞下口中的水。只要從小多加練習,孩子運用舌根的能力就更好,發出舌根音也更容易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vichyshop-tw/article?mid=1560&prev=1561&next=1559&l=f&fid=23







********************************************************************
孩子說話大舌頭 別急著手術
孩子說話大舌頭 別急著手術 2012/10/22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報導】部分小朋友在學說話時,會出現口齒不清俗稱「大舌頭」、「臭乳呆」情形,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主任林芷指出,只要把握學齡前4至5歲進行語言治療,就能矯正發音問題,降低學習障礙。 林芷表示,發音不標準在醫學稱為「構音異常」,幼童若在檢查後未發現發音構造異常、聽力有問題或智力不足,原因則出自於唇、舌、顎等器官不協調,影響口腔靈敏度。部分家長將小孩送往「正音班」矯正發音,但不探究原因,狀況不會改善。 老一輩觀念則是到醫院做舌繫帶手術就能矯正發音,林芷說,這只是治療方式的一種,建議只有舌繫帶短到無法吸奶或伸舌無法過下唇,才需做外科手術。 她說,構音障礙原因人而異,語言治療方式也不同,可利用工具壓舌板輔助矯正,或透過誇張式聲音遊戲等方式治療;日常生活中家長可讓小朋友多吃硬的食物,或玩吹泡泡、風車等遊戲訓練牙齒、唇顎等靈活度。 林芷表示,4至5歲是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期,家長應多注意孩子的發音狀況,在上學前接受治療完成矯正,避免產
生學習障礙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vichyshop-tw/article?mid=1877&prev=1878&next=1876&l=f&fid=23








*********************************************************************
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個秘訣:和孩子密切相處。

  要瞭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瞭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個秘訣: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回答孩子的問話。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瞭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於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後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第九個秘訣: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親子對談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vichyshop-tw/article?mid=1552&prev=1553&next=1551&l=f&fid=23








*******************************************************************************
寶寶不愛說話
是語眾不同?還是發展遲緩?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振興醫院復健科復健師 黃永錚
     馬偕醫院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台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治療師 黃佳真


同樣都是2歲寶寶,為什麼隔壁的小奇已經說的很清楚,我家寶寶卻總是說的不標準呢?是語言發展遲緩嗎?什麼是語言發展遲緩?該怎麼教寶寶讓他說話更標準呢?從小讓寶寶學習多種語言,可能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嗎?

【Part Ⅰ:我家寶寶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遲緩的定義

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會說話,從小,長輩就會教導幼兒從簡單的單音學說話,慢慢的變成兩個字的詞,再變成句子。在學說話的過程中,幼兒甚至不懂字詞的意思,都是由大人逐字逐句的教,幼兒跟著學,才能逐漸體會文句的意思。幼兒的成長階段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步步前進,不只是身體上的成長,連學說話的過程亦然。約6~7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開始學說簡單的聲音;12個月大時會出現一些簡單的單字,並可聽得懂簡單的指令;1歲半以後可了解否定詞,明顯察覺大人的手勢、動作及表情;2歲時能配合一般生活指令,會說簡單字詞及三個字的疊語(例如:喝ㄋㄟㄋㄟ、騎ㄅㄨㄅㄨ等);3歲則可了解語意。

以上是寶寶語言發展的概略分期,然而,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順著這樣的成長過程發展,有些寶寶發展情況較其他寶寶要來的遲,究竟什麼樣的情況才稱為是「語言發展遲緩」呢?根據振興醫院復健科黃永錚醫師表示,寶寶若出現以下情形,照顧者就要格外當心:
(1)2歲時還完全沒有語彙出現,或是還不會說話。
(2)3歲以後說話大部份會含糊不輕難以理解。
(3)5歲以後句子結構仍有明顯錯誤,或是仍不能流利說話、構音異常。

每個寶寶在神經系統的發展上不盡相同,但是一般而言,若3歲的寶寶在語言發展上有遲緩等異常現象常,大多可被診斷出來,如果發展能力與其他同齡小孩相差到一年,即為遲緩。寶寶5歲以後,除上述現象外,若發現他在語言表達上明顯異於其他同齡幼兒,照顧者應帶給語言治療師做進一步評估。

造成寶寶語言遲緩的可能原因
1. 聽覺障礙。
2. 智能障礙。
3. 神經或大腦傷害。
4. 情緒障礙,如自閉症兒童。
5. 顎咽閉鎖不全顎。
6. 顎裂修補時,上面還有些空隙或明顯的漏洞。
7. 舌頭運用不當,舌頭位置不對。張口程度不足,嘴型不清
楚。
8. 智能不足所表現的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聽覺障礙在語言發展中的重要性

【Part Ⅱ:可能的語言遲緩情況】

遲遲不說話的寶寶有自閉症傾向?
大舌頭寶寶是語言遲緩的一種?
從小讓寶寶學習多種語言可能導致孩子語言遲緩?

幫助語言遲緩寶寶

當您發現寶寶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情形,應盡快到醫院請小兒科醫師檢查聽力,如果聽力檢查正常,卻有語言發展遲緩情形,應到復健科接受復健治療,若診斷為自閉症寶寶,則應轉到身心科接受治療。

目前台北市6歲以下發展遲緩寶寶可到早療中心接受治療,有提供補助費用,而其他縣市沒有這方面的補助,建議您可帶孩子至大醫院醫學中心,診斷後需接受語言師一對一的治療。國內目前聽語治療師相當有限,到醫院接受個案治療,需登記排隊等候,若家長無法接受漫長的等候時間,建議您可到私人機構(如:雅文文教基金會),尋求專業諮詢。目前也有語言治療師私下接受個案治療,您也可以帶寶寶到早療發展機構,接受治療復健。

除了讓寶寶接受復健治療外,照顧者的配合也很重要。因為接受復健的時間相當有限,如果照顧者能在治療課程之後,持續給寶寶更多的刺激,對孩子的發展才有更大的進步空間。馬偕醫院語言治療師鄭怡真指出,課後的照顧部分,家長可詢問治療師,孩子今日所接受的課程內容,回家後盡可能如法炮製,幫寶寶加強他的能力。

至於沒有接受治療課程者,鄭怡真提出以下建議:
1.放錄影帶:家長可找些寶寶有興趣的畫面或主題的錄影帶,將影帶速度轉慢,帶動作或模仿遊戲,讓寶寶跟著做。
2.看書:帶著寶寶一起看書,指書中的圖文反覆問寶寶,如「車車在哪裡」,還可藉機教寶寶指認。記得您要放慢速度,重複多次,讓寶寶知道兩人在互動,可再多建立一些靜態的活動。
3.照顧者的語調、口型可以誇張些,說話速度要慢,多給予孩子鼓勵。
4.簡單的日常事物可讓寶寶自己做,或從旁協助他完成。
5.多和寶寶玩些認知的遊戲,如配對同樣的形狀、顏色或是操作玩具等。
6.多從遊戲中給予口語刺激,且要不斷重複。
7.不要將寶寶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應觀察寶寶的自然發展;家長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以免影響心情,對啟發寶寶會有不良的示範。
8.照顧者需堅持原則。孩子懂得看大人的臉色,當寶寶用哭的方式要東西時,應堅持孩子用說的,不能他一哭就讓他允取允求,這樣寶寶會認為,不用以說的方式,用動作表示就可以達到他的目的。
9.當給孩子提示時可盡量拉長音,如蘋~~果,加深寶寶的印象。


結語】

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照顧者應給予孩子大量的學習環境,幫助刺激,尤其是家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寶寶,家長更要付出相當的耐心語關愛,以引導孩子學習。此外,每個小孩的成長狀況不盡相同,照顧者應隨時注意孩子的發展,不要與其他同齡小孩相比較,如有異狀發生,儘早就醫診治,對孩子的成長才有幫助。


http://www.baby-life.com.tw/mamibaby.com.tw/2006/04/link-8.htm
(詳文請見2006年四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8814&prev=8815&next=8813&l=f&fid=57






*******************************************************************************

如何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從ㄚㄚ學語開始
如何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您是否發現,小寶貝最近一直發出ㄚㄚ的聲音,好像有話要說?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家長可以給寶寶哪些刺激呢?家長和寶寶說話時,語氣和聲調又該注意哪些地方呢?

寶寶的語言發展
當寶寶尚未學會說話之前,就已經懂得利用聲音和肢體動作和爸媽溝通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心智科主治醫師羅筠表示,寶寶約兩個月大時,就已經知道利用笑聲和哭聲和爸爸媽媽溝通,發展到八~九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接受語言刺激!到了一歲左右,寶寶大約已經可以了解二十至一百個單字的意思。到了約十八個月大時,寶寶的語言發展更加快速,能了解的單字更多,也會懂得開始運用簡單的單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到了寶寶約兩歲時,他們便懂得將單字作簡單的結合,利用短句或是將將幾個字合併使用,這時期寶寶的學習能力就像一塊大海棉,會無限吸收接收到的訊息,因此這時候家長和小朋友間的相處更加重要!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
◆ 0~6個月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許美雲則表示,根據科學研究,胎兒在約五個月大時就發展出聽覺,而此時胎兒最常聽見的聲音是媽咪的心跳聲。但是因為胎兒在子宮中被羊水包圍,因此科學研究推測,即便是胎兒在羊水中聽見其他的聲音,其聲音也會像大人在游泳池內一般,只能聽到斷斷續續的聲音。當寶寶約1個月大時,由於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情緒,作為和外界溝通的方式。到了約四~五個月時,寶寶便已經知道如何利用聲音和媽咪說話,譬如像是尖叫,或是隨意發出的各種聲音,大人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寶寶隨意發出的聲音,其實只要仔細觀察,您會發現,這些都是寶寶的情緒語言!
◆ 6~9個月
當寶寶成長到約六個月大時,寶寶會發出的聲音更多了!他們不只會利用哭聲來表達情緒,也開始會懂得利用簡單的音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臨床心理師許美雲表示,這時期的寶寶已經懂得情緒表達,家長剛開始可能還不能了解寶寶的意思,但是千萬不要覺得寶寶在無理取鬧,家長可以藉由寶寶的表情和動作,來判斷他想表達的情緒。
◆ 9~12個月
當寶寶約八~九個月大時,寶寶已經懂得利用「語氣」和不同的音調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可以一口氣發出許多聽起來好像完整的發音,也懂得利用聲音和手勢和大人溝通。這時期的小朋友大約可以記住簡單的名詞,譬如他們會知道電話是什麼東西,或是茶杯是什麼?當家長問寶寶,電話在哪裡時,他們也可以指出電話的位置,雖然可能還不能清楚的說出物品的名稱,但是已經能知道物品代表的意義。
◆ 1~2歲
當寶寶一歲左右大時,他們已經了解許多簡單的單字和短句,臨床心理師許美雲建議,這時期家長跟寶寶說話的時候,爸媽首先要取得寶寶的注意,與寶寶面對面進行目光接觸。用簡單、熟悉的字詞和短句,並且要儘量用柔和的聲音,最好伴著有意義的肢體手勢來幫助寶寶明白語句的含義。例如要表達掰掰時,晦跡上揮揮手的手勢。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此外,家長還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
結語
當寶寶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代表著寶寶不僅更能了解媽咪的想法,同時也是幫助家長更能了解寶寶的情緒表達。期望家長都能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心,來包容孩子,即便工作在忙碌,也不要放棄和小朋友溝通的機會,像是床邊說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此一來,定能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內容摘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241&prev=242&next=238&l=f&fid=25








**********************************************************************
寶寶遲遲不會講話
歲的寶寶遲遲不會講話,或只會叫爸爸、媽媽以外,其他的話都不會講,一般父母都會懷疑寶寶是否有語言障礙,或是有舌繫帶過短
人類在語音發展之初期,即約五六個月開始呀呀學語時,咽喉構音及發音的功能是要逐漸一字一句訓練的,多聽、多講、多訓練,並模仿別人正確的音調而逐步的調正自己口舌聲帶的發音,如此日積月累始能在語言上有進展,所以通常狀況下寶寶只要能聽就應能講。
自幼即為喑啞者,其不能講話的原因並不是不能發音,而多是耳朵聽不到聲音,口(聲帶)雖然會發音,但因所發的音自己聽不到,無從矯正起,所以發的音別人聽不懂而已。
許多寶寶之所以不講話,是偷懶不願意學習發音。此種狀況多半是生長在大家庭中最小的個體較容易發生,因為父母長輩的寵愛奉承有加,只要寶寶手指一指,或隨便口內發個音,父母馬上就會揣摩其心意地領會出他的意思而照辦了,如此無法互動式地學習語言。
知道病因所在是寶寶不願意講話而不是不能講,所以平常要多鼓勵其使用言語,其方法如下:
1.  多聽兒歌及故事,父母長輩們並跟著說唱來帶領寶寶走向正確的咬字及發音。
2.  父母長輩說話時儘量避免混合肢體語言或較艱深難懂的辭句,寶寶可能並不懂大人的話,所以會有學習困難。
3.  長輩要對寶寶的應手勢視而不見,對不正確或不完整的發音聽而不聞,只要持之以恆,寶寶勢必要再進化他溝通的能力才能達到他所需要的東西,如此言語就可逐漸發展了。
提早與其他同年齡或稍長的兒童相處:如早入托兒所與其他幼兒互相嬉戲,寶寶生長的環境改變了,在新環境中彼此的地位及角色相同,別的幼兒不會刻意的維護或牽就他的弱點,如此寶寶的手勢及不正確的言語別的小朋友不會了解,就不會與他玩在一起了,為了繼續能在團體中玩耍及生存下去,寶寶勢必要趕緊發展自己的言語能力,以與他人溝通。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400&next=398&l=f&fid=25








*********************************************************************
*********************************************************************
寶寶若是舌繫帶過緊、過短、太厚,或長得太前面,有可能會限制舌頭活動,極少數寶寶因而影響到學習喝母奶,較大寶寶也會關心學習發聲的影響,特別是捲舌音。治療方式:絕大部分寶寶只需要觀察症狀的緩解與否。真正需要處理,可手術治療過緊舌繫帶,年齡幼小的Baby,可能需要在手術室全身麻醉後,才能順利完成, 較大兒童則即可嘗試在門診進行。
但是史丹福大學學者收集了經過哺乳訓練的寶寶,絕大部分仍能成功進行餵母乳。另一方面嘗試餵母奶但失敗的案例,發現有約25%的舌繫帶過短寶寶,餵母奶會發生困難;而沒有過短的寶寶學習餵母奶失敗機會為1%。可知絕大多數寶寶應無問題,也無須經過手術將舌繫帶剪開,問題多會獲得解除。但仍值得注意此現象。

舌繫帶到底在哪裡?
「舌繫帶」即一般國人俗稱的「舌根」,而舌繫帶過短時則被稱為「吊舌根」。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任林孝禺表示,當我們將嘴巴張開、舌頭往上頂,就可以從鏡子看到舌頭下面有一片薄膜,連接於舌頭和口腔底部,這薄膜就是舌繫帶。如果舌繫帶較短,舌頭的活動就會受到影響,造成一些問題。
舌繫帶薄薄的一片,卻包含了上皮組織、結締組織、幾種粗細組織纖維、微量的神經、血管、脂肪組織,以及少量的唾液腺甚至或是肌肉組織。
何謂舌繫帶過短呢?
一般而言,舌尖若因舌繫帶的牽扯,而無法伸出超過下門牙或是下嘴唇時,則稱為舌繫帶過短症。嚴重者從舌尖就被固定在口腔底部,完全不能移動,甚至連舌繫帶都看不到。
舌繫帶太短引發的問題
舌繫帶太短可能會引起什麼問題呢?林孝禺醫師表示,有文獻指出,寶寶舌繫韌帶太短時,會影響嬰兒餵食母乳的困難、語言發音異常、沒又辦法舔冰淇淋、沒辦法吹奏樂器等。
1.
餵食問題:寶寶因舌繫帶過短,而影響舌頭活動,可能會使寶寶在吸母奶時,不容易將嘴固定在媽媽的乳頭上,而導致媽媽乳頭出現酸痛、受傷,不得已必須提早讓寶寶斷奶。但如果將母乳擠出,用奶瓶來餵食,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2.
構音問題:舌繫帶過短或拉扯太緊,可能會影響到說話的品質,和舌頭活動的範圍,尤其是向上捲、發捲舌音的時候,無法說得十分的漂亮,會有俗稱的「臭乳呆」、「大舌頭」的詬病。如果小朋友出現語言障礙或發音不標準時,應先檢查聽力是否出現問題,因輕度的聽力減退,可能導致構音異常。若確定聽力有缺損,則先治療聽力障礙;若聽力正常,即交由語言治療師訓練矯正語言發音問題即可。不一定與舌繫帶過短有關。

寶寶舌繫帶正常嗎?
如何發現孩子的舌繫韌帶有問題呢?家長如果要自行檢查寶寶的舌繫帶,可以用食物或是奶嘴來引誘寶寶,看舌頭能不能伸出下門牙或是下嘴唇;較大的幼兒,可以直接要他把舌頭抬起來抵到上門牙。此外,林孝禺醫師也提出其他文獻上一些臨床上,評估孩子舌繫韌帶是否正常的方法,包括:
1.
舌頭是否可以舉起來碰到上顎。
2.
舌頭可不可以做側放運動(即舌頭是否可以往左右旁邊伸)。
3.
有無辦法把整個舌頭攤平。
4.
有無辦法做捲舌運動。

先評估再做決定
此外,林孝禺醫師說,由於舌繫韌帶區域會有許多神經分布,在進行手術前需要先局部的麻醉,假如小朋友的年紀過小,有恐懼、害怕的可能時,全身麻醉也是合適的選擇。
手術可以由簡單的外科組織切除、縫合,到利用電刀或是雷射的方式均可。但是手術的適切性都值得家長與小兒牙科,或口腔外科、小兒外科等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討論後再決定。儘量減少孩子痛苦與恐懼的考慮下,做最安全與適合的手術建議,或是簡單的定期追蹤,不一定需要立刻做臨床處理。
根據臨床統計,真正需要動刀去剪舌繫帶過短的病例,並不多見。若因為咬音不正確,建議不妨從聽力先著手,其次在從小朋友的精神狀態評估,以及做各種身心發展測驗,進一步尋求語言矯正專家的幫助,而無須匆忙的去做剪舌繫帶手術。
 

 

(內容摘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
聽力刺激豐富孩子的語言學習
寶寶在誕生後的第一個月,爸爸媽媽可以多跟他說話;第三個月以後,他會開始去試著尋找聲源;四個月之後,家長可以開始讓寶寶去辨識生活中各式各樣豐富的聲音。如果孩子的聽覺,時常處在接收的狀態,他將會愈聽愈敏銳,能有效的掌握每一個音的聲調及特質,當孩子擁有好的聽覺記憶時,對於日後的學習很有幫助。
兒童的語言能力,是藉著早期的經驗學習逐漸發展完成,而聽覺是幼兒重要的接收刺激管道,嬰兒要能聽到聲音,才能經由模仿聲音,而發展出日後的表達能力。
聲音刺激大腦
人類的聽覺器官,是由耳朵的構造來提供服務。一般我們所說的耳朵,指的是外耳,外耳長得像喇叭,方便聲音的接收,聲音接收後到達中耳的鼓膜,鼓膜是一面圓錐狀的薄膜,聲音在空氣中所產生的波動會振動鼓膜,當骨膜振動時,會把振動傳給三塊聽小骨,爾後三塊聽小骨將振動傳入內耳。聲音進入內耳以後,不同的振動頻率,將在內耳轉變成不同的電流訊號,這些電流訊號將傳回大腦的聽皮質區,聽皮質能感受聲的頻率,並辨別不同聲音所代表的意義。而所謂的聽力刺激,是指一些音波可以引起鼓膜的振動,傳導到大腦的皮質,最後可感受到的音源。這些音源可以是媽媽的聲音、物品的敲打聲、樂器的聲音、居家的聲響、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古典音樂,或是錄音機播放的故事或童謠,這些都是在環境中隨時可聽到的聲音。而聽覺必須靠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及大腦的合作,才能使聲音被聽到且聽得懂。
聽力好與壞 影響語言學習
出生前的胎兒大約在六、七個月大時,開始對聲音有反應,其實當寶寶出生時也可以聽得到聲音,但不懂聲音所代表的意義;至一歲左右慢慢發展到聽得懂簡單的指令,至三歲左右可以聽懂複雜句,四歲以後日常生活的對話大致上都沒問題。正因為有著正常的聽力,使我們可與外界環境互相良好的溝通,反之如果聽力有障礙時,整個外面的世界就改變了。
如果一個人在成年期喪失聽力,通常會引起焦慮退縮及情緒創傷的現象,而如果發生在嬰幼兒,則會影響到語言發展及學習能力。根據研究顯示,先天性聽障的幼兒如果能及早診斷,並在三歲以前就開始接受聽能訓練和語言治療,則其語彙能力可達正常兒童的百分之八十;但若三歲以後才開始治療,則語彙學習的比例就大大降低。由此我們可以瞭解聽力的好與壞,是對孩童的語言學習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透過道具、遊戲刺激聽覺
寶寶在誕生後的第一個月,爸爸媽媽可以多跟他說話,因為爸爸媽媽的聲音,是寶寶最熟悉的聲音。慢慢至第三個月以後,小寶寶會開始去試著尋找聲源;四個月之後,我們可以給小寶寶去辨識生活中各式各樣豐富的聲音,如果孩子的聽覺時常處在接收的狀態,他將會愈聽愈敏銳,能有效的掌握每一個音的聲調及特質,當孩子擁有好的聽覺記憶時,將來的學習將更輕鬆愉快。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297&prev=442&next=220&l=f&fid=21







******************************************************************************

孩子的智力與3歲前聽到的語言多寡有關節!

爸媽從小替寶寶換尿布、洗澡、餵飯時,多跟寶寶說話,是很

重要的;爸媽如果能夠「多話」,寶寶就有機會聽進更多字彙,

可以促進大腦中神經的連接。


⋯⋯ 我有一位學生,結婚不久便懷孕了,她捨不得剛開始的事業,

便把孩子托給鄉下的婆婆帶,不料,兩個月不到,婆婆中風了,

無法幫忙,便把嬰兒再轉托給同村的嬸婆帶。孩子從小就很乖,

吃飽了睡,睡飽了吃。


冬天時,嬸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門口晒太陽,夏天時,把嬰

兒車推到大榕樹下,看著人來人往,都不吵鬧。她等到孩子要進

小學了才把他帶回台北。想不到,現在三年級了,仍不適應台北

的生活,時時想去田野上跑,不喜歡上學,學習緩慢,上課不專

心,缺乏主動性。


她聽到很多有關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來找我,希望做神經上的

檢查。她說她與她先生都是博士,孩子智商應該沒問題,想要知

道大腦是否病變。我聽了 她描述孩子成長的過程後有點感慨,問

她怎麼忘記了1995年的那個重要的研究:孩子的智力跟他在3

以前聽到的語言多寡有正相關。


這個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時跟嬰兒講1500

,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平均一小時講2100字,但知識水準低,

整天愛看電視,尤 其領救濟金的父母,只跟孩子講600字而已。

研究者推算到孩子3歲時,愛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已經跟孩子講了四

千八百萬字了,而惜話如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才 聽到一千三百

萬,差了3.7倍。

別以為小小孩聽不懂,就不跟他說!

這個研究發現最重要的時期是1歲以 前,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孩子

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麼的時候,最關鍵。那些認為孩子反正聽不

懂,在他們12個月以前不跟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認知

上的發 展比一開始父母就跟他們說話的嬰兒差了許多。當這些嬰

兒長到3歲時,研究者給他們作《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發現

孩子的詞彙與他小時候聽到字數的相關係 數為0.6,假如扣除父

母平日掛在嘴邊的「把飯吃完」,「快去洗澡」,「很去睡覺」

,這種例行公式的句字時,這個相關升到0.78,實驗者繼續追蹤

這批孩 子到他們9歲,這時,他們在嬰兒期所聽到的字數與他門

在《Peabody圖片詞彙測驗》的相關是0.77



與小嬰兒的生活對話,能促進大腦神經連結!

父母在替孩子換尿布,洗澡,餵飯時所說的話可以促發孩子大腦

中神經的連接,使他將來在處理訊息,思辨命題上比別人快。所

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不跟他說話,其實,那時候

說的話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為什麼開電視給他看不可以呢?一樣都是聲音,不是嗎?

研究發現效果不同,如果不是眼睛看著孩子,面對面跟他說話,

那些聲是背景噪音,對孩子神經連接沒有什麼幫助。


多跟孩子講話,孩子思考比較細密!


在神經學上,神經元被重複刺激的次數越多,他們之間的連接越

緊密,神經訊號發絲的越快。這種重複的刺激會改變神經迴路的

連接,如果兩個神經元平 日沒有接觸,中間的間隙(即突觸)比

較大時,訊息容易流失。孩子剛出生時,他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其

實比他以後需要用到的多了許多,出生後,大腦便開始作修剪

工作,把不需的神經元修剪掉,所謂不需要的就是不曾跟別的神

經元連接過,單獨一個,發揮不了什麼功能的那些神經元。


因此在嬰兒期如果聽到四千八百萬字的孩子,他的神經連接當然

比只聽到一千三百萬字的孩子神經連接密了很多,而且還不只是

多了3.7倍而已,因為每一個神經元又可以有一千個以上,甚至

一萬個左右的連接,這種連接的密度是很可觀的。


科學家認為這些從小父母有跟他們講很多話的孩子,他們在思想

上會比較細密,反應會比較快,點子會比較多,在學校的表現也

就比較好了。



爸媽不只是養孩子,更要懂的教孩子

現在北歐國家都鼓勵父母中有一人在家自己帶孩子,政府甚至補

貼零用錢。台灣目前只有金門做到了這一點,當父母在家中自己

帶孩子時,社會局每月津 貼三千元。父母帶孩子時,不可把他當

寵物,只管吃喝,有空才跟他玩一下,孩子需要父母經常和說話

玩耍,孩子而要教養,他的神經必須做對的連接。而品格更需

長久、一致性的培養,才會成長的好。孩子照顧者也不能一直換,

因為這樣孩子會沒有安全感。


孩子是我們一生最大的投資,沒有任何錢財名譽抵得上孩子的貼

心與孝順。要孩子成材,我們要花時間教育他,第一步便是把他

帶在自己身邊,陪伴他成長,確定他將來是個有品格的好人。


/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教授兼所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497&prev=20514&next=20486&l=f&fid=6







******************************************************************************
專家推薦7種遊戲~刺激寶寶語言發展
0~3歲是寶寶好奇且學習力旺盛的階段,媽咪若在此時注意寶寶的聽力發展,運用有趣益
智的遊戲與道具,將幫助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更健全,把握寶寶的學習黃金期,學語過
程更加事半功倍!
【文/嬰兒與母親】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歷程寶寶學語 生理與認知皆需正
常發展
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語言是一種溝通系統,也是人類共
通的溝通方式,用以幫助每個人更完善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習階段幫助寶寶
穩健建立「語言」這個重要的溝通管道,將可幫助寶寶未來的溝通能力以及人際關係
發展。然而在尚未發展出溝通使用的「語言」之前,寶寶其實已經開始與外界溝通,
但最先使用的卻是「非語文」方式,例如眼神、姿勢等,因此爸比媽咪從寶寶很小的
時候,就可以多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
寶寶學語,生理狀況與認知發展都相當重要,生理因素包括接收器官(聽覺、視覺)
、發音器官(口腔構造、聲帶等)以及大腦神經中樞(掌管分析與組織語言系統)
的發育是否正常,這三項因素對於語言發展而言可是缺一不可!而認知發展則由大
腦中樞掌管,例如語言理解、因果關係的概念、學習記憶等。事實上,寶寶在從出
生開始便已從非語文溝通系統中開始了學習,經由觀察、聆聽到建立概念,都是語
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使寶寶幼時並不理解話中含意,家長也可透過眼神、動
作以及語氣,與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讓寶寶早期便能獲得良好的溝通經
驗,未來也將有助其語言學習。
語言發展對寶寶的重要性
三種能力幫助寶寶的語言學習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寶寶的語言發展需要三項重要的能力來支持:
1.模仿能力
當寶寶在2個月時,便開始會發出一些自發性的音,同時所發出的聲音種類也會越
來越多,對於人聲也漸漸有明顯注意及注視的興趣,媽咪可以發出音節簡短且口
型清晰的字,讓寶寶產生興趣,進而試著學習模仿妳所發出的聲音,媽咪要適時
給予良好的回饋反應,鼓勵寶寶學習。
2.發聲能力
寶寶2~5個月時,媽咪可以豐富聲音的多樣性,以發出母音a、i、u、e、o為主;4
個月之後寶寶已會開始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例如:a-gu、amuh、咕嚕咕嚕玩口
水聲音等等,別以為寶寶是調皮,寶寶都是在藉著嘗試使用自己的發聲器官,認
識自己運用各個部位所發出的多種聲音;當寶寶6個月大之後,其模仿的現象會
越來越明顯,媽咪必須給予寶寶豐富且多元的視覺、聲音等刺激,幫助寶寶對語
言產生更多興趣並鼓勵他作各種嘗試及學習。
3.專注能力
觀察寶寶分辨聲音的能力
6~12個月的寶寶,除了會注意人的聲音外,他們用來觀察聲音來源與人的表情的
時間也變長了,因此建議媽咪在照顧寶寶時,也可以一面跟寶寶對話,且盡量將
文字精簡、速度放慢、嘴型明確清楚,讓寶寶觀察表情與嘴型,對於語言的學習
很有幫助。而藉由觀察寶寶是否對於已經出現一段時間的刺激顯得缺乏興趣,而
對新出現的聲音或玩具會重新專注,表現出興趣,則表示其具備基本的記憶能力
,能夠分辨新出現的聲音。
寶寶成長過程不可少 「探索、要求、做反應」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提到,探索、要求、針對事情做出反應,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
必經也必備的,擁有上述的成長經驗,寶寶才能學習到語言的各個層面且不停練
習。例如會在不斷嘗試之後發現,「這種哭聲」媽咪就會拿奶瓶來;「那種哭聲
」媽咪就會來幫我換尿布…等,並學習到語言語溝通的過程是何種面貌。若寶寶
從小就缺乏聲音的環境、刺激,除了可能影響寶寶所散發出的氣質,也可能對其
未來的溝通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和寶寶說話 可安撫其情緒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若哭的時候都被家長抱起學習理解是發展重要的一環,
媽咪應適時適量的給予寶寶刺激,當寶寶哭的時候不應為求止住哭聲而顧著哄他
,和寶寶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是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之一。
寶寶學語 聽力很重要
觀察寶寶聽力是否正常
學習語言,除了口腔發育、發聲系統皆正常外,另一個重要前提便是聽力,正常
的聽力可以幫助寶寶更正確的學習、模仿各種發音。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其
實寶寶對於聲音的敏感度相當高,若媽咪發現寶寶有出現下文提及的警訊,可藉
由聽力檢測來確定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
運用各種聲音觀察寶寶辨識音源的能力
一般人對話的音量約在20~40分貝之間,在家中測試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時不需刻
意大或小聲,依照正常說話的音量即可,正常情況下寶寶聽到聲音便會轉頭尋找
音源。若寶寶對說話聲音的反應正常,家長亦可進一步試著用會發出聲音的玩具
球,依舊秉持著不要製造過大聲響的前提,在不同方向、地方發出聲音,試探寶
寶是否能夠尋找或辨識音源,假如必須製造很大的聲響,寶寶才出現反應,甚至
從頭到尾毫無反應,則家長便需特別留意,建議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測。
善用道具 提升寶寶對詞彙的瞭解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媽咪,當寶寶9~10個月大時,開始學習理解一些生活詞彙,
但仍對於平時經常使用的物件詞彙較為敏感,因此建議媽媽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都讓
他試著找尋所指定的慣用物品的名稱,例如:指著寶寶的玩偶或奶瓶問:「娃娃
(或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寶寶來注意。等到寶寶11個月以上時,則可以將
物品的範圍擴大,不用完全使用寶寶慣用的物品,例如指著廣告上的奶瓶圖片,
問寶寶:「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孩子指認或注意,目的是引導孩子對於詞彙
的瞭解更加正確!
觀察寶寶對各種聲音的反應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寶寶平時在玩自己的聲音或是模仿時,家長便可藉由
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異常。例如:寶寶過度安靜或是聲音的種類很少等現象,就
是聽說能力異常的警訊。提醒媽咪應在生活中時常與寶寶互動、溝通、鼓勵寶
寶發音,便可及早發現異常並及早診治。例如:大概6、7個月的寶寶會開始模
仿大人發出自己原本就會發出的音,例如寶寶已經會發出bu bu的音,當大人發
出bu bu時,寶寶也可能會接下去模仿,而到了12個月以後,才會比較有能力模
仿新的詞彙。
保護寶寶的聽力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中耳炎是造成寶寶聽力受損的原因之一,中耳炎若未
治癒,則可能會致使發音障礙或模糊、異常。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應隨時
保持寶寶耳道的乾燥、勿讓耳朵浸水,平時也應注意勿讓異物侵入寶寶的耳朵
。平時音量勿過大,尤其要避免在寶寶耳朵邊製造大聲響,有些長輩會喜歡在
寶寶附近拍手或大叫吸引其注意力,但這樣的動作卻可能對寶寶的耳膜造成傷
害,不可大意!
詹明芳語言治療師表示,媽咪應盡量避免對寶寶的耳朵做頻繁的侵入性動作,
因為耳垢其實具備了保護作用,太常清理或是清理不當都有可能對耳朵造成傷
害,假如若有需要,也建議應到有專業器具的耳鼻喉科,請醫師協助檢查、清
除。
寶寶聽力有障礙的警訊
1.不論大小聲,寶寶皆對聲音反應不大甚至無反應。
2.寶寶長期對人聲無反應、沒興趣。
3.對某種音頻沒有反應。
4.構音異常。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與賴怡如語言治療師皆表示,若媽咪發現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
遲鈍就必須要先有警覺,假如上述現象明顯且持續一陣子,建議應找專科醫師檢
查、治療。寶寶對聲音沒有反應除了與聽力有關外,也有可能是發展遲緩或是人
際互動的相關問題,若家長有疑慮,則建議可以帶寶寶至早期療育的機構接受評
估。
此外,有時寶寶聽得到並不代表聽得好,詹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有些孩子於整
體或某些頻率上有聽力困難,若未及早發現,則可能致使其學語過程困難、構音
異常以及說話清晰度不佳等困擾。詹庭芳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無法
發出ㄓ、ㄔ、ㄕ、ㄐ、ㄑ、ㄒ等音,其實是因為他們聽不清楚這些高頻音,以致
他們無法正確構音,若未及早診治,寶寶長大後可能會採取省略、替代的方式,
影響發音的清晰度。
專家建議的語言遊戲
1.模仿發音真有趣
寶寶在生活中會花許多的時間在聆聽以及學習上,尤其會從時常聽見的聲音如ㄇ
ㄚ、ㄆㄚ、ㄅㄨ等簡單組合音節開始。約在4~6個月時,因為餵食副食品的關係
會讓寶寶開始接觸餵食時會發出的聲音,寶寶也將開始理解這是吃飯的聲音並且
對環境音產生辨識甚至熟識。
建議媽咪可以多和寶寶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緩慢且反覆的提醒他,甚至可以結合
物品,讓他對語音與物品產生連結與記憶。
2.兒童歌曲帶動唱
媽咪可以幫寶寶選擇旋律輕快、簡單的兒童歌曲,有時也可以自編帶動唱,增加
和寶寶互動的機會,甚至是幫歌詞做一些代換,例如生日快樂歌的歌詞,關鍵字
可改成寶寶的名字,並且在唱到他名字時指他自己。
3.音效豐富的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上面有開關、按鈕的玩具,不同的按鈕會有不同的聲音,聲音
種類越多,寶寶對他的好奇心以及興趣就會越多,同時提醒媽咪,玩具沒有固定
的玩法,寶寶可以有他自己的一套玩法,不需要硬性規定他該如何使用玩具,而
是以引導與配合的角度去觀察寶寶玩玩具的過程。
4.隨時來首搖籃曲
相當喜歡韻律感以及音調起伏的寶寶,非常喜歡唱歌遊戲,媽咪可以三不五時就
哼哼唱唱,讓寶寶隨時都能浸淫在音樂的薰陶中。
5.學動物叫聲 認識音節組合
對聲音很好奇的寶寶,建議媽咪可以製造各種聲響(自製或是有聲書等),提升
寶寶對不同聲音的認知。一開始媽咪可以先從汪、喵、呱、咕等母音加子音開始
,並且帶寶寶去認識每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實體或書本上的都可以。接著
可在進階到生活中的環境音,例如喇叭聲、救護車、公園中的交談聲,都是可供
寶寶學習的絕佳來源。
6.介紹生活事件與物品
在為寶寶介紹生活中的各個細節時,帶動作很重要喔!媽咪可以在做動作的時候
順便講解給他聽,例如換尿布、丟垃圾、吃飯、洗手…等每天都會遇到的生活細
節,都可以邊做邊解釋,反覆聆聽也將加深寶寶的印象。
7.拍手、點頭
當手放在中線時媽咪可開始動作,當寶寶到9個月左右時,便可連結動作及語言
的意義(例如說再見會揮手);11個月左右,媽咪更可和寶寶玩「交換遊戲」,
例如拿A換B,一開始帶著寶寶做,等到將來他自己做卻做錯時,家長再適時的
予以糾正。
遊戲中的注意事項
近距離聽到100分貝聲音 將對聽力造成影響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說話的語音是在30~40分貝左右,美國聽語學會
上面的衛教單張有指出有一些能擠壓發出聲音的玩具都接近90分貝,如果直
接在嬰兒耳朵旁邊擠壓更是會發出超過100分貝的聲音,長期下來很容易影響
聽力。所以建議家長不要選擇聲音太大的玩具,或是不要讓嬰兒接受太大的
噪音。
遊戲過程中 家長應陪伴在側
另外,寶寶學語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的陪伴。過程中家長可以發掘寶寶喜歡甚
麼東西、喜歡發出哪種聲音,提供寶寶模仿的對象;假如寶寶不喜歡發音或是
玩遊戲,家長也可以先想看看該怎麼讓寶寶喜歡,例如改變遊戲型態、內容,
在雙方互動的情況下,寶寶也較不容易對遊戲感到厭倦。
保持愉悅的學習環境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學語過程中應保持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寶寶的學習力
與吸收能力都上升。但應避免在進食中玩耍、並且在生活中多給寶寶語言刺激
的來源,幫助學習。
【更多內容請見2009年4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110&prev=4117&next=4107&l=f&fid=53








****************************************************************************

真的假的?十個寶寶學說話的問答題

http://mamaclub.com/learn/%E7%9C%9F%E7%9A%84%E5%81%87%E7%9A%84%EF%BC%9F%E5%8D%81%E5%80%8B%E5%AF%B6%E5%AF%B6%E5%AD%B8%E8%AA%AA%E8%A9%B1%E7%9A%84%E5%95%8F%E7%AD%94%E9%A1%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