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昨日童年

「昨日童年」游藝展- 滑板-「重排九宮」

【重排九宮】
「重排九宮」,就是「重新排列九宮圖」的意思。這是根據當時盛行研究的數學遊戲「縱橫圖」(也叫「幻方」或「魔方陣」)發展來的,而【最早介紹「幻方」的,更可遠溯到我國遠古神話歷史時代的「河圖、洛書」,洛書就是最基本的3×3階魔方陣。但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形式還是出現於文字記載。
重排九宮的玩法是滑板上的數字小板塊不規則擺放,玩者要將數字按照順序重新排好,除了要速度快,還要思考如何以最少的移動次數來達成任務。





*******************************************************************
昨日童年-游藝展-滑板-華容道 
【華容道】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的故事,敘述赤壁大戰中,曹操中了孔明所設計的「連環計」,最後逃到長江沿岸的「華容」一地(現今湖南省境內),碰到了早就埋伏在此的關雲長。結果,關雲長禁不住曹操的苦苦哀求,終於念在舊日情誼,放走了曹操。
這段情節曲折故事,變成了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一種滑板玩具–名稱–「華容道」的來源。
「華容道」的挑戰目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最快解出為贏,另一種是以最少步驟解出為贏。前者可能方便於比賽現場做定量觀測、互相比較定輸贏;後者則須要就每一步驟做書面記錄,雖然麻煩了點,但卻是比較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現在,我們能將步驟紀錄的工作以電腦程式代勞,減輕書面記錄之麻煩;也增加了記錄的可信度與公信力,更是【華容道】推廣上的進步。




********************************************************************
昨日童年-游藝展-滑板-滑板簡介
滑板〉
什麼是滑板游藝
在益智游藝中,有一類稱為「滑板」類。所謂「滑板」,通常是由一個固定盤面,和一些固定數目和形狀的板塊所組成,這些板塊的表面通常都附有數字、文字或圖形等,抽掉其中一塊或數塊,其他板塊便能在盤面上滑動,排出一定的規律次序或圖樣形狀。外國難題遊戲研究者就以英文 "Sliding Blocks"(滑動的板塊)來稱呼這類型的玩具。
滑板類玩具依照板塊特性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分類:「等形單元滑板」(如:「重排九宮」、「15滑板難題」)和「非等形單元滑板」(如:「華容道」、「搬家遊戲」等)。




******************************************************************
中元游藝荷葉燈與放河燈
中國人夜晚的游藝向來是深具特色的,特別是『光熱煙灰影』的火類游藝,一般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正月十五上元節、元宵節時的燈類活動,但在中元節的火類游藝也相當值得注意。按《京都風俗志》所載: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傳地官赦罪之辰,人家上墳奠生人,如清明儀、僧家建盂蘭盆會,詠經齋醮,焚化紙船,謂之『法船』,認為度出冥孤獨之魂。市中賣各種花燈,皆以紙做蓮瓣攢成,總謂之蓮花燈,亦有賣帶梗荷葉者,謂之荷葉燈。晚間,小兒三伍成群。各舉蓮花荷葉之燈,繞巷高聲云:『蓮花燈、蓮花燈、今天點了明天扔』,或以短香遍黏蒿上,或以大茄滿插短香。謂之蒿子燈、茄子燈等名目。此燃香之燈,於暗處如萬點螢光,千里鬼火,亦可觀之。也就是說,兒童在此時節從事的火類游藝是簡單的荷葉燈、蒿子燈、茄子燈,形式雖為簡單但數量龐大,此一景象在夜間,想來是相當具有壯觀的。這類中元游藝活動在明清時期相當普遍,圖一就是點石齋畫報『放蓮花燈』的紀錄,按清朝人於敏中等人編纂的《日下舊聞考》有載:燕市七月十五夜,兒童爭持長柄荷葉,燃燈其中,繞街而走,青光熒熒若磷火燃。圖二就是『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所繪的『荷葉燈圖』。
當然這種雅俗共賞的游藝帝王之家也不免俗的加入,清代宮廷按例於七月十三至十五放河燈,依《帝京歲時紀勝七月》所載,『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可以想像中元節的夜晚在宮內宮外都是萬盞燭光閃爍,彷彿祝福亦引領先靈們,走向光明而無憂的另一個世界。





*****************************************************************************

七夕游藝:宋朝的轉蛋與食玩(一)


 轉蛋是目前國內風行的玩具,在日本稱之為gasipon或gaschapon,而玩具大廠Bandai註冊的轉蛋名稱為Gashpon,另一家Yujin 則稱之為Gacha,而較貼切的名稱應為『膠囊玩具』(capsule toys)。其特色是將流行的動畫、漫畫或電玩中的主角或場景製作成一系列的小玩具(如迪士尼的人偶)置於塑膠蛋殼中,放在扭蛋機中讓消費者投幣購買,因為從扭蛋機掉出來的扭蛋具有隨機性,所以沒有人知道扭出來的是哪一樣玩具。當然這其中就會發生很多有趣的現象(如同一種玩具連續N次出現,叫『N連發』,一次就轉到想要的,叫『神(之)手』),而這些重複取得之轉蛋玩具的處理又發展成次交易市場或聯絡的社群。
轉蛋內之玩具設計精巧、塗裝細緻程度,讓大人與小孩都愛不釋手,所謂『限定版』與優秀玩具設計師的作品,更是玩家收藏之標的,部分『夢幻逸品』在拍賣網站上更可較原價高達數倍。但這類型的玩具在國內引起風潮之同時,在中國宋朝其實已有類似之記載。
一、宋朝的轉蛋玩具 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到,在每年七夕,有販賣所謂「磨喝樂」(梵語翻譯,又稱魔合羅、魔訶羅)。一般而言,「磨喝樂」指土製玩偶,供收藏或祈福之用。包裝方面是用雕木綵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當然比目前轉蛋所用之塑膠材質的轉蛋殼或盒玩之紙盒高級且精巧的多。而這種兒童玩具,有平價的泥塑產品,也有皇家使用的『夢幻逸品』,在宋朝周密所著之「武林舊事」中有提到,七夕前『修內司』需進獻十桌「磨喝樂」,每桌三十個,大約三尺(宋朝的尺比較短,約七十公分,約 1/3 Scale)。而其製作材質為象牙雕刻或用龍涎佛手香,細部塗裝則以金鏤珍珠翡翠為飾。至於衣帽、金錢、佩環、珍珠、頭髮鬍鬚以及手上的裝備,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等七寶(依阿彌陀經所述)做成的,包裝則為五色鏤金紗櫥。這種超級『夢幻逸品』絕對是純手工且限量製造,不論是包裝或塗裝,比起流行的『聖鬥士十二宮聖衣』系列更金碧輝煌!
至於一般民眾玩的「磨喝樂」(按『醉翁談錄』宋元俗稱此類玩具為『泥孩兒』,南方人則稱為『巧兒』),材質仍以泥塑為主,製作最精巧的是蘇州的產品,按當時臨安的風俗,到西湖遊玩的人多喜購買蘇州的泥孩兒。另外當時製作『泥孩兒』的達人,較出名的有南宋吳縣木瀆人袁遇昌,其製作的泥孩兒被稱為『天下第一』;與北宋鄜州人田玘,其製作的產品大詩人陸游也曾收藏。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ueplay3/archives/389116.html





*******************************************************************************
七夕游藝:宋朝的轉蛋與食玩(二)

二、宋朝的食玩
什麼是食玩?食玩通常為盒裝,內有小餅乾或糖果,附贈玩具用以吸引消費者注意力並刺激購買慾,但這些以人氣卡通人物或食物、動物、交通工具等為主題的組合模型與小玩具,因造型美觀、塗裝精細、價格不高,在現代人的童心作祟下,這類的玩具提供每個寂寞心一個便宜又即時的心靈寄託,是以這些食品附贈的玩具反客為主,成為主要商品的內容。而這種銷售技巧,在宋元時期也有類似的產品。
這是目前風行的keroro軍曹的食玩
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寫到:在宋元節慶、時令時,市面上常販賣這些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食品玩具。像一種稱之為「穀板」的玩具,這類型的玩具是在小土板上敷上泥土並種植米粟,使之生長苗種,上面又布置小茅屋、花木等等,作出田舍、村落等模擬場景,與食玩常出現的場景組合非常類似。另外七夕的應節食品,款式多樣,多半是可以食用又可玩賞。譬如:有將瓜果雕刻花樣的「花瓜」,也有用油麵糖蜜為材料所製作的「笑靨兒」或稱「果食花樣」,至於七夕最常食用的巧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其一般做法為: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桿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麵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後,再由巧匠女子捏塑出各種花樣。這種糖果類似《朴通事諺解》所載「象生纏糖」這種食品元朝大都市民在春天舉行賞花筵席時食用。這種食品材料與前述類似,但是用火煎熬後,則是倒入木模印內,而這些木模則仿動物、建物或仙佛形象。如獅仙糖,是用糖印做騎獅子的仙人形象。而當時的習俗是:如果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附送一對身披戰甲,如武將、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這也就是古代的食玩,可以想像當時的小朋友吃巧果時,發現這種意外的驚喜有多麼興奮。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ueplay3/archives/389120.html







***************************************************************************
「游藝學」簡介新世紀地球公民的全人終生教育

「六藝」與現代教育
古人以六藝修身,春秋時代孔子主張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並制定「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的項目。對照今日的教育,我們可以發現:「禮、樂」正代表「情意」領域的教育目標,「射、御」正代表「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書、數」正代表「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所以說,古人所賴以修身的六藝,其實正包含了現代教育中「情意技能認知」三大教育目標領域的學習;且「情意」領域的教育目標還被置在先於「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地位。由此觀之,早期中國君子的修身之道,不但能均衡「智育導向、考試掛帥」的現代學校教育;在後工業化時代的今日,人們有更多的休閒時間,也更重視終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六藝」多元、均衡的學習概念也符合新世紀地球公民所需要的終生教育理念與需求。
「遊戲」與現代教育
遊戲是所有生物本能的本能,也是一種主動、積極、愉快的學習經驗。可是在「勤有功,嬉無益」的傳統觀念下,遊戲娛樂與工作學習等一直被認為是互相違背的。然而學界對遊戲這種兼具娛樂性、教育性學習活動之價值,一直都有很高的評價。例如,幼教先驅研究者蒙特梭利博士提出:「遊戲是幼兒的工作」的觀念;科學家愛因斯坦博士也認為:「遊戲是最高層次的研究」。如今,曾是對立的教育(Edu—cation)和娛樂休閒(Enter—tainment)兩種功能不但被認為能並行不悖,甚至還應該要合而為一,因而產生了「教育性休閒娛樂」(Edu—tainment) 的新觀念;也形成了「遊戲學習」新教育領域的發展。當我們體認到這種與學校教育平行、互補的「非正式學習」(informal—learning)﹔同時又與「六藝」全人、全腦相通的「遊戲學習」時,乃引用「游於藝」來寓意此種「遊戲教育」的理念,簡稱為游藝,英文為“U—E Play”。「玩中學游於藝」於是乎,涵括「遊戲」自我主動學習,以及「游藝」多元均衡發展理念的「游藝學」誕生了。正因為「游於藝」中的字是動詞,本身即含有探索探游之意含,乃屬於由學習者自己主動參與、發展之行為,更能表現出這種「非形式化學習」主動、彈性、開放的特性,從而「游於藝」的自我修身教育理念更加被突顯了。我們將在這種學習模式和理念之下所開發出的相關教材教法等組成的教學系統稱之為「游藝學」英文為“U—E (Ultimate Education)Learning”。要特別說明的是「游藝學」包含傳統童玩遊戲;但傳統童玩遊戲並不等同於「游藝學」。「游藝學」的目標不是傳統童玩的復古,卻是傳統童玩的復興,除了介紹傳統童玩遊戲外,更重視以「人」為中心,探究傳統童玩遊戲作為教育媒體的價值與意義。(出自UEPLAY游藝館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ueplay3/archives/291074.html






****************************************************************************

『玩』中學、『做』中學的益智童玩(一)

f_24901_1.JPG
現在的小孩很難想像以前的小孩七點鐘吃完晚皈做什麼?以前的農業社會裏,白天幹活,晚上吃過飯後,大夥就在門口埕或樹下,搬個板凳、鋪張蓆子,大人講古、聊家常,小朋友呢?跟隔壁家的大小蘿蔔頭一起捉螢火蟲啦、玩謎猜或躲貓貓,以前的孩予沒有電視、沒有玩具,他們自己找東西或做東西玩。

【益智童玩的教育功能】
忙,是現代人的寫照,也是很多父母的無奈。孩予是父母的寶貝,可是忙碌的父母常常沒時問陪孩子,怎麼辦?簡單!買一堆玩具給孩子玩,或把孩子丟給電視保母,其結果是缺少親子的溫暖互動與學習,可能造成兒童成長過程貧瘠的童年。研究博物館、幼兒園等教育性空問規劃的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副教授張世宗,想要告訴現代父母親一個觀念:『玩不見得要玩具,動動腦筋也可以玩。』以前的孩予玩尪仔標跟現在孩子玩電動玩具,先不論好壞,但只玩一種或入迷就不好。孩子需要均衡的營養,『玩』也一樣,張世宗把玩分成三個類型:『與物互動是玩』,與環境互動是『遊』,與人互動是『戲』。』他說:『『玩』是孩子把玩玩具、沙、土、水、積木等物品;『遊』是孩子在環境中的實際體驗、感受、刺激,如旅遊、爬山,『戲』是與人、同伴的學習,如團體遊戲、競賽等。』 我們常聽到益智玩具這個名詞,例如以前的傳統童玩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等,這些傅統童玩放到現在的環境不見得是正確的;張世宗認為益智童玩的價值在於其對孩子的教育功能,如果只是恢復以前的童玩還不夠。換言之,玩具只是工具,怎麼在玩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才是有益的。

(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7-8)
******************************************************************************

『玩』中學、『做』中學的益智童玩(二)

IMG_9002_resize.JPG
著想想玩泥巴好?還是電動玩具好?玩泥巴玩時,要搓揉、抓握,用到手的大肌肉,當要培土、修補時,須要用到手指的小肌肉去捏整,孩予摸到泥土的溫度、軟度、濕度等直接觸感,都是第一手經驗;而電動玩具,只有按鍵而已,孩子所習得都是問接經驗,那只是知識的認錄,而不是自己內化的東西。簡單地說,玩的教育意義有三種:一是『認知』,即腦中得到知識;二是『技能』,手中得到技巧;三是『情意』,心中得到感動。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得到什麼好處呢?一是玩中學(Learning through play)。二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教孩子玩要從情意入手,引起動機,啟發興趣上讓孩子自己想要去做去學,這才是父母親要幫助孩子的地方。

國北師遊戲與玩具所副教授張世宗提出一個清楚『玩』的觀念:『傳統童玩或許已失去它的基礎,但玩童則不同,只要有適時(給予兒童適當的時間,不要排滿了功課與課外教學),及適量的發展空間(提供材料,不要給予太多的玩具)再加上適切的指導,將可以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創作天才呢!』
******************************************************************************

智慧的玩具‧玩具的智慧

四喜人

民間廣為流傳的許多益智遊藝,在在都顯示了先民睿智的光輝,卻因科舉功名無關而被壓抑排斥,終至消失了。往日北京吆喝著:「先開九連環,再解歧中易!」的老人早已不見蹤跡,有誰還記得他賣的那些鉛絲巧環呢

今天在台灣很難看到傳統益智玩具實物了,以前偶會碰見一、兩件像鐵線作的「九連環」或木頭列成的「三星歸位」,多是民間有心人自製以娛子孫,而現在幾乎已絕跡了。在香港和大陸內地,還有機會碰見邊作邊賣以為糊口。如果沒有特別措施,可能也會像在台灣的情形一樣,逐漸減少而終於消失。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多是廠商量產外銷的商品,它們賣的是材料費、加工成本、再加上利潤。由於沒作研究開發的工作,許多組合雜亂無章,買者玩後不是用來考人就是丟棄,視同為如同魔術小道具般的新奇品,十分可惜。
益智玩具有一個特色,它的價值並非不在於玩具本身,而是在其隱藏的智慧。以七板巧為例,不管是清代以象牙雕成的豪華精緻型,或者是自行用紙板切割成的經濟克難型,兩者造價即使相差頗大,但它們的玩法、功能、價值等並沒有不同,因它們所隱藏著的,能蘊育的智慧潛能是一樣的。如果能把這些隱藏著的智慧整理出來,針對目前下一代的需要提供他們學習。就玩具來說,這不是比讓孩子填鴨補習,或者上某些提早學習或速效式的才藝班更有意義嗎?譬如,「七巧板」除了能訓練幾何概念以外,更有提昇擴散思考能力的潛能,「九連環」是有關二進位數列的遊戲,更可用來學等比級數求和、數學歸納法的練習。「巧環」和「繩板」,可用來增強拓樸觀念、彈性思考的能力。而最重要的,人們是被內在動力鼓舞,是主動、積極、快樂的學習者。未來的社會將更走多元化,未來的主人翁更需要彈性應變的能力,未來的教育也應該突破「考試」與「標準答案」的窠臼,朝著更開放、更具彈性的方向發展,這些都須要我們以更開放包容的心胸。民間吉祥物「四喜人」就是一個好的例子,這是兩個孩子背對背頂在一起?胸對胸趴在一起?兩者都是?兩者都不是?不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嗎?(出自玩遊戲‧張世宗著‧頁45)





*****************************************************************
【射擊】
射擊玩具最大的特色在於把拉長的橡皮筋或竹片儲藏的「位能」轉化成「動能」,射出“子彈”,有:彈弓、橡皮筋槍、竹管氣槍、水槍…等。這是男孩子們最愛玩的遊戲之一。在童玩游藝分類中屬「技能」型。 射擊玩具最大的特色,是在於能夠把材質的「位能」轉化成「動能」以投射物體到某特定目標的遊戲玩具。這種型式的玩具幾乎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的兒童玩具,其所發射的物體和發射的「動能源」也是非常的多元。
在電池馬達進入童玩領域之「鄉土童玩」時代,橡皮筋正是最好用的「動能源」材質,「彈弓」,正是一種最傳統的射擊玩具。還有具彈性的木竹類、甚至利用壓縮空氣等,都被開發成有效的射擊童玩。如今射擊玩具並未過時,玩具手槍的形式也非常多。其中電子類玩具槍看起來設計精巧,但是參與的空間少,有時還會限制了孩子們想像力。而一些造型簡單、開放空間潛能大的自製射擊玩具(如筷子槍),更能激發孩子創意,並引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Shooting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shooting games is that they involve the transfer of potential energy from a rubber band or bamboo strip into kinetic energy to fire a “bullet.” Games of this nature were particularly popular with young boys, falling into the category of “functional toys.






********************************************************************

「昨日童年」游藝展- 釣魚


【釣魚】
今日在台北都會區所有水溝都加蓋,已難看到流動的水了。於是今日夜市的撈金魚取代了鄉土時代的垂釣。即使如此,運用手中的紙糊漁網撈魚,在撈與放之間,孩童仍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樂趣!

Fishing
Falling into the category of “structural toys,” this involves using a fish net made from paper and glue to catch fish. Children have a great time just throwing the net to see if they will catch anything.
 
 
 
 
******************************************************************

「昨日童年」游藝展- 發聲

  【發聲】
發聲玩具–簡稱「聲玩」,泛指一切會發出聲響以吸引孩童與之互動的玩具,在童玩游藝分類中屬「功能」型。
聲玩依其發聲原理之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型如下:
(1)擊樂:搖鼓、木魚、鑼鼓、竹片…等。
(2)管樂:壎、水笛、鳥哨、口笛糖…等。
(3)弦樂:箏、弦琴、搖叫、叫貓…等。

Sound-Generating Toys
This refers to any and all toys that generate sound and interact with players, falling into the category of “functional toys.”
Sound-making toy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 depending on how exactly they create sounds: (1) Percussion (2) Wind (3) String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ueplay3/archives/863006.html
 
 
 
 
 
****************************************************************

「昨日童年」游藝展- 移行

 
【移行】 「移行」類童玩乃是指可以用行動或位移的方法來玩的移動型玩具,這是最常見的可動玩具,也可能包含多種動力源和多種移動方式,如:利用重力滑動、利用輪子滾動、利用足部走動…等多種移動方式的「機構童玩」或「功能童玩」。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ueplay3/archives/853109.html
 
 
 
 
 
*****************************************************************

「昨日童年」游藝展- 啄木鳥



【啄木鳥】
「啄木鳥」是垂直位移型移行玩具,也是清代傳統「絲法門」戲法–「線上木人」的變身。基本形式乃是以其上有孔之玩具穿在直棍或張力線上,當玩具受重力往下移行時,應用偏心原理和間歇性磨擦力,巧妙地產生玩具向下反覆停頓、移行的獨特運動方式,類同於鐘錶內齒輪轉動的「擒縱運動」。我們只要應用常見的曬衣夾、吸管、棉線等,就可以自行製作出簡單、易做的「啄木鳥」玩具呢!
 
 
 
 
 
 
****************************************************************

「昨日童年」游藝展- 爬升人DIY

 
【爬升人】
「爬升人」並不是西洋特有的玩具,也不是現代才發明的玩具。

傳統中國戲法玩具「仙人走線」又比「爬升人」更為神奇:線上的仙人不僅可以往上爬,又可以隨時停止或往下走呢!

「爬升人」的原理乃是,在線上交互施加壓力,利用摩擦力使木人上升。


準備材料:
衣夾1個、棉線1條、色紙or卡紙1張、泡棉膠1塊、剪刀

怎麼做:
1.將色紙摺成蟬或在卡紙上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備用。 (也可用現成圖案貼在卡紙上再剪下)
2.將衣夾把手朝上貼在紙蟬腹部或圖案背面,並將棉線分別穿過衣夾把手兩側的洞。
3.再剪兩小截吸管,將線尾分別穿過吸管再打結即可。
4.亦可將圖案背面的支點改為兩段吸管;再將棉線穿過分別穿過吸管即可。

怎麼玩:
將爬升人的線重複「拉緊-放鬆」,爬升人是不是開始向上移動了呢?

想想看:
1.為什麼爬升人會往上爬呢?
2.除了吸管,還可以用什麼東西來代替衣夾呢?
 
 
 
 
 
*************************************************************

「昨日童年」游藝展- 爬升人

 【爬升人】
「爬升人」並不是西洋特有的玩具,也不是現代才發明的玩具。
清朝的「鵝幻彙編」記載,當時就已經有「木上線人」這種玩具了。
「爬升人」的原理乃是,在線上施加壓力,利用摩擦力使木人上升。
古老的中國玩具「仙人走線」又比「木上線人」更為神奇:木桿上的仙人不僅可以往上爬,又可以隨時停止;還可以一步一步往下走呢!
 
 
 
 
*******************************************************************

「昨日童年」游藝展- 機構

 〈機構〉
機構玩具的最大的特色,就在於會「動」。當一體成形的結構體有部分是以鉸鍊或軸承等方式與母體連結,形成了形體各部分都不會分散,卻能夠操作變形或動作的現象時,就是「機構」類型的玩具。
在電動玩具入侵童年生活的「鄉土時代」,兒童能自製、可操作、會動的機構玩具幾乎佔了鄉土童玩的大宗,而這也是此類型玩具的教育價值和意義之所在。例如鄉間兒童以現成的稻草桿做成,應用槓桿原理於下方抽拉就會動的「稻草人」;又或如城市兒童用紙盒、瓶蓋做出會動的「車子」…等。
如果玩具本體有「動力源」,自身就能將儲藏的「位能」轉成「動能」,那就是屬於「功能」類型的游藝了。







**************************************************************

「昨日童年」游藝展- 跳寶DIY

 【跳寶】
神奇!神奇!真神奇!
昔時台灣乞丐在過年時手持劈半之竹片滾道,讓「跳寶」來回翻滾;同時口唸吉句:「跳寶跳入來,添丁大發財。」吸引大家給錢。
在大陸也有以蠶繭做的“繭虎”,都是利用重心位移來做出出讓人驚奇的表演。
你想自己做這種神奇的玩具嗎?

準備材料:
紙型*1、彈珠*1、剪刀、膠水

怎麼做:
1.首先,將紙型畫出剪下,摺出摺線。
2.將前後紙型長端拉彎處理,於兩側之「貼合」面貼上小條雙面膠帶。
3.將紙型一端貼合於兩側面上,形成一個口袋,並置入一個彈珠。
4.將紙型另一長端以雙面膠帶貼合於口袋上方,即成。

怎麼玩:
1.將「跳寶」置於一硬紙底板上,
2.稍微傾斜紙底板,「跳寶」會產生什麼動作呢?

想想看:
1.想想看,為什麼「跳寶」會來回滾動呢?

Jumping Toys
In the category of “functional toys,” “Jumping toys” have mercury inside them to change the point of gravity of the toy and thereby create the impression of movement. In the past these toys were often used by beggars to attract the pedestrian.
 
 
 
 
 
***************************************************************

「昨日童年」游藝展- 人戲2


【扮戲】Acting
玩者以「演員」身份參與角色模擬的玩法稱作「扮戲」。民國初年,台閩地區的女孩除了玩抓米袋、翻花繩等民間挑戰遊戲外,也愛玩「冬生娘仔」–以簡單素材作出小人偶,用鞋盒作成屋子,來玩辦家家酒遊戲。
男孩子則較熱愛動態的扮戲,頭戴四郎真平、哭笑鐵面的面具,手持龍鳳寶劍,就融入了漫畫中的世界。後來布袋戲流行,又喜愛配劍於背後或腰間,宛如大刀王五、雲州大儒俠史艷文一般地威風。

【演戲】Playing Director
玩者以「導演」身份主導演出情節的玩法稱作「演戲」,其中又以「偶戲」居多。「偶」是「偶戲」的主要道具,又可以分玩耍用的「玩偶」和觀賞用的「戲偶」。
自宋代即有小朋友玩懸絲偶的圖流傳至今,推倒桌几、加上布幕,就是現成的舞台,一旁還有負責伴奏的孩童。觀眾也就是一起同戲的朋友;也有孩童模擬傀儡,隨線牽動肢體鼓聲表演。
 
 
 
 
****************************************************************

「昨日童年」游藝展- 人戲1


【鬥戲】Games of Challenge
鬥戲是與友伴相互挑戰的遊戲,舉凡動物、草葉、果實…,只要看得到、抓得到的,幾乎全都可以拿來互鬥決勝負。
例如歷史久遠的「擊嚷」、「擲錢」…;「鬥草」在古代是大人們尋寶或對花草名之文娛活動;在鄉土童年則是孩童們比鬥草的韌性。又如「鬥蟋蟀」不管小孩、大人,甚至連皇帝都喜歡,至今仍流行。

【群戲】Group Games
只要有玩伴,就不會無聊。結伴同玩共遊群戲,永遠會有多樣的玩趣激發出來,也是孩童們最為樂之不疲的活動,包含:鬥戲、扮戲、演戲、觀戲…等。
「捉迷藏」流傳久遠;但亦不乏創新的群戲。如:有些遊戲進行時會結合歌謠,孩童們常邊打掌邊唸歌謠,有時歌謠是自創的。也有自創猜拳的新玩法;更將「鬼抓人」跟「老鷹捉小雞」結合成「紅綠燈」遊戲…。在遊戲中,孩子們常表現出令人驚嘆的無窮創意。







****************************************************************

「昨日童年」游藝展-無電動力童玩



今日的動力玩具以電玩類居多,小孩只要打開馬達開關,玩具自己就動起來。從子孩與玩具互動參與度來看,電池、馬達動力玩具參與空間其實很小,子孩就只是旁觀者。
而早期的玩具,需經由手控、或利用各種自然力或天然材料特性等,使玩具發揮其功能—像是要靠手腕旋轉才會發出聲音的搖叫發聲玩具,或是雙手輪流拉放才會上升的爬升玩具。
我們分別由手控、氣流、水流等自然力、材料彈力及發條動力…等,多種形式的「機構」和「功能」類別中,挑選出跨越傳統、鄉土、現代的玩具,來與今日充斥市面的電池、電子等玩具作對比。
Non-electrical Toys
In the past toys were manipulated manually, using a variety of natural forces or materials for the toy to perform its function.

Here we introduce a number of traditional “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toys, dependent on manual control, air, water, flexible materials or clockwork springs, providing a contrast to modern toys dependent on batteries and electronics.


手控動力
人一出世,不需要教導,就懂得使用手來幫助自己處理事情,在玩遊戲上也不例外。手的操縱是本能,也是一切操控之始。例如利用手拉,可以讓爬升人往上移動,讓木製玩偶張手、翹腳;手推,可使玩具向前滑行;手旋,使竹蜻蜓飛向空中;手壓,讓玩具造型改變或應聲而倒。

Manually Controlled
People know how to use their hands to complete certain tasks almost as soon as they are born and playing games is no exception. Manual control is instinctive and the beginning of all forms of control.


自然力
在戶外遊戲的孩童最能感受自然力量的幫助了。從遊戲中還有助於瞭解自然現象和科學原理。當孩童認識、瞭解自然力以後,視野、心境就越來越廣,玩具、遊戲的範圍也越不受限制了!
例如風力使風車轉動、風箏高掛在天空;火力推動了蒸汽船;流水自然可以放紙船、浮水印顯像。

Natural Momentum
Children playing outdoors are most able to appreciate the power of nature. In this way, playing games is also useful in helping them understand natural phenomena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s.


材料彈力
利用材料本身能貯存位能的特性,釋放出彈力或能量作功,產生可以推動玩具的動力,其中最常被利用的應是竹材和橡皮筋了。還有利用紙張折疊展開後的彈性推力,能推動玩具;另外將拉長或轉緊的橡皮筋使用在彈弓、線軸車…上,能拋射或快速的產生動力,是發條玩具的前身。

Reactive Materials
This involves using the potential nature of specific materials to produce reactive or kinetic responses to create the energy needed to propel a toy. The materials most often used are bamboo and rubber bands.


發條?電力
鄉土時代的玩具幾乎都是手工製作,選擇的材質也多是天然的材質,如:廢紙、木頭、竹子…等。後來再演變至量產的鐵皮玩具時,「發條」已經加入玩具的動力來源。孩童只要轉緊發條,利用齒輪自行運作,玩具就會自己移動!
電子玩具出現以後,按下開關後,孩童的工作只剩下左右鍵之壓按,其他一切從簡。這麼一來,希望孩子動腦也動手的意義就全都去除了。

Clockwork springs to Electricity
Most toys in this period were operated manually and usually made from natural materials. These later evolved into mass-produced metal toys, at which point “clock\work spring” became one of the key sources of dynamism in toys.
 
 
 
 
 
 
******************************************************************

「昨日童年」游藝展- 境遊2


【跳間】Hopscotch
「跳間」俗稱「跳房子」,乃是在地面上畫房間格子圖形,各憑本事佔房間定輸贏。其圖形非常多樣,玩法也多變化,但主要可分為「踢」和「跳」兩種玩法。
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都有不同的傳統跳間遊戲,乃屬個人技巧挑戰的「大地遊戲」。眾多不同的跳間圖形中,屬台灣特有,也是最流行的跳間圖形,正是戴斗笠的「稻草人」。其它還有多種屬分隊競戲的台灣鄉土大地遊戲,如:「奪寶」、「救駕」、「鎖葫蘆」…等,也都流行一時。

【滾圈】Hoops
野遊、競跑自古時就有之,更是傳統的兒童遊戲。單是行走實在無趣,以鐵圈邊跑邊滾,不覺累也不覺路遠途遙。
滾圈遊戲古今中外各民族都有見之,在鄉土台灣的童年,都可看到無論原住民、閩、客…的孩子們利用現成箍桶的鐵環或竹編環以鐵絲推或竹竿打競走。無論是滾哪一種圈,都是很好的技能發展與運動強身的活動。





******************************************************************

「昨日童年」游藝展- 境遊1


【竹馬】Bamboo Horse
男孩最愛玩騎馬打戰,自古至今都不曾改變過。孩童們騎的馬可以是一截竹子、一把破掃把,加點想像力,就是關公的「赤兔馬」也不過如此。
騎竹馬是小孩模仿大人的舉動,代表小孩想趕快長大的心願,在玩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了想像力,也達到了運動的效果。

【高蹺】Stilts
舊時在節慶、廟會時常有「踏高蹺」的演出,孩子們有樣學樣,利用竹竿木條自己製作「踏蹺」,將踩腳座降低、竿身拉長到手以搆得到,就成為技能挑戰的遊具。
也有孩童以鐵罐打洞穿繩製作像馬穿蹄鐵的「鐵罐高蹺」,今日,更有玩具廠商以塑膠為材將之改頭換面,成為幼兒體能玩具。
 
 
 
 
 
****************************************************************

「昨日童年」游藝展- 談“玩”的三種類型


談“玩”的三種類型
所有動物的幼兒都是透過「玩」與外界互動學習,其互動行為包含下列三種形式:
1.與「物」互動,
2.與「環境」互動。
3.與「人」互動。
在台灣早期農村時代,孩子們在生活中製作玩具,尋找同伴,在大自然中嬉戲、玩耍……,不論你身處哪一個時代、地域、年齡,都可以「玩」出自己的童年。

Different Forms of “Playing”
The young of all animals interact with and learn from the external world by “playing.” This interactive behavio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broad types:
“Wan” — playing with objects;
“You” — interacting with the environment;
“Hsi” — Interacting with people.
The expression “Wan/You/Hsi” (in Chinese literally means playing games) incorporates all forms of childhood games or playing.
 
 
 
 
***************************************************************

「昨日童年」游藝展- 玩遊戲


物「玩」—與「物」互動
今天的孩童玩的經驗貧乏,他們擁有的是「結果」,不是「過程」。
在過去,因為童年生活中沒有太多的現成玩具,「自己做;自己玩」成為孩童們動手、動腦、也動心的學習活動。

Children today are often more familiar with the “result” than the process of playing.
In the past, because there were not many toys available, children often made with their own toys, providing valuabl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at helped them grow.


境「遊」—與「境」互動
除了玩具之外,還可以在環境中找樂子。孩童在大自然中尋找天然素材,大地就是他們的教室,鳥獸草木就是他們的老師,在自然的刺激下創造出富有創意性的遊戲。「沙、土、水」為幼玩三寶;也是大地提供所有年齡層孩童快樂的泉源,不必花錢,卻價值無窮。

In addition to toys, children often find things to amuse themselves from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This frequently results in the use of natural materials and the invention of highly creative games.

人「戲」—與「人」互動
不論時代和玩物如何變遷,很多孩童的歡樂時光和重要學習都是來自與友伴間的交流與互動。
宋朝孩童的「捉迷藏」至今兒童仍在玩,另外「官兵捉強盜」、清代的「老鷹捉小雞」、到後來的「賣搖鼓」、「紅綠燈」、「鬼抓人」…,我們發現不同時空的孩童與同伴玩在一起,但卻演出同樣的劇本情節,真可算是演出最久的一齣戲了。
Regardless of changing times and evolution of toys, many children enjoy spending time or interacting with friends, representing important learning opportunities.




***************************************************************

「昨日童年」游藝展-博弈-「弈」


【弈】
「弈」就是棋弈,也就是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可以測驗挑戰者智力,輸贏機率均等的遊戲,例如下象棋、圍棋等;當然,也有很多遊戲同時牽涉到機率和挑戰者的智力,例如大富翁,既要擲骰子,又要運用智力來判斷。





******************************************************************

「昨日童年」游藝展- 博弈


〈博弈〉
中國古代「博」、「弈」並稱,二者都是從前人們愛玩的遊戲。其中「博」就是賭的意思,也就是牽涉到機率的遊戲,像玩牌、玩骰子,甚至猜拳等都屬於「博戲」,因為帶著「偶然性」,先天具有挑逗好奇、懸疑、挑戰等人性特質,自古就迷惑著人們。如唐宋時期的「葉子戲」,隨著蒙古西征西傳到歐洲,與當地文化結合慢慢形成了「撲克牌」;而上面畫著水滸傳人物的「馬掉」牌戲亦由葉子戲發展而來,後來又與骨牌、骰子等自然交流,到了清代就變成大家熟知的麻將了。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ueplay3/archives/689972.html
 
 
 
 
 
****************************************************************

「昨日童年」游藝展- 拓樸-「仙人穿梭DIY」


【仙人穿梭】
傳統的仙人穿梭是以木板、有孔的錢幣與繩子所製,以現代眼光來看,大家都可以利用手邊的「廢物」,來製作這項特別的傳統益智玩具。
現在,我們就用手邊容易取得的材料來做一個仙人穿梭吧!

準備材料:
卡紙1、繩子1、粗吸管*1、打洞器、剪刀。

怎麼做:
1.在紙板適當的位置打洞(如圖),中央的洞要打大一點,才好操作。
2.把繩子對折穿過中央圓孔後,將繩子的兩端一起穿過對折處。
3.再將繩子兩端分別穿過一小段粗吸管與兩端的圓孔,並打結固定,仙人穿梭原穿式就完成了!

怎麼玩:
1.請試著在不解開繩子,與不破壞其他零件的條件下,把兩段粗吸管放到同一邊吧!
2.完成上面的任務了嗎?恭喜你!不過,請你再挑戰一次,在相同的條件下,把粗吸管放回原來的位置。

想想看:
1.紙板上的孔比吸管還小,吸管是怎麼移動的呢?
2.還可以用哪些材料來做仙人穿梭呢?





****************************************************************

「昨日童年」游藝展- 拓樸-「仙人穿梭」


【仙人穿梭】
傳統精緻型的「仙人穿梭」是以象牙為材料,以雕刻的一根橫棒及兩片圓孔錢組成,橫棒中央鑽孔一個圓孔,讓絲線穿過,像極了織布時在絲線間來回遊走佈緯線的梭子,梭的兩端另鑽有小孔,來固定絲線兩頭。這個玩具的遊戲目標,就是要設法將兩邊的錢併在一處。遊戲過程中,錢幣要穿過比它直徑還小的中央圓孔。
因此,有人認為這麼難的事,簡直比「駱駝穿針眼」還不可能;恐怕只有仙人才辦得到,一般人是辦不到的。所以,才把這個遊戲正式定名為「仙人穿梭」。





*****************************************************************

「昨日童年」游藝展-拓樸-「繩孔」


【繩孔】
「繩孔」玩具和「巧環」玩具一樣,同屬益智童玩分類中的「拓樸」類。其基本形式乃是將一有孔硬物,以絲繩與另一有孔之母體串連一起,玩時要巧妙地利用絲繩之柔性,來引領該硬物穿梭於小孔或脫離母體,故算是“軟硬兼具”型的拓樸益智玩具。通常該硬物要穿過小孔,其解法初時看似不可能,但是巧妙地利用拓樸空間特性,其解法有時卻很簡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