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認識嬰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

鏡裡鏡外的自己~認識嬰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原來那個人是我呀!

認識鏡中的自我影像   
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概念,隨著對鏡中影像知識的快速累積而漸漸成型。由於跟自己影像有了較多的互動經驗,以及眼睛區辨和記憶力的進步,一歲三個月大以前的幼兒,就能知道鏡中的影像是他們自己,因而會主動地觀察鏡前的自己並與鏡中影像做比較。   
一歲六個月以後,就會指認、說出鏡中與鏡前自己的身體部位;一歲八、九個月左右,看到自己影像中鼻子的污點還會反求諸己,探尋自己的鼻子。快兩歲時,寶寶看到鏡中自己的影像就會說「那是我」,或是用「我有頭髮」等具體特徵來描述自己。   
二到三歲期間,孩子喜歡用「我的」來宣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當被稱讚外觀面貌時會非常驕傲地主動到鏡子前端詳自己。幼兒也喜歡在鏡子前,看自己表演的厲害模樣,或觀察自己與別人的不同。 無所不在的鏡子遊戲   
平面鏡子一方面如實的映照出孩子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幫助孩子把他人給予的讚美、褒貶變為具體可見。生活中除了在家中擺設鏡子並依據孩子的身材調整高度外,其實還有許多像是茶壺、碗盤、便當盒、鋁薄紙、金屬物等看起來亮亮的物品,或是我們的眼睛,交通工具與大樓建物的門窗,澄清平靜的水面都可以用來玩鏡子遊戲。   
父母可以從下面的遊戲中誘導孩子認識自己,發現鏡中影像與真實自己的關係,比較自己與別人的同異,幫助孩子發展出「我很好」「我很重要」的態度。 一、欣賞身體各部位   
吸引孩子在鏡子前觀賞較不容易看到的身體部位,並用物品裝飾突顯這些部位。例如在頭上戴帽子,鼻子、耳朵貼貼紙,為眼睛戴上太陽眼鏡。或是讓孩子看看玩得蓬頭垢面與梳洗乾淨前後迥然不同的面容。 
二、從鏡中玩問答   
讓孩子看著鏡中的自己觀察並回答問題,例如摸著孩子的鼻子問:「這是誰的可愛鼻子?」指著孩子腳上的鞋子說「這是誰的漂亮鞋子?」。在鏡前玩一問一答的遊戲,提出「這是誰的?」「這是什麼?」「漂亮在哪裡?」「什麼時候要用嘴巴?」等問題,讓孩子看著鏡中的自己回答。 
三、為自己打扮   
讓孩子自己選擇想穿的衣服,看看自己容光煥發、整裝待發的漂亮模樣。 
四、不要拿孩子的外表開玩笑   
當孩子雀躍地說:「媽媽,你看!」要跟我們分享他的榮耀時,別忘了給他真誠的讚美,稱讚孩子的乾淨整齊、璀燦笑容,鼓勵孩子去照鏡子,端詳充滿自信的自己。 
五、讓孩子欣賞自己的表現   
例如一手端碗一手拿湯匙吃飯,用衛生紙擦鼻涕,刷牙、梳髮,掃地、丟垃圾...等樣子。 
六、引導孩子發現自己與別人的同異   
可以在鏡子前玩指認、說出身體部位的遊戲,並且拿鏡前自己跟鏡中影像、別人的部位一一做比對。比較眼睛大小、高矮、頭髮長短、衣服穿著、性別特徵的差異。 
七、在鏡子前跟孩子玩變臉遊戲   
擠眉弄眼、扮扮鬼臉、做出各式嘴型、有趣表情,讓孩子見識自己多變與不同心情時的臉譜。 
八、載歌載舞與動作模仿   
在大落地鏡前讓孩子當自己的觀眾,欣賞身體律動的美感。

作者:黃素英






*****************************************************************
鏡裡鏡外的自己~認識嬰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玩鏡子,認自己

認識自我從探索周遭開始   要學習區分與環境的關係,並且意識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嬰兒必須要先學會操控自己的身體。但剛出生的寶寶,很多動作反應都是無意識的反射,因此根本還無法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刺激與反應,做絕對地因果關係連結;這也是為何嬰兒在最初的幾個月內,對自己的樣子並不清楚,也不會分辨自己與其他人事物之間的關係!   直到寶寶四、五個月左右,開始會翻自己的手看半天、會想伸手踢腳地去觸動身邊的東西、會喜歡把東西放進嘴巴嚐嚐...時,才表示寶寶已經對周圍環境有學習反應,也才從互動過程中,開始進行「自我」的認識。   一般而言,自我概念的發展,在一歲前,都還是嘗試學習的過程;約到二歲,才會對「我」、「我的」的自我概念,有漸漸清楚的分辨與表達能力。 與鏡中的自己第一類接觸   知道嗎?寶寶在出生後的三個月內,對鏡子裡的「自己」並不會有太多興趣,因為對他來說,那影像只不過是一張如同貼在牆壁上的海報,與媽媽會說話的臉,或爸爸會刺刺的臉,「根本不同」!   但只要再過一個月,約四個月大的寶寶,便開始會對鏡子裡的影像,有不同的反應表現囉。例如寶寶望著鏡子中的影像時,會有想跟鏡中人回應的反應,還會想伸出手來碰碰看!甚至還會對著鏡子裡的自己發笑呢!這些表現,幾乎讓人以為寶寶已經會「照鏡子,看自己」了。   事實上,在八個月以前,寶寶其實仍不會分辨鏡子裡的影像和實體間有什麼不同;他之所以對著鏡子笑,是因為鏡子裡的那個嬰兒對著他笑!而且,說不定小傢伙看到那鏡中的影像居然也對他伸出手時,也會嚇一跳呢! 寶寶知道鏡裡只是影像   我們還可以再做一個小實驗:讓四~八個月左右的寶寶從鏡子裡看見一樣東西從他後面出現,來測試他會有什麼反應。我們會發現寶寶仍不會轉過頭找尋那樣東西,而且也不會期待東西出現在他眼前。這項實驗結果又再表示,這階段的嬰兒,仍不知道從鏡裡所見的東西,實際上與自己有著什麼樣的互動關係。   不過,到了十個月左右,寶寶就會知道在鏡子裡看到的人事物不是真的,而只是一個影像;所以一旦有東西從他背後出現,寶寶便會轉過頭來尋找那件東西。雖然,這可能也只是表示嬰兒對環境有某種程度的空間概念,但至少,表示寶寶也知道在鏡子裡看的,與實際環境所見的是同一個。因此我們說,寶寶在「自我概念」上,也開始進入另一個階段。   雖然目前的研究,仍無法清楚知道寶寶在這階段對自己的臉,究竟有多大的印象或記憶,但可以確定的是,讓寶寶從出生開始,就有不斷與環境中的人事物做探索與反應的機會時,等於就是給了寶寶許多認識自己的機會,而這對他再來一連串的「自我概念」的發展,是有絕對的積極幫助喔。

作者:王宏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6489&prev=16490&next=16488&l=f&fid=67






******************************************************************************

感官世界真奇妙∼感官知覺的發展

洗完澡的明潔,裸著身體在毛毯上滾動著,爸媽一邊為他塗上爽身粉,一邊跟他玩著抓癢遊戲,摩擦他的小掌心、胸部、背部和腳板,全家都很開心。穿妥衣物後,明潔就被旋轉叮噹馬的樂聲給吸引住,專注地看著馬兒慢慢移動,模樣兒可愛極了﹗
我碰、我摸、我聞聞看﹗
事實上,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已經開始不斷地探索與發現這個大千世界,所倚賴的,則是感官知覺的協助。

感官知覺系統包含感覺接收器、感覺神經及感覺中樞,是幼兒與外界環境進行互動的工具。寶寶透過視、聽、嗅、味、觸覺等五種感覺,來滿足自我意識的經驗活動,例如︰約十二週大的嬰兒開始懂得玩自己的手指頭,先是凝視會動的指頭,再嘗試把手放在嘴巴吸吮,視、味、嗅、觸覺都受到了刺激,經過感覺神經送到感覺中樞,進而對各種刺激產生了知覺,而成為寶寶的經驗。
感覺處理機根據專家指出,人腦就像一部感覺處理機,對於外界事物的感受,主要來自感覺印象。一歲幼兒正處於感覺動作期,須靠主動探索環境,藉直接的感覺經驗來認識世界;換言之,他們必須經由具體的感受,方能轉入其認知的架構中,組織成為經驗的一部份。

幼兒天生就有好奇心,感覺遊戲一直是幼兒的最愛,凡是未曾見過、碰過的東西,只要搜尋得到,必定抱持著發掘「這是蝦米碗糕?」的精神,一路追蹤下去;先摸摸看,倒過來又翻過去,正反兩面瞧一瞧,不停搖晃聽聽是什麼聲音,甚至放到嘴裡嚐一嚐,或者將它摔到地上,看看會怎樣,這些將是獲得知覺統合的最佳發展。

醫學界的最新證明,發現愈早開始給嬰兒各種感官刺激,愈能使寶寶的智力獲致完整的發展,對於日後將有很大的助益。因此,當寶寶發現新鮮事物,且一再重複地探測時,家長應掌握且適切地引領,在安全的範圍內,盡量滿足孩子對周遭事物的好奇,並運用隨手可得的東西,將遊戲做彈性的變化,來滿足感官知覺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