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到臉發黑或不呼吸,怎麼辦? |
文╱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一般兒科兼兒科加護中心主任 宋文舉
輯╱張玉櫻 |
「醫生,我的寶寶平時膚色紅潤,但是每次用力哭泣時,臉色都會變豬肝色或暗黑色,接著全身僵硬、憋氣不呼吸,有時用力解大便時也會發生,我快嚇死了!寶寶會不會窒息啊?聽說是有心臟病或肺病的人,膚色會變得發紺,我的寶寶該不會是有這些問題吧?」 寶寶哭泣時為何發黑、不呼吸? 此種現象診斷為「幼兒哭泣發紺」或「嬰兒屏息症」,在嬰幼兒是常見且屬正常的,勿過於憂慮。 哭泣本身是用力的呼吸動作,是寶寶在做肺部及氣管大量換氣的運動,可增加肺活量、肺耐力,對健康是有助益的。故正常寶寶偶爾高聲嚎啕大哭是可以接受的。 哭泣時膚色會變黑,其原因為下列作用之總結果: 1. 哭的動作是拖長的呼氣而無吸氣,所以哭的愈久肺(及身體)內的氧氣存量愈少,雖然其中難免會摻雜著間斷的吸氣動作,但是相較於呼氣還是嫌少了。 2. 正常肺部在呼氣末時,尚餘留著相當(約80~90﹪)的空氣在肺泡內,即使短暫的停止吸氣,肺內循環的血液仍可源源地將此存留肺內的氧氣帶入血液中,故膚色不會變。但是在劇烈哭泣時,肺內的空氣是被用力地排出體外(哭就是呼氣),餘留在肺內的氧氣存留量有限,因此血液能獲取的氧氣量會自然地減少。 3. 劇烈的哭泣就是代表著劇烈的運動,本身體內氧的消耗量就會較平靜時增加許多,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亦較低了。 4. 哭泣時胸壁及肚子的肌肉用力擠壓肺臟,肺內壓力升高,肺血管壓力升高,所以在血液循環上肺內血流減少,血液獲氧能力減少,外加有部份的缺氧血流未經過肺泡帶氧氣就直接回到心臟內,摻入全身動脈血流中(右至左分流),所以軀幹四肢的血液含氧量銳減。這應是最重要的因素。 5. 解大便時用力,其狀況就是憋氣不呼吸,對肺部及身體的影響就如哭泣一樣,是肺壓升高,無吸入氧氣及氧氣消耗增加,所以膚色都會變暗。 6. 嘔吐或胃食道逆流是幼兒哭鬧時常見的現象。嘔吐的動作大致上就是像呼吸的動作一樣,所不同的是:呼吸是氣管口打開,而嘔吐是食道口打開。當哭鬧時肚子肌肉用力收縮向內壓,升高的腹內壓力就可以將胃內容物擠壓進入食道而達口腔。嬰幼兒的胃較淺,胃與食道間的括約肌環(關卡)較鬆弛,腹部肌肉只要稍微一用力(如咳嗽或哭泣時),即可使胃內容物擠入食道或口腔,所以嬰幼兒的哭鬧最易引發嘔吐。此時氣管口為避免吸嗆就會自然緊縮而導致憋氣不呼吸了。 要緊嗎?是寶寶在撒嬌威脅嗎? 綜合以上數點,嬰幼兒哭泣時臉色及膚色都會變暗些,有時甚至會短暫的停止呼吸(憋氣或屏息)現象,這是暫時(少於2~3分鐘)且正常的現象,不會有任何後遺症,勿需太緊張。 通常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寶寶長大後至1歲左右自然會逐漸改善。然而,對於某些原本心肺功能就不佳的寶寶而言,劇烈的哭泣導致血氧降低則是危險的情形,嚴重者會導致腦部缺氧受損、抽搐、昏迷等現象,反覆地長期發作會影響嬰幼兒腦部的發育,因此照顧這些寶寶時要特別注意。 通常較被嬌寵的寶寶容易發生屏息症,是一種下意識的向父母威脅的作為(就如躺在地上撒嬌或頭去撞牆),在外人面前就不太會有此現象。照顧者愈緊張,寶寶發作會愈嚴重,寶寶雖小但還是會感應到父母的作為,有此認知後就可以思解化除之道了。 處理方法 *原本心肺功能好的寶寶 於哭鬧後發生屏息時,父母可以暫時離開,但需要在旁邊(勿讓寶寶知道),觀察其膚色是否轉變,若無則勿需焦慮,就讓他繼續哭下去直到結束。若膚色開始變黑也勿急著緊張(通常1~2分鐘內的停止呼吸是可以接受的),通常寶寶會慢慢的重新開始呼吸,此時父母再出現(讓寶寶感受到有呼吸才會有得)。若膚色變暗紅或變蒼白約達2~3分鐘以上(表示情況嚴重),則可以手指刺激(捏挾)寶寶的腳底部,讓其因突然的刺痛而重新開始呼吸,只要有呼吸,寶寶缺氧的狀況自然就會改善了。 *原本心肺功能差的寶寶 原本於哭鬧時就容易發黑,輕微者其處理如上述。較嚴重者(如原本就有重度心臟病或肺病者)其處理方法如下: 1. 勿讓寶寶劇烈的哭泣,但輕度哭泣是無妨的。 2. 平日家中需要準備氧氣(筒)備用,於寶寶哭泣時可在口鼻附近給予些氧氣(1~2升/分)。 3. 若發生抽搐或昏迷時,除了一般的急救步驟(清除口腔、維持呼吸、心跳)外,尚需要立即送醫治療。 結語 大部分的嬰幼兒屏息症是屬正常的現象,勿焦慮,約到1歲左右就自然消失了,父母需要先排除寶寶有無心肺方面的問題,照顧時勿過於任性嬌寵,有正確養育的觀念,寶寶才能正常健康的長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897&prev=20901&next=20896&l=f&fid=6 ***************************************************************************** 嬰兒屏息(閉氣)症候群--常見於六個月至一歲半的小孩
【摘自94.8.9蘋果日報】
哭到斷氣 童爭寵 醫揭「嬰兒屏息症候群」 【黃任膺╱台中報導】嬰兒也會「耍心機」!台中市一名幼兒,只要稍不順心就激動哭鬧,並會突然停止呼吸、嘴唇發黑,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嬰兒屏息症候群」作祟。醫師指出,這是幼兒「裝」病,希望對家長予取予求的表現,長大後就會痊癒,不過,若孩童憋氣超過一分鐘,可能危及性命,還是需即時送醫。
「醫生,我的孩子怎麼常常一哭就斷了氣?」開業小兒科醫師施勝桓指出,日前一名婦女帶自己一歲四個月大的幼兒來就診,她表示,兒子每次和大人玩耍過程中稍有不順心,如玩具拿不到手,整個臉就脹紅,放聲大哭,然後「哇!」的一聲就悶不作聲倒地。
醫師提醒家長,如果孩子激動大哭突然閉氣超過一分鐘,應即時送醫檢查。黃任膺攝 好發兩歲以下幼兒 由於該幼兒還會突然沒了鼻息,且臉色發白、嘴唇發黑,類似事件不斷重演,幾乎一個月就要上兩次急診室,但是照過腦波和心臟超音波都無異常;後來醫師才發現是「嬰兒屏息症候群」作怪,施勝桓表示,此病症好發於二歲以下的幼兒,只要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耍脾氣大哭後自動閉氣。 建議家長應先觀望 施勝桓建議,孩子若又開始發作,先擁抱安撫他,不要立刻給他想要的東西,可進行「忽略」的心理戰,暫時離開房間,開小窗戶觀察卻不回應他,漸進式戒除孩子「裝病控制家長」,小孩往往到了四、五歲,就會不藥而癒。 不過,台中榮總小兒心臟科醫師詹聖霖指出:「就算孩子是鬧意氣,一旦憋氣超過一分鐘,昏倒失去意識,就可能引發抽筋危及性命,還是要趕緊送醫。」 嬰兒屏息症候群 ●症狀 短促哭鬧後突然暫時停止呼吸, 持續1分鐘上下,臉色發白、唇色轉黑甚至抽筋。 ●發作頻率 1個月1-2次。 好發族群:6個月至2歲之間的幼童。 ●檢查及治療: ◎帶孩子照腦波、超音波確定有無其他病因。 ◎閉氣超過1分鐘須送醫,若無則進行『忽略』心理戰, 使孩子漸放棄『裝病』習慣。
資料來源:開業小兒科醫師施勝桓
幼兒自行閉氣
(Bule spell)
自行閉氣所導致的缺氧發紺而至昏倒。這種情形好發在六個月到五歲之間,特別是十二到十八個月大更常見。大約有百分之五的小孩會有過這種情形。真正形成原因還不是非常清楚,但常常由於生氣、挫折、害怕或很小的傷害(特別是頭部的傷害)引發。
一般可以分成兩型:發紺型和發自型。
一般而言,這種憋氣發作並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不過幸好,對於小朋友也並無傷害性,五歲以上就不大會發生了。
但家長常因此而過度溺愛,不敢讓小朋友生氣,為了小孩心理正常成長,仍應適度限制和要求。
孩童暈倒怎麼辦?
-昏厥的臨床探討
馬偕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何啟生醫師
孩童暈倒的病例在兒科門診並不少見;據統計,高達15%的孩童在青春期之前有過昏厥的經驗。所謂暈倒或昏厥(fainting or
syncope
),是指突然且短暫的失去知覺,並伴隨肌肉姿勢張力的消失而言。當暈倒發生時,病童往往全身軟弱無力,對外來刺激沒有反應,冒汗、血壓降低、脈搏變慢且瞳孔放大,症狀一般持續數秒至一分鐘,病人即恢復知覺。病因 造成孩子昏厥的原因很多,臨床上可分為以下三大類:一、自主神經(autonomic )失調:佔暈倒原因的大部份,由於自主神經失調引起調節心臟輸出量、血壓、腦血流量的障礙所引起。此大類又包括下列幾類: 1.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vasodepressor syncope )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佔所有暈倒病人的百分之五十。典型的徵兆是因心理或生理受到刺激,譬如害怕,疼痛、焦慮、受到威脅等的誘因,像是抽血引起的疼痛、看到流血事件;倘若再加上孩童身體疲倦、飢餓或有其他疾病,並且環境溼熱、擁擠就更容易發生。病人初期的症狀包括臉色蒼白、冒汗、嘔心,接著便暈倒失去知覺。造成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的機轉一般認為是: 站立的姿勢──→ 靜脈血回流減少 ──→ 左心室灌注量減少 ──→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增加──→心跳加速、心收縮力增加,加上心室缺乏血液 ──→左心室機械接受器受刺激 ──→ 傳導至腦幹上的迷走神經核 ──→ 迷走神經傳出的影響(心跳減慢)加上交感神經方面的萎縮(血管阻力降低而擴張) ──→ 血壓降低,腦血流灌注量減少 ──→ 昏厥。 2.過度迷走神經衝動(excess vagal tone):可表現出心律變慢、房室接合處節律和竇房結功能不良。一部分年輕的運動員常有心跳過慢和程度不等的心房心室阻斷,倘若訓練或運動過度劇烈,會使迷走神經衝動增加而造成昏厥。 3.反射性(reflex):有下列幾種: (1)嬰兒摒息症(breath-holding spell):常見於六個月至一歲半的小孩,一般小 於六歲。臨床上分為發紺型(cyanotic form)和發白型(pallid form)兩型。 第一型發紺型較為常見,小孩在受到驚嚇、傷害、挫折或生氣時,在劇烈的哭泣後,突然停住了呼吸,數秒鐘之後,瞼部出現紫紺色並失去知覺,軟弱無力,甚至僵直不動,有時還可見到陣攣性抽搐的動作‧第二型發白型為小孩受到外傷,跌倒,頭部撞擊尤其是後枕部時,往往只有一次的深呼吸後便臉色發白,失去知覺和肌肉張力。值得注意的是嬰兒摒息症從不在睡覺時發生。嬰孩摒息症的真正機轉尚未完全被了解,且兩型不太相同;發紺型產生的原因為以下幾種因素的組合: (a)劇烈的哭泣造成血碳酸過少性腦部缺血。 (b)呼吸暫停導致缺氧。 (c)閉氣性痙攣(Valsava動作)導致胸腔內壓增加。 (d)心臟排出量減低。 (e)因上述(a)和(b)因素引起腦部循環障礙。 此外,貧血也是一個因素,改善貧血可便發作次數明顯降低。至於發白型的致病機轉則是經由迷走神經過敏-心抑制性反射(vagus nerve hypersensitive cardiac inhibitory reflex)引起心收縮不全(asystole),。可達十五秒,造成循環衰竭、腦部缺氧而引起。嬰兒摒息症的預後很好,沒有數據顯示它會造成癲癇或引起智力不足,一般而言,在學齡前都會消失痊癒。 (2)咳嗽性昏厥(cough syncope,tussive syncope):由於劇烈的咳嗽引起,可見於百日咳,氣喘的病人,發病的原因如前述發紺型摒息症。 (3)吞嚥性昏厥(swallowing syncope):因吞嚥而引起,是經由迷走神經過分敏感所致。 4.起立性,姿勢性昏厥 ( orthostatic syncope,postural hypotension ):是由於病人由躺或坐的姿勢突然站立,造成血壓降低,心臟回流量減少而引起。 5.解尿性昏厥 (micturition syncope): 是由解小便引起的,較常發生在成人或是較大的青少年,病人在清晨起床解尿當時或之後發生;原因是睡覺時周邊血管的阻力降低,再加上起立性低血壓,伐氏閉氣動作(Valsalva’s maneuver)導致靜脈血回流降低,以及解尿時迷走神經的刺激而引起,所以包括了上述反射性和起立性低血壓二種原因。 二、心因性 (cardiac):沒有任何前兆而突然發生的昏厥,常常是心因性的,在孩童的昏厥中,因心臟異常而引起的雖然少見,卻可引起嚴重的後果,甚至死亡。它包括下列幾類: 1. 心率不整 (arrhythmia): 由於心跳過快或過慢引起腦部灌注血流降低而引起昏厥,這類疾病包含(1).各種程度的心房心室傳導阻斷;(2).先天性完全心傳導阻斷;(3).病竇症候群(sicksinus syndrome ),它常見於先天性心臟病術後;(4).伍爾夫-帕金森一懷特症候群(Wolf-Parkinson-White Syndrome,簡稱W-P-W syndrome),由於附屬的心房心室間傳導而造成心搏過快;(5).心室上心搏過速(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6).QT過長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這是遺傳性疾病,分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聽力正常的羅曼一華德症候群(Romand-Ward Syndrome)及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耳聾的智維一藍基一尼爾森症候群 (Jervell-Lange -Nielson Syndrome ) 。 2.心臟血流阻塞(obstruction ):包括(1).嚴重的主動脈或肺動脈狹窄;(2).原發性主動脈下狹窄;(3).二尖辦狹窄;(4).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5).肺動脈高血壓。上述情況主要起因於當病人用力時,心搏出量無法代償周邊血管的擴張而造成昏厥。而心臟黏液瘤(myxomas )也可在病人改變臥姿時突然地引發相同的情形。 3.發紺(cyanosis ):發紺發作或缺氧性發作(hypercyanotic spell )可見於(1).法洛氏四症;(2).三尖辦閉鎖;(3).艾森緬格氏症候群(Eisenmenger's syndrome) (肺血流阻力增加)。它們常發生於早上當病人哭泣時,由於肺血流阻力增加且全身系統血流阻力降低造成心臟由右至左的分流增加而發紺。 4其他如心肌炎(myocarditis或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 。 三、非心因性(noncardiac) : 1.抽搐痙攣(seizure):痙攣可引起暈倒,它可以有前兆,常有全身強直陣攣性抽搐和之後一段時間的嗜睡或神智不清的狀況,發作時間常大於二分鐘以上且常伴隨尿失禁。臨床上在病人躺臥時發生昏厥的現象要考慮是否因痙攣引起‧ 2.深呼吸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病人可能由於自覺或不自覺的不安焦慮,或許 胸部有壓迫感或呼吸困難,於是不斷地加深其呼吸,不久開始昏暈、四肢手腳發麻、全身軟弱而暈倒。此症發生的機轉不完全被了解但可能由於深呼吸而便血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血液變鹼血症,腦部的小動脈因而收縮,導致腦血流不足而發生昏厥。臨床上,它常發生在病人受到家人親屬的衝突或情感的傷害後,先有一段時間的不安發作伴隨深呼吸,然後才會暈倒。通常發病期間意識始終保持清醒,而且其昏暈感可由仰臥及保持心情平靜而減輕。 . 3.偏頭痛(migraine):昏厥性偏頭痛常有前兆並伴隨著劇烈的枕部頭痛,它發生的原因和椎動脈基底動脈血管血流不足有關;最新的報告提出它和腦部對妥巴明(dopamine)接受器的過度敏感有關。 4.代謝性(metabolic):低血糖可引起孩童昏厥,但為少見的原因,它發生時的前趨症狀包括虛弱、飢餓、流汗、神智混亂,而這些症狀和病人的姿勢無關。另外,嚴重的貧血會降低血氧攜帶的能力而造成昏厥。 5歇斯底里症(hysteria ):歇斯底里症發作的昏厥奸發於青少年,且在有目擊者前發生,病人描述症狀發作時卻出奇地安靜,並且這類病人倒下時出人意外地很少受傷。 診斷 1病史:昏厥的診斷,臨床病史是最重要的,對於全身系統性的評估有助於病因的探知。除了詢問病人及家屬,目擊者的描述可提供很大的幫助。問診時,對診斷有幫助的訊息包括病人發生昏厥前的活動和姿勢位置,尤其要留意當時病患是否在休息、改變姿勢,久站、運動、咳嗽或是解小便等,另外環境是否過熱、擁擠、有無感情、情緒的壓力或是身體的脅迫。 一個運動員昏厥,或是一般人在運動時、運動後隨即發生昏厥的現象,需要仔細的探查,因為血管張力失調性昏蹶雖可在運動後發生,但起因於心臟血管疾病者較常見,完全沒有前兆者也傾向起因於心臟血管性疾病。而病竇症侯群( sick sinus syndrome)是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手術後常見的問題。另外,失去知覺的時間,恢復知覺的間隔也有助於鑑別診斷,典型的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探呼吸症候群或起立姿勢性昏厥,失去知覺的時間很短暫,而在抽搐痙攣或 偏頭痛者時間則較長。 家族史也要詳細詢問,包括唇厥、抽搐痙攣、猝死等,除了前面提過的遺傳性疾病,很多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的病患有相同的家族史;另外在QT過長症候群的病人則有很強的猝死家族史。由於社會問題的衍生,很不幸地,藥物濫用( drug abuse)漸漸成為青少年昏厥的原因之一,詢問病史時,醫師應留意病患的服藥情況。 2.理學檢查:每位病患皆需作詳細的全身檢查,包括神經和心臟的評估,特別要檢查病人躺臥時和站立五至十分鐘後的生理徵候,包括脈搏、血壓等。對於一位青少年而言,站立時的收縮壓小於80mmHg或比躺臥時的收縮壓低30mmHg以上時可認為是起立姿勢性低血壓。 3.測試檢查:這些包括完全血液血球計數、血糖,完全的心電圖是一很有用且不昂貴的檢查,對心因性疾病的評估很有幫助,當然有時仍需藉助24小時心電圖監測(Holter monitor)或心臟超音波。腦波也是很重要的檢查,可分別嬰兒摒息症等或真正的抽搐痙攣,在後者的腦波上可看到發作後的慢波或癲癇波。 對於懷疑血管強力失調性昏厥,臨床上可作傾斜板站立測驗(tilt table test),對成人的病例它已是常規檢查,而在兒童病患也已成為日漸重要的檢查,臨床上它有百分之八十的敏感性(sensitivity)。它的作法一般是先讓病人平躺於傾斜板十分鐘,記錄基礎脈搏、血壓和心電圖,然後讓病人被動地靠著傾斜板成60度至90度,站立六十分鐘,過程中持續監測病人的脈搏、血壓和心電圖的變化,並留意病人有任何症狀甚至昏厥,若發生昏厥,則立刻將病人平躺,絕大部分病人立即恢復知覺而清醒。另外的作法也可在檢查時加入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 ) 的靜脈滴注,如isoproterenol的藥物,造成類似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發生時的狀態,使此類病人更容易表現出症狀。 綜合以上所述,對於昏厥的診斷可以圖2來作歸納。 治療 治療的原則首重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醫治以下分述之: 1.自主神經失調性昏厥:單純的暈倒或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一般不需要冶療,但需向病患及家屬解釋,避開誘因。假使昏厥的次數頻繁以致影響生活起居或上學時,則可藉助一些藥物的幫忙。可惜,目前向無大規模隨機取樣來評估它的有 效性。雖然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的病人並非起因於起立性低血壓,但血液蓄積於下肢卻會增加它的發生,所以一些病患增加鹽分和水分的攝取可 降低昏厥的頻率,有些作者使用礦物質皮質素(mineralocorticoids)達到相同的目的。 皮下注射莨菪素(scopalamine)可阻斷經迷走神經引起的低血壓,亦可達到療效,不過此種注射治療在兒科病患向無可靠的劑量,所以只可使用於青少年。其他如Beta阻斷劑可阻斷交感神經起伏(sympathetic surge) ,也具有療效。 因為迷走神經衝動增加而昏厥的病患,可給予長效的類交感神經劑(sympathomimetics),很少數的病人需要心臟節律器。運動員則需要明顯減少運動量或停止訓練。 2.心因性昏厥要針對病因給予抗心律不整劑、永久心臟節律器,外科手術矯正構造或傳導缺陷。 3.非心因性昏厥的治療也是要針對病因給予如抗癲癇藥物,行為心理諮詢矯等。 結 論 昏厥可因多重因素造成,大部分孩童的昏厥起因於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臨上,仔細的病史和身體理學檢查常可找出大部分的病因,廣泛性的進一步檢查常常是不需要的。傾斜板站立試驗已漸成為一可信賴的檢查。診斷確立後,昏厥的病患則需針對病因來加以治療。
資料來源:http://www.mmh.org.tw/taitam/pedia/education/syncope.htm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896&prev=20897&next=20895&l=f&fid=6
******************************************************************************
嬰兒屏息症候群 & 三步驟、四處方,扭轉孩子的壞脾氣
我同事發生的真實事件::
跟大家分享一件事..上週六晚上(7.8 點),我快被我兒子嚇死了。= =
因為我搶他的東西,他就很生氣的放聲大哭,結果只有一開始有哭聲..後來沒有..
而後竟然停止呼吸,倒地抽筋,四肢僵硬,抱起來看臉 我真的快要嚇傻了..
臉色發黑,嘴唇發紫... 一開始我以為他噎到..拼命拍他背.. 他這時有點呈現無意識狀態..(很像電視上面那種中毒快要死的人,畫出來的妝 = =" 還沒有在現實中真的看過)
後來想到
學校老師說 他也在學校發生過一次這樣..他就是往小朋友的臉上吹氣
(只是沒真的看到過,還不知道可怕)
所以我拼命吹拼命吹.. 我跟我先生簡直要穿著睡衣睡褲往外衝...
還好他後來好像有呼吸的
慢慢恢復回來,臉色也紅潤了起來。
之後我們想說他會不會影響到大腦..一直測試他的反應,還好都正常..
只是發生後不久,他就無力累到像剛開完刀的人一樣 睡著了。
我根本就嚇到四肢在發抖..中間還大吼大叫 = ="".. 那一幕真的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
這兩天晚上睡覺
都會不自覺得一直看我兒子有沒有呼吸...
如果他真的有啥萬一,我真的要自殺了 = ="
後來上網查,才知道 約有 百分之五的嬰兒(約六ㄍ月大一直到兩歲)發生機會很大..
通常發生在被寵壞,或著是
脾氣很倔強的小孩身上...
而且發生時處理方式,是要按人中@@
病名叫{嬰兒屏息症候群}
好發兩歲以下幼兒 由於該幼兒還會突然沒了鼻息,且臉色發白、嘴唇發黑,類似事件不斷重演,幾乎一個月就要上兩次急診室,但是照過腦波和心臟超音波都無異常;
後來
醫師才發現是「嬰兒屏息症候群」作怪,施勝桓表示,此病症好發於二歲以下的幼兒,只要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耍脾氣大哭後自動閉氣。 建議家長應先觀望
不過,台中榮總小兒心臟科醫師詹聖霖指出:「就算孩子是鬧意氣,一旦憋氣超過一分鐘,昏倒失去意識,就可能引發抽筋危及性命,還是要趕緊送醫。」 嬰兒屏息症候群 ●症狀 短促哭鬧後突然暫時停止呼吸, 持續1分鐘上下,臉色發白、唇色轉黑甚至抽筋。 ●發作頻率 1個月1-2次。 好發族群:6個月至2歲之間的幼童。 ●檢查及治療: ◎帶孩子照腦波、超音波確定有無其他病因。 ◎閉氣超過1分鐘須送醫,若無則進行『忽略』心理戰, 使孩子漸放棄『裝病』習慣。
三步驟、四處方,扭轉孩子的壞脾氣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要如何提高孩子EQ?三個步驟、四帖處方,可以提供父母參考。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三個步驟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指出,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釐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四個處方箋
處方箋1身心覺察,換個想法更好
情緒管理的基礎是自我覺察。最早提出「EQ」概念的耶 魯大學 教授彼得‧沙洛維建議父母,要多和孩子談感受,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情緒的感受最深刻?」幫孩子把潛藏的感覺引發出來。情緒就像畫家手中的繽紛顏料,唯有自由的經驗各種情緒,才知道如何運用它、調整它。
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青少年心理諮商專家蔡秀玲在《情緒管理》提出「每日情緒紀錄表」的做法。父母可陪孩子記錄每日的情緒變化,找出他常有的情緒反應、伴隨的想法及行為,讓孩子了解情緒、想法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再嘗試換個想法。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事件),覺得既生氣又難過(情緒反應),因為他認為兩人一定不會和好,而他自己再也交不到好朋友(想法),於是跟爸媽說他明天不想去上學(行為)。其實,導致情緒的主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換個角度思考,在想法中少用「一定」、「必須」等字眼,就能降低情緒的強度和影響。
處方箋2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指出,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正向情緒可拓展孩子的認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的,負面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度。正向的情緒經驗存得愈多,孩子就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消除負向情緒。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比較不容易把情緒轉成生理反應。
新罕布 夏大學
教授約翰.梅耶建議,藉由親子共讀,讓孩子累積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情緒語彙幫助孩子標示不同情緒狀態,學習用適切的「字╲語言」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事情的始末,了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情緒語彙也分不同的強度和層次。例如:孩子說他很「害怕」時,你是否分辨得出他是不安(輕度)、掛心(中下程度)、焦慮(中度)、苦惱(中上程度),還是驚恐(強度)呢?先協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緒落在「情緒座標圖」的哪個點,才能根據程度不同,選擇適當的調節之道。
處方箋4身教重於一切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洪儷瑜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
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當你坦誠的說「媽媽明天要上台報告,覺得很緊張」時,孩子學會「有情緒是人之常情」;當你遇到挫折,對自己說「沒關係,只要我冷靜下來想清楚,一定有辦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對話的重要性」;當孩子手中的氣球不慎飄走了,你高興大喊:「你看,氣球媽媽在呼喚它了,趕快和氣球說再見!」原本悲傷的孩子就會發現「轉換情緒帶來的驚奇」。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895&prev=20896&next=20871&l=f&fid=6
****************************************************************************************** 「幼兒哭泣發紺」或「嬰兒屏息症」
哭泣時膚色會變黑,其原因為下列作用之總結果:
1. 哭的動作是拖長的呼氣而無吸氣,所以哭的愈久肺(及身體)內的氧氣存量愈少,雖然其中難免會摻雜著間斷的吸氣動作,但是相較於呼氣還是嫌少了。 2. 正常肺部在呼氣末時,尚餘留著相當(約80~90﹪)的空氣在肺泡內,即使短暫的停止吸氣,肺內循環的血液仍可源源地將此存留肺內的氧氣帶入血液中,故膚色不會變。但是在劇烈哭泣時,肺內的空氣是被用力地排出體外(哭就是呼氣),餘留在肺內的氧氣存留量有限,因此血液能獲取的氧氣量會自然地減少。 3. 劇烈的哭泣就是代表著劇烈的運動,本身體內氧的消耗量就會較平靜時增加許多,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亦較低了。 4. 哭泣時胸壁及肚子的肌肉用力擠壓肺臟,肺內壓力升高,肺血管壓力升高,所以在血液循環上肺內血流減少,血液獲氧能力減少,外加有部份的缺氧血流未經過肺泡帶氧氣就直接回到心臟內,摻入全身動脈血流中(右至左分流),所以軀幹四肢的血液含氧量銳減。這應是最重要的因素。 5. 解大便時用力,其狀況就是憋氣不呼吸,對肺部及身體的影響就如哭泣一樣,是肺壓升高,無吸入氧氣及氧氣消耗增加,所以膚色都會變暗。 6. 嘔吐或胃食道逆流是幼兒哭鬧時常見的現象。嘔吐的動作大致上就是像呼吸的動作一樣,所不同的是:呼吸是氣管口打開,而嘔吐是食道口打開。當哭鬧時肚子肌肉用力收縮向內壓,升高的腹內壓力就可以將胃內容物擠壓進入食道而達口腔。嬰幼兒的胃較淺,胃與食道間的括約肌環(關卡)較鬆弛,腹部肌肉只要稍微一用力(如咳嗽或哭泣時),即可使胃內容物擠入食道或口腔,所以嬰幼兒的哭鬧最易引發嘔吐。此時氣管口為避免吸嗆就會自然緊縮而導致憋氣不呼吸了。 ------------------------------------------------------------------------------------ 有影響嗎? 綜合以上數點,嬰幼兒哭泣時臉色及膚色都會變暗些,有時甚至會短暫的停止呼吸(憋氣或屏息)現象,這是暫時(少於2~3分鐘)且正常的現象,不會有任何後遺症,勿需太緊張。 通常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寶寶長大後至1歲左右自然會逐漸改善。 通常較被嬌寵的寶寶容易發生屏息症,是一種下意識的向父母威脅的作為(就如躺在地上撒嬌或頭去撞牆),在外人面前就不太會有此現象。照顧者愈緊張,寶寶發作會愈嚴重,寶寶雖小但還是會感應到父母的作為,有此認知後就可以思解化除之道了。 --------------------------------------------------------------------------------------- 處理方法 *原本心肺功能好的寶寶 於哭鬧後發生屏息時,父母可以暫時離開,但需要在旁邊(勿讓寶寶知道),觀察其膚色是否轉變,若無則勿需焦慮,就讓他繼續哭下去直到結束。若膚色開始變黑也勿急著緊張(通常1~2分鐘內的停止呼吸是可以接受的),通常寶寶會慢慢的重新開始呼吸,此時父母再出現(讓寶寶感受到有呼吸才會有得)。若膚色變暗紅或變蒼白約達2~3分鐘以上(表示情況嚴重),則可以手指刺激(捏挾)寶寶的腳底部,讓其因突然的刺痛而重新開始呼吸,只要有呼吸,寶寶缺氧的狀況自然就會改善了。 -------------------------------------------------------------------------------------- 結語 大部分的嬰幼兒屏息症是屬正常的現象,勿焦慮,約到1歲左右就自然消失了,父母需要先排除寶寶有無心肺方面的問題,照顧時勿過於任性嬌寵,有正確養育的觀念,寶寶才能正常健康的長大。
參考資料 2005年二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775&prev=20778&next=20773&l=f&fid=6
******************************************************************************* 寶寶哭鬧時臉色發黑怎麼辦?
看到寶寶哭鬧時,臉色發黑或發紫時,常會令父母感到驚恐而不知所措;寶寶會產生這樣的狀況,有可能是發紺性先天性心臟所引起,或是哭鬧時因憋氣所造成的現象,了解原因、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法,才能有效改善孩子類似情況發生。
許多家長在發現寶寶哭鬧時,臉色突然發黑、發紫,大部份的家長會驚慌失措,尤其是新手父母,面對孩子這樣情形時,常不知該如何是好? 寶寶臉色發黑常見三種原因 在我們探討這個議題時,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寶寶在平常睡覺的時候,是否會出現臉色發黑的狀況,然後再從而判斷接下來的因應之道。因此,建議家長可以由以下三種常見的情形,先行按照寶寶的平常情況來分類觀察,如此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寶寶的狀況,而做進一步的處理。 情況一:「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 如果寶寶平常就有臉色發黑狀況的話,家長需要注意寶寶是否有”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所謂”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通常於寶寶出生不久後就可發現,寶寶會因血氧交換不足,而造成心臟氧氣濃度降低,呈現膚色發黑或發紫狀態。如果寶寶一旦有此現象時,建議家長要有警覺性將寶寶送到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一般而言,“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會因為寶寶發紺的程度及時間,而影響到寶寶的治療方式及癒後情形,若未能及時正確治療可能有立即性的危險,因此,家長最好在寶寶嬰兒時期,就進行診斷並接受治療,如此才不會有生命危險,及三不五時寶寶就容易出現臉色發黑的情況。 情況二:「憋氣造成的發紺」 除了先天身體上的疾病因素外,還有以下兩種狀況,會造成寶寶臉色發黑、發紫。 其一有可能是”因憋氣所造成的發紺(Breath Holding Spell))”情形,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寶寶在生氣或哭鬧的時候(例如:打針或摔跤)造成了疼痛,以致於寶寶吸了一口氣之後,卻無法吸到下一口氣,在此時家長或照顧者,只要立即適當地給予安撫,並中斷當下所在進行的事項(例如打針),一般而言寶寶就可以吸到下一口氣,而改善這種臉色發黑的情況了。 「哭鬧中進入睡眠狀態!」 另外一種狀況,就是寶寶在哭鬧的時候,常常容易喪失了意識,因而進入了睡眠狀態的話,就容易造成臉色發黑。此時,家長不妨先停止一切生氣的動作,不妨先緩和及安撫一下寶寶的情緒,如抱抱他,當寶寶不再哭鬧時,就會逐漸恢復一般正常呼吸,且膚色通常會漸漸恢復正常。 由此狀況看來,表示寶寶的脾氣可能比較倔強一些,要避免寶寶日後有類似情形發生,除了避免寶寶因生氣大哭大鬧的情緒反應外,也要適時的規勸和教導寶寶,當不高興時要好好的跟家長說明原因。 但一般來說,等到寶寶長大後自然而然這種情形就會消失,因此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情況三:「抽筋!」 另外一種情形是,如果寶寶在哭鬧時,除了會出現臉色發白或發黑的情況外,並與肢體動作合併(例如眼睛不停地向上翻、口吐白沫,或是手腳規律性地反覆抽動),這就表示寶寶面臨到抽筋狀態,正常的話應該會在5~15分鐘之內自動停止,如果沒有,最好馬上帶到醫院讓醫師診治;但是恢復正常之後,最好還是更進一步檢查一下身體,看是不是還有其他原因造成此症狀。 一歲以後逐漸改善 原則上,寶寶在哭鬧時會臉色發黑的狀況,在一歲之前家長最好還是多用點心留意一下;但是如果以上所提到三種情況,都不是寶寶所發生的原因,建議儘快找到小兒科專業醫師就醫,詳細檢查一下。 如果是一般情形的話,當然是不需要特別的照顧和治療,只要渡過了一歲之後,寶寶的情況就會逐漸的改善,家長不用過度擔心或做特別的處理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q16888g/article?mid=179&prev=184&l=f&fid=17 ******************************************************************************* 幼兒因哭泣而臉色發黑不呼吸(心肺功能不佳)
寶寶哭泣時為何發黑、不呼吸?此種現象診斷為「幼兒哭泣發紺」或「嬰兒屏息症」,在嬰幼兒是常見且屬正常的,勿過於憂慮。
哭泣本身是用力的呼吸動作,是寶寶在做肺部及氣管大量換氣的運動,可增加肺活量、肺耐力,對健康是有助益的。故正常寶寶偶爾高聲嚎啕大哭是可以接受的。 哭泣時膚色會變黑,其原因為下列作用之總結果: 1. 哭的動作是拖長的呼氣而無吸氣,所以哭的愈久肺(及身體)內的氧氣存量愈少,雖然其中難免會摻雜著間斷的吸氣動作,但是相較於呼氣還是嫌少了。 2. 正常肺部在呼氣末時,尚餘留著相當(約80~90﹪)的空氣在肺泡內,即使短暫的停止吸氣,肺內循環的血液仍可源源地將此存留肺內的氧氣帶入血液中,故膚色不會變。但是在劇烈哭泣時,肺內的空氣是被用力地排出體外(哭就是呼氣),餘留在肺內的氧氣存留量有限,因此血液能獲取的氧氣量會自然地減少。 3. 劇烈的哭泣就是代表著劇烈的運動,本身體內氧的消耗量就會較平靜時增加許多,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亦較低了。 4. 哭泣時胸壁及肚子的肌肉用力擠壓肺臟,肺內壓力升高,肺血管壓力升高,所以在血液循環上肺內血流減少,血液獲氧能力減少,外加有部份的缺氧血流未經過肺泡帶氧氣就直接回到心臟內,摻入全身動脈血流中(右至左分流),所以軀幹四肢的血液含氧量銳減。這應是最重要的因素。 5. 解大便時用力,其狀況就是憋氣不呼吸,對肺部及身體的影響就如哭泣一樣,是肺壓升高,無吸入氧氣及氧氣消耗增加,所以膚色都會變暗。 6. 嘔吐或胃食道逆流是幼兒哭鬧時常見的現象。嘔吐的動作大致上就是像呼吸的動作一樣,所不同的是:呼吸是氣管口打開,而嘔吐是食道口打開。當哭鬧時肚子肌肉用力收縮向內壓,升高的腹內壓力就可以將胃內容物擠壓進入食道而達口腔。嬰幼兒的胃較淺,胃與食道間的括約肌環(關卡)較鬆弛,腹部肌肉只要稍微一用力(如咳嗽或哭泣時),即可使胃內容物擠入食道或口腔,所以嬰幼兒的哭鬧最易引發嘔吐。此時氣管口為避免吸嗆就會自然緊縮而導致憋氣不呼吸了。 要緊嗎?是寶寶在撒嬌威脅嗎? 綜合以上數點,嬰幼兒哭泣時臉色及膚色都會變暗些,有時甚至會短暫的停止呼吸(憋氣或屏息)現象,這是暫時(少於2~3分鐘)且正常的現象,不會有任何後遺症,勿需太緊張。 通常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寶寶長大後至1歲左右自然會逐漸改善。然而,對於某些原本心肺功能就不佳的寶寶而言,劇烈的哭泣導致血氧降低則是危險的情形,嚴重者會導致腦部缺氧受損、抽搐、昏迷等現象,反覆地長期發作會影響嬰幼兒腦部的發育,因此照顧這些寶寶時要特別注意。 通常較被嬌寵的寶寶容易發生屏息症,是一種下意識的向父母威脅的作為(就如躺在地上撒嬌或頭去撞牆),在外人面前就不太會有此現象。照顧者愈緊張,寶寶發作會愈嚴重,寶寶雖小但還是會感應到父母的作為,有此認知後就可以思解化除之道了。 處理方法 *原本心肺功能好的寶寶 於哭鬧後發生屏息時,父母可以暫時離開,但需要在旁邊(勿讓寶寶知道),觀察其膚色是否轉變,若無則勿需焦慮,就讓他繼續哭下去直到結束。若膚色開始變黑也勿急著緊張(通常1~2分鐘內的停止呼吸是可以接受的),通常寶寶會慢慢的重新開始呼吸,此時父母再出現(讓寶寶感受到有呼吸才會有得)。若膚色變暗紅或變蒼白約達2~3分鐘以上(表示情況嚴重),則可以手指刺激(捏挾)寶寶的腳底部,讓其因突然的刺痛而重新開始呼吸,只要有呼吸,寶寶缺氧的狀況自然就會改善了。 *原本心肺功能差的寶寶 原本於哭鬧時就容易發黑,輕微者其處理如上述。較嚴重者(如原本就有重度心臟病或肺病者)其處理方法如下: 1. 勿讓寶寶劇烈的哭泣,但輕度哭泣是無妨的。 2. 平日家中需要準備氧氣(筒)備用,於寶寶哭泣時可在口鼻附近給予些氧氣(1~2升/分)。 3. 若發生抽搐或昏迷時,除了一般的急救步驟(清除口腔、維持呼吸、心跳)外,尚需要立即送醫治療。 結語 大部分的嬰幼兒屏息症是屬正常的現象,勿焦慮,約到1歲左右就自然消失了,父母需要先排除寶寶有無心肺方面的問題,照顧時勿過於任性嬌寵,有正確養育的觀念,寶寶才能正常健康的長大。
資料來源 轉載自:網路資料 美強生優生媽媽網站
|
因為收集的資訊很多,最近都將相同的類似的,合併貼在同一文章裡,方便一次搜尋與參考,所以還是有不斷新增許多好文分享喔!!!(((網頁內收集之轉貼的文章及圖片資訊,如有觸及侵犯到原作者著作權,拜託請告之,將立即作修改處理!謝謝您的指教與分享,感恩!)))
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