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兩代協力教養


兩代協力教養沒問題(上篇)

兩代協力教養孩子時,一定會產生教養觀念或做法上的差異,只要爸爸媽媽把握原則,同理長輩的感受、用對方法和長輩溝通,阿公阿媽一定可以成為最「麻吉」的育兒夥伴。

不管阿公阿媽是擔負起托育者的重責大任,或是在假日時光與孩子相處,對孩子來說,阿公阿媽在他的生活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除了父母之外,影響最深的人之一。或許一提到阿公阿媽協助育兒,大家往往都先浮現隔代教養的負面印象,但換個角度想,回想自己小時候,和阿公阿媽相處的時光,不都是童年中美好又難忘的記憶嗎?

有阿公阿媽,真的好幸福
「去阿公阿媽家」一直都和「快樂」畫上等號,因為阿公阿媽對孩子的耐心、疼愛與包容,有時的確是連爸爸媽媽都自嘆弗如的。
阿公阿媽在年輕時或許為了家計奔波忙碌,無暇也無心享受育兒的樂趣,等到現在照顧孫子時,反而成為「有智慧的資深爸爸、資深媽媽」,能夠從容品味育兒的過程,享受孫子成長的喜悅。也正因為阿公阿媽這樣無條件的愛,適時適切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所以阿公阿媽總是能夠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成為孩子成長的後盾。
同時,在祖孫相處時,阿公阿媽還能夠將豐富的人生經驗,轉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身教言教,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而且,當孩子有機會聽到爸媽小時候發生的事或是家族故事時,孩子更了解爸爸媽媽,覺得和爸爸媽媽是一國的,也會對家族產生向心力與認同感。這些都是有別於來自爸爸媽媽的教養養分。

拉近兩代協力教養的差距
雖說有阿公阿媽疼的孩子最幸福,不過,當兩代協力教養孩子時,一定也會產生教養差異。根據以往信誼教養諮詢服務以及所做的民調當中,孩子和阿公阿媽相處時,爸爸媽媽在意的多半是:兩代的教養觀差異大、阿公阿媽太寵孩子、孩子和阿公阿媽比較親,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或狀況,在為孩子好的前提下,兩代之間是可以靠著理性溝通協調出方法的;只不過家人之間的相處,有時更需要同理、體諒或是適時運用一些技巧,才能不傷感情又能有效解決問題,讓「爸爸媽媽、孩子、阿公阿媽」的三邊關係更圓融。

訣竅1 從阿公阿媽的角度來想
不管你家的阿公阿媽是屬於哪一種類型,其實爸爸媽媽都應該從自己和上一代的親子關係出發,試著去了解、同理阿公阿媽的感受,並擔負起跟另一半溝通的責任。
像是很多阿公阿媽習慣餵孩子吃飯,往往是因為擔心孩子邊吃邊玩吃不飽,又怕孩子自己吃飯會弄得髒兮兮的,所以總是辛苦地連哄帶騙一口一口餵著孩子吃;如果你是把孩子托給阿公阿媽帶,這種餵飯的事一定更常發生,因為長輩在意的,不是孩子會不會自己吃飯了,而是擔心孩子沒有吃飽會越來越瘦。
當我們試著了解背後的原因,就知道阿公阿媽也是出自對孩子的關心,這個時候,請你多一份體諒,不用要求阿公阿媽一定要馬上改變原有的觀念或做法,而是試著針對問題循序漸 進的溝通,或是想一些變通的做法補強。比方說,當在自己家裡時,你還是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吃;在阿公阿媽家的時候,你就順著長輩的心意,讓阿媽餵孩子吃飯,這或許也是祖孫間的互動與樂趣。假使大部分的時候,孩子都是在阿公阿媽家吃飯,你可以幫忙事先準備一些大小適合、不會掉得到處都是的蔬果棒或小點心,請阿媽給孩子自己拿著吃,這也是一種不錯的練習。

訣竅2 不必擔心阿公阿媽寵小孩
阿公阿媽寵愛孫子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管教的尺度往往也比較寬鬆,有時還會在你管教孩子時「出手搭救」這些狀況,往往考驗著爸爸媽媽的管教威信。
這個時候,如果你因為擔心阿公阿媽寵壞小孩,反而在被寵溺的行為上加倍處罰孩子,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是非常不聰明的做法。其 實,當你負起教養責任、訂好遊戲規則並在平時確實執行時,孩子會明白你才是教養孩子的主角,阿公阿媽的疼愛只是特例,是祖孫相處時的甜蜜時光,不能取巧類推到平時的行為。
或許有些孩子會仗著阿公阿媽的疼愛而沒大沒小,或是取巧鑽規矩漏洞,故意做出讓爸爸媽媽生氣的事。在責怪阿公阿媽之前,建議爸媽應該先檢討自己平時有沒有以身作則,有沒有對孩子付出足夠的關心,才會讓孩子失了行為的準則。
如果孩子表現得比較愛阿公阿媽,你也不要急著吃醋,不妨換個角度想,這表示阿公阿媽非常用心與孩子相處,沒有虧待孩子,重要的是,當孩子有能力和不同對他好的人建立起親密的依附關係時,他不但不會減少對爸爸媽媽的愛,反而具備了愛人的能力,這也是一樁好事。








********************************************************************************
兩代協力教養沒問題(下篇)
訣竅3 學習阿公阿媽的「撇步」
以前孩子生得多,所以大部分的阿公阿媽都有帶小孩的豐富經驗。比如幫小嬰兒洗澡這件事,即便新手媽媽看了好幾遍的書和影片,但自己真正「動手」時還是手忙腳亂、丟三落四的,要是孩子一哭,自己也快要跟著哭了。如果這個時候,阿媽能夠示範幾次並傳授訣竅給你,你等於吸收了阿媽畢生累積的功力,這是看再多的書和影片也比不上的。
此外,像是1歲多的孩子正喜歡開開關關抽屜、把裡頭東西全部拿出來玩,這樣的行為具有危險性,如果爸爸媽媽怎麼說,孩子都不聽時,個性急一點的,乾脆自己動手把抽屜關起來;但有一個聰明阿媽,當孩子打開抽屜時,她不疾不徐地笑著說:「你好棒,會開抽屜了,阿媽看你會不會自己關抽屜。」這個時候,孩子就很自然把抽屜關起來,等阿媽拍手鼓勵他之後,他的注意力就被轉移而去做其他的事了。眼看這原本要變成親子衝突的劇碼,馬上被有智慧的阿媽輕鬆地解決。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建議你不要只是偷偷學習阿公阿媽的育兒「撇步」,有的時候,不如直接請教阿公阿媽,不但學到精華、也學得更快,無形中也拉近了你和阿公阿媽的距離。

訣竅4 為阿公阿媽補充教養能量
由於阿公阿媽多半憑著過去的經驗,用直覺和愛來帶孩子,有時總是會讓爸爸媽媽覺得阿公阿媽照顧孩子的方法太傳統。其實,在孩子的生活照顧與行為管教上,許多傳統的方式不一定不好,只要沒有太大的問題,讓阿公阿媽用習慣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
不過,的確有些教養觀念或健康照護觀念是會隨著時代更新的,像是:以往認為母乳是沒錢才讓孩子喝的,但事實上,母乳非常營養、對孩子好處很多,最好能餵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或是以往認為孩子專心看著電視,就代表著孩子從中獲得學習,但現在研究證實,即使適合孩子看的節目,也應該有大人的陪伴講解及時間上的管控,以免造成日後專注力的問題⋯⋯等。像這樣的新觀念,有時,阿公阿媽並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因為接觸這類資訊的管道比較少,所以爸爸媽媽要當新知的窗口,定期地為阿公阿媽補充教養能量。
然而,有時爸爸媽媽不好意思糾正阿公阿媽,或是阿公阿媽比較固著傳統觀念,取得協調並不容易時,建議你可以透過報紙、新聞等媒體,用閒聊或剪報的方式傳遞訊息;或是邀請阿公阿媽一起帶孩子去健檢或看病,藉由「問問題」的方式,透過醫生來代為溝通。這些都是讓阿公阿媽不失面子,又可以吸收新知的方式。當然,如果阿公阿媽本身就很注重這方面的資訊,你就等於有了一個最棒的育兒夥伴,可以經常討論,溝通彼此的觀念與做法。

訣竅5 除了溝通,「搏感情」更重要
協力教養時,爸爸媽媽難免必須跟阿公阿媽溝通一些教養問題,但切記溝通時的態度,必須在尊重長輩及他的人生經驗的基礎上。討論問題時,對事不對人,相互體諒、委婉說明,才能達到化解教養歧見的目的。如果不是太嚴重的問題,不妨適時讓步,建立兩方都可接受的教養規則即可。要特別提醒你的是,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和阿公阿媽爭執這些事,因為孩子愛爸爸媽媽也愛阿公阿媽,你們的爭論會讓孩子覺得很疑惑,甚至造成情緒的困擾。
當然,家人之間除了理性溝通之外,情感的交流更為重要,尤其有了孩子當觸媒,在兩代協力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和上一代多了話題和互動,正是凝聚家族情感的好時機。所以,爸爸媽媽要柔軟自己的身段,嘴巴稍微甜一點,適時地表達出對阿公阿媽的感謝和愛;逢年過節時,也可以帶點小禮物送給阿公阿媽,這些看似小小的舉動,其實阿公阿媽都會「很有感覺」喔!
小孫子當然是阿公阿媽的最愛。回去阿公阿媽家時,你可以刻意讓孩子穿上阿公阿媽買的新衣服,他們看了一定會覺得很開心;等到孩子大一點,鼓勵孩子表達出對阿公阿媽的愛,讓他去抱一下阿公阿媽,或是親一下說「我愛你」。孩子小小雙手的擁抱、嘴裡的童言童語,都有大大的力量,會讓阿公阿媽甜到心裡的。
阿公阿媽疼愛孩子,是每個孩子都該享有的「特權」,祖孫間許多獨一無二的默契或是不能告訴爸爸媽媽的小祕密(通常阿公阿媽或是孩子總是會忍不住說出來),更是祖孫間最甜蜜的印記。建議你可以用文字或影像記錄祖孫間親密的互動、有趣的談話,不但是為孩子留下溫暖的成長紀錄,也是對阿公阿媽表達感謝,送給阿公阿媽最好的禮物。

本文選自學前教育雜誌









*********************************************************************************


【爺爺奶奶帶孫子的14個提醒】

雙薪家庭及經濟壓力,很多年輕夫妻都把小孩給爺爺奶奶帶,雖然老人家經驗豐富、疼愛孩子,但在餵養寶寶的過程中

老年人跟年輕人在思想觀念和認知上的誤差有很多,所以有些地方是需要提醒的,當然提醒時千萬要注意語氣免得發生不愉快喔。

提醒一:讓寶寶盡情爬行
老人們看到小孩有什麼動靜,就繃緊了神經,十分緊張。看到小不點在地上爬,就趕緊把人家抱到床上還有小車裡,不讓小寶寶亂走,擔心磕磕碰碰。

這麼限制寶寶的行動,寶寶會不開心的。因此在沒危險的情況下盡量讓寶寶爬行。

提醒二:寶寶防曬做足功夫
看看,外面的陽光多燦爛,外面的空氣多新鮮,外面的娃玩得多歡樂啊,看到這麼美好的一幕,哪個寶寶不心動啊,哪個爺爺不心動,

於是爺孫兩個人就快快活活地出門。但老人家總是會忽略給寶寶防曬。寶寶的皮膚還很稚嫩,長時間在陽光底下曬,會影響寶寶的皮膚。

提醒三:不要嚼爛食物餵寶寶
有些老人家,在寶寶沒有張牙齒之前會嚼爛食物去餵寶寶,以為可以讓寶寶直接吞嚥,其實非常不衛生。

提醒四:不要孩子一哭就餵奶
孩子一哭就是餓了,母乳喂養兒我們主張“按需哺乳”,孩子想吃就吃,孩子說了算!

如果是配方奶餵養兒我們主張定時餵養,孩子一哭就是餓了,這可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別的原因。

提醒五:不要給寶寶過多甜味飲料
寶寶應該少喝飲料,喝過多的飲料容易影響寶寶的食慾,還會減低消化功能,十分容易造成腹瀉、腹脹、腹部不適,

所以吃新鮮水果要比喝甜飲料好。

提醒六:孩子不是長得胖胖的才算健康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其實寶寶的營養攝入很容易過量,造成很多肥胖兒,其實寶寶不是越胖越健康,家長要改掉這個不良習慣,

同時還要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一定要記住,一個肥胖兒絕對不是健康的。

提醒七:過來人也要充充電
老年人在養育孩子的全過程中,處理過許多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親眼目睹並參與了一個或幾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的全過程,

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積累了豐富的育兒經驗。雖然有些經驗已經過時,但在孩子健康方面、做人道德方面,祖輩的經驗教訓仍有作用。

提醒八:拒絕補償心理
有一些老人家,因為當年生活條件所限不能給孩子豐富的物質條件,或者不能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所以就會出現一種補償心理,想

要一下子都補償給小孫子小孫女,於是很容易出現溺愛的現象。所以,爺爺奶奶在帶小孩的過場中,還是要把握適度原則,該表揚的就表揚,

改批評就得批評,更要理智對待小孩的物質需求。

提醒九:父母老人步調一致
明明媽媽千叮嚀萬囑咐讓外婆不要給寶寶吃糖果,可是媽媽上班後,經不住寶寶甜言蜜語、軟硬兼施的外婆終於“投降”了,乖乖交出了糖果。

相信這種場景爸爸媽媽見了不少了。爸爸媽媽當然希望老人能跟自己站在統一戰線,無奈老人家心軟,經常被寶寶兩句勸就動搖了立場。

這個讓不少爸媽頭疼啊。

提醒十:跟垃圾零食說不
許多老人都怕餓著寶寶,所以一旦寶寶喊說要吃零食,當然就順著小孩的意思啦。偏偏小孩子們都愛吃那些“垃圾食品”,一撒起嬌來,

老人也不得不說好啦。其實,小朋友吃零食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垃圾零食絕對拒絕,所以,不妨在家裡貼一張“零食黑名單”,

下次寶寶嘴饞了就知道哪些可以給他們吃,哪些不能吃。

提醒十一:堅決抵制重口味
有些爺爺奶奶吃飯喜好重口味,所以也從飲食方面影響了寶寶。其實,無論是小孩還是老人,飲食都應該以清淡為主,這樣才比較健康啊。

提醒十二:別給孩子套過多的衣服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老人家帶著小孩出來,小孩被套了好多衣服,整一個圓滾滾的,愛跑愛跳的他們顯得非常臃腫,一下子就大汗淋漓了。

因為害怕著涼感冒,有些老人會給小BB套過多的衣服。

提醒十三:讓寶寶在白天適當睡覺
相信許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煩惱:老人總是不讓小寶寶白天睡覺,怕是白天睡了,晚上睡不著就不好了。

大多數媽媽看來,寶寶白天想睡覺就讓他們睡唄,睡多了才能長身體。

提醒十四:溺愛寶寶,阻礙寶寶自我成長
祖輩在年輕的時候,因為生活和工作條件的限制,對子女可能沒有能夠很好地照顧,他們很容易產生一種補償心理,

把對子女的愛以及對孫輩的愛全部集中到孫輩的身上,對寶寶疼愛有加,過分關注,以至於事事代勞,處處遷就寶寶,

導致寶寶出現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

網路轉載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17427558283207&set=a.232432206782749.81410.217633471595956&type=1

































*********************************************************************************
一個人,被越多的人愛著,就越容易感到幸福。小孩子也不例外,除了爸媽,最愛他們的恐怕就非阿公阿嬤莫屬了。可是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跟你太不一樣了。你明明規定了一天只能看半個鐘頭的電視,可孩子一到阿公阿嬤家,就能在電視前坐兩個小時;你明明說了今天不可以再吃餅乾,可是阿公阿嬤一來就給孩子吃了好幾塊;你明明告訴了阿公阿嬤孩子中飯過後需要睡一覺,結果晚上把孩子接回來的時候,發現孩子根本沒有睡午覺,在你面前鬧情緒讓你抓狂;你計劃了很久,打算下一個節假日小家庭一起出遊,結果阿公阿嬤打電話來讓你們放假的時候帶著孩子去看他們......最糟糕的是,這所有的一切,你都沒辦法說出來,因為,那是你 (或者配偶) 的爸媽啊。難道,只能忍嗎?


祖父母為什麼寵孩子?
你可能也會奇怪,明明小時候你爸媽對你很嚴厲,到了你的孩子,卻這麼寵溺。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想要單純享受養孩子的樂趣。在你小時候,他們要擔上父母的責任,怕寵壞你,現在做了祖父母,沒有這個責任的壓力了,因為任何惡果,都是你這個父母在承受。這是父母和祖父母同樣愛孩子、但行為方式往往很不一樣的根源。

還有一層,爸媽們也要注意到,就是立規矩容易,執行起來難。要執行立下的規矩,父母必須有一定的意志力和精力,才能抵抗孩子的軟磨硬泡。但阿公阿嬤畢竟上了年紀,不像你還年輕,有力氣和孩子拉鋸,於是他們往往會「屈服」於孩子的慾望。

以下五個技巧,可以幫助你處理和祖父母在對待孩子上的糾紛。不過爸媽要記得,這種情況,總免不了要「忍」,無非是忍多少的問題。忍字頭上一把刀,確實辛苦,不過除非你一天 24 小時獨自看住孩子,否則你無法永遠擁有絕對主導權。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3UURMJicRixEL-UiVDoYg-lDwNba2Ou4qaLcibuLlNvVMn3TrhxP70cHtRngiRoTFj0AHRkCD7IE1f8Y5EnkjBts7wwLz03Z6BvWzWN5D9Ase2QxOewOJKONmsKtqy-VRbZYwEV3X6ovO/s400/amslerpix-6610508483.jpg


誰帶孩子,誰說了算
如果你只是偶爾請阿公阿嬤幫忙照看一下孩子,比如週末臨時要加班,隔幾個月才會帶孩子跟祖父母小聚一下,這種時候,祖父母要塞給孩子很多零食、玩具,讓孩子看電視,晚上可以晚上床,要么你就強勢到底,一定要按照你的規矩來,但如果你做不到,乾脆就全忍了,反正都只是偶爾的情況,就讓老人孩子都放縱一下子。

如果你需要阿公阿嬤長期幫你照顧小孩,比如一周固定幾個白天,甚至孩子根本就住在阿公阿嬤那裡,反倒是你週末才會過去看看孩子,這種時候,其實阿公阿嬤代替你行使了父母的責任,他們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那麼,怎麼帶孩子,當然由他們說了算。只有整天都帶孩子的人才有體會,很多時候不是你想怎樣就能怎樣,而是要配合小孩子的情況。爸媽既然把孩子交給祖父母長期照顧,就必須信任他們的方式。想想看,如果是你整天照顧孩子卻被別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你會不會生氣?更何況,你有意見又如何,孩子不在你身邊,你總不能搞一個隱藏的攝像頭來監視老人。你的育兒理念,只能自己照顧孩子的時候實施,否則就應該閉嘴,也只能閉嘴。


抓大放小,誠懇溝通
你對上面說的不服氣吧? 難道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能作主了? 好吧,如果你真的對什麼事情看不過去,那就說吧。說之前,要先多想幾次,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其它的就忍了,免得讓阿公阿嬤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談的時候,態度要誠懇而尊重,最好讓阿公阿嬤覺得你是和他們一起商量解決方法,而不是在指責他們。比如,你經過仔細考慮,覺得孩子甜品吃得太多,你可以同祖父母說:「爸媽,我上星期帶孩子看過牙醫,醫生發現他的牙齒有一點蛀的徵兆,需要我們勤刷牙,並且改善吃東西的習慣,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辦?

另外,一般情況下,應避免媳婦和公婆 / 女婿和岳父母直接交鋒,誰的爸媽誰去談,因為父母子女之間,說話的人可以比較放鬆,聽的人也不容易胡思亂想,就算想了,也不容易跟自己的子女記仇。


不同的屋簷下,可以有不同的規矩
除了和祖父母溝通,爸媽也要在孩子身上做文章,要讓他明白,在阿公阿嬤家可以看電視,不等於回來還可以繼續看。小孩子適應力很強,只要父母堅持,小朋友也會自動調整自己的行為。


感恩與體貼
無論怎麼樣,阿公阿嬤都是愛孩子的,你把孩子交給他們,總比外人帶著要放心吧?祖輩都是幾十歲的人了,養大了自己的孩子,現在又要辛苦照料孫輩,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們愛孩子又辛苦的照顧孩子,你對他們表達過感謝嗎?

長期幫忙照顧孩子的,或者爸媽應該付一些金錢上的補償。你還應該多注意老人家的身體和情緒狀況,適當的為老人減輕負擔,在自己可以照顧孩子的時候,就把孩子接回來照顧。比如孩子白天在阿公阿嬤那裡,晚上還是可以接回父母家,這樣老人家至少能睡個好覺。沒錯,這代表你下了班還要繼續辛苦,可是,這畢竟是你的孩子、你的責任啊。另一方面,祖父母感受到了子女輩的感激和體貼的回報,也會更願意配合你的方式。


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勢
不可否認,很多時候,祖父母身體不錯、時間空閒,又把感情寄託在子女孫輩身上,往往對你諸多要求,讓你覺得小家庭和私人空間遭到侵入,這種時候,你完全可以強勢起來,別被一些世俗觀念綁架,為你自己的小家庭贏得你想要的空間。比如,提前和配偶 / 雙方祖父母做好計劃,節假日如何輪流安排,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自己的核心小家庭都可以分得一些時間,沒有意外情況,大家都要遵守約定。

另外,在極端情況下,你確實不放心把孩子交給祖父母而祖父母卻強烈要求帶孩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守住底線。記住:把你的孩子送給自己/配偶的爸媽,不等於孝順。 
資料來源http://babynews.in-mommy.com/2014/04/problems-with-grandparents.html









*******************************************************************************
「阿嬤說妳是壞人!」被孩子惡言相向,這位媽媽做對了一件事...
「所以阿嬤說妳是壞人!」
餐館中,鄰座小男孩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過了晚餐時間的小餐館,客人稀稀落落的,鄰座是一位媽媽帶著目測約三、四歲的小男孩在用餐,因為客人不多,在等待餐點前來的時間,很快的,我就注意到了她們的互動,本來看似親暱的天倫之樂,媽媽餵孩子吃飯,和孩子聊天,就在孩子突然的吼聲,空氣似乎瞬間凝結……
媽媽用手摸著孩子的臉,和孩子玩,突然孩子說:「妳不要摸我的臉!所以阿嬤說妳是壞人!」
我看到媽媽的臉,有受傷的表情。但媽媽沒有多做反駁,只是靜靜的繼續餵孩子吃飯,慢慢的,孩子也很快就從剛剛的情境中恢復,繼續和媽媽嘻嘻鬧鬧的。
我看了很感慨!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人世界的紛擾,本就不該要孩子承受!大人自己的好惡或觀感,沒有理由要強加在孩子身上,尤其是那麼小的孩子,尚分不清楚是非對錯,只能全盤吸收大人的言語和身教時。
不管這位媽媽做了什麼事,導致阿嬤會在孫子面前這樣說她,但對我來說,這位媽媽做了一件對的事情!就是她沒有因為孩子的說法,在孩子面前說阿嬤的壞話。但或許,因為孩子的這句話,這位媽媽回去時,會有一場家庭風暴吧!?但,她在孩子面前情緒維持穩定,持續給予孩子關心,這點,就值得嘉許。
大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說的話,在孩子心中有多少份量。
也許我們自以為的玩笑話,或是不經意說出口的惡言,不恰當的身教,孩子其實都看在眼裡,只是還不知道要怎麼反應或說出口,等到孩子有能力了,能量蓄積足夠了,就能夠表達出來,一如這位小男孩一樣。
家長們,請正視我們自己言語所帶來的力量,不要以為孩子都不懂,其實,他們都懂,也都在學!
/ 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執行長 李郁琳








*******************************************************************************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專欄作家 / 2014-04-21

屁寶現在一歲快三個月
這之中遇過、聽過形形色色讓媽咪們翻白眼的長輩們
有些的確讓人不悅、反感;有的想想其實也很可愛
只能說「媽咪」這個角色要盡量放寬心情,自己會開心很多
現在,就來跟著艾莉看看哪十種長輩入圍最顧人怨吧!
看ㄧ看、笑一笑又是新的一天開始
媽咪們~加油!(握拳)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愛的要死又要罵】
簡言之就是:狗嘴吐不出象牙
明明就很愛孩子,但是就會故意對孩子講出很難聽的話
一看到孩子就大喊你走開、滾
一下要孩子抱他,一下又說你壞壞
對於這類的長輩我實在覺得很莫名其妙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比完了沒呀!?】
最怕遇到這類的長輩,聽著他們說自己孫子有多厲害
如果還剛好同齡那就很煩,重頭到尾都可以比一遍
久而久之就會冒出更奇妙的話
我孫子一歲兩個月就會上台唱歌了
我們家XX不用教什麼都會了
聽到後來笑也不是、走人也不是,僵在那裡還滿尷尬的
遇到這類的長輩通常就是要人誇,就誇到他滿意就會放你走了(吧?)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可以不要再餵了嗎?
這類長輩分為兩種:很怕孩子吃不飽/沒常識亂亂餵
尤其寶寶還在新生兒階段或是剛嘗試副食品
不管三七二十一桌上有什麼就餵,對他們來說只是嚐一口,在我們眼裡卻是心驚膽跳
只要看到寶寶抿嘴巴就覺得他餓,一下餵奶、吃粥、撥水果
偏偏又是長輩,身為媳婦又不好意思講出來(只能忍著叫老公說)
每當一群媽媽聊到這個話題,幾乎人人有話要罵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就想一直看著他】
自己的孩子、孫子一定是最可愛的
想要看他、陪伴他的心情可以了解
但是無時無刻都想看著他真的讓媽媽們吃不消
想當初一群人盯著網路攝影機看屁寶,一有動靜就打給屁爸
(包巾鬆了、在哭了、棉被蓋太高
三不五時按電鈴想看一下寶寶,讓媽媽(尤其還在坐月子)很不蘇胡
只想大喊:夠了沒~喜歡自己生一個啦!(誤)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
我覺得這類的長輩實在很好笑(可愛)
嘴巴會一直說該怎麼做、如何如何當年當年
但是真的換成自己根本就不是這一回事
卻又像個糾察隊盯著新手爸媽的一舉一動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你怎麼比我還慌!】
新手爸媽已經夠緊張了,寶寶的一舉一動都盯緊緊
遇到比我們還緊張的長輩就覺得實在很促咪
雖然常被搞的心跳100,但也代表真的很在乎孩子啦!(笑)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政府給你多少錢】
都是這樣的,結婚問何時生、生了問第二胎
表明不打算生第二胎,驚訝、誇張的態度不禁讓人想問:
你有要幫忙養嗎?沒有你那麼多意見有事嗎?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打算、規劃
不是你一句孩子帶財兩個有伴就可以解決我們的擔心
除非…你真的有要幫忙養,我到是心甘情願啦!(誰不希望孩子有個伴嘛~)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你去旁邊看電視就好】
這類的特質的長輩通常非常熱心,越熱心越幫倒忙
常常讓媽咪們哭笑不得
只要無關寶寶安全,對於這類的長輩笑笑就好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對啦!你的最好】
每個人經濟條件不一定,我也一直覺得東西夠用、中等就好
不用什麼都要穿好、吃好、用好
但有些長輩總是看不慣媽媽買給寶寶的東西
這個不夠暖、那個不新鮮,聽久真的很煩
如果說念一念還會自己買就算了,最討厭就是一直念也不買個什麼來看看
一張嘴真的可以帶你上天堂或是下地獄

當媽媽最討厭遇到的十種長輩,你遇過幾種?
【趕快照照鏡子】
你的行為舉止都會被孩子模仿
真的有看過長輩就一直對屁寶:ㄟㄟㄟ(他有名字好嗎?)
屁寶學會說:ㄟ。卻又說他沒禮貌
有一次我笑笑的說,就不要一直對他ㄟ阿~ 不然他學你又說他沒禮貌
長輩似乎有點明白但又掛不住面子,一直覺得我在教訓他
(我只是個小媳婦啊!跪地)
以上十種,有些是艾莉親身遇到,有些是好友姊妹們的轉述
整理最常讓媳婦們爆炸的長輩 (有這麼誇張嗎?)
其實…每個人的個性、成長環境不同,其實也沒有惡意
和朋友、姊妹聊一聊、罵一罵就讓它過去,一起學著放輕鬆吧!







********************************************************************************
隔代教養現象探討(一)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49
採訪整理/彭紹怡
諮詢/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會資源處主任
  (本文以下簡稱家扶) 張伏杉
   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 曾玉慧
部分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料
照片提供/家扶基金會、祖孫情攝影比賽獲獎者:楊志龍、利勝章、黃宗昌、由利正忠
特別致謝/兒福聯盟總會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8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全台戶口中僅由祖孫所組成的有8萬多戶;99年接受各地家扶中心扶助的家庭共有2,1692戶,其中屬於狹義隔代教養家庭的共有1217戶,其中還不包括許多潛在的隔代教養家庭數。
*註:祖孫家庭定義為該戶成員為祖父(母)輩及至少一位未婚孫子(女)輩,且第二代直系親屬(父母輩)不為戶內人口,但可能含有同住之第二代非直系親屬。
隔代家庭問題家庭
狹義隔代教養
隔代教養目前被學者區分為好幾類,各類說法中存在少許差異,其中狹義的隔代教養約指:孩子日夜均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父母甚少回家、無法負責或完全不負教養責任。

當擔子回到老一輩身上
很多年輕爸媽可能因為不負責任就丟下孩子離開家,這些阿公阿嬤就一肩挑起這養孩子的重擔。看著家扶個案裡阿公阿嬤辛苦地將小孩子慢慢帶大,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這些阿公阿嬤都好認命,「我不來把這個孩子帶大,誰來把他帶大?」是這些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想法;送到育幼院或給別人養,他們也捨不得,「再怎麼苦也要把孫子留在身邊,自己照顧。」看到好多不顧一切去扛養育責任的阿公阿嬤,讓人非常感動。家扶舉辦自強父母或自強家庭的表揚活動時,也會看到阿公阿嬤在接受表揚的名單之中。
孩子漸漸長大後,阿公阿嬤的經濟壓力其實更重,所以我們常可以看到7080歲蒼老的身軀還在街上做資源回收,不管天氣多熱多冷,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家扶所提供的不單單只有每月1700塊錢的補助,還包括了其他補助金或急難金的申請。經濟資源上雖然無法提供很多的資金,但家扶會連結相關資源(包括孩子的課後輔導資源)給需要的人,這些都是希望受助家庭能夠慢慢自立自助。65歲以上的老人年金,這些阿公阿嬤卻無法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為了照顧孫子女所需的家庭支出。政府的美意是希望能用在老年人身上,在這些家庭裡卻成了每個月的基本收入。

祖孫互相依靠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主任張伏杉在此分享一個很正向且溫暖的個案:一對兄妹在小學時,父親因車禍喪生,媽媽改嫁離家,孩子便交由奶奶獨自照顧。奶奶開設神壇,靠幫人收驚之類的微薄收入將這對兄妹拉拔長大,經由當地里長協助通報而進入家扶的照顧體系。兄妹在學校的表現優異,也很聽阿媽的話;尤其是哥哥,在學校一直保持名列前矛。雖然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父母也不在身邊,他一直很努力地唸書,一路從建中念到台大研究所和博士班,這個歷程很令人感動。有次張伏杉主任到餐廳吃飯,看到哥哥牽著阿媽到同家餐廳,心想一般大學生很少會單獨帶阿公阿媽到有氣氛的餐廳用餐,便問哥哥說怎麼會帶阿媽出來吃飯?哥哥回答,因為拿到第一份打工薪水,便想要拿來請阿媽吃飯,感謝阿媽的辛苦。張主任說,這位哥哥的懂事和孝心很難得。很多人問阿媽是怎麼教的,怎麼把孫子教得那麼好?阿媽說,其實也沒有特別教什麼,就是常跟孫子說「你要好好讀書,爸爸媽媽不在你身邊,你一定要更爭氣。」
  另一例是很多人知道的,關於阿宏的故事。商週報導後,「阿祖的兒子」阿宏進入家扶的照顧體系,從那時的過動調皮,轉變到現在可以專心坐在課堂聽課的國中生,與同儕間也有良好互動,可說進步很多。阿祖在教養上很辛苦,也坦承用的是傳統打罵教育,雖然平常還是會因此鬥嘴,但阿宏與阿祖之間的連結性很強,「祖孫間深厚的情感有時是很微妙的,相較於與父母之間的連結又特別地不同。」

隔代溝通不易
隔代教養中常出現的問題之一,就是語言溝通上的問題。對此張伏杉主任表示,現在資訊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對父母而言,都不見得跟得上資訊的腳步,更何況是年邁的阿公阿嬤,所以在溝通上的確會有些辛苦。要老一輩的人去改變觀念並不容易,對教養一事常固著於「上一代怎麼教,我就怎麼教」的觀念,孫子女也容易因此無法認同阿公阿嬤的管教方式,偶爾也就容易有衝突方式。較特別的是,有些阿公阿嬤在接受家扶幫助後,得知家扶開設親職教育課程,也願意去上課,鬆動自己的舊有觀念,嘗試一些新的轉變。「像有些阿公阿嬤回家後會開始學著『擁抱』孫子,藉以表達自己的愛,這對『不輕易說愛』與肢體有些僵硬的老一輩來說,就已經是很難得的改變。」張主任說這些阿公阿嬤之所以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最主要就是因為他們都很愛他們的孫子女,也願意為了他們去改變、去學習,增加更多互動的機會。

孫子就是生活重心
「其實老人家心裡是很寂寞的,尤其是拉拔孫子從小長到大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重心可說完全放在孫子孫女身上,一旦孫子女進入青春期、走向同儕相處時,阿公阿嬤就難免產生失落感,因為和孫子女相處的時間會少很多;不像父母擁有較廣泛的生活圈,隔代教養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更容易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張主任並表示,現在政府也重視銀髮族的生活品質,有許多長青學院或是社區歌唱舞蹈班,可供老人家拓展人際關係與新的生活樂趣。他說,家扶中心的社工人員會提供許多免費的相關資訊讓阿公阿嬤們知道,並鼓勵他們多走出去,參加多樣活動,尤其在孫子孫女長大後,也讓自己的生活擁有不同繽紛。張伏杉主任說,很心疼阿公阿嬤們所背負的責任,而且這些阿公阿嬤又很容易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通常無人可傾訴,也難以尋求支持。當他們「走出去」而獲得同儕的支持,這種慰藉會比社工所能給予的支持還要來得更重要。

釣竿才是主要幫助
張伏杉主任並分享,有一個40幾歲的阿公與阿嬤年輕時是賣麵線的,生意一直不錯。後來因為要照顧孩子而收手。等到孫子大了,家扶便鼓勵她繼續賣麵線,協助提供生財工具和事務的張羅,結果店開成了,家中經濟也得以自立。因為隔代教養中阿公阿嬤的年紀通常以60歲上下的較多,所以此例算是少數個案之一。但張主任也表示,因為有越來越多年輕父母因為不懂事就生下孩子(甚至本身就仍是家中的依賴人口),並且把孩子丟給自己的爸媽照顧,所以阿公阿嬤的年紀確有下降趨勢,要扛的擔子也就越重。比較可惜的是,有時會出現貧窮家庭的循環,原本家扶體系下的孩子,長大後成家,卻繼續成為家扶中心扶助的對像。「若沒有深刻省思過自己的狀況,就很容易繼續落入貧窮的循環。因為弱勢孩子的學習成就可能不高,如果自我放棄或結交阿貓阿狗的朋友,就很可能繼續這樣的循環。雖然教育不是脫貧的唯一工具,受教育對他們來說卻是很重要的脫貧機會;如果沒有相當的教育程度,就很難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救急先於救貧
以前的社會救助法規定嚴格,使得很多需要幫助的家庭因為邊緣資格而被排拒於外。比如離婚的夫妻因為原本配偶仍有養育之責,所以對方的收入仍被算到家庭的總收入裡,也使不少在經濟上單打獨鬥的爸爸或媽媽無法得到政府資助;或者家中有些土地,但實際上是墳墓堆或是一小塊無法利用的山坡地等,這些都會造成現實生活與法令期待不符的窘境。還好經過修法後,改善了這些不符實情的狀況。日前發生失業父親燒炭自殺,外籍妻子隨之離世而遺留一雙稚子的悲劇,張伏杉主任提醒,若有民間力量或政府急難金的幫助,也許事情的發展不至於此。從去年9月份起,內政部和家扶合作,當家中發生失業經濟困難、遭遇急難、重大變故時,民眾可以撥打1957免費福利關懷專線尋求幫助度過難關。他強調,這是人民的福利也是權利,更該讓有需要的人知道類似的訊息。

廣義隔代教養
廣義的隔代教養情況有很多種,諸如孩子白天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晚上由父母照顧;主要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週末由父母照顧;或主要由其他隔代親友照顧。

工作太忙,小孩給長輩顧
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曾玉慧表示,廣義隔代教養是社會急速變遷下的一項產物,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結構不斷地在改變,當父母無法親自照顧子女時,通常會將子女委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幫助照顧。在內外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女之下,一方面減輕父母(家長)托育的經濟負擔,一方面幫忙打理家務,讓子女放心在外工作打拼,是近年來常見的雙薪家庭社會趨勢。
同時,她並引用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引自黃惠娟)及其他研究(陳麗欣,1999、黃英虹,2004)來說明,台灣主要形成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的原因如下:
1. 父母健全,因經濟考量到外地工作: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家庭為雙薪家庭,父母親白天皆在外工作,祖父母為了減輕父母親的工作壓力及經濟壓力,願意在白天照顧孫子女,成為隔代教養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這麼一來不但減輕父母親的負擔,也可以增加祖父母和孫子女相處的機會。
2. 父母親離婚:父母親離婚之後,對使得孩子的生活不正常,這時父母親常常將孩子丟給原生家庭的父母親,因而形成隔代教養的生活模式。
3. 父母親一方過世:在父母親一方過世的情形之下,為了家庭的生活費,父母只好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
4. 未婚生子:未婚生子母親往往會將小孩帶回原生家庭讓()祖父母撫養,此舉也間接助長了隔代教養的比率。
5. 外籍通婚:由於迎娶外籍配偶的男方多是弱勢族群或是在高危險環境工作的族群,容易造成傷亡。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離婚的機率也比較高,一般而言離婚之後,孩子大多屬於男方,母親則是回到原來的國家,而照顧孫子女的重擔也就落到祖父母的身上,因而形成隔代教養。

體力不夠、放任孩子?
隔代教養的孩童,由於父母不在身旁,主要照顧者是內外祖父母。祖父母若是較年輕,那與孩子在溝通上的代溝可能就小些;若祖父母己年邁,實無體力和精力來照顧活蹦亂跳的小娃兒,所以孩子在祖父母的照顧下,父母常常因此出現一些抱怨,而且在教養上往往會出現力不從心的問題。已有多年園長經驗的曾玉慧老師分享道,在隔代教養的例子中,常聽見家長說因為阿公阿嬤年事已高,或是需要忙於家務,體力無法負荷長時間陪孩子玩,因而讓孩子經常睡覺、看一整天的電視或一直吃零食來打發孩子。

太過疼惜,反拖累孩子?
曾玉慧老師並表示,祖父母照顧小孩時,最常遇到的問題還有「意外傷害」。因為孩子1歲以後,越來越會跑、會跳,而老人家的行動與反應都比較緩慢,所以孩子經常一不小心就容易因為意外而受傷。另外,又因為祖父母疼惜孫子,當孫子哭鬧時,便以立即性的回應去滿足孩子的需求而疏於給予孩子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因此,語言的發展也容易出現遲緩現象。雖然阿公、阿嬤疼孫是天經地義之事,但也往往過於疼惜,錯失孩子肌肉發展的時機。因為祖父母很可能會因為捨不得孩子動手,或擔心孩子弄髒衣物,往往許多事情都會先替孫子完成,其實這樣反而會減少孩子接受刺激的機會,導致孩子出現動作遲緩的問題。例如,經常背著或抱孩子,孩子大肌肉所能受到的刺激便會大為減少,也因而出現問題。同時,孩子也會因為過於依賴,而缺乏自信心。
    
黑臉or白臉,雙重標準出現!
當孩子有些偏差行為,祖父母往往因為過度溺愛而疏於管教,或是慣以「物質滿足」取代正確價值觀念的建立,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的偏差行為加劇,雙重標準下,不但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容易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性。此外曾玉慧老師也說,站在父母的角度,會覺得安全是養育中最基本的要件,除了安全,還要有教育的功能,也就是常跟孩子玩、和他們互動。但通常祖父母比較缺乏這樣的觀念,會覺得孩子平安、不發生意外就好,所以祖父母和孫子相處時,常會miss掉一些黃金發展時機。

教養觀不同,容易傷和氣
教養觀念與態度不同,也容易產生婆媳問題、家庭和諧失調的危機。媽媽常礙於自己是媳婦的角色而不知該如何就教養問題或健康照護方面的問題去和公婆溝通,爸爸也容易在中間變成夾心餅乾。像是新型態的疾病不斷出現,老一輩帶大孩子的經驗和當時的衛生習慣已不符現在標準。此外,當孩子因為隔代教養而出現行為偏差的問題時,「要不要去上幼稚園」對很多媽媽就會變成是肯定句;而當爺爺奶奶持相反意見時,爸爸很可能就會覺得去不去都沒有關係。

父母角色,無可替代
曾玉慧老師指出,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她建議,為人父母的不管工作再怎麼忙碌,再怎樣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都要抽出一些時間來陪陪孩子。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祖父母,成為所謂的「有名無實的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父母親要多跟祖父母「溝通與交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權利可以疼孩子、愛孩子,但是不可以溺愛孩子;同時也需要教導孩子一些正確的知識概念,而不是讓舊有的、不良的習慣影響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給予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發展。


張伏杉
現職: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會資源處主任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公作系、社會公作師高考及格
經歷:基隆家庭扶助中心社工督導

曾玉慧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
經歷:道禾實驗小學主任、新竹市及幼幼稚園園長
   竹北幼發拉底托兒所園長








*******************************************************************************
阿公阿嬤有話要說 勿踩隔代教養地雷
根據教育部200910月底的最新研究指出,台灣民眾初次成為祖父母的年齡平均落在53.52歲,也就是在還未步入老年即成為祖父母,祖孫關係可長達25年以上,祖孫關係成為生命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歷程。
「含飴弄孫」乃人生一大樂事,而這些退休後還忙著幫兒女帶孫的阿公阿嬤有什麼內心話,有哪些地雷千萬不要踩?
把祖父母當保母
幫大兒子帶三歲小孫女的楊奶奶說,每逢週末兒媳從台北回台中看女兒,進門第一個動作就是檢查她有沒有被蚊子咬或跌倒破皮,像糾察隊一樣的質問阿嬤:「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破壞祖父母建立好的管教規矩
許多父母為了彌補對小孩的愛,經常帶孩子去速食店吃冰淇淋,買玩具,或明明小孩可以自己走了還一直抱著;等父母去上班,小孫子不吃飯,說要吃麥當勞,不肯坐推車,吵著要阿公阿嬤抱,造成日常照顧的困擾。
當父母還要你來教
有些父母老把「專家說」、「醫生說」擺在嘴邊,或買教養書、印一堆資料要「教導」祖父母,完全不把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當一回事。
電話連環扣只關心孫子
有些不和孩子同住的父母天天打電話問孩子長孩子短,不但讓阿公阿嬤倍感壓力,也有被冷落的感覺。
生活圈受限,體力作息全改變
照顧孫子是很累人的工作,尤其學齡前的男孩特別好動,阿公阿嬤不一定有體力天天追著跑,作息也得跟著變,也不能自由去拜訪親朋好友,身心壓力都不小。
晚上常加班、週末沒得休
有些父母把福氣當福利,即使晚上下班或週末放假也不把孩子接回去,讓阿公阿嬤不得喘息。
有苦說不出
祖父母很怕跟下一代討論教養問題,因為說了他們不一定聽得進去,意見不合的話又怕小倆口為此爭吵,感覺老來還要做牛做馬,卻沒人傾聽他們的感受。
【隔代教養前的停看聽】
父母想把孩子託付給祖父母照顧之前,除了想到安心、便利和省錢等好處之外,應特別考慮以下兩點:
祖父母的健康狀況與意願
有些祖父母幫老大帶孫,不一定有體力和意願再幫老二帶,但很容易迫於責任和公平,不好意思拒絕。應真誠溝通、徵詢意願。
祖父母的教養觀念與互動模式
如果不贊同祖父母教養的大方向,或之前就和他們溝通不良,往後可能會問題多多,應審慎評估。








********************************************************************************
親職教養:隔代教養好方法
 玉里榮民醫院臨床心理師 劉秋平
    隨著社會變遷和家庭型態的改變,出現越來越多的隔代教養家庭,在東部更是如此。隔代教養家庭指的是祖父母/親戚在自願或非自願的情形下,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常見的原因為雙親死亡、遺棄、無足夠經濟能力撫養(失業)、受到監禁,或受到婚姻和工作狀況影響。當阿公/阿嬤們在體力、溝通、管教方法等方面都有所限制的狀況下,孩子無法朝我們心中所預期的成長方向前進是可想而知的!
針對管教的態度與技巧,以下有個例子:
「小慧從小讓鄉下的阿嬤照顧,阿嬤對小慧很好,幾乎不責備或怒罵小慧。 有一次小慧偷拿彩色筆,被老闆抓到後,阿嬤沒罵小慧而是用一百元買下彩色筆。長大後,小慧時常翹課、結交壞朋友、學抽煙喝酒,小慧和她的朋友是警局的常客,小慧剛開始會覺得讓阿嬤丟臉,但久了也就麻痺了。」
當阿公/阿嬤常用過度縱容、過分溺愛、恐嚇威脅、單向溝通等教養方法來教孩子,可能會讓孩子對負向行為表現感到麻痺、無所適從,或許我們可以想想平常所慣用的教養方式真能達到我們所希望的效果嗎?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是有助益的嗎?會不會發現當下有效但事後孩子卻比之前更加無法管教呢?
若您發現您有教養上的困擾,可以嘗試以下幾點建議的教養方式:1.讓孩子替自己的行為負責、2.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3.阿公/阿嬤教養有原則、4.阿公/阿嬤多用以正向和肯定的話語表達、5.阿公/阿嬤耐心傾聽孩子的話、6.給孩子說「不」的權利。提醒您,您的教養的態度與技巧將大大地影響孩子的未來!

若有問題可尋求的資源:
如果您想瞭解更多關於親職教養的資訊,2013/2/26上午8:30-9:00,我們將於玉里榮民醫院一樓門診區,舉辦「隔代教養好方法」衛教演講,歡迎您的參與。
玉里榮民醫院心理科,於每週二、四、五,上午8:30~12:00,由專業臨床心理師,提供您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想要進一步瞭解心理諮詢門診相關訊息,歡迎來電洽詢:03-888-3141分機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