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因材施教 --氣質與兒童發展




徐澄清 教授著
發行所兼經銷處  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每個小孩的氣質不同,如何因材施教是父母的共同課題,
本書是最科學、適合國情的教育養護參考書籍。
書內附有各年齡層嬰幼兒的氣質評估量表,讓父母評估孩子的氣質,給予適當的教養。


《作者初版序》

      我在臺大醫學院開授「兒童發展與心理衛生」程,二十幾年來也在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從事兒童的發展、行為和心理上各項問題的診治工作;但編寫這套叢書,還是考慮許久,才鼓起勇氣決定的。

      這漫長歲月中,使我踟躕不前的,是內心執著的一個信念:

      孩子自誕生至長成,其間發展的歷程與適應,深受文化與社會影響。要編寫中國兒童發展的書給中國人看,必須收集足夠的本國的資料,外吳的資料只能做參考。因此,儘管自問不曾放鬆任何廣求深探中國兒童身心發展的機會,卻也因為知道得越多,越感覺要達到當初的目標談何容易,越不敢輕率提筆。

      然後,所謂:如何做父母,如何養育小孩、如何了解子女的「指導」書籍和言論,近些年在坊間接二連三大批湧出。站在行為科學立場看,這些書和文章不一定很科學;以一個臨床醫生的眼光來評價,它們不是外國資料的翻譯,便是太過於一般化或過於「學術化」,而不合實際。

      我經常到各國民中、小學與老師們協同推展有關學校心理衛生的實務工作,也經常和公共衛生工作人員在一起,探索促進我國嬰文兒健全發展的可行步驟。他們告訴我,國內缺乏能夠讓家長、老師、護士、社會工作人員在日常現實生活裏參考的具體資料,實在該有一系列書,充實這方面的新知識。他們鼓勵我寫。

      他們的需要與厚望,加以思及充斥書肆間的「父母讀物」,我惶惑又沈痛,我問自己:是不是已經不能再等。

      「你還等什麼?寫吧!」許多同道連催帶逼,終於催逼這套叢書匆促的、彷彿「早產兒」般的提前問世了。

      它絕不是完整的「課本」,我只能說,它們是盡力以行為科學的角度,設法將學術理論、臨床經驗與對中國情況研究三者融會,並且透過通俗的文字達出來,比較實用的一套東西。在「健康世界」分期連載中,的確聽到不少家長和讀者的討論,認為這些篇章使他們有豁然開朗的收穫。這是我們有勇氣集結成冊的主要動力。秉持這些,研究小組將一個主題一個主題的寫下去,也計劃對已付梓的集子一版一版添增新的心得。

      我懷著「早產兒」的母親的複雜心情,為此叢書作序。這樣的情懷,應是能邀得讀者諒解的吧?

《本書架構》

第一章  氣質的行為科學觀-----氣質的九大項目

第二章  當代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養育孩子愈來愈不容易

第三章  嬰兒氣質之評估------一歲以下

第四章  學步期幼兒氣質之評估------一至三歲

第五章  論嬰兒氣質------您的寶寶是哪一種氣質?

第六章  嬰幼兒氣質與親子關係------相看兩不厭

第七章  兒童氣質之評估------三至七歲

第八章  氣質與學校生活------氣質會影響人際關係與學習

第九章  青少年氣質之評估------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第十章  因材施教------幫助孩子順利地成長

      本書介紹了氣質的九大項目,還有嬰兒、兒童期和青少年的氣質評估表,這可幫助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書中也提及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上的反應來給予父母們作為參考。此書最終的目的是要給父母一個觀念,必須針對孩子不同的氣質來調整教養技巧,這樣才可讓孩子順利地成長。
石牌實和聯合診所  職能治療師  唐可珊  2008.12.29







*********************************************************************
【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羅筠】
了解發展歷程‧掌握教養方式
由於情緒發展的範圍既廣泛又複雜,不像大小動作發展、語言發展等有較為明確的發展里程碑可參考,因此,更需要父母用心帶養,不只給予孩子生理上的滿足,心理上的關照也不容輕忽,從建立孩子安全的依附關係開始,讓他逐步發展自行安撫的方式,進而發展出獨立性格。
若能事先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就知道他的黏人是來自分離焦慮、他的固執源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正值高峰期,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發展的必經過程,也是值得「欣賞」的階段,而且若能順利度過這一關,才會蓄積足夠的能量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揮灑。如果父母在此時以過度嚴格的態度管教,讓他乾脆「什麼都不要」,將阻礙了孩子的發展;反之,過於順著孩子的意思,他將學不會人際互動的規則,在過與不及間,對孩子都有莫大的不良影響!
個案一 分離焦慮‧循序漸進調適
蓁兒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娃,在大家庭中備受呵護,個性開朗的她總是喜歡對著人笑。只是在滿10個月大時,原本誰抱都好的蓁兒彷彿變了個人似的,只給媽媽抱,而不太與其他親人互動;正巧又碰上媽媽決定重返職場,於是把蓁兒託給家人照顧。因此,每個早上當媽媽要出門時,蓁兒就哭到聲嘶力竭,讓媽媽非常不忍,又折回來陪一下蓁兒,不過,在媽媽又要離去之際,蓁兒哭得更是傷心不已…媽媽下班回家,只見蓁兒更是黏著媽媽,晚上入睡後,媽媽也能感到蓁兒睡得並不安穩。
一個月過後,媽媽早上出門不再因不捨女兒哭而折返,她對蓁兒說,「媽媽要上班,下班後再陪你」。上班時,會抽空打電話回家問蓁兒的情況,得知離開後的狀況,知道臻兒的哭泣時間愈來愈短,到滿一歲時,蓁兒已能在媽媽早上出門時,揮手說「再見」。
蓁兒在10個月大時,剛好同時遇到兩件事,即處在分離焦慮期時又碰上媽媽要外出上班,使蓁兒的分離焦慮感更加強烈。對媽媽來說,她必須清楚這是個成長必經過程,而非讓自己為孩子的哭泣感到有罪惡感,早上出門時應堅定的離去,最好不要返回試圖安慰哭泣中的孩子,然後再離去,這舉動會讓孩子有錯誤的期待而使得情緒反應更為強烈;至於照顧的家人則不宜在孩子哭泣時,說一些如「都是媽媽把孩子慣壞了」,「那就要媽媽不上班」等話語,而是利用平常喜歡的食物或玩具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或是帶著去公園走走,轉換空間也改變心情,慢慢地,孩子的哭泣時間會愈來愈短。 「分離焦慮」是發展中的必要現象,特別是在約八、九個月大時,孩子已經與特定對象建立依附關係時,分離焦慮的表現更是明顯,如果在此時,孩子必須面臨轉換保母、媽媽要重回工作崗位的話,建議在媽媽要上班前或要送保母家(或其他托育機構)的一段時間,逐步開始與孩子有短暫的分離時間,從短到長,讓孩子慢慢習慣「媽媽離開,但會再回來」的情況。
平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陪著他面對分離焦慮,讓他從只「黏」著主要照顧者,順利進展到能與其他人建立好的關係,才能為日後各項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個案二 固執己見‧需要一致態度
博翰從小就很有個性,是父母眼中很「廬」的小孩,到兩歲時,更是固執不已,對於吃飯、穿衣,都有自己的意見,稍不合意,就放聲大哭,而且一哭就要很久才會停。平日爸媽上班,由祖父母照顧博翰,因不忍小孫子哭,也捨不得打罵,所以,儘可能順著孫子的意思;父母下班回家時間晚,接手照顧博翰,礙於時間已晚,避免兒子哭鬧吵到其他鄰居,也只能讓他「要怎樣就怎樣」。時間一久,祖父母與父母難免互有埋怨,祖父母覺得博翰爸媽沒教好,孩子才會這麼任性;父母則認為都是祖父母太寵了,使得博翰不像話,雙方各有心結,卻沒人想過博翰為什麼會這樣。
有些孩子的天生氣質屬於堅持度較高的一群,隨著年紀增長,約到一歲半至兩歲之間,更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高峰期。加上一歲多的小孩,肢體動作發展愈來愈成熟,充滿主動向外探索的能量,有能力做一些想要做的事,證明「我可以做到」,展現自己的獨立。只是判斷力還不佳的孩子,往往受到環境的限制,而被父母約束「你不可以…」,受打壓的孩子很容易因此為反對而反對,成了父母眼中的「麻煩人物」。
這時,不論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由於忍受的範圍不同,必須以「一致」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固執,而不是因人而異,有的「隨他去」,有的「修理他」,最好是讓孩子知道成人的「底限在哪裡」,才不會讓他無所適從,或懂得討好對他有利的一方。
然而,要提醒父母,標準可稍具彈性,在合理範圍內仍讓孩子保有自主權,或是透過親子「談條件」,互相妥協。如孩子想先喝養樂多再吃飯,父母卻希望孩子先吃飯再喝養樂多,這時,不妨溝通一下,先喝一半養樂多,等吃完飯再把剩下的喝完,這樣,親子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父母適時提供兩、三個選項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父母不僅保有主控權,也讓孩子擁有自主權,親子就不易為了各自堅持己見而雙輸。也許有的父母會說,出門在外,孩子一哭鬧根本無法溝通,這時就要父母使出法寶了,出門前要事先備好「新鮮的玩意兒」,讓孩子容易轉換注意力而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各不相同,唯有父母用心觀察、感受,並以正確態度找出最適合的應對方式。孩子有了來自父母源源不斷地情感支持力量,讓他在充滿安全感的狀態下,能主動探索環境且養成獨立人格,才能為情緒及其他各項發展扎下良好根基。                 
資料來源:《bobo小天才雜誌20094月號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氣質評估了解baby特質
資深親職教育工作者 黃琬玲
本文所指的「氣質」一詞,是由西元一九五六年開始,美國紐約大學一群兒童發展學家以行為科學的角度,針對一群嬰幼兒所進行的長期觀察研究中,得到嬰孩對於各式各樣內在或外在刺激,一種與生俱來天生的反應「行為方式」。
9大氣質評估行為特徵
1.活動量
活動量大的孩子睡眠時間短,即使睡著了,可能還是動作頻繁;嬰兒期躺在床上手舞足蹈、動得很厲害。
活動量小的孩子能安靜坐在行進中的娃娃車;能安靜讓人洗澡;可以安靜讓人梳頭、剪指甲。
2.規律性
規律性高的孩子每天大約都定時定量吃奶或餐點;差不多時間睡覺、醒來;每天情緒起伏的表現與時間也很固定。
規律性低的孩子每次吃牛奶的量相差很大;經常在不同的時間要求給予額外的食物;運動量的大小也不容易觀察。
3.趨避性
所謂趨避性是指初次接觸新的人、事、物時行為反應。
趨避性傾向接受的孩子,能馬上接受新的食物並嚥下;能接受初次來家中的客人。
趨避性傾向退縮的小朋友,置身新環境最初幾分鐘會表現煩躁不安;對副食品的濃度、味道、溫度改變時,最初的反應是拒絕的。
4.適應度
「趨避性」是觀察孩子對人、事、物第一次接觸的反應,而「適應度」是觀察孩子第一次接觸之後的行為反應。
適應度高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例行如梳頭、洗臉等容易接受不反抗;進入新環境幾分鐘內,就能夠適應;改變副食品只要一~二天內就能接受。
適應度低的孩子,同一天內,對同一種吵鬧聲會作多次反應(如狗吠、打鐘聲);與陌生人相處15分鐘後,仍表現出警覺害怕的樣子。
5.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是指孩子對於刺激的反應是微弱或是激烈,這個項目的觀察是不分正向或負向的。除非特別激烈的孩子,不免令人擔心會不會侵犯到別人,或是反應特別微弱的孩子,會不會老是讓人欺侮,這兩種極端的情形是需要父母的協助。
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遇到熟人時的反應並不熱烈;輕微的碰撞、疼痛仍然保持愉快或安靜。
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換尿片、衣服時,會有強烈情緒反應;對陌生人的反應無論喜惡都很強烈。
6.反應閾
前項「反應強度」是觀察孩子反應是否強烈,而「反應閾」則是要了解孩子從感覺到反應的門檻刺激量,例如:視、聽、觸、味、嗅覺等,孩子需要刺激量是大或小。
反應閾低的孩子當母親外表服飾或髮型改變時,寶寶會凝視觀看;牛奶種類改變時,或給果汁時,會有所反應。
反應閾高的孩子當玩玩具時,會忽略熟悉的聲音不加以注意;改變副食品味道或濃度,繼續進食沒什麼反應;當尿片濕了,沒什麼反應。
7.情緒本質
指孩子正向(如:愉快、友善、高興);或負向(如:妒嫉、忿怒、不愉快)等情緒的表現。
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換尿片、衣服會發出愉快的聲音及表情;第一次到陌生環境有愉快的表現;輕微傷害仍然保持微笑與安靜。
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正要入睡或醒來時經常煩躁不安;自己一個人玩耍時會哭泣;當身體不舒服時,會顯現煩躁不安。
8.注意力分散度
有的孩子在進行某些活動時,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分散原有的注意力,有些孩子則表現不易分心,這就是「注意力分散度」易或不易的定義。
注意力分散度易的孩子當尿片濕時,可以用抱他、跟他玩、看電視來安撫情緒;喝牛奶、聽到電(話)鈴聲時,會停止吸食並注意聲音來源。
注意力分散度不易的孩子煩躁不安時,以玩具、歌唱、逗他都不能安撫。
9.堅持度
有些父母會以為堅持度高的孩子就很好,其實不然,尤其在孩子尚未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時,堅持度高的孩子可是非常讓父母頭痛的。
堅持度高的孩子可以連續玩一種玩具10分鐘以上;看電視可持續一段時間;對喜歡的玩具,雖然伸手拿不到,會嚐試用各種方法去獲得。
堅持度低的孩子每玩一種玩具的時間不到1分鐘,就想玩其他東西或做其他動作;觀看其他小朋友遊戲時,不到1分鐘就轉移視線看其他地方。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55.asp





**************************************************************************
孩子起跑前準備好了嗎?

「各就各位!」,「預備!」,「砰!」運動會的時候,賽跑前都會傳來這樣的口令,然後一群選手衝出來,朝著跑道盡頭的一條白色尼龍絲帶跑步前進。不知您的孩子在起跑之前是否也經過這道程序?他是不是準備好了?如果還沒準備好就「鳴槍」,而他也毫不猶豫的衝出去,難保他不會摔得「人仰馬翻」?
說起賽跑,那是每個孩子的最愛,「砰!」的一聲,幾秒鐘之內就已分出強、弱、勝、負,輸贏就決定在起跑的剎那間,使得比賽尚未開始,氣氛就顯得緊張萬分。但是「馬拉松」式的賽跑就不一樣了,一萬公尺的馬拉松要在四百公尺的跑道上跑二十五圈,越野馬拉松要跑四、五十公里。像這麼長距離的競賽,起跑慢個一秒、兩秒,不足以影響比賽的結果。人生的跑道何止千里、萬里?早個一年半載,實在不足以影響大局,倒是「起跑」之前的各種準備才是不可忽略的。

大文豪馬克吐溫曾說:「一個人一生中只有一個童年。」為人父母者,必須提供一個安全的、舒適的、溫馨的「堡壘」,讓孩子在這個開放的堡壘無所畏懼的自我發展、自我探索,甚至向外延伸,而且隨時準備歡迎孩子返回堡壘「充電」。

孩子「起跑」之前,父母和孩子必須同時具備幾個觀念:

一、不必急著出發:登山之前必須檢查裝備是否齊全?孩子「起跑」之前,父母必須檢視孩子有無足夠的成熟度?是否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心理準備?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二、自己和自己比賽: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盡相同,條件不一樣、里程不一樣、方向也不同,所以不必急著超越別人。

三、自己跌倒自己爬:人生道路崎嶇不平,險阻和挫折在所難免,能從挫折中培養容忍力,在失敗中奮力而起,才能為成功的坦途打下深厚堅實的基礎。

四、休息、欣賞、再出發:人生如果只有衝刺而不休息,那麼生命將顯得脆弱而沒有彈性。

五、過程重於結果:人生的幸福貴在有目標的追求,當目標達成之時,就是最感幸福的時刻,但是一段時日之後,這種幸福感就會慢慢消退,然而回味起追求的過程將備感溫馨,如果不能享受追求過程的樂趣,那麼強烈的失落感就會如影隨形的依附著,甚至讓人不敢下一個目標。

孩子「起跑」之前,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性向和能力,如此,才能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資料來源http://s2.hwces.tnc.edu.tw/~principal/ss1.htm






****************************************************************************

了解孩子的個性
文/李永愛

孩子都擁有只屬於他自己一個人的性向,我們把它稱之為個性。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個性乖巧的孩子、令人棘手的孩子、介於其中的孩子這三種情形。令人棘手的孩子佔全體孩童的百分之十左右,而介於其中的孩子約佔百分之十五左右。

  
隨著個性的不同,對子女教育方式也應有所不同。只是有些媽媽常常搞不清楚子女的行為,使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無法出現交集的情形。所以如果想要好好來養育子女,那就要先去了解孩子的性向。
  

擁有乖巧個性的孩子,除了在養育上面會比較順利之外,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也要比令人棘手的孩子更為發達。大部份比較令人棘手或者是介於其中的孩子,在成長到十二個月為止,只會在吃、睡、拉的方面出現問題。而到了四歲大的時候,他們的活動量會突然變多、個性變得散漫、對新事物的適應力降低、拒絕陌生的事物,而且表現變得激烈的特性也就會開始浮現。而養育一個令人棘手的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養育令人棘手個性的孩子,與其要孩子配合媽媽的步調,不如媽媽自己去配合孩子的步調來得比較妥當。不過這並不是意謂父母親要無條件地配合孩子所有的事項,而是要父母親懂得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來調整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情緒表現能力,決定於與養育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上。如果照料令人棘手個性的孩子而反應不夠機敏,則會壓抑孩子的情緒表現,尤其男孩子會表現出較為誇張的情緒表現,所以跟孩子的個性合不合也非常的重要。而個性是否相合,是可以透過遊戲來培養。只不過並不會因為玩過了幾次遊戲,就能把令人棘手的孩子一下子改變成為乖巧的孩子,所以要一貫性地來陪他玩遊戲。不要因為今天的失敗而感到挫折,這就是養育令人棘手個性孩子的媽媽要有的正確心態。

【聰明的遊戲小點子】教導棘手孩子的方法
• 盡快插手介入才是最好的方式。最好在孩子變激動之前就插手介入。一旦等 孩子興奮之後,任何超群的專家都無法安撫孩子。
• 如果常常出現過動的情況,在睡前三小時盡量不要讓孩子感到興奮。
• 如果孩子在公眾場合做出不當的行為,那就快點帶他離開現場。
• 如果遇到媽媽也無法當場解決的情形,那麼先跟孩子脫離現場會比較正確。
• 只對他警告一次。
• 不要對孩子做過多的說明及協商,而應該用快速又簡單的方法來處罰。


本文出自《媽媽也是遊戲專家》大田出版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8&id=8652&back=






********************************************************************
搞定幼兒 先搞懂他的氣質
從幼兒能理解父母的語言與非語言反應的那一天開始,管教就成為父母很重要的一件工作。管教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並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孩子很乖,有的孩子很皮,其實孩子好不好教,和心理學領域所提出的天生「氣質」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活動量大、堅持度高、反應強度強的孩子,比較容易帶給父母行為管教上的挫折,以下提供相對應的氣質管教法:
活動量大:活動量大的孩子靜不下來,內在較缺乏結構和限制,他們的行為常常比較衝動,沒有考慮後果。父母要給孩子具體簡明的規範,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什麼是不被接受的行為。
擁有這項氣質的孩子,所需的活動量比一般孩子大很多,父母需提供更多發洩精力的機會,讓孩子充分的活動後,通常晚上也比較容易入睡。儘量少帶他去需要安靜及會限制他行動的地方,像是聽音樂會、看畫展、氣氛優雅的餐廳……等,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給彼此帶來麻煩。若是孩子尚未學會自我控制,但又必須前往要求安靜的場合時,請事先預備好一些不會製造吵鬧又可以讓孩子消耗精力的玩具。在進入這個場所前,先和孩子約法三章。在過程中,隨時給孩子鼓勵和提醒,並且視孩子的狀況拿出法寶一、法寶二、法寶三等事先準備好的方案,來轉換孩子的活動,讓孩子的活動量能適度的得到滿足,不至於在過程中造成干擾。

堅持度高:堅持度高的孩子太有主見,老愛唱反調,不願意順從。爸媽如果說:「不可以!」「不行!」立刻會激起孩子的鬥志,他會想:「只要我再堅持久一點,再多說一些理由來說服,一定可以改變爸媽的心意。」所以他們的意志強烈,不容易屈服,很少會輕易的放棄自己的主張和想法。
在孩子的嬰幼兒階段,最好在家裡提供一個寶寶可以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以免整天都在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碰!」「不可以去那邊!」當孩子大一點之後,就要建立清楚的家規,避免天天為了小事和孩子僵持不下,爭論不休。由於堅持度高的孩子想達到目的時會不擇手段,所以非常會鑽法律的漏洞。在訂定規則時,一定要說明清楚,並且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情況。當孩子出現無理的要求時,父母也要發展出一種孩子可以識別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知道他已經觸到底線,父母絕對不會再妥協,他再堅持也沒有用。久而久之,孩子會學到,當父母出現這種訊號時,自己就不必再堅持下去了。
孩子被指責時的反應也因人而異。堅持度高的孩子被管教時,常不願低頭。孩子的反抗會激怒父母,不像有些孩子一犯錯,很快就認錯求饒,父母反而會心軟而原諒他。孩子沒有表現出自責和後悔的樣子,不代表他沒有感覺到自己做得不對。孩子做錯事時,自己也感覺很不好,有的孩子自尊心較強,不願在權威面前低頭。父母還是要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就事論事。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告訴孩子桀驁不馴的表情和態度,只會激怒大人做出更嚴厲的處罰,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用心是為了他好,不是用權威在壓制他。在進行管教時,要切記不要做人身攻擊或羞辱孩子,或是用收回父母的愛來威脅。
反應強度強:擁有這項氣質的孩子,當事情不如意時,就會大哭大鬧,用情緒操控父母。當孩子意圖要操弄父母時,父母最好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不用生氣也不必大吼大叫,態度可以維持溫和,但表情是堅定的。保持心平氣和,說話愈小聲愈好,只要重複原則即可。例如,小聲的說:「哭哭也沒有用,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當孩子看到父母不為所動的態度,就知道已經踢到鐵板了,再哭鬧也沒有用。
反應強度強、較急躁衝動的孩子,會用打人的行為來替代。他們打人並非故意攻擊,只是反映出他無法有效運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或解決問題。父母只要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會逐漸以較成熟的情緒行為模式來取代打人行為。當孩子出現打人、咬人、踢東西或丟東西等行為時,父母必須立即介入制止,不能袖手旁觀或是忽略,否則孩子會以為你默許他的行為,而繼續使用這種行為來達到目的。

但是,父母也不用氣急敗壞的處罰他,尤其要避免用打人的方式處罰打人的行為。你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你可以生氣,但是不可以打人。」握住孩子的手,制止打人的行為,然後把孩子帶開打人的情境,幫助他把情緒說出來:「你好生氣喔!你快要氣炸了!」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在幼兒階段會出現的行為問題也大不相同。父母如果能了解孩子的特質,採用適合的管教策略,就不會因為缺乏方法而感到挫折無力,進而產生憤怒的情緒,用打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這樣因材施教,就對了!(作者:張黛眉,天下雜誌出版)

<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34






*********************************************************************************

動物氣質型 × 適性教養方

文/陳映潔

前言:
你是否曾經感到好奇,孩子的個性是怎麼來的呢?明明所處的環境差不多,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笑咪咪、見人就打招呼,有些孩子一看到陌生人就馬上躲起來?孩子的氣質各式各樣,爸比媽咪該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寶貝的教養方式?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在被了解的環境中「適性發展」呢?


小鹿斑比、暴跳龍、機靈猴、變色龍、小烏龜
個性的形成
孩子是白紙一張?
許多人常形容孩子就像白紙一樣單純,爸爸媽媽教給他什麼,他就學會什麼。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那麼,為什麼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的手足,個性卻可能完全不同?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白慧文指出,其實早在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起,基因就已悄悄決定了孩子的天性。

個性=先天氣質+後天教養
基因對孩子性情的影響力,學理上稱做「氣質」,但這裡所談的氣質,並非一般人所認知的那種成人世界裡吸引人的特質(如文靜優雅、風度翩翩),而是指孩子天生的行為傾向,也就是他們在面對內在或外在刺激時的反應特質。
例如,同樣是肚子餓,有些孩子只是小聲啜泣,有些孩子卻哭到臉紅脖子粗,還伴隨著「拳打腳踢」,這些表現上的差異都和他們本身的氣質有關。

氣質是人格的基礎
從心理發展學的角度來看,氣質是人格的早期雛型,因此,在談論幼兒性格時,通常會從氣質的角度切入,而人格則被用來分析較大年齡的兒童與成人。

此外,人格包含的層面比氣質更複雜,氣質通常指的是一種情緒反應,而人格還包含思考、認知等層面(如自尊的概念),這也就是為什麼,人格這個詞只能用在人類的身上,而氣質最早卻是從動物的實驗中被發現。

氣質可以被改變
雖然,氣質受遺傳影響,是先天基因設定的結果,但也會因為後天教養方式的影響而改變。許多爸比媽咪費盡苦心的教導孩子,但效果卻近乎零時,不免感到挫折、沮喪,甚至懷疑孩子是否有特殊問題,但或許情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王珮玲形容,教養就好像在打乒乓球一樣,有時爸爸媽媽發了一個好球,孩子不一定會好好回你的球,而當你發了壞球時,說不定孩子反而剛好接得好。

或許,父母能做的,就是先好好了解這個小小球伴的特性,才能和他有更順暢的互動,引導他走向更好的結果。

寶貝的氣質類型&教養法
說到這裡,爸比媽咪一定很想知道,家裡的寶貝究竟是屬於哪一種氣質類型?兩位專家與小編以動物為喻,整理出5種不同的氣質類型及相對應的教養注意事項,提供爸比媽咪作為參考。

小鹿斑比型(趨近性低、適應性低、敏感度高、反應強度高、情緒本質負向)
行為表現
小鹿斑比型寶寶的個性,就如同這個名字一樣,給人溫和、可愛的第一印象,他們害羞、怕生又敏感,也比較悲觀,面對新刺激時,總是先預想可能發生不好的事情,對於新環境和陌生人通常要花比別的小朋友更久的時間才能適應。因此,他們也不愛冒險,碰到不熟悉的事物時,傾向先躲在一旁偷偷觀察,確定沒有危險才敢靠近。雖然平常表現得很柔順,一旦受到突如其來的刺激,往往也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案例分享
霓霓是個文靜乖巧的小女生,平常很少惹媽咪生氣,但每回過年回鄉下時,總是帶給媽咪很大的壓力。因為只要霓霓一下車看到阿公阿嬤,就像看到陌生人一樣,馬上縮到媽咪後面,阿公阿嬤跟她打招呼,她也不理,硬把她拉出來推向前,她就又哭又叫。雖然阿公阿嬤沒說什麼,但媽咪很擔心他們會以為霓霓這樣都是媽咪教的。

優/缺點分析
優點:
1.對於陌生人事物和環境有所警覺,比較不容易發生危險或受騙。
2.能敏銳察覺別人的情緒、想法轉變,較能體貼他人。

缺點:
1.與陌生人接觸時容易退縮,到了新環境常不敢參與活動,讓人誤以為孩 子沒有禮貌。
2.只要環境稍有改變,馬上會有抗拒、不舒服的反應出現。

教養小秘方
1.增加他們接觸新環境、陌生人事物的機會和時間,並幫助他們熟悉、進入狀況,爸比媽咪也可以預先告訴他們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幫他們打好預防針。
2.給他們一些時間做好心理準備,假如在他們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就急著把他們推向前,可能使孩子產生挫折感,以後更不敢接觸新環境。
3.在孩子還非常依賴爸爸媽媽時,請陪他們一下下,等他們慢慢能夠適應,再逐漸遞減陪伴的時間。

暴跳龍型(反應強度高、活動量高、堅持度高)
行為表現
暴跳龍型的孩子,平常活潑可愛,講起話來手舞足蹈,任誰都忍不住想過來抱抱他,但只要他感覺不舒服,或面對自己不想要的結果時,就會堅決不肯配合,翻臉比翻書還快,經常用大吼、亂丟東西、大哭、奔跑滾動等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

案例分享
祥祥的媽咪三不五時就會被老師請到學校,因為每當課程從動態轉到靜態時,祥祥都不肯接受現實,捨不得進教室坐好,即使勉強進來,也會不停在教室裡吵鬧、跑來跑去,影響了其他小朋友也跟著躁動起來,老師只好把他帶離教室。

優/缺點分析
優點:
1.個性直率、單純,爸爸媽媽可以很容易覺察他的情緒和需求,提供適當的幫助。
2.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願意嘗試克服的堅持,日後可能增加他的成就。

缺點:
1.一生起氣來就嚎啕大哭或是拳打腳踢,造成其他人的困擾。
2.一定要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完才肯罷休,不願配合其他人,較不合群。

教養小秘方
1.每次轉換情境時,提早10分鐘告訴孩子,提醒他開始收斂,準備做下一件事。
2.對於活動量較高的孩子,應提供他更多宣洩體內動能的管道,如果不適當將這些活動量消耗掉,孩子就會一直在不該動的時候亂動。

機靈猴型(注意力分散度高、活動量高、規律性低)
行為表現
機靈猴型的孩子,很容易被環境影響,容易分心,他可以同時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訊息,而且很快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部分,但因為感興趣的事情實在太多,以致於常常無法專心的跟著大家的步調走。

案例分享
奇奇上課總是分心,舉凡外面有車子經過,或是有攤販叫賣的聲音,都能吸引他的注意。有時他還會突然跑到窗邊,數著馬路上的計程車經過幾台,老師把他帶回座位,奇奇也不生氣,因為他馬上發現樹上有隻小鳥正在叫,他也跟著小鳥「啾啾啾」的叫了起來。

優/缺點分析
優點:
1.在人際相處上能夠表現得「八面玲瓏」,可以很快抓住每個人的情緒狀態和需求,把大家都應付得很好。
2.轉換情境較容易,遇到突發狀況也能隨遇而安,不會驚慌失措或抗拒。

缺點:
1.容易被外界事物干擾,做事或上課較不容易專心。
2.爸爸媽媽常捉不準他什麼時候要吃飯、洗澡或幾點醒來,很難幫他安排事情。

教養小秘方
1.爸爸媽媽可以適當的為他們過濾環境中的刺激,特別當他正在學習時,可以先把一些他們喜歡的玩具收起來,或把窗子關上。

2.不要只是不斷提醒他們現在該做什麼,有時也可以問他們:「你現在在幹嘛?」,讓他們自我覺察,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宜,會比一直對他們嘮叨來得有效。

變色龍型(活動量低、適應性高、反應強度低)
變色龍型的孩子,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好,就像變色龍,會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外貌,不管發生什麼事,他都一副泰然自若、老神在在的樣子。他的活動量偏低,喜歡靜態活動,總是安安靜靜的,不會特別引起注意。

案例分享
安安是個沉穩的小男生,不像其他男孩子一樣喜歡跑來跑去,他總是靜靜的在一旁玩著拼圖或畫畫,不會妨礙大人做事,就連吃飯時間到了,晚餐還沒準備好,他也會耐心等待,不哭不鬧,偶而其他小朋友過來招惹他,拿走他的玩具,他也一副無所謂的的樣子,不會為自己爭取。

優/缺點分析
優點:
1.因活動慾望較少,較能不受干擾的接收外部刺激,進行學習。
2.情緒平穩,不會大哭大鬧,很容易相處。

缺點:
1.不愛動,看起來有點懶散、沒精神,常讓爸媽擔心他是不是生病了。
2.不懂得主張自己的權益,也不擅於表達。

教養小秘方
1.適應力很好的變色龍型,是最不讓爸媽操心的孩子,不論帶他到任何場所,都非常輕鬆愉快,不過爸爸媽媽還是要注意,變色龍寶寶雖然不說,但還是有他的需求,也需要父母的關心,要常常問他:「你在想什麼?爸爸媽媽可以幫忙嗎?」。

2.在遭遇不友善對待時,爸爸媽媽也要引導他們,適時的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和需求。

烏龜型(活動量低、堅持度低)
烏龜型的孩子,動作總是慢吞吞,也不愛動,喜歡默默的、以緩慢的步調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但是一旦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像烏龜一樣馬上把頭縮回殼裡,不想再繼續做下去,也可能趕快轉移目標,再找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來做。

案例分享
依依做什麼事情都很慢,即使爸爸媽媽不停催促她也沒有用,她還是依照自己的進度「慢慢」進行,逼得父母常常親自動手幫她完成,因為這樣比較快。久而久之,依依變得更依賴爸爸媽媽,碰到很難完成的事情就直接投降,跑去做別的事情,等待爸爸媽媽對他伸出援手。

優/缺點分析
優點:
1.孩子對爸爸媽媽的配合度很高,可以隨時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
2.較有彈性,遭遇困難時懂得調適與變通。

缺點:
1.挫折容忍度較低,遇到困難容易放棄,可能影響各方面表現。
2.不愛動的性格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發展。

教養小秘方
1.爸爸媽媽應主動安排一些戶外的親子活動,讓小烏龜們可以有機會動一動筋骨。
2.依賴心重的烏龜型寶寶,遇到困難總是馬上尋求幫助,當他們撒嬌時,必須判斷他們是不是真的不會做,再決定要不要幫忙,或教他們怎麼做。
3.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把困難的事情分成幾個小階段,鼓勵孩子跨出第一步,並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完成整件事。

何謂「適性教養」?
看完以上分析,你是否更了解家中寶寶的氣質呢?近年來許多學者強調,父母應放棄高壓式的教養方式,依照孩子的特質,提供他們「適性發展」的教養。究竟,什麼是「適性發展」的教養呢?

適性教養不是不干涉
王珮玲老師表示,很多人都會誤會適性發展的意涵,以為適性教養就是不要干涉孩子,其實,它比較接近東方儒家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也就是,爸爸媽媽應該根據孩子的天性,提供適合他發展的方向、建議,但不能獨斷的幫他決定一切。

就好比旅美的台灣新蛻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從小就喜歡玩洋娃娃,如果家長給他的是一個充滿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成長環境,他現在也無法成為有名的設計家。

別把孩子變成四不像
關於「適性教養」,白慧文老師舉了一個很貼切的例子。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就像一塊天然的石頭,或許這塊石頭原本長得像一隻雞的樣子,如果我們能根據它的模樣,進一步把它雕刻成一隻栩栩如生的雞,那就是最理想的結果,也是適性教養的真正意涵。

很可惜,多數的家長都期望孩子能夠成為萬獸之王,苦心費力的想把這塊石頭雕刻成一隻獅子,最後只會有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雕出一隻很小的獅子,白白浪費許多孩子的天賦,另一種更壞的情況是,孩子變成了「四不像」,什麼都不是。

所以,適性教養是一種妥協,是父母期望和孩子氣質交互作用後的結果,爸爸媽媽該做的,或許是找到一個最適合孩子、也最適合自己,雙方都能接受的教養模式,並且把孩子放到一個最適合他發展的舞台上,讓每個孩子都能做最棒的自己、發光發亮!

氣質沒有好壞之分
或許,每個爸爸媽媽多多少少都曾埋怨過,「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難帶?」,在看完孩子各種氣質類型的分析後,你一定可以發現,每種氣質都有一體兩面的優點與缺點,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爸爸媽媽在教養孩子上遇到挫折時,應該拿掉自己充滿定見的眼鏡,重新以孩子的角度出發去認識孩子,用同理心理解他們出於天性的行為,其實,這些部分正是他們最獨特的地方,只要用對教養方式,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最美的藝術品。



本文出自《育兒生活》
http://www.wo-men.com.tw/article.aspx?cid=63&id=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