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小兒中耳炎

小兒中耳炎

「中耳炎」是小兒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最常見的併發症;但由於中耳位於耳道深處,檢查不易,所以容易被忽略。像有些小孩常常發燒,有些醫師在排除扁桃腺炎、細支氣管炎、泌尿道炎症的可能性之後,往往將病因歸咎於免疫系統不良,而施以免疫球蛋白治療.
卻忽略了罪魁禍首可能是反覆性的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
小兒最常見的中耳炎,有急性中耳炎與積液性中耳炎兩種;其中,罹患急性中耳炎的情形非常普遍。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的小孩,一歲以前罹患過一次急性中耳炎;三分之二的小孩,二歲以前罹患過一次以上,其中更有三分之一罹患過三次以上

急性中耳炎的好發年齡,在半歲到六歲之間,以三到五歲最多,七歲以上的兒童則少見。好發的季節,在台灣以秋末冬初及一至三月最多。大致來說,易患感冒的季節,也是急性中耳炎發生率增高的時期。

引起小兒急性中耳炎的病因,除了是因幼兒早期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外,主要是他們的耳咽管又短又平,纖毛組織也不夠成熟,鼻腔及鼻咽腔的分泌物極易逆流至中耳內,導致急性中耳炎。另外,小兒在二至五歲時,鼻咽扁桃腺(又稱腺樣增殖體)正值肥大增生最快速的時期,而肥大的增殖體,除易造成鼻塞外,且常易造成鼻腔分泌物滯留於鼻咽部,進而影響到耳咽管的功能(耳咽管為中耳腔與鼻咽腔之間的通道,負責調節中耳壓力)。

急性中耳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耳痛,發燒與煩躁不安。嬰幼兒因不會以語言表達,常常會用手抓耳朵,因此,若發現小兒躁動不安或發燒原因不明時,就要考慮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可能性。

在診斷上,醫師會以耳鏡來檢查耳膜,若一看耳膜是否有充血紅腫的情形;嚴重時,可發現中耳內膿樣分泌物將耳膜脹得鼓鼓的。由於幼兒的耳道很小,又常易被耳垢擋住視線,常需先清除耳垢,才能以耳鏡來檢查;但對較不合作的幼童而言,清除耳垢是相當費時的事。

小兒急性中耳炎的治療,是以服用抗生素為主,一般需連續服用十天至二週。若服用抗生素後48小時,發燒、耳痛等症狀沒有改善,就需更換另類抗生素;有時,還需考慮做耳膜切開術,也就是在耳膜上以小刀或針劃一個小口,將膿液引流出來。當膿液清除後,症狀會立即減輕。由於耳膜切開術多半不在麻醉下進行,對幼兒而言非常疼痛,他們常常會因此對醫生產生恐懼感。所以,是否施行耳膜切開術,除了視抗生素的效果、臨床的症狀外,還需考慮到幼兒的心理層面。

對於急性中耳炎的治療,一般診所的醫師皆會給于抗生素,唯診所給予處方的時間約在二至三天,當症狀減輕或消除後,家長常會掉以輕心,忽略了繼續追蹤治療的重要;直至小孩看電視時音量開得很大,或是有人呼喚時反應變得較遲緩,才發現小孩聽力有了問題。但當家長驚慌地找醫師檢查時,小孩往往已由急性中耳炎轉變成慢性的積液性中耳炎了。
 
積液性中耳炎
事實上,急性中耳炎在積極治療後,僅有部分患者能完全改善發炎的狀況,所以一定要持續追蹤。根據統計,服藥兩過後,有70%的患者,中耳腔內仍存有積液,一個月時約40%,二個月時約20%,三個月時約10%的患者,中耳積液不會消退。像這樣中耳積液存在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積液性中耳炎。中耳內的積液是細菌繁殖的溫床,一旦遇上感冒,極易再次復發為急性中耳炎。

積液性中耳炎的治療,除急性中耳炎時期服用10至14天的抗生素外,可以另外給予一週其他較強的抗生素。一般是以觀察追蹤為主,追蹤治療期間,僅給予改善鼻部症狀的藥物,不需再服用任何抗生素。影響中耳積液是否消退的因素,包括:年齡、鼻部功能、免疫功能、鼻咽腺樣增殖體,以及天氣和環境的狀況。

當孩子中耳積液持續二至三個月,或有明顯聽力障礙時,醫師會考慮在耳膜上放置一通氣管,將中耳積液引流出來。通氣管為管徑1.27毫米的鈕扣狀小管,放置通氣管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在耳膜上切一小口,將通氣管嵌於耳膜切口處,手術時間約為15~30分鐘;若包括麻醉時間,約需一小時。通氣管置於耳膜處,約六個月至一年會自動脫落至耳道內,因此手術後每兩個月需至醫師處追蹤檢查。

積液性中耳炎引起的聽力障礙,經放置通氣管後可立刻改善,但手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置管後的持續流膿或耳膜局部硬化。

家長常常詢問,放置通氣管後,小孩是否可以游泳,根據研究報告,正常小孩與放置通氣管的小孩,游泳後導致流膿耳的比率,在統計學上並沒有明顯差異。個人的建議是:不必因此而完全禁止游泳,但不要去人數眾多的公共泳池,且盡量避免較長時間將頭潛在水裡;泳前及泳後,可滴一些消炎件的耳滴劑做預防;另外,洗澡與洗頭時,要盡量避免污水進入耳道內

最後,要再次提醒家長:記得!一旦孩子罹患中耳炎,一定要追蹤到中耳狀況完全正常為止


(輚貼)

兒童感冒常會併發中耳炎,因此80%的小孩在三歲以前會有一次以上的中耳炎,
這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最常見的原因,但卻常受到忽略。

一、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的發炎,而這發炎是由於中耳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
。中耳炎可以只發生在一側耳朵,也可以同時在兩側耳朵發生。雖然中耳
炎較常發生於兒童,偶而也會發生於成人。在季節交換時,中耳炎病例便
增多,與感冒的流行有明顯的相關。

二、中耳炎是不是嚴重的疾病?
是的,中耳炎是嚴重的疾病,因為它會造成聽力的損失,而這聽力損失會
影響到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另一方面,中耳炎的感染會擴散
到頭內附近的構造,而引發其它併發症。然而,中耳炎如給予迅速且有效
的治療,大部分的病童是可以完全痊癒,並且回復正常的聽力。因此儘早
注意到中耳炎的症狀並給予醫療上的照顧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耳的功能為何?
中耳是碗豆大充滿空氣的空腔,由很薄的耳膜與外耳道隔開,耳膜內面連
接有三塊聽小骨;當聲波傳到耳膜,引起耳膜震動,便會經由聽小骨傳導
並放大聲波到內耳,在內耳刺激聽神經末稍,再將訊號傳入腦內。一個正
常的中耳腔必須含有和外界相同壓力的空氣,所有的結構才能自由地震動
。而中耳的氣壓是經由鼻子後方通到中耳的歐氏管來保持平衡;當吞嚥或
打呵欠時,歐氏管便會打開讓小量的空氣進入中耳來平衡氣壓,這種開閉
動作每天會有一千次以上。

四、什麼會造成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因為鼻腔或咽喉的細菌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而造成中耳的
感染。這常是發生在歐氏管功能失調時,大部分是因為感冒、過敏、鼻竇
或咽喉感染時引發歐氏管的發炎。中耳的感染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
和中耳積膿,膿液無法由腫脹關閉的歐氏管排出而存留在中耳腔,有時積
膿過多會造成耳膜破裂而流出膿液。若中耳的急性感染消退,但積液仍無
法由腫脹的歐氏管排出,便形成中耳積液,雖無耳痛的症狀但會慢性化,
而持續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中間很容易再復發急性感染。

五、中耳炎的症狀為何?
中耳炎最顯著的症狀是耳朵疼痛以及耳朵有壓力和閉塞的感覺,較小的兒
童不會說耳朵痛而可能只是手拉扯或摩擦有問題的耳朵。另外小孩子中耳
炎時常會有發燒不退的情形。聽到的聲音會變得低沉像是耳朵被遮起來一
樣,這是因為中耳腔內的積液使得耳膜無法正常地震動。如果給予適當的
治療而排出積液,聽力常可以回復正常;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便會
有漸進性甚至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六、醫生如何檢查是否有中耳炎? 醫生將會用耳鏡檢查他的耳朵,把耳鏡放入外耳道,然後檢查耳膜是否紅 腫、耳膜裡面是否有積液和打氣時耳膜是否跟著震動。正常的耳膜,在打氣時應該跟著壓力變化而移動。另外需要做兩項檢查來幫助醫生診斷;一項是鼓室圖,用來測量中耳的壓力和耳膜的震動情形;另一項是聽力圖,是在不同音頻下測量病童聽力損失的程度。這兩項檢查幫助醫生決定問題的嚴重度和治療的方式。

家長所能幫助醫生的是讓他的小孩在檢查時保持不動,以及按時到門診追蹤檢查治療直到痊癒。

七、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除了抗生素,醫生可能給減輕耳痛和退燒的藥物;另外醫生還可能開抗組
織●劑或消充血劑,以便同時治療小孩的感冒或過敏症狀。醫生會開一種
或一種以上的藥給你的小孩,其中一種可能是抗生素,用來對抗細菌感染。
雖然抗生素可以很快解除耳朵疼痛,但感染本身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全
清除,一般至少要10至14天的治療過程,因此請父母務必按時照劑量給小孩服藥。

八、可能需要其他什麼治療?

大部分的中耳炎經由適當的藥物治療都會改善,但某些病例醫生可能會建
議進一步的處置。例如鼓膜切開,這是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讓積膿排出、
空氣進入,以減輕耳痛、耳塞的症狀。切口在幾天內便癒合,不會傷害耳
膜或留下疤痕。事實上,切口在感染完全消退前便癒合,因此有一部分會
再產生中耳積液。如果中耳積液經過2~3個月仍在,便要考慮裝中耳通氣
管,這是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裝入一個小管,這樣液體不會堆積在中耳
內,氣壓可以保持平衡,聽力可以得到改善。中耳通氣管可能需要放置數
週到數月之久,等到中耳的感染消除和歐氏管的功能回復正常才取出,但
也有可能自行排出。在這期間要避免不乾淨的水進到耳朵。有時復發性的
中耳炎是因為腺樣體和扁桃腺的慢性感染所造成,這時醫生可能會建議在
裝中耳通氣管的同時,將主要的病灶腺樣體和扁桃腺一起摘除。病童如有
鼻過敏也要妥善治療。


九、如何預防中耳炎?

曾經發生過中耳炎的小孩,復發的機率很大;因此這類小孩要避免感冒,
一旦得到感染便應找醫師檢查耳朵,儘早預防或治療中耳炎。



台大醫院  小兒耳鼻喉科
有任何問題請洽:台北市大安區樂利路93號,
電話:(02)736-5811
陳建銓醫師  敬啟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article/2381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