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兒童語言遲緩/障礙

語言遲緩/兒童語言溝通有障礙? 3點判斷問題主因
2012/08/14

【文/北醫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黃友琳(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醫師,我的孩子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怎麼辦?」「孩子講話都零零碎碎,跟他幼稚園班上的小朋友都不一樣!」這些都是在進行語言治療評估時,常聽到家長焦急的詢問。兒童已經2歲,卻還不會說話,這樣正常嗎?為什麼有的兒童語言發展這麼慢?如果被診斷為語言發展遲緩,家長要怎樣幫助他? 若家長瞭解語言發展的標準,就能注意兒童可能發生的語言溝通問題。根據正常的語言發展順序,可判斷兒童語言發展是否有落後的情形。以下針對語言發展做簡單介紹:
兒童正常語言發展狀況。表/北醫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黃友琳提供
多數兒童不需刻意教導,就可以自然地符合語言發展的標準。但也有些兒童在語言的表達與理解上產生問題,造成兒童語言發展遲緩或異常。原因如下:
 1.語言問題與「主障礙」有關。多數患有智能障礙、聽覺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等兒童,因在學習語言時,缺乏適當的感官、注意、及認知等能力,因此易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2.「單純的」語言問題,如:特定型語言障礙。這類兒童未有智能、感官、情緒行為、神經損傷等問題,只有在語言出現遲緩或異常。
3.其他原因:可能因父母過度保護或忽略、語言學習環境不利、或家庭氣氛等,造成的語言發展遲緩。 當父母發現兒童在語言表達及理解上,有明顯異於同齡兒童時,或父母對兒童的發展有任何擔心,請至醫院早期療育中心詢問。 由小兒科、耳鼻喉科、眼科、兒童心智科、復健科、社工、及個案管理師為兒童進行詳細的評估,瞭解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對症治療。而進行語言功能治療的部分會回歸到復健科。由醫師師和語言治療師做詳盡的口腔動作感覺、語言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評估。透過完整的評估結果,瞭解兒童語言發展情形。依照語言發展時序,制定適當的教學目標,給予合宜的語言治療,讓兒童在語言學習的道路上,得到最即時和全面的幫助。


全文網址: 語言遲緩/兒童語言溝通有障礙? 3點判斷問題主因 - 孩子的成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7023#ixzz286SoD144
Power By udn.com




********************************************
語言遲緩/後天環境經驗學習 有助兒童語言發展

2012/08/14
【文/北醫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黃友琳(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兒童語言的發展與學習,除了需仰賴正常的腦部發育與功能外,還須靠後天環境中適當的語言刺激與經驗學習,讓兒童的語言系統得以有效運作。 不論兒童是因先天或後天因素,而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給予一個充滿語言刺激的環境,營造支持性的溝通互動場所,於平日加強孩子的溝通能力。以下列舉一些可促進遲緩兒童的語言發展原則:
一、營造支持性的互動情境: 在自然、具安全感的環境中,使孩子有正常的情緒發展與溝通動機。並佈置情境,選擇適當的玩具或教材,操弄玩具,製造機會誘發語言表達。過程中,強調對話式的互動,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均衡式溝通。
二、觀察和傾聽: 觀察孩子身體語言、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等,瞭解孩子已經會什麼,可以再給他什麼。
三、跟隨著孩子的領導: 加入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模仿孩子的動作或聲音,引導他注意您或說出孩子正在做的事。注意,不代表所有事情都順孩子,需忽略或制止不良行為,養成好行為。 四、參與並解釋: 父母的語言示範和回應,可塑造孩子早期的語言發展。在給予孩子指導時,必須符合孩子溝通能力。父母說話需聲音清楚、速度放慢、語句完整。
五、等待: 父母暫停,等待5-10秒,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表達他想要說的,不要催促他。尚無口語者,可促進互動,提升認知或聽理解,以引導而非強迫的方式,逼孩子說話。 除了依循上述原則之外,父母也可在平日與孩子溝通時,採用下列技巧,加強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
一、建立共同注意力: 藉由一起參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以建立共同注意力,並用示範溝通等方式,陪同孩子玩耍和說話。
二、使用合適句子做示範: 父母根據孩子的語言程度,主動提供一個口語示範。假若孩子正確回應,則立即予適當的回饋。
三、善用自我對話與平行對話: 父母可將從事的活動與語言結合起來,使孩子的語言變得有意義。如:當父母與小孩玩積木時,可以說:「我把積木堆的好高」(描述自己正與小孩從事的活動)。父母也可描述小孩正在做的事,如:「你在蓋房子耶」。
四、聚焦刺激: 為了協助孩子更有效地處理語言訊息,父母可多次重複相同的字詞,方便孩子模仿及理解。如:當父母與小孩玩釣魚時,父母可說:「『魚』游游游,有好多『魚』。爸爸釣大『魚』,釣小『魚』」。
五、擴展或延伸孩子的語句: 當孩子能說出的字數增多時,父母可加入新詞彙、形容詞、或動詞等,讓孩子的表達更完整。如:當小孩說:「貓咪」或「貓咪房子」,父母可擴展成「貓咪住在房子裡」。 上述提供的語言指導原則與技巧,僅為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概要。只要父母每日至少花1~1.5小時完全陪伴孩子遊戲,依照孩子的能力作出適當的引導,相信孩子的語言表現會更好。


全文網址: 語言遲緩/後天環境經驗學習 有助兒童語言發展 - 孩子的成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7025#ixzz286T6pFFJ
Power By udn.com





****************************************
我…我…我的孩子講話會口吃!
認識口吃
口吃是一個複雜的言語障礙範疇,牽涉領域十分廣泛,包含認知、心理、生理、情緒以及社會等。輕微的口吃可能只是言語異常,在說話時,孩子很清楚自己想說什麼,但同時又出現了結結巴巴、不流暢的現象,像是講話講到一半,有些遲疑,其他人可能不會察覺,而是認為他在思考。但是有些較嚴重的口吃孩子,在說話時甚至會伴隨不自然的臉部表情或身體動作,如:用力眨眼、聳肩、甩頭等。
口吃出現的口語異常現象有許多,可簡單分為:
插入語詞:說話時,加入一些不應該出現在句子裡的發語詞。例如:我想要「嗯」那個。
不合節律:一句話說到一半在不應該停頓地方,卻突然暫停了。
重覆字句:可指字、音、詞的重複。比如:想要說「火車」,孩子卻說:「ㄏㄏㄨ火車」,重覆「ㄏ」這個注音符號的發音。
破碎的字:無法順利完成一個詞。例如:「玩玩具」、「玩玩具」、「玩具玩具具」。
拉長音:字音雖不重複,但過分拖長,才帶出下一個字。例如:「糖~~~果」
修正和改變:孩子可能發現說錯了,可能是發音或語意上的。例如:「我要,我不要吃菜」。
在初期,多數口吃孩子的表現不太明顯,隨著情況逐漸嚴重,才會被發現。而且,口吃類型眾多,必須透過蒐集孩子語料,以專業判斷才能發現屬於哪種口吃。爸比媽咪要如何發現自家孩子是否有口吃呢?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語言治療師張靜文指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觀察孩子說話時,是否常常出現重覆或拉長語音。
原因
涉及多層面-目前語言研究學者對於口吃的原因並未抱持單一理論的想法,可從生理、心理以及認知等方面來探討。
生理觀點
從生理觀點來看口吃,可能會認為是孩子的大腦處理訊號的不協調或異常所造成。假如孩子罹患涉及大腦功能失調的疾病,如:腦膜炎;或是腦部曾受撞擊,特別是腦部語言處理部位受損,就有可能出現口吃症狀。
另外,遺傳也有關係,根據臨床經驗發現,假如家族中有口吃親戚,孩子也有口吃的比例會較高。而且,口吃受到荷爾蒙的影響,尤其是男性荷爾蒙,因此,口吃比例是以男比女高許多。不過,孩子有口吃不一定代表家族中的親戚一定也有口吃。


心理觀點
家有口吃孩子的爸媽,因為害怕孩子會一再口吃,因而給予較多的增強物。例如:當兄弟姐妹吵架之際,媽咪想說為了不讓口吃孩子出現口吃狀況,就命令姐姐要禮讓妹妹,以致於妹妹覺得我這樣一直口吃,可以得到許多好處;當孩子一出現口吃狀況,爸媽就立即嚴厲指責,孩子感到害怕,變得不太敢說話,也累積了負向情緒。 或者有可能孩子說某個特定的字會口吃,加上家人又不斷指責,久而久之,只要即將要講到那個字,他就會開始緊張,因為想到爸媽反應,在惡性循懷之下,口吃現象可能更加嚴重或是乾脆閉起嘴巴,不發言就不會出錯了。

認知觀點
當孩子說話的困難度超過自身的言語表達能力時,也會出現口吃現象。例如:正處於學習說話階段的孩子,又想要模仿大人說話的複雜句型,就會有不協調,因而出現斷斷續續口吃的現象,張靜文治療師指出,這是23歲的孩子經常會遇到的情況。
突然受到驚嚇,就口吃?
孩子會嚇到口吃嗎?當孩子情緒較緊張時,的確有可能因為突然受到驚嚇而引起口吃,但只要稍微引導之後,應該就可以恢復正常。張靜文治療師表示,孩子不太可能嚇到之後,就永遠口吃,所謂的永久性口吃還是與身體的大腦一部分功能損失有關,爸媽不要太擔心囉!


發展性口吃,只是過程?
上述提及,當孩子正值語言發展的時刻,想說的事物超過口語表達能力時,兩種能力發展暫時無法配合,一時之間無法完整陳述,進而造成停頓或重複的說話行為,這樣的不流暢現象並非真正的口吃,可能是「發展性口吃」。
在孩子正常發展的過程之中,時常會出現的口吃狀況,大約70%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及語言能力發展成熟,口吃現象會自己痊癒,不需要進行特別治療;但有30%孩子會轉變成永久性口吃,若字詞的重複頻率不減反增,可能會發展為真正的不流暢,這表示口吃現象不會再恢復了。
如何判斷孩子的口吃是否將會發展成永久性口吃?張靜文治療師表示,即便連專業的語言治療師可能也無法立即判斷,而且目前臺灣針對於口吃的研究與治療十分缺乏,大部分的研究是由國外而來,也不確定國外評估是否適用於臺灣現象,但以現狀來說,只能先參考國外資訊。
區分發展性或永久性口吃,通常與孩子的年紀與頻率有關,在口吃發生之後的20個月可以進行評估是否將成為永久性口吃。不過,每個孩子從發展性口吃恢復成正常的時間長短不同,一般而言,發展性口吃大概在發生後的3年內,會逐漸恢復。


發現口吃先觀察!
當爸比媽咪一發現孩子說話不流暢時,可以帶著孩子至隸屬於復健科或耳鼻喉科的語言治療室來聽取專業的意見,不過,除非是出現非常嚴重的口吃現象,否則通常治療師會建議先觀察孩子說話一段時間,並以正確的態度來與孩子互動。
倘若爸媽以正確態度與孩子互動之後,發現孩子的口吃頻率慢慢降低,可能是屬於發展性口吃;若是發現口吃頻率仍相同或是越來越頻繁,甚至出現用力的肢體動作,建議就要進一步接受檢查,進而採取直接性治療。

永久性口吃,只能控制!
基本上,永久性的口吃不會痊癒,只能透過學習方式來控制口吃症狀,現今所有的治療方式也是教導孩子一些控制口吃的方式,讓孩子盡量減少口語不流暢,並且在出現口語不流暢時盡量表現自然。控制口吃良好的孩子,有可能在大部分時間還是可自然說出想表達的話語,只是遇到突發情境或是較緊張狀況之下,還是有可能會有口吃,而治療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在任何情境下盡量降低口吃頻率。
蒐集語料,做評估!
倘若孩子的口吃頻率不降反升,或是出現用力的肢體動作,通常治療師會先評估孩子的語言能力──理解與表達能力,因為有些孩子的語言能力較差,本來就會有說話不流暢的現象,如果理解與表達的語言能力都不在正常範疇,就會朝語言發展部分先做治療;假如語言能力都與同儕差不多,表達卻明顯不流暢,就會蒐集一些語料做進一步的評估。
當治療師與孩子互動或遊戲當中,進行觀察及錄音紀錄,事後寫成逐字稿,計算口語不流暢之頻率以及觀察是否有伴隨緊張的動作,以評定口吃的嚴重程度。有些可能是處於某些特定情鏡之下,孩子才較會出現口吃;或是怕生的孩子,來到陌生的治療室不發一語,這時候就需要爸媽回家再協助錄音,以紀錄孩子的口吃狀況


常見口吃3情境-經由控制的孩子,在大部份的時間裡是可以流暢的說話,但是哪些情境會讓口吃孩子容易口吃呢?爸比媽咪可要注意喔!

情境1、快說啊 VS 慢慢講
當爸比媽咪與孩子說話,遇到孩子還在思考,不要催促孩子:「說快一點!」、「你說什麼?」在一旁催促的爸媽只會增加孩子的說話壓力,越急就會越出錯。也不要幫孩子完成想說的句子,「你是說巧克力嗎?還是餅乾?」等幫他接話、替他發言,給予孩子時間與機會。
當孩子發生口吃時,爸媽無需刻意告訴孩子「你慢慢講」、「別急」、「想好了再說」等言語,因為口吃當下,可能孩子沒有感覺到自己有何不同,或者根本不知道何謂口吃?反而是大人一直強調,孩子才會發現「我怎麼會這樣?」
很多孩子在這段期間都會出現口吃現象,經過了一段時間就會自行痊癒,假如爸媽過於強調,反而使得孩子感覺負向情緒。張靜文治療師指出,不僅是爸比媽咪,任何與孩子接觸的大人,例如:阿公、阿嬤、保姆。如果發現孩子有任何口語不流暢時,就只要注意聆聽孩子的說話內容,假裝沒事,讓孩子說完即可,而不是刻意注意孩子的說話方式。

情境2、搶著說話,卻說不清!
小小孩經常會遇到的是想要與哥哥姐姐搶說話的情境,假如遇到此情境,張靜文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媽,讓孩子輪流發言,告訴他:「你先講!」讓他知道,他有機會可以說話,就不會著急,減少爭執情境。
情境3、在爸媽面前,就口吃!
有些孩子來治療室或是在其他人面前都不會口吃,但只要是跟爸媽對話就開始結結巴巴,張靜文治療師指出,這有可能是爸媽本身講話速度就是很快、很急,讓孩子容易也跟著急促;或是對於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這時候爸媽應該要改變的是教養態度以及互動方式,因為在如此緊繃情境之下,孩子出現口吃次數當然會較多。
有時候,孩子口吃的來源不是爸媽,而是某個情境,張靜文治療師指出,之前遇到一個剛就讀幼兒園的孩子,因為某些因素被老師責罵,回家後就產生非常嚴重的口吃,連兩個字都無法流暢表達。
而這位媽咪也很明確指出,因為上了幼兒園才有如此情況。後來,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之下,接受語言治療,這位孩子就痊癒了。張靜文治療師表示,有時因某明確事件或情境所引起的口吃,可能不只需要語言治療,還需要加上心理治療或諮商一起配合。


協助孩子矯正口吃,爸媽應有的態度!
大部份的口吃是發生於學齡前的孩子,由於年紀較小,爸媽下達指令希望孩子做某些動作時,孩子不見得聽得懂,也不一定會配合。如果採取硬碰硬的態度,不如大人應該調整自己的態度來配合孩子。除非進入學齡期了,而且言語的不流暢狀況非常明顯且用力,否則一般學齡前,還是會採取間接方式來協助孩子。

就是「接納口吃」
許多爸媽都會覺得口吃好像就代表這個孩子比較笨拙或是將來成就較低,其實並非如此!張靜文治療師指出,許多國外研究口吃的大師本身都有口吃,他們在學術地位上的表現也都是數一數二的。
通常爸媽越是害怕,越不敢讓別人知道,就越覺得這是很羞愧的一件事,對於孩子的影響越大。建議爸媽以平常心看待,假如大人都緊張了,吐露出來的言語,孩子會感受到,並受到暗示,也會緊張,說話就更不流暢了。
如果爸媽樂觀接受,對於孩子的後續影響也會比較少,矯正效果也會較佳。口吃只是言語不流暢,假如爸媽態度是正確的,將口吃看成是先天性的眼睛近視或是聲音沙啞等生理特徵的不同,也不會因為先天性的近視就覺得差人一等,不用害怕讓其他人知道,孩子也比較不會因口吃而自卑。

張靜文治療師曾發現一個口吃個案,因為害怕讓別人知道他有口吃,因此他講話時就更加緊張小心,反而口吃頻率越高,越不敢接觸人群,連帶同儕關係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爸媽的接納態度是很重要,社會大眾也應該要有所理解!

避免責怪與不悅
當爸媽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說話結巴的現象,有些爸媽會刻意矯正,要求孩子重說,甚至批評、處罰孩子、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或阻止孩子繼續說話,這些都是不恰當的舉動,反而可能會讓孩子的不流暢現象更加嚴重。

張靜文
現任: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語言治療師
學歷:臺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語言病理學碩士
經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臨床督導
臺北市國小巡迴輔導語言治療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引用聯合新聞網-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1&f_ART_ID=435984






*********************************************************************
評估語言發展遲緩
作者 /   語言治療師


「語言發展遲緩」最簡單的定義—兒童之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其同年齡者。

一般來說,正常兒童在一歲半左右會說一些簡單的字彙,兩歲半以後會使用簡單句型,三歲多可以說一些較複雜的句子,大約在四足歲左右就可以發展出日常生活對話能力;若孩子到了三歲左右仍不會說任何有意義語彙,就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需要語言治療師作評估與檢查。無論是幼兒本身的「生理因素」或「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語言發展,常見的原因有:
●先天性障礙:如唐氏症。
●先天性耳聾或聽力障礙也會使兒童語言發展遲滯。
●腦性痳痺、自閉症、情緒障礙或過動兒也會有語言發展遲緩現象。
●學習經驗缺乏、不當的養育、過度保護或忽略也可能使語言刺激不足、語言發  展落後。
●身處複雜的語言環境、學習能力低落或較內向畏縮的幼兒,其語言能力有較差之傾向。


幼兒的口功能發展
幼兒的口功能,是從出生後的數分鐘內開始發展,大約至兩歲才完成。這期間孩子的進食經驗和口腔動作學習,關係一生的營養攝取和說話清晰度。
●初生至三個月
  新生兒—[反射動作]來進食;舌頭以[前後動]的方式來運動;吸一口吞一口。
●三至六個月
  口腔動作仍為反射性動作--流口水、牛奶溢出、哽嗆、動作不協調。
●六至九個月
  六個月時臉頰與嘴唇的肌肉控制能力有明顯進步;舌頭仍以前後動為主,咀嚼動作仍不成熟。
九個月時口腔動作已較能控制、雙唇會自湯匙上抿下食物;舌頭已是成熟的上下動方式,但咀嚼仍不夠協調。
●十二個月
  嘴唇閉合能力更加成熟,多可維持緊閉;會用杯子喝水;吸吮和吞嚥動作已協調分化。
●十五至十八個月
  下頦穩定度的發展,可隨著食物的軟硬來控制咬的力量;杯子喝水技巧更精進,會正確做出吻的動作;練習舌頭上頂的動作。
十八個月時可用湯匙或手吃的津津有味;成熟的咀嚼動作可軟硬都吃。
●二十四個月
  兩歲左右的兒童,大致已發展完成終生所需的進食技巧和口腔動作、會自己吃、喝、吸管喝水、舌頭舔嘴唇、不流口水,就像個小大人。



幼兒語言發展檢核表
下面的檢核表,是供父母針對不同年齡層幼兒,觀察其語言發展和口語能力的參考,在孩子年齡範圍的觀察,若答案中有兩個以上的“否”,應特別留意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必要時儘快和語言治療專業人員聯絡。
六個月
●微笑或發出聲音
●喃喃發聲(多無意義)
●頭會轉向聲源
●會對別人發出聲音(似在說話.呼叫,但未有語彙)
●用哭、看著父母,以手撥弄、抓、丟來表示他的意思

  一歲 
●牙牙學語(好像在說一串話或單字)
●會有像說話的語調出現
●會用手勢或動作來溝通(如指東西、點頭、搖頭) 
●能了解簡單的話(不可以、來、給我、再見…)?
●會隨音樂而擺動  
●會試著引起你的注意  
●會注視圖片  
●嘗試模仿 

一歲半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多聽懂一些語彙  
●開始會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抱、媽、不、車車)?
●聽懂許多物品的名稱(說物品名稱時,他會去拿或了解) 
●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坐下來、出去...)?
●會重複他聽到的或會說的一些語彙  

二歲
●模仿環境中的聲音?
●會說三十至五十個語彙?
●使用語彙多於用手勢表達?
●會稱呼自己的名字或小名
●能聽懂較複雜的句子
●會將已會說的語彙互相組合(如爸爸抱、媽媽車..)  
●會嘗試問問題(有時用說的、有時用動作手勢表示) 
●會回答問題或輪流對話  

二歲半
●能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事?
●語彙增加快速,似乎每天都有新的語彙出現?
●能將語彙組合成簡單句(爸爸買車車)?
●別人不了解他的意思時,會生氣
●了解熟悉的物品功能(例如你問他用什麼來寫字,他會指筆或說筆)    

三歲半
●了解長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  
●會聽從連續二至三個的簡單指令(到房間去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來洗澡)
●會說自己的名字和姓  
●會使用複雜句子表達(但有時會用錯)  
●能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玩耍?
●能說出剛剛發生的事情  
●會專注在一件事上幾分鐘?
●多數成人都能聽懂他的話?
●會使用很多語彙?
●話語中會有(大、很多、裡面、這個)等形容詞或副詞出現  

四歲半  
●日常生活對話能力沒有問題
●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  
●能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名稱
●會數到十
●發音大多正確,口齒清晰  
●說話時不太會有重複、結巴的現象
●使用合宜的句子應對或回答問題  

七歲 
●跟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
●能記得他所學的?
●語言能力發展完成,具有流利、標準的口語能力?
●發音均很正確  
●能像大人一樣有頭有尾地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
●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社會化行為能符合其年齡應達標準

*摘錄 林麗英 老師 雞同鴨講、幼兒語言問題面面觀


兒童常見的語言問題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又稱「口齒不清」,也是台語俗稱的「臭乳呆」,是兒童語言問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可能與幼兒口腔動作協調性差或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良有關如「婆婆吃香蕉」變成「伯伯知江蕉」,說話含糊不清,咬字不正確。
語言發展遲緩
某些幼兒因先天生理上的缺陷.腦部功能發育不良,或後天文化刺激不足,環境剝奪等因素,使得語言發展速度無法跟上其年齡,或造成語言發展緩慢或偏差稱之。

口吃
「口吃」指在說話時有結結巴巴,不斷重複某些字,拉長語音或字句中斷等現象,使說話變得十分不流利,嚴重者還會合併聳肩、頓腳、眨眼、甩頭等動作。

聲音沙啞
多發生於五到十歲的幼童,而且男孩較女孩多;多因長時間的吼叫,大聲尖叫…錯誤的用聲習慣所致,這類幼兒會有說話聲音沙啞、音調降低、喉嚨緊乾不適、發聲費力等現象…



語言治療的基本理念
(1)治療是不斷進行且活生生的過程,參與者要共同投入,發展話題,並留意可  能產生的誤會。
(2)治療不是單向,乃是雙向的過程,教育用示範來引導孩子學習,然後更要讓小孩在開放與包容的環境內試驗新的語言模式。
(3)治療不應只在教室,資源教室、治療室內或家中進行,而應是在每一個人、每一處地方都能進行。
(4)家庭中每一成員在語言治療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父母的參與十分重要。
(5)語言治療不是片面,而是全面的,需要顧及內容,形式和運用的組合。
(6)語言治療該合情合理及顯而易見,需要有組織,但自然的活動組合,才能表現多種語言形式。
(7)治療要因人而異,配合個人之需要。



治療裡的經驗取向
治療活動與材料應取自小孩的家庭及文背景,組織治療在自然的互動上,並容許小孩主導互動的方向,治療則在小孩所說、所做之上做延伸和示範。
1.延伸:開(打開)打開盒子(你想)打開盒子?
2.個人歷史:使用地圖,家中物件如照片等夾鼓勵孩童分享個人生命史。
3.敘述:是一種延伸的對話,可分做追述、描述、想像或故事。
4.組合故事:集中每人的意見來組合成一個組合故事。
5.提供分享時間:孩童帶家中特殊物品,解釋使用方法及意義。
6.加強各課程中之詞彙:加強詞彙、閱讀材料、概念等可增強語言的經驗。
7.語言特色:名詞或動詞可有各種用法及意義,孩童透過經驗來集合意見,帶出重要點並創新的觀念,進而發展語言概念及模式。
8.角色扮演:老師-學生、售貨員-顧客、父母-孩子。
9.社交活動:對話也需要示範與教導,如在電話中的應對,問路時的語言模式等10.語意圖表:可用作增強詞彙並幫助語言組織的策略;主題-相關詞彙,討論學習,如討論動物、植物、天氣、食物等。

*所有社交接觸中,語言行為、非語言行為、互動規則與文化背景都各佔重要角色,有語障的孩子們甚至與家人溝通亦感困難,而導致退縮,孤獨和失望,他們需要機會建立信心和培養能力,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並增強語言的學習。



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一、多提供語言刺激
1.創造多采、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
●遊玩的機會。 
●可聽、唱歌曲、兒歌、童謠、故事的機會。 
●參與活動、做選擇的機會。 
●練習的機會。 
●可以與其他小孩互動的機會:遊戲教室、操場、朋友、電影、表演。

二、激發語言學習
1.與孩子的說話互動
●重複孩子所發出的聲音
●將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看的事/物、專注聽的內容、或是感覺說出來。
2.說出孩子正在做、注視、傾聽的事及其感覺(更多)
3.先使用一些動作或是可以引起孩子注意的策略讓其注意你,配以手勢、動作、再說出物品名稱或活動事件。
4.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有趣。
●視覺層面:圖書、動態事、物等……。
●聽覺層面:音樂、發出聲音的物品、器具。
●與孩子一起玩:臉對臉的遊戲(尤其是6個月大之後),有固定順序的遊戲。
●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圖畫、探索書、兒歌童謠、故事書。
●帶孩子一起做一些家事、雜事:到商店購物、到郵局辨事、到餐廳吃飯,等……。
●帶小孩到特別的地方:動物園、圖書館、公園等…。
5.建立有結構、可預測的活動、事件
●日常生活活動的安排:起床時間、三餐時間、午覺時間。
●可預期的例行活動
三餐:時間、地點、餐具、進餐時所坐的位置、餐具擺設、上菜等。
睡覺:時間、洗澡、唸讀、擁抱、上床、關燈。
遊戲:躲貓貓。
6.誘發兒童溝通(特別是”要求”部份)



語言發展異常之重要界標
語言的發展雖然有個別差異存在,但大致均循著一定的順序完成,可以依據正常的語言發展時序,推斷兒童語言能力是否有落後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問題,能把握治療的先機,使兒童得到最最適切的幫助。
下列何一種情況發生時,均須提高警覺,找出可能原因及早診治,使兒童能免除或減低語言異常的程度。
1.嬰兒時期太過安靜,或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2.至二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  
3.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  
4.三歲以後,說話大部份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5.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常有明顯錯誤。
6.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有不正常的節律、速度、或語調。
7.五歲以後,說話語音仍帶有許多省略、替代、或歪曲的現象。
8.說話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質太差。
9.說話聲音有明顯鼻音過重或缺乏鼻音的現象。
10.年齡愈長,說的話反而愈少或愈不清晰。



結語
語言的發展與學習,除了兒童本身須具正常的生理發育和腦部功能外,還須仰賴後天環境中足夠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經驗,才能一步一步地發展出來。因此,先天器官的缺陷或腦部發育不全會影響兒童的語言能力;而後天的環境不當也會造成幼兒語言能力的低落,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兒童的語言問題,能夠早期發現問題,及早治療,才能將障礙減至最低的程度。








****************************************************************
ㄉㄊㄋㄌ分不清?!
結結巴巴的說話
  「我…我…要車…車…」寶寶在說話時,如果發生字句連接不順暢,或不斷重複一些音節,我們實在不用太大驚小怪!統計指出,20%的學齡前兒童,偶爾都會出現說話結巴的狀況;而且,在比例上,還是男寶寶高於女寶寶一點呢!不過,目前並沒有研究真正指出說話結巴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只是,似乎有些孩子就是天生的難以正常的速度或音律來說話。尤其,當面對緊張、壓力大、興奮…等心理狀況時,結巴的現象就會出現。暫時性的結巴現象,大約會持續三個月左右就會有所改善。但對某些孩子來說,可能會更久,並且如果狀況嚴重,還必須接受醫師的治療。因為孩子很可能因為這樣的生理狀況,造成與人在交談上的挫折,進而造成心理上的沮喪與自卑。

ㄉㄊㄋㄌ分不清
  發現孩子好像大舌頭、或是發音不標準嗎?別擔心,因為對三、四歲前的孩子來說,要分辨ㄉㄊㄋㄌ,真的是件困難的事。並且,這段時間的孩子,也會因為覺得好玩,而喜歡模仿別人說話,對象或許是哥哥姊姊,也可能是幼兒園的同學…。他們喜歡學習說話的用字、語調、表情、口氣...,但並不一定知道是什麼意思,因為他們其實只是在學「音」,而不是學「字」。也因此說起話來就不一定標準或清楚囉!而且,我們實在也不該要求三歲的孩子成為一位說話高手呀!

一直說一直說
  即使孩子說起話來結結巴巴、不清不楚,但請支持他們繼續說下去。因為孩子說話的學習,就像是字彙的累積一樣,是需要一直說、一直學,才會不斷成長。在聆聽孩子說話時,不要太過在意發音或文法上是否正確,也不要急著糾正。或許,當下指正錯誤會有立即的效果,但請想想,如果孩子正興致勃勃的想要與我們分享一段故事、或所發生的趣事,卻一再地被打斷、糾正,不但會感到相當掃興,也會有很大的挫折感。

說故事、學說話
  故事裡的劇情、角色…都是提供爸媽跟孩子說話話題的好材料。而且,您知道嗎?文字書有文字書的說法,圖畫書也有圖畫書的奧妙呢!

  文字書,並不是只有一種固定的劇情:今天以小紅帽當作第一人稱,明天就可以用大野狼的角色來說小紅帽的故事;因為說故事的角度可以是多變的。

  圖畫書方面,孩子對於圖畫,總是有想像不完的劇情,今天我們來認識市場裡的水果,明天就來找找市場裡的人;仔細看看這一頁的畫面,暗藏多少的故事呀!

  但最好的說故事方式的,也是給孩子機會,由他來說給我們聽!藉由說故事,能幫助孩子增加字彙,也可以加強孩子在語法的運用。當然,如果我們可以穿插更多更活潑的「劇情發展」,例如:人物上的你、我、他;時間上的昨天、今天、明天;空間上的上面、中間、下面…,對於故事的生動性、與孩子的語言、認知發展上,都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不論是說給孩子聽,或是孩子說給我們聽,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15分鐘不夠,就25分鐘,並且要有適當的回應與鼓勵。總之,讓對話可以完整、且沒有壓力的發展下去;不要求孩子要字正腔圓,也不強迫孩子馬上學會新的字彙,一同建構廣大的說話內容:不論是談天還是說地,或是心情的抒發,單純的說說話,就非常的足夠了!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340&prev=9344&next=9333&l=f&f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