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寶寶發燒 12 大Q & A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 許峻銘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演出/mommy:曾品瑜、baby:周柏伶
家中的小寶貝出現發燒的狀況,總是會讓家長手忙腳亂心急如焚,尤其是年紀在2歲以下的幼兒,還不具備清楚的表達能力,沒辦法確實說出自己哪裡不舒服,讓家長無法判斷狀況嚴重與否,有些家長甚至會想快速幫寶寶降溫,就是看不得寶寶發燒。

其實會引起發燒的原因與疾病有很多,有許多疾病的症狀的確會引起寶寶發燒,但也有一些非疾病的狀況會讓寶寶溫度升高,另外,接種疫苗後也有可能發生發燒的狀況,家長要自行分辨寶寶到底是何原因發燒,其實並不容易,但可以先了解各種與發燒有關的狀況比較不容易慌亂。
 解答爸媽的疑惑
Q1:什麼是發燒?
A1:首先必須認知到每個人的體溫在先天上是有差異的,有些人天生體質體溫偏低,大約在36℃,有些人體溫偏高,大約在37℃,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許峻銘表示,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6℃~37℃間,38℃以上就算是有發燒。以上所提到的溫度是以量代表人體中心溫度的肛溫為主,若是測量腋溫,則要37.2℃以上算發燒,而測量口溫則是37.5℃以上算發燒;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多數是設定成肛溫溫度。
  許峻銘醫師指出,人體的代謝以及環境的溫度等都會影響體溫的變化,因此要先認清寶寶是屬於體溫定位點上升引起的發燒(fever),或是體溫定位點並未改變,但中心體溫超過38OC的體溫過高(hyperphermia),之後才能給予正確的處置。
Q2:疾病會引起發燒症狀?
A2:疾病引起的發燒是因細菌或病毒所引發的感染,人體中的免疫功能與病毒對抗時,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造成人腦部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定位點發生改變,進而影響體溫調節。其症狀是,身體為了不讓體溫喪失,血管會收縮、手腳冰冷、病人覺得畏寒;為了產熱身體會顫抖使體溫上升,體溫升高後會出現呼吸與心跳變快、臉潮紅、頭痛倦怠、之後就會流汗退燒。春季容易出現的流感、一般感冒、水痘、輪狀病毒等都會造成發燒。此外,長腫瘤、胰臟炎與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等也會引起發燒。
Q3:施打疫苗也會引起發燒?
A3:幼兒在施打疫苗後若出現發燒症狀,家長要如何判斷這個發燒是因疫苗引起或是有其他疾病?首先,可先觀察發燒的時程,一般疫苗(如:五合一疫苗)在接種後2天內可能會引起發燒,若超過48小時還有發燒的狀況,或是一會兒發燒一會兒退燒發生的次數頻繁,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必須趕快帶到醫院讓小兒科醫師檢查。
  另外,活性減毒疫苗(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疫苗)通常在接種疫苗後1週左右才會有發燒症狀。有些家長喜歡以電話詢問方式請教醫師寶寶發燒狀況,事實上,在電話中醫師看不到寶寶的狀況,也不清楚寶寶的活動力如何,而且會造成發燒的原因眾多,光憑家長描述,恐怕無法判斷,所以建議還是要讓小兒科醫師現場檢查較佳。
Q4:產熱太多散熱太少會引起體溫過高?
A4:當體溫定位點沒有發生改變的體溫過高現象,這種體溫過高也會超過38℃以上,但導因不是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而是身體產熱太多或散熱不夠所引起,像是劇烈運動後、父母給小寶寶穿太多衣服讓他無法散熱、或是環境溫度高又穿過多衣物等,都會引起體溫過高。
    另外,還有一種體質性的夏季熱,也會讓寶寶溫度過高,許峻銘醫師表示,2歲以下的寶寶有的腦部發展尚未成熟,造成自己調節體溫的能力不佳,一到炎熱的夏天,體溫就會跟著環境增高,也會高過38℃以上,只要吹冷氣就可以降下體溫。
    若家長觀察寶寶白天的體溫很高,但活動力、精神與食慾都很好,也沒有受感染的症狀,而且體溫到傍晚晚上就會下降,這就有可能是夏季熱,不需太擔心,這種夏季熱通常長大到3、4歲就會自然好。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有中暑、熱衰竭、腦部受損會造成體溫過高的發熱。
Q5:發燒會造成腦部受損嗎?
A7:擔心發燒會造成腦部受損是大部份家長關心的問題,但造成腦部之損傷最主要是疾病侵犯的部位,如果引起發燒及感染的原因是腦炎、腦膜炎即可能引起腦部受損或聽力受損。而一般疾病所引起的發燒,例如:中耳炎或扁桃腺發炎等,就算燒到41℃也不會影響腦部。但若是發生嚴重中暑,讓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受損的話,體溫可能會升高到41.5℃以上,這時就有可能會造成腦部受損。
Q6:發燒一定要馬上就診嗎?
A5:大部分的發燒不一定要馬上就診,家長可以先觀察寶寶的狀況,若是寶寶活動力佳、吃喝與排便及活動力都正常,就可以在適當時機自行給與退燒的處置,一般感冒的發燒約在3天內會退燒。有些人會用溫度來界定送醫的時間,但溫度並不是送醫的判定的唯一標準,像是得玫瑰疹有的寶寶有的會燒到39℃或40℃,但除了高溫外寶寶並不會有其他嚴重症狀,這時也不一定要馬上送醫。
Q7:哪種發燒必須立即就醫?
A6:如果發燒溫度高又持續3天以上,就需要送醫診治,此外,若是寶寶發燒後活動力變差、不吃不喝、躁動不安、呼吸很喘、嘔吐、昏睡、抽搐、脫水或是意識不清,這也需要立即送醫。另外,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則有可能有潛在的嚴重感染,所以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必須立刻就醫;除了新生兒之外,若是寶寶之前曾反覆得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可能會反覆地感染,需要驗尿或給醫師確認。有熱痙攣病史的小朋友,發燒後也需立即就醫。
Q8:發燒一定需要退燒嗎?
A8:適度的發燒可增加人體的抵抗力,而且許多細菌與病毒不喜歡高溫,發燒也會讓這些病毒受到影響;不過發燒若是超過38.5℃還是會引發一些不舒服的症狀,給予退燒會讓寶寶舒服些,所以正確量體溫、發燒藥給予的時間就相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小病人發燒的原因是病毒感染還是嚴重的細菌感染,而給予正確與適當的治療,才是真正的治療疾病。一昧的使用退燒藥來作症狀的治療,有可能造成錯誤之判斷反而延誤病情。
Q9:如何正確測量體溫?
A9:許峻銘醫師建議,新生兒最好量腋(背)溫或是肛溫,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則較適合較大的幼兒,因為耳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若有耳屎、耳道太彎或太窄都會影響測量結果,而額溫則是測量最不準確的ㄧ種,不建議使用。
    至於體溫的測量方式,建議使用電子體溫計,水銀溫度計因有破裂釋出有毒物質的危險一般不建議使用;腋溫是將體溫計夾在腋下3分鐘以上,肛溫則是將體溫計插入肛門約1~3分鐘;耳溫的測量在測之前要先確定寶寶耳內沒有耳屎,再將耳溫槍深入測量,為了避免測量不準確,可多量幾次,取最高的溫度為準,而且耳溫槍隔一段時間就需重新校正,以免量出不正確的溫度。
Q10:正確的退燒方法為何?
A10:發燒的初期身體會先發冷顫抖、手腳冰冷,之後體溫才會上升,所以在身體發冷顫抖的發燒初期屬於產熱期,如果在產熱期給予物理性退燒處置,像是:睡冰枕、洗澡等,會讓體溫下降,但此時期體溫設定點仍未下降,會因溫差更大反而使身體顫抖的更厲害,所以此時要給予保暖措施。
  在病人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回復正常,需要排汗以散發熱量,在這個時候環境溫度的降低有助於這種散熱過程。使用洗溫水浴、冰枕等物理退燒法的另一個時機應該是體溫定位點正常的體溫過高,例如:夏季熱、脫水引起的體溫上升等。
Q11:退燒藥何時給予?
A11:至於退燒藥物可於發燒時(38.5℃以上)即可給予,但需一段時間才會產生作用。市售的退燒藥要看成分,不建議使用有含阿斯匹靈成份的退燒藥,而較常使用為普拿疼成份的退燒藥,使用時要依照寶寶的體重給予適當的量,因量太多可能會讓肝臟受損;其次,口服退燒藥後要隔4~6小時再給,因為退燒藥口服後約1~2小時才會退燒,一般疾病約3天內會完全退燒,若到時沒有退,就必須送醫了。至於塞劑的使用則需間隔6~8小時,而且不可以與口服退燒藥合併使用。
Q12:發燒時可以讓寶寶喝運動飲料嗎?
A12:發燒時因為會流失水分,而且水分不足也會讓熱不容易散去,所以發燒時要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有些家長會在寶寶發燒時讓寶寶喝運動飲料,許峻銘醫師指出,只要不是特殊的疾病所引起的發燒,讓寶寶喝運動飲料沒關係,運動飲料中有少量的電解質;不過若是腸胃道疾病引起的脫水就不建議喝運動飲料,應改喝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許峻銘
現職: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研究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
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728&prev=17730&next=17724&l=f&fid=6





常用退燒藥,氣喘風險增加?


研究:退燒藥疑與孩童哮喘有關

路透社 – 2012年11月12日 下午5:04

這項刊登在「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研究,以411名丹麥兒童為對象,針對乙醯胺酚──較為人知的商品名稱是「泰諾」(Tylenol)──與兒童罹患哮喘的關係加以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在嬰兒期間服用愈多乙醯胺酚的兒童,愈有可能在孩童早期出現類似哮喘的症狀。
哥本哈根大學兒童醫學教授、資深研究員畢斯加德(Hans Bisgaard)指出,單就統計數據無法證實乙醯胺酚會造成呼吸道問題。
他以電子郵件回覆路透社說:「我們認為目前要做出因果關係的結論還太早。」但他又說,這項發現應可鼓勵進一步研究「合理的生物機制」,以釐清乙醯胺酚可能促發哮喘的關係。
這項研究也包括追蹤336名兒童,自出生到7歲期間,而他們的母親都有哮喘,這也增加了寶寶罹病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提到的乙醯胺酚──較為人知的商品名稱是「泰諾」(Tylenol)──本地的名稱就是普拿疼,這是小兒科看診常用的退燒藥。
到底是常用退燒藥導致氣喘發作,或者是因為氣喘發作病患,本身免疫力較差,需要經常看病或者退燒,上述研究並無法證實。
不論如何,乙醯胺酚代謝需要用到肝排毒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也就是穀胱甘甘肽,因此服用這類藥物,多少會增加身體負擔,過量服用,對肝臟甚至有不可逆的傷害,提醒大家留意。
上述報導的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Infant acetaminophen use associates with early asthmatic symptoms independently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he Copenhagen Prospective Study on Asthma in Childhood 2000 (COPSAC 2000 ) cohort
Eskil Kreiner-Møller, Astrid Sevelsted, Nadja Hawwa Vissing, Ann-Marie Malby Schoos, Hans Bisgaard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26 October 2012 (10.1016/j.jaci.2012.09.017)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668&prev=17669&next=17663&l=f&fid=6







*********************************************************************************

發燒階段護理 
寶寶發燒就餵藥?你是危險家長嗎?
根據BabyHome一項問卷調查顯示,85%的家長最擔心寶寶發燒,但高度擔心、卻同時高度出錯,因為驚人的數據也指出,有高達60%的家長是以錯誤的退燒方式來照顧發燒兒。所以,國內資深新生兒與小兒科專家周怡宏醫師疾呼:「正確的發燒處理方式應分階段性,如亂服退燒藥或者退燒藥成分不明,要當心對嬰幼兒身體造成負擔、產生傷害!」
BabyHome
家庭親子網做了一項「媽媽幼兒退燒問卷大調查」,回收的11,306份有效問卷顯示,85%的家長最擔心寶寶發燒,而當寶寶發燒生病時,70%的家長會先自行在家護理觀察。發燒到38
或長達兩天,媽媽就會開始擔心。但驚人的是,超過60%的家長照顧發燒寶寶的第一步,是第一步就使用退燒藥或退燒塞劑,也有21%的媽媽會使用冰枕,但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都犯了錯,當上危險家長而不自知!
有許多家長會詢問寶寶高燒會不會燒壞腦子,周怡宏醫師指出,高溫是有可能損壞腦細胞,但大部分是併發腦炎或腦膜炎的情況下才會造成後遺症。
周怡宏醫師表示,他能體會家長擔心寶寶發燒的焦慮心情,但國內家長們普遍欠缺照顧發燒寶寶的正確知識,常常病急亂投「藥」,讓寶寶一發燒就吃退燒藥。但周怡宏醫師強調:「正確的發燒處理方式應分階段性,以38.5
當分界點,38.5以下的發燒應以非藥性退燒為主,如多喝水、洗溫水澡促進排汗、減少衣物、貼退熱貼、睡冰枕(但3歲以下幼兒因冰枕對皮膚刺激較強,建議改用退熱貼);超過38.5以上才需要考慮使用藥物退燒。而如果亂服退燒藥或者退燒藥成分不明,要當心對嬰幼兒身體造成負擔而直接產生傷害,例如傷害肝臟、腸胃、腎臟以及血液凝血機能,容易導致真正病情不易被發現,家長不可不慎!」

發燒是正常身體對外來微生物或內在免疫系統有疾病的反應,一般對外來微生物的消滅是有正面的意義的,一般而言,發燒不超過41.2不會影響正常的身體,就是疾病引起的不是發燒引起,發燒祇是症狀而已。發燒沒有用退燒藥也會自己在45小時,之後自然退燒,不過發燒引起頭痛、頭暈、身體不適,就應該退燒,減少不適。不一定要發燒多少度才退燒。

   幼兒餵藥也是個難題,幼兒藥物的調配是一項藝術,如何把藥配到幼兒願意吃(不是愛吃),有效又不會吐!這不是很容易,不過越是專業的小兒科醫師越會注意這個問題。幼兒願意吃最好,往往幼兒都不太願意吃藥,不管是甜的還是苦的、藥水還是藥粉。必要時,第一種方式是把藥粉直接塗抹在口腔的臉頰部,再給予0.10.2C.C.的開水,不可直接塗抹在舌頭以防止傷到味蕾或掉落在氣道引起窒息。第二種方式是把藥物以0.10.2C.C.的開水調勻,再以吸管吸起往口腔的臉頰不直接注入。由於水份量很少不太會吐出,為了防止吐出可以在餵藥後馬上轉移注意力,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種方式是把藥物放入冰淇淋中包住,在把冰淇淋給幼兒含下。一般人以為感冒發燒時不可吃冰,這不是正確的觀念,為了吃藥吃一點冰淇淋有什麼不可。

    兒科的藥量一般是以體重為主,年齡為輔,但是體重超過40公斤以上就是以成人計量為限,不可以體重算,否則劑量會太大。

   給予肛門塞劑也有小秘訣,一般人給予幼兒肛門塞劑常碰到兩個困難:第一個是放再手中的肛門塞劑有時會變軟,這是由於手心溫度太高所致,此時把肛門栓劑丟入水中等一下再拿出就會變硬。此時不可以撕開封套使用,如果軟軟的栓劑打開封套就會不能使用,因為太軟塞不進去。第二個是塞入肛門又會解出來或彈出來。這是由於塞入肛門的動作過於長或塞劑卡在肛門口所致。一般使用肛門塞劑時,把塞劑塞入肛門後,要用棉花棒送入直腸。就是用棉花棒把塞劑送入23公分即可到直腸,不必用手捏住肛門口,再直接把褲子穿好即可。

    每一種疾病的療程有多長?不是都一樣,有些疾病可以症狀改善後就不要在複診。有些病縱使發燒退掉還要繼續吃藥一個療程,這些狀況事前都要向醫師詢問清楚。

   感冒在一般人的觀念已是一種良性病的代名詞,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感冒,他都會用感冒來說明,反正就是「感冒」,這是醫療教育的失敗,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的通稱,一旦有疼痛或拉肚子甚是頭痛、出疹子,就可能不是感冒,此時應該是其他的病,就診時應向醫生詢問清楚詳細病名,才能了解病情、知道注意事項,和其他醫護人員討論病況時,其他醫療人員可以清楚病人的病名,比較方便捉住重點,給予清楚的建議。

   拍痰也是兒科治療的常用方式,幼兒由於腦部和肌肉發展未成熟,不會自己咳痰出來,很容易積痰在肺部,因此有痰時要加上拍痰才會快點痊癒,拍痰的注意事項是在餵食23小時後,或餵奶前半小時實施,趴在大人的腿上,屁股稍微高於頭部,大人的手成杯子再扣打幼兒的背部,背部僅有肋骨部位可以扣打,兩邊加起來五分鐘即可。平時拍痰也可在幼兒正常時實施,當成親子遊戲,讓幼兒習慣此動作,以免真的要拍痰時,愛哭鬧妨礙拍痰。





發燒是常見的情況,一般量體溫的方式有:
1.       量耳溫
這是最近才有的方式,這是便用紅外線偵測血流來測正體溫,因此要直接測到血管最準,在量耳溫時要把耳朵內的耳道拉直,耳溫槍的探頭才能較容易而接測到血管中的血流,記得耳朵的耳廓要往外往上稍微拉住就能拉直耳道,得到較正確的耳溫,市面上的家用型耳溫槍,其中探頭只有一個,因此每次量都因為測到的位置不同,差異性很大,這是使用者不熟悉耳溫的量法所致,多訓練幾次就會熟悉,一般正常溫度是三十五.七至三十七.五。耳膜和下視丘的血液來源是相同的,耳溫也是最接近核心溫度,所謂核心溫度是下視溫度調節中樞的溫度。

2.       量腋溫:
  
這是最安全的方式,不過卻是最容易受干擾的方式,量法是把腋溫計(頭是尖長型)放入腋下的最頂端,夾住五分鐘以上,再看溫度即可,由於發燒時體溫變化的時期不同,量到的溫度也會不同,它表示是體表的溫度,最常碰到是明明身體已發燒,用耳溫槍也有燒,但腋溫卻不高,有時還比正常的低,這是因為身體要發高燒時,尤其是高燒的前奏,周圍的血管會收縮防止散熱,以使體溫變高,此時手腳的末端會變紫、感覺冰涼,此時若量體腋溫就會出現不太高,甚至低於正常。如果發燒時又有流汗,腋溫量也會較低。解讀腋溫時要多留心。

3.       量肛溫:
  
肛溫也是一種核心溫度,比較不受流汗或外界的影響,不過卻不是安全的量法,曾經有量肛溫時,大人不注意引起肛溫計斷裂在直腸的意外,這可是要開刀治療的,因此除非必要不要量肛溫。量法是使用肛溫溫度計(頭鈍鈍像一個球的溫度計)。先塗抹凡士林,再插入肛門。深度是約三 ~五公分,時間二至三分鐘即可判讀。在小嬰兒量肛溫要小心,不可插入三公分以上,否則有刺破直腸的危險。量肛溫也有傳播或感染到疾病的危險。

4. 量口溫:
  口溫也是一種近似核心溫度,不過會受口腔內有沒有食物而使其溫度的有所影響。口溫計就是腋溫計,放入舌下約三至五分鐘再判讀,量口溫前不可吃東西,一般是小學以上才使用口溫較安全。如果多人使用同一支溫度計也要注意衛生的問題。

5. 其他方式:
皮膚溫度也足常用的方式,如使用貼紙貼在額前。這要貼緊時間也較長。一般體溫在三十八 ~三十九時就有大的誤差,但卻很安全。
另一種方式是把溫度計置入肚臍眼內,旁邊的皮膚包住量五分鐘也可量到體溫,正常範圍三十七 ~三十七.
背溫也是另一種量新生兒溫度的方式,就是用腋溫計,要在背部兩個肩夾骨的中間,緊緊貼住十分鐘以上:這也是很安全的方式。


  體  溫

     量體溫的時間


正常溫度的範圍(平均體溫)

發燒
(℃)

水銀溫度計

電子式

耳溫槍

腋溫

35.3~37.1 35.3~37.1(36.2)

 37.2

 5分鐘

  40


口溫

35.9~37.6 35.9~37.6(36.6)

 37.6

 5分鐘

  30


肛溫

36.0~37.9 36.0~37.9 (37.0)

 38.0

 3分鐘

  30


耳溫

35.7~37.5

 38.0







什麼是正常體溫?
  • 正常體溫是攝氏37 (華氏98.6). 
  • 正常體溫不是固定的。最高在下午,最低在午夜二時至四時,相差可達攝氏半度或華氏一度。
  • 正常體溫也會因運動或過多衣物而稍高。
什麼是發燒?
  • 發燒即體溫不正常地上升了即肛探華氏一百度或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或口探華氏九十九度或攝氏三十七度半以上。一般以水銀探熱針作準。
  • 腋探一般不能作準。
  • 耳探亦未完全標準化。如何正確使用請參考個別牌子說明書。
 

什麼是發高燒?
  • 一般以肛探華氏一百零三度或攝氏三十九度半謂之高燒。危險與否是另一問題。 
  • 雖然小病可以高燒,反之大病可以無燒,但為安全計,一般都先假設高燒較嚴重直致以較找到肯定的原因。
為什麼會發高燒?
  • 發燒的原因極多。一般人最常見的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 嬰兒發燒一般都不是出牙引起的。未看醫生先假設是出牙發燒是很危險的想法!
  • 嬰兒發燒另一常見原因是防疫針後的反應。但同一時間亦可以是其他感染引起發燒,未看醫生先假設一定是防疫針後的反應是危險的想法。
  • 一般來說,觀蔡小兒的行為及其他症狀比單單注意溫度高低更重要。
發燒有害嗎?
  • 發燒可以有害,亦可以有用。不能一概而論。
  • 發燒的最大作用是警鐘,它亦是身體免疫功能一部份。
  • 而發燒的害處在於發燒的原因,而不在於溫度高低。雖然小兒發燒通常是感染引起,發燒本身不造成傷害。但如果發燒引起發燒抽筋則另當別論。
  • 發燒抽筋也是常見的。六個月至六歲的小孩中,大約有百份之三有發燒抽筋。發燒抽筋是有家族性和續發性的。全身性的發燒抽筋少於十五分鐘一般不會傷害大腦的。抽筋通常發生於溫度急速上升期間,而非在高燒期間。發燒加上抽筋也可能是腦膜炎或腦炎的早期唯一病徵,也可以是腸胃炎或其他病的併發症,一定要立刻看醫生了。
  • 什麼情況下發燒顯示重病呢?一般來說,小兒如果有以下的症狀便應快快看醫生了:昏睡、太易發脾氣、無精打彩、不停地哭、哭泣聲弱、皮膚蒼白、皮膚紅疹、長流口水...等。一定要文刻看醫生了。
  • 小於六個月的嬰兒發燒最好快快刻看兒科醫生,憑自己觀蔡太危險了。他們有時得重病會體溫下降而非發燒呢。
應該如何處理發燒
  • 最重要是觀蔡有沒有其他病徵,這比溫度高低更重要!
  • 發燒時首要是飲大量的水。其次是幫助身體散熱:減少衣物(不可太少)、開少少風扇(開冷氣要很小心)
  • 可以服用正確份量的退燒藥。千萬不能過量。
  • 高燒時用溫水抹身或洗澡。但浸浴則要小心。
  • 看過醫生後,可以用退燒塞。千萬不能過量。(在未看醫生前便用退燒塞,便好像未知警鐘響的原因便把警鐘關掉-----愚不可及!)
不應該...
  • 千萬不要用過量的退燒藥退燒。退燒藥的作用只不過令病人舒緩痛楚,不能幫助病情。
  • 小兒發燒切忌用亞士匹寧或含亞士匹寧的成藥,尤其是水痘、感冒或病毒性的感染。可能引發的雷氏綜合症足以致命,也可傷害肝和腦----非同小可!
  • 不要以火酒沫身。這樣會令表皮涼快,但同時表皮血管收縮,以致不能散熱,內裡燒更高更危險。
  • 不要用棉被局出汗。成人都有一種經驗----感冒之下醒來一身大汗,病便好了。這傳統做法可能是由這誤會引起的。其實是成人自己的免疫系統戰勝了才出汗、降溫、退燒 (因果癲倒了)。小兒發燒用「局身汗」的方法其實是錯的----危險!
***以上是一般性的大原則,個別情況變數極多,以主治醫生看過病人後的意見作準。
作者:吳德亮醫生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article/23815786









**************************************************************************
小孩發燒忙翻天~你可以這麼做…

發燒~防衛性的正常生理反應

通常定義小兒發燒是指腋溫超過37.5℃,而肛溫或耳溫38℃以上。人的下視丘有一體溫調節中樞系統,可以控制體溫,不過寶寶的腦部下視丘未發育完全,因此特別容易受到週遭環境影響而改變體溫。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沈仲敏指出,如果寶寶所處的空間比較悶,或特別躁動,燒到38℃以上有可能是假性發燒。

不過事實上,發燒是人體的一種防衛機制,引起的原因與感染有關,當人體感染病毒時,消滅病毒過程中會引發一連串的身體免疫反應,當它執行增加白血球數量,將不好的細菌殺光外,再者就是會有發燒反應。沈仲敏醫師表示,大多的發燒都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由於寶寶的抵抗力較不好,比較容易反覆感染。而感染引起發燒的主因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原因1:病毒感染

佔多數發燒的原因,燒得度數雖然高,不過沒發燒時活動力還不錯,在此爸媽也需了解,一般的發燒感冒大多屬於「病毒性感染」,因此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原則上以症狀治療為主。

原因2:細菌感染

佔較少數原因,主要特徵為發燒狀況一天比一天嚴重,且寶寶的活動力和精神不佳,細菌感染會使得病情較為複雜,需要詳細評估。

原因3:外在因素

有時早晚體溫不一,或者因為穿太多衣服感到悶熱,甚至激烈的大哭或遊戲後,以及室內外溫差過大,都有可能導致體溫升高的假性發燒症狀。此時媽咪可15~20分鐘測量一次體溫,或者幫寶寶少穿幾件衣服,確認是否為真發燒。沈仲敏醫師提醒,若寶寶為真正發燒,常會有明顯的食慾不佳、活動力變差、咳嗽、流鼻水、異常哭鬧、腹瀉等症狀,此時就應盡速就醫囉!
-------------------------------------------------------------------
寶寶發燒的居家護理法

至於量體溫的正確方法,對於年紀較小的寶寶量肛溫會較為準確,每次測量都固定一個地方,如果寶寶突然發燒,首先必須保持環境通風,盡量幫助寶寶排汗,多補充水分,定時量體溫,沈仲敏醫師也特別針對寶寶的發燒居家護理法,提出以下正確的方法:

▲38℃以上

1保暖,穿上衣服多蓋被子。

2保持空氣流通,盡量讓空氣對流。

3排汗,有助於下降體溫。

4洗溫水澡,可稍微調節體溫。

5喝水,務必多補充水分。

6退燒貼,目前坊間很多類似的退燒貼片,對於38℃左右的發燒會有效果,但對高燒的效果有限。

▲高燒38.5℃以上

1散熱,此時不要給寶寶穿過多的衣物。

2降溫,用溫水以類似撫摸的方式擦拭全身。

3服藥,此時應吃醫師處方開出的退燒藥。

▲高燒39℃以上

1冰枕,應特別留意3個月以下的寶寶不適用,因為他無法轉動頭部,有可能因此凍傷,若不確定是因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發燒狀況也不一定適用。

2散熱,減少衣物覆蓋。

3退燒,此時可使用塞劑。

-------------------------------------------------------------------

沈仲敏醫師特別提醒,應留意發燒合併出現異常的熱痙攣(抽筋、抽搐)現象,應盡速送醫。不過有時家長並無法自行評估目前發燒的主因,若是腦膜炎,主要症狀有嗜睡、嘔吐、昏迷,則不管發燒到幾度都需送醫。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沈仲敏醫師針對發燒相關病症成因,提出以下解釋以及居家護理法。

1.扁桃腺炎:主要症狀會有發燒、喉嚨痛、出膿,多是因鏈球菌、腺病毒或EB病毒感染導致。此時的飲食應以清淡溫和為主。

2.中耳炎:主要是因細菌侵犯中耳,因為耳咽管的角度比較平,細菌特別容易進入,外表看不出來,需由醫師檢查或做耳鏡檢查,有時會有化膿、積水、充血症狀。需按時服用抗生素,也就是用來治療「細菌性感染」的藥物。

3.腸病毒:會發燒1~2天,且咽喉潰瘍。此時可吃一點冰的飲料來減緩疼痛,再者可使用咽喉止痛劑(噴劑)。整個病程約5~7天會好,不過這中間需留意寶寶的活動力,是否有抽搐,若有此情況需就醫。

4.尿道感染:單純發燒,不會伴隨其他症狀,須做尿液檢查,使用抗生素,並讓寶寶多喝水。

5.肺炎:症狀有發高燒、咳嗽、呼吸急促,和感冒很相似,常引起的病源為病毒或是肺炎鏈球菌。若寶寶的痰特別多的話必須協助拍痰,頭朝下屁股朝上,手掌拱起成圓碗狀輕拍背部,並盡量在喝奶前拍以避免吐奶。

-------------------------------------------------------------------

小叮嚀:關於使用護理器具的正確知識

沈仲敏醫師特別針對常用的居家護理器具提出說明如下:

1體溫計:主要有耳溫槍(使用最多),電子體溫計、肛門體溫計,無論使用哪種都需特別注意器具有無故障,還有使用水銀肛門體溫計是較不符合現代時宜,因為有水銀較不環保。

2投藥器:若無投藥器也可使用針筒,最重要的是遵從醫師指示用藥劑量。

3吸鼻器:有分為手動和電動,如果狀況嚴重可考慮使用電動型效果較佳。

截取自-沈仲敏/陳永綺 (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607148712698210&set=a.319594678120283.74015.319586261454458&type=1&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