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畫。話】

【畫。話】讓他試著自己找出路
 
▲yoyo最近畫的自己,她畫出自己身體被桌子遮住的樣子,也想辦法去表現每個桌腳的狀態,這是七歲的她自行觀察而出的,沒有刻意教導,這真的是一種很自然的發展。 這是一篇我延遲許久的回覆,希望格友可以看見這篇文章,我相信總在我格子裡找答案的她願意與大家分享她的問題。
格友的女孩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孩子,雖然只見過兩次面,對她就是有莫名的好感,有禮貌的她畫畫時專注而可愛,真的讓人很喜愛。

格友問:
最近我又在幫妹妹找畫畫老師了,之前因你們專業的看法讓我很認同,所以就沒讓她去上坊間一般有示範教學的課,僅以提供她各式各樣的工具及不怕她弄髒的方式讓她玩並鼓勵她,現在她已不會不知道要畫什麼或叫我畫了。

不過她現在畫的畫似乎有點需要突破,比如:她不知東西重疊該如何表現出只能看到前面的物體而會畫出類似透視的方式(當然她不知重疊的概念,這是我觀察到的想法),畫人的部份也不太會畫穿衣服時就看不到身體或穿衣服的人要怎麼畫手腳,最近我有找到一位老師,我想請教你們像妹妹重疊或立體等方面的問題,是否需經引導讓她慢慢發現並改進?還是等她長大自然就好了呢?

以下是Doch老師的回覆:
..........................................................................................................
小孩有自信地畫,表示你已經讓她擁有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環境。然而我們總是免不了擔心,到底夠不夠好?原因可能是一般認為美術活動與技術發展有關,所以不時去檢驗小孩們的「進步」程度就成了成人的職責。

但是我們還是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造形活動就是心智活動,造形發展就是心智發展,而心智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它是全面性的感覺能力與分析推理能力緩慢但紮實的連結。為什麼強調不要強力干涉小孩的造形活動?因為這段歷程必須由他們主動地、以自己的方式自己走過來,這樣小孩會漸漸地發展出自己的表現方式,同時也開始建築屬於她自己的評價系統。在這過程中有多少教條就會有多少退縮的能力。這種自由的環境得來不易,對受過「嚴格」教育的我們來說,多少會在一旁蠢蠢欲動地意圖指導,因為那看起來就是會有點「不完整」。

關於空間表達的問題。

用透視的方式解決前後重疊的問題,例如先畫身體再直接加上衣服,或把兩隻朝同一方向伸展的手畫成交互重疊,代表她已經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現實狀況,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象徵式的符號。在視覺世界中,這種立體現象的平面化本來就是相當複雜的問題,若太快指導她以某種方式來畫,反而喪失她自己觀察的契機,以後反而容易形成刻板技術。缺乏過程,就無所謂「發展」可言了。

環境的刺激的確可以增強其表達慾望,重點應該是那個地方的氣氛,我們不要讓幼兒去一個競賽意味太強的場所,有些孩子是為了滿足他的好勝心而興致勃勃地去參與活動,長久下來只會壞了他自身的學習樂趣。幫她找一個足夠放鬆心情又有趣、充滿變化的學習樂園,那就夠了。我們建議,還是要讓孩子的老師瞭解你們的初衷,提醒他們讓你的小孩在美術課中自己決定大部分的事。所以我們也不要去預設學習的成果。如果她還是與以前一樣能不遲疑地在畫面上表達,那就對了。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zozoyoyo2/archives/17533471.html








【畫。話】縱使只是不經意的一撇


▲2009.08.22,yoyo,5.2ys 有個格友祕密留言給我,問了我一些兩歲多女兒畫畫的問題,這位用心的媽媽在我格子裡打轉,尋找許多幼兒藝術相關的概念。我簡簡單單地說說妳的問題,希望妳能原諒我半公開的回覆方式,因為這回覆的內容也可以幫助其他的爸爸媽媽。

妳問,小妞會說「他要畫媽媽,畫阿公,畫一堆的人,但是都是隨便撇兩撇就說好了,這是媽媽,我會接著說,真的喔,那媽媽的眼睛在哪裡?他又會隨便撇兩撇,然後說:在這裡,而且是畫在完全不相干的地方, zoyo小時候也會這樣嗎?」

Zoyo小時候當然會這樣,那時她們還在塗鴉期任何的事物都是這樣幾撇,zozo小的時候用了幾筆黃色的顏色就說是計程車,yoyo則是畫了棕色就一副大師模樣地說:小熊。這些記憶我非常深刻,是多麼可愛的年紀。關於這,妳可以讀讀這一篇:【畫。話】他說:我畫不像

妳還問,「要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不會去比較,能夠享受在塗鴉之中?...是不是大人有時候也必須要適時的出手一下?!還是....該如何做比較好呢?」

當我們和zooz yoyo一起做作品時,我們會一起做,但指的不是幫她們把作品完成,而是陪伴著她們一起天馬行空,一起討論她們的作品,我們不會幫她們畫,也不會教她們畫,這就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默契。關於這,妳可以讀讀這一篇: 【畫。話】我的孩子畫不出來

妳還說,「身邊周遭比較大的小孩,很容易透露出我畫的不像你幫我畫,或是我做不出來(玩黏土)你幫我捏...現在小孩子太聰明,不一定是他們的爸媽嫌棄他們的畫,有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畫的不像而不想動手。」

以下是Doch老師花了一些時間回覆妳的問題,希望能幫助妳。

▲左:zozo,右:yoyo,2009.08.22,5.2ys
...................................................................................
一般人會把藝術教育視為「高級」的文化教養,然而像「繪畫」這類型的幼兒教育,有它的「原始」性格。也就是說,我們成人要把幼兒的繪畫發展看成是個體的自發性發展,成人面對這種發展應該觀察的是:1.手部的發展;2.觀察力的發展;3.媒材感覺的發展。
這些部分若能綜合起來,我們才有機會看到成人視覺經驗中所謂的「完整的繪畫」,但是通常這個較「高級」的階段會在六、七歲以後才出現,。父母以記錄的態度(而不是評價的態度)介入,比較能取得一個客觀的角度,面對幼兒「一撇」或「兩撇」的「簡單」操作。

另一方面,對「評價」已有明確意識的兒童,可以將焦點放在「媒材遊戲」上,例如水彩或水墨的潑、灑、渲染等效果,這會讓兒童忘記「主題」、「描寫對象」所帶來的心理障礙。
成人的「干涉」應視為「提供」機會,而且可能要學習如何不預設成果地與孩子一起進行遊戲,這倒是成人的重要自我教育。

▲zoyo一歲兩個月的幾撇
不過,話說回來,到底給予兒童繪畫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面對zozo yoyo,我們僅僅希望她們能在接受抽象概念、道德教養、閱讀思考能力的同時,也能同步進行那比較「原始」的操作,保有自己的視覺、觸覺或聽覺的特殊能力,這些都是群體的知識教育過程中,可能會漸漸流失的「身體感」,也是建立她們自我感覺、自我認識能力的基礎。

成人若將幼兒的繪畫過程記錄下來、保存下來,這也會是孩子將來成年後,回溯自己成長過程的珍貴資料,縱使只是不經意的一撇。








【畫。話】「天才」是保留下來的


▲三歲三個月的yoyo畫豆莢 以下是格友寫信詢問孩子畫畫的問題,正當Doch打完這些回應的文章時,我覺得可以放在格子裡,讓大家看看,我不公布格友問題,根據Doch老師的回答,裡頭有些觀念值得大家參考。

--------------------------------------------------------------------------------------------
「天才」是保留下來的
文:Doch 兩歲八個月Anne(selena取)這時的塗鴉行為,按照經驗來說會持續到四歲左右。而她的玩弄繪畫工具是正常表現,表示她正嘗試新的經驗,或許成人會將折斷畫筆或者摳蠟筆視作破壞動作,但是對於幼兒來說嘗試經驗是沒有規則的。那麼,是否需要由建立「好習慣」的角度去糾正其使用方法?其實,如果父母已經決定開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就有責任盡量為他們準備沒有限制的環境。例如:一堆任意選擇的畫筆,大尺寸的紙張,可以弄髒的衣服,以及沒有責備與與批評的眼神。總而言之,成人需要的就是去設法理解這位毫無經驗與規則的「天才」可能會碰到的各種障礙,然後在每次的過程中去排除它,包含成人在陪伴中產生的疑惑(這是在作什麼?這不對,這不好看,這太野蠻了)。

▲zozo一歲多初嘗廣告顏料 因為孩子們是溝通能力不足而感覺敏銳的小動物,他們的表現慾望絕對與有權威的成人有直接關係,所以我們必須把自己的反應也算在整體環境之內。如果,孩子們發現他不斷得到表現的鼓勵,表現的機會與空間,慢慢地那種「我不會畫」的拒絕態度自然會消失。

▲zoyo一歲兩個月的塗鴉 。用黑色紙可以突顯某些顏色的痕跡。
話說回來,孩子們若是在學校接觸所謂「美術教育」,或是「繪畫課」,也會因為概念的灌輸而對自己失去信心,這時父母的態度相當重要。幫他們觀察外界障礙,取消不必要的示範課程,選擇讓他有表現衝動的環境,都是可以做到的。
有創造教育概念的課程會堅持讓幼兒在遊戲中度過一個下午,而不會以展示「作品」成果為目標。這樣的課程結果,表面上「慘不忍睹」,實際上其過程會對幼兒心靈產生莫大刺激。我們可以這麼想:想像力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被保留下來的,因為將來孩子們要接受的國民教育是一視同仁的公民教養,我們沒有必要提早縮小他們的個性發展。
關於塗鴉期,有一些細節可以注意:
1.塗鴉之所以稱之為塗鴉,就是亂畫。亂畫就是讓身體自由發揮,例如:摔、折、壓、摸、甩、刮等等動作,孩子們透過大小動作得知其效果,有助於他們的自我理解的發展。所以,大面積的畫面與易於直接使用的工具,都是輔助他自己對動作效果的觀察。
2.塗鴉時期會有不斷重複某一動作的現象,這不是他沒有變化,而是在熟悉身體(手部運動)。
3.兒童對自己塗鴉的命名相當重要,這時成人最容易出現糾正的態度,一旦塗鴉期的幼兒被糾正,他就會朝向退縮的路,索求示範與指導。只要成人抱著向幼兒無拘無束的「天才」學習的心態,融入幼兒對自己天馬行空的解釋,一切就會好玩起來。

▲zozo兩歲四個月的塗鴉,2006.12.18。zozo說這是螃蟹,媽媽幫她記錄下來。
4.黏土、陶土或堆沙,都是讓塗鴉期的幼兒進入「手的世界」重要的材料。大部分的兒童會對這種有具體觸感的活動展現更高的興趣,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摸索」的小動物。
5.主題常是讓兒童卻步的障礙,建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先讓他們亂畫,等到進入欲罷不能的階段時,再以聊天的方式讓某些主題出現,你就會看到他們隨意命名的天才。

▲zoyo一到兩歲的塗鴉。兩張全開的西卡紙合併起來讓她們畫了好幾個月。

【畫。話】偷看他世界的方法


▲zoyo的一幅畫(局部) 有一個妹妹,今年才三歲多,她跟媽媽說她想要去學畫畫,因為她的老師說她的畫好醜。
故事其實不這麼簡短,但我讀得好憂心,現在難道還有老師不知道他的一言一語會影響孩子一輩子,難道還有老師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正面鼓勵、而非負面的否定,我實在很不想面對這個問題,但我知道家長是需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以下是Doch老師給妞妞妹媽媽的回應:


▲zoyo玩水彩,2008.08.21,右:yoyo,左:zozo,4ys
嚴格來說,「學齡前兒童繪畫」其實不能算是「繪畫」,如果用「心智成長」的眼光來看, 那比較像是孩子們自由地在材料中遊戲,我們成人只是「不小心」偷窺了他們的世界,我想妞妞妹媽媽已經有分享孩子的世界的準備,如果我們希望多多瞭解孩子們,那麼在家中可以隨時準備好材料,成人就會得到更多這種「不小心」的機會。

如果兒童有負面經驗(比方說老師的不認同),那麼更需要加強她的正面經驗,來克服該老師可能的權威感在孩子心中所造成的卻步。家裡的支持(每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刻意的誇獎也是應該的,就當成發揮想像力的時刻與他一起討論作品的各種細節。孩童在塗鴉階段(通常在2-4歲)最希望別人聽他描述各種可能隨手拈來的細節(這時成人不要以「繪畫」概念來面對眼前這堆通常難以分辨的創作),一旦他有了分享經驗,他會不斷地找機會用各種材料透露他的想法與夢想。

讓他有各種大小的畫冊、零散的小紙條、空紙盒...等,還要有隨手可得的筆,當然也要有隨手收集、編上日期的準備,孩子有時會記得以前畫的,有時會重新編故事,久而久之學校的障礙對他來說應該就只是小事了,這就是我們能做的部分。
至於繪畫班,我認為所有強調作品品質的「繪畫班」都不應讓學齡前兒童碰觸,那些願意陪你的孩子玩上一兩個小時的老師,才是值得尊重的。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zozoyoyo2/archives/7223203.html








【畫。話】繪畫也是學習獨立的開始

格子裡出現了一個新朋友,靜鈺娘在我「他說:我畫不像」這篇文章裡留下一段話,她的寶貝女兒(現3.6ys)在兩歲多時就能畫出一些成形的圖案,透過我們幾篇關於幼兒畫畫的文章發現小鈺的畫大部分是模仿大人的,實際上自己想像所畫出來的比較少,她希望我們給他們一些建議。


▲黑衣:zozo,米衣:yoyo,3.3ys。
以下文章(回應)由Doch老師所回應:
幼兒做任何事情的開始總會有些恐懼感,因為陌生。許多工作成人給予協助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造形工作應該要容忍這種畏懼,因為這是幼兒可以全心獨立的工作,前提是成人不要做好與壞的評价,只要理解。

很明顯的事實,小鈺手繪的興致高揚,可能大家的鼓勵給她很大的信心,所以她強烈的創作慾是毫無疑問的,我們要好好順勢而為,給她更多的媒材去嘗試,否則會導致她對其他表現方式的畏懼,而不斷地回到安全的模式。
我發現小鈺對形狀很敏感,握筆的力道控制也適當,可惜變化稍微少,表示她必須要外來的刺激,如果她的模仿力強,倒是可以在成人的引導下,開始注意頭部側面、手指、腳趾、腰部動作的表現,這可以用真實的肢體動作做為觀察對象再表現出來,這樣可以慢慢讓她習慣自己肉眼與手繪的連結,但是這不是一促即成的事,簡略地說,這牽涉到大腦視神經與小腦運動神經之間奇妙的橋樑作用,以及獨立完成的勇氣。

最後建議讓她玩更多立體造形的遊戲(例如積木、黏土),這樣能平衡她平面與立體之間表現的落差。此外,畢竟鉛筆、蠟筆的層次是那磁性繪板做不到的,盡量讓她身邊有本素描本吧!這素描可以讓她自己回顧以前的痕跡,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改變它或保留它,這會是她學習獨立判斷的一小塊園地。

▲孩子是可以決定自己的畫作的,yoyo決定彩色筆不要破壞先前畫好的水彩畫,所以她沒有加上去,而是畫在下方。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zozoyoyo2/archives/4729415.html








【畫。話】他說:我畫不像


yoyo,3.1ys 我有一篇文章的閱讀率、詢問率很高,「我的孩子畫不出來」這篇文章裡很多父母在回應欄裡陸陸續續問相關的問題,突然,我發現現在的父母真的很重視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這是一種好現象,而我們也願意為這種好現象提供更多的建議。

Angel問我一個問題,她說寶貝兒子(3.3ys)好像不太喜歡畫畫,他很在意像不像的問題,他的圖像還停留在直線的階段,所以針對這樣的問題,我請Doch老師提供經驗,希望能夠幫助Angel及其他父母。
關於只畫直線
這可能牽涉到:
1.孩子的手部運動方式,可以注意生活上的工具操作,盡量讓他參予,例如鎖螺絲、搖鉛筆機...等。
2.桌子的高度、畫圖的姿勢,也會影響他手部運動的靈活度,基本上在垂直的面上畫圓型與曲線會比較便利。可以試著用畫板靠在牆上,或直接在牆上、地上畫。

關於畫的意願
1.每個人只要視覺正常都會自然地評價自己畫的像不像,但是幼兒的視覺經驗與成人的大不同,他們的「像」與成人自然相去甚遠,可能只要某個局部被表現出來,某個物體的的色彩出現,或某個物體在某個環境裡的狀態有表達出來,他就認定是「像」了。我們可以說這比較像是「作一個具代表性的符號」。所以與其直接教他如何畫,應該去詢問孩子某個物體中他認為最重要的部份,當然要有技巧性地問。然後在他願意下筆的同時,再適時提醒他其他視覺上的或結構上的細節,這樣就間接引導了幼兒純視覺上的觀察力。
selena舉兩個zoyo早期與最近的問題,像早期zoyo畫畫只要是顏色對了,她就認定就是那個東西,也就是說她就覺得像,例如揮灑幾筆棕色的筆畫,就一付大師的樣子說:「小熊」,畫了幾筆黃色的顏色,就說:「計程車」。
而最近zoyo風靡巴士,有一次爸爸鼓勵她們畫巴士,她們卻說:『我們不會畫』,爸爸很訝異地繼續詢問,後來她們說:『巴士裡面有方向盤,我們畫不進去』,原來她們認為一輛巴士最重要的是要有方向盤(有方向盤對她們而言才是真正的巴士),而她們覺得她們畫的車子太小,方向盤擠不進去,所以不像,爸爸換個方式鼓勵說:『那明天我們把公車畫大一點,就可以把方向盤畫進去了』。

經過鼓勵後,yoyo畫出爸爸在開車,裡頭有著側面的爸爸與方向盤及車燈。
2.畫圖需要工具,如果他在工具無慮、媒材不缺的環境中,他自然會動手,家裡應該要有好幾個角落提供這種環境。

最後,提醒陪伴小孩的父母,美術創作沒有固定目標、沒有固定標準,而且在早期繪畫階段中有很大一部份的樂趣直接來自於媒材本身的變化與實驗。這對剛開始接觸另一種表達語言的幼兒更是重要。想一想,事實上他們學著使用舌頭與嘴型說話也是經歷了類似的階段。

本文獲中時嚴選好文(2007.10.9)
後記:小包子畫出人像囉!第一次畫出人臉 by 小包子的家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zozoyoyo2/archives/4192069.html








【畫。話】塗鴉與著色本

格友吉妮有兩個非常可愛的雙胞胎公主,吉妮與先生非常用心地照顧琪琪琳琳,爸爸用一種非常有趣的方式教她們畫畫,當我看見妹妹非常熟練地一邊唸韻謠一邊畫爸爸的臉(請參看「這是爸爸的臉」一文),心裡就覺得她們好可愛,而且怎麼這麼會說話!

當然我發現吉妮有些擔心,她非常客氣地尋問我們這樣是否恰當,我讓Doch看了妹妹畫圖的影音檔,他還笑說自己小時候也聽過這種韻謠,而且其實還有很多種唸謠畫法,總之這可愛的妹妹讓Doch老師很認真地回答吉妮的問題,以下為他的說明:
建議把這種小遊戲當成親子之間的小遊戲(selena:我是真的聽見你們親子間甜蜜的互動),或是增進語言發展的童謠唸唱之輔助(妹妹的確很會說話),這種活動其實很好,但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因而減少小孩自由塗鴉的機會,因為在藝術教育裡,幼兒的表現方法就是塗鴉,因為我們可以透過小孩塗鴉來觀察他的心智成長,例如觀察力、空間經驗、情緒經驗等等。但是如果他的繪畫活動過於定型,將會喪失這種觀察的機會。例如小孩不斷地出現重複的動作(長時間固定畫某一種形狀代替某種東西或使用著色本),就無法進一步表現他自己的特殊感覺。
總言之,給幼兒自由塗鴉的機會其實不是培養美感,而是先讓他能無壓力地自由表達,縱使我們看不懂。

▲給孩子一些紙,增加他畫畫的機會,yoyo,2.7ys。
著色本降低孩子的創作力
其實很少在格子裡呼籲不要用著色本,因為我們的確發現市面上販售太多著色本,也看到很多媽媽依照前人經驗買了一些給孩子塗顏色,我曾經在一次閒聊當中和Doris媽媽及Osaru提起我們家是不會使用著色本的,為什麼呢?我節錄「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一書中的圖片解釋之:
以上三個圖是說明同一個兒童因為著色本的關係,而影響他的繪畫表現及創造力,上圖是這個小朋友原來畫鳥的樣子,後來因為使用著色本(中圖,請替這七隻鳥塗上藍色),結果他畫鳥的方式竟然漸漸變成下圖的樣子,原來那活潑的鳥圖案,卻變成死板的著色本版本。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喜歡塗顏色,不妨建議你自製著色本,自己劃線自己再塗色彩,這樣還可以增加孩子畫畫塗鴉的機會呢!

後記:
「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譯自Viktor Lowenfeld的「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特將本文回應吉妮所問的問題,更謝謝Doch老師的回應。
資料來源

【畫。話】我的孩子畫不出來


(zoyo畫水墨,1.4ys,站著的是zozo)
zozo yoyo動物穿衣裳畫畫的那一篇文章裡,以斯帖回應著說,自己的孩子有的時候畫不出自己想畫的東西,我記得,有一次,yoyo也有這樣的情況,她希望爸爸幫她畫,當然這時候,大人是不可熱心公益地幫忙拾筆作畫。

該怎樣引導孩子畫畫?又有哪些該注意的事項?我忍不住請教我的枕邊人~一個教過幼稚園幼童到六十歲老長輩的美術老師,以下是由Doch講解,selena會議紀錄啦。


就以以斯帖的心肝寶貝約書亞想畫恐龍為例好了:
首先,大人必須要注意的是,我們不應該在腦袋裡有一隻正確的恐龍形象來影響孩子,如果孩子說他畫不出來,你或許可以問他:『你想畫一隻什麼樣的恐龍?』,我們可以試著用問答的方式慢慢地引導他,營造一個故事的情境,引導孩子去想像那個畫面,而那個畫面包含著:恐龍處在何處?牠在做什麼?牠在想什麼事情?這些問答的目的其實是將孩子對恐龍的喜愛轉換成一種想像力。當然,引導的最大重點是當孩子透過故事性的引導,不管他畫出什麼樣子,就算是三頭六臂的怪物或只是幾個大圈圈你都得接受,不能有任何的批評,只能分享他所創造的故事


很重要的,六歲以前都不應該特別強調正確形象的描寫力,後果會怎樣呢?
-那就是他以後真的都畫不出來了,而身為父母的你可能都要幫孩子畫畫了。
這只是關於想像力的部份,最後預告一下,Doch老師說,會再淺談關於如何透過繪畫培養觀察力,期待呦!(老公,你說到要做到喔!)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zozoyoyo2/archives/276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