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寶寶別再哭了!如何應對嬰兒不明所以的大哭?



寶寶三個月以前,新手爸媽最常見的問題是什麽? 答案是:「寶寶爲什麽哭?」新生兒不會講話、不能溝通,新手爸媽自然戰戰兢兢,可是如果寶寶總是嚎啕大哭,而爸媽不管如何安慰都沒辦法讓他安靜下來,這不啻是巨大的壓力。而爸媽更怕的問題是,寶寶是不是生病了? 我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對?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麽辦?
統計發現,有差不多 30% 的新生兒會總是這樣不明所以的大哭,醫學上有一個詞專門描繪這種情況:colic,它來源於古希臘語 Kolikos,意思是腸子。中文把它翻譯爲疝痛或者腸絞痛,也有人稱之爲肚風。傳統觀念以爲,嬰兒在吃飽以及健康的情況下,經常性的大哭,是因爲腸道未發育好,會産生很多氣體導致他肚子絞痛,所以大哭。但是現代醫學研究這麽多年的結果卻發現,colic 其實和消化系統不一定有關,不過這個詞卻仍然沿用下來,而目前醫學上對 colic 的定義爲:持續了至少三周、每周至少三天、每天至少三個小時的不明原因的大哭。

那麽 colic 到底是什麽引起的呢? 答案是不知道。醫生學者們到現在也沒有找到 colic 的原因,只能猜測原因大概多種多樣,和嬰兒性別、是否早産、是否母乳都沒有關係,就是有 30% 的新生兒會出現 colic,這其中只有不到 5% 的嬰兒確實是因爲器官性病變的緣故 ( 比如對母乳或者奶粉過敏、胃酸返流等等 )。

那麽,新手爸媽們如何判斷寶寶是不是有colic呢? 有幾個簡單的原則可以參考。
  1. 寶寶在吃飽且沒有其它疾病的情況下哭得特別多
  2. 一般是傍晚時分哭得最厲害
  3. 寶寶哭的時候總是把腿蜷到肚子上並且背部彎曲
如果寶寶總是在吃奶的時候大哭並且吐得厲害,那就有可能是消化道的問題,比如胃酸逆流,一定要給專業的醫師檢查過,不可耽誤。

那麽如果寶寶是 colic,有辦法治療嗎? 答案是沒有。Colic 可能是現代兒童醫學領域裡面最有趣的現象之一了,醫生不知道成因,也沒有什麽辦法可以幫助到父母和嬰兒。大量的醫學研究都表明,目前一切的藥物或者其它干預手段,都無法證明確實有效。而且,也沒有必要。一般 colic 症狀自兩周大的嬰兒身上開始出現,到他們四個月以後,絕大部分會自動痊愈。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嬰兒體重持續增加並且沒有其它生理狀況出現,那麽就不用任何治療手段,等他自己搞定。另外,colic 這個階段對寶寶日後的發展並沒有影響。
雖然目前尚無對 colic 有效的治療,但是醫生學者們也都意識到,colic 可以給一個新生家庭帶來巨大的折磨,特別是産婦體內荷爾蒙分泌還不穩定,有可能因此而産後憂鬱;有些父母無法承受寶寶天天長時間的大哭,說不定會情緒崩潰而失手造成對寶寶的傷害。所以,新手爸媽要了解關於 colic 的一些基本情況,萬一自己的寶寶也出現類似症狀,至少心理上有凖備,知道這不是自家的特殊問題,也明白這只是寶寶成長的一個階段,要相信他很快就會好轉。當然,天天看著寶寶哭,哪個父母都會心疼。根據很多育兒專家的總結,有一些經驗法則可能可以幫到寶寶,讓他覺得不那麽難受。
  1. 如果寶寶有 colic 的症狀,就不要嚴格按照育兒指南的一些規則來走。比如新手爸媽不必堅持三個小時才餵一次寶寶,而盡量按需餵養,看到他餓了,就讓他吃飽。
  2. 餵寶寶的時候,讓他的身體保持頭高腳低的傾斜位置。
  3. 用奶瓶餵養的話,選擇那些比較不容易産生氣體的奶瓶。
  4. 餵奶的時候,多次長時間的幫他拍嗝。
  5. 經常性的幫寶寶順時針揉揉肚子。
  6. 採取一些讓寶寶覺得安慰的方法,比如給他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或者把他包裹起來讓他覺得回到了母親體內。
  7. 輕輕晃動寶寶,或者開車出去帶他兜兜風。
  8. 試一試白噪音 (white noise)。網絡上很容易找到,chrome 也有白噪音擴展。它聽起來沙沙的,近似於電台 FM 頻段空白處的聲音。這種噪音在可聽頻率內的功率是均勻的,可以屏蔽掉人耳十分敏感的高頻噪音,對一些人來說能起到提高注意力的作用,對很多新生兒都有安慰奇效,有些人會用白噪音陪伴寶寶入睡。

上面的方法並不是對所有的 colic 嬰兒都有顯著效果,父母對著經常性大哭的寶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很多爸媽可能都希望有藥物可以治療。雖然醫學上並不認爲任何藥物對colic有效,但市面上仍然流行著一些針對它的常用藥,比如用於緩解脹氣的肥仔水 (gripe water),又比如益生菌。如果孩子哭鬧得實在太厲害,父母們咨詢過醫師後,決定選擇一些藥物,那麽可以一次試一種,假設一個星期下來都不見效,就不必再給寶寶吃不必要的藥了。

對 colic 還有一些中醫和非常規療法,比如針灸和嬰兒按摩。現代兒童醫學對這一類療法持保守態度,認爲尚無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他們有效。父母們如果想要選擇非常規療法,要先諮詢過專業醫師,並且千萬不要忽視治療過程中有可能對寶寶造成傷害的因素。
資料來源http://babynews.in-mommy.com/2013/09/colic.html?utm_source=social&utm_medium=fb&utm_campaign=in-fanpage







******************************************************************************
如何糾正孩子任性哭鬧行為?
有關的研究表明,在獨生子女中,有60%以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任性行為。任性的孩子,主要表現為:想幹什麼就幹 什麼,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得到滿足,不滿足就大吵大鬧,偏不就不不離口,無論家長怎麼勸說也不管用,難以克制自己。不過,我們稍為留意觀察,就 可以發現,孩子的任性哭鬧是有選擇性的。


  許多孩子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慈祥的母親面前常以哭鬧來威脅,進而達到目的;而在嚴肅的父親面前,卻變得十分乖巧,從不敢嘗試以哭鬧 來達到目的。孩子的哭鬧任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選擇性呢?這是因為孩子從小在不同的人面前哭鬧,受到不同的強化所致。孩子從小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慈 祥的母親面前,只要一哭鬧,想要什麼,肯定就得什麼——這是對孩子哭鬧任性行為的一種正強化;而在嚴肅的父親面前,以哭鬧作威脅,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東 西,反而會遭到父親的責駡甚至有時還挨痛打一頓——這是對孩子哭鬧任性行為的一種負強化。由於我們的不同強化,所以孩子的哭鬧任性行為也就有了選擇性。
  孩子任性行為的選擇性給我們這樣一些教育啟示:
  孩子的合理要求,他不哭鬧,我們也要想辦法滿足他,不要總等到他哭鬧提出要求後才給予滿足,否則就會強化孩子以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的傾向; 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任憑他怎麼哭鬧,也不能滿足他,否則也會強化孩子以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的傾向。在處理孩子的任性行為上父母態度要一致並且要堅決, 同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一定要與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的態度。要不然,對孩子的任性要求,父親堅決不給,而母親卻給;父母堅決不給,爺爺奶奶卻給,這樣讓 孩子的任性行為也就有了選擇的機會,他的任性行為就永遠不會得到徹底糾正,同時這樣做還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雙重人格(父母面前是個乖孩子,爺爺奶奶面前則 是個極端任性的孩子),這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我們認為,要徹底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成人就要採取一致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對自己的任性行 為,只有放棄,別無選擇。
  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不予理睬的方式。即面對任性的孩子,只說一句警告的話,然後通過以下的幾個步驟糾正他。
  1)面對孩子的種種理由與各種胡鬧行為,採取不解釋、不勸說、不爭吵的辦法,否則就會強化他的爭吵、胡鬧行為,使他的目的得逞。可以先保持一段時間的沉默,做你正在做的事。
  2)如果孩子進一步胡鬧,且使你難以忍受時,可以暫時離開現場。這時仍然保持不批評、不與之講道理、不打、不罵的態度。
  3)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告訴他:你剛才胡鬧是不對的,現在你情緒穩定了,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了!以後你再這樣,我們仍然不會理你。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114570&prev=115852&next=114257&l=f&fid=78






*******************************************************************
不要害怕小孩「哭」
「老師,我兩歲半的孩子,又哭又鬧的,就是不肯刷牙,怎麼辦?」「老師,要怎麼讓我三歲的孩子不玩我
的手機?不給他玩,他就一直哭鬧……
不好好吃飯、不肯坐汽車安全座椅……每次演講完,面對這一長串同類型、讓爸媽憂心的問題,我心中非常
了解爸媽的焦慮。因為這些看起來像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其實是生活習慣,也是很「大條」的教養或管教問
題。它們不但主控著全家人每天生活的步調,也主宰著家庭氣氛,誰也無法置身事外。
為什麼做不到?
現代的父母雖然知道要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但經常害怕孩子以哭鬧應對,不知道該如何執行?其實
「哭」是孩子表達的工具之一,我們要以正常的態度來看它,別動氣!
但是,假如長期讓孩子以哭來得到他想要的結果,那樣的哭,就會慢慢的轉成小鬧、大鬧、甚至胡鬧的習慣
。所以,爸媽想要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生活常規,就要從嬰兒期開始,為他們建立食衣住行的好習慣,而且別
怕孩子以「哭」來表達他不想坐下來吃飯、不想坐汽車安全座椅……
這之間的方法就在:你要不動氣的堅持(比如,不坐汽車安全座椅,那就無法出門),並以自然結果法,讓
孩子了解選擇權在他(比如,不好好吃完飯,那麼飯就會被收走)。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生活
習慣。
引用《親子天下》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330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43






******************************************************************************

解讀小寶寶發脾氣與攻擊性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雖然父母擔心孩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爲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産生沮喪的情緒。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
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麽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衆,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爲止,或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衆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氣爲止,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爲。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
攻擊性
惱怒和攻擊性常見於2歲左右的孩子中,兩者聯繫密切。不過,攻擊性通常被視爲惱怒的極端表現形式,而且直接針對他人。幼兒會打、咬、抓或踢另一個孩子、成人或動物。一個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憂慮和擔心,而且這種行爲不受其他孩子和父母的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時表現得有攻擊性,這並非意味著他長大就是攻擊性的,或是抗拒社交的。
對成人來說沮喪是件小事,對一個孩子 來說可能會是件大事,導致動粗。所以大多數幼兒偶然會打或咬別的孩子,或猛推人一掌。出於好奇,也因爲他不知道那樣會疼,孩子還可能捅人家的眼睛、咬人或扯別人的頭髮。同時,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不願意與人分享、想獨佔玩具、爲爭奪玩具打架,這都是正常的事。男孩被認爲比女孩子更具攻擊性,但是這是本能所致還是後天習得,仍然是一上頗具爭議的話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爲、欺負其他孩子 ,他需要明白他的行爲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幫助他學會用其他途徑宣泄惱怒、表達自己。
導致攻擊性行爲的原因
你的孩子生氣,因爲:
*被阻止做他想要做的事,或者不易被人理解。
*太小,不知道有些動作會把別人弄疼。
*在感情上覺得壓抑、不安全或不被人愛。
*覺得嫉妒,例如家裏有了新的嬰兒。
*模仿一個曾經對他進行過攻擊的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
*對某種食物或添加劑有過敏反應。
*受到身體缺陷(如聽力受損)的干擾。
*疲倦和饑餓。
*狂躁--比起安靜靦腆的孩子來說,這種孩子會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精力與熱情。
*通過戶外體育活動仍未能消耗精力。
*看到電視上的暴力和攻擊性人物成功逃避懲罰。
*不斷受到批評和懲罰。
制止攻擊性行爲
一看見負面行爲的迹象,就必須作出反應。如果你的孩子咬、打或踢你或其他孩子,要告訴他這會弄疼別人,你不允許他再這麽做。如果你們在一起玩,或者你的孩子正在跟另一個孩子玩,你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爲,告訴他:如果再這麽做,你會離開,或他的玩伴會離開。然後,關注受欺負的孩子,不要理會你的孩子。如果他無視你的警告,再次重復攻擊性行爲,你就要實施你的威脅。如果他的行爲是針對你的,你們正在家裏,把孩子移離現場,放到另一個房間裏呆一段時間。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時,有些父母覺得打屁股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這只會教給孩子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有些人認爲,給他一個不痛的巴掌去告訴他做錯了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攻擊性十分憂慮,諮詢醫生或保健人員。
預防攻擊性行爲
當孩子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要注意他。就像發脾氣一樣,對一個即將採取攻擊性行爲的孩子,有時是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開的。例如,如果爲了爭奪一件玩具,你的孩子即將跟另一個孩子打架了,把玩具拿開,讓他們進行別的活動。對一個即將咬人或踢人的孩子大喝一聲“不”,可能會制止他的行動,或者試圖用響亮的聲音說,比如:“傑米抱抱”或者“傑米親親珍”。
然而,不必總是趕忙去化解3歲孩子的紛爭,除非一方即將受到傷害。如果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那就最好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那麽當另一個孩子來玩時,爲避免爭吵,將他心愛的玩具拿開。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當中過於興奮,利用喝水或吃零食作爲小休,讓他靜下來。此外,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活動去消耗精力,在一天當中讓他跳舞或到處跑跑。
在安靜的時間裏,跟孩子交談,以便找出是否有事情在困擾著他。他可能對新生的嬰兒心懷嫉妒,可能對生活的變化感到不安。孩子長大一點時,應當教給孩子 如何做到有主見,善於表達,而不採用攻擊性的手段。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你應清楚表明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爲,而不是他本人。他自己可能對自己的行爲感到很不愉快,需要你向他證實他還是可愛的孩子。
欺負人
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欺負人,並且可能專門針對某一個孩子。採取行動很有必要,不要以爲這種壞行爲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你認爲孩子在欺負人,應該找出原因--嫉妒、自卑、沮喪或者別人在欺負他。
孩子爲什麽發脾氣?
  
事實上,小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種類型,只要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排解工作。
  
1.疲勞或受挫折時發脾氣。孩子在饑餓、疲勞或爲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時,很容易發脾氣,其發泄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東西。對此你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他小睡或給他小吃。如果這樣還不行,你就要設法使他安靜下來,問清楚他哪里不舒服,並安慰他,鼓勵他,給他提供幫助。如果還不奏效,就讓他去做些別的事情,以轉換心情。
  
2.尋求注意。有時,孩子想要和你玩,想要你注意他,或者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比如買玩具),或者你出門不準備帶他,於是他就連哭帶喊,甚至重重地撞門。這時,你需要對他微笑,對他說你愛他,並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發他的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再主動與他談話。
  
3.賭氣說“不”。“該吃飯了”,你宣佈說,但你的孩子卻說不”;“我們去散步吧!”,他還是說“不”;無論你說什麽,他都反對。這時,你可以推遲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輕音樂,讓孩子放鬆一下,切忌做正面衝突。就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不順的時候,雨過天就晴了。
  
4.破壞性或惡作劇的發脾氣。他們可能會專門在公共場合和人多的時候,發出尖叫。對此,你可以採取隔離的辦法,既讓他冷靜下來,又作爲一種懲罰。事後,你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也不受歡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爲和表現。
  
.情緒失控。有時孩子會在身體上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著而且連踢帶敲地鬧個不停,此時你一定要冷靜,儘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事後,你一定要認真聽取他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以防再犯。
  
家長的處理辦法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太“專權”了,什麽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麽,爲什麽。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爲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沈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麽不對之處。
[轉帖]現身說法----阻止小鳥發脾氣
昨天快睡覺了,小鳥突然發現了個新玩意:電暖氣上的鐵支架。
她拿下那個鐵東西,興高采烈的放在頭上當髮卡。其實她一拿到手裏我就發現了,如果她只是拿拿就放下我就不管了,但一看她那架勢,像是不玩個天翻地覆不罷休,於是我就走過去,說:“該睡覺了,瀅快點上床,把這個給媽媽。”然後相當於搶過來那個鐵東西,轉身把它擱到了安全的地方。(很粗魯吧。 ) 小鳥果然大哭起來,“給我,給我,你不能把它搶走,我還沒玩夠呢,哇。。。。 ” 我把她抱到床上,她還掙扎著,然後我突然福至心靈,(可能是白天剛看的關於孩子發脾氣的文章給了我靈感。)我就乘著她哭的間隙說:“媽媽把東西拿走,你不高興了是嗎?” 這時候如果說的話不打動孩子心扉,她是很難停下來的,這句話大概剛好說到她心裏了,她停了一下,我接著說:“要是我喜歡玩什麽,別人不讓我玩,我也會不高興的”(尋求共鳴,並弱化反應程度—我用“不高興”代替了“大哭”)
“剛才的鐵鈎子兩邊有鐵銹,又帶尖,太危險了,媽媽就收起來了。但是我知道,”
“比如媽媽也想開車,但爸爸說我開得不好,讓我練好了再開。我也不舒服,但我哭了嗎?”
“沒哭。” (她應我的話,我就知道,這個例子讓她感興趣了。)
“我知道爸爸是爲了我好,所以我也不太高興,但是我才不哭呢,等我練好了再去開嘛。我是不是很聽話。”
“嗯,我也很聽話。”
…… (又重復強化了一遍)
“好了,睡覺吧。”
我很高興自己應付了一次發脾氣事件。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bid=11&sID=727947&r=243&page=1
http://tw.myblog.yahoo.com/jw!_ly7VjWFHB5aoc0Ftede/article?mid=270&prev=274&next=266&l=f&fid=10








********************************************************************************
寶寶亂發脾氣?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陳富美
     道生華城托兒所教學組長 陳桂盈
教養子女,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與技巧。不同於過去舊時代的威權式管教,新時代的家長,就算不以體罰或斥責做為管教手段,依然能教出知書達禮、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無法見容於家長的壞習慣或是不當行為~是過渡期的適齡行為?還是身心障礙的徵兆?又該如面對與處理?相信是許多家長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寶寶亂發脾氣?

* 行為解讀

發脾氣是孩子表達挫折感的一種方式。一個2-3歲大的孩子因語言表達能力不夠、也不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怒氣,所以只能以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憤怒與挫折感,例如尖叫、哭鬧、摔東西或是賴在地上、眼睛不肯看著你等方式。

而所謂的挫折感則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自己在嘗試某些事老是不成功、或是家長對他說「不」。在嘗試中體會到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對一個各方面能力都有限的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他可能是做不到,或是說不出來。

也就是說表達能力還趕不上思考速度、理解能力遠超過表達能力。他知道他想表達什麼,可是卻說不出來,於是對自己生氣也對你生氣,氣自己說不出來,更氣你不瞭解他。

而這個年齡的孩子也知道當他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最快的方式就是跟爸媽開口要,例如新玩具或是可口的點心等。當家長跟他說「不可以」、「不行」時,他無法瞭解為什麼、更不可能知道家長是以經濟狀況或是健康考量跟他「say no」,因為無法理解也還未學會控制脾氣,於是就發作了。

若是在公共場所發作,更會讓許多家長覺得無地自容,無法理性面對時就只能以打罵或是妥協的方式做處理。其實發脾氣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種必然,你無法預防,但卻可以幫忙他控制脾氣、宣洩怒氣。

* 家長錦囊

孩子發脾氣你無法完全預防,如果他常常發脾氣,你可以從中逐漸找出一些模式,進而幫助他減少發脾氣的次數。例如有些孩子累的時候就會發脾氣、或是在肚子餓、遊戲中被干擾的時候發脾氣,瞭解以後就盡量避免這些情形發生。陳富美老師認為要一個小小孩學習情緒管理實在太難,教他認識這些負面情緒及學習以口語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才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此外,家長應該試著幫助孩子排解怒氣,而不是跟著發飆。當孩子失控時,你也跟著發飆,只會讓他更沮喪、更加失控。家長不用立刻要他停下來,反而應該靠近他,讓他感受到你想要幫助他,你的溫柔介入會讓某些孩子靜下來,有些則不,非得等他發洩完畢否則很難靜下來。

當孩子平靜下來後,你可以幫助他說出來,並且告訴他生氣不是不對,而是因為生氣打人或傷害自己才是不對的。或是教他以其他方式來發洩,例如拿個枕頭或是墊子讓他打或踢等等。

還有,就是不要輕言「不」。在公眾場合孩子因你的拒絕而大發脾氣也許讓你難堪,但是許多家長事後可能會發現,如果他們當時能夠瞭解那件事對孩子來說有多麼重要,就不會輕易說「不」了。

不過家長的妥協與讓步不能是經常性的,如果你發現這已變成常態,就要想辦法改善。短時間內也許你常要忍受他的發飆,但只要你保持冷靜與堅持的態度,孩子早晚會知道發脾氣不是向你抗議、要求達到目的的最好方法。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35.asp






****************************************************************************
【教父母妙招】當孩子發脾氣時
幼兒,尤其是0-8歲的孩子,由於心理及生理方面發育未成熟的原因,有時會無理取鬧、生氣、發火、丟東西。這個時候也往往是父母最頭痛的時候,看著您的小不點兒在那兒翻身打滾,大喊大叫不知怎麼辦好。


幼兒發脾氣的原因大體有兩類。一類屬於「驚慌型」(Panic Tantrum),經常發生在當孩子感覺到過度失望、害怕、勞累或遭遇挫折時等。這種情況下比較合適的方法是給予孩子感情上的支持和安慰,如擁抱等。


另外一種發脾氣的原因為「控制型」(Control Tantrum),常常發生於孩子想通過此辦法來強迫家長答應他們的要求,當然有時是一些無理的要求。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來判斷孩子到底是哪一種原因就是抱一抱孩子,用同情理解的語氣來安慰他們一下。如果他們慢慢安靜下來,那可能就是驚慌型,如果這樣就簡單一些,問一問是不是累了,渴了或餓了,多給他們一些擁抱。可是如果他們把你推開,仍然堅持哭鬧那就是控制型。對於這種類型的哭鬧,您就要小心了,並要採取一些措施。     當孩子剛一出現要發脾氣的跡象時,父母就要有反應。說話的聲音和語氣要比平時更嚴厲一些。


帶孩子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和房間,用鎮定的聲音告訴他們:你現在需要安靜下來,我會等你安靜的時候再和你談。     用你的表情和形體動作告訴孩子這樣的無理取鬧是不可接受的,他惹了大麻煩。事情過後,向孩子解釋清楚他並不會因此而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不要因為孩子一發火就滿足他們的要求。     除了以上一些事後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儘量避免此種事件的發生。


下面是給父母的一些小竅門:   


避免總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對於一些不想讓他們玩的特殊物品最好不讓他們看到。


孩子有發火的前兆時,就要採取措施。


用其他遊戲或食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儘量保持日常生活規律,對突發事件要和孩子做簡單解釋。 表揚孩子好的行為。



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父母要想一想,再說「是」或「不是」,然後堅持原則不再更改。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_ly7VjWFHB5aoc0Ftede/article?mid=253&prev=254&next=238&l=f&fid=10







******************************************************************************
孩子鬧脾氣/教他同理心 勝過賞與罰

【聯合報楊婉伶/北市宏恩醫院職能治療師】
2012.12.08 02:50 am

小強(化名)又生氣了!小強媽媽很苦惱:「為什麼他都不能等,我在忙家事,跟他說了,等一下再買給他,又不是不買,他就是要大哭大鬧才甘心!」
孩子不能等待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先天氣質的因素,或後天習慣的養成,但以我對小強的了解,我認為他根本沒有體會媽媽的心情,更精確的說,他不了解媽媽「正在忙」的心情。
理解、辨認和回應別人感覺的能力,便是同理心,換句話說,也就是「設身處地」的能力。
有同理心的人,往往有好的人緣、順利的團體生活、愉快的人生。但現在的孩子,或許是少子化和電子產品當道,他們很少機會去感受他人在想什麼,也缺乏豐沛的互動經驗,往往從自己的觀點出發。
以前文的例子來看,小強可能只是想著,媽媽現在不買給我,所以就是不買,他無法體會媽媽的想法,所以著急,然後便生氣了。
通常家長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賞」,就是當孩子鬧情緒時,立刻買給他,滿足需求,預期結果就是小孩馬上不生氣;二是「罰」,打他一頓或者剝奪他的權利,小孩只好當下屈服。
但不論是賞或罰,都無法有效嚇阻上述情況,反而可能不斷重複發生。
我建議小強的媽媽,以繪本或卡通教導小強同理心。利用三步驟:找一找、指出來、想一想。家長先闡述給孩子聽,一邊問孩子問題,等熟練後,再引導孩子分享。



   推薦繪本
家有生氣小恐龍/大穎文化
生氣湯/上誼
生氣的亞瑟/三之三
壞心情/小魯文化
我好生氣/天下雜誌
我要來抓你啦!/格林文化
誰偷走月亮?/童心房
雷公糕/遠流

2012/12/08 聯合報】http://udn.com/






*******************************************************************************
沒有孩子天生喜歡欺負人|小惡霸vs可憐蟲
愛欺負人的孩子並非天生如此,他們的行為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一群同學每天都在校車上欺負一個同學。他們不是批評他的穿著,就是取笑他的長相、成績,甚至是家人。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個月,校方都沒有出面來管這件事。有一天,校車司機把這一件事告訴一個來接孩子的家長,這個孩子是那一群專門欺負弱小的其中一個。司機告訴這位家長,他的孩子每天都在辱罵一個「特教班」的同學。這位家長知道後,馬上問他的孩子有沒有這回事,當他聽到他的孩子回答「有」時,他接著打了孩子好幾個巴掌。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一群少棒聯盟的孩子正在打棒球,突然有一個七歲的學童羅伯滑進二壘,並且把二壘手撞倒,結果造成二壘手受傷,幸好傷勢不嚴重。但離譜的是:在回家的路上,羅伯的母親居然不斷地讚美他:「滑得好,你真勇猛!」

校長打電話給馬修的家長,說他今天和同學打架;不僅先動手打人,還打傷了同學的鼻子。晚餐後,馬修的父母和馬修一起討論這件事,最後三個人達成協議,就是馬修以後不可以再和同學打架了。不過,他們起身離開餐桌時,馬修的父親卻對他點點頭,並使個眼色說:「你那一下打的真準。」

兩個小朋友在玩玩具,一個小朋友走過來,一下子就把玩具搶走。他的父母看見了,其中一個家長說:「不可以讓他這樣,去把它拿回來。」他的孩子沒有反應。於是他更生氣地說:「你必須替自己出氣,快去搶回來。」他的孩子不但不動,還開始哭了起來,最後只見這位家長滿臉挫敗的樣子。

以上這幾個例子,家長都傳達了一個訊息給他們的孩子,那就是力量等於權力,侵略是對的。只要你比別人高大強壯,就可以用暴力侵略對方。不少專業文獻都顯示,如果父母使用這一類的處理方式,很容易使孩子養成愛欺負人的習慣。

沒有孩子天生喜歡欺負人,他們的行為往往是父母造成的。父母本身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他們本身有侵略別人的行為,他們的孩子就會有樣學樣。當父母鼓勵或暗示孩子可以「侵犯他人」,孩子就會更加肆無忌憚;而父母如果老是打罵孩子,孩子就會如法炮製,找上那些比他弱小的孩子。會欺負人的孩子,不是原先就這麼惡劣,他們可能是受到某些壞影響,例如學電影、電視、電動玩具、書刊和漫畫的暴力作為,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父母的身教。

要矯正孩子愛欺負人的惡習,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父母,如果父母的行為模式很正確,就能避免孩子學到那些不良的行為示範。這說起來簡單,實際上並不容易。因為有些父母可能根本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他們總認為「替自己出氣」是積極的,是「掌握狀況」,是可以刺激孩子成長的。他們會這樣認為並不是他們的錯,因為社會對這種做法的態度太模稜兩可了。不論是在運動、政治活動、商場上,有些人總是靠著踩在別人的頭頂上獲得成功,這明明是種侵略性的行為,卻獲得很多人的認同。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小惡霸vs可憐蟲 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3&parentsPage=8








*****************************************************************************

如何從容應付幼兒的反抗期

寶寶到了2歲左右,一般就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這是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寶寶認識到自我,獨立性開始萌芽、生理心理發展正常的重要表現。

雖然很多家長知道這是正常的,但遇到寶寶不聽話時,還是不知所措。
  
有幾位媽媽,在寶寶的反抗期經過摸索,找出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
  
商量著來:陽陽是個小女孩,2歲以前,陽陽非常乖,父母一直覺得,女孩就是省事,不淘氣,又好帶。

可自從陽陽過了2歲以後,就開始越來越不聽話。

她學會了說""
到了吃飯時間,媽媽說:陽陽,來吃飯了。

不吃!陽陽回答。到了洗澡時間,媽媽說:趕緊洗澡,洗完澡上床睡覺。

陽陽又是:我不。

最可氣的是有一次媽媽要帶她去外婆家,臨出門了,就是不穿鞋子,媽媽說:你要是不去,那就一個人在家了,行嗎?

不行!陽陽媽媽氣得不知如何是好,來強硬的,孩子哭一場,大人也生氣,可如果不來硬的,又如何制服這個小傢夥呢?
  
應對措施: 2歲的陽陽,不再總聽大人的話,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遇事要和她商量,把她當作一個小大人看待。

說話時,要注意不能強制要求她做什麽,而要給她選擇的機會——
1
.寶寶經常是吃飯時間到了,卻怎麽叫也不吃,這時,媽媽可以端著飯碗故意讓她看看,寶寶一看到媽媽碗中的飯菜,會勾起吃飯的欲望,於是放下手中的玩具就跟媽媽一起去吃了。
  
2
.有時到了洗澡的時間,寶寶就是不去洗。這時媽媽可以找出幾件戲水的玩具,放在澡盆裏,讓寶寶看看。寶寶一看到玩具,就來了興致,在洗澡間裏玩起來,媽媽借機在澡盆中放上水,讓她一邊玩,一邊在水中洗澡。
  
3
.要出門的時候,媽媽不要跟寶寶說再不出去你就一個人在家之類的話,而是問寶寶:你穿哪雙鞋子,是這雙白色的皮鞋還是粉色的旅遊鞋。這時寶寶的注意力在選擇穿哪雙鞋上了。
  
注意力轉移法 天宇有20個月了,以前一直是個情緒快樂的可愛寶寶。

可是最近1個月來,他總愛發脾氣,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哭鬧得沒完沒了。

有一次,媽媽給他洗澡,洗完後,水有些涼了,媽媽要天宇起來穿衣服,可天宇只顧玩水,就是不起來。

說了幾次也沒用,媽媽急了,硬是把他從水中抱出來。

天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哭得氣都接不上來,足足哭了20分鐘。

吵得鄰居都來敲門,問天宇出了什麽事。有了這次教訓以後,天宇媽開始研究起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

面對這些難題,天宇媽媽發現只要掌握方法,就不是難事了。
  
應對措施: 寶寶一般喜歡玩水,所以抱他出來時,他不 高 興。

這時,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往往比強硬態度更有效——
1
.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移的,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媽媽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讓他看,但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寶寶看到另外的玩具,也想要,這時媽媽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2
.告訴寶寶,快點洗完,媽媽獎勵一朵小紅花,得小紅花的寶寶,都是做得好的乖寶寶。
  
3
.對寶寶說:如果聽媽媽的話,洗完就出來,媽媽給講故事,如果洗得時間長了,就沒時間講了。
  
做個旁觀者:樂樂2歲生日的時候,小姨送給他一套積木。

這套積木顔色鮮豔,有各種形狀,寶寶的手也得抓得握。

自從有了這套玩具以後,樂樂就喜歡上了。

每天一睜眼,就拿著積木盒子對媽媽說:打開,玩!

於是媽媽幫他打開,讓他自己玩。

樂樂總是瞎玩一氣,往上壘積木,卻把小塊放底下,剛壘到第3層,積木就倒了。

媽媽看他實在著急,就告訴他:把大塊放在底下,小塊放上面。

樂樂反而生氣了,把積木一推,不玩了。

有時,自己壘不上,就又生氣又發脾氣,把積木使勁往地上、牆上扔。

家裏人都覺得,樂樂的脾氣怎麽這麽壞,不虛心還沒有耐性,總這樣下去長大能幹成什麽事?
  
應對措施: 這麽小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虛心和耐性,這只是反抗期的典型表現,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

積木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玩具,對小孩子可就不一樣了。

他需要不斷嘗試、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的玩法——
1
.做寶寶的玩伴。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和寶寶一起玩,不要硬去糾正他的錯誤方法,只是讓寶寶看到你怎麽玩,寶寶的模仿力很強,看幾次就會了。在玩的過程中,有時寶寶玩不好,你也可以借機幫助他。
  
2
.指導方法要得當。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能硬叫他聽你的,而要耐心地對他說:你看看,要是把大塊的放底下是不是更好一點,樓就不會塌了?引導寶寶嘗試。如果寶寶不聽,也不要緊,沒必要非要寶寶按照你的要求做,自己玩最終他也一樣會找到正確的方法。
  
3
.及時鼓勵。有時寶寶拿出個幾個長條形的積木當火車,或者用半圓形拼成一個太陽,這時家長要及時鼓勵,讓他有自信心。
  
4
.先從簡單的玩起。比如壘不好 高 樓,可以先搭一座橋,蓋個小房子等等,只需三四塊積木就能完成,讓寶寶從中感到成就感。慢慢就會有興趣,有困難也不會起急了。
  
給個實踐機會:一個休息日,蕊蕊的媽媽正在用手洗襪子。

蕊蕊上衛生間,看見了,蹲在媽媽身邊不走了,把小手也放在盆裏,洗起來。

媽媽擔心她衣服沒洗了,水倒灑一身。

於是,勸她和爸爸出去玩。

蕊蕊怎麽叫也不動,就是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
  
應對措施: 在大人看來,洗衣服是家務勞動,在小孩子看來,這是有趣的遊戲,看著許多泡泡在水中越洗越多,他們覺得非常好玩——
1
.父母應當尊重寶寶,給寶寶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比如,可以給寶寶一個小盆,一塊手絹,讓他自己洗洗看。在洗的過程中,媽媽要教他先沾濕手絹,塗上肥皂,兩隻手握住、揉搓等等,使寶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   
2.寶寶的皮膚嬌嫩,當洗完後,讓寶寶用清水洗淨雙手,然後把手絹晾起來。
  
3
.在洗的過程中,寶寶的衣服容易弄濕。這時可以在洗之前,把寶寶的袖子往上捋一捋,提醒寶寶不要把水灑到身上,這樣就不容易弄濕衣服了。
  
有事可做:都都2歲多了,媽媽發現他現在變得不聽話了。

以前父母說什麽是什麽,現在可好,你說東他就說西;你說不讓他動的東西,他非要碰一碰;你說讓他把水果吃完,他偏一口不動。

一個下雨天,都都和媽媽都在家裏。

在屋裏呆的時間長了,都都不幹了,非要出去玩。媽媽說:你看,外面下著雨,怎麽出去?

不行,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出去容易淋感冒,還是不出去。

爸爸新給你買的車呢?

不玩,就出去。

走!走!說著就拽起媽媽的手,拉著往外走。
  
應對措施:在家中呆得久了,小孩子會感到沒興趣,所以鬧著要出去——
1
.如果雨實在太大,就抱著寶寶到窗前,讓他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看看窗外的景象。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不再鬧著要出去了。
  
2
.孩子感到無趣,才想出去玩,這時媽媽要想一些好玩的遊戲,讓寶寶玩。比如,可以讓小動物們坐成一圈,和寶寶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寶寶會認爲所有的小動物都和他一起玩,因此會感到很快樂。
  
3
.如果雨很小,不妨就帶寶寶出去,撐把傘,讓他呼吸雨中的新鮮空氣,體驗一下下雨的感覺。   
總之,對付這一時期的小淘氣,成人要用智慧戰勝他們,而非強制與武力。

聰明媽媽4應對策略:方法1、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你在寶寶那裏碰了一鼻子灰的時候,不要太惱,也不要和孩子鬧對立,聰明的就采取回避的措施,當孩子想做好可又完不成的時候,他自然會回過頭來向他聰明的媽媽求教,這時候你就可以幫助他了,引導他向困難挑戰。

成功之後,你可以誇誇孩子能幹,這時候孩子自主能力不僅會 高 漲,他同時也明白適當的時候請媽媽幫助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

方法2、尊重小傢夥自己的意願
反抗期,是孩子向你表示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還是玩游戲都想獨自完成,對此家長要有思想準備,如果孩子對你的幫助說,那就尊重小傢夥自己意願,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方法3、堅持你的原則 面對反抗期的小寶寶,你一方面要尊重小傢夥的意願,另一方面大人的原則性也不能喪失。

例如,上街前,你同小傢夥講好,不買東西,可是一路過玩具店,他就走不動了,非要你給他買一個自動小汽車。

這時候你可不能心軟,給他講明道理,幷將他及時帶走。

幾次之後,小傢夥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哭鬧可以得逞的,在生活裏還有很多"不可以""不行"

方法4、轉移注意力 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幷不瞭解自己的能力,所以常常會做一些他們幹不了的事情讓你哭笑不得,你不妨表揚他能幹,另外分派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

面對寶寶的反抗期的錯誤態度

錯誤1、以粗暴對待粗暴
這種態度最可怕,你如果認爲孩子翅膀還沒有硬就這麽不聽話,不明就理以粗暴對待粗暴,這樣很容易傷害小小孩的自尊,逐漸失去學習成長的熱情。

另外你的這種粗暴的態度還會影響與孩子的親子溝通,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依賴和安全感。

錯誤2、放任和溺愛 雖然不能用粗暴對待孩子的反抗,但是放任和溺愛也是不可取的。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向你提出的媽媽我要買這個、媽媽我還想要吃那個這樣的物質要求時,你就必須認真思考幷加以限制了。

若是你總是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很快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讓你覺得更加頭痛。

錯誤3、限制孩子的發展 孩子因爲能力有限,自己處理日常生活時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

你不能因此包辦代替,這樣只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782&prev=3798&next=3759&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