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透視胎兒10異常 一定看懂超音波 .

採訪撰文/鄭曉薇
諮詢/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仇思源醫師
國泰醫院內湖分院婦產科主任
國泰醫院婦產科/產前遺傳診斷中心主治醫師 鄭志堅醫師 超音波是守護胎兒健康成長的重大關鍵,善用超音波的功效,能幫助父母及早發現胎兒的問題,所以懷孕的媽媽一定要學會如何看懂超音波,跟肚子裏的寶寶提早SAY HELLO。 孕期超音波的功用

超音波的照射,目的是為了對孕婦肚中胎兒的生長評估進行篩檢。其作用原理就是將超音波導入人體,音波在組織內移動,當碰撞到介面時,有一部分音波會反射彈回,其餘音波則穿透組織繼續勇往直前。隨組織各部密度之別出現相對頻率的反射波,一一彈回,便組成我們所見的超音波影像。

在營幕上,一般透過2D超音波,使我們所見的二度空間黑白畫面,是以明暗不同的影像組成,其中亮處表示為密質程度較高的組織所在,例如骨骼。暗處則為密實度較低的組織所在,例如血液、尿液、羊水等。如兩相臨組織間密度相差越大,則越是明顯辨識,例如骨骼與羊水。但如果密度相差不大,則往往不易在超音波下辨識區分,例如胎兒的肝臟與腎臟。而彩色的超音波還可顯示動、靜脈血管及血流波動情形。

不過,這些都是要在受過長期且專業訓練的醫師檢測下,才能有效看懂並辨識超音波圖的內容,成為有效觀察的資訊。鄭志堅醫師表示,一般人其實很難學習到這樣的專業技巧、也並不特別需要去學習,只要能對超音波的作用具備一定程度的常識與了解,就能在檢測時,充份理解醫師的解釋判讀結果,並且能透過視覺的圖像,感受到胎兒成長的喜悅。

目前台灣的健保制度規定,所有孕婦應該要在孕期20~22週的期間,健保給付1次的胎兒超音波篩檢,有嚴重異常的胎兒可考慮在24週前中止懷孕;在孕期34週時,則還有一次胎兒生長評估的超音波檢測,可以清楚了解胎兒手腳、身體在子宮內的姿勢,以便提早決定生產的方式。但一般來說,醫師都會建議所有孕婦,最好能在妊娠第8、20和34週時,都能各安排一次超音波檢查,針對胎兒重要器官進行評估,若有任何檢測上的問題,則醫師會評估是否要增加檢查的次數,並且進行更細部的檢查。

照射超音波對胎兒有害嗎?

以高頻率的聲波對腹中胎兒進行掃描,會不會對胎兒有害呢?相信這也是很多父母所擔憂的問題之一。

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這種掃瞄是否會有危險性乃待專家研究,但這樣的擔憂並非因為有任何確切且直接的證據而發出,而是對動物或者細胞培養所做的實驗顯示的可能疑問。

目前超音波給予婦產科醫師的莫大協助,可及早發現胎兒的重大問題,並能確保胎兒的正常發展,只要是交由受過正確訓練的醫師診治,都可以發揮超音波最大的功效。

但是在廣泛使用的同時,「謹慎使用,卻不濫用」是維護安全的基本守則,即使有任何的副作用或者後遺症,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超波音的檢查範圍 超音波除了可以辨識胎兒性別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做為不同週數時,評估胎兒生長階段的觀察。

1、 妊娠囊:這是孕婦在懷孕初期,也就是月經過期五週內在子宮內呈現的構造,主要在檢查形狀及著床位置。

2、 胎頭:使用2D儀器平面切過胎兒頭部,測量胎頭的直徑,估計妊娠齡,並檢測無腦、無顱症及水腦症狀,若再加入腹圍數據則可預測出胎兒體重。

3、 眼眶:眼眶距離可診斷先天性眼距異常,如唐氏症。

4、 脊椎:從胎兒脊椎的間隔及角度的完整性,診斷有無脊椎缺陷及先天性發育不良。

5、 胸腔:辨認胎兒的肺臟和橫膈,診斷是否有肺部腫瘤、橫膈膜缺損、胸腔積水及構造異常等問題。

6、 心臟:確認心跳正常,並檢查心臟的四個腔室以及心中膈,診斷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異常。

7、 腹部:腹部腫瘤、腸胃道阻塞、腎積水及泌尿系統異常等症狀檢查,以腹圍數據搭配頭圍直徑數據,可估計胎兒體重。

8、 膀胱:孕期13週後即可掃瞄出胎兒的膀胱。

9、 生殖器:孕期20週後即可掃瞄到胎兒的生殖器並判讀性別,女性以陰唇為依據、男性以陰囊及陰莖為判讀依據,通常需配合角度才能提高準確率。

10、 四肢:在孕期中、末期,測量胎兒大腿骨長度可做為計算妊娠週數的指標,並診斷是否有侏儒症、及多指症。

11、 臍帶:察看有無臍帶繞頸現象,並以彩色超音波測量胎兒臍帶血流的波形、速度,以及胎兒生長進度。

12、 多胞胎妊娠:在初期即可發現有一個以上的妊娠囊出現,不過必須在發育有一個以上的心跳之後,才能確認為多胞胎妊娠。

13、 胎盤:檢查胎盤的厚度以及是否有鈣化情形,並確認有無前置胎盤,或早期胎盤剝離。

透視2D、3D、4D的神奇影像

胎兒超音波在臨床上的運用不斷推陳出新,但不論是2D、3D還是4D超音波都是相輔相成,各有其角色及定位,而非互相取代。以下介紹幾種在台灣有使用在醫療上的超音波儀器:


一、 彩色都卜勒超音波 

二、 2D超音波 
三、 3D立體超音波 
四、 4D超音波


超音波檢查並非萬能

胎兒超音波可檢查的種類繁多,但需看超音波的種類及機器好壞、以及胎兒動作是否有剛好配合、媽媽的肚皮是否太厚、羊水量是否足夠等因素,才能有機會正確的判讀出胎兒是否有異常狀況。通常下面幾種情形,會影響超音波檢測的結果。


1、 胎兒姿勢不佳,看不清檢查的部位。

2、 母親肚皮太厚或羊水量不足。
3、 胎兒的變化纖細,超過現代超音波機器解像能力。
4、 有些胎兒的變化在6個月以後才會逐漸出現,如心臟病、水腦、腎積水等。


從這一方面可以得知超音波並非是萬能的產檢工具,它無法取代羊膜穿刺等其他檢查,像唐氏症胎兒只有半數有外觀異常,所以,孕婦仍需配合各項產前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肚子大小是胎兒健康指標嗎?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40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陳宜雍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課課長 蔡一賢
為什麼有的媽咪懷孕七個多月,肚子看起來依舊很小?為什麼有的媽咪才懷孕六個多月,卻像快生了一樣?孕媽咪的肚子大小是評估胎兒健康的指標嗎?肚子太大或過小會帶來什麼影響呢?本文邀請到兩位專家來告訴您,導致肚子大小的主要原因,孕媽咪有哪些地方要注意;以及如何從日常飲食下手,讓寶寶健健康康地來到世上。
孕媽咪肚子的大小和胎兒的健康有關?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宜雍表示,孕媽咪的體型、皮下脂肪層的厚度、胎次、胎兒的位置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孕媽咪在肚子外觀上的大小變化。有些媽咪懷孕四個多月依舊看不出來是個孕婦;有些媽咪懷胎七個多月就被認為快生了。因此,從外觀上的肚子大小去判斷腹中胎兒是否健康、長得好,其實是不太準確的。
陳宜雍醫師指出,雖然孕媽咪肚子大小和腹中胎兒大小、羊水量多寡相關,但這是相對,並非絕對的,僅能作為一種參考。在過去科技比較不發達時期,醫師會用量尺去測量媽咪恥骨到子宮底的長度,去評估胎兒成長期情形。不過,現在科技進步,醫師多是用超音波去評估胎兒是否跟隨著週數正常地成長,羊水量是否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羊水量是一重要指標  
羊水的多寡可由超音波的「羊水指標」來評估。羊水為胎兒的尿液,羊水過少保是尿液製造不足,可能是泌尿系統異常或是胎盤功能不好;而羊水過多有可能是消化道或是神經系統有問題等,當然也有找不到原因的時候。
一般來說若沒有對胎兒造成立即危險,醫師會為準媽咪持續追蹤。若羊水量過多到刺激子宮收縮,醫師會為孕媽咪考量是否要將部份羊水抽出來。若羊水量在懷孕後期才發生過少情況,可能必須提早生產。不過若太早就發生羊水量過少情形,則預後通常較不好。
羊水量在懷孕初期約只有100200c.c.,而後隨著懷孕週數越大,羊水量也會越來越多,通常在懷孕第3436週羊水量最多,之後逐漸減少。
胎兒較小的因素
胎兒體重低於標準值10%以下,就屬於胎兒過小。若胎兒過小又合併胎兒異常、胎盤功能有問題或是媽咪本身有特殊疾病,就屬於子宮內生長遲滯。導致胎兒小的因素分別說明如下:
        心臟異常
        子癇前症
        內科疾病
        高血壓
        胎盤功能異常
        染色體異常
        營養不良
        抽菸、喝酒
        濫用藥物
        其他疾病
用超音波可為胎兒做各種生理評估,包括他的活動力、大小(體重)、臍帶的血流狀況、胎心音、羊水量。如有異常則進一步做染色體檢查。
胎兒過大的因素
        遺傳
家族中或前胎曾有胎兒過大的問題。
        妊娠糖尿病
體內偏高的胰島素會刺激胎兒體內細胞過度生長。
        肥胖
體型較胖的媽咪容易有其他併發症出現。
注意肚圍的增加速度
肚圍的變化和孕媽咪本身的體重相關。建議孕媽咪定期測量自己的肚圍變化,如發現短時間內增加快速,則需注意體重是否上升很多,必須作好體重控管。
胎兒過大要小心併發症
當發現腹中胎兒過大時,除了要瞭解有無羊水過多、其他異常等症狀,也要密切注意胎兒的生長情形。在即將生產之際,過大的胎兒導致肩難產、產後大出血、受到感染的機率大幅提昇,因此務必特別注意。如有必要,可考慮提早催生。
攝取充足營養 做好體重控管
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
我們身體的熱量來自六大類食物,但是依據性別與工作量的不同,所需要的食物也會不同。每天都要吃到六大類食物,在各類食物中可多加變化。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依活動強度攝取營養
雖然我們是從六大類食物中攝取營養,但每天所需要的熱量會因為個體差異(例如:性別、年齡或工作量)而有所不同。隨著階段性不同與個體差異,每個人所需要的熱量也必須隨之調整,在各種食物中多加變化,獲得足夠且適合自己的營養。
孕期每日飲食建議
食物類別
懷孕第二、三期
份量說明
妳的生活活動強度
稍低
適度
1850
2100
2350
2600
全穀根莖類(碗)
3.0~3.5
3.5
4.0
4.5
1碗=飯1碗=麵2碗=中型饅頭1個=薄片吐司麵包4片
低脂乳品類(杯)
2~3
3
3
3
1杯=240毫升
豆魚肉蛋類(份)
2~3
3
3.5
4
1份=熟的肉或家禽或魚肉30公克(生重約1兩,半個手掌大)=蛋1個=豆腐1塊(4小格)
蔬菜類(碟)
3.5
3.5
4.5
4.5
1碟=蔬菜100公克(約3兩)
水果類(個)
2
3
3
3
1個=橘子1個=土芭樂1個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湯匙)
2
2
2.5
3
1湯匙=15公克烹調用油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食物一般從烹調用油中即可獲得,不需要額外攝取。
生活活動強度:
主要從事輕度活動,如看書、看電視,一天約1小時不激烈的動態活動,如步行、伸展操。
稍低
從事輕度勞動量的工作,如打電腦、做家事,一天約2小時不激烈的動態活動,如步行、站立乘車。
適度
從事中度勞動量的工作,如站立工作、農漁業,一天約1小時較強動態活動,如快走、爬樓梯。
從事重度勞動量的工作,如重物搬運、農忙工作期,或一天中有1小時激烈的動態活動,如游泳、登山。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體重務必嚴格控管
有些孕媽咪認為「一人吃、兩人補」,結果導致吃進太多食物,使體重增加過快,除了容易引發疾病,在產後的瘦身也會很辛苦。但在懷孕前體重就過輕,在孕期也無法增加適度體重的孕媽咪,或沒有攝取充足營養的孕媽咪,可能也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課課長蔡一賢指出,在整個孕期建議增加1014公斤為宜,且要依照媽咪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去衡量整體可增加的公斤數。BMI過輕的孕媽咪,在孕期的體重最多可增加14公斤;BMI已經達肥胖的孕媽咪,在孕期中建議最好不要胖超過10公斤。
蔡一賢營養師指出,衛生署建議整個孕期建議增加1014公斤為宜,惟可依照媽咪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胎兒生長狀況去衡量整體可增加的公斤數。BMI過輕的孕媽咪,可視個人狀況,在懷孕期間體重可增加1418公斤;BMI已經達肥胖的孕媽咪,建議整個孕期最好不要胖超過10公斤(視個人狀況)。
孕期三階段飲食攝取重點第一孕期(13個月)
在懷孕初期,每日的三餐需攝取均衡營養之外,同時要注意飲食中必須要有豐富的綠色蔬菜、全穀類食物,從這些食物中獲得對寶寶腦神經發展重要的葉酸。蔡一賢營養師建議孕媽咪在每一餐中最好都吃到半碗以上的綠色蔬菜,若早餐沒有辦法吃到青菜,就要在另外兩餐中攝取到足夠的量。
Tips含有葉酸的食物
內臟類(例如:豬肝)、深綠色蔬菜類(綠花椰菜、菠菜、地瓜葉、芥藍菜等)、全穀類(例如:全麥麵包)。
改善孕吐的方法
        起床時,可吃些五穀類食物,如餅乾、饅頭。
        少量多餐,水或液體食物應儘量在兩餐間攝取。
        選擇低脂肪且無刺激性的食物。
        情況嚴重者,需請教醫師。
第二孕期(46個月)
到了懷孕第四個月左右,孕媽咪每日可增加300大卡的熱量。建議全穀根莖類增加1/4碗,豆魚肉蛋類增加1小份,牛奶或其他低脂乳品可多增加1杯,水果可吃到2份。孕媽咪可諮詢營養師,根據自身狀況量身訂做飲食計畫。
Tips加強鈣質的攝取外,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不能忽略
        一天喝 2杯牛奶,或喝優酪乳及豆漿、多吃豆製品(如豆腐、豆干)、小魚干來獲取鈣質。
        多吃蔬菜、水果及五穀類。
第三孕期(710個月)
在懷孕最後階段,胎兒成長地更加迅速。建議要更加注意飲食的均衡以及鐵質、纖維質的攝取。主食的白飯可用地瓜、糙米或五穀米做替換;喝牛奶、豆漿或優酪乳及豆干等補充鈣質,並適時曬太陽以使皮膚經照射後產生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的吸收;多吃當季、各種顏色的蔬菜以補充纖維質;水果種類盡量多變化。蔡一賢營養師叮嚀,吃水果的時候,不要只喝它的汁,它的果肉富含更多營養。另外,若將水果打成汁,建議渣渣也要一起喝,藉此獲取足夠的纖維質。
Tips加強鐵質的攝取
‧多吃富含鐵質的肝臟、紅色肉類及深色蔬菜。

‧請教醫生,適時補充鐵劑。
孕婦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須依個別狀況作調整)
營養素(單位)
懷孕第一期
(≦12週)
懷孕第二期
(13~24週)
懷孕第三期
(≧24週)
熱量(大卡)
1550~2300
1850~2600
1850~2600
蛋白質(公克)
48~50
58~60
58~60
鎂(毫克)
350
350
350
碘(微克)
200
200
200
鈣(毫克)
800~1000
800~1000
800~1000
鐵(毫克)
15
15
45
硒(微克)
60
60
60
維生素A(微克RE)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397&prev=20402&next=20396&l=f&fid=63






*******************************************************************************

胎兒水腫!怎麼辦?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32
文&超音波照片提供╱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宋碧琳
輯╱張玉櫻
懷孕時照超音波,有時會發現胎兒身體的軟組織或是身體空腔處有積水,如胸腔、心包膜、腹腔或是全身皮下,有時發生在一處,有時多處發生,準爸媽此時一定會心慌意亂,不知道寶寶的未來會如何?該怎麼辦?
「胎兒水腫」依病因分兩種
    若胎兒發生多處積水病態現象,稱為「胎兒水腫」,發生的原因分為兩種:「免疫性水腫」和「非免疫性水腫」。
◎免疫性水腫
*發生率&原因
    大約佔胎兒水腫的10〜15%,多為母親與胎兒的Rh血型不合,母親為Rh陰性,且曾經產過一個陽性的胎兒。母體與胎兒之間還是有少量的血液溝通,因此當Rh陰性的母親懷有陽性的胎兒時,約有16%的機會母體會產生破壞胎兒血球的抗體,前期的IgM抗體不會通過胎盤,所以對這一胎不會有影響。下一胎懷孕時若又是懷有Rh陽性的胎兒,IgG抗體就會通過胎盤,抗體破壞血球,造成胎兒在子宮內有輕微或中等的貧血。20〜25%這樣母嬰組合的胎兒,最後會產生胎兒水腫,其中50%發生在18〜34週,其他是34週以後發生。
*診斷&因應之道
    主要是早點診斷,並使用臍帶穿刺來進行貧血診斷,並依照週數來給予治療:(1)若週數小於24週且病情嚴重,可能選擇停止妊娠;(2)24週至34週,必要時可以使用子宮內輸血;(3)若大於34週,則可能選擇生產且給予新生兒輸血。
*預防方法
    幸好台灣母親為Rh陰性的比例甚低,台灣地區Rh陰性血型的人,只佔全人口約千分之3(白種人卻佔有15%左右的比例),在第一次產檢時通常都會檢驗,第一胎都沒有關係,除非曾經輸過Rh陽性的血,大約1/800會產生anti-D的抗體,有抗體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如果確定是Rh陰性的媽咪,在做許多侵入性檢查前後或生產完時最好施打免疫球蛋白Rho(D)(Immuno Globulin "RhoGAM"),第二胎則要注意超音波是否有出現水腫現象。
◎非免疫性水腫
*發生率&原因
    大約佔胎兒水腫的76〜87%,機率約1/3750〜1/1500。一般來說,非免疫性水腫的原因可能有染色體異常(例如透納氏與愛德華氏症)、心臟血管異常、血液問題(海洋性型貧血)、淋巴、感染自體發生或是合併其他症候群。
*診斷
    因為原因很多,所以很難診斷,可以靠抽羊水細胞、羊水晶片、高層次超音波或是羊水或母血的感染檢驗來一一排除,如果最後沒有找到明顯的原因,則可能是自體發生。
*因應之道&併發症
    非免疫性水腫的預後較不好,大約55〜98%罹病胎兒可能會胎死腹中或是出生後死亡。而且越早發生水腫的胎兒,存活機率越低,統計上顯示水腫的胎兒約1/4會胎死腹中,1/3 的母親會選擇引產,其餘的寶寶出生後,則依發生的原因而有不同的存活期。若能存活到出生,4成的寶寶會有其他的併發症,例如智能障礙或是發育遲緩。
*預防方法:
    由於發生非免疫性胎兒水腫的原因很多,很難去做預防,即使找出原因,例如結構異常或是感染問題,也可能只是此次懷孕的偶發事件。但若是基因問題,如海洋性貧血所致,則要做產前諮詢與產前診斷,或做到胚胎切片檢查,方能預防再度發生。
「胎兒水腫」怎麼辦?
    當發生「胎兒水腫」時,不但是父母的疑惑、擔心,也是醫師的難題!雖然有5〜7成的機會,可能可以在產前找出原因,但胎內治療的方案有限,同時對於寶寶將來的發育情況更是難以預料。
    因此若是發現胎兒有不正常積水或是水腫時,應轉介至高危險妊娠中心,並接受遺傳諮詢,盡量找出發生原因。若是評估預後不好或是確定有合併其他症候群,則可選擇提早終止懷孕;或是持續懷孕,但可能會發生胎死腹中;若終止懷孕或胎兒死亡後,可以取出部分組織評估發生原因,檢查是否有感染或是結構異常。
下一胎會再發生嗎?
由於大部分胎兒水腫都不太會再度發生,除非是免疫性水腫或是海洋性貧血所致,否則媽咪還是可以放心再接再厲,懷個健康的寶寶。
宋碧琳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
現任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2012年10月號。http://www.mababy.com/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153&prev=17154&next=17121&l=f&fid=63






*******************************************************************************

產檢超音波的掃描「死角」

近年來,因為科技進步,應用於產檢的超音波,已發展出3D甚至4D的形式。然而,新聞報導中出現「產檢不徹底」,引發許多孕婦的恐慌,認為科技已經如此進步,又為何在生產後,才知道寶寶有缺陷?究竟孕媽咪接受超音波產檢,可以得知哪些訊息?而寶寶的哪些狀況是產檢超音波「照不住」的呢?就讓我們來告訴妳~

科技進步‧醫師困擾
得知懷孕的那一刻開始,將為人母的孕媽咪,最大的願望就是寶寶健康,於是在每次產檢時,一定追問醫師「寶寶四肢健全嗎?」或是「有沒有先天性心臟病?」等之類的問題。孫三源婦產科診所院長孫三源表示,「媽媽的擔慮我們做醫生的都了解,只是超音波真的不是萬能的。這樣的問題對專業的婦產科醫師來說,真不知從何回答起。」如果回答「這很難說。」會被孕婦認為是推卸責任;回答「絕對沒問題!」又怎麼能保證寶寶一直到出生的那一刻都一定沒問題呢?孫三源院長遺憾的說,「以前沒有超音波的年代,醫生反而沒有這麼大的困擾呢!」
超音波的發展
超音波技術的發展,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海軍利用超音波測量海床深度,並偵測活躍海中威脅英國的德國潛水艇,在二次大戰後,有人想到胎兒在羊水裡,有如潛水艇在海中,因此有了將超音波應用於胎兒掃描的想法,最早的醫學文獻是在西元1958年,由一名英國醫師發表的。
儘早發現胎兒異常
2D超音波顯現出來的畫面,必須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才有辦法看出個所以然,也因此造成媽媽的疑慮。孫三源院長說,一般孕婦在接受產檢超音波時,醫師都會邊照邊說明,讓孕婦也有參與感,也比較放心。但是,通常也只能告訴孕婦「這是手、腳。」或是「這是弟弟的小蛋蛋。」。卻不能肯定的告訴孕婦,「手指都是5指,而且沒有相連。」孫三源院長指出,透過超音波檢查可以協助醫師瞭解子宮內胎兒的狀況,但是卻無法得知,胎兒的智力、視力或聽力等生理功能,是否正常的資訊。另外,若是因為基因、染色體的異常所造成的病變,一樣無從得知。而產檢超音波的目的,即在儘早發現可治療的胎兒異常,並給予適當的產前諮詢。

2D超音波照片

2D超音波使用準則
孫三源院長指出,美國在2003年曾制定了,產科超音波的使用準則,可分為4類,簡述如下:
【第一周產期(12週前)超音波】
包括排除子宮外孕、確定胎兒心跳、推定懷孕週數、評估是否有子宮或卵巢腫瘤、判斷是否多胞妊娠。
【第二(12~24週)或第三(24週以後)周產期超音波】
延續第一周產期胎兒生長評估、羊水量測量、確認胎盤位置及胎位、胎兒解剖構造檢視。
胎兒解剖構造檢視之細項包含:
1.頸部:腦室、脈絡叢、透明中隔。
2.胸廓:心臟的空四腔室圖。
3.腹部:胃、腎、膀胱、臍帶與腹壁連結處。
4.脊椎。
5.肢體:手臂與小腿是否存在。
6.性別:為非必要之檢查。
【限定作用的檢查】
在急診時,孕婦陰道出血,婦產科醫師即可以超音波斷定是否為流產或其他原因;或疑似胎位不正,以超音波鑑定胎兒的先露部位,例如:臀位是屁股先出來。
【特別的檢查(專家的檢查)】
當基本的檢查有疑慮時,所實施的特別掃描。例如:心臟掃描、高階掃描、都卜勒血流檢查等。
超音波特性‧影響效果
孫三源院長表示,產檢時使用超音波檢查,只是一種篩檢方式,而非最終的診斷,一般有異常狀況,可以被超音波篩檢出來的機率也只有80%。其原因要歸咎於超音波的特性,以及胎兒的成長狀況。
【超音波的特性】
1聲波:超音波是一種耳朵聽不見的聲波,必須透過水當作介質,並且無法穿透骨頭,而若是脂肪較厚亦會妨礙檢查。
2.解析度:超音波的解析度,無法辨識出胎兒微小的缺陷。例如:較小的心室中隔缺損或動脈弓狹窄,不易由超音波診斷。又如神經管缺損通常位於尾脊皮膚的小破洞,產前也不容易發現。
因此,若有羊水量過多或過少、胎兒週數較大骨頭已鈣化、媽媽肚皮脂肪較厚等狀況時,胎兒的細部構造都無法看清楚。
胎兒持續成長‧狀況不定
孫三源院長指出,幾乎所有胎兒的內臟器官,在出生前都會持續不斷的成長變化,因此並非在早期檢查時,為正常狀況的器官,就能保證在出生後也一定正常。也因為超音波受限於媽媽肚皮及子宮的阻擋,無法調整胎兒的姿勢及位置,無法獲得某些角度的影像。
孫三源院長提出以下幾項,因胎兒成長狀況而造成超音波檢查有所限制的情況:
1.【水腦】有許多水腦或水腎的狀況,都會到了懷孕後期才逐漸產生。
2.【全盲】胎兒在子宮內因為沒有光線的刺激,因此不會睜開眼睛,所以無法診斷出先天全盲或小眼症的狀況。
3.【聽力】在胎兒5~6個月大時,聽力已有發育,但目前沒有任何的方式可以得知,胎兒是否有先天性聽障的問題。
4.【先天心臟病】心臟的心房中隔(即卵圓孔),以及動靜脈導管,都是在出生後才會逐漸關閉,雖然是在出生便可輕易診斷出的心臟病,卻無法在出生前就得知。
5.【腸胃道阻塞】腸胃道的阻塞病變,極少數會出現在懷孕24週之前,因為胎兒在懷孕前期,很少大口的吞進羊水。
6.【肢(指、趾)端異常】像是手腳內翻或外翻、多指(趾)、併指或指節缺失等異常狀況,也因為胎兒常處於握拳狀態,幾乎無法由超音波確切診斷。
7.【侏儒症】有部分的侏儒症狀,無法在早期診斷出來。因為胎兒在6~7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逐漸停止骨頭的發育生長。
8.【先天性代謝異常】絕大部分的生化代謝異常疾病,例如黏多醣症,都要等到寶寶出生進食後,才會逐漸發病。也因此許多致死性的生化代謝異常,在產前無法辨認,除非媽媽已生過類似疾病的寶寶。
目前與超音波相關的健保或所有自費檢查項目
檢查週數 名稱 目的 費用
6~12週 第一周產期超音波 確定著床位置(是否子宮外孕);檢查有無合併肌瘤或卵巢腫瘤。 若有異常妊娠跡象由健保給付;否則自費800元左右。
11~14週 初期唐氏症篩檢(量測胎兒頸後透明區帶) 篩檢唐氏症 1500~2500元(含抽血)
16~20週 中期唐氏症篩檢(量測胎兒頭徑) 篩檢唐氏症 1500元左右(含抽血)
20~22週 健保超音波 常規胎兒檢查,包含胎兒大小、胎盤位置、羊水量。 健保
20~24週 高層次超音波 胎兒器官檢查,含頭頸、胸廓、腸胃、腎臟、四肢等。 2000~2500元(雙胞胎約3600~4000元)
20~24週 胎兒心臟超音波 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 2000元左右
20~36週 立體(3D/4D)超音波 將抽象的醫學影像轉為立體影像,使父母瞭解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狀況,增進母胎心理聯結而導向母親正向行為;亦有少數特殊醫療用途。 2000~3600元
28~30週 常規超音波 檢查胎兒大小、胎位、胎盤位置、羊水量。 800~1000元
36~37週 常規超音波 檢查胎兒大小、胎位、胎盤位置、羊水量。 800~1000元
資料來源: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科技進步的副作用
孫三源院長認為,產檢時可用運用的儀器愈來愈多,家長及醫師就會愈來愈辛苦,這就是科技進步的「副作用」。家長希望得知的是,明確的”YES”or”NO”的答案,但有些狀況在某些階段,醫師是無法告知明確答案的。醫療不只是科學,而是一門藝術,必須依照醫師與病患之間的互動,來做不同的溝通及處理,才能大幅減輕科技進步的副作用。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0790&prev=10791&next=10789&l=f&f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