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過敏性發炎疾病,屬於濕疹的一類。病人的皮膚會感到搔癢,容易反覆發作。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大多在嬰幼兒時期就發病,症狀可持續數年甚至十數年。
異位性皮膚炎是相當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台灣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大約有2百多萬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兒童及青少年居多,超過半數以上的病患會在1歲之前發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主要症狀就是皮膚奇癢無比,常常會突然發作,特別是在晚上更加嚴重,長期下來會干擾病人的睡眠、情緒、課業或工作,對病患與家人的生活品質均有非常大的影響。

異位性皮膚炎的另一特徵是皮膚表面上的變化,由於癢而去搔抓,搔抓而引起疹子,起疹子又會導致癢,如此一再的惡性循環,使得皮膚增殖變厚變硬,顏色也變深,整個皮膚表面看起來粗粗的一條一條而形成「苔癬化」。過度的搔抓也會使得皮膚產生傷口,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引起發炎,反而讓病情更加嚴重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和發病部位,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同,可分為下列3個時期,不過並不是每位病人都會完全經歷這3期的變化:
◎嬰兒期﹝2個月大~2歲﹞:
嬰兒通常從臉、頸部開始,出現紅腫的丘疹、水泡、脫屑及結痂等,然後再到四肢關節的伸側及屈側部分,幾乎全身都會遭受波及。
◎孩童期﹝2歲~12歲﹞:
這一階段的小病人常在手肘或膝蓋內側等身體關節處發生丘疹,而且由於長期不斷的搔抓,局部皮膚會逐漸出現苔癬化的現象。
◎成人期﹝12歲~成人﹞:
僅少數病人的症狀會延續到成年。成人患者通常在臉部或頸部可能會有些濕疹,局部皮膚苔癬化的情況更為明顯,四肢屈側或關節等處的表皮變厚、粗糙或變硬,膚色也變的比較深。



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實病因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免疫系統的異常被認為是重要因素之一,與遺傳性的過敏體質有關,常常伴隨其他有過敏性體質的病症,例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病患通常有過敏的家族史,如果父母親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也很高。
除此之外,外在環境的刺激也是使得異位性皮膚炎發病與惡化的重要因素。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皮膚處於非常敏感的狀態,容易對很多過敏原(例如如空氣污染、花粉、食物等)產生過敏反應,像是流汗、皮膚摩擦、氣候變化、情緒波動等刺激,也都可能會讓病情加重。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止癢,以避免病人搔抓,預防病情惡化。傳統的治療方式為局部使用含有類固醇的外用藥膏,來達到減輕症狀的目的。不同的皮膚問題嚴重度、患者年齡以及病灶部位,類固醇藥膏的強弱也需跟著調整,因此要由皮膚科醫師處方使用,千萬不要擅自購買成藥或使用偏方,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如果搔癢症狀嚴重時,醫師可能會給予病人口服的抗組織胺來幫助病人止癢。若皮膚傷口發生細菌感染,醫師也會考慮加上抗生素來治療。最新的治療方式則是使用非類固醇的外用抗發炎乳膏,這類藥物能選擇性的抑制皮膚發炎反應,治療效果和類固醇差不多,又沒有類固醇的副作用,是異位性皮膚炎藥物治療的一大突破。
少數無法以藥物控制症狀的病人,可能需接受紫外線療法或化學療法等更進一步的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類固醇藥膏雖然具有消炎止癢的功效,但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皮膚萎縮、變薄、色素改變、血管擴張或感染的副作用,因此使用上需依照醫師指示小心使用。
非類固醇外用乳膏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新選擇,大人及小孩均可使用這類藥物,能有效控制異位性皮膚,避免惡化,安全性高,使用方式簡易,可以短期或長期使用,而且不含類固醇,除了在該開始使用時,會有1、2週的灼熱搔癢的刺激感,沒有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對於類固醇藥膏效果不佳、頭頸部的異位性皮膚炎,或是不願意使用類固醇的病人均適用。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體質十分敏感,如果能從日常生活做起,注意平時的保養與護理,瞭解可能使病情惡化的因素並且盡量避免,將能大大減低發病的機會和發作的程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生活保健方式有:
1. 避免溫度變化太大:流汗或寒冷乾燥的氣候會讓部分病人覺得特別癢,因此應儘量讓病人處於常溫的環境中,避免冷熱變化太大。
2. 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灰塵和塵?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應保持居家環境清潔與空氣乾淨清爽。家中不要舖地毯,用百葉窗代替窗簾,減少絨毛玩具,不要飼養寵物,床單、被單等要常常清洗,不要讓病人吸二手煙。
3. 衣物的選擇:病人的衣物以純棉布料為主,避免和羊毛、尼龍布料或清潔劑直接接觸,也不要穿得太厚重。
4. 飲食的控制:部分病人會對某些食物過敏,如果發現容易引起病狀的食物,最好能加以避免,不過並不需要對飲食作過多的限制。
5. 預防感染:搔抓容易使皮膚產生傷口而發生感染,一但發生感染往往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因此要特別小心處理皮膚傷口以預防感染。
6. 照護乾燥的皮膚:要注意皮膚的滋潤保濕,盡量選擇中性肥皂或敏感性皮膚專用的清潔沐浴用品,不要用過熱的水洗澡。



目前醫學上沒有可以完全根治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一般來說,異位性皮膚炎需要很長的治療時間,不論是病人本身或是其父母家人,都需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耐心治療與平時保養是預防病情惡化的重要關鍵。由於搔癢與皮膚外觀上的變化常影響病人的情緒與心理狀態,父母或家人應幫助病人調適情緒,保持愉悅的心情。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惱人的疾病,但根據臨床統計,屬於過敏體質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病人隨著年齡增長,病情會慢慢好轉最後痊癒。因此,只要對此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在藥物治療之外,再配合居家護理,病人,家長與醫師充分溝通合作,相信一定能夠獲得相當理想的治療成果。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abcmay99/article?mid=982&prev=988&next=644&l=f&fid=14







*******************************************************************************

異位性皮膚炎與小兒過敏
皮膚科 石佳琦 醫師 余幸司 教授(89年12月)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好發於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的慢性皮膚病。什麼叫『異位性(atopy)』呢?這個名詞源自於希臘文,在一九二三年學者提出後沿用至今。有異位性體質的病患除了有異位性皮膚炎外,也常併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或氣喘,且這些患者的家人亦容易有類似的過敏病史。
近年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南部地區統計約有六至九%的青少年是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嚴重的癢感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一大特徵,也因此影響病童的生活品質,不會言語的嬰幼兒可能以哭鬧來表達,兒童及青少年則因長期癢感影響睡眠,脾氣較易怒、情緒較焦慮,也較常有沮喪的心情,這些因素又可能讓病人日常生活壓力增加,而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所以大家有必要來認識此一麻煩的疾病。
依不同年紀的病患會有不同的症狀:
(一)嬰兒期:主要在臉部,頭部和四肢伸側的皮膚會泛紅發癢,呈濕疹般的變化,嬰兒原本細嫩的皮膚變的粗糙脫屑,彷彿飽經風霜的的老爺爺肌膚。
(二)兒童期:皮疹的分佈大部份發生在手肘凹窩、膝蓋窩及頸部等皮膚皺折處,比較嚴重的甚至可能遍及全身。
(三)成人期:以四肢屈曲部位最常見,皮膚表面呈現慢性苔蘚化現象。
並非每個病人都會經歷這三個時期的變化,60%在一歲前會發病,但也有少數病人是在青春期過後才開始。
為何會得到異位性皮膚炎呢?它的病因包括許多方面,有遺傳、免疫功能、環境因素、精神壓力...等等。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的兄弟姊妹得到此病的機率約為正常人的八倍之多,家長可能得同時照顧數個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那該怎麼辦呢?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往往會有『看很多醫生也看不好』的就醫經驗,皮疹總是好好壞壞,沒法痊癒,弄得病人及其家屬無所適從。其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須多管齊下,才較易有好的療效:
(一)去除環境中的過敏原:個人的過敏原各有不同,可藉由抽血測試出常見的過敏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塵和灰塵為最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居家環境宜減少絨毛或羽毛填充玩具,不宜裝設窗簾或鋪設地毯,盡量清除家中灰塵雜物,若對動物毛髮,如狗毛、貓毛、羽毛等,也會過敏的話,則家中就不合適畜養貓狗及小鳥等寵物。
(二)飲食方面:台灣病人最喜歡問醫師的問題就是:『飲食要不要注意些什麼?』目前抽血檢查僅能對數種食物進行測試,患者自身的生活經驗才是更為可靠的憑據,如果每次吃了就會發癢,就盡量避免該食物,其他的飲食倒不必刻意限制。
(三)氣候變化的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在天氣熱或運動流汗後會特別的癢,而寒冷時卻又因為皮膚較乾燥,仍然會癢,夏天不舒服,冬天也不好過,所以溫度與濕度的適中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值得注意的,宜減少激烈運動,且盡量穿著純棉衣物,另外要避免皮膚乾燥,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藥皂、消毒水都不適合,更不可用鹽水用力搓揉,洗完澡後要立刻擦拭保濕乳霜。
(四)調節情緒與壓力:情緒會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抓搔的習慣,壓力可能使病情更加惡化,教導病人及其家屬控制激動的情緒,減輕焦慮,培養對疾病正向樂觀的態度是使用藥物外的一大課題。
(五)其他注意事項: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因長期搔抓,容易遭受細菌、病毒或黴菌的感染,且一旦遭到感染,病情往往較常人嚴重且蔓延迅速,須格外留心。
縱然異位性皮膚炎很麻煩,只要病人、家屬和醫師能充分配合,給予適當的藥物控制與日常處理,就可有效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切忌擅自購買藥膏亂塗,尤其孩童的皮膚更不應該是不明藥物的實驗場,唯有尋求正確的醫療、妥善的照顧,才不會讓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快樂的童年。




***************************************************************************
鼻病與氣喘
耳鼻喉科 戴志峰 講師(89年12月)
三十八歲的張先生自從三年前第一次出現氣喘症狀後,他的人生就從「彩色的」變成了「黑白的」。身材魁武的他,一直都有規律的運動習慣,生活正常、不抽菸、不喝酒,所以從來不認為生病這二個字會和他扯上什麼關係。想不到還在壯年時期就得了氣喘,而且一病就讓他變成了病貓。每年氣候一轉涼,就是他夢魘的開始;尤其晚上睡覺本來是辛苦工作一天以後最大的享受,現在卻成了最大的折磨。病情嚴重時,當然喘不過氣來;即使病情輕微可以入眠,半夜也常常咳得醒過來。
反反覆覆的病情讓他十分沮喪,醫師不斷地更改藥物,雖然病情有所改善,可是依然嚴重,甚至有一次嚴重到必須住院治療。住院時,主治醫師發覺張先生除了一般氣喘以外,他也有嚴重的鼻塞、黃鼻涕以及鼻涕倒流現象,於是會診耳鼻喉科,安排了電腦斷層攝影,證實張先生不僅有鼻竇炎而且還有鼻息肉。經醫師一提醒,張先也覺得自己每次黃鼻涕變厲害的時候,往往也就是氣喘加劇的時候。原來二者是有相關的。
根據一項統計,鼻腔的疾病和氣喘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除了一般所知道的過敏性鼻炎外,鼻竇炎、鼻息肉也都是診斷和治療氣喘時不可忽略的疾病。在氣喘病人中,百分之八十有鼻炎症狀;而一年從頭到尾鼻炎不斷的病人中,五到十五%的人有合併氣喘。鼻竇炎如何引起氣管痙攣而產生氣喘,目前並沒有定論。有許多研究認為鼻黏膜受到刺激,活化自主神經反射而造成氣喘;也有人認為倒流的鼻涕刺激體內發炎物質的釋放而引起氣喘。不管機轉如何,很多同時罹患鼻竇炎與氣喘的病人,在鼻竇炎症狀加劇時,氣喘也同時變更厲害,更難用藥物控制;等治療好鼻竇炎、氣喘也跟著改善。前面提到的張先生,在接受鼻竇內視鏡手術後,雖然氣喘並沒有從此不用發作,但也改善了八成,這八成已足以讓張先生謝天謝地,直喊阿彌陀佛了;因為氣喘發作次數減少很多,身邊不再是瓶瓶罐罐不斷,張先生又可以活躍在他喜愛的網球場上了。
有的人除了鼻竇炎外,還併發鼻息肉的產生。鼻息肉是鼻黏膜異常水腫所另外增生出來的組織,外觀呈現白色半透明狀,具有彈性。氣喘的大人中,二十至四十%有鼻息肉;而有鼻息肉的病人,也大約這樣的比例患有氣喘;罹患的機率可以說十分高。這二者常在幾年內陸續出現,有時候是鼻息肉先發作,過二年後接著氣喘發作;或者氣喘先發現,然後不久出現鼻息肉。有另外一部份的人除了這二者疾病外,還加上對阿斯匹靈過敏;這類的病人如果服用阿斯匹靈或者甚至其他消炎止痛藥時,有可能會誘發嚴重的氣喘。因此如果有這樣的病史,在接受醫師處方時要特別跟醫師提醒。
鼻竇炎的治療可以根據病情來選擇服用藥物或者手術,鼻息肉最好的治療方法就只有開刀,民間療法的擦鼻術,點藥法最多只能去除表面的息肉,對於深處的鼻息肉並無法處理,同時此法容易有鼻黏膜沾黏,鼻中膈穿孔的後遺症,大眾在選擇時,最好三思而後行。氣喘加上鼻竇炎不僅僅是一加一的效果而己,而是具有加成的影響;治療好鼻竇炎可以改善氣喘的發作,對於生活品質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忙。你如果有這樣的症狀,要記得去找醫師,因為這是可以治療的!
資料來源http://www.kmu.edu.tw/~kmcj/





***************************************************************************
異位性皮膚炎的保養須知

每當季節交換,您家中小寶貝的臉、脖子、手肘和膝蓋是否會長滿了濕疹,而且還癢得受不了,白嫩的皮膚老是被抓得紅紅腫腫的,您是否覺得既心疼又無助呢?


對一歲左右的小寶貝而言,異位性皮膚炎是最容易出現的皮膚過敏症狀,且被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的成年人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異位性皮膚炎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臉部、脖子、耳後根、手肘及膝蓋的內彎處出現如濕疹的症狀,會因為感覺到嚴重的搔癢而一直抓個不停,導致皮膚紅腫,甚至影響睡眠、正常生活作息,小朋友更會因為癢、腫、痛而哭鬧不休,但是每次就醫又無法根治,真是癢在兒身、痛在天下父母心。


預防之道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本身具有過敏體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 與過敏元劃清界線,且避免食用冰冷飲料、油炸、燒烤和加工食品。


2. 當氣溫下降時,皮膚會因為乾糙而產生更嚴重的搔癢感,所以應使用溫水沐浴,並在沐浴後要做好保濕的工作。


3. 對魚類不過敏的朋友,平時可以多補充魚油,因豐富的n-3不飽和脂肪酸,可幫助改善過敏體質(Am. J. Clin. Nutr., 1997, 65: 1011-1017)。

4. 多補充維生素B群,有助於維持皮膚健康,幫助細胞再生。


5. 平時多補充維生素A、C及E等及礦物質硒等抗氧化型營養素,可清除導致誘發過敏反應的過氧化物,並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有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的朋友,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開始保養,才能改善過敏體質,幫助您家中成員揮別惱人的〝癢、癢、癢〞。


資料來源http://www.imsuperbaby.com/archives/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