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新生兒的照護

新生兒皮膚系統

「妳的皮膚真好,水水嫩嫩的,像嬰兒的皮膚一樣。」這句讚美之詞,八成講的不是新生兒的皮膚。因為新生兒的皮膚上常會有各式各樣的紅斑、疹子,讓新手媽媽擔心又害怕,懷疑自已是不是懷孕時吃了什麼,還是沒吃什麼,害小貝比的皮膚這麼糟糕。其實新生兒的皮膚原本就是如此。



一、脫皮:

嬰兒出生時全身有胎脂包覆,十二至二十四小時之後,皮膚會開始乾燥及脫皮,尤其在腳、腳踝和手部。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是過熟或過了預產期之後才出生的嬰兒,則脫皮發生的時間會提早,甚至出生時就可以看到脫皮的情形。

二、皮脂腺增生:

新生兒鼻子上常可以見到很多個黃色的小點,尤其在接近鼻頭的地方。這些小黃顆粒狀的東西,幾週後會自然褪去。

三、蒙古斑:

八成左右的新生兒在背部或臀部有灰藍色的斑,但身上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斑塊,大部分在孩童時期之後自然消失了。

四、粟丘疹:

小小白色的結節,看起來像一小顆一小顆的珠殊。週圍的皮膚沒有發紅的情形。常分佈在下巴及臉上。有些在出生之後幾週內才長出來,會自然消退。有些較大而單一個的粟丘疹就長在陰莖上或剛好在乳頭上。有些新生兒的口腔牙齦上,也會有這些白色的小珠,稱為Epstein's pearl !

五、毒性紅斑:

百分之七十的足月兒都會長毒性紅斑。一開始是紅斑(也就是紅紅的一片),有的直接褪去,有的會長出白色或黃色的膿胞。常見於臉上及身上,較少於上臂及大腿。這種毒性紅斑也會在幾天內就自然消褪。

六、血管斑:

有一些因毛細血管擴張而形成的紅斑,常會在頸背、眼皮或眉間出現。用手指按壓,紅斑會變白。除了頸背的血管斑,大部分在週歲左右會消失。

七、血管瘤:

一開始有時只是一個小紅點,漸漸越長越大,之後會慢慢又縮小。除非血管瘤的位置或大小會影響生理功能,例如長在眼皮上,而且體積很大會阻礙視線,否則一般並不急著處理。

八、尿布疹:

新生兒的皮膚敏感又脆弱,尿布應經常更換,若有排便,更要注意清洗乾淨,皮膚以紗布巾拭乾,等完全乾燥後才穿上尿布。如果已經皮膚發紅甚至破皮,就要帶給小兒科醫師診治。

九、荷爾蒙造成的影響:

乳房腫大,甚至可以擠出乳汁;女娃娃的假性月經,及外陰部乳白色的分泌物;以及外陰部或陰囊的黑色素沈積等等,都是母體的荷爾蒙所造成的影響。

十、皮膚感染:

新生兒的皮膚易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而產生膿泡。故應多注意皮膚的清潔。衣物的添加也要注意,不要穿得太悶熱,新生兒不止怕冷,他們也很怕熱。

十一、脂漏性皮膚炎:

在頭皮、眉毛、耳朵有油油的黃斑,表面會脫屑,厲害時會皸裂或流湯。有些脂漏性皮膚炎和之後的異位性皮膚炎有關係。

以上就簡單介紹最常見的新生兒的皮膚問題。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或者還有其他的疑難雜症,就帶著你的小寶貝去認識他(她)的醫生叔叔或阿姨吧!

資料來源:蔡佳璋醫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kelly3821589/article?mid=782&prev=784&next=781&l=f&fid=14







********************************************************************************

掌握特徵 照顧新生兒不用怕 


在媽媽體內住了約10個月的寶寶,即將從一個充滿水的環境,來到另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當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全身的器官就要開始適應新的世界。出生4週之內的新生兒,身體各部位還在慢慢的成熟中,在這個時期難免會在某些器官出現一些狀況,有些狀況的發生是正常的,等年紀漸大就會改善,但也有一些狀況家長必須注意觀察,若有異常也需做進一步的診治。

頭部特徵&可能問題


頭型
新生兒出生時的頭型與媽媽的生產方式有關,弘光科大護理系副教授柯淑華表示,剖腹產的寶寶頭型生下來都是圓圓的,而自然產的寶寶因為通過產道受到擠壓,會有頭骨重疊不平整的狀況,不過這種狀況約12個月就會恢復正常。



另外,自然產的寶寶偶爾會出現因頭部受到局部擠壓,而產生的頭水腫與頭血腫的情形,頭水腫範圍比較小,約幾天就會消腫;頭血腫則有點像瘀青,範圍會比較大,需要幾週才會自行消退,這些狀況家長都不必太過擔心。


林 新醫院小兒科主任陳弘欣指出,新生兒的頭型在初期還未成型,有些頭骨會重疊,若要寶寶擁有良好的頭型,則要注意寶寶睡覺時的姿勢。建議爸媽盡量不要讓寶寶 一直保持正躺的姿勢,這樣睡久了寶寶的頭型自然會扁扁的,最好是每隔一段時間讓寶寶採正躺及兩邊側躺交替的方式睡覺,才能睡出好頭型,但切記不可以趴睡, 因為新生兒趴睡的危險性很高,仍要避免。


囟門
囟門是頭部重要的部位,因為囟門皮膚的下方就是腦部組織。而囟門應該是平的,前囟門呈菱形,在頭頂,範圍較大,約1歲前後會關閉;後囟門呈三角形,在後腦杓,比較小,大約出生2個月前後會關閉。


家長平時可以輕輕的摸前囟門來觀察寶寶是否正常,但不可以用力戳,若是23個月就摸不到,表示前囟門太早關閉,會影響寶寶腦部發育,而12個月之後前囟門還未關閉,也表示可能有先天性遺傳或腦部發育的問題需要就診。此外,寶寶若哭鬧時前囟門凸起,表示腦壓上升或發炎;若呈凹陷,表示寶寶有脫水的現象,也需就診。


落髮
陳弘欣醫師表示,新生兒頭髮的變異性是很大的,有的髮量多、有的卻很稀少,這些都是正常的,甚至有些新生兒剃過髮之後就沒再長出新髮,家長也不需過於擔心,因為1歲多才會開始長頭髮的寶寶也不少,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眼睛特徵&可能問題
黃色分泌物
柯 淑華老師表示,一般新生兒在醫院出生後為了預防眼睛感染,醫護人員會先幫新生兒點眼藥,因為眼藥有一點刺激,所以會讓新生兒在眼部產生黃色分泌物,通常過 幾天這種狀況就會改善,但若回家數天後依然存有黃色分泌物,可能需要給小兒科醫師看一下,因為腺病毒也會造成眼部有黃色分泌物。


另外,有些新生兒眼部經常會囤積很多眼屎,或眼睛看起來總是淚汪汪的,陳弘欣醫師表示,這是因為新生兒的鼻淚管很細小,分泌物很容易塞住,因而形成上述的狀況,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大約56個月大至1歲才會逐漸改善。


眼角至鼻部的按摩可以些微改善上述的狀況,柯淑華副教授建議家長,可從寶寶內眼角往鼻翼的方向加點力道按摩,每次約23分鐘,一天可按35次。但若寶寶的眼睛出現紅腫狀況,就有可能是感染或發炎造成,必須盡快就診。


鬥雞眼
鬥雞眼是新生兒多少會出現的情況,屬於正常,原因是寶寶的鼻樑過寬,且其眼部肌肉協調性與神經控制尚不佳所造成,陳弘欣醫師建議家長先觀察一陣子,因為6個月之前的寶寶約有三分之二看起來都有鬥雞眼,若寶寶6個月大至1歲後,仍有明顯的眼部不對稱問題,即可至眼科就診。


視力
新生兒因為神經控制力不佳,眼睛在初期是不能對焦的,視力發展會隨著年齡而逐漸成熟,大約要到6歲以上才會有0.8以上的視力,所以要查看新生兒眼睛是否正常,可觀察他對光的反應,看寶寶在開燈後是否會閉眼,來判斷眼睛是否正常。


耳鼻喉特徵&可能問題
耳朵
家 長在摸小寶寶的耳朵附近時,有時會摸到一些小顆粒,這是頸部的淋巴結,感冒的時候會腫起來,是正常的顆粒。陳弘欣醫師指出,比較需要注意的是耳朵前面與臉 交界處有時會出現凹陷的小瘻管或小息肉,這些瘻管與息肉多數是正常的,但若合併臉部出現不對稱的情況,就有可能是先天性的疾病合併心臟病的問題。


鼻塞、鼻腔分泌物
寶 寶的鼻道小,鼻塞是正常的現象,此外,寶寶的呼吸道、鼻腔與肺部的功能都尚未發展成熟,所以咳嗽、流鼻水、打噴嚏、痰多等狀況經常會出現,有時是鼻部敏感 造成的正常情況,有時卻是感冒引起的,這時家長要觀察寶寶是否有發燒、食慾好不好,若沒發燒、飲食也正常,且鼻部的分泌物是白色透明,就屬正常;反之,若 伴隨發燒且鼻部的分泌物是黃而濃稠,就可能是感染了。




有些家長喜歡用棉花棒或吸鼻器去幫寶寶清鼻屎與鼻涕,陳弘欣醫師建議家長只能清看得到的地方,避免寶寶受傷。例如清鼻屎可用沾溼的棉花棒清理外層範圍即可,千萬不可伸進鼻腔裡面。





寶 寶的鼻黏膜很脆弱,柯淑華副教授就曾碰過一些家長用吸鼻器幫寶寶吸取分泌物,結果卻造成寶寶鼻內出血的狀況,家長若要用吸鼻器,建議購買小型球狀之吸鼻 器,使用時捏扁球狀物後,放入寶寶鼻中再放開,以吸取鼻內分泌物,雖然這種吸鼻器的效果不那麼好,但力道較輕,比較不會讓寶寶受傷。



皮膚特徵&可能問題



脂漏性皮膚炎
新生兒出生12個 月,最常見的皮膚問題就是脂漏性皮膚炎,它會出現在很多地方,最常見出現在頭部的頭皮或囟門附近,爸媽會看到有黃色或咖啡色的塊狀物,摸起來油油的及略有 點油臭味,多數家長會以為是寶寶頭皮沒洗乾淨,就更勤快的幫寶寶洗頭,結果越洗情況越嚴重。陳弘欣醫師表示,這種發生在頭部的脂漏性皮膚炎,越去刺激它反 而會長越多,有的家長甚至以為是寶寶頭皮太乾所造成,拼命幫寶寶擦乳液,結果情況更嚴重。


事實上,脂漏性皮膚炎一般不需要特別處理,寶寶長到56個月大就會自行消失,除非是寶寶會覺得癢而去揉戳,就得帶去看醫生,擦藥膏即可緩解。另外,柯淑華副教授也表示,小兒科有脂漏性皮膚炎專用的洗髮精,也可以改善症狀,如果有需要可請小兒科醫師開立。


脂漏性皮膚炎除了會出現在頭部外,也會出現在額頭、眉毛底部、臉頰、脖子、耳朵前後或身體,除非症狀嚴重,否則並不需要特別處理。


鮭魚紅斑
有些新生兒會在額頭上、兩眉之間、嘴鼻之間、頸子後面與眼皮上面出現暗紅色平坦的疹子,此稱為鮭魚紅斑。陳弘欣醫師表示,12個月內的寶寶約有三分之一會出現鮭魚紅斑,這種紅斑是因為微血管擴張造成,屬正常現象,約56個月大就會漸漸淡掉。


血管瘤
新生兒血管瘤的發生率約1~3%,有可能發生在身體皮膚各處,凸起一塊鮮豔紅色的腫塊,有的很小、有的很大。陳弘欣醫師表示,大部分出現血管瘤的寶寶在12歲前血管瘤會越長越大顆,到2歲後才會慢慢縮小消失,發生血管瘤問題的寶寶,根據統計到9歲時約有90%會完全消失。家長發現寶寶有血管瘤先不要緊張,可觀察一段時間,但若血管瘤長在鼻子部位壓迫到呼吸道或變大的速度很快,這時就需要就診處理。


蒙古斑
蒙古斑也常見於新生兒,在東方人約有90%的發生率,會在背後、屁股部位出現暗深藍色平坦的塊狀,有點像黑青,約到23歲會逐漸消失,多數6歲以前會不見。


栗粒疹
栗粒疹發生的原因是皮脂腺塞住造成,多數會在鼻頭出現一點點白白的小點,有時臉上也會出現,約12週左右會自行消失,家長千萬不要幫寶寶擠。


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23天有的會出現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柯淑華老師指出,媽媽與寶寶的血型不同以及餵哺母乳的寶寶都有可能會發生,多數約12週會消退,若過了上述的時間黃疸還沒退,可以停喝母乳一陣子(寶寶停喝期間媽媽依然要擠出奶水,以免奶水量變少),即可以改善狀況。





有 的家長會想以曬太陽的方式改善黃疸,陳弘欣醫師表示,以醫師的立場其實不建議曬太陽,因為在醫院照光治療的子外光是有特定波長,曬太陽的效果非常有限,且 可能會有脫水或體溫不穩的問題發生。陳弘欣醫師指出,黃疸指數越高時,黃疸症狀會先從臉部一路往下延伸至下半身,指數越低黃疸症狀就會從下半身往上半身一 路慢慢消退,因此臉跟眼白是最先黃也是最後退的;若黃疸上升迅速甚至連手腳都很黃,就要考慮至小兒科門診檢查。



脫皮
寶寶從充滿水分的子宮內出來,因外面世界比起子宮乾燥,就會產生脫皮的現象,不過只需幾天寶寶的皮脂線正常分泌就會改善,若脫皮嚴重可擦嬰兒油保養。


胎記
柯淑華老師表示,新生兒的胎記有的隨成長會消失但有的會持續存在,多數胎記是不需要處理的,除非大範圍出現在臉上才有需要處理;但因胎記會有變化,所以家長可以先觀察一陣子,等到寶寶大一點胎記還是沒消再找醫師處置。


尿布疹
預防尿布疹的方法,除了要儘快處理寶寶尿布中的尿與便之外,最好寶寶大小便後可以用清水洗,清潔完畢再用紗布或毛巾拍乾水分;如果要用濕紙巾,需注意使用的濕紙巾中是否含有防腐劑,柯淑華老師表示,含有防腐劑的濕紙巾易使寶寶長尿布疹,應盡量避免。


此 外,在媽媽餵完奶或寶寶入睡一陣子之後,都可以主動檢查寶寶的尿布,看有無排泄物需要清潔,來減低尿布疹的發生。若寶寶已經有尿布疹了,那建議每次換尿布 時最好能洗淨屁屁,並讓寶寶生殖器部位通風一下再穿上尿布;有的家長習慣使用痱子粉,柯淑華老師表示,痱子粉碰到尿尿便便會結塊,更容易發生尿布疹,若要 在寶寶生殖器附近塗抹保養物,以嬰兒油較佳。


如果寶寶尿布疹症狀已經很嚴重了,爸媽可至小兒科就診拿藥膏擦,也可以在寶寶每一次尿尿便便結束,將洗乾淨、有尿布疹的部位,放在距離50公分 的電燈泡檯燈下照35分鐘,讓出疹部位完全乾燥,則尿布疹會比較快好。


四肢特徵&可能問題


O型腿
新生兒大多數都是O型腿,要等腳可以開始承受身體的重量後,才會慢慢拉長變直,陳弘欣醫師表示,通常到2歲左右寶寶的腳會開始外翻,膝蓋以下也會往外翻,就不會有O型腿了,如果寶寶到了3歲還有明顯的O型腿,可以找骨科醫師評估狀況。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
有的寶寶會出現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問題,柯淑華老師表示,若有這種狀況寶寶會出現長短腳,通常新生兒健檢 時 醫師會檢查,爸媽也可以自己注意,因為出現這個問題最好在寶寶學走路前就處置好,以免影響日後學走。


生殖器官特徵&可能問題
疝氣與陰囊水腫
陳弘欣醫師表示,陰囊水腫發生的原因是腹股溝的位置會出現小洞,導致腹腔中的水會透過小洞流下,通常出現在男寶寶身上,多數是正常的,約1歲前小洞會閉合。


而 疝氣則是前述的小洞變成大洞,導致男性的腸子或女性的卵巢從大洞掉下來,男寶寶出現的比例比女寶寶多,建議可以開刀改善這種狀況,原因是腸子掉下來後,可 能卡住而回不去原來的位置,不但有可能影響體內的循環,導致腸子壞死,也有可能發生嚴重的腹膜炎,對寶寶是有危險性的。


隱睪症
足月出生的新生兒約有3.4%會發生隱睪症,陳弘欣醫師表示,有時候出生前2個月會看不到睪丸,通常到第3個月睪丸就會掉下來,若是睪丸遲遲不掉下來,就表示有隱睪症,睪丸如果在體內停留過久,不但有可能喪失睪丸原有的功能,也有可能變成惡性腫瘤,所以建議家長可觀察寶寶到1歲,真的有隱睪症可在11歲半之間請醫師診治。


包皮
包皮過長一般不需要處理,等寶寶長到3歲以後包皮的長度就會正常,但超過3歲寶寶的包皮依然過長無法推下,就容易藏污納垢或有分泌物不好清潔,容易造成感染,這時就要動刀割除;但若寶寶在3歲前就出現包皮過長影響尿尿,或經常因此感染發炎,就建議提早動刀割除。


紅色分泌物
有的女寶寶在出生頭幾天,尿布上會出現紅色點點,有點像月經,這是正常的狀況,通常出生1週後就會消失,原因是寶寶受到媽媽體內荷爾蒙影響所產生的,不需要擔心。


臍帶特徵&可能問題


臍帶
新生兒的臍帶出生後約12週左右會脫落,有的甚至會到3週才脫落,這都是正常的。柯淑華老師表示,寶寶每次洗完澡或肚臍弄濕都要做臍帶消毒,消毒的方式是先用75%濃度的酒精消毒,再用95%的酒精擦一次,這樣可以讓臍帶乾燥,但不建議使用碘酒,因為怕碘酒中的碘會經由肚臍吸進寶寶體內,引起寶寶碘的不平衡。


陳弘欣醫師表示,臍帶脫落後可再多消毒一週,至臍帶不再出現分泌物或出血就可停止消毒。如果過了34週臍帶還未脫落,這表示可能發生與免疫方面相關的疾病,必須就診;此外,若是臍帶脫落後肚臍中間小洞有凸起並有分泌物,這就是肚臍長了息肉,也必須交由醫師處理,否則會一直流出分泌物。


臍疝氣
如果發現寶寶的肚臍有凸起的狀況,表示有可能發生了臍疝氣。陳弘欣醫師表示,臍疝氣發生的原因是寶寶的臍帶與媽媽在肚中連結的地方產生的洞沒有完全關閉,導致腸子從這個洞跑出來,位置剛好在肚臍下方。


輕微的臍疝氣並不需要處理,寶寶約長到23歲,這個洞就會自行閉合,但若寶寶的肚臍腫很大而且哭鬧不停,壓壓肚臍的部位出現咕嚕咕嚕的聲音,表示狀況嚴重,可就診採用手術將洞縫起。


腸胃特徵&可能問題


新生兒排便的次數、顏色與形狀,會依據新生兒喝母乳或配方奶而有所不同,寶寶如果可以吃得好睡得好,生長狀況都正常,就不需太計較便便的次數與形狀。不過下列兩項可要多注意:


新生兒生理性體重喪失
柯淑華老師表示,有的寶寶出生後幾天體重突然減輕,家長都會很緊張,其實這是新生兒生理性體重喪失,不需擔心。主要是新生兒出生後因為來到比較乾燥的環境,要適應新環境所以水分會不足而產生些微脫水,此時大約會喪失150300公克的體重,大約過個12週適應了新環境後,就會補足失去的水分,恢復正常的生長。


新生兒腸絞痛
新生兒腸絞痛是出生數天至23個 月的寶寶有可能出現的狀況,沒有確切發生的原因。陳弘欣醫師表示,新生兒腸絞痛會時好時壞,發生時寶寶會哭鬧、身體捲屈起來、肚子咕嚕叫或放屁,比較容易 發生在晚上,痛了一陣子後又不痛了,一切似乎又恢復正常。如果症狀輕微可以幫寶寶多按摩肚子,但若症狀嚴重,寶寶哭鬧嚴重就要就診,讓醫師評估是否還有其 他的問題, 通常 醫師會開消脹藥或益生菌給寶寶服用,來改善狀況。


《MamiHome媽咪窩》.








********************************************************************************
發燒 尿布疹 便秘…一次解決Baby的照護問題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台安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方旭彬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梁歆宜
   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任醫師 趙昭明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沈仲敏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鍾志從教授



如何照顧小傢伙,真是令人傷腦筋!本刊特別收錄寶寶棘手問題,一次解決所有照護困擾,讓新手父母不再心慌慌!


(一)寶寶發燒怎麼辦?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體溫控制中樞失調,就會導致發燒。一般說來,發燒是指腋溫超過37.5°C、肛溫或耳溫超過38°C以上。


發燒是最常見的生病警告訊息,導致小兒發燒的原因很多,通常以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常說的感冒)最為常見,其次為尿道炎、中耳炎、腸胃炎、玫瑰疹等。家長若發現寶寶身體或額頭溫度較平常溫度高時,可以先查看是不是衣服穿太多?或室溫太高?剛剛大哭過?如果發現寶寶溫度超過38度,且寶寶還有其他不適症狀,如活動力下降、臉部通紅、異常哭鬧、食慾不振、睡不安穩、咳嗽、腹瀉,就該帶寶寶去看醫生囉!


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哪些?
※外在因素->水份攝取不足、室內空氣不流通。
※病毒感染->譬如流感病毒感染、病毒性肺炎。
※細菌感染->常見的有尿道炎、中耳炎、腸胃炎。


為什麼寶寶容易夜間發燒?
因為寶寶的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會影響身體散熱功能,容易發燒。寶寶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相對的睡眠時間也會拉長。在睡眠期間不會特別補充水分之下,寶寶的體溫自然就升高囉!



發燒時的處理
寶寶發燒時,居家護理應著重在補充水分和維持正常體溫。寶寶發燒時會一直出汗,家長要不斷為寶寶勤換棉質衣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擔心寶寶著涼的話,可以保留一小扇氣窗)。此外,寶寶發燒時,可用溫水擦拭寶寶的身體來降溫,應避免用冷水擦拭,以免發生打顫的現象,或因血管收縮反而讓體溫又上升。當體溫過高時,部份特殊體質的寶寶可能會發生熱性痙攣(抽蓄)。當寶寶體溫超過38℃時,若又合併出現抽搐、顫抖等症狀,家長要特別注意保持寶寶呼吸道的暢通,避免窒息或咬到舌頭。



打破傳統迷思!
Q:用酒精、冷水拭浴,可退燒?
A:容易導致肌肉收縮,造成抽蓄!
民間流傳的傳統退燒方法,譬如以冷水或酒精擦拭幫助寶寶退燒,沈仲敏醫師表示,寶寶發燒時,發燙的肌膚若接觸到冷水或是酒精,容易導致肌肉劇烈收縮,造成抽搐。


寶寶發燒時的居家護理要點

※記錄體溫->約四小時測量一次,紀錄體溫變化 幫助醫生診斷時能參考
※睡眠環境保持空氣流通->門窗可以保留小縫隙或打開小氣窗,讓空氣稍微流通。

※勤換棉質衣物->發燒中的寶寶會一直流汗,居家照護上,家長要注意的是保持體溫以及勤換棉質衣物,避免寶寶出汗後,再次受到風寒。

※多補充水分及熱量->可適時補充溫開水、運動飲料、果汁等飲料,防止寶寶脫水。

※溫水拭浴->發燒時,寶寶會一直出汗,用溫水洗澡,不僅能幫助體溫下降,也能讓寶寶感到清爽舒適。


(二)選尿布也是大學問!
為什麼會有尿布疹?
小屁屁長期包覆在尿布裡,假使尿濕了,加上寶寶動來動去,反覆摩擦之下,其實一點都不舒服!因為緊貼尿布的表皮層,讓汗水排出不容易,加上小寶寶好動、過度的摩擦下,產生水泡和破皮,以及尿液糞便中的細菌再度刺激皮膚,就引起尿布疹了。尿布疹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皮膚出現小丘疹、紅腫、糜爛,甚至異味產生。常見的部位包括,大腿內側、會陰處、屁股、腹股溝等地方。


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任醫師趙昭明表示,剛出生的寶寶胃腸蠕動較快,大便次數頻繁,加上家長擔心寶寶著涼,層層包裹之下,皮膚更容易出汗,加上一天好幾次的小便,都會造成皮膚的角質層含水量增加。


角質層含水量增加後,會使皮膚的摩擦係數擴增,也就是皮膚變的較粗糙,稍微有一點外力就會容易刮傷皮膚。另一方面,含水量增加之後,會使皮膚對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加兩倍,也就是在化學物的刺激下,皮膚變紅所需的時間會縮短許多。此時,若不勤換尿布,很快就會出現尿布疹。


尿布疹的處理方式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沈仲敏建議,換尿布時,媽咪可用溫水輕輕沖洗寶寶的小屁股,再用棉布輕輕按壓即可。有時家長會使用棉花沾溫水擦拭(或是用濕紙巾),但是最好的方式還是直接用清水沖洗,待小屁股乾爽後再用較油性的潤膚乳塗抹,形成保護膜。至於水溫控制,沈仲敏醫師表示,無論是溫水或冷水都能達到洗淨的目的,水溫以手背或手肘內側量測水溫,感覺舒適就可以!


沈仲敏醫師表示,常常拉肚子的嬰兒,較容易感染尿布疹。根據醫學統計,一天拉肚子超過4次以上的寶寶,患尿布疹的比例大幅提高。此外,母乳寶寶的便便偏弱酸性,加上容易水便,也會增加尿布疹感染的機會不過,沈仲敏醫師也強調,母乳寶寶的水便情況只是暫時性的,家長倒毋須太過擔心因而停止哺餵母乳。
尿布疹的治療和預防在於勤換尿布,避免尿液糞便長時間停留在寶寶的皮膚上,對肌膚造成刺激。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技巧和寶寶本身的肌膚敏感度,也與尿布疹的好發程度緊緊相關!根據統計,一天勤換尿布次數達八次以上者,寶寶換尿布疹的機率明顯降低!


挑選尿布有一套
市面上的尿布種類琳瑯滿目,哪一種最適合寶寶嬌嫩的肌膚呢?不妨可參考以下選購Tips!


TIP1-腰圍、腿圍加寬設計
大腿附近的剪裁有增加伸縮功能,要注意伸縮剪裁的部分是否有完全服貼(約可容納一根手指的寬度)在寶寶的肌膚上,假使肌膚上出現紅紅的勒痕,就是太緊囉。


TIP2-棉柔材質+透氣性佳
因為小屁屁和尿布相處的時間相當長,直接接觸小屁屁肌膚的部分,選擇棉柔材質吸汗、透氣性佳的款式,讓小屁屁輕鬆零負擔!


TIP3-防漏側邊
防漏側邊設計能防止因小寶貝跑來跳去,動作太大,尿尿滲出尿布外的困擾,部份廠商還有推出加大尿量吸收的設計,即使寶寶尿量較多也不怕。


TIP4-尿濕顯示
對於還不能掌握哪時候該換尿布的新手爸媽來說,「尿濕顯示」設計就顯得相當實用!只要觀察尿布上的圖案顯示就不用擔心錯過換尿布的最佳時機囉。
家長不妨這樣做!
假使寶寶約四小時換一次尿布,剛換下尿布時,家長不妨讓寶寶光著小屁屁透透氣,約1-2小時之後再包上尿布,也能降低尿布疹感染的機會!


(三)寶寶穿對衣服了嗎?
穿多少才夠?
寶寶的基礎代謝率會比成人為高,所以寶寶的體溫也會比成人稍微高一點。其次,因為嬰幼兒的自主神經(尤其是副交感神經)較活躍,因此大部份的寶寶睡覺時,經常睡出一身汗!家長幫寶寶穿衣服時,並不需要把寶寶包的像「肉粽」一樣,這樣反而會降低小寶貝對溫度改變的適應力。如果寶寶的四肢摸起來有點冰冷,但是寶寶的耳溫正常、活動力正常,家長並不需要特別擔心。


此外,當寶寶從外面回到室內時,不要急著幫寶寶脫去外套,先讓寶寶適應室內溫度之後,再視狀況增減衣物。中南部的氣候早晚溫差大,經常可以看到寶寶穿著厚重的冬衣,但是裡面的內衣早已被汗水浸濕,反而讓寶寶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季節交替時,或是早晚溫差較大的地區,家長不妨利用「洋蔥式穿脫法」,除了達到保暖效果,也能避免寶寶從室外到室內因為溫差過大,而感到不舒適。


(四)寶寶的便便正常?
吃的不同 便便也不同
喝母乳的寶寶,容易解出軟便,且一天可解便數次。胎便的顏色呈現墨綠色,隨著寶寶進食會漸漸變成黃綠色的便便。喝母奶的寶寶的大便比較偏向金黃色軟糊便;喝配方奶的寶寶則是偏黃、形狀也比較黏硬。方旭彬醫師表示,只要寶寶的體重有適度增加,就表示其營養的吸收是正常的,即使大便次數稍多些也沒有關係。


便秘寶寶的護理方式
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狀況的,方旭彬醫師建議,家長不妨考慮幫寶寶換別牌的奶粉吃吃看,或是給予葡萄糖水。或是在ㄋㄟㄋㄟ中添加嬰兒麥粉或米粉,將ㄋㄟㄋㄟ泡濃稠一點,也能有改善便秘的效果。


對於七個月以上的寶寶,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也比較容易有便祕的情況!當寶寶出現便祕情況的時候,可讓寶寶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蘋果除外)。此外,富含纖維質的黑棗汁也是不錯的選擇!


※怎樣算便秘?
寶寶二天以上未解便及有「便便乾硬」的情況產生,解出像硬粒的便便。
※怎樣算大便異常?
諸如水便、便便太硬或呈羊屎便等,或是參雜有血便、黏液,便便的顏色呈現白色、淺黃色、深黑色,或是排便次數小於每週二次或每日多於四至六次,家長就得密切注意囉!。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27.asp






******************************************************************************

新生嬰兒護理 - 臍帶護理


1. 嬰兒的臍帶一般會在出生後五至十天乾脫,但部分嬰兒的臍帶可能需要長達三星期或更長的時間才會脫落。



2. 每天應該清潔臍帶底部約三至回次(如沐浴或換尿片後),以保持臍帶的清潔及乾爽。每當發覺臍帶底部較多分泌物積聚,亦須清潔。 



3. 清潔臍帶的方法如下:
用沾濕了涼開水*或70-75%消毒火酒*的棉花棒清潔臍帶底部(即臍帶與肚皮連接的位置)(見圖)。每抹一次,便要更換一枝新的棉花棒。以同樣方法繼續清潔,直至臍帶的底部完全清潔為止。最後再清潔臍帶部分(見圖)。請輕柔地抹拭臍帶,勿用力過度,以免臍帶受損或出血。 

4. 不宜把尿片包裹得太緊及應盡量將尿片置於臍帶下,除了可保持臍帶乾爽,亦可避免嬰兒在活動時,臍帶被尿片磨擦,引致損傷出血。 

5. 請勿用任何敷料包紮肚臍或塗任何藥物,如:油、膏、臍粉、膠布等。 

6. 當臍帶脫落時,你可能會發現有少量血水染在尿片上,這是正常的。只須用消毒火酒或涼開水繼續清潔直至肚臍完全乾爽。大概二至三天後,傷口癒合,就不會再有血水滲出。 

7. 當有以下情況,請盡早帶嬰兒回母嬰健康院或到普通科門診/家庭醫生求診: 
.臍帶可能受感染的症狀,如:臍帶底部皮膚紅腫、有臭味或有異常分泌物。 
.肚臍長出肉粒。 
.當嬰兒啼哭時,臍帶或肚臍凸出。 

8. 臍帶若有大量出血的情況,請立即前往急症室求診,讓醫護人員盡早替嬰兒止血及找出出血的原因。

*請按照嬰兒出生醫院的建議作出選擇。


資 料 來 源 : 衛 生 署 家 庭 健 康 服 務 部
*********************************************************************
新生嬰兒護理 - 預備篇
對全無照顧新生嬰兒經驗的新任父母來說,心情緊張在所難免。只要給自己較長的時間去適應,並請教有經驗的親友或母嬰健康院醫護人員,這樣便能輕鬆地適應父母的新角色。
I)預備嬰兒用品

1. 嬰兒衣物

.選用全棉質的衣物可避免皮膚過敏。

.如須保暖,羊毛內衣應穿在棉質內夜及外衣中間。

.宜選用簡單款式的衣服,避免領位、袖口及腳位過緊。

.可穿襪子和戴帽作保暖,嬰兒無須穿著鞋子。
.數條大毛巾,可於洗澡後用以抹乾身體及睡覺時用來包裹嬰兒。
.布片及防漏透氣的尿片褲或紙尿片。

2. 嬰兒床
.選購嬰兒床時,要留意安全標準,床欄的欄柱間距,應少於6厘米,床欄高度距離床褥最少60厘米。床褥尺碼需要與床配合,兩者之間不應留有空隙。油漆要不含鉛和不易脫落。床的質料要平滑、無裂痕或尖刺。
.嬰兒無須用枕頭,嬰兒床上亦不應擺放雜物和玩具,避免引致嬰兒窒息。
.留下嬰兒在床上時,切記將床欄拉上和鎖好才離開。

3. 嬰兒手推車
.手推車——必須穩固及不易翻倒,具備良好鎖定車轆性能及安全帶設備。不要把物件掛在嬰兒車把手上,以免車向後翻倒,造成意外。切忌將嬰兒單獨留在車內。

4. 嬰兒汽車安全座椅
.要符合規格,安裝正確。嬰兒在汽車座椅內應時刻扣上安全帶。
II)嬰兒護理1. 常見嬰兒餵哺問題
.吐奶是不影響嬰兒健康的常見現象。當嬰兒啼哭或飲奶太急時,便會把較多的空氣吞進胃裡。飲奶後,積聚在胃內的空氣排出時,奶便隨著一起吐出來。
.要減少吐奶,可增加掃風次數,掃風後把嬰兒抱直或將床頭部分床褥調高;勿讓嬰兒太餓才餵哺或吃得太飽。
.嘔吐——嬰兒會較用氣力將奶噴出,嘔出的奶量會比吐奶多,應請教醫生。
.打嗝——可以替嬰兒掃風,並讓他吸吮乳房多一會或吸吮少許暖水,打嗝情況便會自然停止。

2. 排泄
.新生嬰兒在出生後一兩日的大便呈深綠色,稱為胎糞。
.以奶粉餵哺的嬰兒之糞便,質地通常較軟,顏色呈黃色、綠色或兩色夾雜,分量會較多,大便次數亦較有規律。
.以母乳餵哺的嬰兒之糞便,則較稀爛,顏色呈黃色,大便次數會比較多,甚至吃奶後便會排便。隨著嬰兒逐漸長大,可能隔天或隔數天才排便一次,只要大便質地軟而濕都屬正常。
.肚瀉——大便頻密、糞便呈水狀及無渣滓,可帶黏液或血絲。若有此情況,請保留尿片,盡快見醫生。
.便秘——大便困難、糞便乾硬。便秘原因可能是奶和水分的調校分量比例不正確;因天氣炎熱、穿衣太多或多汗而導致身體水分流失。若便秘原因不明,應請教醫生,切勿自行給嬰兒服用瀉藥或使用塞肛瀉劑。

3. 預防尿布疹
每次換尿片時用溫水洗淨並抹乾臀部,再塗上薄薄一層凡士霖潤膚膏,可有效預防尿布疹。如出現紅疹,更換尿片後應將嬰兒臀部暴露於空氣中約10至15分鐘,有助皮膚痊癒。如情況嚴重,應請教醫護人員。

4. 家居環境
保持空氣流通,溫度適中,環境清潔及避免使用地氈。

5. 新生嬰兒黃疸
出生三數天後皮膚有發黃現象,通常一至兩星期後,會自然消退。若嬰兒體內膽紅素不斷上升,便需要接受治療。嬰兒出生後,應盡早到母嬰健康院或家庭醫生作身體檢查,以策安全。

6. 嬰兒猝死症
指嬰兒出生後首6個月內在睡覺時突然死亡,其原因不明。雖然這情況在香港甚為罕見,但為確保安全起見,嬰兒睡覺時應讓他的頭部和雙手露於被外,保持仰臥姿勢,以預防嬰兒猝死症的發生。有關詳細資料可參閱預防嬰兒猝死症。

7. 預防感染
保持家居環境清潔,避免到空氣混濁人多的地方。照顧嬰兒前後均需要洗手,每天替嬰兒沐浴和謢理臍帶。按時接受各項免疫接種。

8. 其他
.嬰兒頸部肌肉柔軟,護理時要用手掌或前臂承托其頸和頭部。
.睡眠規律各有差異,隨著嬰兒日漸長大,睡眠會變得更有規律。
.嬰兒啼哭——嬰兒會用啼哭來表達需要,父母要留心觀察,找出啼哭的原因,並即時作出回應,嬰兒才會感受到你的關注和有安全感,對建立親子感情非常重要。
III) 選擇保姆
保母要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照顧嬰兒,了解嬰兒的身心發展以及各種需要。若嬰兒須交託保姆照顧,父母亦要盡量爭取時間接觸嬰兒,並與保姆多溝通,瞭解彼此照顧嬰兒的方式及分享育嬰的體驗。

資 料 來 源 : 衛 生 署 家 庭 健 康 服 務 部
*********************************************************************
新生嬰兒護理 -
初生嬰兒健康須知 (出生至三個月)
新生嬰兒在出院前一般都已經接受駐院醫生的常規身體檢查,以確保嬰兒的健康狀況良好。到母嬰健康院登記後,醫生也會安排替嬰兒作一次例行的身體檢查。檢查的目的是及早發現先天性異常或新生嬰兒可能出現的重要健康問題,並記錄嬰兒當時的健康狀況,作日後參考之用。但是,這些早期的檢查並不能把所有的健康問題(包括先天性的問題)診斷出來,有些問題可能會在以後的日子才出現。還有的是嬰兒(特別是初生嬰兒)在患病後,病情可以變化得很快。雖然這些情況並不常見,父母必須留意,以便在適當的時候尋求醫生的意見。
以下是一些顯示嬰兒可能有嚴重疾病的訊號:
神情呆滯及昏睡
一般來說,新生嬰兒的睡眠時間較長,但仍會每隔數小時醒來一次吃奶,而且顯得滿足,精神和活潑。若嬰兒的表現異於平常,而且轉變來得突然,這可能是嬰兒患上嚴重疾病的徵兆,你便應特別留意。總括來說,若嬰兒看來很疲累或睏倦,到了吃奶時候都不願醒來,那麼你便應帶他去看醫生。

呼吸困難
嬰兒出生後,一般需要數小時才會適應正常的呼吸模式,約每分鐘20–40次。嬰兒通常在睡覺時的呼吸最有規律。當他醒著,偶爾會有很短暫的急速呼吸,這也是正常的。

若你發現寶寶有以下情況,便應盡快帶他去看醫生:
.持續急速的呼吸:兩個多月以下的嬰兒每分鐘呼吸多於60次;兩至三個月大的嬰兒每分鐘呼吸多於50次。
.看來呼吸吃力或有困難,吃奶時吸吮乏力。
.每當吸氣時鼻孔明顯地張大。
.皮膚和嘴唇呈現暗灰或帶藍的顏色。

血液循環問題
當新生嬰兒的手和腳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有時會呈現藍色,但嬰兒的身體暖和後很快便恢復粉紅色。嬰兒的面部、舌頭及嘴唇在哭得非常厲害時,有時會因呼吸短暫停頓而變藍。只要他安靜下來後,顏色迅即恢復正常,便不用擔心。若嬰兒突然並持續地變得蒼白或全身轉藍,可能是他的心臟或肺部出現了問題,應立即請醫生診斷。

身體水份情況
嬰兒較容易和迅速地出現脫水的問題,特別是當嬰兒有嘔吐或肚瀉的情況。在這情況下,你必須確保他能吸收足夠的水份。若以奶粉餵哺,可計算過去24小時內嬰兒所吃的奶量,再與他日常吃的奶量比較。一般滿月前的嬰兒每天約吃奶六至八餐,每天奶量大約10-22安士(300-660毫升)。若用母乳餵哺嬰兒的話,可與他平日吸吮的次數和時間作比較。如你對嬰兒吸吮母乳的份量有任何疑問,應向醫院或母嬰健康院醫護人員查詢。

你可觀察嬰兒排尿的狀況,以監察他攝取的水份是否足夠。若你的嬰兒在24小時內排出的小便明顯減少,例如滿一周大而每天濕透的尿片少於六片,嬰兒(特別是新生嬰兒)便可能有脫水的危險,你應帶他去看醫生。

腹脹
大多數嬰兒的腹部都有點脹起,尤其是吃飽後。但在兩餐之間,特別是熟睡時,腹部應該是鬆軟的。若嬰兒有持續腹脹,觸摸下感覺堅實,並且已有一天或以上沒有排便或放屁,或出現持續嘔吐情況,這可能表示他的胃腸道出現問題,你應帶他去看醫生。

發燒
當嬰兒顯得不尋常地煩躁或渾身發熱,便應替他量度體溫。對嬰兒來說,肛探溫度比較可靠。若肛探溫度高於37.5℃ / 99.5℉,表示嬰兒可能受了感染,父母便要帶他去看醫生。若新生數星期大的嬰兒發燒,病況有可能會迅速惡化,你應該盡快帶他去找醫生診治。
若 寶 寶 有 以 下 情 況 , 應 立 即 帶 他 去 看 醫 生
.膚 色 顯 得 蒼 白 、 昏 昏 欲 睡 、 發 燒
.神 情 呆 滯 或 異 常 地 哭 鬧 不 休
.嘔 吐 綠 色 或 混 有 血 絲 的 液 體
.不 肯 進 食 或 胃 口 驟 降
.出 現 抽 搐
.呼 吸 急 速 或 有 困 難
.呼 吸 停 頓 15 秒 或 以 上

資 料 來 源 : 衛 生 署 家 庭 健 康 服 務 部








*******************************************************************
新生嬰兒護理 - 新生嬰兒黃疸
新生嬰兒黃疸是嬰兒在出生後一個月內皮膚及眼白發黃的現象,主要是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過高所致。
紅血球與膽紅素的產生與排出:
1. 身體內紅血球分解時會產生膽紅素及其他物質
2. 經奸臟處理後變為無害物質
3. 經大便及小便排出體外

膽紅素過高的原因:
人體內紅血球經正常分解後會產生膽紅素。新生嬰兒的肝臟仍未發育成熟,不能迅速處理所產生的膽紅素,所以便積存在體內,形成生理性黃疸。

大部份新生嬰兒黃疸屬於生理性黃疸,會在一至兩星期內自然消退,家長無須擔心。但如果膽紅素急劇上升,則有可能進入腦細胞,造成“核黃疸”,導致失聰、弱智、痙攣、甚至死亡。因此出院後,家長要及早帶嬰兒往附近母嬰健康院接受檢查。如有需要,嬰兒要覆診至黃疸消退。

如嬰兒有以下情況,應立即求診:
1. 黃疸(皮膚及眼白發黃)急劇惡化
2. 嬰兒吃奶胃口下降
3. 嬰兒有脫水的情況,例如小便量比平時顯著減少
4. 嬰兒的活動明顯減少

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G6PD deficiency)可導致黃疸病
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G6PD)是紅血球中的一種正常酵素,功用是保護紅血球。此酵素缺乏症與遺傳有關。香港有4.5%男嬰和0.5%女嬰患有此症。這些孩子如果接觸到某些中西藥物、臭丸(萘類)及含有萘類之製成品或受到某些病毒的感染,紅血球有可能因受到破壞而大量分解,產生過量膽紅素,令肝臟不勝負荷,造成嚴重黃疸。 在香港出生的嬰兒都會接受臍帶血的測試。倘若驗出嬰兒患有G6PD酵素缺乏症,家長會接獲通知。
患有酵素缺乏症的孩子一般不需要特別照顧,但孩子須終生避免服食某類中西藥物(見上圖)。如媽媽餵哺母乳,亦須避免服用這些中西藥物。當孩子生病入院,必須告知醫謢人員孩子患有此症,以確保用藥得當。此外,患此症的孩子及其照顧者不能接觸臭丸(萘類)及含有萘類之製成品,而且孩子要忌食蠶豆。

家長關注的問題Q:出院時醫生說我的孩子正常,為什麼數天後又會出現黃疸?
A:這是一般生理性黃疸。在嬰兒出生後三至五天,體內膽紅素才會上升至最高峰。如果住院的時間較短(只住一兩天),孩子便有可能在出院回家後才發現黃疸。如發現嬰兒有黃疸情況,應盡早帶他/她回健康院或請敎私家醫生。

Q:新生嬰兒有黃疸是不是因為跟太多人接觸?
A:不是。黃疸並非傳染病,與跟人接觸沒有關係。

Q:為什麼醫生要我的孩子回健康院覆診黃疸?何時需要給他照燈?
A:由於在黃疸出現後的頭幾天,黃疸的程度每天也可能有變化,所以嬰兒要回母嬰健康院接受較密切的觀察。如有需要,嬰兒會被轉介往兒科專科接受檢驗和治療,例如照燈。照燈跟其他治療方法一樣,也可能產生副作用,所以如果膽紅素並無急升,孩子便不需要照燈。

Q:曬太陽是否可以幫助減輕黃疸?
A:曬太陽不能有效地治療黃疸。相反地,更可能導致嬰兒的皮膚灼傷或眼睛受損。

Q:給嬰兒餵葡萄糖水有沒有幫助?
A:喝葡萄糖水不會減輕黃疸,反而可能影響嬰兒吃奶的胃口而導致黃疸惡化。

Q:我是否需要停止餵哺母乳,讓嬰兒改吃奶粉去減輕黃疸?
A:初生嬰兒無論是餵哺母乳或奶粉,都可能有新生嬰兒黃疸。如果只吃母乳的嬰兒能夠得到足夠的奶量,是有助減輕黃疸及避免脫水的情況。母乳餵哺的基本原則是讓嬰兒正確地吮吸及按嬰兒需要餵哺。如果吃母乳的嬰兒一天有六條或以上較濕的尿片換出,便表示嬰兒得到足夠的奶量。有些母乳餵哺的嬰兒可能持續有輕微的黃疸。只要嬰兒有理想的體重增長(一星期約增重125克),便無須停止餵哺母乳。

Q:假若嬰兒的黃疸持續不退,該怎麼辦?
A:若嬰兒的黃疸持續超過兩、三星期,或大便呈現不正常的顏色(灰白色),嬰兒可能會被轉介往醫院作檢驗,以排除其他健康問題,例如先天性膽管閉塞。如有任何疑慮,請向母嬰健康院的醫護人員查詢。如因事要離開香港而未能按時回健康院或醫院覆診者,你亦可找當地的醫生繼續跟進嬰兒黃疸的性況。


資 料 來 源 : 衛 生 署 家 庭 健 康 服 務 部







******************************************************************************
新生兒常見問題及處理

一、如何安撫嬰兒
嬰兒都有自我安撫的能力,如:將手放到嘴裡,吸手指、吸拳頭或舌頭,注意周圍的聲音或臉孔,改變自己的姿勢等。
嬰兒通常藉著哭來表示他的需要,也可能藉著哭來發洩體內的一些壓力或過多的刺激。嬰兒可能在一天中的某些時段特別煩躁,例如傍晚到凌晨的這一段時間,在這之後又睡得特別熟。隨著嬰兒的成長,你將逐漸可以分辨嬰兒不同哭聲所代表的意義。

在頭幾個月,對於嬰兒的哭給予立即適切的反應並不會寵壞嬰兒。你可以確定他是否餓了、太熱或太冷、尿片是否該換了。

如果沒有上述情況,你可以等個十秒鐘左右,看他是否有自我安撫的動作。如果沒有的話,你可以過去依序動作:

1.讓他看到你的臉;
2.以平穩溫和的語調和他說話;
3.手放在他的肚子上;
4.按著嬰兒的手臂置於嬰兒的胸前,讓嬰兒的手臂彎曲交叉;
5.將嬰兒舒適的包起來;
6.將嬰兒抱起來;
7.溫柔的搖晃。

如果這些方法皆無法安撫時,且才吃過不到一小時,可以嚐試使用安撫奶嘴。有一群嬰兒用上述方法都無法安撫下來,如果醫師檢查過沒有其他疾病的話,可能是嬰兒腹絞痛,其真正原因仍不知道。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一些規律而單調的聲音或動作,比較容易安撫嬰兒。你可以試著:

1.將嬰兒直立抱於胸前,讓他的頭靠著照顧者的喉部,一邊輕搖,一邊輕輕的說話。
2.讓嬰兒臉朝下,身體躺在大人手臂上,輕壓著胃部。
3.大人坐著,嬰兒同2的姿勢,趴在大人的大腿上,以手輕按摩其背部或輕拍其臀部。

二、餵食
(一)母奶:
1. 儲存期限
(1)擠出的奶水除非於一小時內使用,否則應立即放入冰箱。
(2)在擠出後48小時內不會使用的奶水應冷凍處理。

2. 解凍加溫處理
(1)母乳不應過度加熱,可將奶瓶放於溫水(500C)內隔水加溫,輕微搖晃使脂肪混合均勻。
(2)解凍過未加溫的奶水可放於冰箱24小時內使用。
(3)以加溫未用完的當?#92;奶水應丟棄,所以盡量只加溫當?#92;奶水以免浪費。

3. 奶量
因為母奶較容易消化吸收、所以較餵食配方奶容易覺得餓。

4. 大便
純喝母乳的大便呈黃色微帶白色顆粒,前幾個月性狀呈黃糊稀、一天數次;幾個月過後因完全吸收所以有可能幾天才排便一次,但形狀仍是黃糊稀便。

(二)、配方奶
1. 廠牌的選擇
除非因先天性代謝異常經醫師處方,否則廠牌的選擇只有經濟因素,當然選擇大廠或較有名廠牌較安心。

2. 沖泡方式
依配方奶罐裝說明沖泡其濃度不可太多或太少;濃度太濃會引起腹瀉且會增加孩子腎臟負荷,濃度太稀會造成孩子便秘。

3. 奶量
依配方奶罐裝說明建議沖泡其奶量,一次要可增加5-10 cc,勿讓寶寶飲食過量容易肥胖。每個正常的嬰兒,都有自己的食慾變化,只要你注意到他的需求,順其需求提供營養,他絕對不會讓自己餓著,並沒有一個絕對要喝多少奶水量的標準。可以由下面兩點判斷他是否有吃飽:
*每天小便量超過六次(量多且色澤不深).
*頭三個月每天體重增加約20公克,一週體重增加超過150公克,三到六個月體重增加減緩,六個月之後更慢。(生長曲線圖)。

參考資料 http://blog.xuite.net/rita58/blog/15006687
  • 2008-02-28 17:22:18 補充 4. 餵食方式
    依寶寶的食慾決定當?#92;食量,勿強迫孩子吸吮,奶嘴需充滿奶水,不一定每一?#92;寶寶餵食後都會排氣,六個月以前寶寶使用的餵食容器均需消毒。
    5. 大便的觀察
    孩子的大便不可以是白色、紅色、黑色。
    6. 喝水?
    4個月過後的寶寶可以在醒著時偶而餵食少量開水,不可加糖。
    7. 為什麼嬰兒食慾會比以前差呢?
    (1)嬰兒生病,疼痛
    生病:鼻塞、感冒、呼吸不順暢都會影響吸吮。
    疼痛:餵奶姿勢不好,壓到他疼痛的地方。
    長牙前後嬰兒的齒齦可能較不舒服,而比較不喜歡吸吮。
  • 2008-02-28 17:22:43 補充 2)餵食技巧的問題
    例如:奶瓶奶嘴洞太大,嬰兒來不及吞食;或太小,讓嬰兒吸不到奶。
    3)讓嬰兒沮喪的改變
    和母親分開、新的照顧者、或太多照顧者。
    4)表面上但不是真的拒吃奶
    .四到八個月大的嬰兒很容易分心,例如:當他們聽到聲音時,他們可能停止吸吮。
    其實,並不容易找到嬰兒進食量減少的原因,大多數這樣的情況都是暫時的,想想自己是否每一天每一?#92;吃的量都一樣呢?嬰兒也會有他的情緒及食慾,只要他的成長正常,可以不用太在意。
  • 2008-02-28 17:23:16 補充 三、脹氣
    腹脹是嬰兒期很常見的現象,很多嬰兒的肚子敲起來都感覺有很多氣的樣子,正常的嬰幼兒在三歲前肚子都是圓圓的,用手摸起來應該都是軟軟的,沒有硬塊。
    可能原因:哭了很久才餵奶,因此吸到了很多空氣;或是吃奶時很用力很急,同時吸進去空氣。建議不要等嬰兒哭了才餵奶,只要看到有飢餓的表徵(嘴巴張大找東西吃、伸舌頭、吸吮的動作等),就可以嚐試餵他吃奶了。另外,餵完奶後應盡量幫嬰兒排氣。但是即使你都這樣做了,嬰兒還是有可能肚子看起來圓圓,敲起來有氣的聲音。只要嬰兒仍然活潑,沒有腹瀉、便秘、或是持續嘔吐的情況,而且肚子摸起來沒有硬塊,就可以不用太擔心。
  • 2008-02-28 17:24:08 補充 四、溢奶或吐奶
    這是嬰兒期常見的現象,可能是他吃的量比胃容量多,或者是在吃完奶後、打嗝時溢奶,也有可能在吃奶後一兩個小時才出現,通常並不會使嬰兒嗆到、咳嗽或不舒服,即使是在睡眠中出現也很少造成危險。有的嬰兒很常吐奶,通常當他們開始大部分時間是坐著的時候,情況就會改善,有少數的嬰兒直到週歲左右都仍常吐奶。如果嬰兒每一餐吃完沒多久都會很用力的將奶水噴出來,或是吐出來的東西是黃綠色,或是因此而體重不增加,或是合併活力變差、吃奶量很明顯減少、或吸力變差,應請小兒科或新生兒科醫師診治。下列的步驟可以減輕溢奶的情況:
  • 2008-02-28 17:24:24 補充 1.餵奶時要平靜緩慢。
    2.在餵奶中避免突然地中斷,有聲響或亮光的刺激,或存在其他容易分神的事物。
    3.在餵奶後讓嬰兒採直立姿勢。
  • 2008-02-28 17:24:30 補充 4.餵奶後不要和嬰兒劇烈的玩耍。
    5.在嬰兒很餓之前就餵奶(別讓嬰兒哭的很厲害)。
    6.確定奶洞沒有過大或過小。
    8. 睡覺時整個小床頭部墊高,讓嬰兒的頭比肚子高或是右側躺。
  • 2008-02-28 17:24:50 補充 五、嬰兒排便面面觀
    有的嬰兒兩三天才解一次大便,有的嬰兒一天解三四次大便,到底什麼才算正常?什麼才算腹瀉或便秘呢?其實每個嬰兒就像大人一樣,排便的習慣個別差異很大,不論次數或性狀如何,只要嬰兒體重正常的增加,大致上說來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腹瀉:
    一般而言,大便的次數及含水量較平常增加很多,就要考慮是腹瀉。腹瀉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病毒感染(如秋冬季流行的輪狀病毒),或是細菌感染(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有時一些特別的藥物也會引起腹瀉。嚴重的腹瀉會引起嬰兒脫水,此時口腔黏膜變得乾燥,(很多嬰幼兒正常時就嘴唇乾燥,並不代表脫水.)眼框凹陷、囟門凹陷、小便量變少、此時應帶給醫師診治。
  • 2008-02-28 17:25:15 補充 大部分的腹瀉之治療原則:就是維持嬰兒適當的營養及水份,避免脫水及營養不良造成次發性慢性腹瀉。只要嬰兒仍吃得下,一般仍可持續進食,原來是哺餵母乳者,可以持續哺餵母乳(恢復會較快。如果是吃配方奶者,特別要注意泡製過程的消毒,大部分仍可持續吃原來的奶粉,或是可考慮換成不含乳糖的配方奶,奶粉可以暫時加少一點,但是不應持續餵嬰兒稀釋奶超過三四天以上,以免營養不良,反而延遲腸道的修補。已經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幼兒可嚐試進食米飯、蘋果、馬鈴薯等澱粉類較易吸收的食物。
    便秘:
    如果大便的性狀變得很硬,嬰兒要解便時不易排出,用盡力氣只看到大便塞在肛門口,好不容易解出來,一粒粒像羊大便,就算是便秘。
  • 2008-02-28 17:26:20 補充 首先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的,可以考慮換一種牌子的奶粉吃,因為一個小孩吃不同廠牌的奶粉,大便的性狀會有所不同。不成餐的話,則可以考慮餵他一點葡萄糖水或早期便開始加嬰兒麥粉或米粉至牛奶中,或者將奶沖得濃一點也可能會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吃母乳的嬰兒,大便通常較稀較常解,所以少有便祕的情形,怕孩子便祕的話應多餵母乳。
    大一點幼兒,通常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比較會有便祕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便祕的話,應該多讓他吃副食品,尤其是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類(蘋果除外)。黑棗汁是含纖維質最高的食品,可多嚐試。
  • 2008-02-28 17:26:52 補充 對於三、四歲以上的孩童,最好訓練固定排便的習慣,每天可找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讓他很舒服的坐馬桶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切忌強迫與指責,否則會有反效果。至於所有方式都試過,無法辦到或成效不佳時,則只好使用灌腸或口服軟便劑,不過這終究是較不合自然的方法,也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還是以飲食療法比較好。
    六、睡眠
    1.睡覺地點:
    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以下簡稱 CPSC)發表一篇聲明,宣稱每年有六十四位嬰兒死在成人的床上。
  • 2008-02-28 17:27:43 補充 所以他們建議兩歲以下的嬰兒應該睡在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嬰兒床上,不應睡在水床或者是有可能會卡住嬰兒的大人床上。嬰兒床的國家標準:嬰兒床床欄的寬度(不能太寬,以免嬰兒的身體,頭頸部被卡住);嬰兒床的牢靠度(不能一碰就垮);高度(不能讓嬰兒很容易就翻身掉出來)等;床墊不可過軟,不要趴睡。
    2.睡眠分期的照護:
    (1)熟睡期:呼吸規律,沒有肢體的動作,臉或腿部沒有動作,偶有驚嚇動作,很難吵醒,若被吵醒,很快又睡著。可以從事的活動:嬰兒不動的照顧,如剪指甲。
  • 2008-02-28 17:28:05 補充 (2)淺睡期:肢體動作多,呼吸不規律,有臉部動作及表情,眼皮下眼球轉動,較有反應,吵醒嬰兒比較不困難,不容易餵食(勉強餵食多失敗),在這段時間他會有很多動作和聲音,不要急著去打擾他,他可能自己又進入深睡期。
    (3)嗜睡期:動作不定,呼吸不規律,時而張眼或閉眼,反應較慢,眼皮看起來很沈重的樣子,較容易叫醒,很難分辨嬰兒是清醒或睡覺,如要餵食,需花一段時間讓他完全清醒,可以給嬰兒視覺或聽覺的刺激來叫醒他。
    (4)清醒安靜期:很少肢體的動作,呼吸規律,眼睛睜大而明亮,很容易注意 刺激。可以從事的活動:適合餵食和嬰兒說話,看著嬰兒,或抱嬰兒。是嬰兒反應及學習的最佳狀態。
  • 2008-02-28 17:28:24 補充 5)清醒活動期:很多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動作很多,眼睛睜大,煩躁,對刺激很敏感。可以從事的活動:嬰兒於此時通常開始吃奶。是一個需要改變的訊號,如:需要進食,換姿勢等;可能不易和嬰兒互動,如果獨處,嬰兒常會開始自我安撫。
    (6)哭鬧:呼吸不規則,臉部皺成一團,哭,膚色改變。是一個需要改變的訊號;可能可以自我安撫,可能需要外來安撫。
    七、預防注射
    接種時間如兒童健康手冊
    如何照顧剛打預防針的寶寶?
    *卡介苗: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膿泡或潰爛時,不必擦藥或包紮,但是注意不要弄破,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只須擦乾並且保持乾燥。腋下淋巴結腫大如果直徑超過一公分,應至醫院檢查。
  • 2008-02-28 17:29:20 補充 *B型肝炎:輕微發燒通常照一般發燒處理即可。
    *三合一疫苗:這是反應最激烈而且頻率最高的疫苗,幼兒接種後,可以輕揉二下,如果有些?#92;紅腫可先用熱毛巾熱敷,多喝開水,如果發燒肛溫超過38.5度以上,可先服用醫師開予之小兒普拿疼,但如果發燒超過39.5度以上則要送醫。
    *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服用小兒麻痺疫苗,前後半小時內不要進食,以增加疫苗在體內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經方面的症狀,如四肢麻痺無力、痙攣等應速送醫。
  • 2008-02-28 17:30:00 補充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注射後應多喝開水,少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感冒,如果在注射後一、二天就有發燒,應立刻就醫診治。
    *日本腦炎:多喝開水,避免感冒即可。 另外如果小寶寶出現神智不清、四肢麻痺、哭鬧不安、痙攣、休克時,應即速送醫治療。
    輕微感冒可否接種預防針?
    通常嬰幼兒在身體有明顯不適時,如發燒及精神狀況不佳時,是不主張接種預防注射的,因為怕會使原來病情加重或引起不良後遺症,及接種效果不理想。
  • 2008-02-28 17:30:18 補充 一般的小感冒,譬如咳嗽、鼻塞、流鼻水或喉頭有痰音...等,則不在接種的禁忌內,因為嬰幼兒此類小感冒是很普遍的,且有時無論吃藥與否都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可達一、兩個月,如果因此小感冒而延誤了預防接種,則不但未獲得預防針的好處,反而寶寶更易得到感染侵犯,對健康反而不利。
    八、嬰幼兒發展
    兒童發展里程碑為嬰幼兒的大略發展過程,一般以下列四項為主要發展的評估: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會性及身邊處理;僅提供父母參考,若僅有幾個月差距,未必是發展遲緩,尤其語言、社會性及身邊處理項目,與環境的教導有很大的關係。
  • 2008-02-28 17:30:36 補充 九、生長曲線圖
    (1)嬰兒正常的生長型態
    在健保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裡,附有台灣地區女孩和男孩的生長曲線圖。其中包括體重、頭圍、胸圍和身高四個項目。每張圖表中列有7條百分位曲線,分別代表第3、10、25、50、75、90、97百分位。
    如何使用,我們舉例說明。一個6個月大的男寶寶,體重8.5公斤,他的體重和同年齡台灣的男寶寶相比,是否正常呢?我們將他的資料化成橫座標6個月,縱座標8.5公斤的點,標示在體重曲線圖上,結果落在第75百分位曲線。由此可知,這個寶寶比起同齡的男孩,贏了75%的人,所以他的體重正常。一般說來,座標落在第25到75百分位,通常都算標準範圍。
  • 2008-02-28 17:31:02 補充 除了定點所看到的橫斷面和正常值相比,個別縱向的線性追蹤更重要。嬰兒的生長在一歲以內最快,「一眠大一寸」大家都聽過。出生時的身高約為48公分,一歲以內,每個月增加2.2公分,到周歲約為75公分,二歲時約為85公分。體重方面,出生時男寶寶平均3.3公斤,女娃娃平均3.2公斤。四個月時增加為出生時的兩倍,周歲時為三倍,二歲時為四倍,五歲時為五倍。如果寶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就能清楚掌握孩子生長曲線的變化。? u要各項指標順著正常曲線移動,而且身高體重平行增加,相差不超過兩條百分位曲線,那麼即使孩子偶而一陣子食慾差一點,也不必擔心。
  • 2008-02-28 17:31:23 補充 ( 2)不按牌理出牌的生長
    什麼樣的生長曲線可能有問題呢?通常有兩種情形。第一種由橫斷面來看。不論任何年齡,只要身高或體重任何一項落在曲線兩極之外,意即低於第3或高於第97百分位,都可能不正常。尤其身高與體重百分位不成比例的時候更甚。
    例如,體重低於第3百分位,身高卻在第50百分位,表示這個孩子身材瘦長,可能營養不足或腸胃吸收不良。反之,體重在第97百分位,身高卻在第25百分位,這樣「矮又肥又短」的冬瓜型身材,常導因於內分泌荷爾蒙失調,有可能甲狀腺素不足。
  • 2008-02-28 17:32:20 補充 第二種由縱斷面來看,如果定期追蹤發現座標持續滑落跨越兩條曲線,例如本來在第75百分位,下降到第25百分位,也是警訊。必須檢討是否有疾病影響或厭食導致營養不良,使生長發育遲緩。這時醫師將依據個別狀況,對症下藥來矯正,使寶寶回歸正常生長。
  • 2008-02-28 17:33:16 補充 還有一些特殊而有趣的情形,和寶寶生長過快或過慢有關,一般人卻鮮少知道。根據研究,父母身材矮小,卻生出比較高且胖的嬰兒,這類寶寶在出生後6個月內,生長速度保持優勢。父母親此時喜孜孜的想「歹竹也會出好筍,寶寶贏在起跑點了!」怎知6個月到兩歲間,寶寶的生長速? 此時父母親又開始擔心他是否發育遲緩了。其實寶寶只是自我調適他的生長節奏,回歸常軌而已,不是異常現象,父母的一喜一憂都是多慮。
  • 2008-02-28 17:33:45 補充 相對的,如果高壯的父母,生出矮小的嬰兒,寶寶的生長速度在出生後6個月內,會快速追趕,超越平均值,接著在6個月之後,慢慢恢復正常速度。因此,一歲以內的身高和體重與成人期的胖瘦高矮沒有絕對關係。通常過了三歲之後,身高和體重的變化趨於穩定,所謂「三歲看大」或有它的道理。
    (3)定期健檢好處多多
    正因為三歲之前的寶寶,身高體重的波動大,而且與營養密切相關,所以補強的努力空間比較大。臨床上,可以證實,營養不足的孩子,總是先影響體重,其次身高,最後是頭圍。所以透過定期健檢,可以藉由體重的變化,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生長情形。如果發生遲緩的現象,應該及早診斷病因加以治療。









*****************************************************************************

新生兒常見問題
(由新生兒科主任陳淑貞醫師提供)

‧初生嬰兒合適之吃奶量
初生嬰兒的吃奶量沒有一定數值,大約是每公斤每天150 ± 30 cc,例如4公斤的小孩,每天吃奶量為600 ± 120 cc。但是,每個嬰兒體質不同,吃得多少也不一。原則上,吃多的小孩不吐、不拉,吃少的小孩,生長發育及活力正常即可。


‧溢奶及吐奶
初生嬰兒因為食道與胃交接處之幽門功能未成熟,容易胃食道逆流,或寶寶吃奶時,常吞進氣體,如果排氣沒排乾淨,打嗝吐氣時,會帶出一部份的奶,這些都是導致嬰兒常吐奶、溢奶的原因之一。如果寶寶吐出黃色、綠色膽汁,或體重發育不良,必須檢查治療,否則這種情況會隨著年紀增長慢慢好轉,不過,還是必須注意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厭奶期
新生兒在出生後3至4個月,是成長最快的時期。這段期間之內,體重約可增加1倍,過了4個月後,生長速度就會緩了下來。前4個月由於生長需求,所以吃奶量會進步得很快,過了這段期間,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生長熱量,有些嬰兒便開始厭奶,尤其遇到夏天更是如此,此時可以增加一點副食品,讓嬰兒除了配方奶以外,還可以接觸到其他食物多一點選擇。另外,父母親必須體認到,4個月後嬰兒的生長速度會減緩下來,這是自然現象,而非由於吃奶量減少導致,只要孩子的活力與成長正常就沒有關係。至於孩子生長是否正常,可以參考健保手冊上嬰兒生長曲線圖,有些父母因為無法接受這種觀念拼命想灌孩子奶,反而造成許多的壓力及挫折。







大便的形狀及顏色-與吃奶的種類有關
1.吃母奶的嬰孩大便金黃色、散開來未成形、顆粒細小
2.吃配方奶粉
大便較易成形、成條
3.吃含鐵奶粉
如S-26、能恩、優生及其他含鐵奶粉,綠色大便
4.吃半元素奶粉
如哺力美,大便糊糊的


排便次數-與腸胃成熟功能有關
1.剛出生新生兒常常邊吃邊解便
此種情形,較易發生在吃得較多的小孩,因為新生兒口、胃、大腸反射較快,有時,上面嘴巴在吃奶,下面腸子開始蠕動,加上腸胃道內某些酵素未臻成熟,所以一些沒有消化的物質,即帶著一堆水分解出來。此種大便一般都很酸,所以屁股會變紅,不過這也是暫時性的問題,媽媽可以把奶泡稀一點,並勤於以清水洗屁股,減少紅臀機會,大約在寶寶出生後3-4星期,此種情形便可獲得改善。


2.滿月後較常碰到的問題
一天解好幾次,每次一點點,或2-3天、3-4天解一次,每次都要用肛溫計刺激,或灌腸才解。這是由於嬰兒解便時,自主肌之用力較不足,故比較難像大人一樣一口氣解乾淨,較常見的就是一次解一、兩顆,一天解好幾次,或是積到不能再多時,經直腸神經感受到膨脹壓力而引發不自主性反射解出,這就是有些父母常抱怨他的孩子要好幾天才解一次大便的原因。


寶寶便秘
首先要注意,是否有肛裂,如果有,必須先治好肛裂,否則因為解便時會很痛,寶寶更不敢解便,便秘情形會更嚴重。如果沒有肛裂,可以喝葡萄糖水,或將部分奶粉改成含乳糖量較多之嬰兒配方奶粉,便秘情形可獲改善,否則應就醫,以了解是否有其他疾病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或巨大結腸症。



娃娃常常打噴嚏,呼吸很大聲,特別是晚上睡覺或天冷時。
這是由於新生兒的鼻黏膜對冷空氣較敏感,接觸後容易打噴嚏,新生兒的鼻道狹窄又是鼻式呼吸,是以一點點的分泌,一點點的鼻黏膜腫脹,即可引起局部阻塞,而導致類似鼻塞的情形。所以嬰兒鼻道內的鼻屎要清乾淨,以減少此種情況,即便鼻道內無鼻屎,由於新生兒鼻道狹窄,呼吸聲音還是有可能很大聲。

孩子喉嚨有痰呼嚕呼嚕的聽起來好難過前面已經說過新生兒的鼻黏膜接觸到冷空氣會打噴嚏,其實這與感冒相似,只是程度輕多了。少量的鼻黏膜分泌物倒流至喉嚨,積在那裏形成痰液,新生兒不懂如何咳痰,是以常常在吐奶時一起吐出來。


新生兒的打噴嚏、喉嚨有痰要不要吃藥?
基本上如果吃奶很順,那就表示嬰兒沒有真正的鼻塞,不須吃藥,因為這些是正常之生理反應。想要減少此種情形,周圍空氣的溫暖是根本解決之道, 天冷時除了要幫小孩多穿衣服外,提高周圍空氣的溫度也是須要的。




新生兒黃疸原因
新生兒血色素為16 gm/dl至20 gm/dl,較成人為高,在出生以後,這些紅血球會老化溶血,產生膽紅素,而新生兒的肝臟處理膽紅素能力不足,是以膽紅素就在身體內聚積起來,產生黃疸。
生理性黃疸及非生理性黃疸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第二、三天出現,第三天至第五天為高峰期,平均值約為10mg/dl左右,在一個禮拜後漸漸消褪,第二個禮拜後應完完全消失。
非生理性黃疸,指的是出生第一天即出現黃疸,並且數值很高超過15mg/dl,黃疸上升很快,一天超過5mg/dl,或者持續兩星期以上,或此種非生理性黃疸須要檢查治遼。


非生理性黃疸常見原因
最常見的原因為母子ABO血型不合、紅血球G-6-PD酵素缺乏、敗血症、身體血腫瘤等,另有一部分原因尚未查明。
母子ABO血型不合,常發生於母親為O型,嬰兒為A型或B型者。紅血球G-6-PD酵素缺乏者,血球較易破壞溶血而產生膽紅素。身體有血腫塊者,甚至敗血症引起之高膽紅素,都是紅血球加速破壞造成的。


新生兒黃疸的嚴重性
新生兒黃疸是暫時性的現象,但在這段時間內,如果黃疸太高,過多的膽紅素會進入身體內的細胞,包括腦神經細胞,並且破壞其中的粒腺體,腦神經細胞破壞後就不能復原,因此會留下神經後遺症,包括耳聾、肌張力及平衡功能受損。在70、80年代許多小孩的腦性麻痺,就是因為黃疸過高引起的。可以用燈光照射或換血治療,阻止膽紅素上昇得過高,及減少神經方面的後遺症,以孩子日後發育是有益處的。


缺乏紅血球G-6-PD的寶寶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
紅血球G-6-PD酵素缺乏者,平時要注意避免接觸會使紅血球氧化溶血之物質, 譬如:樟腦丸、紫藥水、蠶豆。藥物方面要避免服用抗瘧疾藥物、磺胺劑等,倘若發現有黃疸或貧血的現象就要趕緊就醫。
當發現寶寶是紅血球G-6-PD酵素缺乏時,醫院都會發給資料,載明應注意事項,父母要仔細閱讀,並加以保存。




現行之新生兒篩檢項目
現行項目包括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苯酮尿症、半乳醣血症、類胱胺酸尿症及紅血球G-6-PD酵素缺乏等。
這些疾病均屬可治療性或可預防性,早期不容易診斷,如果等症狀出來了再來治療,對小孩已造成或多或少之影響,所以必須靠篩檢方法來偵測,這些篩檢項目不僅可靠且費用不貴。



篩檢的進行
嬰兒出生後3天內,最好是吃過奶後,抽腳跟的血液,放在篩檢紙片上,送至篩檢中心即可,所需血量極微少。

篩檢結果不正常的處理
按照正常程序,篩檢中心人員會負責把不正常之篩檢結果,通知父母親。另外原出生醫院也會有報告,家長可自行查詢,但是通常正式報告在病歷上呈現約在出生1個月後。如果被告知篩檢結果不正常,應儘快帶寶寶到大醫院做複檢。



健康的孩子是怎麼樣的?
正常的生長發育
良好的活力
吃奶順暢
體溫正常
何謂正常之生長發育及活力?
1.生長-在出生後3-4個月體重為出生體重之兩倍,在週歲時體重為出生體重之3-4倍。
2.發育-頭頸直立 3 ± 1個月
        翻身 5 ± 1個月
        獨自坐 7 ± 1個月
        爬行 8 ± 1個月
        走路 12 ± 2個月
3.活力-喜歡人家抱,和他講話
會注視抱他的人(滿月後能有較長時間的注視),手腳會舞動會發出聲音(滿月後較清楚),對大人愛的表示有愉快的反應。


嬰兒身體有病之常見表徵
‧哭鬧不安
‧活力欠佳、眼神呆滯、對外界刺激缺少正常反應
‧食慾減退、拒食、餵食困難
‧腹脹、血便、黑便、水便、大便顏色很淡甚至白色、嘔吐(帶血絲或黃綠色膽汁)
‧發燒或體溫過低
‧呼吸急促或不呼吸
‧膚色發紺、蒼白、黃疸、紫斑、花斑或有其他皮膚病變

資料來源http://homepage.vghtpe.gov.tw/~ped/newpage215.htm








******************************************************************************

新生兒全身照顧重點把握
頭部:頭型正常與否、前囟門是否凹陷或凸出、頭圍大小、顱骨骨縫閉合或隆起等,都是頭部正常與否出的察指標。
 
嘴巴:需注意舌頭是殘留白色的奶垢?小Baby是否有誤食其他東西的情形?
 
皮膚:胎脂在出生數週之後便會自動褪去,此時需注意保養的功夫。
 
臍部:新生兒臍帶約在一週後脫,落需注意保持乾燥。
 
四肢:新生兒由於中樞神經尚未發育成熟,常會有四肢抖動的現象。
 
生殖器官:觀察男女寶寶生殖器官有無異樣?平時需勤加清潔。
 
眼睛:觀察眼球、視力等眼部周遭的器官;是否有斜視的現象?
 
耳朵:耳型是否有歪斜的現象?需隨時注意聽力發展。
 
呼吸道:由於新兒的鼻腔及喉部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常易發出咕咕作響的聲音。
 
腸胃:出生時已具備吸吮及吞嚥反射,但腸胃的消化系統尚未成熟,只能餵母、牛乳及水。
 
  對許多育兒新手爸媽而言,寶寶一舉手、一投足所代表的意義,甚至是生理上正常、異常的表徵,都是一個難解的「結」。本單元詳細提供照顧新生兒重點提示,希望能破解育兒家長們心中的難題。
  常有許多新手爸媽們對寶所表現的一些現象不知所措,不知道小寶寶是生病了呢?還是只是正常的生理表徵,例如:小寶寶的頭頂怎麼軟軟的?寶寶的尿布中出現粉紅色的黏液該怎麼辦?新生寶寶為何直睡個不停呢?他聽得到聲音嗎?小男嬰的陰囊腫脹是正常現象嗎?吐奶與溢奶有何不同?......等等諸如此類的疑難雜症均讓為人父母者充滿疑惑,再加上,有時父母不知如何去處理寶寶異常現象,一旦寶寶發生狀況時,往往手忙腳亂或過於緊張,因此具備基本的育兒常識與正確的觀念是每位新手爸媽不可忽略的。
  我們將全方位針對照顧新生兒重點做一詳細介紹,以提供育兒家長們參考。
 
1.頭部問題
  新生兒的頭型美觀與否?及腦部發育是否正常?常是許多家長們關心的事項。榮總小部主任宋文舉醫生指出,在一般自然產中,有時候寶寶的頭部經過產道的擠壓,會產生水腫(即是所謂的產瘤);有些寶寶在用真空吸引器助產之下,頭骨骨膜下容易形成頭血瘤,這些都屬正常的現象,通常在出生數天後即會自然消失,不必做任何治療。
  由於新生兒的顱骨尚未結合,所以形成前囟門及後囟門,前囟門大約在六個月左右就不易察覺出來;而後囟門因為僅有05~1公分左右,因此至寶寶二個月大時就會完全關閉。宋文舉主任表示,在新生兒健康檢查中,前囟門是必須檢查的項目之一,因為許多疾病可從此得知,如:嬰兒 脫水時前囟門會凹陷;而腦壓增高時前囟門會膨起,另外,如果前、後囟門關閉的時間過晚都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觀察寶寶頭圍的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功課。宋文舉主任說,嬰幼兒的腦部發育是否正常,可從頭圍的大小看出端倪。平均而言,出生時頭圍約35~36公分左右,到一歲時可達46~47公分,我們可由頭圍的大小發現寶寶是否有大頭症、水腦症、小頭症等疾病。平時家長們為寶寶量頭圍的方式為,將卷尺從前額眉間上繞過枕骨突起再繞回前額眉間。
  父母亦可從頭型看出寶寶是否有顱骨骨縫過早閉合的現象,因為如果顱骨骨縫太早閉合,除了容易造成畸形的頭型之外,有時更是一些先天性疾病的警訊,父母需詳加注意。
  總之,「多看」、「多量」、「多摸」是觀察頭部是否正常的三大步驟,家長們一方面要看寶寶的頭型是否正常?前囟門是否凹陷或一方面要量頭圍是否太大或太小;另一方面要摸新生兒的頭部,察看是否有產瘤或頭血瘤?對稍大的幼兒則要摸摸看前囟門是否太大、太小?是否有關閉?顱骨骨縫閉合狀況如何?......等。
  新生兒的落髮現象也是父母擔心的一個部份,剛出生的寶寶頭髮為柔毛,很少有髓質,在出生後第一個月,頭髮開始質化漸漸變粗,大約至七個月後趨於穩定,一般而言,父母對新生兒頭髮的粗細、濃密、顏色深淺並不須特別在意,因為這些外在的表徵都會隨寶寶的成長而變化,多數的新生兒落髮情形也會在週歲之前恢復正常,只有少數的先天性疾病,如發現寶寶的頭皮上看不到毛孔、不會出汗,則最好帶寶寶至醫院診斷。
 
2.眼睛問題
  我們常發現新生娃娃容易有鬥雞眼的情形,這是因為嬰兒的兩眼內側因鼻樑較平,相對的中間的皮膚較寬,容易讓家長誤以為寶寶有鬥雞眼,此情形會在三、四歲左右得到改善。但如果家長懷疑寶寶有內斜視時,最好請醫師診斷;此外,因為嬰幼兒的下眼皮較肥厚,容易使眼睫毛向內捲,如此很可能因常摩擦眼球而導致發炎,如果長期沒得到改善則需治療。
  出生寶寶的眼皮上常會沾上很多黃色的分泌物,這是因為鼻淚管阻塞的因素,遇到此狀況,父母可以每天幫寶寶在鼻樑按摩幾次,讓阻塞的鼻淚管維持通暢,眼屎必會減少。
 
3.耳鼻喉問題
  前述提及嬰兒的鼻樑較塌平,加上鼻孔較小,因此當鼻腔有分泌物時就容易阻塞。此外,要提醒父母的是,嬰兒對外在的冷空氣容易過敏,特別是在早上或睡醒時,鼻腔分泌物更易增多,鼻塞的現象更明顯。當然除了正常因素外,一些疾病(如感冒、過放性鼻炎...等)也會造成小兒鼻塞,此時可就要請醫師幫忙了哦!
  也因為新生兒的多器官未臻成熟、本身支氣管管徑細小等生理面常因素,或感染其他的呼吸道疾病異常現象造成嬰兒常有痰音,所以幫寶寶處理痰幾乎是每位新手爸媽必經的過程。
  該如何替寶寶處理痰呢?未文舉主任說,如果寶寶餵食正常、呼吸順暢、活動力強,則此痰音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在4~6個月大時自動消失,但如果嚴重影響寶寶的日常作息,就必須請醫師診斷寶寶是不是感冒了,這時家長們就必須替寶寶拍痰。
 
4.皮膚問題
  一半以上的寶寶在出生後48~72小時,皮膚會出現黃色,到了兩星期左右會漸漸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是無害的,但如果黃疸的時間過久或膽紅素特別高,則須至醫院檢查,必要時進行照光。
  宋文舉主任表示,由於剛出生的小Baby全身附著著一層胎脂,使得皮膚看起來較不明亮,而胎脂通常在幾週內會自動褪去,此外,新生兒在出生24~36小時後會開始有脫皮的現象,並持續2~3週。由於新生兒的表皮角質層於出生時並未完全褪去,再加上油質分泌不足,所以以新生兒的皮膚較容易產生乾燥及皸裂現象,家長最好定時為寶寶擦拭嬰兒油以滋潤寶寶的皮膚。
  另外,新生兒的臉上常會發現一些白色的「栗粒疹」,或鼻頭上散佈一些類似痘痘的「新生兒痤瘡」,或頭部、眉毛、雙頰、耳朵等處,常有一些不易去除的黃色屑屑,這些現象多數會在數個月後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冬天時常見許多小寶寶臉上紅通通的,皮膚相粗且乾燥,形成所謂的濕疹,這時就需給予充足的嬰兒油或凡士林等嬰兒保養品來改善皮膚狀況;另一種常見的皮疹是痱子,由於新生兒的汗腺尚未成熟,因此很容易造成汗孔阻塞而導致發炎,父母不得等閒視之。
  寶寶尿布疹是令父母傷腦筋的問題。因為尿布疹與屁股常和大小便接觸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當寶寶腹瀉時就容易引起尿布疹。勤換尿布是預防尿布疹的不二法門,而對於較嚴重情況或有徽菌感染時,則應經醫師指示塗藥治療。
  「胎記」是另一種在皮膚上呈現的狀態,它是因為某些正常些正常細胞過度滋生所形成的結果。有部份的蒙古斑、莓狀血管瘤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消失,但有些卻會一輩子伴隨寶寶成長,其實只要不會轉化成皮膚癌並無大礙。
 
5.骨胳問題
  新生兒常會出現弓形腿的腿型,這是一種膝蓋內翻的現腿型,這是一種膝蓋內翻的現象。正常骨骼的發育本來就是由膝內翻慢慢變成膝外翻,所以出生到二歲左右是膝內翻,隨著年齡漸漸轉外翻,此時父母不必擔心孩子長大之後會會是O型腿,但如果超過3歲仍有O型腿的情形,最由專科醫師診斷。
 
6.溫度問題
  中國人傳統的觀念總以為寶寶的衣服穿的愈多愈不會感冒,殊不知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及皮膚汗腺尚未成熟,如果再加上外在環境的溫度過高,寶寶的體溫就會居高不下,這就是為何剛出生的寶寶會突然發高燒、皮膚泛紅的原因。如果寶寶只是體溫升高,其他的飲食、精神狀況均良好,家長們可用溫水為寶寶擦拭身體,當溫度不再升高即毋須擔心。溫度過高不是好事,然而太低也不行,宋文舉主任說,最佳的室內溫度為26度~28度之間,而正常新生兒的肛溫為36.5度~38度左右,如果肛溫降到36度以下就有危險性,此時除了給予寶寶毛毯或熱水袋外,應儘速送醫。
 
7.消化問題
  母乳是新生寶寶最好的食物,因為它除了一般的營養素之外,另外含有免疫抗體,可增進寶寶的抵抗力,而如果必須以嬰兒配方奶粉取代時,必須注意沖泡奶粉的濃度(依奶瓶上指示沖泡)。新生兒常會產生溢奶的情形,此乃因為嬰兒賁門不成熟所導致,通常在寶寶1~1歲半左右會得到改善,父母可藉由替寶寶排氣、右側躺方式避免發生溢奶現象;吐奶則與溢奶完全不同,寶寶吐奶情形如同大人嘔吐一般,如果為嚴重的嘔吐(一天吐4~5次)則需找小兒科醫師診治。
 
8.排泄問題
  一般而言,剛出生寶寶在第一天便開始排尿,宋文舉主任指,出如果寶寶在出生二天過後,仍無尿尿的現象可就要請醫師檢查了。新一天排尿6~8次,再者因為新生兒的尿液中含蛋白質、膿細胞...等,且尿酸的成份也很高,所以常會發現尿液中出現紅色液體,此為正常現象。
  寶寶在初生時大便為稀軟的墨綠色胎便,到2、3天之後漸漸轉為黃色;此時的排泄習慣來自於大腸的反射,因此幾乎在喝完奶之後便會有排便的動作,一天約5~6次。
 
9.生殖器官
  當父母看到家中的男寶寶陰莖出現一小塊突起時,可能會十分緊張,以為寶寶長了腫瘤,其實這是因為有些嬰兒的包皮過長,如果家長沒做好清潔的功夫,就容易囤髒東西而形成包皮垢;對於包皮過長的寶寶,宋文舉主任主張一定要開刀割包皮,就算一定要開刀也必須等寶寶年紀稍大些為宜。
  此外,男寶寶的陰囊太大,通常可能為陰囊水腫,檢查的方式為家長們可床燈光調暗,以手電筒照射腫脹的部位,如果是透光則為陰囊水腫,正常的現象會在6~12個月大時恢復正常;倘若沒有透光則可能為疝氣,此狀況必須依醫師指示決定是否開刀治療。
  有些家長會發現男寶寶的生殖器似乎過短,其實這是因恥骨的脂肪太厚,生殖器被包在裡面所致,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對女寶寶而言,最常發現的是下體出現如月經的分泌物,這也是正常現象。
 
10.其他問題
  新手爸媽會發現生寶寶的胸部會稍微突起、乳房顯得腫脹,甚至有時會分泌乳汁,這是由於嬰兒來自母體的荷爾蒙所導致,會自然的消失不須做任何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切忌不可特去擠壓寶寶的乳房,如此不但會引起疼痛,也容易遭細菌感染引起「乳腺炎」。
  「臍疝氣」也是新生兒常見的問題,尤其以早產兒最常見。此為在肚臍部位出現鼓起膨出的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臍下方腹肌的肌膜有缺陷,通常在2~3歲前即會消失。
  平常需保持臍帶的乾燥,因為如果臍帶經常溼溼的,很容易使臍帶產生肉芽組織,嚴重時會發臭,因此,臍帶護理是父母不可忽視的工作。一般新生兒的臍帶約在1~2個星期脫落。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592&prev=20594&next=20591&l=f&fid=6







************************************************************************

嬰幼兒照護全集(上)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40
採訪撰文╱張玉櫻
諮詢╱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呂俊毅
台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周弘傑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遺傳科主治醫師 李妮鍾╱簡穎秀
部份資料來源╱TIVS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周弘傑醫師
攝影╱張鎮宇(小model均為健康baby,部份為本刊資料室照片)
(感謝李妮鍾醫師、呂俊毅醫師、周弘傑醫師協助拍攝)
寶寶出生的前兩年,最需要父母全心的照顧!然而為人父母者在照顧孩子方面其實是有很多疑問的,包括一出生就要做的新生兒篩檢,認識新生兒常見的問題、飲食照顧,之後還要了解與協助孩子的發展、照護一不小心就生病的孩子、密集施打疫苗、幫助孩子有良好的生長發育及睡眠等等!這麼多事情,要落在自己也很緊張的爸媽頭上,該怎麼辦呢?「用網路養孩子」容易出錯,千萬不可!因此本文分成兩期,邀請台大兒童醫院的專業醫師群給您最正確的知識與建議,幫助您一起照顧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新生兒篩檢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新生兒篩檢」的正式名稱為「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在出生滿48小時且餵奶滿24小時即採血檢查,台大醫院小兒遺傳科李妮鍾醫師表示,主要用意是可以幫助孩子早期發現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早期接受治療,以減少疾病造成身體或智能上的損害。
  先天性代謝異常,常造成兒童終身智能或身體殘障及生長發育遲緩,不但患兒本身痛苦,對其父母也是精神及經濟的雙重負擔!由於有些先天性疾病初期並無症狀,因此很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等到看得出症狀時,智力及發育早已受到影響,此時再治療就太遲了,有些甚至有致命危機!因此提醒即將為人父母的準爸媽,一定要讓寶寶出生滿48小時後做「新生兒篩檢」,萬一發現異常,在治療黃金期內給予積極治療,還是可以讓寶寶和正常人一樣生活,雖然需要長期控制!
新生兒篩檢的項目
◎國健局建議項目
  從民國74年開始施行的新生兒篩檢項目有5項(下述1〜5),民國95年7月1日起,國健局增加篩檢補助建議項目為11項,包括透過「串聯質譜儀」技術的疾病篩檢7項,詳列如下:
1. 葡萄糖-6-磷酸鹽去氫酶缺乏症(G-6-PD,俗稱蠶豆症)
2. 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CHT)
3. 苯酮尿症(PKU)
4. 高胱胺酸尿症(HCU)
5. 半乳糖血症(GAL)
6.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CAH)
7. 楓漿尿症(MSUD)
8. 中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MCAD)
9. 戊二酸血症第一型(GA-1)
10.異戊酸血症(IVA)
11.甲基丙二酸血症(MMA)
◎選擇性自費項目
  目前篩檢中心提供的自費篩檢項目包括龐貝氏症(Pompe disease)(免費加驗法布瑞氏症Fabry disease,及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CID)。
新生兒篩檢步驟
1.將寶寶的腳跟兩側以酒精消毒。
2.以採血針扎腳跟兩側。
3.以毛細管吸取血液滴在血片上。
4.陰乾後送到篩檢中心檢驗。
5.一旦發現有異常(「疑陽性」及「陽性」個案),篩檢中心會通知出生醫院,由醫院護理人員於最短時間聯絡家長帶寶寶回醫院做進一步追蹤
6.疑陽性個案的檢驗值呈現稍微異常,因此需要再做一次檢驗加以確認;「陽性」(或稱高疑陽性)個案的檢驗值為高度異常,必須立即轉介至確診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開始治療。
認識11項新生兒篩檢
1.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CHT)
◎原因及發生率:主要是寶寶體內缺乏甲狀腺荷爾蒙,影響腦神經及身體生長發育。發生率約為3千分之1。

◎症狀:剛出生的寶寶幾乎無異常症狀,通常在出生2〜3個月之後慢慢出現症狀;如果到了6個月以後才治療,大部分會變成智能障礙、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

◎治療方法:
  如能及早發現,在出生後1〜2個月給予甲狀腺素(Thyroxin)治療,可使寶寶有正長的智能及身體生長發育。
2.苯酮尿症(PKU)
◎原因及發生率:起因於寶寶體內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蛋白質。發生率約3萬5千分之1,分為食物型、物型

◎症狀:通常在出生後34個月時出現症狀,如生長發育遲緩、尿液及身上有霉臭味,日後會出現嚴重智能不足。
◎治療方法:
(1)食物型:早期發現,於出生後1個月內,給予嚴格的飲食限制(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包括健怡可樂等含阿斯巴甜的飲食也不能吃)、以特殊奶粉(去掉苯丙胺酸)補充其他可攝取的胺基酸、定期追蹤。
(2)藥物型:補充BH4及相關神經傳導物質。大部分的寶寶可有正常的智能發展。

3.
高胱胺酸尿症(HCU)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胺基酸代謝異常疾病,主要是寶寶體內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蛋白質。發生率約為10〜20萬分之1。

◎症狀:若未加以治療,會出現全身骨骼畸形、智能不足、血栓形成等併發症。
◎治療方法:早期發現,給予低甲硫胺酸飲食及維生素治療,可防止寶寶智能不足的發生。

4.半乳糖血症(GAL)
◎原因及發生率:主要是寶寶體內無法正常代謝乳糖。典型的半乳糖血症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100萬分之1。

◎症狀:當病人吃含乳糖的食物(母乳或嬰兒奶粉)後,會出現餵奶後嘔吐、昏睡之現象,以及眼睛、肝臟及腦部損害。
◎治療方法:
(1)早期發現,以不含乳糖及半乳糖之奶製品來代替母乳或一般嬰兒奶粉,可防止疾病之危害。
(2)曾經生育過罹患此病症寶寶的媽媽,在懷孕期間亦應避免攝取含有乳製品或乳糖的食物,如:牛乳、乳類製品、內臟等,以免傷害患有此病症的寶寶。
萄糖-6-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
◎原因及發生率:寶寶體內紅血球之葡萄糖新陳代謝發生異常。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發生率約為3/100。

◎症狀:患有此病症的寶寶在接觸到具氧化性的物質時,如:吃蠶豆、接觸樟腦丸(臭丸)或其味道、擦紫藥水、服用磺胺劑及解熱鎮痛劑等,常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急性症狀包括:皮膚及眼睛突然變黃、尿尿變可樂的顏色,有些會發燒、喘、體力變不好,有任何不正常要立即就醫處理;如未及時處理會導致核黃疸、智能障礙,甚至有生命危險。
◎治療方法:
(1)早期確認寶寶健康狀況,避免接觸上述之致病因素,可減少對寶寶的傷害。
(2)不隨意服藥,所有藥物均需經由醫師處方。
(3)發現患兒有上述之溶血症狀時,儘速帶往醫院診治(帶去可以抽血的醫院,若時間緊急,不一定要去原醫院)。
(4)隨身攜帶G-6-PD備忘卡以方便就醫時告知醫師。
6.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CAH)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最常見的因素為腎上腺21-羥化酵素缺乏。台灣的發生率約為1萬5千分之1。

◎症狀:臨床表徵因「21-羥化酵素」缺乏的質與量不同而有:(1)「失鈉型」,大部分在新生兒時期因鹽分大量流失,會造成緊急危險狀況,若疏於診斷,極可能因而致死。(2)「單純型」,此類女嬰會有異常性徵,成長後無月經、過度男性化、不孕及發育異常;患病之男嬰也會有發育上的問題,如未早期發現,生理與心理矯治均甚困難。(3)「晚發作型」,患者在嬰兒期以後才出現症狀。
◎治療方法:失鈉型可經由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避免新生兒生命危險,依其缺乏予以適量補充藥物,可使之正常發育及成長。部份單純型和部份晚發作型,亦可經由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7.楓漿尿症(MSUD)
◎原因及發生率:是特殊支鏈胺基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使得支鏈胺基酸(纈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的代謝無法進行順利。國內發生率約10萬分之一。

◎症狀:由於患者的體液和尿液會有楓樹糖漿的甜味而命名。嬰兒在開始餵食後數天,會逐漸出現嘔吐、嗜睡、食慾減低、呼吸急促、黃疸、抽搐等現象,嚴重者會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治療方法:早期發現及治療,使用特殊飲食、喝特殊配方奶、藥物治療,對新生兒是十分重要的,可讓寶寶較有正常的生長及智能發展。
8.中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MCAD)
◎原因及發生率:是最常見的一種脂肪酸代謝疾病,寶寶會因缺少中鏈脂肪酸去氫酶,使得脂肪代謝無法順利進行,不完全分解的脂肪堆積在體內產生毒性,對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台灣發生率約為60萬分之1。

◎症狀:通常會在出生後的前兩年出現臨床症狀,包括嘔吐、肝臟腫大、低血酮性低血糖、意識模糊、昏迷及抽搐等現象。雖然有部分病人沒有症狀,這個疾病有25%的病例在第一次發作時死亡,也常被誤診為嬰兒猝死症。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可預防疾病的發作!在急性期快速治療低血糖症狀;長期治療則是要在就寢前提供碳水化合物點心,避免長時間禁食,以及積極治療感染或胃腸炎等突發狀況。如能妥善預防傷害的發生,最終的預後是相當好的。

9.戊二酸血症第一型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胺基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寶寶因為缺乏戊二基輔酶A去氫酶,無法正常分解離胺酸與色胺酸,使得有毒產物(如戊二酸等)過量堆積於血液與組織中,造成漸進的神經症狀及急性的代謝異常。台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通常寶寶在出生幾個月內,可能沒有異常或僅有無症狀的巨腦,但後來會逐漸出現運動困難、漸進式的舞蹈徐動症、肌肉低張到僵硬、麻痺、角弓反張(四肢向外翻轉,身體呈弓狀)等症狀,也可能有癲癇或昏迷的急性發作。

◎治療方法:早期發現及治療對新生兒十分重要,使用特殊飲食、喝特殊配方奶、藥物治療,可讓寶寶較有正常的生長及智能發展。

10.異戊酸血症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寶寶因為缺乏異戊醯輔酶A去氫酶,無法正常分解白胺酸,有毒產物異戊酸過量堆積,進而侵犯神經與造血系統。根據症狀嚴重程度以及發病早晚分為典型及非典型兩種。台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典型患者在出生後可能與一般嬰兒無異,但會逐漸出現倦怠、嗜睡、噁心、嘔吐、胃口不佳及抽筋等症狀,大量的異戊酸堆積在體內,寶寶身體和尿液會有明顯臭腳汗味道。此時若沒有正確的診斷治療,病患將會逐漸昏迷。而非典型患者發病時間較晚且症狀輕微不明顯,往往在出生後一年才會被診斷出來,有時會被誤判為其他類似疾病。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發現後,利用特殊飲食、喝特殊配方奶、藥物治療和定期追蹤,有良好的治療成效。

11.
甲基丙二酸血症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的罕見疾病,導致體內甲基丙二酸、丙酸等有機酸堆積,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台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嚴重時引起酮症酸中毒、高血氨、高甘胺酸血症。新生兒、嬰幼兒期死亡率很高。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發現可預防急性發病,適時補充液體、避免酸中毒。對於維生素B12有效型的病患,須給予維生素B12治療;對於維生素B12無效型的病患,給予特殊配方奶粉及高熱量飲食,可使血液、尿液中的甲基丙二酸濃度維持在理想範圍。換肝可減少此病之疾病危相(Crisis)的發生。
自費項目:龐貝氏症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代謝疾病,主要是由於酸性α-葡萄糖甘酶(acid alpha-glucosidase,GAA)」缺乏,導致患者體內無法正常代謝肝醣。自2005年起由台大醫院開始進行全球首創的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目前已知嬰兒型龐貝氏症的發生率約為4萬分之1,而晚發型龐貝氏症的發生率約為2萬分之1,合計約為1萬5千分之1。

◎症狀:此病可依據發病年齡與對器官的影響大致分為嬰兒型(Infantile Type)與晚發型(late-onset Type)兩類。據估計出生時即患有龐貝氏症的病人中,大約有1/3為嬰兒型,其餘即為晚發型,有些甚至到晚年才發病。嬰兒型的疾病表現是最嚴重而且危及生命的,這個疾病的影響在出生的幾個月內就出現,通常進展快速,其中包括明顯的心臟肥大。因為這些嬰兒的肌肉無力,常常把這些嬰兒稱做「趴趴熊寶貝(floppy babies)」,罹病的幼童可能永遠無法行走,而且大部分的病例都需要呼吸器協助呼吸。隨著維持生命功能的肌肉被快速毀損,典型的嬰兒病患在第一年多死於心臟呼吸衰竭。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發現後,目前已有透過基因工程方式製造的GAA酵素Myozyme(Alglucosidase alfa),每月2次定期注射酵素。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經由新生兒篩檢後接受酵素補充療法,可有效延長性命,恢復心臟正常大小,對患者的運動功能也有長足的改善。
當出現「疑陽性」或「陽性」時怎麼辦?
  當檢驗結果出現「疑陽性」時,表示檢驗結果異常,但還無法判斷是否為病患,這時候醫院會通知個案返院採血複檢,這時爸媽大多會又緊張又擔心,李妮鍾醫師提醒,這時最重要的就是立即回院接受複檢,暫時不要太擔心,因為這個階段有一定比例的「偽陽性」。
  當檢驗結果出現「陽性」,表示檢驗結果高度懷疑是病患,需要立即安排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甚至住院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最怕的是父母知道後卻拒絕回診或接受治療,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看起來好好的啊!」這是因為這些疾病早期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再求診就來不及了!
勇敢面對!
  即使確定是病患,家長也要先配合醫院的檢查處置,不要驚慌,經過治療的孩子,大多會跟一般小孩一樣,但需要爸媽跟孩子一起長期抗戰。所以家長要盡量跟醫師討論擔心的事情,醫師也會請心理師諮商、協助減輕家長的壓力,並會透過病友會(例如罕見疾病基金會),由有經驗的家長協助,讓彼此可以互相支持、加油打氣!
嬰幼兒的生長與發展
  台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周弘傑醫師表示,古語有云:「三歲定終身。」就發展的角度來看,三歲之前的確是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項動作在三歲時已趨成熟。到底小孩子的發展階段是如何?是否發展遲緩?抑或是高人一等?門診中不乏關心小寶貝成長的父母會問到這些問題,本文便來談談嬰幼兒的生長與發展。
  所謂的生長,是指身體各部分之長大;而發展則是這些身體各部分伴隨長大的同時,整合性功能逐漸成熟之過程。發展與生長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臨床上生長的遲滯很容易導致發展遲緩。
發展的特性
  周弘傑醫師表示,孩子的發展大致上是按著可預期的順序逐步成長,這是發展的特性之一。以下即介紹發展的特性:
◎方向性:
1.從頭向腳部發展:例如頸部的控制先出來之後,軀幹的控制力才會出來,因此先會抬頭才會翻身;手的動作先發展(抓、拿、玩),才會有腳的動作發展(爬、站、走)。
2.由近端向遠端發展:頭、頸、軀幹控制為先,然後才是四肢、掌指的發展。
3.對於外來的刺激,從簡單原始的全身對稱性反射動作,發展到特定與自主整體複雜性的功能動作。
4.從依賴的生活發展到獨立自主生活。
◎順序性:
  發展是循其可預測的階段性,後一個階段的發展是建基在前一個階段發展成熟之後,並非跳躍式地發生。如果真的發生跳躍式的發展,其實是一種警訊。例如,頸部控制尚未成熟的2個月嬰兒,如果已經會翻身(軀幹的控制),代表著軀幹的過度僵直,而並非聰明的表現。此外,接受性的語言發展通常早於表達性語言的發展,因此如果一個2歲的小孩,已經可以講5個字的艱澀句子,卻連簡單的命令都無法反應,這也許是自閉的其中一種表現。
◎個別差異性:
  雖說發展是循著可預知的方向性與順序性在走,但是其發展速度卻有個別差異。因此在發展的評估中,除了與同齡層的小孩比較之外,也該與小孩本身的發展速度做比較,如此才能設定最佳的輔助發展策略,並避免無謂的失望。
認識嬰幼兒的發展里程碑
  因為有個別的差異性,所以需要蒐集完整的懷孕、出生、疾病史與完整之家庭評估,才能開始評估小孩的發展,也設定了些發展里程碑。發展里程碑代表的是某個動作在這個年紀已有75%左右的小孩會出現。但單一動作沒達到不代表有問題,若整體動作都慢就得就醫;另外也需注意的是發展是否停滯或退化,而不只是慢!
  如果經過協助,孩子按他自己的步調在進步,那也可以放心一些。嬰幼兒在就醫的同時最好要做發展評估。 雖然絕大部分的小朋友會自己發展,但給他支持及訓練會發展得更好!
  周弘傑醫師將生長與發育區分為身體成長、睡眠、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性等各方面來做介紹。
◎身體成長
1.體重:
  有幾個時期的數據可以參考。足月兒出生時約3〜3.5公斤,經過3〜5天的生理性體重減輕後,每天約有30〜50公克的成長速度。因此一個月大的小嬰兒比起出生體重約多1〜1.5公斤。3〜4個月大時,體重約為出生體重的2倍。之後成長速度便逐漸減緩,一歲時體重約為出生體重的3倍(9到10公斤)。1〜2歲間,因自主性增強,胃口明顯下降,加上活動力非常好,增加不了多少體重,因此2歲時體重大約在12〜13公斤左右。
2.身高:
  出生時身高約在48〜52公分之間,到1歲時約為73〜79公分、到2歲時約為82〜92公分。2歲之後身高會接近父母親的綜合。
3.頭圍:
  頭圍的成長很重要,太快與太慢都是警訊。出生的頭圍在35公分左右,前3個月一個月長2公分(3個月時約41公分);3〜6個月一個月長1公分(6個月時約44公分);6〜12個月一個月長0.5公分(1歲時約47公分);2歲時頭圍約49公分。
4.牙齒:
  牙齒的出現雖有大致上的時間與順序,但它們是最不按牌理出牌的。一般是3、4個月時開始流口水(牙床癢),5〜7個月時冒出門牙(先下後上)。大致上的順序是門牙、側門牙、前臼齒、虎牙與後臼齒。前臼齒在虎牙之前,所以曾發生過有媽咪很緊張地抱來問醫生怎麼牙齒會缺一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牙齒已經長完,也還不是用他們的牙齒來磨碎食物,給小嬰幼兒的食物還是以軟質食物為主。
表1:牙齒冒出的時間

位置
上牙床(月齡)
下牙床(月齡)
門牙
6〜8
5〜7
側門牙
8〜11
7〜10
前臼齒
10〜16
10〜16
虎牙
16〜20
16〜20
後臼齒
20〜30
20〜30

◎睡眠時間
  每個人的睡眠時間需求不同。一般嬰幼兒的睡眠包含了一兩個長段的睡眠與多段的短睡眠,將睡眠時間加總起來,一個月大之前約為16〜20小時(此時期不是吃就是睡),接下來逐漸縮短並逐漸往夜間集中。剛開始時多呈現日夜顛倒情形,快則2個月、慢則4個月在夜間啼哭的情況會改善。
◎大動作的發展
1.頭頸部的控制:
  發展是從頭發展到腳,因此頭頸部的控制是最早出現的。它的表現是2個月趴著時,頭可以轉邊與稍微短暫抬起約45度。到3個月大時則可以持久抬頭90度;此時若是躺著被拉起,頭與身體會呈直線,再也不是頭倒在後面,抱起時,頭已經可以直立而不晃動。
2.軀幹的控制:
  當頭頸部的控制成熟之後,軀幹的控制開始出現。4個月大之前的身體動作是像蛇般的扭轉,之後轉變成軀幹以一軸心之旋轉,這時期父母常注意到原本是直著睡,睡醒之後變成橫向甚至轉了一圈。翻身動作是軀幹控制力的表現,在約4〜5個月大時出現。太早的翻身也許是肌肉張力過強的警訊!接下來,6個月大躺著時,呈現仰臥起坐狀則是軀幹控制力的成熟表現此時期坐著時候,手會去撐地、軀幹彎曲點在骨盆,但整個背部是直的。
3.雙手的認識:
  雙手的認識很重要,因為小嬰兒藉此開始觸摸這個世界。小嬰兒對身體的認識是循三步驟──看到、玩到、吃到。3個月大之前,一手一手地看與吃手;3個月之後,則是雙手開始碰觸在中間與眼前,喝奶時可以雙手抱奶瓶,之後雙手往嘴巴內塞則是常見的動作。由於吃手是認識手的過程,因此不需要看到小寶寶吃手就急著禁止它(其實也禁止不了),只要注意乾淨就好,若到了7、8個月大時還在吃手再禁止。6個月大時,趴著時會因為手的支撐而使胸部離地。
4.腳的認識:
  緊接在雙手的認識之後,逐漸探索到雙腳的存在。6個月大時,躺著時雙腳會抬高(看到),大人常會說:「寶寶好聰明喔,換尿布時會知道把腳抬起來!」接著,用雙手去碰膝蓋、甚至腳指頭(玩到),最後還會將腳指頭抓來吃(吃到)。
5.軀幹、手、腳整體的動作:
  6個月大之後,寶寶對手腳都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了,當我們將小寶貝由躺著拉起時,除了頭部跟著起來,雙手會用力在關節處彎曲後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坐起來的動作。雙手扶著腋下站立時,雙腳掌可平貼於地板,已不再是踮腳尖站立,並且全身重量由雙腳承擔,不再做跳躍狀。
6.坐:
  6個月專心坐時,可以藉由手的支撐而坐一下子;7個月大時則可以直挺挺地坐著;9個月大時則可以坐著自己旋轉方向而不至於跌倒。
7.爬行:
 俗話說七坐八爬,8個月大時因為雙腳認識的成熟,趴著時會由雙手撐地使胸部離地,之後雙腳往內縮逐漸用力將腹部離地,形成準備爬行的姿勢。其實寶爬行的姿勢千奇百怪,最終就是要達到拿到東西的目的。因此,如果父母此時每當小寶貝要拿遠處的東西就馬上拿給他時,小寶貝聰明得很,他會輕鬆的在原地等,爬行的意願就會降低;所以父母不妨鼓勵寶寶自己爬去完成拿取東西的動作,只要注意安全即可。
8.站立與走路:
  當寶寶坐的穩時,雙手會開始想要拉著東西站起來。接下來,扶著站了一段時間之後,身體的重心開始往側邊移動,形成螃蟹走路、沿著家具邊緣走動(9個月大)。當重心側移穩當之後,開始學會前後移動重心,扶著走也就從橫行到直行。直行時也逐漸由雙手扶到單手扶到放手走(約1歲到13個月大時)。
  剛開始走路時,是寬步伐、雙手屈曲在身體旁保持平衡、腳是直直落下踏地狀;之後才逐漸修正為雙手放下隨走路擺動,與腳尖先踩地、腳跟再落地的方式(14個月左右,視何時開始走路而定)。
9.整體的動作:
  10〜12個月大時,趴著、爬行、停住、後坐、拉著東西站起來,這一系列的動作會逐漸成熟而流暢。
10.爬上爬下:
  身體重心的移動越來越熟練,便喜歡到處爬上爬下。16個月大時可以「爬」樓梯,約20個月時則可以扶著爬樓梯。
11.跑:
  當走路時重心的移動越來越有把握時,小寶貝會將重心更往前移,先是快走(1歲3個月),然後出現小跑步(1歲半)。因此,這個時期會常常跌倒。
12.跳:
  剛開始的跳是在2歲左右,是原地膝蓋彎曲的上下,之後才出現離地的跳。
表2:大動作發展的里程碑

<td style="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f0f0f0;PADDING-BOTTOM:0cm;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PADDING-LEFT:5.4pt;WIDTH:54pt;PADDING-RIGHT:5.4pt;BORDER-TOP:#f
動作
月齡
坐時頭穩定
2
拉起,頭跟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393&prev=20400&next=20392&l=f&fid=6






*********************************************************************************

寶寶的陰道為何會出血?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77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台安醫院婦產科醫師 徐弘治
編輯整理╱陳映潔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演出╱可愛寶寶:林雯立
女寶寶剛出生沒幾天,換尿布時赫然發現陰道出血,很像大人的月經,可把媽咪嚇一大跳!是不是有什麼重大疾病?該不該治療呢?其實,這是所謂的「假性月 經」,主要因為女嬰在母體內受到來自媽媽的女性荷爾蒙影響,才會有類似成人的出血現象。那麼,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呢?

認識「假性月經」
  什麼是假性月經?醫學上有這個名詞嗎?台安醫院婦產科醫師徐弘治表示,醫學上是有假性月經之說,不過在了解假性月經以前,應該先知道什麼是正常月經。
 
  國人初經大多出現在1115歲,平均是在12歲,據統計,12歲來初經的比率有53.5%13歲時已來初經的女孩約佔61.8%14歲時為85.4%15歲時為91.1%16歲時高達92100%的女孩已來過初經;17歲時則為98100%,這時候幾乎所有女孩都有月經了。
 
  女孩子如果到了16歲還未有初經,必須考慮是否有什麼原因,國外偶有超過16歲才來初經的案例,醫學上稱為「晚發性初經」;假如超過16歲還未來,就稱為「原發性閉經」,必須進一步做檢查,看是否有構造上的問題。至於停經年齡,國人平均大約在50歲左右。
 
 
假性月經會自然消失,不影響健康
  而假性月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醫學上是有這樣的名詞,不過多發生於剛出生的女嬰身上,因為胎兒在子宮中受到媽媽荷爾蒙循環的影響,剛出生後生殖器官外陰部比較容易腫脹,大陰唇未發育完成,所以小陰唇會突出,大概在生產後約一星期左右,會發現女寶寶陰道有些分泌物,並帶有血絲,就是所謂的「假性月經」。
 
  徐弘治醫師表示,由於女寶寶一離開母體,女性荷爾蒙循環便會中斷,所以日後會自行恢復正常,並不會有健康方面的影響,除非持續不斷出現半年以上,才需做進一步檢查。
 
 
假性月經來不停,出了什麼問題!?
  假性月經會持續多久呢?通常大概發生在出生12週時,有時會持續到1個月,如果超過1個月,建議再觀察3個月〜半年,若超過半年仍不見消失,就要再做進一步檢查,以確認否有以下幾種情形:
 
 
內分泌問題
  內分泌問題比較可能出現在女童(指1歲以上)身上,女嬰就非常少見。
 
卵巢問題
  如果假性月經持續來不停,即使是女嬰,也要考慮是否卵巢出現問題,有些卵巢瘤會分泌女性荷爾蒙,這種在媽媽子宮內就長卵巢瘤的案例相當少,偶而才會碰到。
 
腎上腺腫瘤
  腎上腺腫瘤也會出現假性月經。
 
藥物含荷爾蒙
  如果醫師給予的藥物當中含有荷爾蒙成份,也會出現假性月經。
 
外傷引起出血
  女嬰或女童陰道有外傷也會引起出血,女童在8歲前應該不會有經血出現,但是如果被性侵,或細菌感染也會造成陰道出血。
 
  假性月經在診斷時,必須根據年齡做一些檢查,包括超音波檢查、陰道檢查,。幫小女嬰做陰道檢查時,不能使用大人的儀器,醫師會以耳喉科醫師所使用的小耳鏡,檢查陰道內是否有異狀。
 
 
女童有假性月經,多因性早熟
  如果假性月經發生在女童的身上,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性早熟,也就是在8歲前就出現第二性徵,乳房開始發育,並出現陰毛,月經通常會不規則,有時來,有時停止,但並不會排卵。
 
  醫學文獻記載,最小甚至有5歲就懷孕的案例。國外很少有此特殊案例,國內也是,假如有這樣的案例,通常會由小兒科及婦產科醫師聯合做一些檢查。
 
出生女嬰乳房竟會分泌乳汁!?
除了陰道出血之外,新生兒出生也會因為受媽媽荷爾蒙影響,在剛出生12天時發現乳房腫脹,或是1週內分泌出白色的乳汁,國外稱之為「Witch Milk」(魔乳),這也是和假性月經一樣受到母體女性荷爾蒙的影響所造成,出生沒多久會自然消失,媽媽千萬不要按摩或擠壓女嬰的乳房,以免傷害乳房組織,不過出現這種狀況的機率可說非常少。
 
 此外,尿布發現有血,有時也可能是血尿,媽咪要如何分辨到底是血尿還是陰道出血?徐弘治醫師表示,可以貼尿袋收集尿液進行檢查,看是否尿中有血或是尿道發炎。
 
 
大人沒有假性月經
  至於成人不會有所謂的假性月經?女性平均約在12歲開始初經,到差不多50歲這段期間內都會有月經,而這段期間如果該來的時候沒來,不該的時候卻來了,這些都不是假性月經,而是異常出血。我們可以分成幾種狀況做了解:
 
 
 (1)妊娠出血:
  最常見的就是妊娠期間出血,懷孕以後月經是不會來的,妊娠期的出血很容易被媽媽誤認為是月經,其實則是已經懷孕。孕期出血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早期流產的跡象,或是子宮頸長息肉,這種情形要依據不同懷孕階段做處理。
 
  早期懷孕較擔心的是流產或子宮外孕、葡萄胎、子宮頸長息肉,甚至是子宮頸癌…等等;懷孕中後期出血,則要懷疑是否有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或早產跡象;另外如果孕婦被強暴也會有出血情形。
 
 
 (2)非妊娠期的異常出血:
  也就是俗稱的「月經不順」情形,該來時沒來,不該來的時候卻來,有可能是因為卵巢功能不良造成子宮出血,或是口服避孕藥劑量不夠,也會在月經不該來的時候出血。
 
 
 (3)性交時出血:
  原本不會,最近卻突然在每次性交後出血,這種異常出血需特別注意,可能是子宮頸靡爛、發炎,甚至可能是子宮頸癌。女性最好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及HPV人類乳突病毒篩檢,檢查是否有細胞異常或癌症病變。
 
 
 (4)停經後又出血:
  停經大約是在50幾歲時發生,如果持續一年都沒有月經,就可以確定是停經了,不過有時會碰到已經停經多年的婦女表示月經又來了,是不是「青春再回來了?」當然不是,這種所謂的「回經」,反而存在比較麻煩的問題,可能因為幾個情形造成:
 
1.荷爾蒙藥物造成:有些女性出現更年期症狀,會使用荷爾蒙藥物緩解,服用這類藥可能有出血情形。2.癌症:子宮頸癌也會在這個階段出現出血情形。3.子宮內膜癌也會,這與經常吃西方飲食、平均壽命延長等有關,這時候要檢查子宮內膜是否有肥厚的現象,同時要做子宮鏡檢查並進行刮除術,檢查子宮內膜是否有異常。
 
 
成人異常出血,要積極找出原因
  此外,停 經後婦女有時因子宮內膜過度萎縮,也容易造成內膜發炎甚至出血,需檢查卵巢是否長瘤,因為瘤可能會分泌女性荷爾蒙,造成不該出血時出血,這與女童假性月經 一樣,都是受到女性荷爾蒙影響,而在不該出現時發生出血情形。總而言之,成人只要有異常出血,都需要做統合性診斷檢查,進一步找出原因再做治療。
 
 
區別假性月經與性早熟
  最後,徐弘治醫師特別提醒,媽咪們一定要了解,8歲以前的女童如果有陰道出血以及出現第二性徵的情形,就要懷疑是否是性早熟,必須抽血檢查做辨別,性早熟在出生1歲以後就有可能發生,年紀越小,發生性早熟的機會越低。 
 
  而倘若陰道出血發生在剛出生的女寶寶身上,就應該是假性月經,這時候媽媽不要太過驚慌,通常一段時間會自然消失,假如出生滿6個月後還有出血,可以請小兒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384&prev=20389&next=20381&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