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vs.小學
「上小學」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期待的事情,可以像大哥哥、大姊姊一樣背著書包、穿上制服,神氣地上學去,不過,緊隨而來的,可能是不安與緊張的情緒,畢竟幼兒園和小學無論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上課時間、教室情境、生活常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孩子即將面臨一個全然不同的學習環境。學習型態差異
進入學齡前,要學會什麼?
在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以後,我們進一步要探討的是,孩子需要具哪些能力,才足以應付新階段的學習生活?這些能力又該如何養成呢?從調查看問題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及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認為,我們可以從「小一老師的困擾」、「幼兒園老師的認知」、「小一家長的煩惱」與「大班家長的擔心」4方面來探究這個問題。
(表格整理自《幼兒園與小學學習適應與生活適應銜接課題之初探》研究結論。)
發現&省思
學注音符號不是最重要的!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大班家長最擔心的「學習注音符號」問題,小一老師並不擔心,甚至小一孩學童的家長也不擔心,可見得學習注音符號並不是孩子進入學齡前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原來家長們都誤會了!
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
涂妙如老師指出,有些家長在教養孩子時,不太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總覺得老師對年紀幼小的孩子要求太多,因此下課後仍然幫孩子背書包、餵吃飯,殊不知過度介入會導致孩子失去練習的機會。我們從表格也可以看出,幼兒園老師重視的能力小一老師也重視,家長實在應該和幼兒園老師做更好的溝通與配合才是。
能贏在終點嗎?
「不要輸在起跑點」是很多廣告對家長強調的觀念,然而,不輸在起跑點的孩子,真能贏在終點嗎?涂妙如老師認為,提早讓孩子學習小學課程的內容,可能會引發孩子另一種類型的挫折-使孩子覺得上課很無聊,自己都已經會了,因而養成不專心上課的態度,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師貼標籤,甚至不知不覺課程已逐漸加深,孩子也不自覺,後來成績反而更差。
以下,就讓我們聚焦於小一老師最困擾的項目,逐一討論各項適應學齡生活的重點能力如何養成!
1.聆聽他人說話
孩子只顧自己說自己的,不聽別人說話,怎麼辦?其實平常在家就能為孩子進行「聆聽訓練」,當孩子打斷別人說話、急著插嘴時,千萬不要順著他,一定要堅持地告訴他:「媽咪還在講話,等我說完再換你」,說完之後還要記得問他:「媽咪剛才說了什麼?」,看看孩子有沒有專心在聽。
2.安靜坐好上課
小學一堂課長達40〜45分鐘,但孩子容易坐不住,怎麼辦?家長平常可以透過親子一起閱讀繪本的方式來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3歲以下孩子的親子共讀時間約10分鐘,此後逐漸增加,到中、大班最好能夠達到25〜30分鐘。
此外,為孩子準備「從事靜態活動」的空間也很重要,中、大班後,家長可以提供小桌子、小椅子給孩子,讓孩子只要到了固定場域,就會因為情境暗示而安靜下來,自然也就容易專心。
3.分辨輕重緩急
「孩子上課才要上廁所,下課卻急著去玩!」這是每個小一老師都很頭痛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出在他還不懂得事情的優先次序!很多父母不諒解老師「希望孩子上課盡量不要上廁所」的規定,但是這除了會使孩子漏掉這段期間的課程內容之外,也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上課時間廁所無人,歹徒容易在此時犯案)。
因此,家長平常就要灌輸孩子「下課優先上廁所再去玩,否則萬一忍不住上在褲子裡會很不舒服」的觀念,也請老師於下課前加以提醒,以免孩子忘記。
4.學習輪流、等待
「排隊」這件事情在團體生活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涂妙如老師認為,日常生活裡,父母有很多機會為孩子作正確的示範,像是點餐、結帳時就要對孩子說:「還沒輪到我們,所以要等一下」。
現在的家長因為孩子生得少,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以至於孩子認為任何東西「都是我的」、「我最先」,變成了小霸王。建議父母要多給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尤其是獨生子女,請他讓爺爺奶奶先、爸爸媽媽先,然後再輪到他,接著鼓勵他的行為,孩子到了學校後,自然也會樂於展現禮讓的態度。
5.了解真心的友誼
涂妙如老師表示,友誼觀念其實在孩子大班時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有些大班女生甚至會因為和好朋友吵架而不肯上學,在小一階段反而要建立的是「孩子對不同類型友誼的認識」。
在同儕裡,孩子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威脅:「你不給我這個玩具,我就不跟你好」,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難過,父母要教導孩子分辨何謂真心的友誼,友誼是彼此互相關心,而非透過物品交換來建立。
此外,還要讓孩子明白,朋友有很多種,有些是好朋友,有些只是普通朋友,讓孩子知道友誼也有程度的區別。
6.當個守時寶寶
小學多半規定7:50前到校,但是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往往隨自己的方便來變動孩子上學的時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後,要準時上學當然很難。因此,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就要盡量讓孩子每天規律地在8:00〜8:30入園,以培養孩子規律作息及守時的觀念。
涂妙如老師指出,不少家長因為較晚下班,連帶地讓孩子也跟著自己晚睡,大人或許隔天還能準時起床,但因為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較長,早上自然很難被叫醒,大人卻還誤以為是孩子賴皮、愛賴床,這也是父母需要自我檢討的地方。
7.整理自己的東西
孩子會自己整理書包嗎?其實在學齡前就可以辦到!前提是父母要放手讓孩子練習。涂妙如老師表示,在2〜4歲的「秩序敏感期階段」,孩子就很有物我概念,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建議此時就可以提供孩子收納物品的空間,讓孩子學習收拾自己的東西。不要把孩子的東西全都跟父母的放在一起,也不要擺在他根本搆不到的地方,否則永遠只能靠父母幫他整理。
家長可以幫幼兒園的孩子準備小書包,但別為了沿用到小一而刻意買大一號,否則最後往往都是家長幫忙背;每天睡前請孩子自己整理好書包,把隔天要穿的衣物也一併準備好,初期家長可幫忙看過,等孩子上手後就可放心讓孩子自行處理。
8.保管自己的物品
能不能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以及照顧好自己的物品,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因為這樣一來他才不會三天兩頭要重買新文具,也不會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被人誤以為是「順手牽羊」。
父母可以協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貼上姓名標籤,以利他辨認自己的東西,並提醒孩子好好保護它們,這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養成。
攜手度過幼小銜接
臺灣大學附設幼稚園老師李麗貞表示,為使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得到良好的適應,幼兒園通常從4月份起就會為準畢業生開始所謂「幼小銜接」的課程,模擬進入小學後的生活,例如:參觀小學、體驗小學上課過程、遴選班長與副班長或開始讓孩子接觸注音符號…等。那麼,爸比媽咪又能在孩子即將踏入小學校園前、以及成為小一新生後,為孩子做些什麼呢?聽聽君格幼稚園園長媽咪周麗珍以及涂妙如老師給父母哪些小叮嚀吧!
給準新生家長的叮嚀
1.預備寫功課的書桌椅,並帶領孩子準備學用品,但不建議使用拖拉式書包(人多、卡住時不是推倒別人,就是絆倒自己),最好選擇大小適中、輕量之後背式書包,文具宜耐用精簡,最好別為容易分心的孩子準備過於新奇花俏的文具。
2.預先參觀即將就讀的學校,熟悉校園環境,並將上學路線簡單化。
3.觀察未來的教室和老師,如果有機會,安排孩子在開學前和新老師見面,並編寫簡短的描述,幫助老師了解你的孩子。
4.教導孩子危機處理及應變的能力,拒絕陌生人的邀約,並熟記家人的連絡方式及學校的求助單位(如:導師、警衛室、訓導處及保健室)。
5.約定放學後的等候位置,及萬一錯過時的應變方法。
給小一新生家長的叮嚀
1.讓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及固定的生活作息,為孩子準備營養的早餐,早晨預留足夠的時間跟孩子說再見。
2.定期檢視學校學期行事曆和班級網頁上之公告事項,積極參與「學校日」、親師座談會及班級或學校的義務工作,了解班級和校務運作。
3.與老師保持全年連絡,以了解孩子在校的重大變化及轉型,每天也要和孩子聊聊上學發生的事情,分享他的校園生活,或許能從中發現問題。
4.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教導孩子讀書的方法,了解「檢查功課是孩子的責任,複查功課是家長的責任」,並經常檢視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5.若時間允許,非常鼓勵家長擔任班級志工(如:愛心媽媽、導護媽媽),特別對於一些適應力較弱或者較為內向害羞的孩子來說,父母在校服務會為他們帶來些許信心。
6.讓孩子隨身攜帶電話卡、零錢、緊急聯絡卡。
7.教導孩子「錢」的概念,如:慎用金錢、儲蓄、錢財不露白…等。
8.星期二的全天課程,為孩子準備舒適的午睡小抱枕,以防孩子不適應趴睡,中午帶便當的孩子要學習使用便當帶。
父母的影響最深遠
涂妙如老師提醒父母,學校老師只是扮演協助家長的角色,並不能替代家長,因此爸比媽咪千萬不要把教養的責任全部推給老師,孩子不會吃飯,希望老師教他,孩子不會自己如廁,也要求老師引導他。
仔細想想,幼稚園老師陪伴孩子不過2、3年,小一老師也只帶班2年,家庭是影響孩子最深、最久的場域,父母才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老師,所以,爸比媽咪若在教養上有疑問,固然可以尋求老師專業上的協助,但自己可別在寶貝的成長之路上缺席唷!
教師眼中「稱職的家長」
1.對學校抱持正向的態度。
2.了解孩子在學校某些行為是被接受的,某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3.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互動。
4.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況。
當孩子不適應學校時…
孩子的發展不一致,怎麼辦?幼兒園是一個強調個別差異的場域,但進入小學後,孩子就要逐漸適應講求合群的團體生活,當一個團體中,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不一致時,該怎麼辦?
教學上的彈性
涂妙如老師表示,其實,在大人的世界裡也沒有齊頭式的平等,目前小一的老師多半都很能夠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對於稍微跟不上的孩子,老師也會花時間補強其能力,例如:剛進入小學時,有些孩子根本沒學過注音符號,有些卻已經如數家珍,學校針對這部分差異會有10週左右的注音符號學習課程,課程結束後也會設計「ㄅㄆㄇ闖關考試」來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並對仍未完全熟悉的孩子進行補救教學。
詳細告知孩子特性
此外,家長平時就應該多花時間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進入新環境後,也要盡可能詳細地對老師說明孩子的特性(如:個性、容易發生的狀況…等),但是一定要避免當著孩子的面說。
周麗珍園長指出,有些家長會在帶著孩子第一次拜訪老師時,就對老師說了一堆孩子的缺點,如:「寶貝,叫老師!老師你看,她就是這樣,看到人都不打招呼的!」,這麼做除了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有一種「暗示性」的作用,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相信這種隱藏式傳達的訊息:「我就是一個不打招呼的孩子」,而維持此種行為模式。
適應不良的表現
爸比媽咪如何得知孩子不適應學校的新生活呢?除了多和老師連繫溝通之外,也能從孩子平常的表現來觀察喔!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
當孩子表達自己不想上學,或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時,父母該怎麼做?周麗珍園長表示,許多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生氣,或罵或打,但這對孩子而言等於是二次傷害,因為孩子之所以排斥上學,很可能是他幼小的心已經受到某種傷害,此時最需要的是安慰、支持、協助,以及充分的安全感,父母必須了解孩子畏懼上學的原因,才能根本地解決問題。
4種性格寶貝的適應守則
哪些孩子比較容易在剛進入小學生活時碰到麻煩呢?他們可能會有哪些困擾?父母又該如何引導他們扮演一個「稱職」的小一新鮮人呢?且讓精通孩子各種不同氣質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王珮玲,為爸比媽咪們一一解答吧!1.活動量高的孩子
由於小學每節課長達40〜45分鐘,又不像幼兒園有分組或角落時間,讓孩子可以自由走動拿取玩具,這可能會讓活動量大的小朋友上課時身體扭來扭去、椅子搖來搖去,有坐不住的現象,對於這類型的孩子,爸比媽咪可以參考以下做法:
發洩過度精力:
父母在下班或晚餐後,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的公園跑跑跳跳,培養運動的嗜好來發洩體力,若能早起,帶孩子晨運一下再進學校也是有效的方法。
培養孩子從事靜態活動:
如:閱讀、繪畫、學樂器…等。
請老師找孩子當小幫手:
可與老師溝通,建議老師若於課堂中間發現孩子有坐不住的現象時,請他起來當當小幫手,協助擦黑板、發本子或跑跑腿,活動一下之後,好動寶寶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唷!
2.適應力弱的孩子
適應力弱的小朋友害怕離開熟悉的人、事、物,無法馬上開心地融入新的環境,因此,剛進入小學時可能會出現許多一反常態的表現,如:變得比平常害羞、退縮,一副想逃離現場的樣子,爸比媽咪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給予充分時間適應:
不要強求孩子在1、2天之內就能正常適應一切變動,家長要與老師合作,用耐心給孩子足夠時間熟悉新環境,可能是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
協助複習功課:
在開學之初,適應力差的孩子功課可能會落後其他同學,爸比媽咪應鼓勵並陪伴他在家預習及複習功課,不要因為學習狀況落後而導致孩子更不喜歡到學校,形成惡性循環。
協助孩子建立友誼:
拜託老師在剛開學的期間多親近孩子、和他聊聊天,並且在短時間內盡量協助孩子找到好朋友,以免怕生的特質讓孩子不敢與人接觸,沒有朋友也就更不想上學了。
3.容易分心的孩子
「老師剛才說明天要帶什麼東西來?」,容易分心的小朋友可能回答不出來,因為剛剛有隻小狗經過教室門口,經常被外在刺激干擾的他,早就把注意力放在小狗身上而沒有留意老師在說什麼!爸比媽咪該怎麼協助他呢?
學習環境單純化:
例如:不要讓孩子帶不必要的玩具到學校玩,在家做功課時,桌上也不要放置課本與文具以外的物品,並減少環境的聲響,如:電視機聲或說話聲。
「少量多次」的學習:
將學習分成小段落,每次的時間不要太長,依孩子可專注的時間長度而定,學習效果才會好。
教室座位的安排:
可與老師溝通,盡量將孩子的座位安排在老師視野能注意到的範圍,在孩子分心時老師才能夠給予提醒。
4.堅持度低的孩子
「好難喔!我不會算,不想寫了!」,堅持度低的孩子個性隨和,不會固執於某些原則,凡事好商量,不過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也很容易打退堂鼓,雙手一攤表明自己不會做,實在令老師與家長非常頭疼!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循序漸進的學習:
父母首先要有顆包容的心,諒解孩子遇到挫折容易放棄、無法完成太繁雜工作的特質,並協助他將困難的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第一階段做完,得到成就感後,再繼續下一階段。
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
如果孩子目前只會拼20片拼圖,要鼓勵他嘗試25片,適時給孩子一些較困難的挑戰,讓他有機會學習解決困難的歷程。
讚美堅持到底的行為:
給孩子嘗試的時間和機會,在孩子犯錯時,不要過於心急而立刻加以責備,必要時幫一點忙,當其達成目標時,給予大大的讚美,鼓勵其堅持到底的行為。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王珮玲
現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赴美國馬里蘭大學訪問學者
周麗珍
現職:君格幼稚園園長
李麗貞
現職:臺灣大學附設幼稚園老師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0月號。
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613&id=11688
*******************************************************************
上幼兒園前的適應性訓練
一、培養早起習慣﹔依據上學時間,逐漸地進行早起訓練,讓孩子熟悉新的生活節奏,在家應提前睡覺,早睡早起、睡眼惺惺,對陌生地方及陌生人容易產生排斥心理。
二、培養吃早餐習慣﹕幼兒園用餐時間固定,肚子餓只能忍耐、不吃早餐上午都會在飢餓狀況,幼兒園生活適應期間,由於不適應陌生地方吃飯,飯量會明顯下降,早餐對大腦發育非常重要,所以要培養吃早餐習慣。
三、進行獨自吃飯的訓練:訓練獨自使用湯匙吃飯,即使到處掉飯粒,也不要隨意責罵,應該耐心地引導孩子在指定地點認真吃飯。
四、培養自理大小便能力﹔這是團體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課題,即使孩子還不能完全自理,至少要求能向老師表達上廁所的慾望。
⋯⋯ 五、培養清潔衛生的習慣﹕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生病機率高,容易生病,因此必須在曰常生活中培養回家洗手的習慣。
六、進行穿、脫衣服訓練:在幼兒園老師不可能每次幫忙穿、脫衣服,必須培養獨自穿衣服、穿鞋的能力。
七、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能表達自己想法的遊戲,自然地引導孩說話。跟孩子看畫冊,應該經常問孩子的想法。
八、產生對幼兒園的好奇心: 刺激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期待,「幼兒園會不會有溜滑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九、教會孩子基本禮節!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培養排隊、守秩序習慣。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anan.liao
*******************************************************************************
*******************************************************************************
| |||||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09.a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