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進入學齡前的準備

據調查顯示,從幼兒園進入小學,100個小朋友只有75個做好準備!你家也有剛升大班的孩子嗎?你是否認為,幼小銜接,現在談還太早?穿制服、寫功課、上課時間不能亂跑…也沒有點心吃,這麼多的改變,孩子有辦法在過完暑假後全部適應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提前認識學齡後的新生活!

幼兒園vs.小學
「上小學」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期待的事情,可以像大哥哥、大姊姊一樣背著書包、穿上制服,神氣地上學去,不過,緊隨而來的,可能是不安與緊張的情緒,畢竟幼兒園和小學無論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上課時間、教室情境、生活常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孩子即將面臨一個全然不同的學習環境。

學習型態差異


生活型態差異



進入學齡前,要學會什麼?
在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以後,我們進一步要探討的是,孩子需要具哪些能力,才足以應付新階段的學習生活?這些能力又該如何養成呢?

從調查看問題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及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認為,我們可以從「小一老師的困擾」、「幼兒園老師的認知」、「小一家長的煩惱」與「大班家長的擔心」4方面來探究這個問題。
(表格整理自《幼兒園與小學學習適應與生活適應銜接課題之初探》研究結論。)

發現&省思
學注音符號不是最重要的!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大班家長最擔心的「學習注音符號」問題,小一老師並不擔心,甚至小一孩學童的家長也不擔心,可見得學習注音符號並不是孩子進入學齡前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原來家長們都誤會了!

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
涂妙如老師指出,有些家長在教養孩子時,不太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總覺得老師對年紀幼小的孩子要求太多,因此下課後仍然幫孩子背書包、餵吃飯,殊不知過度介入會導致孩子失去練習的機會。我們從表格也可以看出,幼兒園老師重視的能力小一老師也重視,家長實在應該和幼兒園老師做更好的溝通與配合才是。

能贏在終點嗎?
「不要輸在起跑點」是很多廣告對家長強調的觀念,然而,不輸在起跑點的孩子,真能贏在終點嗎?涂妙如老師認為,提早讓孩子學習小學課程的內容,可能會引發孩子另一種類型的挫折-使孩子覺得上課很無聊,自己都已經會了,因而養成不專心上課的態度,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師貼標籤,甚至不知不覺課程已逐漸加深,孩子也不自覺,後來成績反而更差。

8大重點能力養成
以下,就讓我們聚焦於小一老師最困擾的項目,逐一討論各項適應學齡生活的重點能力如何養成!

1.聆聽他人說話
孩子只顧自己說自己的,不聽別人說話,怎麼辦?其實平常在家就能為孩子進行「聆聽訓練」,當孩子打斷別人說話、急著插嘴時,千萬不要順著他,一定要堅持地告訴他:「媽咪還在講話,等我說完再換你」,說完之後還要記得問他:「媽咪剛才說了什麼?」,看看孩子有沒有專心在聽。

2.安靜坐好上課
小學一堂課長達40〜45分鐘,但孩子容易坐不住,怎麼辦?家長平常可以透過親子一起閱讀繪本的方式來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3歲以下孩子的親子共讀時間約10分鐘,此後逐漸增加,到中、大班最好能夠達到25〜30分鐘。

此外,為孩子準備「從事靜態活動」的空間也很重要,中、大班後,家長可以提供小桌子、小椅子給孩子,讓孩子只要到了固定場域,就會因為情境暗示而安靜下來,自然也就容易專心。

3.分辨輕重緩急
「孩子上課才要上廁所,下課卻急著去玩!」這是每個小一老師都很頭痛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出在他還不懂得事情的優先次序!很多父母不諒解老師「希望孩子上課盡量不要上廁所」的規定,但是這除了會使孩子漏掉這段期間的課程內容之外,也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上課時間廁所無人,歹徒容易在此時犯案)。

因此,家長平常就要灌輸孩子「下課優先上廁所再去玩,否則萬一忍不住上在褲子裡會很不舒服」的觀念,也請老師於下課前加以提醒,以免孩子忘記。

4.學習輪流、等待
「排隊」這件事情在團體生活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涂妙如老師認為,日常生活裡,父母有很多機會為孩子作正確的示範,像是點餐、結帳時就要對孩子說:「還沒輪到我們,所以要等一下」。

現在的家長因為孩子生得少,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以至於孩子認為任何東西「都是我的」、「我最先」,變成了小霸王。建議父母要多給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尤其是獨生子女,請他讓爺爺奶奶先、爸爸媽媽先,然後再輪到他,接著鼓勵他的行為,孩子到了學校後,自然也會樂於展現禮讓的態度。

5.了解真心的友誼
涂妙如老師表示,友誼觀念其實在孩子大班時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有些大班女生甚至會因為和好朋友吵架而不肯上學,在小一階段反而要建立的是「孩子對不同類型友誼的認識」。

在同儕裡,孩子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威脅:「你不給我這個玩具,我就不跟你好」,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難過,父母要教導孩子分辨何謂真心的友誼,友誼是彼此互相關心,而非透過物品交換來建立。

此外,還要讓孩子明白,朋友有很多種,有些是好朋友,有些只是普通朋友,讓孩子知道友誼也有程度的區別。

6.當個守時寶寶
小學多半規定7:50前到校,但是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往往隨自己的方便來變動孩子上學的時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後,要準時上學當然很難。因此,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就要盡量讓孩子每天規律地在8:00〜8:30入園,以培養孩子規律作息及守時的觀念。

涂妙如老師指出,不少家長因為較晚下班,連帶地讓孩子也跟著自己晚睡,大人或許隔天還能準時起床,但因為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較長,早上自然很難被叫醒,大人卻還誤以為是孩子賴皮、愛賴床,這也是父母需要自我檢討的地方。

7.整理自己的東西
孩子會自己整理書包嗎?其實在學齡前就可以辦到!前提是父母要放手讓孩子練習。涂妙如老師表示,在2〜4歲的「秩序敏感期階段」,孩子就很有物我概念,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建議此時就可以提供孩子收納物品的空間,讓孩子學習收拾自己的東西。不要把孩子的東西全都跟父母的放在一起,也不要擺在他根本搆不到的地方,否則永遠只能靠父母幫他整理。

家長可以幫幼兒園的孩子準備小書包,但別為了沿用到小一而刻意買大一號,否則最後往往都是家長幫忙背;每天睡前請孩子自己整理好書包,把隔天要穿的衣物也一併準備好,初期家長可幫忙看過,等孩子上手後就可放心讓孩子自行處理。

8.保管自己的物品
能不能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以及照顧好自己的物品,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因為這樣一來他才不會三天兩頭要重買新文具,也不會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被人誤以為是「順手牽羊」。

父母可以協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貼上姓名標籤,以利他辨認自己的東西,並提醒孩子好好保護它們,這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養成。

攜手度過幼小銜接
臺灣大學附設幼稚園老師李麗貞表示,為使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得到良好的適應,幼兒園通常從4月份起就會為準畢業生開始所謂「幼小銜接」的課程,模擬進入小學後的生活,例如:參觀小學、體驗小學上課過程、遴選班長與副班長或開始讓孩子接觸注音符號…等。

那麼,爸比媽咪又能在孩子即將踏入小學校園前、以及成為小一新生後,為孩子做些什麼呢?聽聽君格幼稚園園長媽咪周麗珍以及涂妙如老師給父母哪些小叮嚀吧!

給準新生家長的叮嚀
1.預備寫功課的書桌椅,並帶領孩子準備學用品,但不建議使用拖拉式書包(人多、卡住時不是推倒別人,就是絆倒自己),最好選擇大小適中、輕量之後背式書包,文具宜耐用精簡,最好別為容易分心的孩子準備過於新奇花俏的文具。
2.預先參觀即將就讀的學校,熟悉校園環境,並將上學路線簡單化。
3.觀察未來的教室和老師,如果有機會,安排孩子在開學前和新老師見面,並編寫簡短的描述,幫助老師了解你的孩子。
4.教導孩子危機處理及應變的能力,拒絕陌生人的邀約,並熟記家人的連絡方式及學校的求助單位(如:導師、警衛室、訓導處及保健室)。
5.約定放學後的等候位置,及萬一錯過時的應變方法。

給小一新生家長的叮嚀
1.讓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及固定的生活作息,為孩子準備營養的早餐,早晨預留足夠的時間跟孩子說再見。
2.定期檢視學校學期行事曆和班級網頁上之公告事項,積極參與「學校日」、親師座談會及班級或學校的義務工作,了解班級和校務運作。
3.與老師保持全年連絡,以了解孩子在校的重大變化及轉型,每天也要和孩子聊聊上學發生的事情,分享他的校園生活,或許能從中發現問題。
4.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教導孩子讀書的方法,了解「檢查功課是孩子的責任,複查功課是家長的責任」,並經常檢視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5.若時間允許,非常鼓勵家長擔任班級志工(如:愛心媽媽、導護媽媽),特別對於一些適應力較弱或者較為內向害羞的孩子來說,父母在校服務會為他們帶來些許信心。
6.讓孩子隨身攜帶電話卡、零錢、緊急聯絡卡。
7.教導孩子「錢」的概念,如:慎用金錢、儲蓄、錢財不露白…等。
8.星期二的全天課程,為孩子準備舒適的午睡小抱枕,以防孩子不適應趴睡,中午帶便當的孩子要學習使用便當帶。

父母的影響最深遠
涂妙如老師提醒父母,學校老師只是扮演協助家長的角色,並不能替代家長,因此爸比媽咪千萬不要把教養的責任全部推給老師,孩子不會吃飯,希望老師教他,孩子不會自己如廁,也要求老師引導他。

仔細想想,幼稚園老師陪伴孩子不過2、3年,小一老師也只帶班2年,家庭是影響孩子最深、最久的場域,父母才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老師,所以,爸比媽咪若在教養上有疑問,固然可以尋求老師專業上的協助,但自己可別在寶貝的成長之路上缺席唷!

教師眼中「稱職的家長」
1.對學校抱持正向的態度。
2.了解孩子在學校某些行為是被接受的,某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3.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互動。
4.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況。

當孩子不適應學校時…
孩子的發展不一致,怎麼辦?
幼兒園是一個強調個別差異的場域,但進入小學後,孩子就要逐漸適應講求合群的團體生活,當一個團體中,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不一致時,該怎麼辦?

教學上的彈性
涂妙如老師表示,其實,在大人的世界裡也沒有齊頭式的平等,目前小一的老師多半都很能夠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對於稍微跟不上的孩子,老師也會花時間補強其能力,例如:剛進入小學時,有些孩子根本沒學過注音符號,有些卻已經如數家珍,學校針對這部分差異會有10週左右的注音符號學習課程,課程結束後也會設計「ㄅㄆㄇ闖關考試」來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並對仍未完全熟悉的孩子進行補救教學。

詳細告知孩子特性
此外,家長平時就應該多花時間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進入新環境後,也要盡可能詳細地對老師說明孩子的特性(如:個性、容易發生的狀況…等),但是一定要避免當著孩子的面說。

周麗珍園長指出,有些家長會在帶著孩子第一次拜訪老師時,就對老師說了一堆孩子的缺點,如:「寶貝,叫老師!老師你看,她就是這樣,看到人都不打招呼的!」,這麼做除了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有一種「暗示性」的作用,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相信這種隱藏式傳達的訊息:「我就是一個不打招呼的孩子」,而維持此種行為模式。

適應不良的表現
爸比媽咪如何得知孩子不適應學校的新生活呢?除了多和老師連繫溝通之外,也能從孩子平常的表現來觀察喔!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
當孩子表達自己不想上學,或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時,父母該怎麼做?周麗珍園長表示,許多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生氣,或罵或打,但這對孩子而言等於是二次傷害,因為孩子之所以排斥上學,很可能是他幼小的心已經受到某種傷害,此時最需要的是安慰、支持、協助,以及充分的安全感,父母必須了解孩子畏懼上學的原因,才能根本地解決問題。

4種性格寶貝的適應守則
哪些孩子比較容易在剛進入小學生活時碰到麻煩呢?他們可能會有哪些困擾?父母又該如何引導他們扮演一個「稱職」的小一新鮮人呢?且讓精通孩子各種不同氣質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王珮玲,為爸比媽咪們一一解答吧!

1.活動量高的孩子
由於小學每節課長達40〜45分鐘,又不像幼兒園有分組或角落時間,讓孩子可以自由走動拿取玩具,這可能會讓活動量大的小朋友上課時身體扭來扭去、椅子搖來搖去,有坐不住的現象,對於這類型的孩子,爸比媽咪可以參考以下做法:

發洩過度精力:
父母在下班或晚餐後,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的公園跑跑跳跳,培養運動的嗜好來發洩體力,若能早起,帶孩子晨運一下再進學校也是有效的方法。

培養孩子從事靜態活動:
如:閱讀、繪畫、學樂器…等。

請老師找孩子當小幫手:
可與老師溝通,建議老師若於課堂中間發現孩子有坐不住的現象時,請他起來當當小幫手,協助擦黑板、發本子或跑跑腿,活動一下之後,好動寶寶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唷!

2.適應力弱的孩子
適應力弱的小朋友害怕離開熟悉的人、事、物,無法馬上開心地融入新的環境,因此,剛進入小學時可能會出現許多一反常態的表現,如:變得比平常害羞、退縮,一副想逃離現場的樣子,爸比媽咪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給予充分時間適應:
不要強求孩子在1、2天之內就能正常適應一切變動,家長要與老師合作,用耐心給孩子足夠時間熟悉新環境,可能是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

協助複習功課:
在開學之初,適應力差的孩子功課可能會落後其他同學,爸比媽咪應鼓勵並陪伴他在家預習及複習功課,不要因為學習狀況落後而導致孩子更不喜歡到學校,形成惡性循環。

協助孩子建立友誼:
拜託老師在剛開學的期間多親近孩子、和他聊聊天,並且在短時間內盡量協助孩子找到好朋友,以免怕生的特質讓孩子不敢與人接觸,沒有朋友也就更不想上學了。

3.容易分心的孩子
「老師剛才說明天要帶什麼東西來?」,容易分心的小朋友可能回答不出來,因為剛剛有隻小狗經過教室門口,經常被外在刺激干擾的他,早就把注意力放在小狗身上而沒有留意老師在說什麼!爸比媽咪該怎麼協助他呢?

學習環境單純化:
例如:不要讓孩子帶不必要的玩具到學校玩,在家做功課時,桌上也不要放置課本與文具以外的物品,並減少環境的聲響,如:電視機聲或說話聲。

「少量多次」的學習:
將學習分成小段落,每次的時間不要太長,依孩子可專注的時間長度而定,學習效果才會好。

教室座位的安排:
可與老師溝通,盡量將孩子的座位安排在老師視野能注意到的範圍,在孩子分心時老師才能夠給予提醒。

4.堅持度低的孩子
「好難喔!我不會算,不想寫了!」,堅持度低的孩子個性隨和,不會固執於某些原則,凡事好商量,不過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也很容易打退堂鼓,雙手一攤表明自己不會做,實在令老師與家長非常頭疼!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循序漸進的學習:
父母首先要有顆包容的心,諒解孩子遇到挫折容易放棄、無法完成太繁雜工作的特質,並協助他將困難的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第一階段做完,得到成就感後,再繼續下一階段。

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
如果孩子目前只會拼20片拼圖,要鼓勵他嘗試25片,適時給孩子一些較困難的挑戰,讓他有機會學習解決困難的歷程。

讚美堅持到底的行為:
給孩子嘗試的時間和機會,在孩子犯錯時,不要過於心急而立刻加以責備,必要時幫一點忙,當其達成目標時,給予大大的讚美,鼓勵其堅持到底的行為。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王珮玲
現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赴美國馬里蘭大學訪問學者

周麗珍
現職:君格幼稚園園長

李麗貞
現職:臺灣大學附設幼稚園老師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0月號。

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613&id=11688






*******************************************************************
上幼兒園前的適應性訓練
一、培養早起習慣﹔依據上學時間,逐漸地進行早起訓練,讓孩子熟悉新的生活節奏,在家應提前睡覺,早睡早起、睡眼惺惺,對陌生地方及陌生人容易產生排斥心理。
二、培養吃早餐習慣﹕幼兒園用餐時間固定,肚子餓只能忍耐、不吃早餐上午都會在飢餓狀況,幼兒園生活適應期間,由於不適應陌生地方吃飯,飯量會明顯下降,早餐對大腦發育非常重要,所以要培養吃早餐習慣。
三、進行獨自吃飯的訓練:訓練獨自使用湯匙吃飯,即使到處掉飯粒,也不要隨意責罵,應該耐心地引導孩子在指定地點認真吃飯。
四、培養自理大小便能力﹔這是團體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課題,即使孩子還不能完全自理,至少要求能向老師表達上廁所的慾望。
⋯⋯ 五、培養清潔衛生的習慣﹕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生病機率高,容易生病,因此必須在曰常生活中培養回家洗手的習慣。
六、進行穿、脫衣服訓練:在幼兒園老師不可能每次幫忙穿、脫衣服,必須培養獨自穿衣服、穿鞋的能力。
七、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能表達自己想法的遊戲,自然地引導孩說話。跟孩子看畫冊,應該經常問孩子的想法。
八、產生對幼兒園的好奇心: 刺激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期待,「幼兒園會不會有溜滑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九、教會孩子基本禮節!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培養排隊、守秩序習慣。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anan.liao






*******************************************************************************
入學了,寶貝可以適應嗎?
社子國小附設幼稚園老師 羊懿珠
幼稚園或托兒所是開啟幼兒人生的第一個學校團體,面對新環境,有些幼兒容易適應,有些會以哭鬧、退縮、行為退化等方式,表達對新環境的不安。此時,父母親細心體察與包容,及耐心的幫助,可減低幼兒對新環境的焦慮,快快樂樂的上學去。
包容孩子適應期間的情緒反應
幼稚園或托兒所是開啟幼兒人生的第一個學校團體,在此學習階段,「情緒」佔有極大的因素。學前教育經驗的好壞,關係幼兒未來在學校教育學習的重要性,且限於幼兒年齡小、會的語彙不多,無法充分表達內心與父母分離焦慮的感受,只能藉著外顯的行為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安。
通常表達不安的外顯行為有:哭鬧方式、退縮的方式、有的以行為退化的方式。或者更甚者以身體的不適來表達分離焦慮,這些外顯行為是需要被注意的,如:退縮的行為對孩子自信的影響,因著心理因素引起生理上的不適,影響幼兒的健康,這些攸關孩子未來的學習經驗及就學體驗,更需要父母親及其他的大人,共同來協助幼兒走出適應上的瓶頸。
要幫助幼兒儘快適應的新園所生活,克服與父母分離焦慮的心理,端視幼兒本身的先天氣質。有的幼兒先天就是容易適應新的環境,有的幼兒對於新的環境覺察較為敏感,一下子就出現不適應的症狀;而有的幼兒對新環境察覺較為緩慢,可能在入園後的一、兩個月才出現不適應的症狀,常令父母親感到疑惑,想當初入園表現出適應良好,怎麼過了一、兩個月後就變了。無論在新環境適應的時間長短與否,都需要父母親細心體察,及包容孩子在園所適應期間所有的情緒。

進幼稚園前的預備工作
父母如何幫助幼兒走出適應上的困擾?最重要的關鍵是能夠順著孩子的基本氣質,而不是加強父母自己所要的模式讓幼兒屈服。唯有順著孩子的基本氣質,才會有良好的親子互動及關係,更有利於發展親子正向的依附關係。
如果父母已經打算讓幼兒進入幼稚園或托兒所就讀的話,事先須做一些準備工作。
一. 參觀園所
如父母經過傳媒或上網尋找立案合格的園所,父母可能會將上下班、幼兒接送的便利性,做為挑選園所考慮因素之一。選取幾家園所後就找時間去參觀園所,如:教室空間的大小、遊樂設施的安全性、廁所、寢室等基本的硬體設施,是否符合政府的相關規定。除此之外,可以觀察園所內的教師對待幼兒的態度及幼兒問題的處理方式,來思索自己孩子的需要。
父母經過評估後,應找時間帶著孩子去認識未來園所的新環境,給予心理建設及準備。參觀同一園所的次數不是僅止於一、二次就夠了,可能次數上多一些,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帶孩子參觀新園所環境,如廁所的位置、如廁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教室的位置,遊樂設施如何正確的安全使用。並讓幼兒對幼稚園或托兒所上課的概況,有一個粗淺的輪廓,甚至可以利用上課時間,讓幼兒觀察其他幼兒上課的情形,增加具體的印象。
二. 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園所內的餐點也是幼兒未來適應的問題之一,如:進食的快慢、新食物的接受度、如何自己進食、餐點活動完畢後的桌面收拾整理,都有別於家庭用餐的情形。再來是常令孩子花許多時間去適應的「午休」時段,有的幼兒可能在園所內的活動課程都適應得很好,唯獨「午睡」是最令孩子抗拒的,午休構成孩子本身的挑戰,由於時間長,空間的轉變,午睡時段和家裡不同,容易勾起孩子想媽媽的情緒,此時可以允許孩子帶著她∕他的慰借物,來緩和她∕他內心的不安。
三. 調整作息時間
另外有一項細節是最重要的,也極易被忽略的,關乎親子良性互動。一旦父母決定將幼兒送至幼稚園或托兒所就讀,就要在平常的睡眠時間作一番調整,幼兒晚上儘可能在八、九點就寢,這樣隔天起床時較有充裕的時間做準備,降低親子摩擦,不致於和幼兒演出親子衝突事件,而加劇幼兒進入新園所的適應問題。畢竟為了不讓父母上班有所耽誤到之外,同時也讓幼兒有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體力去上學,調整晚上就寢時段是有其必要性的。
四. 把握「試讀」機會
如果是私立的園所,通常在招生期間會有一段的「試讀」期,父母可以善用「試讀」的機會。為了減少幼兒適應上的問題,如果父母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在入園的頭幾天讀半天,然後再將時間逐漸往後延長,讓幼兒儘快進入狀況及逐漸適應,同時和原班老師做充分的溝通,親師間共同協助幼兒走出適應上的問題。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09.asp






******************************************************************************
會不會太早了
你的孩子適合上幼稚園嗎?
採訪/王紹媛
諮詢/台北市景美托兒所所長 許明珠
文化裡對左手的偏見
三歲左右上幼稚園或托兒所,大多是第一次體驗團體生活,但是孩子的發展情形都不盡相同,所以對托兒所、幼稚園生活的適應,產生很大的差別。
台北景美托兒所所長許明珠表示,常見到孩子因為不適應學校生活,結果孩子與父母都很辛苦,尤其是初入學的頭幾天,有的孩子哭得呼天搶地,扯著嗓子喊,直吵著要找媽媽;有的要包著尿布才安心;有的不會自己去上廁所或要老師餵飯才會吃……。
通常幼稚園依幼兒的年齡,區分為大、中、小班,其主要目的即是依每個幼兒的成長和發展狀況適齡啟發。而學校過的是團體生活,缺少個人化的照顧,所以,當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到幼稚園前,一些孩子應學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工作是需要準備的,以便幼兒上幼稚園後能較快適應,並和其他朋友親密交往。包括:

1. 教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名字。
2. 先將幼稚園的生活情形告訴幼兒,灌輸他們基本概念,以便幼兒上幼稚園後能較快適應。
3. 帶孩子參觀他的新學校,讓他漸漸適應和習慣。
此外,為了減低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的焦慮,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和技能,最好在孩子入學之前逐項教導,讓他完全習慣,以便他更有信心,並且把注意的焦點放在新事物的學習上,而不必因為基本動作不會,讓孩子更緊張、適應越加困難。例如:

1. 具初步的溝通能力(語言發展)
2. 聽得懂大部分的指令
3. 會表達要上廁所的需要
4. 自己收拾玩具
5. 自己會使用湯匙吃飯
6. 自己會喝水
7. 會自己穿脫衣褲上廁所、穿鞋及穿簡單的衣物
8. 能專心的坐定約10~15分鐘
9. 口語上、肢體上,有尋求協助的習慣
10. 可初步控制情緒
11. 信賴感充足
12. 好奇心充沛
13. 對友伴的渴望
強化孩子自我概念
入學前,應對孩子動之以情、說之以理,除此之外,生活中如果再讓他練習、學習一些學校一定會用到的技巧,到了學校之後就不會惶惶然、不知所措了。許明珠所長指出,父母送孩子進入幼稚園,就是希望他能發展更自信的人格和更獨立的生活習慣,平日做好一些「準備工作」,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和社交能力,對他日後入學絕對有助益。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強
(二)認知方面的訓練
(三)強化輪流和分享等行為
避免負面恐嚇語句
小孩和大人一樣,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又該預期些什麼,才能讓自己安心許多。因此依孩子的特質,在孩子入學前,進行一些「銜接工作」,對孩子日後進入團體生活有絕對的助益。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9.asp







********************************************************************************

如何防止進入團體生活的寶貝受到病毒侵襲~~

採訪/張雅馨
諮詢/台大醫院醫師 柯建至
   高雄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近一兩年來許多父母開始重視出生嬰兒的零歲教育也就是俗稱的"潛能開發",但對於寶寶即將開始進入團體生活都不免擔心是否會容易生病,事實上台大柯醫師認為寶寶在六個月以前有來自媽媽的抗體,因此免疫力佳,罹病的機率會較低;但六個月以後的寶寶,因為媽媽的抗體消失,而自己體內的免疫機能尚不成熟,罹病機會就較高,不過,有喝母奶的寶寶罹病的症狀會比喝配方奶的寶寶來的輕微。但值得一提的是 ,要幫助寶寶提高自己體內的免疫機能卻需藉由施打疫苗.適度罹病.安全照顧三種方式來建立,禾園嬰幼兒學校王園長將針對這三種方式逐一說明:
1.施打疫苗:
(1)每種疫苗施打時機及劑量都是經由政府衛生單位聯合其他國內外專家共同制定的,常見父母因故延 後施打,反而容易讓寶寶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中,因此按時去施打疫苗對於寶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事實上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病菌實在是非常多,因此,抵抗各種不同病菌的疫苗也不斷陸續在市面上推出,而人體最奧妙的地方是在生病時利用侵入體內的病菌來產生抗體,而疫苗的原理即是利用極少量不對人體產生威脅的病菌數來打入人體內,增強對部分病菌的抵抗力 。
 (3)部分疫苗在施打後即具有極少量的傳染力,因此,對接種疫苗後的寶寶仍要留意傳染問題。
2.適度罹病:
    剛送入團體的寶寶正常來說罹病的機率及嚴重性會比已送入團體半年以上的寶寶來的高;在入團體後一年內未接觸團體前的孩子越少生病會比進入團體前較常生病的孩子來得容易罹病,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全世界並無可以預防各種疾病的疫苗,因此有更多疾病是需要藉由自體罹病來產生抗體。這也就是為甚麼剛送入團體的寶寶在入團體一個禮拜內開始便會容易罹患各種小疾病,事實上這些小疾病對寶寶來說並不是完全是壞處,反而可以適度的產生抗體,增強本身的抵抗力,切忌若因剛開始的小疾病而放棄進入團體生活,反而會使寶寶產生抗體的機能無法發展成熟,屆時寶寶長大後要再進入團體還得再重新適應發展過,對於寶寶的身體機能來說反而造成莫大負擔。
3.安全照顧:
(1)適度調節孩子體溫:
基本上越小的寶寶散熱機制越差,所以視每日氣候變化及週遭環境狀況來幫寶寶增減衣服是非常重要的,寶寶罹病的常見原因也多是冷熱交替造成的傷風感冒,例如:流鼻涕.咳嗽...等,此外,寶寶的脖子.肚臍.腳底板也是在冷熱交替時最常造成嬰幼兒傷風感冒的途徑, 所以父母親應該針對這三種地方進行保暖,另外,禾園王園長也建議每日體溫的測量最少應為早晚兩次,因為有些寶寶敏感度低,輕微發燒也不會哭鬧,主動為孩子測量體溫也可隨時監測寶寶的身體狀況,若孩子在未罹病的狀況下體溫偏高,應是過熱的關係,只要將多餘的衣物卸下再給予觀察即可。

不過有一部份的寶寶發燒並不一定是感染引起的,像早產兒、或低體重兒,是因為腦部發育還沒成熟,常常在夏天,會隨溫度的增高,體溫會比較高,但是,大部份來說,都是只有在較熱的時節,而且在早上,會比較高一點,最高可能在37度到38度之間。
(2)注意營養:
母奶成分是需要靠母親所攝取的飲食,因此母親吃得均衡營養才能給寶寶最完整的營養﹔每個成長月齡的配方奶粉所包含的營養成分不同,因此,適當的依照寶寶月齡更換配方奶,對於寶寶的營養攝取是正向的。但當寶寶已經到了可以吃副食品的月齡,應製作營養豐富的副食品。若寶寶抵抗力不佳,可考慮其他醫師建議的營養品,以增強寶寶的免疫力。

過敏的小孩,副食品的添加一定要延後,在牛奶或母奶的餵哺六個月以上後,再添加副食品。另外,以過敏兒來講如果母奶不夠,要餵哺牛奶,可餵哺低過敏的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粉,比較過敏的食物,像︰蛋、有殼的海鮮,必須要延到一歲以後才給,減少會引起過敏的狀況,才不容易受到其他細菌或病毒的侵犯,因為過敏時是寶寶最容易讓病菌侵入的時機。
(3)寶寶接觸的環境:
多接觸綠色環境:多帶寶寶到戶外綠地走走,多呼吸新鮮空氣,看看綠色植物,多些運動將提高身體各項機能,減少罹病機會。
定期清理寶寶遊戲環境:寶寶在6個月後開始學坐、爬、站、走,且容易將隨手可得的物品放入嘴中,因此定期整理家裡,並清洗及曝曬寶寶的玩具及注意寶寶手部清潔,才能避免感染疾病。  
與家中其他生病的小朋友及大人隔離:
家中成員往往白天各自在外忙碌,也因彼此在外接觸的人員較無法控管,所以常常容易帶著病菌回家而不自知,再加上家中大人抵抗力多比家中孩子來的強,因此疾病往往只會滯留在大人身上卻無徵狀,但一不小心卻又傳染給家中寶寶,因此在家中唯一的作法就只能在某成員有不舒服的狀況下,暫時避免過多的互動,以免擴散交叉感染。而父母親在照顧上,也要注意衛生,若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建議應該照顧完一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再洗手照顧另一個。

(4)寶寶接觸的人員控管:
醫師建議在團體中接觸寶寶的照顧者應該隨時帶上口罩,勤洗手並且應單一照顧,而不是由過多人員輪流照顧﹔另外,寶寶從外面回家後,家人最好能先洗手、嗽口及戴上口罩後,再抱寶寶,避免疾病期或疾病潛伏期傳染給寶寶;若是進出人多擁擠之處(如:醫院、戲院),最好能換下衣服、洗完澡後,再抱寶寶。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RpSwmRiYGkLv4AnzYtippA--/article?mid=8801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119&prev=4129&next=4118&l=f&fid=53






*****************************************************************************

九十件上小學前必須教的事

運動能力
(1) 跑步時會閃開障礙物。
(2) 雙腳併攏站在墊子上跳躍。
(3) 單腳站立一段時間。
(4) 攀爬鐵桿。
(5) 配合音樂做體操。
(6) 做簡單的跳箱運動。
(7) 會玩躲避球和閃躲車輛。
(8) 跑著跳到家長背上。
(9) 走低矮的平衡木。
(10) 一個人跳繩或連續踢球。
生活習慣

(1) 靈巧的用筷子吃飯,不會灑得到處都是。
(2) 定時吃飯,不偏食。
(3) 少吃零食,不吃宵夜。
(4) 自己睡覺,上床後立刻入睡,睡眠時間為十二小時左右。
(5) 天熱時戴帽子,下雨或陰天會撐雨傘或穿雨衣、雨鞋。
(6) 大小便能控制自如,不硬憋。大便時間固定。
(7) 保持馬桶清潔,進入廁所之前會敲門,使用時會關門。
(8) 養成常洗手、以衛生紙揩鼻涕的習慣。會自己洗澡,經常梳頭,保持清潔,不弄髒身體,不在雨中玩水。
(9) 玩水時避免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游完泳後記得洗眼睛。
(10) 不在馬路上嬉戲,不會任意穿越馬路,過平交道時會小心注意。
自立和合群

(1)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形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自己做。
(2) 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如有大人要幫忙,會告訴對方自己可以做。
(3) 能夠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住址、家裡的電話號碼以及家長姓名,同時看得懂自己的名字。
(4) 有基本的是非觀念。
(5) 熱心參與想玩的遊戲或想做的工作,有始有終。
(6) 不受他人引誘而玩危險的遊戲。
(7) 對自己有自信。
(8) 逐漸能了解家人的想法。
(9) 明白父親節、母親節和自己生日的意義,懂得感謝父母。
(10) 大人說話時不任意插嘴。

動植物和大自然
(1) 持續觀察蝴蝶的成長過程。
(2) 飼養昆蟲。
(3) 製造機會,讓孩子參觀農作物的採收或加工過程。
(4) 利用花草的遊戲,了解植物的特徵。
(5) 了解四季的特徵。
(6) 教孩子做各種實驗,享受實驗的樂趣。例如水會因溫度變化產生熱水和冰塊;在冰塊上放一條線,沿著線灑鹽,冰塊會和線連在一起;在水中加鹽,雞蛋會浮起來。
(7) 解釋山谷中產生回音的原因,或閃電比雷聲快等常識,引發孩子對大自然的聲音和光線的興趣。也可以藉著玩傳聲筒遊戲,讓孩子知道聲音如何傳送。
(8) 誘導孩子對開瓶器、鐵鎚、指甲刀、鉗子、削鉛筆機和開罐器等的使用方法感到好奇。
(9) 培養孩子對顯微鏡、磁鐵的興趣。
(10) 告訴孩子家中電器的種類及用途。
數字和形狀

(1) 將象棋或跳棋排好,教孩子一個一個數。
(2) 將四個橘子平均分給兩個人。
(3) 將撲克牌依不同花色分成四堆,每堆十三張。讓孩子從一數到十。
(4) 用彈珠教孩子簡單的算術。
(5) 將圍棋以「白黑黑白黑黑白黑黑」的次序排列後,教孩子照這個規則繼續放。
(6) 學習看懂時鐘、身高計、磅秤及體溫計。
(7) 將正方形、長方形及圓形厚紙板剪成三塊,讓孩子重組。
(8) 了解比較複雜的圖形之間的異同。
(9) 讓孩子指出幾樓第幾扇窗子,藉此讓孩子學習簡單的座標概念。
(10) 學習辨識前後、上下、左右等位置,並在生活中活用。例如父母可依照上述各位置發出指令,讓孩子跟著移動身體。
語言和文字

(1) 訓練孩子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傳達事情。
(2) 看圖說故事。父母可以起個頭,讓孩子繼續往下接。
(3) 將在外面或在幼稚園裡發生的事告訴父母。
(4) 學習融入大家的話題,避免說出不相干的話。
(5) 和老師或朋友交談時懂得如何應對。在幼稚園聽見廣播時,會採取適當的行動。
(6) 學習使用擬聲及擬態字,如風呼呼的吹。
(7) 數東西時,會用適當的量詞,如一頭牛,兩匹馬。
(8) 了解電視或廣播中兒童節目裡的對話。
(9) 能夠讀出自己、家人、朋友,以及經常上下車的站牌名稱。
(10) 能夠慢慢的寫出自己的名字,對寫字及線條畫感興趣。
概念訓練

(1) 知道在適當的時候表現應有的禮貌。如收下別人的東西時會說謝謝。
(2) 比較兩樣東西的異同。例如貓和狗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3) 背誦簡單的句子,如小鳥飛得高,馬兒會吃草。
(4) 能夠說出遠、輕、大、長、胖、亮、辣等字的相反詞。
(5) 利用紙杯、報紙、蛋殼、鐵絲等工具做創意勞作。
(6) 將多樣物品按種類分類,如花草、蔬菜、水果。
(7) 利用標有注音符號的紙牌遊戲,訓練孩子認識注音符號。
(8) 和孩子玩接龍、舉例同類物品。如哪些東西可以吃?
(9) 利用「像…一樣會…」的句型造句。如我像哥哥一樣會唱歌。
(10) 嘗試找出圖畫中不合常理的事物或現象,並說明理由。
手的靈活度

(1) 用鉛筆畫出梯形、菱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
(2) 邊唱歌邊畫圖。
(3) 用剪刀剪出直線或曲線。學習使用膠帶、打洞器、釘書機、迴紋針和尺。
(4) 學習用尺裁紙。
(5) 學習摺小船、飛機等簡單的東西。
(6) 學習組合比較複雜的玩具,如火車鐵軌。
(7) 用雙手當笛子、水槍。
(8) 用線在打洞的厚紙板上刺繡。學習繫鞋帶。
(9) 學習打單結、蝴蝶結,擰乾毛巾。
(10) 以拇指和食指彈彈珠。以食指移動象棋,不發出聲音。
繪畫和音樂

(1) 參加朋友的獨唱、合唱或演奏會。多聽旋律優美的音樂,且耐心的聽完整首曲子。
(2) 學習辨識各種樂器的聲音。
(3) 能夠在大家面前獨唱,合唱時不搶拍。唱歌時會注意發聲的方式、聲音的高低和歌曲的旋律。
(4) 多欣賞適合兒童觀看的影片。
(5) 透過山、河、海、湖泊、自然公園等風景,享受四季變化之美。
(6) 利用蠟筆畫出周遭人物的長相及特色,並讓被畫的人欣賞。
(7) 利用蠟筆畫出游泳、滑雪等生活經驗。
(8) 利用紙箱等廢棄物製作立體物品。
(9) 在公園遊戲區的沙堆堆山、挖路、做鐵道,享受玩沙的樂趣。
(10) 用身體表達自己的感覺,或表演簡單的戲劇。
〈注意事項〉

以上這些項目,只要在上小學之前教會孩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嚴格的要求孩子,讓他一項一項按部就班的學習。在教孩子的時候,也必須考慮孩子的年齡,或和他一起學習,用舉例說明、參觀或實地觀察等方式,引起孩子的興趣。父母應該謹慎小心,別在孩子的啟蒙階段弄壞他的學習胃口,尤其是在教寫字和算術的時候,更要特別留心。
如果在開學之前,還有不會的東西,也無需慌張,放鬆心情,在未來的一年教會孩子就行了。尤其是提早入學的孩子,更應該避免操之過急。此外,與其由父母要求孩子學習,倒不如由孩子看見其他小朋友在做,而主動提出會更有效。當學習效果不錯時,別忘了讚美孩子。
還有,自主性及手的靈活度對孩子的智能發展幫助很大,請多讓孩子練習。

內容部份擷選自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的《上小學前該教和不必教的事》一書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CZj.fzGQFQOXzS.v9t.u0pEO/article?mid=54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205&prev=3206&next=3202&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