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腸病毒知多少?.



腸病毒知多少?


爸媽不可不知的腸病毒QA
面對腸病毒的肆虐季節,所有小朋友宛如進入了『保健戒嚴期』!但仔細想一想,您真的夠瞭解腸病毒?已準備好與腸病毒應戰了嗎?快一起來看看以下的腸病毒Q&A,增強你和孩子的戰鬥力吧!

Q:腸病毒寄生在腸胃道,所以感染後一定會上吐下瀉?
A:很多人都誤以為腸病毒會造成上吐下瀉,其實不然;腸病毒家族從嘴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後,會先在咽部及腸道複製繁殖,但是它反而不會侵犯腸胃道(除非重症,否則沒有嘔吐、拉肚子、腹痛等症狀),它會把寄生的腸胃「照顧好」,卻放出毒素影響其他的重要器官。  

Q:治療腸病毒有特效藥嗎?
A:每年都要為腸病毒緊張好幾個月,打個特效藥或預防針是不是就不會感染了嗎?但是腸病毒型別種類太多,且具變異性,目前只有引起神經病變、影響一生的小兒麻痺疫苗可預防,併發症如心肌炎的發生機率很低,手口足症及皰疹性咽峽炎不會致死所以醫界還是以支持性療法做症狀治療,讓身體產生抗體,把病毒殺死。

Q:感染腸病毒之後,該看那一科?
A:「衛生署腸病毒重症審查委員會」調查發現,腸病毒重症個案是因為在發病初期「看錯科」,看成耳鼻喉科,而非小兒專科,以致延誤治療。其實小兒科醫師是孩子生病第一線的篩檢關卡,往後的病程發展也能迅速掌握。
  到底如何在發病第一時間,發現症狀呢?只要是學齡前的孩童第一次發病,最好先尋求小兒科的診察與治療;但並不是耳鼻喉科醫師不夠好,而是對於小兒疾病最為專業訓練仍為小兒科醫師,建議爸媽找對醫師,才能順利掌握病情。

Q:預防腸病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勤洗手,可是怎麼樣才能把手洗乾淨?
A:只要遵循以下的步驟,就能確實把手洗乾淨,預防腸病毒,所以一定要仔細做喔!在水龍頭下把整隻手充分淋濕。 擦上肥皂或洗手乳。 兩手手心互相搓揉,再揉搓兩手手背至手指、兩手手掌及手背,最後作拉手姿勢(手指互相勾住)仔細搓揉手指及指甲,以上這些動作至少進行20。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用乾淨的紙巾、手帕擦乾雙手,或烘手機將手烘乾。孩子大概2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讓他練習自己洗手,好讓他從小養成洗手的好習慣,就能有效預防腸病毒、感冒或其他的感染性疾病。








******************************************************

腸病毒泡疹性咽喉炎V.S.單純性泡疹(齒齦口腔炎)


腸病毒泡疹性咽喉炎V.S.單純性泡疹(齒齦口腔炎)
最近發現 網路上還是有蠻多爸媽搞不太清楚腸病毒的水泡是長在哪裡 先弄清楚症狀再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就不用空焦急又浪費醫治的寶貴時間唷!!





*********************************************************
別怕腸病毒
 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科系 小兒感染科主任邱南昌醫師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確實奪走了不少小朋友的生命,但絕大部份的腸病毒感染,只是讓孩子一陣子不舒服,過去就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腸病毒感染,以及危險的跡象是什麼。
「腸病毒」不是一種病毒,而是是一群病毒,包括將近七十種不同血清型的腸病毒。得了某一型腸病毒會產生具有抵抗力的抗體,下次就不怕這一型腸病毒;但是對其他型的腸病毒卻仍然沒有抵抗力,所以還有可能再得到其他型的腸病毒感染。
 得了腸病毒感染會怎樣?
 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端,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什麼症狀,仍能產生免疫力,這是最好的狀況。較有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則為咽峽炎和手足口病。

「咽峽炎」是在口腔深部的咽峽部位,先出現小水泡然後轉為小潰爛。因這裡的口腔黏膜受傷會引起吞嚥時疼痛,所以會不願意也不敢吃東西。厲害時口腔前面部位,包括舌頭、上顎等部位也會有潰瘍,而會流口水到嘴巴外。通常還會合併有發高燒。體溫會一下子上升至三十九、四十度,經過退燒處理後可能不久又燒上去。發燒時可能會有怕冷、發抖等現象,但一般而言,燒退下來時,活力、精神還不錯。發燒可能起起落落三至五天,嘴巴裡的潰瘍大約五至七天會自動癒合。在嘴巴有破洞時,硬或燙的食物暫時避免,涼又軟的食物最為適合,例如果凍、冰淇淋、布丁、運動飲料、果汁等等皆可。注意不要有脫水現象發生,過了這段期間就好了。少部份幾乎完全無法進食的孩子,若有脫水之虞,則只好打點滴,補充體液。嘴巴裡的潰瘍不必擦藥,既無實際幫忙,反而容易引起嘔吐,它們會自己癒合的。

 「手足口病」就是嘴巴裡有咽峽炎的表現外,手掌、腳掌也出現一些直徑大約1-2毫米的水泡。水泡也可能出現於手腕、膝蓋、肛門附近。通常不痛不癢,水泡在五至七天後消退或偶會脫皮,但不會留疤。處理方法和咽峽炎相同,在發燒時溫水擦澡、睡冰枕或用退燒藥幫忙一下,吃涼又軟的食物。至於手腳等部位的小水泡就順其自然,不必擦藥,水泡會自行消失。

 有危險性的腸病毒感染是什麼?
 咽峽炎或手足口病其實並不可怕,較讓人擔心的是腸病毒引起的腦膜炎或腦炎。腦膜炎會發燒、頭痛、脖子僵硬。腸病毒引起的單純腦膜炎其實預後還不錯,三、五天就退燒,症狀改善,少有後遺症。真正要特別小心的是直接進入腦部引起的腦炎。一般腦炎除了發燒外,可能有一直想睡覺、反應遲鈍、煩躁、不安等症狀。第七十一型的腸病毒較可怕的是除了咽峽炎、手足口病外,若侵犯腦部是以腦幹為主,而此部位是我們的生命中樞,因此有時會在短時間內病情迅速惡化而來不及救治。因此,若孩子有咽峽炎或手足口病,或是接觸了腸病毒患者後出現發燒,而又有睡覺時肢體會頻繁的出現大抖動的情形,還是出現坐不穩、站不穩、走路顛顛倒倒時,應趕快就醫,密切觀察病情的接續發展。在醫院裡若發現病情持續惡化,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神智改變的現象時,會轉進加護病房,做進一步的處理。造成嚴重後果的腸病毒感染大部份是在三至五歲以下幼童,在發燒的前三至五天內發生。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該如何預防?
 腸病毒可自病人的口水、噴嚏、糞便散播出去。手不小心摸到被病毒污染的地方,再摸食物或放入嘴裡,就可能將病毒吃進體內;也可能因沒症狀的帶原者打個噴嚏而不知不覺中將病毒吸入體內。困難的是病毒看不到,帶原者自己都不知道體內有此病毒,所以防不勝防。只好在流行期間少去人多的地方,
 若知道誰得病了,將他儘可能隔離。此外多洗手,可以減少手上有腸病毒而吃入體內。
 總而言之,腸病毒並不是那麼可怕,但是小朋友還是要多注意,盡量減少感染的機會。





**********************************************************
拒絕腸病毒消毒有撇步 玩具貼身衣物各有方法

腸病毒疫情拉警報,稚齡幼兒成為腸病毒的高危險群。幼兒常習慣抓了東西就往嘴裡塞,若是感染了腸病毒,唾液沾到玩具,又被其他的幼兒拿去玩,玩具就成了幼兒之間的傳染媒介。顯示幼兒常接觸的玩具和居家環境的清潔殺菌,輕忽不得。


玩具清潔殺菌法
今年幼童罹患腸病毒人數比往年明顯增加。為了加強環境消毒、清潔工作,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特別提供了消毒清潔劑的配方,提供幼教單位和一般家庭進行清潔、消毒工作。

準備材料
家用含氯漂白水、自來水5公升(相當於4罐的1250ml大罐寶特瓶 )、工作用手套、量杯、水盆。

稀釋消毒水
1 首先,取量杯並在杯中倒入約20cc的含氯漂白水。
2 再將20cc的含氯漂白水倒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混合,即可泡得200ppm的消毒用漂白水。

小叮嚀
含氯漂白劑對殺死腸病毒有顯著的效果,但仍應避免直接接觸人的皮膚,清潔時應戴手套。

直接浸泡 
1 塑膠材質的玩具,可以整個直接浸泡在消毒水當中清洗。  
  絨毛玩具若只靠太陽曝曬不足以完全消毒,最好浸泡在含氯漂白水中,用手搓揉洗淨。
2 接著再以清水沖洗,並擦拭乾淨。  
  絨毛玩具的每一處,都要以清水沖洗乾淨。
3 最後,將沖淨的玩具放置在通風處陰乾就可以了。  
  絨毛玩具洗好後將水擰乾,拿到太陽下曬乾即可。

擦拭沖洗
1 為避免潮濕發霉,木質玩具不可以泡水,可以用菜瓜布沾點消毒水來擦拭表面消毒。
2 以清水快速沖過後,再趕快用乾布擦去水漬。 
3 最後將木質玩具拿到通風處陰乾就可以了。 

表面擦拭 
1 裝有電池的玩具,不宜直接浸泡沖洗,先將電池取下,用抹布沾消毒水擦拭一遍,抹布再以清水洗淨,將玩具擦拭乾淨。
2 擦乾之後拿到通風處陰乾即可。 

貼身物品的消毒 
熱水消毒
超過攝氏56度熱水就足以殺死腸病毒。病毒會透過幼兒飛沫、糞便傳染給其他人。
1 洗淨後的幼兒貼身衣物、小圍巾、奶瓶、奶嘴等,可再以熱水浸泡、消毒。
2 處理幼兒排泄物要戴手套,清理前後要洗手以免被感染。

環境清潔
居家保持乾燥通風是預防腸病毒的關鍵,因乾燥的環境足以降低腸病毒的存活時間。
1 有人在家時,窗戶要打開保持通風,若是住家太潮濕,可以使用除濕機。
2 廁所的馬桶蓋以消毒水擦拭之後沖淨並擦乾淨。幼兒常接觸的桌面也依同樣方式處理。


肉桂 丁香精油抗菌
.陽明大學生化所教授蔡英傑研究發現,常見的肉桂、丁香精油對於殺菌有幫助,出門在外攜帶自己調製的消毒水也很方便,但還是不要忘了勤洗手。

準備材料
肉桂或丁香精油、95%藥用酒精500cc、純水、噴瓶、刻度小空杯4個、刻度量杯1
1 以三杯酒精的量,和一杯純水的量混合,即為接近70%的稀釋酒精。 
2 以稀釋酒精100cc容量為例,在酒精中滴入2-3cc的丁香或肉桂精油,相當於滴管滴2030滴,再調勻即可。

完成
使用時,只要在洗完手後,滴一點在手上擦拭,可以加強消毒功能。






********************************************************
❤媽媽們注意❤

今年的腸病毒比例比去年高出20倍,以下四點症狀可要謹記在心,一有相關跡象別忘了快帶寶寶看醫生喔!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4063&next=4053&l=f&fid=6





*********************************************************
染變種腸病毒 全身長大水泡 

林口長庚醫院在國內發現新的腸病毒克沙奇A6型突變株,部份病童感染後,出現全身長滿大顆水泡的不尋常表現。 (林口長庚醫院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提供)

林口長庚醫院在國內發現新的腸病毒克沙奇A6型突變株,部份病童感染後,出現全身長滿大顆水泡的不尋常表現,很類似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史蒂芬強生症候群。 (記者王昶閔攝)

克沙奇A6型突變株 全球首見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國內發現新的腸病毒克沙奇A6型突變株,該突變病毒株不但是全球首見,且部分病童感染後,手、腳、臉等全身各部位大範圍長滿水泡,幾乎可用體無完膚形容,醫師指出,這種前所未見的過敏免疫反應,非常類似惡名昭彰的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史蒂芬強生症候群。

這項由林口長庚醫院團隊近期所完成的研究,經基因定序確認是腸病毒克沙奇A6型的突變株,並發現病患身上、臉部、手腳長出的水泡體液中,存在大量病毒顆粒,具傳染力,該研究論文最近將投稿發表至國際期刊,預料將引發醫界高度關注。

現有六十六種腸病毒中,以腸病毒七十一型最易致重症與死亡克沙奇病毒雖常見,也是腸病毒之一種,但多半僅造成輕症,這類病毒由口腔進入人體,在腸道內繁殖。通常克沙奇病毒感染都不是致命的,除非病人免疫不全或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肌炎等。

然而,林口長庚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指出,部分幼童感染這種新的克沙奇病毒A6型突變株後,免疫系統反應異常激烈,甚至會全身長滿紅疹與水泡,像極了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的過敏反應。

水泡體液 充滿大量病毒顆粒
二○○九年到二○一○年的腸病毒流行期間,一名五歲女童在確診腸病毒十天後,就在病情明顯好轉之際,突然全身爆發嚴重紅疹與水泡,起初以為是嚴重藥物過敏,鐘文宏研判過敏型態極不尋常,便採集水泡中的液體去檢驗,電子顯微鏡下竟看到大量腸病毒顆粒;之後又陸續有五例症狀類似的幼童,同樣被當成嚴重藥物過敏,送到各大醫院治療,經林口長庚鑑定後,情況如出一轍,均感染克沙奇病毒A6型突變株。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玉成指出,二○○九年以前的克沙奇病毒A6型,均以皰疹性咽峽炎(口腔黏膜有小水泡與潰瘍)表現,後來疑因病毒突變,症狀開始轉變為手足口症,不但水泡特別大顆,而且除了手腳之外,全身各處都可能長,症狀乍看很像出水痘,甚至有病童連手指甲都脫落了。

黃玉成指出,國內近兩年較少有克沙奇A6型病例,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剛出爐的美國疾管中心疫情週報中,克沙奇A6型病毒病例通報數明顯增加,亦以手足口症、大顆水泡表現居多,住院病例也較以往增加。至於是否與我國新發現的突變株相同,尚不清楚。

免疫過敏 罕見因腸病毒引發
鐘文宏指出,成人的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八成都是藥物過敏引起,部分患者可能留下視力減退、失明、洗腎、殘障等嚴重後遺症;但六歲以下幼童,卻有高達六成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激烈免疫反應有關,過去已知有黴漿菌、單純人類皰疹病毒,如今又多了腸病毒。若能及時正確診斷與治療,有助於減少視力受損等後遺症。

鐘文宏指出,目前雖尚未發展出確定的標準治療方式,但從現有經驗來看,類固醇藥物似乎可有效抑制腸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敏反應,使病情獲得控制,但又不會引發既存病毒感染惡化。這是全球首度發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與腸病毒感染有關,實際病例數可能比已知更多,值得醫界進一步共同研究。






*******************************************************
》今年的腸病毒「手足口病」怎麼了?
台灣今年也隨地球暖化效應氣候的丕變,就連一向溫暖的南部,今年10月中旬就開始變得涼爽起來,一些體質較弱的如老人、小孩、孕婦等較容易因天氣的變化而感染疾病。今年除了流感疫情嚴重,另外腸病毒病情更顯得不一樣!天主教聖功醫院皮膚科近期便收到特殊案例病患,皮膚科張賴妙珣主任醫師特別提醒民眾多留意,以免延誤診斷。
案例一:四十七歲女性,因全身(包含口唇)散在性紅色小丘疹及水疱就診,「醫師,外面診所的醫師有的說我得了水痘,有的說我長皰疹,我這麼老了怎麼還會長水痘?」,這個患者的皮膚病有個特色,就是手腳掌完全沒有病灶。她的職業是學童安親班負責人。
案例二:十八歲男性,因身體不舒服、發燒住院,會診皮膚科。會診單上寫著「請診察患者臉上突發性的痘痘」,經檢視發現小男生不但臉上長出密密麻麻的紅色帶痂皮的小丘疹,軀幹部位、肘膝關節處、屁股及手腳掌都有些許小紅疹。
案例三:一對年輕的父母神情緊張地帶他們兩歲多活蹦亂跳的小男孩就診,原因是小男孩突然之間被發現手上有兩三根指頭的指甲搖搖欲墜,「醫師,某皮膚專科醫師說,這代表我兒子體內免疫系統或其他部位有重大疾病,要我們帶去醫學中心做進一步的檢查」,檢視之後,我們問這對父母「請問他兩三個禮拜前是否得了腸病毒?」,「是啊!您怎麼知道?」。經再三向家屬解釋這是今年腸病毒的特殊現象,並非重大疾病的表徵,請他們放心。
以上三個案例的正確診斷都是腸病毒中的手足口病。在個人的行醫生涯中手足口病年年都有少許變化,只是這輩子還沒碰過像今年這樣稀奇古怪的。
腸病毒這個名詞經由大眾傳媒長期的報導,一般社會大眾並不陌生,只是認識不深而已。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喉嚨腫痛或輕微嘔吐等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少數重症併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等,甚至多年前在台灣曾有造成人心惶惶的致死案例。典型的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具特色的橢圓形灰白色小水泡(旁邊合併一圈紅色外圍),主要分布於口腔內部及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疼痛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潛伏期為2~10天,平均約3~5天。夏季、初秋是腸病毒大流行時期,通常9月開學後為高峰,之後疫情會漸緩,但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表示,今年10月疫情持續上升,未見趨緩。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6歲以下幼童居多,但今年出現較多青少年及成人患者。根據報導,香港今年的腸病毒破十年紀錄,成年人感染腸病毒的案例也明顯增加。
腸病毒是常見疾病,即使症狀不嚴重,也要就醫檢查,如果罹病,最好能停止上班、上課,居家隔離1周在家多休息,並消毒接觸過物品及環境,避免傳染他人。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喉嚨破、喉嚨痛難以進食時,可多吃涼的食物,例如布丁、牛奶、豆漿或果汁)。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若孩子高燒三天不退、不能吃、不能睡,且睡覺有抽搐現象,即是腸病毒重症的初期症狀,應立即送孩子赴大醫院救治。
腸病毒不怕酒精,不怕含抗菌成分的消毒液,因此吃飯前後、如廁後、幫小孩換尿布後,一定要用清水及肥皂將手洗乾淨,且洗手後,盡量不要用手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處,避免感染。腸病毒的預防包含出門要戴口罩,少去密閉、人多的空間,避免被感染。咳嗽時,要記得掩口,減少口沫散布。孕婦、新生兒及幼童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當然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
~~擷取自悠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330&prev=366&next=329&l=f&fid=6





***************************************************************
請問教養專家---健康篇



小孩到了幾歲,可以解除腸病毒警報?

Q:小孩到了幾歲,可以解除腸病毒警報?



A:五歲以下幼童由於免疫力系統仍在發展,屬於腸病毒的高危險群,也是最容易併發重症的族群。而且年齡愈小,重症發生率愈高,衛生署資料顯示,未滿1歲嬰兒重症發生率最高,約千分之零點零三至零點四三,其次為一至五歲幼童,約為千分之零點零零三至零點二三。



 而衛生署針對民國八十七年腸病毒病人監測的資料也顯示,五歲以下兒童佔所有重症病例八八.九%。在死亡病例方面,除民國九十五年無死亡病例外,其餘年份的死亡病例也以五歲以下幼童最多。



 不過,家有五歲以上孩子的家長仍不能掉以輕心。長庚醫院小兒內科部部長黃璟隆指出,近年的腸病毒重症不乏八至十歲孩子等特定病例,而且常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臟或腦幹,家有十歲以下兒童的家長還是要叮嚀孩子勤洗手,並保持居家環境的清潔。







多吃乳鐵蛋白可以預防腸病毒嗎?

Q:多吃乳鐵蛋白可以預防腸病毒嗎?



A:乳鐵蛋白究竟能不能預防腸病毒,並無定論。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丁綺文指出,目前醫界的報告確認,乳鐵蛋白僅對輪狀病毒、愛滋病毒、泡疹病毒、呼吸道病毒四種病毒提供防護能力。



 如果從病毒的化學結構來看,乳鐵蛋白對於人體抵抗腸病毒、流感病毒的幫助並不大,但確實可有效抑制腸道的壞菌因為乳鐵蛋白中的成分能有效搶奪鐵,並與鐵結合,腸道中的壞菌比好菌更需要鐵,所以補充乳鐵蛋白可抑制壞菌生長。



 丁綺文指出,病毒和細菌並非同類:細菌是有完整生命的細胞體,但病毒不是,兩者可以在人體生存的條件也不相同。腸道中的好菌愈多,可以排擠壞菌,但無法影響病毒的存活。抑制壞菌以對抗腸病毒並沒有用,抵抗病毒靠的是人體的白血球打仗,提升免疫系統的白血球作戰能力,才是防疫的根本之道。



 醫師一致認為:營養均衡、充足的睡眠、多運動,是提升免疫力的三寶。若真要補充健康食品,丁綺文建議,綜合維他命或維他命C比乳鐵蛋白有效,價格也經濟許多。綜合維他命含有鋅、銅、鈣、鎂、鐵等多種微量元素,這些礦物質有助提高白血球的作戰力。







去游泳池容易感染腸病毒?

Q:去游泳池容易感染腸病毒?



A:各種腸病毒衛教資料對於游泳池到底安不安全並沒有明確的說法。但醫師均肯定,含氯量合乎標準的游泳池水,及池水未受污染的情況下,發生傳染的可能性並不高。



 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在個人網站「GQ的兒科小棧」中提出,一般游泳池的含氯濃度,可以很快去除腸病毒活性,而人必須接觸相當高的病毒濃度才會發病。理論上,游泳池傳染的可能性很低。



 不過,實際上卻發生過。主因有二:一是游泳池的含氯量不合乎標準;二是游泳池遭受嚴重汙染。曾經有含氯量足夠的游泳池,連續發生四十六名腸病毒感染病例,調查發現,是因為一名病人在泳池內嘔吐所導致。



 長庚醫院小兒內科部部長黃璟隆也指出,理論上,含氯量足夠的游泳池可抑制腸病毒,但離開水中,泳池外的許多空間如廁所、更衣間,則隱藏著傳染的風險。







小孩什麼時候要看牙醫?看一般牙醫與兒童牙醫有什麼不同?

Q:小孩什麼時候要看牙醫?看一般牙醫與兒童牙醫有什麼不同?



A:根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建議,孩子應該在一歲時第一次接受牙科檢查,雖然此時孩子只長了幾顆小牙,但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蔡蔭玲說,早期看牙的目的主要在於預防,以兩歲以下幼兒最常見的奶瓶性蛀牙來說,如果早期看牙,兒童牙醫即會提醒父母,在一歲前讓孩子戒除用奶瓶餵奶,改用杯子喝奶。



 幫孩子找到固定的兒童牙醫

 最近美國甚至在推廣「Dental Home」,鼓勵父母幫孩子找到固定的兒童牙醫,從小就能完整全面的照護孩子牙齒,並在孩子長牙、換牙等階段,依孩子的生活、飲食習慣,提供牙齒問題的風險評估及保健計畫。



 之所以如此重視乳牙的保健,主要是不論學齡前或學齡階段,台灣地區的兒童蛀牙率非常高,而家長也多存有乳牙遲早要換,不必花太多心力去管的迷思。事實上,孩子的乳牙使用期有十多年,蔡蔭玲指出,小孩六、七歲換的是門牙,所有的乳牙要換完,到犬齒及臼齒都長完,要到十二至十三歲。



 輕忽孩子的乳牙保健,讓乳牙提早蛀掉、脫落,蔡蔭玲指出,不僅影響孩子咀嚼,說話可能出現「漏風」現象,更重要的是將來恆牙生長的後遺症──恆牙萌牙空間的喪失,導致齒列不正的問題。



 要預防乳牙蛀牙,父母能做的除了幫孩子刷牙,也可帶孩子至牙醫診所洗牙、塗氟或接受溝隙封填,以減少蛀牙的發生率。



 蔡蔭玲建議父母,不論預防性或治療性的就醫,最好還是帶孩子前往兒童牙醫。兒童牙醫師的專長是維護一歲至十八歲孩子的口腔保健,與一般牙科最大的不同,是兒童牙醫多了兒童心理的訓練,在面對因看牙而恐懼、緊抓著父母不放的孩子時,兒童牙醫有一套能有效與孩子溝通的話術,當幼小的孩子抗拒治療時,兒童牙醫也有標準的基本處理、進階處理方式。







小孩什麼時候要看眼科?有沒有必要看兒童眼科?

Q:小孩什麼時候要看眼科?有沒有必要看兒童眼科?



A:相較國外,台灣學童的近視比率高,小一學童的近視率即約二○%,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王司宏說,近視一旦發生,便以一定的速度增加,日後除非進行手術,或是假性近視,否則不可能改變近視的度數,尤其是幼稚園開始即近視,日後成為高度近視的機率便大增。



 三歲起就要定期做眼科檢查

 因此,孩子的眼睛與牙齒相同,皆需預防重於治療孩子的視力發育在六歲左右完成,此時可達成人的視力(一.○),而在六歲前,常見的兒童眼疾為弱視與斜視,尤其弱視是造成孩童視力障礙最主要的因素,黃金治療期在六歲前,因此王司宏建議父母,孩子三歲起就要每三至六個月定期做眼科檢查,此時除了弱、斜視的觀察,也會測視力,若驗出遠視兩百度是最佳的狀況,日後深度近視的機率就不大。



 而目前設有兒童眼科專科的多為大型醫院,如果僅進行一般性檢查,前往一般眼科診所即可,王司宏表示,一般眼科診所皆有針對兒童基本的視力、驗光、眼球觀察等的檢查項目。



 如果父母積極預防,孩子仍然近視,則屬於遺傳性質,王司宏表示,近視眼和身高、體重一樣,與父母的體質有關,如果父母皆有五百度的近視,那麼孩子的近視度數基礎其實就從五百度開始。



 至於發現孩子近視,是否有必要配眼鏡,要先辨別孩子的近視是真的近視抑或假性近視。



 一般兩百度以下的輕度近視,可先點散瞳劑來確定是否為真性近視。使用散瞳劑後,若孩子的近視度數消失或減少,表示有含假性近視,此時可以持續以散曈劑治療,還不需要配載眼鏡矯正。



 如果點了散瞳劑,度數未改變,則屬於真近視,驗光度數達兩百度、裸視○.五以下,即建議配眼鏡。至於隱形眼鏡最好國中以上再配戴。



 而有了近視後,想控制孩子的近視度數,仍可讓孩子在睡前點散瞳劑,此舉能減緩近視增加的度數,王司宏說,一般要持續治療至十四至十六歲,近視度數穩定為止。



 不過,使用散瞳劑後,瞳孔會跟著放大,所以會有畏光及看近物會糢糊的副作用。



 如果孩子不喜歡戴眼鏡,現在有一種「角膜塑形術」,是利用特殊設計的硬式高透氧隱形眼鏡,晚上或睡前配戴滿八小時,白天可不用依賴眼鏡,就能維持整天的視力清晰,但角膜塑形術用於近視四、五百度、散光一百度內的效果最佳,適用年齡建議十歲以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3207&prev=3220&next=3202&l=f&fid=6






********************************************************************************
遠離腸病毒 從居家環境做起
採華慶幼稚園園長 廖麗文

雖然天氣寒冷,但腸病毒重症的爆發,仍引起許多家有幼童的家長們一片恐慌和擔憂。這次彰化縣傳出在家中感染腸病毒重症死亡的病例,及各縣市仍偶見的腸病毒個案發生,顯見腸病毒已不再只是公共場所衛生與否導致,平日個人的衛生、自己住家環境的徹底清潔,才是防治腸病毒的根本之道。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系兼任副教授王正雄表示,以目前爆發的病例而言,腸病毒的傳播已不再明顯區分是經由公共場所,抑或居家環境所感染,即使尚未進入腸病毒高峰期,但民眾仍須隨時提高警覺,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居家環境的徹底清潔,同時避免幼兒在家裡或校園內相互接觸感染。
王正雄特別提出呼籲,腸病毒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及糞口傳染,預防方法首重環境的清潔與殺菌,因此建議民眾可使用通過美國環保署(EPA)認證、殺菌效果高達99.9﹪的漂白水來維護居家環境衛生。王正雄更進一步說明「消毒」與「殺菌」是不同的,一般清潔劑只能將污垢及微生物移離物體表面,但無法有效的殺死細菌;漂白水主成分為次氯酸納,在與細菌接觸時,會產生氧化作用而破壞細菌的細胞壁,進而殺死細菌(包含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彎曲弧菌、李氏桿菌及大腸桿菌等),並且使用後的漂白水也會還原成對人體無害的食鹽水。
一般民眾僅知道漂白水可清洗衣物,但其實漂白水最好的作用是在消毒殺菌及環境清潔上!建議家長與幼教老師們可善用安全性和方便性皆高的殺菌漂白水,依照指示說明,稀釋後定時清洗擦拭玩具、餐具、地板、門把、水龍頭開關、桌椅等幼兒經常接觸的地方。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6.asp







*************************************************************************

新型腸病毒 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