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小兒中耳炎


小兒感冒 易誘發中耳炎
寶寶感染中耳炎 怎麼辦?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台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江裕群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王成平

經醫學統計,三歲前的幼兒約有70%曾罹患中耳炎!一般來說,中耳炎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積液性中耳炎兩種。為什麼幼兒感染中耳炎的機率這麼高?長期下來,會不會對孩子的聽力造成影響?假使寶寶感染中耳炎,家長該如何照顧寶寶呢?

急性中耳炎
定義
幼兒罹患上呼吸道感染(俗稱的感冒)後約三週內,中耳腔出現發炎的狀況,則可稱為急性中耳炎。

引發原因
原因1:上呼吸道感染
台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江裕群表示,中耳炎是嬰幼兒常見的耳道疾病,感染途徑經常是因為嬰幼兒本身已有上呼吸道感染(流鼻涕、咳嗽)的徵兆,加上嬰幼兒的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耳咽管的位置和鼻腔幾乎是平行,呼吸道的病菌容易經耳咽管,蔓延到中耳腔,進而造成中耳感染發炎。

六歲以內的嬰幼兒是罹患中耳炎的高危險群,秋冬、初春則是好發季節。江裕群醫師解釋,因為小朋友的免疫力較差,加上秋冬氣候寒冷、初春早晚溫差大,小朋友多處於密閉空間內,容易互相傳遞病菌(尤其是在托兒所或幼稚園),不僅提高上呼吸道感染(俗稱的感冒)的機率,也更容易引發中耳炎。

原因2:過敏性鼻炎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成平表示,容易引發幼兒罹患中耳炎的原因除了「上呼吸道感染」以外,「過敏性鼻炎」也是引發中耳炎的原因之一。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是一直打噴嚏、擤鼻涕、流眼淚,尤其當患者在搓揉鼻子或游泳、大哭時,鼻腔分泌物容易被再次吸入或逆流進入中耳,進而引發感染。

一般來說,引發過敏性鼻炎的原因以花粉和黴菌為主,但是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或過敏體質的幼兒,也會比一般體質的小朋友更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因此無形當中,有過敏體質的嬰幼兒也更容易罹患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的症狀
觀察點:發燒、幼兒一直拉扯耳朵、哭鬧不停
「耳朵明顯疼痛,且伴隨發燒」是中耳炎的典型症狀,不過,因為寶寶還不會表達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家長可以藉由下述幾點來觀察寶寶:
1. 幼兒已經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鼻涕)的跡象。
2. 幼兒半夜突然哭鬧不休,臉色漲紅,且伴隨拉扯耳朵的動作?
3. 幼兒的頭部會一直轉動、磨擦枕頭,尤其是靠近耳朵的地方?
4. 幼兒的耳膜漲紅,且有點腫脹。
使幼兒出現上述情形,請儘速帶寶寶前往就醫,請耳鼻喉科醫師進行詳細檢查。

日後可能的併發症
急性中耳炎假使沒有給予適當治療,導致中耳腔長期發炎,那麼則可能會併發傳導性聽力障礙、顏面神經麻痺、內耳迷路廔管、內耳迷路發炎、腦膿瘍,腦膜炎等。呼籲家長

慢性積液性中耳炎
定義
患者感染急性中耳炎後,中耳持續出現積水的狀況,且持續約2~3個月,則可稱為「慢性積液性中耳炎」。

引發原因
在急性中耳炎的發炎反應後,因為鼻咽腔、耳咽管等呼吸道黏膜受到感染,所以開始引發寶寶的耳道出現積水的狀況。

積液性中耳炎的症狀&日後併發症
觀察點:中耳炎持續感染超過2個月,寶寶聽力似乎受到影響。
江裕群醫師表示,患者的聽力受到影響、頭痛、耳鳴是積液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狀。但是大部分的患童在痊癒後,聽力受損的部份也會逐漸好轉。不過需注意的是,長期積液性中耳炎對耳朵還是可能會造成諸多影響,包括耳膜永久性穿孔、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硬化症、沾黏性中耳炎、聽小骨壞死、耳膜凹陷袋、膽脂瘤(珍珠瘤)及感音性聽障等,因此家長的密切觀察和專業醫師診斷還是相當必要的!

平時餵奶時 避免讓寶寶躺臥喝奶
王成平醫師表示,因為幼兒的耳咽管比較短、寬,所以當寶寶躺著喝奶時,不僅容易發生溢奶或吐奶,奶水也容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感染,建議平時餵奶時,可稍微抬高寶寶的頭部。

對患童應保持耐心
幾乎大部分的中耳積液患童的聽力都會減弱,因此可能會發生幼童不自覺地大聲說話或是聽不太清楚外界的聲音,進而也可能影響學習能力。因此建議家有幼兒罹患中耳炎者,家長應以保持耐心來取代煩躁不耐。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8u3q.UmfERmkrYZfXz38P7o-/article?mid=251





*************************************************

5招呵護小耳朵


2007-05-30 16:09:00 by 分享快樂 來源:好管家 作者:阿堯
  「媽媽,耳朵裡有小蟲蟲!」如果你的孩子也對你這樣哭訴,可千萬別掉以輕心,這樣的情況也許並非是寶寶的耳垢過多,而是中耳炎的初期表現。專家為我們提供5種方式,讓寶寶遠離耳疾的侵擾—

  中耳炎是小兒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頻率僅次於感冒。據統計,四分之三的幼兒在3歲以前至少經歷一次耳內感染,其中近一半的孩子可能會感染三次以上。看著寶寶拽著耳朵號啕大哭,做父母的難免心疼。疼痛只是中耳炎危害的一部分,更嚴重的是,頻繁複發的中耳炎會影響孩子的聽力,從而在孩子學說話的關鍵時期導致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受阻。

  怎樣才能讓孩子盡量遠離中耳炎的威脅呢?由於某些超出人力控制的原因,中耳炎無法被完全杜絕,比如多發性中耳炎就會遺傳,並且多發於秋天出生的男孩子身上。但專家也肯定地告訴我們,大多數類型的中耳炎完全可以預防,您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將中耳炎對寶寶的傷害減到最小。

  及時防治感冒
  很多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這與孩子的耳部結構密切相關。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幼兒耳部結構尚未發育完善,尤其是連接中耳和咽部的咽鼓管,不僅僅是一個連接的導管,還具有調節中耳腔的壓力、引流中耳分泌物的功能。小兒的咽鼓管和成人有很大的區別,不僅形態上不似成人的咽鼓管長而成角,而是短、寬、平;而且位置低。

  當孩子患呼吸道感染時,致病菌非常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感冒時,鼻內黏膜受到刺激後,導致連接中耳、咽喉和鼻腔的咽鼓管腫脹,從而使內部通路變窄、積液排流能力降低。當耳部無法及時排除感冒造成的黏液時,那裡就形成了細菌滋生的最理想的溫床。專家指出,積極預防感冒或者盡可能縮短感冒週期是避免兒童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要做到這一點,正確處理以下幾個環節尤為重要:

  ● 讓寶寶的鼻腔盡可能保持清潔。如果寶寶的年齡和能力允許的話,應該教會他自己用手帕或紙巾經常擤擤鼻子;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可以用醫用吸耳球幫寶寶吸除鼻腔中黏液。同時,醫生還特別推薦給孩子的鼻腔中滴入一些潤舒劑以保持鼻腔暢通。

  ● 晚間在孩子的臥室內使用噴霧加濕器。空氣乾燥會引起鼻腔乾燥甚至發炎,造成咽鼓管腫大、阻塞。請注意,加濕器必須要保持清潔,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另外,你也可以採用以溫熱的毛巾為寶寶敷鼻子以減輕鼻腔的腫脹和阻塞。

  ● 如果寶寶鼻塞得比較厲害,睡覺時可將頭部墊得高一些,以便積聚於鼻腔內的黏液不至於流到咽鼓管內。對於一週歲以內的嬰兒,可以將嬰兒床的床頭一端用電話簿之類的東西墊高一些;對於一週歲以上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比平時厚一點的枕頭將頭部墊高即可。

  ● 很多兒科醫生建議父母在寶寶感冒初期給孩子補充一些鋅。儘管在理論方面還沒有得到充分證實,但是臨床經驗表明,這種方法可以減輕某些感冒症狀,具體服用量最好遵照醫囑。

  打預防針
  目前世界上尚無專用中耳炎預防針,但是研究人員發現有兩種兒童預防針在預防其他疾病的同時有助於降低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其中一種是最新型肺炎疫苗,名為普瑞沃納,目前還尚未在國內推廣,但在美國已經開始用於臨床。美國兒科研究院建議所有2歲以下的幼兒都應該注射這種疫苗。其主要用途在於預防肺炎和腦膜炎,但同時也可以使兒童中耳炎的復發率降低20%左右。這種疫苗是怎樣對中耳炎起作用的呢?原來,40%的中耳炎病菌是由肺炎病菌引起的。這類病菌引起的中耳炎往往屬於最難處理、抗生素最難起作用的類型,因此,很多兒科專家認為這種新型疫苗的問世無疑使幼兒中耳炎預防的手段前進了一大步。

  另一種有助於預防中耳炎的疫苗是流感疫苗。流感屬於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一樣,容易同時引發其它耳鼻喉疾病,其中以中耳炎最為常見。事實上,根據英國最新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在1070名注射過流感疫苗的幼兒中,只有1人感染了中耳炎;相比之下,532名沒有注射流感疫苗的幼兒中,則有20人感染了中耳炎。目前在國內廣泛應用的流感疫苗能否給孩子注射,還是應當咨詢醫生的意見。

  讓寶寶少含奶嘴

  現在很多父母喜歡讓寶寶平時含個奶嘴在嘴裡,這種小道具雖然能讓孩子保持安靜,但實際上卻會大大增加孩子感染中耳炎的危險。研究發現,頻繁的吸吮動作容易使病菌從鼻腔後端進入到咽鼓管,無論您選用的奶嘴採用了多麼先進的工藝技術,都會不可避免地增加寶寶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最近芬蘭的一項針對18個月以下幼兒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受試的孩子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可以隨時使用奶嘴,而另一組則將使用奶嘴的時間降低了21%,一段時間後,後者的中耳炎感染率比前者低29%。尤其應該注意的是,除非寶寶馬上要睡覺,否則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奶嘴。吸吮奶嘴可以幫助寶寶盡快入睡,而入睡後的寶寶吸吮動作就會減少減輕,但是寶寶醒著的時候情況則不同,其肺活量要比入睡後大得多,所以白天使用奶嘴會極大地增加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遠離二手煙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吸入二手煙會使幼兒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每年因二手煙而患上中耳炎的幼兒多達120萬。加拿大一份研究報告顯示,3歲以前每天接觸父母二手煙的幼兒患經常性中耳炎的比率是其他同齡幼兒的兩倍以上。專家認為,香煙的氣味會刺激孩子嬌嫩的鼻腔和咽喉,使病菌更容易在這兩個部位存活繁殖,從而降低抵抗力,一旦病菌進入到中耳,就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如果你或家人有吸煙的嗜好,現在你們有了一個最好的戒煙理由—為了寶寶的健康。

  調整睡姿 —仰臥或側臥

  最近多倫多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宣佈,讓寶寶採用仰臥或側臥的睡姿除了能夠避免新生兒猝死綜合症外,還具有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意義—減少感染中耳炎的危險。具體的研究數字顯示:採用這兩種睡姿的幼兒比採用其它睡姿的幼兒中耳炎感染率低1/3。專家認為,仰臥和側臥的睡姿可以增加幼兒睡覺時的吞嚥動作,從而促進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機會、降低感染的危險。

  Tips:
  孩子抓著耳朵又哭又鬧,是感冒引起的焦躁不安,還是得了中耳炎呢?孩子表達不清楚,而且臨床症狀經常不是以耳部症狀為主要表現,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辨別方法。如果你的寶寶出現了以下任何一種症狀,你就應該盡早帶他/她去看醫生—

  疼痛:這是典型的中耳炎症狀,因為吸吮和吞嚥動作會壓迫感染部位,使患兒感到疼痛。因此,寶寶可能會在吃東西時煩躁、哭鬧,也可能不願意入睡,因為一旦中耳發炎,臥姿反而會加劇疼痛和不舒適的感覺。

  發燒:中耳炎往往伴隨著突然出現的發燒,體溫可升至37.8℃至40℃。

  化膿:如果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跡的液體,那麼你的寶寶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膿液說明原本留存於中耳的液體已經衝破了耳鼓。雖然這種症狀對身體的危害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可怕,但仍然需要到醫院請醫生做專業處理,以防止不必要的意外感染。

  聽力障礙:由於液體大量存留於中耳部位,因此中耳炎可能給寶寶造成暫時性的聽力障礙。具體的表現為,他/她可能會把電視機的音量放得比平時更大,或者經常會要求你重複剛剛講過的話。
資料來源http://baby.linziyu.com/blog-211.html
***********************************************
寶寶有麻煩了-中耳炎Discover
嬌憨稚嫩的小寶寶總是極易感染各種病症,因為無法與寶寶溝通,所以往往不知不覺中延誤了病況;其實,倘若能及早注意一些細微的初期徵兆,寶寶就能免許多皮肉之苦了。
感冒易有的併發症
中耳炎徵狀
˙
寶寶常自己動手抓耳朵
˙
嚴重時耳朵有膿液流出
大致而言,光是耳朵進水,是不容易形成中耳炎的,但若是多次反覆地進水,且都為不乾淨的污水,引發中耳炎的機率可就大幅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耳炎主要是由耳管感染細菌所引起,所以感冒或易溢乳的寶寶會較可能發病。例如寶寶溢奶時,乳汁流入鼻腔,透過耳管侵入中耳腔,造成細菌滋生而導致中耳炎發生。高督導長提到,這種現象嬰兒期的寶寶特別容易發生,因為嬰兒的耳管較直,細菌進入較為容易,所以罹患的比例也相對的增加。
常聽人說:「寶寶哭時先壓耳。」寶寶若有不明原因的哭鬧,您可以作個簡單的測試,來判斷是否有中耳炎發生。首先,您可以先壓壓他的耳朵,倘若是中耳炎,則按壓時寶寶會因為感覺不舒服而哭得厲害,另外,受重力的影響,所以當寶寶被抱起時,耳腔內的充血狀態可得以緩和,寶寶自然也就較不哭鬧了。
文章來自婦幼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http://mama123.com.tw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77lgY92ABUf22iQZwpU-/article?mid=545
***********************************************



  • 寶寶手一直拉耳朵-中耳炎警訊

  • 今早璇寶貝一直抓耳朵哭,本以為是情緒問題,結果抱抱哄哄後還是一樣,直覺告訴我不對勁,因為寶貝並不是個很會鬧情緒的人,果然晚上帶去看醫生後,醫生說是感冒引起的中耳炎,提醒我要注意這幾天的狀況。之前璇寶貝就常感冒,吃藥吃了好一陣子,現在想想當初應該很積極的餵藥給她吃才對,好怕以後有後遺症>"<,她現在才五個多月大而已,就吃第二次抗生素了,可憐的寶貝,當下真的好自責自已沒好好把她帶好,在這邊也提醒所有媽咪千萬要注意寶寶的狀況,如果有拉耳朵的情形發生就要小心了,以免嚴重到影響以後的聽力問題。 下面是轉載來的耳部保健資料:
      「媽媽,耳朵裡有小蟲蟲!」如果你的孩子也對你這樣哭訴,可千萬別掉以輕心,這樣的情況也許並非是寶寶的耳垢過多,而是中耳炎的初期表現。專家為我們提供5種方式,讓寶寶遠離耳疾的侵擾—

        中耳炎是小兒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頻率僅次於感冒。據統計,四分之三的幼兒在3歲以前至少經歷一次耳內感染,其中近一半的孩子可能會感染三次以上。看著寶寶拽著耳朵號啕大哭,做父母的難免心疼。疼痛只是中耳炎危害的一部分,更嚴重的是,頻繁複發的中耳炎會影響孩子的聽力,從而在孩子學說話的關鍵時期導致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受阻。

       怎樣才能讓孩子盡量遠離中耳炎的威脅呢?由於某些超出人力控制的原因,中耳炎無法被完全杜絕,比如多發性中耳炎就會遺傳,並且多發於秋天出生的男孩子身上。但專家也肯定地告訴我們,大多數類型的中耳炎完全可以預防,您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將中耳炎對寶寶的傷害減到最小。

        及時防治感冒
       很多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這與孩子的耳部結構密切相關。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幼兒耳部結構尚未發育完善,尤其是連接中耳和咽部的咽鼓管,不僅僅是一個連接的導管,還具有調節中耳腔的壓力、引流中耳分泌物的功能。小兒的咽鼓管和成人有很大的區別,不僅形態上不似成人的咽鼓管長而成角,而是短、寬、平;而且位置低。

        當孩子患呼吸道感染時,致病菌非常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感冒時,鼻內黏膜受到刺激後,導致連接中耳、咽喉和鼻腔的咽鼓管腫脹,從而使內部通路變窄、積液排流能力降低。當耳部無法及時排除感冒造成的黏液時,那裡就形成了細菌滋生的最理想的溫床。專家指出,積極預防感冒或者盡可能縮短感冒週期是避免兒童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要做到這一點,正確處理以下幾個環節尤為重要:

       ● 讓寶寶的鼻腔盡可能保持清潔。如果寶寶的年齡和能力允許的話,應該教會他自己用手帕或紙巾經常擤擤鼻子;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可以用醫用吸耳球幫寶寶吸除鼻腔中黏液。同時,醫生還特別推薦給孩子的鼻腔中滴入一些潤舒劑以保持鼻腔暢通。

       ● 晚間在孩子的臥室內使用噴霧加濕器。空氣乾燥會引起鼻腔乾燥甚至發炎,造成咽鼓管腫大、阻塞。請注意,加濕器必須要保持清潔,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另外,你也可以採用以溫熱的毛巾為寶寶敷鼻子以減輕鼻腔的腫脹和阻塞。
       ● 如果寶寶鼻塞得比較厲害,睡覺時可將頭部墊得高一些,以便積聚於鼻腔內的黏液不至於流到咽鼓管內對於一週歲以內的嬰兒,可以將嬰兒床的床頭一端用電話簿之類的東西墊高一些;對於一週歲以上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比平時厚一點的枕頭將頭部墊高即可。

       ● 很多兒科醫生建議父母在寶寶感冒初期給孩子補充一些鋅。儘管在理論方面還沒有得到充分證實,但是臨床經驗表明,這種方法可以減輕某些感冒症狀,具體服用量最好遵照醫囑。

       打預防針
       目前世界上尚無專用中耳炎預防針,但是研究人員發現有兩種兒童預防針在預防其他疾病的同時有助於降低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其中一種是最新型肺炎疫苗,名為普瑞沃納,目前還尚未在國內推廣,但在美國已經開始用於臨床。美國兒科研究院建議所有2歲以下的幼兒都應該注射這種疫苗。其主要用途在於預防肺炎和腦膜炎,但同時也可以使兒童中耳炎的復發率降低20%左右。這種疫苗是怎樣對中耳炎起作用的呢?原來,40%的中耳炎病菌是由肺炎病菌引起的。這類病菌引起的中耳炎往往屬於最難處理、抗生素最難起作用的類型,因此,很多兒科專家認為這種新型疫苗的問世無疑使幼兒中耳炎預防的手段前進了一大步。
       另一種有助於預防中耳炎的疫苗是流感疫苗。流感屬於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一樣,容易同時引發其它耳鼻喉疾病,其中以中耳炎最為常見。事實上,根據英國最新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在1070名注射過流感疫苗的幼兒中,只有1人感染了中耳炎;相比之下,532名沒有注射流感疫苗的幼兒中,則有20人感染了中耳炎。目前在國內廣泛應用的流感疫苗能否給孩子注射,還是應當咨詢醫生的意見。

       讓寶寶少含奶嘴

       現在很多父母喜歡讓寶寶平時含個奶嘴在嘴裡,這種小道具雖然能讓孩子保持安靜,但實際上卻會大大增加孩子感染中耳炎的危險。研究發現,頻繁的吸吮動作容易使病菌從鼻腔後端進入到咽鼓管,無論您選用的奶嘴採用了多麼先進的工藝技術,都會不可避免地增加寶寶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最近芬蘭的一項針對18個月以下幼兒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受試的孩子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可以隨時使用奶嘴,而另一組則將使用奶嘴的時間降低了21%,一段時間後,後者的中耳炎感染率比前者低29%。尤其應該注意的是,除非寶寶馬上要睡覺,否則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奶嘴。吸吮奶嘴可以幫助寶寶盡快入睡,而入睡後的寶寶吸吮動作就會減少減輕,但是寶寶醒著的時候情況則不同,其肺活量要比入睡後大得多,所以白天使用奶嘴會極大地增加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遠離二手煙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吸入二手煙會使幼兒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每年因二手煙而患上中耳炎的幼兒多達120萬。加拿大一份研究報告顯示,3歲以前每天接觸父母二手煙的幼兒患經常性中耳炎的比率是其他同齡幼兒的兩倍以上。專家認為,香煙的氣味會刺激孩子嬌嫩的鼻腔和咽喉,使病菌更容易在這兩個部位存活繁殖,從而降低抵抗力,一旦病菌進入到中耳,就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如果你或家人有吸煙的嗜好,現在你們有了一個最好的戒煙理由—為了寶寶的健康。

       調整睡姿 —仰臥或側臥
       最近多倫多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宣佈,讓寶寶採用仰臥或側臥的睡姿除了能夠避免新生兒猝死綜合症外,還具有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意義—減少感染中耳炎的危險。具體的研究數字顯示:採用這兩種睡姿的幼兒比採用其它睡姿的幼兒中耳炎感染率低1/3。專家認為,仰臥和側臥的睡姿可以增加幼兒睡覺時的吞嚥動作,從而促進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機會、降低感染的危險。

       Tips:
       孩子抓著耳朵又哭又鬧,是感冒引起的焦躁不安,還是得了中耳炎呢?孩子表達不清楚,而且臨床症狀經常不是以耳部症狀為主要表現,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辨別方法。如果你的寶寶出現了以下任何一種症狀,你就應該盡早帶他/她去看醫生—
       疼痛:這是典型的中耳炎症狀,因為吸吮和吞嚥動作會壓迫感染部位,使患兒感到疼痛。因此,寶寶可能會在吃東西時煩躁、哭鬧,也可能不願意入睡,因為一旦中耳發炎,臥姿反而會加劇疼痛和不舒適的感覺。

       發燒:中耳炎往往伴隨著突然出現的發燒,體溫可升至37.8℃至40℃。

       化膿:如果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跡的液體,那麼你的寶寶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膿液說明原本留存於中耳的液體已經衝破了耳鼓。雖然這種症狀對身體的危害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可怕,但仍然需要到醫院請醫生做專業處理,以防止不必要的意外感染。
       聽力障礙:由於液體大量存留於中耳部位,因此中耳炎可能給寶寶造成暫時性的聽力障礙。具體的表現為,他/她可能會把電視機的音量放得比平時更大,或者經常會要求你重複剛剛講過的話。
    資料來源http://serrin0104.pixnet.net/blog/post/21950255-%e5%af%b6%e5%af%b6%e6%89%8b%e4%b8%80%e7%9b%b4%e6%8b%89%e8%80%b3%e6%9c%b5-%e4%b8%ad%e8%80%b3%e7%82%8e%e8%ad%a6%e8%a8%8a



    ***********************************************

    寶寶中耳炎預防護理措施

      2010-06-22 17:03:07  網際網路  編輯:mobei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嬰幼兒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專家指出,這主要與寶寶的耳部解剖特點有關。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中耳炎的寶寶還常伴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內容來自媽媽友- 母嬰健康生活網
      專家提醒
      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間啼哭、磨擦單側耳朵、部分聽力喪失或耳朵出現排泄物等症狀,就應該考慮是否為小兒中耳炎。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耳內滲出的積液如果留存達3個月患兒就可能喪失部分聽力。因此,不論是急、慢性中耳炎,家長都應帶寶寶積極治療, 內容來自媽媽友- 母嬰健康生活網
      不可拖延。
      65%的寶寶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內,至少會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聽覺器官疾病的侵擾。如果染病寶寶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失聰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寶寶反覆患急性中耳炎,還可能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係,最好去正規的耳鼻咽喉科室確診。一般來說,寶寶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後,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癒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癒合,也可以通過手術進行修補。 內容來自
      特別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現在還有不少家長用偏方治中耳炎,也就是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裏,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並發癥。顱外並發癥如耳後骨膜下膿腫、迷路炎和周圍性面癱等,這些並發癥的發生將會有生命危險。 內容來自媽媽友- 母嬰健康生活網
      積極預防
      預防寶寶中耳炎,必須做好寶寶的冬季防寒,積極預防感冒,避免病菌感染。
      嬰幼兒患中耳炎往往和喂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嬰兒平臥喂奶,或人工餵養時喂奶過多、過急,使嬰兒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嬰幼兒來喂乳,人工喂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內容來自媽媽友- 母嬰健康生活網
      居家護理
      平時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寶寶感冒後鼻腔分泌物較多時,不要捏住兩側鼻孔擤鼻涕,正確的方法是壓住一側鼻孔擤鼻涕,然後換另外一側。但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內容來自
    資料來源http://big5.china.com/gate/big5/health.china.com/html/zhongeryan/zhongeryanhuli//201006/22-71775.html
    *************************************************
    常見的小兒中耳炎 發表時間:2009/07/07, 00:56
    時序入冬,氣候漸涼早晚溫差大,若沒有做好保暖工作,很容易使得免疫力下降,而引發感冒症狀。然而,小寶寶若患有感冒,常容易併發「中耳炎」,卻不容易被發現。

    【文/林佩蓉;採訪諮詢/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梁家光】

    不容忽視卻容易忽略

    時序入冬,氣候漸涼早晚溫差大,若沒有做好保暖工作,很容易使得免疫力下降,而引發感冒症狀。然而,小寶寶若患有感冒,常容易併發「中耳炎」,卻不容易被發現。但是,因感冒引發的急性中耳炎若沒有積極處理,造成中耳積水,嚴重者更可能導致聽力障礙,「小兒中耳炎」是個不容忽視的常見疾病。

    小兒感冒容易併發中耳炎

    根據統計,嬰幼兒在3歲以前,約有70%得過1次的中耳炎,「其中有99%的中耳炎是因為感冒所導致的。」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梁家光指出,這就代表著若要預防小兒中耳炎,就必須降低寶寶被感冒病毒傳染的機會。梁家光醫師解釋,嬰幼兒較容易發生中耳炎的狀況,原因在於「耳咽管」的發育尚未完全,一般都較成人短且水平,因此在感冒或鼻炎發作時,病毒或細菌較容易由此進入中耳腔,而引起發炎的現象。

    重要表徵:搔抓耳朵
    一般因感冒而導致的中耳炎多為「急性中耳炎」,而急性中耳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病徵為耳朵疼痛及發燒。寶寶感冒時,即使沒有併發急性中耳炎,也很常出現發燒的症狀;因此家長必須注意寶寶平時的表現,尤其1歲以下的小寶寶,並不太會表達耳朵疼痛,只會不停的抓耳朵,這時家長就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有中耳炎的問題發生。

    4類型小兒中耳炎

    1.偶發急性中耳炎

    【狀況】主要因為中耳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產生中耳發炎的現象。多發生於嬰幼兒,但偶爾也會出現在成人,在季節更替時,中耳炎的病例會明顯增多,與感冒的流行有明顯的相關。

    【治療】一般使用口服抗生素來治療,但有必要時會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的抽吸。在開始積極治療後48~72小時,耳痛或是發燒的狀況並未改善,醫師會考慮更換抗生素,並且在確認有必要時,再切開耳膜排膿,並做細菌培養,做更進一步的病情確認。

    2.急性中耳炎引發積液性中耳炎

    【狀況】中耳腔受到感染時,也可能使得耳咽管腫脹,便造成無法排出膿液的狀況,但因為發炎症狀已消退,耳朵不再疼痛,多數病童的家長便會認為已經治癒,殊不知尚有膿液留在中耳腔內。

    【治療】通常醫師會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若在3個月後尚未改善,便會考慮施行手術,將耳膜切開,並放置中耳通氣管,以避免長時間聽力及學習能力。

    積液可能自行消退

    在使用抗生素治療中耳炎的過程中,也可能使中耳的積液消退,梁家光醫師表示,臨床上在治療後1個月,還會有約40%的病患中耳仍有積液,在6星期之後還會有20%,8星期之後約還有10%的病患無法痊癒,這剩下10%的病患,要自癒的機率很低,通常醫師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3.屢發急性中耳炎

    【狀況】在6個月內發生3次以上的急性中耳炎,或1年內發生4次以上,均可稱為「屢發」。耳咽管較為短且水平,為主要易受感染之原因,若屢次發生感染情況,就得考慮是否有先天性構造異常問題。

    【治療】除病發時使用抗生素積極治療外,也可考慮長期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低劑量),若效果不佳,也可進行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

    4.持續的積液性中耳炎

    【狀況】單純的積液性中耳炎,病患不會有任何的疼痛感,而聽力喪失僅20分貝,並不容易被察覺。尤其嬰幼兒,即使聽力有些許減退,平時照護者也不容易發現。通常是較大孩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老師發現。

    【治療】若已明顯造成聽力障礙,或已超過兩個月以上的積液性中耳炎,醫師便會施行耳膜切開手術,放入通氣管。

    入侵內耳‧喪失聽力

    梁家光醫師強調,當病毒或細菌侵入至內耳時,即使治癒發炎症狀,但卻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聽力,因此提醒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小耳中耳炎的發生,避免病況日漸嚴重造成憾事。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4/t8133/

    *************************************************
    小兒中耳積水 不是洗澎澎的錯
    【聯合報╱黃學信/壢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2012.07.21 02:37 am


    小朋友容易感冒,長時間感冒可能併發鼻竇炎和中耳炎、中耳積水,積水後會出現耳朵悶塞感和聽力變差,小孩則會表現出抓耳朵或敲頭的動作

    洗澡耳進水 有耳膜擋住
    聽到中耳積水,許多爸媽會表示, 我幫小孩洗澡都很小心,沒有跑水進去啊?甚至有奶奶在門診直接責怪媳婦,幫小孩洗頭怎麼沒有注意?這些其實都是對於中耳積水的誤解。

    中耳積水並非洗澡時耳朵進水。中耳積水和中耳炎多伴隨上呼吸道感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會造成黏膜充血水腫,而黏膜水腫會塞住耳咽管,使中耳腔的分泌物無法經耳咽管排送到喉嚨,積水長時間累積濃縮,就會造成耳塞感、聽力障礙,甚至耳膜破裂。

    外耳和中耳間,有層像鼓面一樣的耳膜,把耳道和中耳腔完全分隔開來,洗澡時水流進耳朵後,會被耳膜擋住,除非耳膜有破孔或者植入中耳通氣管,否則水不會跑進中耳腔。

    保護外耳道 耳垢別亂挖
    另外,許多家長常問小孩耳垢塞住,聽不清楚,是否要定期清除?耳垢是外耳道盯聹腺分泌物和皮屑混合物,有保護外耳道、阻擋異物入侵,以及部分殺菌功效,平常最好不要挖

    有時耳屎因泡水膨脹,形成像把沾水衛生紙團塞到耳朵的耳塞效果,確實會造成聽力變差,甚至容易引起外耳炎,此時才需要清耳垢,一般乾燥的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挖,自己會掉出來。

    耳膜破了,為什麼還聽得到?耳膜完整或破裂,聽力差距約1520分貝。耳膜除了保護中耳腔,還負責共振和把音波放大。就好像大鼓破了洞,敲起來聲音變小,但不是完全沒有聲音。所以,小朋友挖耳朵不小心傷到耳膜,還是可以聽到聲音。

    外傷性耳膜破裂,如果沒有外來物殘留耳內,只要保持乾燥,絕大多數破洞會在一個月內自行癒合。

    先天性聽障 互動難察覺
    聽力障礙也是臨床常見的問題,不少家長問:我的小朋友叫他都有反應,也會發出哼哼的聲音,怎麼會有聽力障礙?其實,先天性聽障如果沒有在出生時篩檢出來,多半會拖到兩、三歲,因語言發育遲緩才被發現。小兒先天性聽障發生機率約千分之一,以去年出生的20萬新生兒來說,就有200個孩子聽力異常。

    父母親和小朋友溝通時,經常較為親暱,並配合肢體動作,加上許多先天性聽障僅部分聽力或單耳受損,並非全聾,此時家長便會質疑,孩子跟我的互動很好,為什麼聽力會有問題。

    有些孩子則是說話能力明顯發展較差,家長常認為是舌繫帶太短?舌繫帶太短會造成吐舌音、捲舌音之類的構音困難,也就是口齒不清或講話像是含滷蛋,但對於「爸爸」、「媽媽」,這類不需要用到舌部運動的發音,不受影響。

    小孩不說話 先檢查聽力
    小孩不會講話,主要因為聽力障礙或腦部發展遲緩,建議先做聽力檢查,確認聽覺狀態,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耳膜隔開外耳和中耳,水流進耳朵不會跑到中耳腔。呼吸道感染若造成耳咽管水腫,導致中耳分泌物無法順利排放到喉嚨,就形成中耳積水。積水過久,可能影響聲音傳導,使聽力下降。
    圖╱廖珮涵繪製



    2012/07/21 聯合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4459&next=4457&l=f&fid=6







    *****************************************************************************
    常見的小兒中耳炎
    不容忽視卻容易忽略時序入冬,氣候漸涼早晚溫差大,若沒有做好保暖工作,很容易使得免疫力下降,而引發感冒症狀。然而,小寶寶若患有感冒,常容易併發「中耳炎」,卻不容易被發現。但是,因感冒引發的急性中耳炎若沒有積極處理,造成中耳積水,嚴重者更可能導致聽力障礙,「小兒中耳炎」是個不容忽視的常見疾病。

    小兒感冒容易併發中耳炎
    根據統計,嬰幼兒在3歲以前,約有70%得過1次的中耳炎,「其中有99%的中耳炎是因為感冒所導致的。」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梁家光指出,這就代表著若要預防小兒中耳炎,就必須降低寶寶被感冒病毒傳染的機會。梁家光醫師解釋,嬰幼兒較容易發生中耳炎的狀況,原因在於「耳咽管」的發育尚未完全,一般都較成人短且水平,因此在感冒或鼻炎發作時,病毒或細菌較容易由此進入中耳腔,而引起發炎的現象。

    重要表徵:搔抓耳朵
    一般因感冒而導致的中耳炎多為「急性中耳炎」,而急性中耳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病徵為耳朵疼痛及發燒。寶寶感冒時,即使沒有併發急性中耳炎,也很常出現發燒的症狀;因此家長必須注意寶寶平時的表現,尤其1歲以下的小寶寶,並不太會表達耳朵疼痛,只會不停的抓耳朵,這時家長就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有中耳炎的問題發生。


    4類型小兒中耳炎

    1.偶發急性中耳炎
    【狀況】主要因為中耳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產生中耳發炎的現象。多發生於嬰幼兒,但偶爾也會出現在成人,在季節更替時,中耳炎的病例會明顯增多,與感冒的流行有明顯的相關。
    【治療】一般使用口服抗生素來治療,但有必要時會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的抽吸。在開始積極治療後48~72小時,耳痛或是發燒的狀況並未改善,醫師會考慮更換抗生素,並且在確認有必要時,再切開耳膜排膿,並做細菌培養,做更進一步的病情確認。

    2.急性中耳炎引發積液性中耳炎
    【狀況】中耳腔受到感染時,也可能使得耳咽管腫脹,便造成無法排出膿液的狀況,但因為發炎症狀已消退,耳朵不再疼痛,多數病童的家長便會認為已經治癒,殊不知尚有膿液留在中耳腔內。
    【治療】通常醫師會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若在3個月後尚未改善,便會考慮施行手術,將耳膜切開,並放置中耳通氣管,以避免長時間聽力及學習能力。

    積液可能自行消退
    在使用抗生素治療中耳炎的過程中,也可能使中耳的積液消退,梁家光醫師表示,臨床上在治療後1個月,還會有約40%的病患中耳仍有積液,在6星期之後還會有20%,8星期之後約還有10%的病患無法痊癒,這剩下10%的病患,要自癒的機率很低,通常醫師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3.屢發急性中耳炎
    【狀況】在6個月內發生3次以上的急性中耳炎,或1年內發生4次以上,均可稱為「屢發」。耳咽管較為短且水平,為主要易受感染之原因,若屢次發生感染情況,就得考慮是否有先天性構造異常問題。
    【治療】除病發時使用抗生素積極治療外,也可考慮長期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低劑量),若效果不佳,也可進行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

    4.持續的積液性中耳炎
    【狀況】單純的積液性中耳炎,病患不會有任何的疼痛感,而聽力喪失僅20分貝,並不容易被察覺。尤其嬰幼兒,即使聽力有些許減退,平時照護者也不容易發現。通常是較大孩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老師發現。
    【治療】若已明顯造成聽力障礙,或已超過兩個月以上的積液性中耳炎,醫師便會施行耳膜切開手術,放入通氣管。

    入侵內耳‧喪失聽力
    梁家光醫師強調,當病毒或細菌侵入至內耳時,即使治癒發炎症狀,但卻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聽力,因此提醒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小耳中耳炎的發生,避免病況日漸嚴重造成憾事。

    媽媽寶寶
    資料來源http://kk970317.pixnet.net/blog/post/24749191





    **********************************************************

    耳垢記得清乾淨!




      耳垢(屎)是外耳道內面皮膚腺體的分泌物、皮膚的落屑、及灰塵所混聚而成的固體塊,每個人都會有。而在質與量因人而異,也與遺傳有關。外觀顏色由黃白至深褐,質由黏稠(油耳垢)至乾燥(乾耳垢),兩者都屬正常,和疾病無關。

    耳垢對人體的好處在於:
    1. 它可區隔外界的細微異物,使其不易深入耳內。
    2. 它因含有腺體的分泌物及免疫蛋白,所以稍帶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

      成人因為耳道較寬,耳垢不易完全阻塞住,而且在講話、咀嚼時下頦骨及頭部都在做運動,鬆動的耳垢可以自行排出耳孔,所以不需要特別花工夫去清理它。但幼兒因為耳道狹窄,耳垢時常會引發下列的問題:
     1. 過多耳垢使耳道封閉,尤其在洗澡或游泳時。耳朵進水後,耳垢會吸水膨脹,在溫溼封閉的耳朵內,易繁殖細菌。

    2. 幼兒的感冒,時常會因咽喉部位的感染而併發中耳炎。因為過多的耳垢堆積在耳朵內,會阻斷檢查的視線;也會因耳垢阻擋在耳膜前方,導致在使用耳溫槍測量耳溫時(須對準耳膜),所顯示的溫度會不準確。使醫生不易檢查出潛藏在內的中耳發炎、耳膜穿孔、甚至化膿,而導致更嚴重的耳朵失聰或腦膜炎、腦炎。

    3. 長期耳塞,會影響聽力,而使幼兒的學習能力受阻。

    4. 嬰兒一生下來,外耳道內就已經有一些耳垢存在了,但是因為帶有溼氣而多成流體狀,有時看起來好像是耳朵流膿,會被勿認為是中耳炎。

    可以為寶寶做的每日保養:
      寶寶洗完澡後,父母可以清潔或無菌的小棉棒探入耳道內約半公分至一公分即可,將滲入耳道內的水清除,保持清潔乾燥,以免滋生細菌。如為散粉狀耳垢,通常以小棉棒可伸入耳孔一公分去清理即可;但如是塊狀的耳垢,則小棉棒反而會將耳垢更擠入深部了。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耳孔(入口部)附近的耳垢很容易清除,但也有許多耳垢是停留在深處的,不易掏除。尤其一般人因不明瞭耳道內部的構造,盲目清理,反而容易傷害到耳道,引起出血或發炎。所以幼兒如果耳垢過多時,雖要定時加以清理,但必須是由醫師來做安全處理。

      幼兒每次看醫生時,耳朵應是例行的檢查部位之一,務必要請醫生看看耳道內的狀況,如有異物或過多的耳垢時就應清除之。如有耳道發炎、中耳炎、中耳積水時也可即早發現診斷出,即早治療痊癒。

    資料來源:榮總兒童醫學網
    作者:宋文舉醫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2862&prev=2899&next=2851&l=f&fid=6







    ************************************************************************

    小兒中耳炎 
    前言:
      中耳炎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約四分之三的小孩在三歲前得過一次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最好發於6~18個月大的嬰兒,男嬰較女嬰好發,秋冬時較多,與上呼吸道感染好發的時間一致,顎裂或頭臉部畸型者特別好發中耳炎。   中耳炎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而慢性中耳炎又可分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中耳炎合併積水,以前稱為分泌性中耳炎。

    臨床表徵:

    1. 嬰兒變得煩躁不安,並以抓、揉耳朵,或不安的轉動頭部,來表現他的不適。
    2. 幼兒則可以以語言來表示疼痛、不適。
    3. 體溫高達40℃(104℉)是常見症狀。
    4. 耳後及頸部淋巴腺可能腫大,而鼻溢、嘔吐、腹瀉以及呼吸道、咽喉的感染也可能出現。
    5. 食慾不振也是常見的症狀,當吸吮或咀嚼時會更加疼痛。

      當滲出物增加,壓力隨之增加時,鼓膜因而自然破裂,結果疼痛在突然間獲得緩解,高燒逐漸退卻,同時在外耳道可見膿性的滲出物。  在漿液性中耳炎的病例中,耳朵有一種被充滿的感覺,當吞嚥時,有爆裂聲。同時,如果在耳內有空氣位於液面上,則會有「動感」的感覺存於耳內。
      慢性漿液中耳炎,是導致年幼兒童失去聽覺的最主要原因。

    治療:

     膿性中耳炎的藥物療法,包含了抗生素 的使用,尤其是青黴素類,例如:ampicillin。一般的治療期約在10-14天。其他尚包括解熱鎮痛劑如:acetaminophen的使用,以減 輕疼痛及發熱的症狀。雖然耳內滴劑可以使局部舒適,但一般並不鼓勵使用,因為耳內滴劑會影響對耳膜的觀察視診。
      膿性中耳炎的患孩,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後,仍需接受複診,一方面評價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於確認潛在的合併症,諸如:腦膜炎、乳突炎,或聽力的喪失。
    注意事項:
     中耳炎的預防,不僅可以減低孩童的患病機會,同時也減少了後天傳導性失聽的機會。許多預防的方法包含了:抗生素的預防使用、使用抗組織安、抗充血劑,以及多價的肺炎球菌屬疫苗等。

    抗生素的預防使用於高危險群兒童,雖然可以預防耳朵的感染,但卻容易造成毒性,以及抗藥性;感冒時服用抗組織安及抗充血劑,並不會因而減少中耳炎的發生。 肺炎球菌屬疫苗可以產生50%的影響力,但只有在兩歲以上的孩童,才予建議使用。

    哺餵母乳則可降低中耳炎發生之機率,6歲以後耳咽管的發育漸趨成熟,得中耳炎之機率亦降低。

    減少中耳炎的發生是可能的,例如:在餵食時讓小孩保持豎立的坐姿,或抱姿;鼓勵輕柔的捏鼻動作(尤其是在感冒的時候);以修正的Valsalva氏操作法 來增進灌氣--捏緊鼻子,閉唇,強迫空氣通向歐氏管-幼兒可藉著吹氣球,及咀嚼不含糖的口香糖完成這種動作。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8284&next=18283&l=f&fid=6








    ********************************************************************************

    關於中耳炎:

    發生
    原因
    中耳炎是常見的兒童疾病,有許多的發生原因。細菌感染、過敏及身體的抵抗力,均相互影響到耳咽管的阻塞,造成中耳炎。中耳炎感染的細菌如同鼻咽部的細菌、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葡萄球菌等均為常見的細菌。細菌的生長可能被免疫球蛋白及溶菌酵素所抑制,免疫球蛋白及溶菌酵素隨年齡增加而產生較多,相對的中耳炎的機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
    過敏是中耳炎高發生率的原因,當過敏性的鼻分泌物帶有細菌被吸入或逆流進入中耳,過敏性鼻炎的兒童當在搓揉鼻子時、跳動、游泳時的潛水、嬰兒大哭時,鼻咽部的分泌物均可吸入中耳內。嚴重的過敏性鼻炎可造成鼻咽管功能失調,進一步阻塞形成。
    症狀 中耳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耳朵痛及伴隨不舒服,可有發燒現象,年幼的兒童不會言詞表達,可能呈現煩躁不安,或拉扯發炎的耳朵,可發生聽力障礙,進一步言語失調。中耳炎的病童合併鼻炎,鼻炎來自於感染性或整年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兒童,多具有發燒、全身不適、膿性鼻分泌物或咽喉炎。如為過敏性則多具有鼻子痒、打噴嚏等過敏現象,合併過敏性鼻結膜炎,包括眼睛痒、眼眶下紅腫等現象。過敏性鼻炎的兒童有時可有過敏性氣喘或異位性皮炎的疾病。
    診斷 配合病史,檢查上最主要利用耳鏡檢查耳膜。 由病史及身體檢查懷疑有過敏性鼻炎的可能,為造成中耳炎的高危險性,進一步過敏檢查,確定過敏性鼻炎的可能。檢查可包括過敏皮膚試驗或特異性過敏抗體抽血檢查。
    治療 主要為抗生素的給予,許多常用的抗生素均有效,一般的療程為十天,如果在治療後1-2 天仍然有發燒及耳痛,則可更換另一種抗生素。如果確定有過敏性鼻炎現象,應進行抗過敏治療,包括環境衛生過敏控制、藥物治療、輔助性減過敏治療。
    Q&A 中耳炎是洗澡水跑到耳朵引起的嗎?
    中耳與外耳道隔著一層耳膜,不會因為外耳進水就發炎。如前所述,中耳與鼻咽部通道(耳咽管)阻塞時,會併發中耳炎,這通常是感冒或過敏所致。簡單的實驗:捏住鼻孔,然後吞口水,耳朵會有悶脹感覺,可以了解鼻子阻塞會導致中耳炎。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095&next=3082&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