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嬰兒的便性 從排泄物看健康


從排泄物看健康
財團法人台中大里仁愛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林中升 
在小兒科門診常有新手媽媽很擔心地問:「醫師,我的小孩吃這些量夠不夠?大便都不正常怎麼辦?」可見,如何提供嬰兒早期發育所需的營養,以及其吸收狀況是否良好,常是媽媽們最想獲知的諮詢。滿月後排便習慣較穩定初為人母者,經常希望能保證她們的孩子,餵食正常及吸收消化良好。母乳是一種相當好的營養物,而且母乳哺育的過程,經常能給予母親和孩子滿足感。而母乳哺育的原則是寶寶餓了就餵,不需特別計算量夠不夠,只要寶寶一天能換五~六次尿得滿滿的尿布,就能確定寶寶的水份足夠。
初生嬰兒前十天有所謂的生理性脫水,但滿十天大後,通常都能恢復原出生體重,而出生十天到四個月大,每天約可增加體重大約30公克,利用體重的記錄,也能幫助您了解自己寶寶營養的吸收狀態。

「胎便」
是指出生後第一次大便,為一種較黏、墨綠色、無臭的物質,通常在生下24小時內排出。在出生第一週時大便性質每天都在改變,約第三、第四天大時轉化為綠棕色的大便,第四天大便即為疏鬆帶黏液的黃綠便,第五天後大便會依餵食種類及次數不同而異。
哺育母乳的媽媽會發現,滿月前的寶寶常解出較酸、較水的大便,千萬不要以為是腹瀉或吸收不良。這種排便習慣到滿月後會改變,大便會較成型,甚至好幾天才有便便,只要大便不要太硬,嬰兒無不舒服症狀,都是正常現象。至於餵配方奶粉的寶寶大便會較硬,出生後大便習慣大致一定,不會像餵母奶者有較大的改變。

造成嬰兒排便異常原因 
那些情況是異常的?初生嬰兒的胎便在二十四小時內未排出、易腹脹、大便久久才大一次,就要考慮是否為巨結腸症,需請醫師加以診治。若嬰兒黃疸遲遲不退,大便呈灰白色,要小心是膽道閉鎖。

此外,注意溢奶與吐奶不同,有時餵奶後或兩次餵食間,嬰兒會反溢出大量的奶水,大多是因胃食道逆流,或因為嬰兒吃奶時伴隨吞下不少空氣,「打飽嗝」而跟著吐出一點奶水,這些情況很少會影響到嬰兒的營養,不必太在意。但如果嬰兒突然噴射式嘔吐,而且嘔吐後立刻渴望再餵食,需考慮胃幽門狹窄,要緊急處理。

毫無疑問的,嬰幼兒的食物會影響其排便的次數和糞便的性質。何謂腹瀉?腹瀉是指大便的次數增加,且大便的稠密度變水變稀。小兒腹瀉的原因極多,急性腹瀉以感染性疾病最多,可分為細菌型及病毒型。

腹瀉時應防脫水發生
 腹瀉的治療主要在避免及治療脫水,同時應注意腹瀉或嘔吐所引起的電解質不平衡,及營養失調的現象。一般民眾喜歡以運動飲料來補充體液,其實是不正確的作法,因為運動飲料含糖分太高,反而會助長腹瀉的嚴重度,最好以一半的水稀釋後再喝。此外,市售的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是很好的選擇。

飲食方面,以稀飯、土司、饅頭、蘋果泥為主,如果無法進食,只好經由靜脈點滴注射。喝母奶的嬰兒可繼續哺乳,而喝嬰兒配方奶粉者,可先沖泡半奶(即稀釋濃度),若仍腹瀉,宜換成止瀉奶粉(無乳糖奶粉),大約一~二週後,再逐漸換回普通嬰兒奶粉。

造成便秘的原因

除感染造成的嬰兒腹瀉外,便秘也是嬰兒常見的問題。便秘是指大便的質地變硬,數天才解一次大便。影響排便次數及堅硬度的因素很多,食物方面,高脂、高蛋白飲食均可增加便秘的可能性,此外,能量攝取不足、水分及纖維質量不夠,均會導致便秘,所以治療便秘要先尋找原因。嬰兒最常見的便秘原因是肛裂,起先由於過硬的大便而來,嬰兒因為怕痛而忍住大便,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大便在直腸內則愈積愈多。

我們可利用多喝水、腹部按摩、多食用高纖維、高醣食物來幫助解決便秘,如黑棗汁、蕃茄……等常用來解決幼兒便秘情形。此外,某些只吃母奶的嬰幼兒,由於消化完全、殘渣較少,可以很多天才大一次,此屬正常,若無其他不適症狀發生,這時只要加上副食品即可改善。

嬰幼兒的營養狀態是由其體重、視覺評估、皮膚質地,以及皮下脂肪量的分佈來決定,每位寶寶的食慾及代謝效率不同,我們可多注意其平日的情況,若其飲食及排便有很大的改變時,宜找小兒科專科醫師加以診治。








寶寶便便看健康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台中慈濟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馬益群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陳世彥


為「便便所苦」的大人們,別讓解不出便、拉不停狀況同樣發生在您的寶寶身上,從出生起就開始觀察孩子的便便吧!這樣做不僅能揪出嚴重的嬰兒肝膽疾病、了解便秘與腹瀉的處理原則,2歲前更是奠定飲食與排便習慣養成的好時機,孩子的便便順暢,自然就能長得又高又壯。

寶寶便便大不同
人體的消化道在胚胎時期開始發育後,隨著消化道機能的成熟、營養吸收度、食物攝取種類、年齡、疾病,寶寶的排便穩定度會有微妙的改變,從孩子出生到能食用副食品之後,寶寶的便便型態也大不同!滿月~2、3個月大
這個時期寶寶便便的形狀多呈半固體、固體,一天可能多到5、6次,陳世彥醫師提醒家長,這樣的便便次數並不一定代表寶寶在拉肚子,而是因為他的腸道反射功能還未完全發育成熟,無法一次排空的結果。
而純餵母奶的寶寶在此時大便會呈黃色且特別稀糊,但一直到寶寶3、4個月大,開始嘗試餵副食品之後,便便才會轉換為棕色或棕黃色,和一般餵配方奶寶寶的便便沒有差別,而這時有些配方奶粉特別添加的高蛋白或高鐵成分,也可能會讓便便呈綠色甚至是灰綠色。3~4個月大
寶寶排便的次數會開始減少,次數從3天1次~1天3次不等,陳世彥醫師解釋這是由於1.寶寶的腸道漸已成熟。2.若開始嘗試接觸副食品,食物種類增多。3.腸道生態環境改變,這些都會影響他的排便次數,研究指出若在出生後,持續餵食母乳將比餵食配方奶能夠幫助寶寶腸道環境易於增生益生菌,而腸道益生菌的增生,可產生許多短鏈脂肪酸,提供腸道細胞能量來源,因而促進消化吸收及腸道免疫系統更臻成熟。

4~6個月大
馬益群醫師表示,這個階段因為寶寶舌頭和嘴部肌肉的控制漸漸成熟,可開始練習吃副食品。建議副食品添加先從米、麥粉開始。如家中有過敏史,怕小寶寶對食物過敏,副食品的添加建議從6個月大時開始,可選擇先從米粉開始,因其為單一穀類,較不易引起過敏。並建議可將米粉加入母奶或涼開水攪成糊狀,可訓練寶寶咀嚼。添加新食物由少量開始,一次試吃一種,濃度由稀漸濃。此時大便有一點小變化,例如稍微稀便沒有關係,不必要為此放棄嘗試副食品。疑似過敏體質的寶寶建議新食物的添加最好一個星期試吃一種,若有長紅疹、明顯腹瀉等症狀,則須暫停此種食物。6個月大以後
陳世彥醫師解釋,6~9個月大的寶寶的消化系統已經慢慢成熟到能提供足夠及功能成熟的胰蛋白?及脂肪?等酵素來分解大分子的蛋白質、脂肪,特別在8、9個月後可以適當的給予寶寶肉湯及肉泥或者烹調用油。
寶寶在6個月大之後排便應大都是成形固體狀、條狀的軟便,這階段腸道消化及吸收更為成熟,大腸對水份吸收也漸趨穩定,由於新的副食品,像是食物中的蛋白質會讓便便成固體狀,頻率由1天3次~2、3天1次不等,加上吃得多,便便的量也會變多,而顏色也會因為吃進去的食物種類而有變化,從棕色到咖啡色不等。提醒家長注意,若是寶寶1歲之後仍多解水稀便,又非疾病引起的腹瀉,則要評估孩子的腸胃消化吸收狀況,避免孩子長久下來造成體重過輕、營養不良的情形,結語
便便大有學問在,提醒家長們,除了藉由觀察便便發現來自寶寶腸胃道的訊號,如廁習慣養成、注意食物清潔與生活接觸環境、避免異物吞食也都不可少,才能真正「由便便看健康」。








解析寶寶的便便
一、 母奶寶寶多為金黃色的軟糊便
由於母奶中含有豐富的寡糖,能夠充分地刺激腸胃蠕動,因此大部分都不會有硬便的情形,也不會有很明顯的臭味,解便次數則很彈性,從數天解一次到一天解三、四次,只要寶寶沒有解便困難、腹痛、脹氣的情形,就都是正常的。


二、配方奶寶寶便性稍偏硬
1. 土黃或金黃色便喝配方奶的寶寶,通常其便性會稍硬,但也是只要不會難解、羊便,就沒關係了。一般如果消化沒問題,通常會是呈土黃或金黃色,略帶一些酸臭味,約一天解一次到兩次。

2. 黃中帶綠或青綠色便以前老一輩的人都說,孩子若便便呈綠色,就是受到驚嚇引起腸胃不適。不過,先不論這樣「口耳相傳」的傳言有多少真實性,就現代社會的狀況而言,喝配方奶的孩子有很多都會解偏綠色的大便,這是因為配方奶鐵質含量都很高,當寶寶對奶粉中的鐵質吸收不完全時,多餘的鐵質就會使大便帶綠色,這情形是正常的。
三、吃副食品的寶寶大便顏色較暗
有吃副食品的寶寶,會隨著他副食品愈吃量愈多、種類愈多,便性開始慢慢地接近成人的便性。他的大便會開始變得顏色較暗,而若吃較多蔬菜、水果的寶寶,他的便性會較蓬鬆;如果是魚肉奶蛋類吃較多的孩子,因蛋白質消化使然,大便就會比較臭。

什麼樣的大便表示寶寶生病了?
只要媽咪熟悉上述寶寶正常的便性,那麼就能很容易辨認出不正常的排便,必須警覺寶寶的健康有些問題,最好帶孩子去看醫師,並且詳細描述大便狀態給醫師作為判斷確診的參考。

一、消化不良的稀水便
一旦大便從糊狀或硬便變成含許多水份的稀水便,它可能呈綠色、酸臭味重、有時可能有很多泡沫或白色的奶塊物,就表示寶寶很可能是消化不良;如果排便次數又突然變多,就要趕快去就醫治療,以免寶寶脫水。

二、紅色或黑褐色的大便
如果孩子解出來的大便呈紅色或黑褐色,或者夾帶有血絲、黏膜等,解便次數也比平時多,就很可能已經有腸胃道出血的情形,必須馬上帶孩子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三、難解又硬的羊便便
孩子便秘,已經變成大多數媽咪的煩惱,每到排便時刻,孩子哭、媽咪急,兩方都很辛苦!便秘聽起來彷彿是人人皆有過的普遍症狀,說病卻又似乎並非什麼重症,但卻讓人很不舒服。其實,這跟現在的孩子吃太多肉類的高蛋白、高油精緻食物,卻又偏食不吃蔬果有絕對關係。如果便秘嚴重,最好還是帶去看醫師,並且改變孩子的飲食,才能徹底解決便秘問題。






寶寶便便是健康指標

可以提供照顧者或醫生很好的判斷依據,但有時並不見得有特殊意義,接下來就一一說明:
(一) 水樣便:主要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腸炎造成。尤其是嬰幼兒常罹患的輪狀病毒胃腸炎。通常便便很稀水甚至有人形容像洗米水一樣稀,常因此而造成寶寶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而需住院。另外像一些霍亂、食物中毒都有可能造成水樣便。

(二) 黏液便:通常會解黏液便時便便是稀水狀外加有透明黏液混雜其內。這是表示大腸黏膜受到病原菌侵犯而受傷脫落,厲害的甚至會帶有血絲或寶寶發燒。在台灣以細菌,尤其是沙門氏菌所引起的最多,志賀桿菌或曲狀桿菌也偶而發現。
(三) 血便、黑便:通常這兩者都表示腸胃道有出血的現象。如果出血的部位是在鼻腔(如流大量鼻血)、食道、或胃十二指腸(如潰瘍)或是因為吃大量動物血(如鴨血)而造成的,大便就會呈瀝青樣的黑色。不過如果出血量太大,也可能呈現黑與棕紅色摻一起的大便。至於紅色的血便刖是因為消化道的較下端出血所造成。常見的原因有美克氏憩室、腸炎、肛裂等。

(四) 草莓醬樣黏液血便:這是嬰幼兒腸套疊的典型便便。這種便便是表示小腸未端與大腸因為阻塞充血甚至出血所排出帶有黏液的紅色血便,看起來就有點像是紅色果醬。通常寶寶會同時有腹部的劇烈陣痛、嘔吐、疲倦的症狀、必順趕緊送醫。
(五) 酸便:如果寶寶是喝母奶,大便一般會聞起來酸酸的。如果是喝奶粉的,就不該有酸臭味。如果有這種便便,大都也會有稀水便的情形。這表示寶寶的小腸無法將食物中的醣類消化吸收,以致於醣類被大腸的細菌分解,因而產生短鏈脂肪酸而發出酸味。

(六) 灰白便:正常大便的顏色是黃、綠、棕色,這些顏色主要是由於膽汁經過腸內細菌分解所產生的。所以當人的肝膽有異常而造成膽汁分泌受阻時,便便就會變成淡黃色或灰白色。如果寶寶的便便持續呈現灰白色或甚至皮膚出現黃疸,就應該趕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常見的原因有肝炎、膽道閉鎖與膽道囊腫。
(七) 油便:如果寶寶的便便摸起來油油的,或是在馬桶中,水面會浮起一層油亮的油脂,表示寶寶的脂肪吸收不了而排出。大多只是因為寶寶吃多了油脂類所引起。但如果是因為肝膽疾病或小腸疾病所造成的油便,則常常會合併其餘症狀,這時就必須治療

(八) 菜渣便:有時候,在一、兩歲的寶寶會把吃進去的食物原封不動再解出來,尤其是一些比較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果次數不多,媽媽不需要擔心,那只是暫時的消化不良。

以上只是粗略的將大便性狀做一個歸類,當寶寶不舒服或大便出現以上的異狀,媽媽及照顧者不要慌張,去看醫師前記得把寶寶的大便一起帶去,及配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3706&prev=3777&next=3614&l=f&fid=22









*********************************************************************************

  1. 【5歲娃受滲便所苦 竟因長期便秘所致】

    今年5歲的恬恬因為經常不自主地滲便,放在幼兒園的褲子總是不夠換,加上滲便造成的異味感,常影響恬恬在校的人際關係。在奶奶的陪同下就醫檢查後發現,恬恬的滲便起因並非不自主的腹瀉,而是因長期便秘導致大腸受到擠壓後,將肛門口附近的糞便給「擠壓」出來了,所幸在施以瀉藥治療後,症狀已獲改善。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魏晉弘表示,3歲以上的孩童對於排便會有「感覺到、控制住且有足夠時間」的應變能力,若4歲以上還不能夠自主控制排便,在排除緊張、壓⋯⋯力或腸胃炎等原因後,若仍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就需要積極面對,接受適當的治療與處理。以恬恬來說,經過 X 光攝影可發現,其大腸顯得較大,雖一度懷疑為先天性巨結腸症,但在一連串檢查後已確定排除,確認其滲便的原因其實是長期便秘所致,透過「腸道管理」的概念,已經由藥物治療及飲食行為指導後獲得改善。

    魏晉弘指出,嬰幼兒在4-6個月開始接觸副食品後,常見偶發性的便秘,但若便秘次數頻繁、解便困難、滲便情況嚴重的話,就需要進一步的評估。包括 X 光及大腸攝影、搭配「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由家長每日紀錄孩子糞便型態,了解便秘嚴重度、進行脊椎檢查,排除結構性問題所造成的排便困難,如脊椎功能受損或腫瘤影響等。

    魏晉弘進一步說明,臨床治療上,在完成上述各項檢查後,醫師會以「腸道管理」的概念,以個案狀況調整治療方針,並給予飲食行為指導,尋求飽受排便問題病人的「解藥」,讓便秘情況得以改善。

    而所謂「腸道管理」就是以人工的方式,包括灌腸及藥物,讓病人免於滲便及大便失禁的困擾。魏晉弘強調,孩童常因年紀還小,無法自己做自己腸胃道管理的主人,因此控制權常得依賴家長或照顧者身上;建議家長們,正常的嬰幼兒糞便多呈現鬆軟小塊、糊狀、且較柔軟,有時甚至會是流質狀,倘若發現家中嬰幼兒的糞便較硬、呈現長條狀或腸狀、表面有裂痕,就應提高警覺!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