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小兒疝氣

小兒疝氣
1.前言
小兒疝氣即小兒腹股溝疝氣, 俗稱「脫腸」,是小兒泌尿科手術中最常見的疾病。在胚胎時期,腹股溝處有一〞腹股鞘狀突〞,可以幫助睪丸降入陰囊或子宮圓韌帶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後,此鞘狀突關閉不完全,導致腹腔內的小腸、網膜、卵巢、輸卵管等進入此鞘狀突,即成為疝氣;若僅有腹腔液進入陰囊內,即為陰囊水腫。
疝氣一般發生率為 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產兒則更高,且可能發生於兩側。

2.症狀
疝氣可能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後發生。通常在小孩哭鬧、運動、解便後,在腹股溝處會有一鼓起塊狀物,有時會延伸至陰囊或陰唇;有可能在臥床休息或睡覺後自行消失。嚴重者會腹痛、噁心、嘔吐、厭食或哭鬧不安。

3.治療
手術是小兒疝氣最好的治療方法。一般皆以 全身麻醉,採高位結 紮的方法,手術安全且 時間不長。若有疝氣發生,宜早日治療,以 免疝氣囊之內容物發生箝閉,增加手術的困 難與生命的危險。至於陰囊水腫,則可觀察 至一歲,若無消失再行手術治療;惟須小心 追蹤檢查,注意疝氣形成的可能性。
4.手術後注意事項
·     [1]除另有特別醫囑外,返家後飲食及活動如 常,但儘量避免過度用力。
·     [2]如有嘔吐發生,暫時禁食四小時。
·     [3]傷口疼痛,可依處方服用止痛藥。
·     [4]傷口如有出血、紅、腫、熱、痛、有滲出 液、發高燒,請即回醫院診治。
·     [5]傷口最表層僅用美容膠布、紗布及透明膜 覆蓋,內層則以羊腸線縫合,能自行吸收, 不須拆線。
·     [6]手術後四天內,傷口不可以沾水。五天後可 照常洗澡,六天後小心撕去透明膜並拆除 紗布即可。
·     [7]有任何問題,請即回醫院診治。

5.問與答
Q1.腹股溝處有腫塊,是否就一定有疝氣?
A1:不一定。若發覺腹股溝處有腫塊,除了可能罹患疝氣外,亦有可能為陰囊水腫、精索靜脈曲張、隱睪症、腫瘤、淋巴腺炎或股疝氣。須詳細檢查,作鑑別診斷。

Q2.為何男生患疝氣的比例遠高於女生?
A2.一般疝氣患者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為 9:1,原因與睪丸有關。睪丸在胎兒初期,位於腹腔內,在胎兒後期,才由腹腔進入陰囊;隨著睪丸的下移,腹腔會產生一管狀突出,稱為「鞘狀突 ( processus vaginalis ) 」,如果嬰兒出生後,鞘狀突仍未閉塞,同時深部腹股環又很寬大,則嬰兒的哭聲即有可能誘發疝氣產生。此外,男生和女生在腹股溝處的肌肉排列和附著亦有差異。上述原因會導致男生罹患疝氣的比例較女生高。
Q3.何謂「高位結紮」?會不會影響日後生育能力?
A3.小兒疝氣大多數是因鞘狀突閉塞不完全,高位結紮就是將鞘狀突在原發的位置結紮、分開,使腹腔與鞘狀突不再相通,就不會有疝氣。若手術過程正常,是不會影響日後生育能力的。
Q4.如何判斷小孩有疝氣?疝氣是否會造成疼痛?
A4.最常見和最典型的疝氣是在腹股處發現有隆起腫塊,有些甚至會腫至陰囊部位。這些腫塊多數是在哭鬧、咳嗽、打噴涕、久站或劇烈運動後才突起來,但經平躺或休息後便會自然消失,有時須用手將它壓回去。單純的疝氣所引起的疼痛,通常不會很厲害,但如果腹股溝處發生持續的劇痛,同時腫塊無法壓回去,且症狀持續二三天,就有可能是因掉入的腸子、輸卵管等壞死。這是非常嚴重的併發症,可能有生命的危險。
Q5.若有疝氣或陰囊水腫,何時手術較適當?
A5.由於疝氣隨時有箝閉的危險,所以一旦診斷確定後,最好早日接受手術治療;目前因手術與麻醉進步,疝氣手術非常安全。至於陰囊水腫,若是與腹腔不相通,則一歲以前,它可能自行消失。所以陰囊水腫在嬰兒期並不急著手術,一歲以後,若仍未消失再行手術即可,不過應隨時注意是否轉變成疝氣。
Q6.疝氣手術後,是否會復發?
A6.小兒疝氣手術的復發率很低。一般引起復發的原因為腹股溝內環太大而腹壓又高,如長期便秘或經腦室腹膜分流術後,皆有可能造成復發。





************************************************************
腹股溝疝氣及陰囊水腫是小兒最常見的外科疾病,約50個男生就有一個患者。腹股溝疝氣即俗稱之「脫腸」,這二種疾病的症狀相似,而處理方式相近。如果診斷是腹股溝疝氣則必須及早手術,若是陰囊水腫可等待到一到二歲沒有消失再手術。
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期間有一開放的管腔(稱為腹膜鞘狀突)由腹腔內延伸至腹股溝至陰囊,使得腹腔和腹股溝或陰囊相通;而女性的腹膜鞘狀突則是由腹腔延伸至大陰唇處。


大部份嬰兒出生後此開放的管腔會封閉,但有部份嬰兒則沒有封閉。如果腹內容物(如腸子、卵巢)經由此構造進入腹股溝,則形成疝氣。若此構造雖未封閉但入口很細小,則可能只有腹水流入,形成陰囊水腫。女性也同樣有疝氣或水腫。
疝氣和陰囊水腫的症狀可能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才出現。疝氣通常是病人腹部用力,如哭鬧、運動、解便時,在腹股溝處出現一個鼓起的塊狀物,有時還延伸至陰囊或陰唇,往往在臥床休息或睡覺後自行消失。而陰囊水腫則不易因姿勢而突然改變大小和位置,有懷疑時最好帶來給醫師作檢查。檢查時,可讓病人站立或咳嗽或吹氣球,若不明顯時則讓病人平躺於檢查台上,以食指的掌面觸摸腹股溝,因疝氣囊的存在,會有如絲質手套相摩擦的感覺,即可診斷。陰囊水腫可摸到水囊,用手電筒照此水囊,可以透光。
疝氣只能以手術治療,而且愈早手術愈好,因為有可能腸子或其他腹內臟器卡在疝氣囊內造成臟器壞死。卡住的機率會以一歲以內小孩為最高,據統計一歲以內有疝氣小孩發生卡住的機率達20%以上。小嬰兒常無法適當表達症狀而延誤醫治,更應及早手術。陰囊水腫若發生在一到二歲以前,則可以暫時觀察,若無消失再行手術。不過在觀察期間,應注意是否有合併疝氣。
疝氣的手術方式,是在全身麻醉下,在下腹部靠近腹股溝處,做一個約1.5公分的橫向切口;接著將精索與週邊肌肉分離,在直接目視下,疝氣囊必須與輸精管和睪丸血管做精密分離;最後將疝氣囊做高位結紮與切除。傷口用可吸收線縫合,不用拆線。手術常見的併發症包括:疝氣復發、輸精管和血管傷害、傷口感染,機率只有百分之一以下。由於麻醉的技術進步,麻醉風險也是很低,不要認為小孩太小,經不起麻醉和手術,而延至發生腸子卡住才來求醫,增加了手術的併發症和生命危險。一般而言,手術後病人在恢復室停留一至二小時,等完全清醒後就可返家。傷口上的膠紙一星期後在門診撕除。
由於傳統疝氣傷口小、恢復快、復發率低、而且併發症少,多年來一直是治療疝氣的唯一選項。近年來有人將腹腔鏡手術引進到兒童疝氣手術。手術方式,是在全身麻醉下,在兩側下腹部靠近腰部,做兩個約0.5公分的橫向切口,在肚臍裡面也有一個0.5公分的切口;接著置入手術用攝影鏡頭(腹腔鏡)與一些手術器械來執行手術。在直接目視下,將疝氣囊與輸精管和睪丸血管做精密分離;最後將疝氣囊做切除與縫合。
純就手術成績觀點,在有經驗的醫師手中,兩者可能無分軒輊。但腹腔鏡手術術後有略高的陰囊水腫發生率,而且有三個傷口。因此,我個人建議腹腔鏡手術保留給下列人選:疝氣手術復發需要再開刀者、疑似有股疝氣者、有巨大疝氣的病人。





*********************************************************************
小孩疝氣應儘早治療,避免引發致命危機
「腹股溝疝氣」在小孩的發生率,國外的統計約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而男生比女生多,約介於三比一到十比一之間,這病症宜早治療,時間拖得更久就可能產生會致命的絞扼性疝氣,亦即發生腸壞死而併發敗血症的情形,先進治療技術下,疝氣手術只須在腹股溝處開個約1公分長的小傷口,有時甚至更小可至0.6公分,就能解除痛楚,不需住院。

腹股溝疝氣(另一個解剖名詞為鼠蹊部疝氣)也是俗稱的墬腸或脫腸,意指疝氣發生在腹股溝部位,而腹股溝指的就是在腹部和大腿交接處靠近腹部的一個管道,這個管道在男生有精索通過,在女生則有卵巢圓韌帶通過,而疝氣意味著鼓起、鼓出、突出,所以腹股溝疝氣就是指在腹股溝部位有不正常的鼓起及腫大,男女皆會出現這個疾病,同時,這個疾病可出現在任何一個年齡層(新生兒到老年),腹股溝有兩側,兩側皆可能發生。

其病因乃是小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所殘留下來未消失的管袋狀腹膜,這個管袋狀腹膜有個解剖名稱叫做鞘狀突﹝processus vaginalis﹞,它由腹膜延伸出腹壁並走在精索或卵巢圓韌帶的旁邊,因此造成了腹腔和腹壁乃至陰囊有一個相通的通道,因此腹內的器官如腸子、卵巢或大網膜可藉由這個通道突出腹壁,有時甚至跑到陰囊,因疝氣的形成是藉著這個先天殘留下來的管袋狀腹膜,故屬間接型疝氣,不同於腹壁薄弱或缺損所形成的直接型疝氣(這個較常發生在老人家或是作粗重工作者),也因此,小孩腹股溝疝氣在治療上較直接型單純,不需修補薄弱的腹壁,只須在腹股溝處開個約1公分長的小傷口有時甚至更小可至0.6公分,在腹壁外面將這個通道隔絕,並去除此管袋狀腹膜,手術時間短且術後疼痛時間也隨著年紀越小而越短,常常在第二天小孩就會蹦蹦跳跳,一點也不痛苦,也就是恢復較快,同時也較少復發,不需住院,但仍需細膩的手術技巧,故宜找專門的小兒外科醫師手術。

臨床上對不會表達自己的小孩,其早期發現全仰賴照顧者的警覺性,同時很多疝氣的症狀是出現在一歲以內的小孩,其中又以新生兒為高峰期,一開始出現的症狀,以腹股溝或是陰囊腫大最多,有的則是一出現的症狀就是腹賬、嘔吐、哭鬧不安等等腸阻塞的症狀,也有的只是比較會哭鬧,典型的就是父母親在為嬰幼兒換尿片時,當小孩哭鬧或用力的時候,可見到其腹股溝有明顯的鼓起,而安靜平躺或一覺醒來後,該鼓起就消失不見,大一點的小孩則是一天下來父母親為其洗澡的時候會看到腹股溝的地方有鼓起腫大,有的甚至會掉到陰囊造成陰囊大小邊。

小孩腹股溝疝氣很容易發生嵌閉的情形,這也是小孩要儘早動手術的主要原因,嵌閉也就是卡住,意即腹內器官無法自動退回到腹內,此時不僅疼痛難挨,甚而會引起腸阻塞,若時間拖得更久就可能產生會致命的絞扼性疝氣,亦即發生腸壞死而併發敗血症的情形,此時治療上會困難許多,同時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年紀愈小的小孩愈易發生嵌閉(60%發生在6個月內的小孩),同時常發生在半夜,會急壞家裡所有的人,又,較小的小孩常無法表達疼痛,為免嚴重的後果產生,更宜儘早動手術。

即使是新生兒更是要早動手術,只要是技術純熟,手術時間反而更短,傷口更不見疤痕,術後併發症並未比其他年齡層高,筆者的經驗,是新生兒除不僅更易發生嵌閉性疝氣外,且當發生嵌閉性疝氣時,其後果都比其他年齡層嚴重,容易併發敗血症或睪丸壞死。

本文作者【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
疝氣與陰囊水腫
小明的母親帶著小明來就診:「蔡醫生,我們小明才剛滿月,昨天哭鬧時,突然看到他右側腹股溝的地方突出來1個腫塊,這個腫塊甚至延伸到了他的陰囊,這是不是就是人家所謂的『疝氣』啊?要不要開刀呢?」
的確,這就是最典型「疝氣」的表現,在哭鬧或上大號等增加腹壓的動作時,腸子就會往腹股溝突起,甚至往下掉落到陰囊的部位,所以俗稱「墜腸」或「脫腸」,等到寶寶安靜睡著而腹壓減少時,腸子又可推回腹腔內。
於是我向母親解釋:「沒錯,這就是疝氣,為了防止腸子掉入疝氣袋造成『嵌閉』的現象,也就是掉入的腸子在疝氣袋的入口端被嵌住,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甚至造成腸子失血而壞死,應盡早開刀。」小明的母親接受了我的建議,帶著小明轉到小兒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終於「根絕」了疝氣的後患。

疝氣與陰囊水腫都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小兒泌尿生殖器官的先天異常。據統計,大約有1~3%的小孩有疝氣,至少1/3的病例都是在6個月以前發現,男與女的比例為8:1,右側與左側之比為2:1,其中16%為雙側的疝氣,早產兒疝氣的比例更高達13%。陰囊水腫發生的比例較疝氣更高,根據文獻報告,在新生兒高達1/3的人或多或少有陰囊水腫,只不過大多數新生兒的陰囊水腫都在1歲以前自動消失。

為什麼會發生疝氣和陰囊水腫呢?
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原本丸是形成在後腹腔的,丸的下方有丸引帶與陰囊相連。在胚胎期3個月大時,一部分骨盆腔內的腹膜就會隨著引帶向腹股溝凸出而進入陰囊,這個腹膜的突出稱為「腹膜鞘狀突」。在胚胎後期,這個腹膜鞘狀突就成為丸下降到陰囊的「通道」,在丸引帶的「指引」之下,丸延著鞘狀突下降到陰囊(圖10-1)。
大約在出生時,腹膜與陰囊間的鞘狀突應該會自動閉合,如果閉合失敗叫做「開放性的鞘狀突」。若洞口過大使腸子或其他腹部內器官足以通過,使鞘狀突內包含一些腸子或其他腹內器官,則叫做「疝氣」(圖10-2);若鞘狀突的洞口較小,只容許一些腹腔內的液體通過而進入陰囊,這種狀況則稱為「陰囊水腫」或「陰囊積水」(圖10-3)。早產兒因各器官發育尚未完全,有較高的比例發生「開放性鞘狀突」,所以發生疝氣或陰囊水腫的比例自然較高。
另外,有一些後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陰囊積水,如:陰囊受傷、丸炎、副炎、腎病症候群、鬱血性心臟病及正接受腹膜透析治療等。
如何區分疝氣與陰囊水腫?
由於疝氣與陰囊水腫二者之間的處理方法相差很多,所以區分二者是非常重要的。陰囊水腫因為鞘狀突中充滿水分,所以陰囊摸起來是圓而光澤富彈性的,通常摸起來並沒有不舒服的疼痛感。若在暗室中以燈光照明,可以看到陰囊有透光的現象,同時也可觀察有無丸或腸子存在。若是疝氣,則可在腹股溝、陰囊或大陰脣處摸到或看到突起,尤其在小孩哭鬧或用力時,特別容易看到,通常腹壓恢復正常時,突起又會自然消失。有時,父母親在家中觀察到疝氣的現象,但到醫院時又已消失,這時候有經驗的醫生可在腹股溝處摸到像2層絲綢摩擦的感覺,這是摸到開放性鞘狀突的感覺。
值得特別注意的2點是:1疝氣與陰囊水腫是可以同時發生的,所以如果發現患孩有陰囊水腫時,還是要注意有沒有伴隨疝氣一起存在;2有6%的疝氣會伴隨著丸也未下降,所以特別注意丸的存在與否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疝氣或陰囊水腫時要怎麼辦呢?

一般的疝氣都是很容易推回腹腔的,但是有1種特殊的情形叫「嵌閉」的疝氣。這是因為腸子掉到疝氣袋中後,被緊緊地卡住而造成腸子的血液循環不良,小朋友往往會哭鬧不安而伴隨著嘔吐、腹脹等腸阻塞的現象,疝氣突起處會有壓痛、紅腫的現象。如果這種疝氣不能成功地被推回腹腔中,應考慮立刻緊急開刀,以免造成腸子的壞死(彩圖六)。

新生兒男嬰幾乎高達1/3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陰囊水腫,大部分的病例在1歲以前會自動消失,但是1歲以上若仍持續存有陰囊水腫,或陰囊水腫合併疝氣發生,則應該考慮手術治療,早產兒的疝氣手術可在出院前執行。在治療嬰兒期的疝氣時,應注意對側是否也同時有疝氣,據統計,高達60%的嬰兒對側也有開放性鞘狀突;對於較大的小孩,對側有開放性鞘狀突的機會就少了很多。開刀的方法是在腹股溝處開1個很小的傷口,將連接腹腔與陰囊的鞘狀突關閉即可。


家屬常常會問:「疝氣可以不開刀嗎?」
疝氣的治療一般建議唯有手術一途,換言之,疝氣不可能自動消失,一旦診斷有疝氣,為防止有1天發生上述「嵌閉」性疝氣,應考慮盡早開刀。相反地,大多數的陰囊水腫都會隨年紀增長而消失,只有1歲以上仍持續有陰囊水腫,才考慮開刀。





**************************************************************
幼兒不明原因哭鬧~不易被察覺的「小兒疝氣」
「我的小孩有疝氣,吃藥或者可用其他方法能好嗎?」「開刀、麻醉會有危險嗎?」「小孩那麼小!要不要等小孩大些,能配合後再開刀?」「疝氣不都是男生才得到嗎?為什麼我女兒會有疝氣?」疝氣分為直接型、間接型二種,直接型常見於中老年人。小兒疝氣95%以上屬間接型疝氣,俗稱「脫腸」或「墜腸」,是小兒外科手術中最常見的疾病,約占總手術的五成至六成。
小兒疝氣形成的原因,是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期間,睪丸旁有一腹膜的延伸稱為「腹膜鞘狀突」,伴隨著睪丸由腹腔向下延伸至腹股溝再進入陰囊,形成腹腔和陰囊相通的管道,而女生的腹膜鞘狀突則是由腹腔延伸至大陰唇處。
嬰兒大部分在出生後,會逐漸關閉此通道;部分未封閉者,腹腔內如小腸、大網膜等會經由此通道進入腹股溝,甚至到了陰囊,就形成了疝氣,「脫腸」的命名由來就是這原因。女生的疝氣囊沿著圓韌帶向下,一旦開通,也會產生疝氣,但嚴重時可能合併卵巢、輸卵管甚至子宮掉入疝氣囊內。
小孩因哭鬧、咳嗽、排便或運動造成腹部壓力大增,使得腹腔內的小腸、網膜、卵巢或腹水順著鞘狀突推進到疝氣囊內,產生腹股溝或陰囊突出腫塊,為最常見的情形。
此時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叫痛,較小的嬰幼兒則會不明原因的哭鬧,若停止哭鬧或運動,疝氣內的腸子會因腹壓下降而縮回腹部、腫塊消失。
由於腫塊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父母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察覺,而是在小兒科門診接受例行的預防針注射、學校健康檢查,或孩子哭鬧不安送急診求治時才被發現。





***************************************************************

寶寶肚臍為何會凸起來
寶寶肚臍凸起,醫學上稱為臍疝,是由於腹壁肌肉和腱膜在臍部遺留下來的先天性發育缺陷,使腹膜等組織從臍環向外突出而形成疝。當寶寶咳嗽、哭鬧使腹內壓增高時,臍部出現凸出的球形腫塊,用手輕壓就可以使它回到腹部,同時,還可以聽到咕嚕咕嚕的響聲。一般孩子臍疝大多在一周歲可以自然愈合,但如果缺損口大於1厘米,孩子的年齡又在6個月以上,就應該在家中採取一些簡易的措施來加速臍疝的愈合。
一種辦法是用硬幣(先在皮膚上襯一塊軟布)或半個乒乓球凸面壓緊肚臍並固定,使肚臍不凸出,可加速它的愈合。另一種方式可以用醫用膠布或繃帶進行固定。在粘貼膠布之前,先在皮膚上塗一些安息香酸酊以保護皮膚,應半個月換1次。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臍部下陷,使臍疝的缺損口合在一起,以便於臍疝的愈合。這種方法一般在3個月左右就能見效。
如果用了這兩種方法臍疝仍不見好轉,就應通過手術來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