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腸套疊

腸套疊
嬌憨稚嫩的小寶寶總是極易感染各種病症,因為無法與寶寶溝通,所以往往不知不覺中延誤了病況;其實,倘若能及早注意一些細微的初期徵兆,寶寶就能免許多皮肉之苦了。
初生寶寶常有的腸胃疾病
腸套疊

徵狀
˙
陣發性哭鬧
˙
草莓果醬狀血便
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病症,好發期為出生後第五~十個月,其外型有如望遠鏡般,為某段腸節套入另段腸節內所致;其中,由於腸子的通路變窄,而致使食物無法順利通過,一段時間後,腸管會腫脹、壞死,造成發燒、腹部僵硬及呈現毒性徵狀等,不可不慎。
至於
腸套疊的臨床症狀,李俊賢醫師表示,多半以嘔吐和草莓果醬狀的血便最為常見,因腹痛所引發的間歇性哭鬧與煩躁不安等狀況亦也不少,此外在腹部,應可檢測出一類似香腸狀的腫塊;但李醫師也提醒您,由於有無腫塊的判斷不易,所以一有些微的徵兆,還是應儘速送醫診治為佳。




*************************************
漫談腸套疊
台北榮總小兒部 賴縵光醫師
前言
腸套疊 ( Intussusception ) 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乃指某段腸管凹陷入於其遠端的腸管中,是消化道阻塞鑑別診斷中很重要的一項;常見於三個月至六歲之兒童,約 80%病例發生於一歲內;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二倍,目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盛行有關。
臨床症狀
典型的症狀為突發的痙攣性腹痛,常併有嘔吐,嬰兒顯得躁動不安,雙腿屈曲。當陣發性疼痛過後,病人會顯得倦怠、蒼白或出冷汗。另外於發作幾個小時後,可能會出現粉紅色果膠樣大便 ( currant jelly stoo1 ),在腹部可摸到類似香腸之質塊(mass) ; 有時作肛診亦可見手套上有血性黏便。臨床症狀以嘔吐最常見(83%),其次是血便(75%),這包括了果膠性血便、肛診及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腹痛或煩躁不安(73%),腹部腫塊(50%)1。臨床上如有上述症狀出現,診斷當然容易;但具備三項或以上症狀者僅達68%1,而亞急性(症狀持續在三天以上至二星期間)或慢性腸套疊(超過二星期以上)病兒的症狀則沒有這麼典型,通常只以單一症狀來表現,症狀毫不典型,常常只以間歇性腹痛為表現,或只顯不安與焦慮;一般來說症狀大多輕微,一天內可能只有一至二次發作,剛開始家長並不在意,求診時亦多被認為是腸胃炎、腹脹或便祕所引起,作血液檢驗或腹部X光檢查亦大多正常 ; 另外有些只以嘔吐為症狀,嘔吐物不一定含膽汁,剛開始可能被診斷為胃炎、胃食道逆流或上消化道阻塞,甚至被安排做了消化道攝影或內視鏡檢查,依然無法查出病因,診斷十分困難。但若有考慮到腸套疊的可能性而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便能早期診斷而真相大白。因此要是臨床醫師的警覺性不夠或經驗不足,則容易延誤了治療的時機,導致腸穿孔或敗血症等併發症,或作了很多不必要的檢查。
診斷
臨床症狀: 腹痛或煩燥不安、嘔吐、血便、腹部腫塊。
身體檢查: 可能摸到腹部腫塊,肛診亦可見手套上有血性黏便。
腹部超音波檢查,診斷率很高,除了少數情況如:嚴重腹脹、嬰幼兒嚎哭不止外,超音波診斷之準確率幾乎高達100% 。其診斷要點為:1.腹部發現一段距離具靶子( target-like ) 之圖形;2.腸尾端發現一個圈餅 (doughnut-like)之圖形; 3.target 圖形之外環厚度大於0.6公分; 4.上述之圖形為持續性,意即沒有腸蠕動情形發生。

腹部X光檢查: 隱約發現右上腹部有一質塊影像 (mass shadow),另外腸氣佈滿於左側。
治療
目前現行之治療方式,包含灌腸(又分三種: 1.鋇劑灌腸; 2.食鹽水灌腸; 3.氣體灌腸)或手術治療(徒手復位或切除壞疽之腸子)。一般來說,急性腸套疊症狀若發生在四十八小時內,可先嚐試灌腸; 如果臨床上沒有毒性症狀如脫水、倦怠、休克等和腹膜炎症狀 (peritoneal signs,如腹部腫脹、瀰漫壓痛、反彈痛等),則不論發病時間長短都可以先嚐試作灌腸。若腸子血液灌注不佳,因可能已發生壞疽,則不建議灌腸,應直接以手術治療,以免灌破腸子,造成危險。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手術進去很驚訝的是竟然找不到腸套疊,但若仔細觀察仍可以發現靠近迴盲瓣附近的大腸壁有紅腫現象,這是由於病兒經全身麻醉後腸壁肌肉的放鬆而自動解離復位,這時只要檢查有否導引點即可。
灌腸治療
一、鋇劑灌腸:在北美洲仍為腸套疊之標準治療方式,但禁止用在以下情況:1. 腸穿孔; 2.腹膜炎 3.腸阻塞過久。成功率約 75%-80%。優點是:可做為診斷兼治療;缺點是:需暴露在幅射線中,而為人所詬病。
二、食鹽水灌腸:此方法始於19826。方式與鋇劑灌腸雷同,只是鋇劑換成是生理食鹽水。所需時間約數分鐘至一小時3,所需之壓力約 50-90mmHg(可高達124 mmHg),所需之水量約為300cc-720cc2。成功率達85%-95%2,3。有許多優點,諸如:1.無放射線暴露之虞; 2.可全程追蹤質塊之變化; 3.若有腸穿孔,腹腔中就可見有腹水堆積,可立即偵測出來; 4.可就近監測病人之生命徵象,減少危險之產生2。而其唯一之缺點是需要有經驗的人來操作。是目前被認為最具有發展前景之治療方式,可能取代鋇劑灌腸以減少放射線之危害。
三、氣體灌腸:始於19597,在中國大陸已被廣泛使用8,乃灌空氣入腸管,在放射線下監測腸管之變化。所需之壓力約 80-120mmHg,所需時間約三分鐘,成功率約79.6%9,10。其優點是:1.便宜,不需特殊儀器; 2.不會造成治療床一片混亂或淹水; 3.耗時短(因氣體會填充任何空間,而液體則會沈積於低位); 4.若造成腸穿孔時,較不會造成糞便外洩至腹腔,因此較不會造成腹膜炎,相對可減少術後之併發症10。而其缺點是1.有小腸阻塞時不能用; 2.無法顯示出導引點,而無法找出真正之病因,故只能治標; 3.可能產生壓力性氣腹(tension pneumoperitoneum),有生命危險,需緊急做穿刺抽出氣體,以免危及生命安全10; 4.仍需暴露在少量之放射線中。
手術治療
適應症為:1.灌腸失敗,無法解除腸套疊或導致腸穿孔時,需緊急開刀; 2.病人狀況差,如休克、腹膜炎等; 3.懷疑有導引點; 4.非好發年齡層者; 5.多次再犯者。
討 論
腸套疊之結構,絕大部分是迥腸套結腸(80%),少數是迥腸套迥腸、迥腸套迥腸及結腸。常見於三個月至六歲之兒童,通常超過三歲則發生機率大減;其中約80%病例發生於一歲內,尤以 59個月大時最常發生,此階段之病因多為原因不明;然而新生兒或年紀較大之幼兒發生腸套疊,則多因解剖學上的異常所引起,如美克氏憩室、腸息肉或腫瘤、寄生蟲、病毒感染致淋巴結增生、腸血管瘤、異物和複製腸管等等1。根據統計,大約有5%的腸套疊病例與解剖學上的異常有關;在二歲以上的小孩腸套疊,一般都因解剖學上的異常而來,而大於五歲的病例中,則以淋巴瘤最常見。而患童之兄弟姊妹有3% 之機率罹患腸套疊,故有人懷疑另有環境因素影響或有遺傳傾向。目前本院對兒童腸套疊之治療方式採食鹽水灌腸法,成效卓著。若需開刀者,預後亦佳,很少合併後遺症。而抗生素之用法,一般不建議常規使用,通常是用在懷疑合併有感染時才用。而治療過程中需有充足之水份補充,否則也容易造成死亡。據國外統計,經灌腸復位術成功後發生復發者約 10%,而手術做徒手復位復發者為2-5%,若手術時要切除腸子則很少復發11。不論是急性或慢性腸套疊,若臨床上並沒有絕對禁忌,均可以嚐試作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灌腸,一樣會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要注意的是,對於反覆發生腸套疊之病兒一定要考慮有無導引點(leading points)。故提高警覺,及早送醫,及時的診斷與治療將可大大地降低腸套疊之威脅。




****************************************************************
小兒腸套疊
最近更新 2011.5.20
   
    小兒科醫師每當遇到肚子痛來就診的幼兒,時刻都會警覺到小兒腸套疊的可能性,由此可見這疾病的重要性。 小兒腸套疊如果儘早診斷,大部分都可成功地使用內科治療,減少開刀的機會。通常在早期會表現典型的哭鬧型態,若父母能對其有所認識,才能收集到可信的病史,幫助醫師儘早做正確診斷。
 
    小兒腸套疊是一段近端腸子套進遠端腸子內腔造成腸阻塞, 通常是小腸套進大腸,套進時間太久腸子會壞死,引起腸穿孔、腹膜炎。發生的原因,祇有5%到10%的病例腸子發現有解剖學上的異常,如腸子長美克爾憩室、息肉,其他的病例原因不明,因小兒腸套疊有流行的現象,推測可能和病毒感染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紀,以三個月到三歲較常見,特別是六個月到一歲的健康嬰兒。典型的臨床表現開始是一個約三個月到三歲的健康寶寶實突然發生陣發性的哭鬧(間歇的哭鬧, 兩次哭鬧間隔時間稍有規則性,即每間隔約固定的短暫時間就開始哭鬧),接著可能有嘔吐的情形,最後可能會排出類似草莓漿的血便。
 
    如果三個月到三歲的幼兒,表現典型的三合一症狀:陣發性的哭鬧、嘔吐,加上腹部檢查發現右上腹內有一香腸狀的硬塊,即能診斷。如已到排出草莓漿狀血便的地步,臨床要診斷腸套疊應無困難, 但相對地此時用鋇劑灌腸進行腸套疊解除術成功機會也會降低,失敗的病患必須接受外科手術。 (鋇劑灌腸解除術是由肛門灌入鋇劑藉著鋇劑產生的推力,將套進的腸子推出。其原理類似輪胎打氣)。所以最好能在開始陣發哭鬧時即警覺到此疾病的可能性, 趕快藉腹部超音波做正確的診斷,腹部超音波檢查相當迅速而且診斷率很高約90%到100%,如此才能增加鋇劑灌腸解除術成功的機會。如果利用鋇劑灌腸解除術失敗,或診斷時已有腸穿孔、腹膜炎就必須接受外科手術。最後要提醒家屬在鋇劑灌腸解除術成功後,大約有5%到10%的病患會復發,所以出院後若再有間歇性哭鬧務必儘速回醫院檢查。




************************************************************
小孩子肚子痛的情況非常常見,其中常被家屬忽略而延誤就醫甚至導致併發症的,就是腸套疊。腸套疊顧名思義就是一段腸子跑到另一段腸子裡面,最常見的為迴腸套結腸。在台灣的真正發生率並不清楚,一般國外的統計發生率約在千分之一至四之間。
 
導致腸套疊發生的原因大多無法得知,推測可能與腸道淋巴結腫大所造成之異常蠕動有關,也可能在病毒感染,胃腸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後發生。只有少部分可能是其他疾病所造成,如過敏性紫斑、腸息肉、腸憩室,甚至是一些腸道腫瘤或手術所造成。
腸套疊比較困難的是在診斷,因為腸套疊大多發生在較小的小孩,據統計百分之六十的病例發生在一歲以下的小孩,而百分之八十的病例發生在二歲以前,且男生為女生的四倍。在這個年紀的小孩言語的溝通能力不佳,當身體有不適時多以哭鬧來表現,就醫時端賴家屬所提供之訊息來加以判斷。
腸套疊有三個典型症狀:間歇性腹痛或哭鬧、果漿樣的大便,再加上腹部摸到香腸狀腫塊,但真正如此典型的病例卻相當少見。大部分的病人只有間歇性的腹痛哭鬧,或伴隨噁心嘔吐,必須依賴醫師的高度警覺性,並予以腹部超音波及肛診等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一但懷疑有腸套疊,腹部超音波是最方便,診斷率最高的工具。腸子套疊處在超音波下會呈現出「箭靶」(target)或者是「偽腎」(pseudo-kidney)之特徵。確定診斷後,必須立即到放射科安排下消化道攝影,利用顯影劑所造成之液體壓力,或是利用特殊儀器灌空氣,以空氣壓力幫助腸套疊復位。由於空氣較無污染性,空氣復位灌腸已經較顯影劑灌腸腹位普遍很多了。
通常在發病24小時內,大多可以復位成功而且少有併發症產生,但仍須注意有無復發,因為復發率可達10%。如套疊時間太久,放射科復位不成功或有腸壞死穿孔的情況發生,則必須以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根據套疊狀況而有很大不同。90%以上的病人只需將套疊的腸子推開復位即可,術後恢復快,大部分在一週內可出院。少數患者套疊的腸子已經壞死,甚至穿孔導致腹膜炎,此時腸子切除、甚至腸造口都有可能。另外有合併腸息肉、腸憩室、或是腸道腫瘤者,將套疊的腸子推開復位後,也必須將這段不正常部位切除。這類病人術後恢復較慢,大部分需一週以上才可出院。
腸套疊雖然大多原因不明,但有人注意到似乎在春天及秋天感冒流行季節較多。家長多注意小孩子的異常腹痛,再加上臨床醫師的警覺,才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小孩哭鬧 腸套疊痛難耐
更新日期:2008/10/12 07:30 記者苗君平/梧棲報導
   4歲蔡小妹最近一直哭鬧,家長以為感冒造成,久治不癒,前往台中縣童綜合醫院求診,才發現是「腸套疊」;院方表示,近來已發現6個類似病例,大部分是呼吸道感染,引起腸子或腸隙膜淋巴結腫大所造成。(錯誤診斷,腸套疊不是因為呼吸道感染造成的,這醫院中的西醫師必然畢業於台大,受教於西毒老賊。)
   小兒科醫生郭敏勇指出,所謂「腸套疊」是指腸子前段套入後段的腸腔內,產生腸黏膜腫脹及腸道阻塞,如不儘早診斷治療,腸子會缺血壞死,短期內會發炎、穿破,甚至引起腹膜炎與敗血症,危害到患者生命。(這是給西醫治療後才會發生這種結果,給中醫治是一劑處方就足夠了,快速與得當的治療,根本就不會引起腹膜炎跟敗血症。)
   他說,腸套疊症狀是肚子痛、腹脹、嘔吐,與感冒症狀雷同,加上幼童只會以哭鬧表達身體不適,很容易被誤診,腸套疊嚴重時會有草莓果醬樣的血便,治療上可採用內科治療使用的生理鹽水或水灌腸方式,若是內科無法處理,就必須開刀治療
   他表示,腸套疊如發生在6歲以下的幼童,大部分是呼吸道感染引起,好發在季節交替,如果發生69歲可能是腸病變,要判斷是否腸套疊,只要安排超音波檢查,就可從腸影像看出端倪。(西醫不知真正病因在哪?其好發於季節交替時,是因為此時節的日夜溫差太大導致。)
  他說,4歲蔡小妹妹肚子就是因此痛哭鬧不已,經外科手術將腸子「逆勢擠出」,同時把闌尾切除,才解除腸套疊的危機。(小題大作的西毒治療法,中醫治療這種病是手到擒來,無一不好,原因是本來就是很簡單治療的病啊,是被不正確的醫學弄得複雜起來了。)
台大醫院能治嗎?
     這就是經方中的小建中湯症,我們中醫利用加倍的白芍劑量,就可以將小腸套疊問題解決,何須開刀治療,小題大作治療的結果就是讓小孩從此病痛不斷,針灸穴位可以選足三里,公孫,內關,如果針後仍痛,就再加針關元穴,給小孩施用針灸時,只須單刺,不用留針,而診斷方式非常簡單,大家只要看小孩的鼻子,如果出現青色,就代表腹痛,因為鼻子是土星位就是指腸胃部位,青色主痛,中醫的望診就可以確診痛是來自小腸,當針灸後,疼痛必緩,服用小建中湯後,當晚必排出腸氣,就是會放屁啦,然後第二天中午就胃口大開,又去玩耍了。
    我治療過許多這種案例,結果都是第一劑服完後就見到效果,約五年前英國很有名的樂團,叫做Bee Gees,他們的Keyboard手,就是因為小腸套疊在一起,造成半夜腹痛,於是緊急送到邁阿密醫院,當時美國西醫就決定必須緊急開刀治療,結果是開刀時,病人就因為開刀而死在手術臺上,這件當時轟動全美國的案例,我想大家都記憶猶新,但是台灣的台大老西醫教授就是裝做不知道,還是繼續教育下一代錯誤的知識害人,真是老而不死,謂之賊。
    會得到這種病的原因是受寒,小孩在睡覺時,會踢被子,一旦睡到半夜,肚臍沒有被蓋住,寒氣就會趁虛而入,而肚臍是中醫學中陰陽交換的處所,非常敏感,一旦遇到寒氣,就會受到傷害,當寒冷的氣溫從這裡進入腹腔後,寒則縮,於是小腸就容易套疊在一起,這時我們中醫利用加倍劑量的白芍,將阻塞在靜脈的血管中的血,導向心臟,利用桂枝與炙甘草二者配合,能發心陽的功能,將炙熱的動脈血液,輸送回小腸,當小腸外面的血液循環恢復後,套疊就解開了,我們再利用甘能緩之的道理,就是加入麥芽糖,來緩解腹部的疼痛,生薑可以散去因為小腸阻塞而造成胃中的停水問題,最後加入大棗,來增潤腸胃的津液,這個處方我們經方家已經延用至少有二千年以上了,怎麼會說沒有證據證明它有效呢? 讀者聽完我的解說,從病因到治療,完全不須要X光檢查,也不須灌鹽水,更不須要開刀,之所以會如此簡單,就是因為已經經過千年以上的驗證經驗了,連處方都不須要做任何更改,病人在喝完第一碗藥後,就會恢復過來的,請問大家,在給西醫開刀之前,你先給你的小孩服用此方,有何損害呢? 不要因為反對中醫而做出無知的反對,受苦的將是你的寶貝小孩啊。
 
漢唐中醫 倪海廈謹記於佛州桃花島20081012




******************************************************************
淺談小兒腸套疊
小兒外科 林釗佑主治醫師 謝建勳主任
腸套疊是小兒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雖然常見,但是由於發病初期的症狀和胃腸炎極類似,造成診斷不易,而且若延遲就診,恐有腸壞死或穿孔的危險,所以大家不可不知。
腸套疊好發於春夏季節交接和初冬時期,正是胃腸炎和流行性感冒盛行的時候,而腸套疊雖然至今仍不清楚其真正的致病因素,不過和上述病毒感染有相當大的關連,因為一般嬰兒特發性腸套疊的起點並沒有特殊的病灶,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腸蠕動和收縮不協調,導致近側腸子套入遠端腸子中而引發腸套疊。
典型的腸套疊好發於一歲以前,以五至十個月大的嬰兒最多,其症狀主要有三項,即腹痛、嘔吐及解血便。腹痛的特徵是突發且呈週期性,大約每隔十至二十分鐘發作一次,小孩呈現哭鬧不止、臉色蒼白流汗、兩腳蜷縮至腹部,幾分鐘後腹痛消失而呈現平靜無恙或倦怠嗜睡。第二個症狀是嘔吐,嘔吐是腹痛的伴隨症狀,初期是吐奶,但後來可能是含膽汁的嘔吐。最後是解血便,這是由腸黏膜出血和腸黏液混合而形成,看起來很像草苺果醬。
診斷腸套疊除了上述的症狀外,有些更可在右上腹部摸到腸套疊形成的硬塊,不過有些小朋友並不一定有上述典型的症狀,因此本院一般都會用超音波來幫助診斷,暨快速又無侵犯性,並且診斷率極高,正確率約在九成五以上。
治療腸套疊一般以鋇劑或食鹽水灌腸回復術為主,本院每年約有二十位患者接受灌腸回復術,成功率約在九成左右,比國外五成到八成的成功率來得更高,不過有一些情形,並不適用灌腸回復術,而應該採取開刀治療,像病人已有腹膜炎的症狀,或是發病時間太久且有明顯全身狀況不穩定的情形。另外灌腸回復術失敗時,也必須立即改採開刀治療。至於復發性腸套疊或年齡超過二歲,懷疑有特殊病灶導致腸套疊的病人,則可先嘗識灌腸回復術,以後再施行常規手術即可。
一般腸套疊的預後良好,復發的情形也不高,但是若延遲診斷及治療,則易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若有疑似症狀,宜速到有小兒外科的醫院求診才是上策。




*******************************************************************

腸套疊

台北榮總小兒外科錢大維醫師
一個八個月大的男嬰,半夜裏突然醒來大哭大鬧,嘔吐,旋即安靜。一會兒又開始哭鬧,如此反覆不停,而且嘔吐愈來愈厲害,同時又排出血便。當你聽到如此的病史,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腸套疊了。
定義: 所謂腸套疊就是一段腸子套進遠端的腸子內。
發生率、年齡、性別及季節差異: 腸套疊通常發生於健康狀況良好的嬰兒。一半以上發生在一歲以下,尤以五個月到九個月之間最多。男性約為女性的 15 倍。每一千個嬰兒中,有1.54個會發生這種疾病。春、冬兩季發生的機會較多。
原因: 腸套疊形成的原因目前尚末完全明瞭。一般認為在下列情況下容易造成一個導引點(leading point) 而引起腸套疊。
1.
急性腸炎 : 易引起腸蠕動加快及迴腸末端淋巴組織增生,形成導引點。
2.
上呼吸道感染 : 引起末端迴腸淋巴組織增生。
3.
5%的病人,尤其是較大的小孩,可能由下列病灶形成導引點 : 如梅克耳氏憩室、息肉、胃粘膜異生、淋巴瘤、血管瘤等 。
4.
腹部或後腹腔手術後 : 如魏氏腫瘤(Wilms' tumor) ,神經胚細胞瘤、巨腸症、肛門閉鎖症等手術後。這種腸套疊大部份發生於小腸,其原因不明,不一定和手術中觸摸腸子有關。
病理機轉: 腸套旦發生的部位90 %在近迴盲瓣(ileo-cecal valve),此為迴腸和結腸的套疊,6%為小腸和小腸套疊,其餘的是大腸和大腸的套疊。也可能同時有數段發生套疊。由於套疊的腸壁血液循環受干擾,靜脈及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液外滲,造成腸壁組織壓力增高,當壓力超過動脈壓時,整個腸壁的血液供應就被阻斷而造成腸壁壞死。
臨床症狀: 病童每隔530 分鐘會有週期性的哭鬧,繼而發生嘔吐和血便。這種特徵性的血便乃由帶血的組織滲液、腸粘液和大便混合而成,像葡萄果醬(currant jelly)一樣。
理學檢查: 85 %病童的腹部可摸到香腸樣的塊狀物,通常在右上腹部肝臟下緣。肛檢有時可觸覺到套疊腸子的末端,手套上也會沾著血便。套疊時間拖延較久時,病童則會呈現虛脫、頻脈、發撓、腹脹甚至休克。若腸子已壞死,腹部會有壓痛及腹肌僵直等現象。
X光所見: 初期腹部X光檢查大多正常。晚期的病人可見腸阻塞的現象。有的病人可能呈現一些輕微的變化,如 :
(1)
盲腸或昇結腸內氣體消失。

(2)
昇結腸縮短。
(3)
塊狀物週圍環繞著腸氣。
(4)
末端迴腸的氣體如同" U " 字狀。
(5)
套入的腸子和腸系膜堵住了腸腔,呈現鸚鵡嘴的形狀。
治療:甲、一旦懷疑是腸套疊時,應立即給予支持療法,包括 :
1.
禁食及插胃管引流。

2.
給予靜脈輸液,改善脫水狀況。
3.
若有發高燒或懷疑已有腹膜炎時,應給予抗生素。
乙、若病人無休克或腹膜炎的跡象,可先嘗試作鋇劑灌腸(Barium enema) ,但應注意下列幾點:
1.
通知開刀房,如灌腸失敗,可立即手術。

2.
操作前可先給予短效鎮靜劑。
3.
從肛門插入導尿管,打上氣球,以膠布固定於臀部。
4.
鋇劑容器離檢查抬高度在3英尺至3英尺6英之間。
5
.在螢幕透視中,若鎮劑停止不動,不可用手擠壓腹部,以免造成腸穿孔。如停留一處十分鐘不動,應停止操作,施行手術。
6.
40%80 %的病人可經由鎮劑灌腸復位。復位後應在醫院繼續觀察24 小時,如懷疑復發或復位不完全時,應再作鎮劑灌腸攝影。
丙、手術治療適用於下述病人
1.
休克或有腹膜炎的跡象。
2.
鋇劑灌腸無法復位者。
3.
鋇劑無法到達末端迴腸,尤其是6歲以上的病童應懷疑是否有淋巴瘤。
手術前應給予病人適當的輸液、血漿或全血,改善病人脫水的現象。手術通常由右側臍下橫切的傷口進入腹腔,以食指及中指將套疊的腸子慢慢地擠開。切忌從兩端拉扯,如此容易導致腸破裂。復位後應作闌尾切除。如復位不易,則予切除並作吻合術。
預後: 經鋇劑灌腸復位後有4-6%的病人仍會再發。年齡較小者可再嘗試鎮劑灌腸,年紀較大且懷疑有病灶形成導引點者,應手術探察。
如病發後 12 小時內能得到適當的治療,無論是鎮劑灌腸或手術,都能迅速康復。合併症或死亡的發生,都是延誤過久或處理不當而引起。





****************************************************************
小兒腹部急症--腸套疊
小兒急診科 林錦春 主治醫師
廖小妹是一位十一個多月大的小朋友,因為哭鬧不安及解血便被帶來本院急診求診,經問診及身體檢查後,由於擔心為腸套疊,故幫小朋友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一段具靶子似( target-like ) 之圖形,緊急會診小兒外科醫師後,安排食鹽水灌腸後成功灌通腸子。
前言
腸套疊 ( Intussusception ) 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所謂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因而造成腸子的阻塞。大部分的腸套疊為迴腸-結腸型約佔80%90% ,盲腸-結腸型約佔15%,其餘較少見為小腸和小腸型的腸套疊。
腸套疊好發於三個月大至六歲之兒童,約80%病例發生於兩歲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四倍,其好發季節為春天及秋天。到目前為止腸套疊的發生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有腸胃炎,中耳炎,過敏性紫斑症(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上呼吸道感染,淋巴增生,Meckel 氏憩室,腸息肉,神經纖維瘤,複製腸管,血管瘤,惡性淋巴瘤與囊狀纖維化等。
臨床症狀
腸套疊主要有三大症狀,分別為腹痛,嘔吐及解血便。 其典型症狀為突發的痙攣性腹痛, 小朋友會一陣一陣哭鬧,每隔十至二十分鐘就會痛一次,腹痛時兩腳會彎曲至腹部, 但不痛時可以正常活動。此外初期嘔吐多為吐奶或食物, 但隨時間若腸子未解套, 就會漸漸出現黃綠色膽汁的嘔吐物。另外在幾個小時後, 約60%病例會解出草莓果醬顏色的大便, 之後病人也會漸漸顯得倦怠。迴腸-迴腸型腸套疊其臨床症狀比較不典型,多以小腸阻塞之臨床症狀為主。
診斷
在幫小朋友做腹部檢查時,約70%病例可摸到類似香腸之硬塊,多在右上腹摸到,且在腹痛時更加明顯。有時在作肛診也可見手套上沾有血性黏便,更能支持腸套疊的診斷。
若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高度懷疑為腸套疊,就可以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 腹部超音波診斷之準確率幾乎高達100%,除了少數情況如:嚴重脹氣或嬰幼兒一直哭鬧無法配合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若發現一段具靶子似( target-like ) 之圖形(圖一);腸尾端發現一個甜甜圈似 (doughnut-like)之圖形; 就可確定診斷為腸套疊。 除了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外,下消化道攝影也可以輔助診斷。
治療
在治療方面可以分為內科療法(鋇劑或食鹽水灌腸)及外科療法。如果腸套疊的症狀發生在四十八小時以內,可以先嚐試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約7090%病例可以灌通。但若腸子套住已經超過四十八小時,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成功灌通的機會約50% 。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約0.52.5%的機率會腸子穿孔。一旦小朋友已經出現休克、腹膜炎及腸子穿孔等症狀或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失敗,就必須立刻接受手術治療。
手術時會視腸子套住之鬆緊程度和腸壁發炎的情況,如果腸子已有壞疽的現象,就必須切除腸子。有時候在麻醉後,手術時找不到腸套疊,這是因為小朋友經全身麻醉後,腸壁肌肉會放鬆而自動解套,這時醫師應檢查腸子有無任何構造異常。
預後
腸套疊若在24小時內診斷及治療,其預後較佳,但若延遲診斷及治療,則易造成小朋友生命危險。腸套疊在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灌通後之復發率約為10%,而手術後之復發率約為2%5%
資料來源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8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