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透視兒童發展的奧秘/高麗芷著
孩子是搖籃裡的科學家,前庭系統早在寶寶在媽咪肚子裡時,就已經發展運作,如何使寶寶成為平衡感佳、反應靈敏、動作敏捷、情緒穩定的小寶貝呢?透過簡單的遊戲,刺激寶寶的前庭覺,讓他贏在起跑點,從玩耍中玩出大智慧。

零歲開始的平衡感
      
寶寶的平衡感與其前庭系統是否充分發展密切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前庭平衡可以說是與我們息息相關,不論是簡單的追趕跑跳碰、旋轉搖擺、吃飯洗澡到讀書寫字,甚至是喜怒哀樂等,都必須以前庭平衡為基礎,有了前庭系統充分的協調,寶寶才能做得輕鬆,玩得開心。提升寶寶的前庭平衡能力與方向感,在未來將能幫助寶寶穩定及調和情緒,所以父母可以透過簡單的遊戲,讓寶寶玩出聰明的未來。
前庭系統掌管平衡感
      
前庭系統是感覺系統之一,負責掌管平衡感,主要的功能為偵測地心引力,當個體進行加速或減速活動時,會調整頭部傾斜的位置,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在撞到東西或跌倒時能即時反應,保護身體,此外前庭系統還有促進其他神經系統發展的功能。它的運作器官是內耳的三半規管,裡面充滿了與神經細胞相連結的絨毛,當外在刺激產生時,神經細胞獲得訊息,便做出反應。

      
前庭系統在所有的感覺系統中,是最先成熟的。大約在嬰兒八、九週大時,內耳的平衡器官便以形成,並且開始運作。台北市立療養院復建科主任高麗芷表示,胎兒期所接收到的刺激主要來自母親的活動,當母親保持正常的活動,如散步、爬樓梯、做體操等,都能促進胎兒前庭系統發展,有助於寶寶未來對外界刺激輸入時發揮自動調節的作用,過濾掉不必要的刺激,或使寶寶對刺激更敏感。
父母是推動搖籃的手
       
適度的搖盪有助於前庭系統的發展,由於寶寶的前庭系統已經開始運作,不論是被人抱起、在大人懷中、搖籃內搖晃或是在娃娃車中搖動,都能感受到。父母親可以善用搖籃、娃娃車等設備,以輕柔的搖晃來緩和孩子的情緒,使他舒適安定,加強其神經抑制功能;或是利用鞦韆、旋轉轉圈等設備,以較快的速度搖擺、旋轉,使孩子興奮、開心,提高他神經促進的作用。稍大的嬰兒在能坐穩之後,還可以運用騎小木馬、乘坐電動玩具或溜小滑梯等方式來發展前庭系統,體驗上下左右搖晃及旋轉的經驗,對以後的學習能力與情緒安定都有助益。
     平衡感」是由前庭平衡覺、視覺、肌肉運動覺三者共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建立起來有關身體每一部份大小、重量、相對位置、速度、和曾做過動作等身體圖形的詳細腦內記憶,並非只是身體動作的協調。
原始的平衡感雖早在胎兒期就產生,但三者合一的能力表現,則是在寶寶六個月到十二個月大時才逐漸連結,這代表著小嬰兒在此時已具備了更多的能力去向世界探索,邁開新的學習腳步!若在此時給寶寶足夠的刺激,寶寶的發展會又快要好,長得像大樹一樣喔!
高麗芷主任:「爬多的孩子比較聰明」
      
幼兒從坐到爬的階段,就是大腦前庭的發展成果之一,爬行更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指標,不要小看爬行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它可是需要手臂、腿部肌肉的力量,頸部的支撐力,及由大腦發號施令的手、腿、眼的協調統合能力,還牽涉到空間方位的辨識能力,高麗芷主任說,除了爬行之外,搖擺、旋轉、跳躍的遊戲也是促進前庭平衡的重要動作,在反覆的激發、協調、修正中,可以逐漸造就平衡感佳、反應靈敏、動作敏捷、情緒穩定的小寶貝。
前庭平衡的過與不及
       
高麗芷主任說:「前庭反應失常又可分反應過度敏感或過度遲鈍」。因為前庭的功能是對重力和動作做反應,當過度遲鈍時,孩童特別喜歡有大量前庭刺激的遊樂,比如雲霄飛車、海盜船,在沒有得到足夠的前庭刺激時,就無法做出正常的行為;像走路跌跌撞撞,寫字歪七扭八等。
前庭反應過度敏感的孩子,對高低快慢的急速轉變會有太強的反應,會出現暈眩、噁心、嘔吐等症狀,因而害怕玩盪鞦韆、翹翹板、走平衡木、連學騎腳踏車都比別人慢。

    
高主任並強調,前庭系統失調時,也會造成語言上發展的遲緩,因為聽覺系統與前庭系統,兩者的神經接收器均在內耳,彼此要相互合作才能發揮功能,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在給予前庭刺激的感覺統合治療後,聽力大有進步,這說明了前庭系統與聽覺系統間有強烈的關聯性。 至於前庭平衡欠佳的孩子,在全身運動方面,可能產生重力不安、平衡能力不佳,身體雙側協調困難的狀況;對聽覺及語言會反應過敏,容易驚慌、辨識能力則較為遲緩;另外對視知覺及空間概念的辨別較弱,投球有困難、手眼協調能力不佳;在身體知覺方面的發展困難,不喜歡被擁抱、容易跌倒等現象,連帶影響到孩子的閱讀、寫字、學習專注力與情緒等問題。





*************************************************************
感覺統合發展 07歲是關鍵期
受許多感覺,如視覺、聽覺、觸覺、本體運動覺(例如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及前庭覺(譬如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隨時可將這些對生活環境接觸的感覺訊息,傳達到我們身體內、外各個部位;而身體也可藉由學習及使用這些感覺訊息,進行計畫與組織行為。
07歲是孩子的「感覺統合」期,也是奠定孩子往後發展的基礎階段。所謂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神經系統將各種感覺訊息傳達到大腦後,經大腦加以組織、處理,使個體可以適當運用其肢體、情緒與環境互動,而讓身體各部分表現出適當的行為與反應。一旦感覺統合出現了障礙,將造成日後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或學習上的困難。
◎感覺統合障礙可分2大類:
●感覺調節障礙:意指對輸入的感覺刺激登入不足。若觸覺系統登入不足會產生觸覺防禦現象、沒有安全感及過分敏感、好動;相反地,感覺刺激過度登入,則對輕微的觸碰會產生過度反應、不舒服及厭惡。
●運用能力失調:指的是計畫新動作,或學習新動作技巧的能力失調。
◎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孩子如無先天的缺陷,智力的發育也正常,卻常出現一些讓人傷腦筋的徵狀時,就要儘快找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例如:
●走路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無法準確拿捏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如丟球、踢球有困難;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23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活動量過多,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或者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特別喜歡或討厭旋轉、搖晃的遊戲活動。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

◎建議爸爸媽媽在
孩子的幼兒時期,應盡量給予探索環境的機會。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自發探索行為。最有效的探索行為,就是藉由遊戲中的接觸與互動來幫助幼兒學習。
另外,多和孩子親近,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省思管教子女的方式,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才能增進孩子的學習及行為能力,進而改善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南投市南基醫院復健治療師)





感統不足的現象

年齡層
感覺訊息處理狀況
嬰兒期
0~2歲)
* 非常不好教養的嬰兒,容易哭鬧不易安撫。
* 睡眠障礙,晚上睡12小時就醒一次。或者入睡困難,要搖哄很久才入睡,一點點聲音就易驚醒。
    肌肉鬆軟,似乎軟軟趴趴的。
    吃得不好
    不喜歡被抱,或被抱時扭動不安。
* 發展慢。
幼童期
2~4歲)
    注意力不易持久。
    動作笨拙、口齒不清。
    一點碰撞就十分生氣。
    非常害怕坐鞦韆或玩溜滑梯。
    常因食物的質地而挑食。
    語言發展遲緩。
兒童期
4~小學三年級)
    精細動作(著色、剪貼、寫字)控制困難。
    過動、易衝動、常跌倒。
    社會技巧差、易哭。
    大動作技巧困難。
    遊戲時常弄壞玩具。
    非常不喜歡某些衣服。
兒童期
4~6年級)
* 寫字或閱讀時容易看錯字或是看錯行(例如:馮京看成馬涼)。
    行為問題(沒自信、過度內向)。
    易衝動、缺乏組織規劃能力(喜歡新奇活動、持續度短)。
    人際互動技巧差(不愛參與團體活動、喜歡耍寶)。
青春期
    組織能力差。
    完成學校作業有困難,無法有適當的專注度。
    不愛參與體能活動或團體活動。
    情緒處理能力不成熟(EQ低、暴怒、攻擊性強)。
    忘性高、丟三落四。
    個性孤僻不合群。
    喜歡個人化運動(慢跑、游泳),及衝撞型運動(橄欖球、曲棍球、拳擊)。
    避免參與團體式活動(羽球、籃球、棒球、足球)。
    反社會行為(唱反調)。





********************************************************************
智慧的根源
二十世紀著名的兒童心理及教育學家皮亞傑( Piaget 認為:智慧的根源,是來自幼兒期的感覺及運動發展。而近代解剖學家也證實:個體在環境中如接受大量的感覺刺激,則腦部功能可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感覺統合中的主要項目分別為:
※視覺:由物體反射而來的光線,經過弧形的角膜,進入眼球,眼球將收集的訊息後再傳送至大腦,大腦再將眼睛所收集的資料來整理並判斷事物。
  ※聽覺:人類利用內耳聽覺器官接收聲波的刺激,然後傳送至腦幹部位的聽覺中 樞,經過大腦 統合後,辨認訊息的性質。       
  ※觸覺:人類利用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收外界的溫度、濕度、大氣壓力、痛癢以及物體質感等刺激。     
   ※運動覺:人類透過骨骼與骨骼相接處的關節面上四周的神經接收器,使運動時骨骼肌收縮或伸張、關節彎曲或伸直,藉由關節面的拉大或壓縮,了解肢體的位置與動態。
    ※前庭平衡覺:人類利用內耳之三半規管與耳石,偵測地心引力並控制頭部在活動時的方位, 以抗禦地心引力並保持身體的平衡。






***********************************************************
前庭系統與感覺統合
前庭系統與感覺統合
    一般我們說的前庭覺刺激(vestibular stimuli),包含三度空間的加速度與旋轉等任何頭部空間位置的動靜態平衡刺激。內耳的前庭與三半規管是平衡覺的接受器,可以說是平衡覺輸入大腦的第一關,透過不同方向的重力與不同方向運動的影響,對這些平衡接受器的不同的內部構造會有不同的作用,並轉換成神經訊號,接著透過前庭覺神經(第八對腦神經)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CNS),讓人可以感受到頭部的空間位置(靜態平衡)與位置的改變(前進、旋轉、上升等),並做出適當反應。

       
前庭覺神經與腦神經第三對(動眼)第四對(滑車)與第六對(外旋)有直接的聯繫,透過平衡覺反射控制眼球動作、頭部擺正與身體張力的變化。平衡覺對眼球動作的影響是造成旋轉後眼球震顫的原因,最早由愛爾斯博士用來做平衡覺評估。眼球的控制影響了視覺的發展、而頭部與身體的穩定與本體覺的發展有關。而視覺、平衡覺、以及本體覺在腦部的整合影響了後續注意力與動作計畫的發展。因此,注意力跟平衡覺的關係是這樣的。

      
在平衡覺的路徑上有問題,當然有可能造成注意力的缺失,但小孩子注意力的問題有很多種,除了平衡覺系統還包括了其他因素(其他感覺系統的發展、行為習慣、人格特性等等)。因此孩子的注意力問題不能一概以平衡覺問題觀之,也不能排除平衡覺因素。所謂平衡覺問題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過度敏感(hypersensitive),一種是不夠敏感(hyposensitive);此外,先前提到平衡覺在各個方向有不同的構造所控制,因此孩子也可能選擇性對某些方向的刺激過度敏感或是不夠敏感。從這個角度再來看孩子的感覺需求,就不難推論前庭覺對孩子行為的影響,例如有些孩子因為平衡覺較不敏感有平衡覺尋求的行為,喜歡速度快的刺激;而有些孩子由於平衡覺過度敏感或調節問題,無法忍受任何自己無法控制的姿勢改變。

      
我們知道大腦有可塑性(plasticity),因著感覺經驗的累積會發展出適應性行為來滿足與調節感覺需求,因此在平衡覺方面,感統所做的介入就是運用遊戲治療的原則,針對孩子的需求,增加孩子的感覺經驗,以發展出適應性行為為目標。平衡覺的活動如讓孩子盪鞦韆、翻跟斗、衝滑板等等都是感覺統合治療架構中常使用的活動,而這些活動也分別對孩子的平衡覺有不同的影響,需要謹慎使用,對於前庭覺過度敏感的孩子,尤其要小心。
要選擇何種介入方式, 這要看孩子的行為表現與治療的目標而定。
一般說來前庭覺經驗不足或是對於前庭覺比較不敏感(hyposensitive) 進而造成前庭覺尋求的過動孩子, 透過平衡覺的輸入經驗是有助於平衡覺的整合的, 減少了平衡覺尋求的誘因, 當然過動的行為就會減少; 此外也有助於眼球控制、身體姿勢與動作控制, 進一步的注意力、學習能力等認知功能的發展也能獲得改善。

      
如果是過度敏感(hypersensitive)或是調節障礙的孩子, 對於平衡覺刺激有錯誤的知覺判斷, 可能造成容易頭暈等不舒服的症狀, 或是發展出重力不安全感、懼高、焦慮等認知心理障礙, 不舒服的症狀會干擾孩子的學習與注意力, 也會讓孩子減少動作控制學習的機會。 治療方向也是透過感覺刺激經驗誘發適應性行為(adaptive behavior)為主。 但如果用的刺激太多或是不當, 造成孩子的排斥與恐懼的心理障礙, 就弊多於利了, 因此如何透過遊戲給予適當的特定感覺刺激, 是職能治療師在使用感覺統合治療參考架構時要相當小心的。

      
以上都是針對平衡覺(前庭覺)做介入, 由於腦中姿勢控制機制與張力反射與平衡覺有直接的關係, 通常前庭覺問題會合併有本體覺系統的問題, 常見的外顯症狀如低張力等。 因此職能治療師也會透過增強本體覺刺激的活動來治療孩子 以期達到感覺系統的成熟發展。






************************************************************
漫談感覺統合
在學齡前,小朋友的大腦,可以說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在這段時期,小朋友都是直接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他會學習在空間中如何對抗地心引力、做出適當的肢體活動、並且要學習不同的感覺刺激,所代表不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過程中,小朋友可以學習如何去主宰環境、能夠因應環境的要求,扮演適當的角色,例如做一個好的遊戲者、學習者,並適當的與他人相處。
 小朋友的大腦,在正常狀態下,是一個組織良好的系統。我們雖然無法透視小朋友的大腦,但是,小朋友外顯的行為表現,就是大腦活動的反射。當小朋友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一般兒童不太一樣,或是沒有依循著發展程序發展時,我們便可以猜想,小朋友的大腦,是否有組織整合不佳的問題。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為應付環境需求,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所以,這樣一個理論架構的提出,可以提供我們在治療上某種程度的幫助。但由於大腦中感覺整合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而且臨床上,小朋友表現出來的情形,也會不太相同,因此,感覺統合理論也同其他治療性的理論一樣,都有被不斷修正研究的必要。
 感覺統合的創始者珍‧艾爾絲博士,在一九五年代初,開始致力於感覺統合理論的研究與發展,一開始,她利用此理論治療介入的對象,大部份為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她發現有許多智力正常的小朋友,但是一直學不會綁鞋帶、動作很笨拙,或是在課業上的學習上,會有學習不佳的情形。後來,這個理論被延伸到其他有神經行為發展問題的小朋友身上,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情緒困擾、不同形式的行為異常,及其他神經感覺基礎的問題。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
  (一)觸覺系統 :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 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二)前庭系統: 它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 作用,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及運動。而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通路及腦幹本身的功能,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它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所以對於小朋友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前庭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使小朋友能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維持姿勢、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此外,它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也有助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
  (三)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 骨骼等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而感覺統合的治療原則,就是利用臨床觀察及各種評估工具,去分析小朋友在那些方面產生了問題,而針對上述所提三大系統,直接給予小朋友各種適合的感覺刺激,或者利用特別設計的活動,間接的給予刺激,感覺與動作之間有密切的關連,利用經過設計的活動,來控制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小朋友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自然會整合各種輸入的刺激,做出適當的動作反應。感覺統合理論的提出,使人們不再只著重於運動功能的訓練,而進一步注意到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重要關連,而評估的進行、治療活動的設計,都必須經由合格的職能治療師來進行,才能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復健醫學系 汪宜霈講師






*************************************************************
認識感覺統合
一、感覺統合與嬰幼兒
    大體而言,感覺統合是一連串的神經處理過程,大腦在得到外界的感覺訊息之後,經過註冊、整理、組織,促使身體對這環境做出適應性的行為,也就是正確的反應,例如:嬰兒看到媽媽,伸手就是要媽媽抱,而不會認為媽媽是奶瓶而張口吸吮。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不只的影響孩子的動作知覺、認知的發展,也與孩子的親子關係、社交技巧、自我概念及早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密切的關係。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一至二歲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情況。
二、一~二歲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
@一歲的孩子
    當孩子滿週歲後,走路及說話就成了這個時期的發展重點,當然還包括學習計畫更複雜的動作,以及能更有效率的完成這些動作。如果在此時,這些感覺統合能力沒有完整的發展,除了基本的移動與溝通能力無法有效利用外,往後的各項發展都將顯得困難重重。
<對觸覺的定位>
嬰兒剛出生時,就可以知道他被碰觸,而且這些碰觸會影響他的情緒狀態,但他並不知道,他被碰到的是身體哪個部位。他的反應通常是出自於反射而非自主意識的行為,但在一歲之後,孩子可以粗略的知道他被碰觸到什麼部位,並能夠自主的做出反應。擁有良好的觸覺整合能力,有助於孩子將來發展出較佳的動作計畫能力。感覺統合不足的孩子,無法正確的知道他們的身體結構或是某個部位的動作,所以學習操作物體上會有困難,例如:使用餐具。
<移動>
在此時期,孩子會練習使用各式各樣的動作,來獲得額外的感覺刺激,透過這些刺激來了解肢體如何運作,以及如何與外在的環境產生互動。孩子開始學會拿起物品、丟東西、推拉玩具、在椅子上爬上爬下、不停的探索及不斷地吸收新資訊,雖然這也常讓大人們感到擔心與煩惱,只要大人把握「安全」及「清潔」的原則,就可以讓孩子盡情在環境中探索。
<身體知覺>
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被抱著、爬上爬下,甚至在地上翻滾,這些活動可以提供許多感覺刺激。這些刺激告訴孩子,身體的部位是如何移動、什麼東西會讓自己感覺舒服而什麼會讓自己感覺不舒服。這些感覺資訊在我們的大腦裡形成了一張身體地圖,我們稱為「身體知覺」。這張大腦建構出的身體地圖,儲存了大量的感覺資訊,以便日後孩子可以用來控制自己的動作,做出正確的反應,更有助於孩子去了解這個世界的面貌。
<>
孩子具有強烈的動機探索外在的空間,當孩子學會走路之前,他們就已經學會爬行,為了爬行,孩子必須將動作感覺與地心引力做良好的整合,且更進一步的整合身體知覺與視覺。一歲之後,孩子除了在地上爬行以外,開始有更多三度空間的爬行,因此有助於「知覺動作」能力的建立,更有助於將來視覺空間概念的行程與健全發展。
<個性>
一歲之後,孩子漸漸感覺到「我」的存在,因此建立自我概念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如果這些感覺剌激,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以及認為自己是個有能力的個體,則他將能發展出自信心,能感覺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不再受制於地心引力。在接近二歲,孩子開始發現,他可以指揮控制他的生活,並開始讓其他人注意他。例如:孩子常用「不」字來展現他的獨立性,這對許多家長來說或許會產生挫折感,但對孩子發展社交技巧而言,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孩子需要大人的支持、鼓勵與安慰,例如:親吻、擁抱。透過與大人的互動模式,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整理自己,並更進一步建立強而有力的自我概念。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492&prev=585&l=f&fi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