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啟發孩子觸覺的重要性

啟發孩子的觸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藉由探索及觸摸可以得到許多的收穫,這可以幫助他們往後精細動作與認知能力、甚至情緒的穩定性,所以父母應提供一個安全又寬敞的空間,讓孩子自由的玩樂、自由的學習,往後才會在各方面有好的發展。
寶寶在肚子裡就有觸覺!
所謂觸覺,是小寶寶身體碰觸的感覺刺激,這個刺激是外界給予的,或者自己發覺的都算,每個小寶寶對於輕、重、尖、鈍、冷、熱等感覺刺激的程度不同,這與人體對於自身的保護有關,即尖的、有攻擊性的東西接近時,會本能地躲避﹔也與溫情的牽絆有關,即親人輕撫時,會自然地放鬆。
萬芳醫院復建科職能治療師江怡徵說明,人體的皮膚分為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大部分觸覺的接收器在真皮層,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感覺輸入,比如痛覺、癢的感覺等,每個人肌膚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傳遞的速度也不一樣,所以必須要因人而異的給予感覺刺激。
由於觸覺是人類最早出現的感官之一,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就有觸覺了,那時媽媽撫摸肚子,事實上小寶寶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出生後,許多反射能力與觸覺都有很大的關係,例如一有人碰小寶寶的手,會自然而然的握緊,摸嘴唇邊會自然地歪嘴,這些都與本能的求生有關。
而早產兒由於出生的時間比較早,錯過了在媽媽肚子裡最後發育成熟的時機,自然對於外界的刺激容易敏感,任何一樣刺激都具危險性,所以建議媽媽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間內,給予小寶寶一定的肌膚接觸,藉以提高生存率;早期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實驗,針對二群孤兒,一群是只有餵食、一群是除了餵食之外,還給予定時的安撫及擁抱,結果發現前者的死亡率比較高,可見觸覺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觸覺影響其他智能的發展
觸覺V.S視覺
觸覺發展與視覺有關,小BABY看到一個圓球,一開始並不知道他是圓球,要經由手操弄及嘴巴咬的過程中,去接受他是圓形的訊息,因為手指尖與嘴巴周圍的接受器最敏感,所以看到一樣新東西,就會反射性地放進嘴中,他們是藉由這樣的經驗去學習知道東西的材質、形狀、大小,再配合視覺,以後看到這樣的東西就知道是球。
觸覺V.S本體覺
觸覺與本體覺有關,本體覺是肌肉關節的觸覺,他會知道手是伸出去的,還是收回來的,以及手與腳的位置放哪裡,小寶寶會藉由本體覺與觸覺的接觸學會了身體的操作,將來與跑步的流暢度、玩球的技巧都有關係,跟長大大動作的能力與品質有關。像小朋友利用爬或走探索環境,在攀爬的過程中,知道內與外、高與低,進而有空間概念,所以家長應該讓小寶寶多做環境的探索,這與將來的空間概念有關。其實也與書寫能力有關,因為手書寫時指尖會接觸到筆,手指的每一條肌肉都要察覺要出多少力,出的力正確,字自然寫的好看。
觸覺V.S前庭覺
前庭覺是在內耳裡偵測頭部位置的感覺,會影響到頭部本體的控制,和小朋友的動作能力有關,也會影響到眼球、頭部、四肢與身體的有效運作,也與肌肉張力有關,藉由速度及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例如攀爬、搖晃、丟高高、盪鞦韆、溜滑梯等活動獲得。
所以攀爬對於小朋友的發展很重要,尤其是要經過高高低低不同的障礙物時,像是用抱枕、堅固的箱子當作障礙物讓他爬,或者將空箱子當成山洞讓他爬進去,都會讓小朋友發覺,自己身體小小的,箱子大大的,這有助於他將來計畫自己的動作能力,例如爬到床簷時他知道要停止,知道到一個目的地時,要花他多少時間等能力。
觸覺V.S情緒
藉由觸覺將某些訊息傳到大腦的邊緣系統,會影響人的情緒發展,如果常常給予寶寶安撫,會讓小朋友有安全感,情緒會比較穩定,長大後注意力會比較集中;如果常常給予侵襲性的觸覺,會讓寶寶情緒高張,以後也會比較神經質。
觸覺與其他感官連結的重要性
人的發展與金字塔一樣,舉凡觸覺、味覺、聽覺、前庭覺、本體覺、嗅覺、視覺都是很早出現的感官,小朋友一切探索的行為都需要這些感官當工具,當其所有的感官都整合的很好的時候,就會開始探索環境。一開始小朋友會利用這些能力自己偵測到外界環境的安全性,到大一點時,父母加以命名,就會對於東西有顏色、形狀等的概念,這對於往後的語言技巧、空間概念、注意力等能力都有關係,如果基礎打不好,就會影響到往後的學習狀況。
諮詢/萬芳醫院復建科職能治療師 江怡徵
馬偕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羅秋怡






****************************************************************
視、聽、觸覺新體驗
感官經驗包含了視、聽、觸、嗅、味覺等,也就是人體的基本接收、傳達、溝通、學習能力,尤其是視、聽、觸覺對嬰幼兒早期學習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非天生的生理障礙,每個孩子應該都會隨著年齡,而逐漸發展成熟,但是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約有1015%的孩子,在感官經驗方面的處理能力不良,同時這個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這項統計傳遞了一個訊息,就是家長們忽略了嬰幼兒(尤其是處於吸收能力最強的0歲寶寶)這方面的學習。
理論篇 ---
 周歲內嬰兒的感官經驗多半來自於父母親或家庭,因此,只要爸爸、媽媽平時多留意寶寶的各項表現,就能知道他的感官發展是否正常,萬芳醫院小兒科郭雲鼎醫師表示,嬰幼兒在1歲以前大致可以完成視、聽、觸覺等感官發展,家長應多給予寶寶刺激、訓練,以免影響正常的身心發育。

視覺方面
發展剛出生的寶寶對黑白較有反應,滿月之後開始能夠分辨明暗,再大一點可以認出媽媽的臉,到了56個月大時,嬰兒不但對鮮豔的顏色有興趣,並且可以有遠近距離感、具有周邊視覺,一般而言,寶寶的視力發展到7個月便已大致完成,1歲左右即趨成熟,可以做景深判斷。至於嬰兒的眼球轉動方向則是由水平線開始,所以寶寶最初的視線是向前直視,然後才會左右移動,接著慢慢會朝下看,最後才會轉動眼球往上看。
影響嬰兒的學習非常依賴感官,當寶寶憑藉視覺建立物體、空間的實際概念後,才能進一步發展抽象觀念,因此視覺發展不佳就會影響學習效果,同時寶寶也較無安全感。
刺激對於剛出生的寶寶,家長可以常常讓他看近距離的面孔;45個月時多帶他到空曠的地方,讓他看遠一點的景物,練習遠近聚焦,或是帶他到水族館去看魚兒游水;6個月以後可以多給他看一些實質的物體,並配合語言練習,譬如拿蘋果給寶寶看,告訴他這是蘋果的同時,也能讓他自己去拿拿看、聞聞看、或咬一口;坊間有一些黑白格子圖案的玩具、懸吊玩具也可以訓練寶寶的視覺。
聽覺方面
發展寶寶在母體約78個月大時即有聽覺,曾有人實驗在媽媽的肚皮上輕拍,胎兒也會有同樣節奏的反應,如果懷孕時,常有固定的聲音對胎兒說話,那麼寶寶出生以後,聽到這個聲音會比較容易安靜下來,進食情形也比較好;雖然嬰兒的聽覺發育開始的很早,但是真正成熟也必須等到一歲以後,也就是說,嬰兒要等到1歲以後,才能將聲音與意義結合運用。聽覺能力分為兩個部份︰聽覺辨識、聽覺記憶,聽覺辨識能力可以讓嬰兒分辨不同的聲音,聽覺記憶則是儲存各項聲音經驗,等到發聲器官成熟時,寶寶就可以利用這些記憶,發出聲音或說話。
影響聽覺發展有障礙,除了會影響學習之外,也會造成認知的障礙,因此,有聽障的寶寶必須花10倍,甚至20倍的學習工夫,才能達到平常小寶寶的認知水準,此外,某些聽覺問題也會影響嬰兒平衡感,使得寶寶學步、運動出現異常。
刺激刺激寶寶聽覺的最好方法,就是每天不厭其煩地和他說話,平常可以多放一些不同的音樂給他聽,但是要避免太嘈雜、分貝太高的聲音。

觸覺方面
發展觸覺是人體最大、分布最廣的感覺系統,嬰兒在3個月左右開始透過皮膚,向外發展他的觸覺經驗,5個月時會運用唇、舌來認識事物,到了6個月以後,就能結合坐、爬練習與觸覺經驗,發展肢體協調。觸覺能力分為兩部份︰觸覺辨識、觸覺防禦,觸覺辨識能力能夠讓寶寶累積軟硬、冷熱不同材質的經驗;觸覺防禦能力則可以讓寶寶了解環境的安危,進而保護自己。
影響缺乏觸覺經驗的寶寶通常比較敏感,情緒不穩定,容易有過動、協調不良的問題(冷、熱、痛、顫動、觸動、本體感覺),同時也比較容易受傷,人際關係發生障礙。
刺激要刺激寶寶觸覺發展,媽媽的擁抱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常為寶寶按摩、給予不同材質物體刺激(感覺防禦較強的孩子,可以使用毛刷去刷他的皮膚,減少其敏感、不安全感)、前庭刺激遊戲(盪鞦韆、攀爬、球池)等都是周歲內寶寶觸覺刺激的主要方法。
實戰篇 ---
視覺訓練
活動1—躲貓貓
媽媽輕輕握住寶寶的手腕,以寶寶的手去遮蓋住他的視線。
慢慢打開雙手,讓寶寶看見媽媽的臉孔。
慢慢抱起寶寶。
給予寶寶親吻與鼓勵。
活動益處︰增加親子親密感、幫助寶寶視覺距離判斷發展。
觸覺訓練
活動1—彩色雲朵
寶寶坐或躺或趴在氣球傘上,媽媽抓著傘上下抖動,製造出高低不同的傘泡。(氣球傘可使用大被單替代)。
活動益處︰讓寶寶練習景深、增強觸感能力。
聽覺訓練
活動1—聲音步道
在小氣球傘下放置響板(小氣球可用大浴巾替代,響板可用無稜角的有聲玩具替代)。
引導寶寶走過或爬過,讓寶寶聽聽看聲音來源。
活動益處︰訓練寶寶辨識聲音來源。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郭雲鼎






**************************************************************
觸覺的重要性
觸覺辨識能力是幼兒了解自己及認識外界的基礎,透過觸摸,幼兒能夠辨別質地、輕重、大小、厚薄、長短、冷熱等各種差異,更清楚了解實體,進而建立認知概念,掌握自己與環境間的互動,對於一些視覺、認知能力不足的特殊兒童,觸覺辨識訓練更有提升認知能力的效益。
由於我們的皮膚有許多不同觸覺感受接受器,當我們需要辨認接觸的物品位置及形狀時,藉由散佈在手指頭、嘴巴附近及身體上對觸覺靈敏的梅斯那氏小體(Meissener’s corpuscle)及莫凱爾氏盤(Merkle’s discs)傳導觸覺訊息,皮膚在接受訊息後做出不同的感覺及反應。一般觸覺刺激的重要性有下列幾點:
1.辦別物體的輕重(例如:輕/重的球)
2.
辦別物體的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菱形/方形的玩具或實物)
3.
察覺溫度的變化(例如:冰//熱水)
4.
辦別刺激的強度(例如:摸冰塊時會縮手)
5.
區分來自身體各部位的各種感覺(例如:摸五官遊戲而有不同表情反應)
6.
辦別物體的質地(例如:材質粗/細不一的砂紙)
7.
辦任身體各部分的相對位置(例如:摸兩邊耳朵)





****************************************************************
用觸覺刺激活動 幫助兒童穩定情緒 (1)
(案例)
青青對「穿著」很堅持,連冬天都喜歡穿著短褲,一些必須盛裝打扮的正式場合中,他也是一身短褲涼鞋,叫媽媽感到難堪與不解。
 
  青青也討厭肥皂抹在身上的感覺,每次洗澡一定大呼小叫;除了肥皂,他也討厭會在頭上變出泡泡的洗髮精。至於牙膏變出的泡泡,也令青青討厭,至今仍然是用牙刷乾刷牙齒。
 
  學校中,青青不參與會弄得髒兮兮的繪畫活動,對於到有些刺刺感覺的沙堆裡探險,他也強烈表達拒絕參與。廚房阿姨精心準備的飯菜與點心,青青不但依照心情決定進食的分量,舉凡需要咀嚼的蔬果他都是敬謝不敏,好說歹說下,才動作慢吞吞的咬幾口。
  青青這些常常在居家生活上出現的小毛病,其實就是感覺統合理論中所描述的「觸覺調節失調」,也就是青青的中樞神經系統對於調節與解讀碰觸皮膚、毛髮的觸覺刺激,出現障礙。
 
  簡單的說,觸覺刺激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皮膚表面接收到的輕壓或是輕觸,這類觸覺刺激在嬰幼兒的早期發展中占有重要角色,因為藉著敏感的觸覺,嬰幼兒可以輕而易舉的找到媽媽的乳頭,完成吸吮動作。如果對於這樣的輕觸過度解讀,則會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作息;如堅持衣褲的質感,嚴重的厭奶,與人的親密互動發生障礙,嚴重時還會有容易哭鬧、情緒起伏過大、不專心等學習問題。  
第二類的深度、重壓觸覺刺激是中樞神經系統,其作用包括:
(一)分辨物體的物理特性,如形狀、大小或重量等感覺,如果缺乏該種感覺,容易在知覺動作上出現問題。
 
(二)深度、重壓的刺激可以穩定嬰兒情緒,更可以協助嬰兒發展出與母親建立良好依附關係,是嬰兒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一步。
 
(三)隨著年齡增長,良好的觸覺解讀能力可以成功的分別自己與外在的不同,進而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及穩定的情緒。
 
  觸覺刺激可以幫助孩子與外界環境互動,進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然而嚴重的觸覺調節失調,會造成個體對觸覺刺激產生防禦現象,就是一般所謂的「觸覺防禦」。如同上述的驊驊,討厭別人給他洗頭,也有可能對某種材質的衣物感到厭惡,這些孩子容易有好動、易分心、情緒不穩的表現。另外,如果孩子無法有效、迅速的分辨與處理深度、重壓的觸覺刺激,也會有動作笨拙、反應慢、堅持度高、情緒不穩定、不容易專注等行為與學習問題。
(待續)





用觸覺刺激活動 幫助兒童穩定情緒 (2)
以下針對觸覺系統失調的孩子,介紹在家即可完成的活動:
活動1:飛天神毯環遊世界
 
預備動作:讓孩子臉朝上,躺在大浴巾或是大毛毯上。
 
動作開始:成人雙手抓著大浴巾或大毛毯的兩個角,沿著地板以孩子可以接受的速度滑行。
 
活動目標:提供孩子背部深度、重壓的觸覺刺激,可以改善好動、容易分心、情緒不穩的現象。至於滑行速度的快慢,則依孩子對於前庭刺激反應決定。如果可以的話,也可直接拉著孩子的雙腳,讓孩子的背部直接貼沿著地板,以適合的速度滑行。
活動2:泡沫裡畫畫 
 
預備動作:用爸爸刮鬍子的泡沫,在盤子上擠出一大坨。
 
動作開始:讓孩子用手掌抹上泡沫,自由創作。
 
活動目標:訓練孩子對於其他東西的接受度,可以先從一隻手指頭開始,再慢慢的增加;內容也可以由輕柔的泡沫開始,慢慢改變成較粗質的細沙(鹽巴)到大沙(粗鹽)皆可,前提是孩子慢慢接受該類的活動,不可以很快就改變材質內容。
活動3:大海尋寶
 
預備動作:準備一個箱子,裡頭裝滿五穀雜糧(小米、黃豆、綠豆等)或是小球等東西,再放置孩子有興趣的玩具,讓孩子去尋找。
 
動作開始:先請孩子摸摸寶物,再將寶物放入箱子中,最後用手在箱中尋找出寶物。
 
活動目標:箱子內的東西,建議由柔質的東西開始,再慢慢改變成粗質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都可以使用。尋找的寶物也可以由一樣到多樣,甚至放入其他玩具,要孩子尋找出你要的東西即可。
活動4:大球壓身
 
預備動作:準備一顆大球(類似海灘球或是大龍球,但球上不要有刺)。請孩子先以趴姿(臉朝地面)趴在地板上,慢慢用球在孩子背部來回滾動。
 
動作開始:用大球在孩子的身上滾過,再慢慢加重一點壓力。一般的海灘球因球體本身重量過輕,可以在一開始即略施一點力量以進行活動。
 
活動目標:活動主要提供的是深度重壓的刺激,也有抑制神經興奮的效果,一樣可以在孩子睡前或上課前實施,使其可以穩定情緒,方便進行下一個學習活動。如果孩子表示抗拒,可調整壓力大小或是立刻停止該活動。
活動5:擦乳液
 
預備動作:替孩子在他的四肢塗上乳液,如果孩子對該活動的反應良好,乳液可以塗在背上,進而可以增加至脖子、臉部。
 
動作開始:請孩子自己擦。如果當孩子對該活動不表示討厭,可以改由家長幫助孩子擦拭。
 
活動目標:該活動屬於全身的輕觸覺,如果孩子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逃避、生氣或拒絕,可以由上述深壓覺的活動開始。如果孩子可以接受擦乳液,乳液也可以慢慢改成顆粒狀的痱子粉或香粉;至於雙手則可以套上海綿、毛巾等來進行。
活動6:自製大熱狗
 
預備動作:讓孩子躺在大被子的某一端。
 
動作開始:1請孩子由毯子一端側翻到另外一端,如果孩子開始時的能力有困難,大人可以協助其動作起始。2家長可以作勢要吃大熱狗,並在大被子上略略施壓。3最後,由家長將大被子拉高,使孩子滾回最初的位置;同樣的,可以讓孩子自行翻滾到原本的位置。
 
活動目標:被子的材質提供孩子觸覺的刺激,故活動之初,孩子如果較為敏感,可以選用較細緻的棉質大被子,慢慢的再改變成有微刺感的毛毯。在步驟2中家長作勢吃的動作,適當的提供孩子深壓覺。
 
  所有活動在進行過程中都必須注意的是, 家長或 老師都要相當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如果孩子強烈表達他的負向情緒,例如哭、生氣、抗拒,都建議先將該活動暫停,直到孩子表示願意配合才再度進行該活動。在觸覺活動中,治療師會建議先由深壓覺的活動開始,因為這樣的活動刺激較容易使孩子情緒趨向穩定、冷靜,再配合後續的輕觸覺活動。
 
  最後,要提醒大家,觸覺解讀異常的孩子的確容易有情緒不穩定、不專心的表現,但是並非所有情緒不穩定、不專心的孩子,都是因為觸覺處理過程異常所引起的;所以,如果無法確定您孩子問題的起因,建議尋求職能治療師接受較詳細的評估。






*****************************************************************
給寶寶做個觸覺障礙測試
其實小寶寶與大人的腦細胞一樣多,但細胞與細胞間的網路線還沒有連結,需要父母幫助小朋友去開發,所以要經由不斷的觸摸、經驗,配合其它感官的刺激,不斷連結才會知道。家長如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在環境上也要盡量以實際的東西啟發他,有些觸覺障礙的小朋友更需要父母的引導。
25種簡易觸覺障礙評估法
所謂觸覺障礙的寶寶,是處理觸覺時調節的不夠好,或許是遲鈍、也或許是太敏感,以下25種情況,如果你家的寶寶有多項符合的話,可能就是觸覺有障礙了,輕微的話,父母可以從遊戲或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就要和職能治療師談談了,做個簡易的評估,就能讓您知道你與寶寶間的互動有沒有問題。
  1.時常感覺腹痛─嚴重,反覆性。
  2.易怒─容易哭鬧,不容易安撫。
  3.重力不安全感─不愛動,或者不喜歡被以直立或水平方式抱。
  4.觸覺防禦─不喜歡被觸碰。
  5.口腔防禦。
  6.吸損或餵食困難-狠狠的喝了幾口奶,就拒絕再喝了。
  7.反覆性腸胃消化障礙。
  8.睡眠障礙。
  9.不容易安撫或轉移情緒。
  10.對聲音、味道、氣味、光線或顏色容易敏感。
  12.逃避目光接觸。
  13. 缺乏探索性行為。
  14.注意力缺失。
  15.僵化或固定化的行為。
  16.起床後的刷牙、穿衣等晨間活動有困難或掙扎。
  17.攻擊性。
  18.固執或墨守成規。
  19.好動或過度興奮。
  20.過度謹慎。
  21.不喜歡穿鞋或穿衣。
  22.遊戲或日常生活會堅持不尋常的互動模式或策略。
  23.自我刺激、自我傷害。
  24.過度尋求本體覺刺激─偏愛追、趕、跑、跳、碰等活動。
  25.過度反應─時常出現逃避、戰鬥或是嚇呆的行為。
  專家認為,提供孩子安全的探索環境,只要確定遊戲的環境及物品是安全的,可培養孩子主動的個性,不過要注意給予的東西不能太小,例如彈珠;也不要是繩子、塑料袋等,以免發生危險。各個階段有適合的遊戲及發展,在提供孩子遊戲之前,要先知道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然後再從旁引導。
觸覺認知發展進程
  06個月
  視線隨著物體移動,別人靠近時顯得有興趣,自己會主動拿搖鈴。
  712個月
  伸手拿玩具,可以同時拿兩樣玩具,找眼前被蓋住的玩具。
  1318個月(1歲~1歲半)
  知道「不可以」,「Bye Bye」,指認書本的圖片,知道什麼可以吃,會疊二塊積木,試疊三~四塊積木,找藏在杯內的玩具,翻抽屜。
  1824個月(1歲半~2)
  認得鏡中的自己,疊四~五塊積木,認得身體各部分,會用倒出的方式取得裝在瓶內的小顆粒,疊五塊積木。
  2430個月(2歲~2歲半)
  懂得使用三種東西的用途,玩伴家家酒,疊九塊積木,會正放形狀板。
  3036個月(2歲半~3)
  幫忙收拾玩具,記得簡單的童話,疊「品」狀積木,疊十塊積木,畫圖,會倒放形狀板。
  3642個月(3歲~3歲半)
  疊兩層有變化的積木圖形,如「品」。
  4
  畫圓圈,依照顏色、形狀配對。
  5
  認得五個顏色,認得三角形、圓形、四方形,可以照著畫圓形、四方形、十字交叉線條,可完成兩個指令,數到四,會用身體當參考點,分左右邊。






******************************************************************
談觸覺與觸覺防禦
不要碰我!
觸覺是個體形成過程中第一個有功能的系統,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這樣的功能就已經具備了。也就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摸媽媽的肚子時胎兒正好醒著,這時候寶寶可能就開始去踢了。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由於語言、動作技巧、認知發展等與外界互動管道尚未成熟,所以主要是靠觸覺來探索這個世界的。嬰兒會藉著觸覺來安定情緒及幫忙自己進入夢鄉,也會透過口腔內豐富的觸覺細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形象與外界環境。
觸覺與情緒
過去許多學者,為了探究觸覺與情緒發展的關係而進行研究;這其中,要屬哈洛(HorLow)博士的實驗最讓人印象深刻了。在1959年,哈洛(HorLow)博士利用與人類接近的哺乳類──猴子做實驗。他將出生6-12小時的小猴子與母猴分開後,同時提供小猴子兩隻「代理母猴」:一隻是由鐵絲做的,且身上有奶瓶可哺乳;另一隻是絨布做的,卻沒有餵食功能。
研究結果發現:當小猴子肚子餓的時候,會去找「鐵絲媽媽」,但是只要肚子不餓,多半會挨在「絨布媽媽」的懷抱裡;而當環境有些風吹草動,小猴子一緊張,就立刻跑到「絨布媽媽」懷裡躲起來。在這個實驗裡,證明了嬰兒時期親密的接觸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比營養來得重要。
如果讓小猴子單獨和「鐵絲媽媽」或「絨布媽媽」生活,則發現與「絨布媽媽」生活的小猴子較有安全感,能較主動去探索環境,也比較不會依戀媽媽;而跟「鐵絲媽媽」生活,因為挨起來並不舒服,無法滿足小猴子的心理需求,而使小猴子在情緒上,明顯出現暴力、不安、易怒的行為。所以在某些傳統的觀念裡,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抱他,會養成孩子容易依賴的壞習慣,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盡然。
觸覺的反應與問題觸覺反應
觸覺的接受器位於皮膚,當有刺激發生時,身體即會透過接收器的神經末稍產生局部電位,局部電位再引起局部電流,然後形成動作電位,傳到中樞神經系統,最後由大腦皮質做出適當的解釋。正是因為這些解釋,使得人體對不同的刺激產生不同的反應。人體對觸覺刺激的反應,可以分為保護性及區辨性兩種反應,而兩者的反應必須取得平衡,才能使觸覺系統發揮最佳功能。
1.保護性反應(protective system)大腦在自然界億萬年的演進過程中,學會了在面臨危險時,形成一套神經反應的方式:先引發注意力集中,並準備迎戰或逃離。這是單純的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
2.區辨性的反應(discriminative system)協助身體判斷哪裡正在被碰觸,並立刻覺知所碰觸的物體、形狀、質地、溫度……等訊息,使個體能夠安靜下來,進而能夠瞭解觸覺刺激的意義何在。這是大腦進行的精密觸覺辨識反應。
觸覺問題的影響
當一個人的觸覺系統產生問題時,經常會連帶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的功能表現。包括有:
1.
精細動作問題:影響進食、穿衣、寫字……等精細動作的功能。
2.
構音問題:由於臉、口腔的觸覺接收器無法接收到正確的訊息而造成構音的問題。
3.
影響視知覺及認知的發展:由於嬰兒時期主要是以二度空間來視物,並透過觸覺的探索(例如:用手、嘴巴,甚至身體任何一部份來感覺身體),而逐漸發展出三度空間的概念,因此嬰兒的觸覺問題將影響其視知覺及認知發展。
4.
聽覺防禦:耳朵的觸覺即聲音,故聽覺防禦指的即是對於無害的聲音過度反應,或過度地偏好特定的聲音。
5.
自我刺激/傷害:個體可能會以自我刺激或自我傷害的方式來企圖安定神經系統,使其感覺能好一點
6.
觸覺防禦: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過度反應,產生觸覺防禦的問題。
7.
對情緒及心理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嬰兒出生後,觸覺刺激是其情緒穩定最主要的來源之一。母親與嬰兒之間的接觸,除了刺激大腦發展外,還成為嬰兒發展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什麼是觸覺防禦?
觸覺防禦是指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有嫌惡或避免的行為。對於有觸覺防禦的孩子來說,即使只是手臂上的碰觸也可能對其產生很大的威脅,就像沒被馴服的動物稍微被碰一下的反應一樣。這些孩子在臨床上常表現出下列的行為特徵。
一、逃避觸摸:
不喜歡或避免特定質料或款式的衣服,或相反地偏愛某特定款式質料的衣服。
喜歡排在最後,以避免和其他小朋友有碰觸行為。
會躲開預期中的碰觸或與人有碰觸的活動,包括避免被摸臉。
避免與人有身體接觸的遊戲,有時會比較喜歡獨自一個人玩。
二、對於無害的碰觸有嫌惡的反應:
當被舉高或摟抱時會掙扎、厭惡。
討厭某些日常活動,例如洗澡、剪指甲、剪頭髮、洗臉、刷牙。
討厭碰觸繪畫顏料,包括:指畫、漿糊或沙。
三、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有異常的情緒反應:
對於他人輕碰其臉、手臂、腿時,會有攻擊性的反應。
當身體較靠近他人時會顯得緊張。
對於碰觸會有厭惡、退縮、負面的反應,包括和較親近的人有較親密的關係。
觸覺防禦該怎麼處理?
治療上當發現或懷疑孩子有觸覺防禦的問題時,家長可帶著孩子求助醫院或機構的專業職能治療師,來為孩子評估實際狀況,並從中諮詢改善孩子問題的方法,甚至請治療師安排治療課程。在觸覺防禦治療上,有三大原則必須遵守:
1.提供個案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深壓覺、本體覺及線性的前庭刺激(編者註)
2.
增加自發性(active)的觸覺活動,例如可以將設備都用粗粗的織物覆蓋或包住,當孩子在設備上活動時,便會得到大量的觸覺刺激,而並非只是用強迫的方式來增加孩子的觸覺刺激。
3.
當孩子出現緊張、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現象時,教導孩子做深呼吸來緩解這些交感神經的作用。
教育上
除了治療師提供的專業治療外,當孩子在學校上課時,老師亦可利用簡單的環境安排與活動設計,來幫助孩子減輕因觸覺而產生的困擾。如此不但可使孩子在課程中更順利地學習,長久下來,亦可減緩孩子觸覺防禦的程度。
一、一般課堂上的安排:
可以穿加重的背心(可利用多口袋的釣魚背心或登山背心,在每個口袋中均勻地放入沙袋來增加重量)
設計一些需要用力或出力的手功能活動。例如:剪有厚度的紙、做橡皮擦擦拭的動作、擦大範圍的黑板……等等。對環境稍加安排,如:
A.
座位安排於角落或最後一排,減少被他人碰觸的機會。
B.
當接近孩子的時候,以正面的方式靠近。
C.
碰觸前先予以告知,而對於臉、脖子等敏感度高的部位不碰。
D.
教室儘量採用自然光。
E.
將桌椅角用東西包住,以減少移動時發出刺耳的聲音。
F.
教室裝上窗帘。
二、遊戲活動:提供身體深壓覺和阻力性的活動 壓馬路:讓孩子仰臥或俯臥在墊子上,用大籠球在其身上滾過去。
做繭自縛:讓孩子躺在毛毯的一端,將毛毯裹到身上,再向另一端滾動,讓毛毯把孩子裹起來(頭不可含在內)
洗泡泡澡:讓孩子進入球池,假裝洗泡泡澡。必須洗到全身每一個部位,包括手、腳、腿、手臂、前胸、後背、肚子、肩膀、頭、臉等部位;洗好後離開球池,再用毛巾稍微用力擦乾身體每一個部位。
掙脫:將孩子以棉被或毛毯裹緊後(注意頭不可包含在內),要求孩子自己爬出來。
三、手的部位觸覺刺激活動
泥畫:將顏料和入漿糊、麵粉、黏土或沙子中,讓孩子用手去攪拌,可以只是讓孩子經驗顏料在手上的感覺,也可以用它做畫、捏塑,亦可用腳去塗抹或畫畫。
瞎子摸象:讓一個孩子用毛毯將自己裹起來,由另一個孩子來摸,並猜猜看摸到的是身體的哪一個部位,亦可將摸人的孩子雙眼矇上後再摸。

尊重孩子的不同
雖然一樣是碰觸,自己主動地碰觸(active touch),或被別人碰觸(passive touch),腦的解釋就會完全不一樣。有觸覺防禦的孩子也許能自己玩羽毛或棉花棒,但若是由別人使用羽毛或棉花棒碰他時,便會馬上感覺不舒服。一般而言,母親的碰觸最舒服,能被接受的程度也最高;而陌生人的碰觸則是最不舒服的。因此,不論在治療或課堂上,治療師與老師需要先贏得孩子的信任才能獲得碰觸的默許。雖然這些孩子對觸覺的排斥往往讓旁人很難理解,然而惟有多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為孩子帶來更多成長的空間。





*****************************************************************
何謂本體感 ?
幼兒在不斷地身體練習中,慢慢瞭解自己的身體,以及可能做出的動作,這便是所謂的身體形象認知,就如同腦中有一張地圖。在自律神經中,我們非常清楚各部位的位置,因此能夠行動自如……
由運動感覺發展不全或扭曲所造成的身體協調不良、形象不明等本體感不足的問題,只能以加強正確的運動感覺,使其恢復健康和正常化。
強化運動感覺的原理

運動感覺活動的設計要顧及進行高速活動時的平衡能力,以及與原始反射相關的感覺統合,以促進身體和地心引力的正確協調,以及長時間保持安定姿勢的能力,讓幼兒在動作訓練上,能夠自動有效的掌握動、靜之間身體神經的運作,並增強對身體各部位的認知。

從嬰幼兒時代,便可藉由搖籃和手足運動來加強這方面的能力,例如親子間的手足搖晃遊戲,對孩子本體感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本體感運動的基礎建立在觸覺,洗澡時多刷身體、抓癢、口腔周邊肌肉的觸摸、舌頭運作遊戲,觸、壓、溫、冷等固有感覺的強化復甦,對身體形象觀念的塑造和人際關係的改善都有很大的助益。身體姿勢轉變時,運動企劃的順利形成和掌握,也有助於身體形象概念的清晰和豐富。
文字和圖形模仿、翻斛斗、轉身跳等,可以促使筋肉在高度緊張和放鬆間變化動作;模仿動物或他人的動作、躲避球、捉迷藏等童年遊戲,則有助於身體形象和運動計劃能力的形成。眼球運動的改善,姿態穩定的掌握,以及視覺空間認知的強化,能使身體各部位協調順暢;拼圖、接龍、連點線成形的遊戲,有助於空間視覺的健全;趴地推球、投籃、在跳床上投接球、滑板上拍球,或大滑板配合投擲球或推開障礙物遊戲,對視覺空間和運動企劃的協調幫助很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720&prev=815&next=585&l=f&fid=24






**********************************************************************
觸覺及認知遊戲
布莊老板…. 觸知覺發展及物品名稱認識。
a. 準備10公分見方,不同質料的紡織品,如絲、綿、麻紗、毛、毛海、尼龍 等,同質料各兩塊。
b. 任取三組質料相同的紡織品,並混合在一起。
c.寶寶矇眼觸摸,將質料相同者配對。並告知寶寶正確的質料名稱。



感覺和動作的發展
大小粗細輕重
a.準備大小粗細不同的石頭10顆及磅秤一台。
b.用手觸摸石頭,指導寶寶選出最粗和最細的石頭。
c.用手觸摸,選出最大和最小的石頭。
d.用磅秤量最重的三塊石頭,說出粗細不同。
....發展寶寶對大小粗細的知覺性及輕重的辨別能力。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anan.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