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症

您的小寶寶常吐奶嗎?注意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症!
您的小寶寶是否有常常吐奶的情形發生?若有的話,請不要忽略有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的可能性。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黃元惠醫師表示,四天前,該院小兒科就接獲開業醫轉診一位出生五星期的嬰兒,因常常吐奶,懷疑是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經過小兒科醫師以超音波確定診斷後,由他替小嬰兒進行幽門肌肉切開手術,小嬰兒即回復正常喝奶量,順利的解決此疾病,並於昨日出院。
黃元惠醫師表示,
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的真正起因不明,好發於出生第二週至第六週的嬰兒,西方人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四,東方人的發生率較低。此病的症狀是,在剛出生的前一星期,小寶寶可以正常喝奶,但是到第二星期後,會逐漸出現吐奶的情形。
由於剛出生不久,許多初為人父母者會以為是因為餵奶方式不正確,或是泡奶方式不正確,或是奶粉種類不合等等因素,而讓吐奶的情形持續下去。如果沒有及時的診斷,吐奶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最後會導致營養不良、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和代謝性鹼中毒,而引起生命危險。
黃元惠醫師指出,此病的診斷,除了常常吐奶之外,身體檢查可以看到小孩明顯脫水,在右上腹可摸到一個橄欖狀大小的腫塊,X-光檢查會發現脹大的胃部空氣泡泡,稱為
單一泡泡徵侯;超音波檢查是簡單、方便又明確的工具,如果發現胃幽門肌肉厚度超過四公厘,長度超過十六公厘,就可以確定診斷是肥厚性胃幽門狹窄。
至於,
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的根治方式是手術治療,方法是將肥厚的胃幽門肌肉切開,讓食物可以通過,治療就算完成,這種手術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大多數的小寶寶在手術後都可以順利復原。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資料來源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C2%E5%C3%C4%AFe%AFf&pid=14575









********************************************************************
肥厚性幽門狹窄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但小寶寶最近吐的有點不尋常。小寶寶現在是一個半月大,長的白白胖胖,胃口不錯,之前雖偶有吐奶,但不嚴重。不過最近幾天吐得越來越嚴重,最明顯的不同是以前吐奶是小量、從嘴角流出的,現在卻是大量的噴出。寶寶的食慾似乎仍很好,很想吃,衹不過吃了就吐,吐了又想吃,整體而言,吃的與吐的量差不多,幾天來幾乎沒吃到甚麼。眼看寶寶漸漸消瘦下來,焦急的媽媽終於去找醫生了。醫生仔細問病情,檢查了小朋友,認為是胃幽門在做怪。 胃是食物暫存及初步消化的地方,它像一個有入出口的袋子。胃本身是一個平滑肌構成的器官,能強力的收縮、蠕動,又會分泌胃酸及酵素消化食物。胃的入口是與食道相接的賁門,出口是去十二指腸的幽門。這兩個「門」都有開關的作用,在適當時候會打開或關閉。食物到了食道,賁門就會打開,食物可很輕鬆地進入胃中。胃的伸縮性很好,可以存放頗多的食物。經過胃的搓揉、胃酸及酵素的消化,幽門就會打開,讓食物一點一點的進入腸子作更進一步的消化。這兩個「門」正常的開關在消化過程中是必要的,否則就出毛病了。 上述小寶寶是得了肥厚性幽門狹窄。這是因為幽門肌肉異常肥大,造成胃出口阻塞,所以寶寶吃下去的東西都積在胃中下不去,積到一定程度就吐了。因為胃收縮很有力,所以吐是像噴射狀的,有時可噴到一兩公尺遠。由於胃拼命想把食物往下送,所以蠕動很強,胃肌肉也變得很厚,不過與幽門比,幽門還是肥大多了。肥大的幽門很像一顆大橄欖,硬梆梆的,中間的通道因為肥厚而幾乎消失了。 肥厚性幽門狹窄在出生後二到六週開始出現噴射狀嘔吐,嘔吐物是不含(黃色)膽汁的奶塊。寶寶因沒有真正吃到東西,故經常在飢餓狀態。幾天下來,水份、電解質的流失,加上營養不足,如不趕快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此症的診斷,對有經驗的的小兒外科醫師並不困難。醫師會檢查寶寶的腹部,可觸摸到橄欖狀幽門肌肉,加上明顯的症狀,通常就可以確定。如有需要,腹部X光及超音波可幫忙診斷。 確定診斷後,治療必須先打點滴,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因嘔時吐胃液的流失,身體會缺少酸而產生酸鹼不平衡,這是非常危急的。等情況穩定,就是可以手術了。手術時把幽門肌肉切開就可以了,對小兒外科醫師而言是頗為簡單的手術。術後一兩天可能仍有嘔吐現象,但很快就可以正常進食。 雖目前已知道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現象,但造成此肌肉異常肥大的原因仍不知,所以無法事前預防,不過因為手術的效果很好,所以萬一得了此症,也不必擔心,治療就可恢復正常。

本文作者【錢大維醫師】
本文由【台北榮總 小兒外科】提供

資料來源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22486









*******************************************************************************
當心肥厚性幽門狹窄!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43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
「明明不久前才剛喝完奶的,可是幾分鐘後卻通通吐出來了,寶寶該不會生病了吧?」、「為什麼寶寶有時只從嘴角流出一點奶,有時卻是噴射狀的吐了一地?」聽到上述情境,身為新手爸媽的你,是不是也覺得似曾相識、耳熟能詳?寶寶的溢奶、吐奶現象並不少見,但背後卻可能默默隱藏著外表看不出來的身體疾病,我們請到了專業的小兒胃腸科醫師,替您將寶寶的喝奶狀況一次說分明!
寶寶常吐奶?
「溢奶」和「吐奶」,主要是寶寶嘔吐有嚴重程度不同的區別。溢奶是指餵完奶後過多的奶從嘴角旁流出,可能只是胃食道逆流的表現;但吐奶比較嚴重些,多半是因為腸胃疾病或代謝問題導致,有時甚至是寶寶的腦部受了傷,才會出現噴射狀嘔吐的劇烈反應。

寶寶為什麼會溢奶吐奶?
才剛吃完奶又吐了出來,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總讓新手爸媽好生緊張,擔心寶寶該不會是生病了吧?其實,小寶寶容易溢奶吐奶的主要原因如下:

1.寶寶的食道較短。
2.寶寶的胃部容量小。
3.胃部排空能力差、消化速度慢。

4.賁門功能不佳:賁門即為食道與胃交界處的括約肌,正常情況下喝完奶後需要一段時間攪拌消化,這時胃部的壓力較大,但寶寶的賁門功能還未發育成熟無法關緊,所以剛喝下去的奶就有可能沿著食道上溢出來。

怎麼餵寶寶喝ㄋㄟㄋㄟ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腸胃科主任方旭彬提醒,如果寶寶的溢吐奶情形比較嚴重,建議家長可以嘗試下列方式改善,但如果少量多餐、調整餵食次數份量、改變睡姿都沒有幫助,就需要尋求小兒科醫師專業的協助,確認有無腸胃問題或其他疾病喔!

1 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
46個月的小寶寶一天能喝多少奶,有個簡單的「體重×150c.c.」計算公式供爸媽參考,舉例來說,如果4個月大的寶寶體重是6公斤,一天的奶量大約是(體重×150c.c.)=6×150c.c.900 c.c.。但如果寶寶常吐奶,就可以把原先的一天餵6次改成一天餵8次,因此一次約112c.c.即可,不過寶寶真正能吃多少奶,仍需視當時的身體狀況而定。

2 餐後加強打嗝排氣
寶寶喝奶時多少會吸入一些空氣,輕拍寶寶背部幫助打嗝排氣可以減少胃部壓力,溢吐奶的機會自然就降低了。建議可以這麼做幫助寶寶打嗝──讓寶寶坐在大人的腿上上半身直立,或是頭靠在大人肩膀上半身直立,由下向上輕拍寶寶的背,順利的話寶寶可能會打個大嗝呢!

3 寶寶的姿勢
有學者針對小貝比進行研究,發現最容易嘔吐的姿勢是「仰臥頭抬高30度」,恰巧是媽媽最常讓寶寶躺臥的姿勢,反倒是常理認為有窒息可能的「趴睡」,卻是對胃食道逆流的寶寶最好的姿勢。不過,畢竟趴睡存有嬰兒猝死症的風險,所以多半只有讓住院中的早產寶寶採用這樣的睡姿。方旭彬醫師建議,最好先讓寶寶以「右側躺」的方式幫助胃排空,再以「左側躺」的方式休息,可以降低胃食道逆流發生率。

瓶餵v.s.親餵
無論是瓶餵或親餵,因為寶寶吸吮的姿勢不一樣,所以吞下肚的空氣量也不同,瓶餵會因為奶嘴與嘴巴不夠密合而吸入較多空氣,但親餵因媽媽乳房與寶寶嘴巴密合,較無吸入過多空氣的問題。

溢吐奶了,我還要繼續餵嗎
如果寶寶才剛溢奶、吐奶了,照顧者無須急著繼續把剩餘的奶通通讓寶寶喝掉,因為溢吐奶代表胃部剛經歷一陣痙攣收縮,所以應該先休息一下,如果之後仍有想吃的意願再多餵食一點亦無妨。方旭彬醫師表示,其實在門診中也曾遇過,有的小朋友看來頭好壯壯、全無異樣,但照顧者卻反映孩子時常嘔吐,詢問平時的餵食習慣才發現,原來照顧者總是給予超出胃部負荷的奶量,寶寶一下子吃得太飽,才會不舒服的又吐了出來呢!

至於厭奶期,通常在寶寶約6個月大的時候會開始顯現,有時甚至一看到奶瓶就把頭別過去、一副興趣缺缺的樣子,因為這時身體的胰臟、腎臟功能已漸趨成熟,光喝牛奶已不足以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需要開始循序漸進添加副食品,等到寶寶1歲以後,就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囉。

溢吐奶代表胃部剛經歷一陣痙攣收縮

可接受v.s.需要就醫
1歲以下的小寶寶因為身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偶爾溢吐奶算是常見的現象,但方旭彬醫師提醒家長,應該要學會分辨什麼程度的溢吐奶可以接受,發生哪些情況發生又必須立刻就醫:

1)脫水現象:
倘若寶寶出現皮膚彈性變差、口水變少黏膜較乾、小便量減少(一般新生兒一天尿片至少會換56次)、前囟門(一歲半前寶寶的前囟門尚未閉合)和眼窩凹陷等脫水的表癥。

2)觀察有無生長發育遲緩:
雖然有的寶寶溢吐奶情形不嚴重,但是中長期從生長曲線來看,寶寶的身高體重卻明顯落後同齡孩子,或者在短時間內生長曲線百分位大幅下滑,都代表生長情況可能出了問題!

3)其他:
如果寶寶溢吐奶的次數明顯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噴射式的大量吐奶,或者吐出黃綠色的膽汁,都需要立即就醫。

倘若小朋友僅是偶爾溢吐奶,但平常會玩會笑活動力十足,長得頭好壯壯、身高體重都在正常的增加範圍內,家長也無須過度憂慮。溢吐奶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消失,尤其在寶寶開始食用副食品以後,一方面因為身體發育逐漸成熟,另一方面副食品如米糊、麥精都有濃稠度,所以吐奶的現象自然越來越少了。

溢吐奶潛藏的疾病可能
雖然說寶寶會溢吐奶多半是正常的,但現象背後仍然潛藏著一些疾病可能,以下就帶您一起來了解。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原因
直至目前為止,確切的發生原因仍未十分明朗。

好發年紀
多半在出生後兩週至一兩個月大時會顯現,發生機率約每500個活產的新生兒中就有1個,罹病的男女比例是451

症狀
賁門是胃的入口、幽門則是胃的出口,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代表出口處因為肌肉層肥厚被堵塞所以壓迫到胃部,造成小朋友從剛開始的偶爾吐,到之後幾乎每次進食就噴射狀嘔吐,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根據統計,15%的人同時合併有肥厚性幽門狹窄與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另外有5%的人還會同時有黃疸現象。(不過,因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病灶在膽道出口前,所以小朋友的嘔吐物不會帶有黃綠色的膽汁。)

賁門是胃的入口、幽門則是胃的出口

治療
就醫後進行檢查發現,倘若超音波影像顯示肥厚肌肉層超過0.4公分、幽門長度超過1.4公分,即確診為肥厚性幽門狹窄。但是此疾病以藥物治療成效不彰,所以多半會採取手術治療,將肥厚的幽門肌肉切開幫助放鬆,通常術後即可進食,約12天就能出院返家。

備註
國外曾做過相關的統計研究,假使家族病史中曾經有人罹患肥厚性幽門狹窄,那麼第一胎有約5%的機率也有同樣的問題,但如果媽媽本身小時候曾罹患這個疾病,產下的第一胎男嬰也患病的機率高達20%,但確切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推測可能和神經發育有關。

溢吐奶和配方奶、母奶有關嗎?
寶寶溢吐奶雖然和喝配方奶或母奶沒有直接、絕對的關係,但是如果寶寶患有乳糖不耐症,的確有可能因為無法消化吸收乳糖而在腸內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導致出現腹脹、溢吐奶的情形喔!


方旭彬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臺北臺安醫院小兒科部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主治醫師/萬芳醫學中心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教育部部定講師/中山醫學院醫學系暨復健醫學系小兒科臨床講師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
資料來源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B8B0AFBA23157B21








**************************************************************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高雄市左營區陳進成小兒科診所院長 陳進成醫師 2009-4-18
最近更新 2011.5.20
   
    大多數新生兒都有溢奶的情形發生,溢奶通常是奶水由嘴角偶而也同時由鼻孔流出,溢奶如較厲害時也會類似嘔吐般噴出。但是剛出聲不久的小baby嘔吐情形一天比一天頻繁和程度也越來越厲害,到最後幾乎每一餐喝了奶水很快就噴射式般地吐光,吐出的內容物為奶水不含黃綠色膽汁,體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日漸下降,這時就要注意小baby是否得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胃有一個入口叫賁門,有一個出口叫幽門。賁門位在食道和胃間,食物經由賁門進到胃裡面,新生兒由於賁門功能不成熟,進到胃裡的奶水容易回流到食道和口腔造成溢奶;幽門位在胃和十二指腸間,在胃初步消化的食物經幽門進到十二指腸,如果不明原因造成幽門的肌肉層肥厚,幽門的通道被擠壓變窄和肥厚的肌肉無法放鬆,如此胃內的食物不能進到十二指腸,這種情形稱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時,為了讓胃內容物可通過狹窄的幽門,胃必須做更強有力的蠕動,劇烈的蠕動反而讓無法通過幽門的內容物嚴重地回流,引起噴射式嘔吐。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好發年齡在2~6星期大的新生兒,男嬰發生率是女嬰的4倍,有各種不同理論解釋發生的原因,但都不是很確定。

 

 
    診斷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後,治療並不困難。首先必須先矯正因嘔吐造成之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再會診小兒外科醫師開刀,進行幽門環狀肌切開術(Pyloromyotomy),這是小手術,通常在術後1~2天即可進食出院。
      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有上述典型的症狀,診斷並不困難。小兒胃腸科醫師可藉腹部超音波很快作出正確的診斷。超音波會發現典型的外觀:肥厚的幽門肌肉層和狹窄的幽門通道,肌肉層厚度超過4 mm,長度大於20 mm,即可確定診斷。還有很多原因會造成新生兒嘔吐臨床上必須做鑑別診斷,如胃食道逆流(溢奶)、十二指腸阻塞、幽門其他病因的阻塞、頭顱內病灶、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嚴重感染(尿道炎、敗血症)等。
資料來源http://www.babydoctor.com.tw/IHPS.htm



*************************************************************

肥厚性幽門狹窄

肥厚性幽門狹窄是因為幽門肌肉異常肥大造成胃出口阻塞,造成此肌肉異常肥大的原因仍不知。
症狀:出生後二到六週開始出現噴射狀嘔吐,嘔吐物不含(黃色)膽汁。病兒食慾仍在,但嘔吐越來越厲害。時間久了,水份及營養皆缺。
診斷:上腹部可觸摸到橄欖狀硬塊(肥大的幽門肌肉),腹部 X 光及超音波可幫忙診斷。通常不必上消化道鋇劑攝影即可診斷。
治療:病人因胃液流失,容易產生鹼中毒及電解質失衡,故要檢查和校正血中pH及電解質。補充水份至適當排尿量。以胃管排空胃液。手術是把幽門肌肉切開。術後一兩天可能仍有嘔吐現象,但大多可嘗試進食。
併發症:手術中可能切破十二指腸黏膜。幽門肌肉切開不夠而症狀持續,但這情形不常見。
資料來源http://homepage.vghtpe.gov.tw/~peds/gi/pyloric.htm







*******************************************************************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概述】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新生兒期常見疾病。幽門狹窄的治療取得成功是本世紀外科的偉大成就之一。依據地理、時令和種族,有不同的發病率。歐美國家較高,約為2.58.8%,亞洲地區相對較低,我國發病率為3%。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約451,甚至高達91。多見於第一胎,占總病例數的4060%
【病因學】
為了闡明幽門狹窄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多年來進行大量研究工作,包括病理檢查、動物模型的建立、胃腸激素的檢測、病毒分離、遺傳學研究等,但病因至今尚無定論。
(一)遺傳因素  在病因學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發病有明顯的家族性,甚至一家中母親和7個兒子同病,且在單卵雙胎比雙卵雙胎多見。雙親有幽門狹窄史的子女發病率可高達6.9%。若母親有此病史,則其子發病的概率為19%,其女為7%;父親有此病史者,則分別為5.5%2.4%。經過研究指出幽門狹窄的遺傳機理是多基因性,既非隱性遺傳亦非伴性遺傳,而是由一個顯性基因和一個性修飾多因子構成的定向遺傳基因。這種遺傳傾向受一定的環境因素而起作用,如社會階層、飲食種類、各種季節等,發病以春秋季為高,但其相關因素不明。常見於高體重的男嬰,但與胎齡的長短無關。
(二)神經功能  主要從事幽門腸肌層神經叢的研究者,發現神經節細胞直至生後24周才發育成熟,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神經細胞發育不良是引起幽門肌肉肥厚的機理,而否定過去幽門神經節細胞變性導致病變的學說,運用組織化學分析法測定幽門神經節細胞內酶的活性;但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觀察到幽門狹窄的神經節細胞與胎兒并無相同之處,如神經節細胞發育不良是原因,則早產兒發病應多於足月兒,然而二者并無差異。近年研究認為肽能神經的結構改變和功能不全可能是主要病因之一,通過免疫螢光技術觀察到環肌中含腦啡肽和血管活性腸肽神經纖維數量明顯減少,應用放射免疫法測定組織中P物質含量減少,由此推測這些肽類神經的變化與發病有關。
(三)胃腸激素  有實驗給孕狗服用五肽胃泌素,結果所生小狗發生幽門狹窄的比例很高。併發現孕婦在懷孕末期34月時血清胃泌素濃度相對很高。據此認為孕婦在懷孕後期由於情緒焦慮使血清胃泌素濃度升高,并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加以胎兒的定向遺傳基因作用,引起幽門長期痙攣梗阻,幽門擴張又刺激G細胞分泌胃泌素,因而發病。但其他學者重複測定胃泌素,部分報告增高,部分卻無異常變化。即使在胃泌素升高的病例中,也不能推斷是幽門狹窄的原因還是結果,因在手術後1周有些病例胃泌素恢復到正常水平,有些反而升高。近年研究胃腸道刺激素,測定血清和胃液中前列腺素(E2E2a)濃度,提示患兒胃液中含量明顯升高,由此提示發病機理是幽門肌層局部激素濃度增高使肌肉處於持續緊張狀態,而致發病。亦有人對血清膽囊收縮素進行研究,結果無異常變化。
(四)肌肉功能性肥厚  有學者通過細緻觀察研究,發現有些出生710天嬰兒將凝乳塊強行通過狹窄的幽門管的徵象。由此認為這種機械性刺激可造成粘膜水腫增厚。另一方面也導致大腦皮層對內臟的功能失調,使幽門發生痙攣。二種因素促使幽門狹窄形成嚴重梗阻而出現症狀。但亦有持否定意見,認為幽門痙攣首先引起幽門肌肉的功能性肥厚是不恰當的,因為肥厚的肌肉主要是環肌,況且痙攣應引起某些先期症狀,然而在某些嘔吐發作而很早進行手術的病例中,通常發現腫塊已經形成,腫塊大小與年齡的病程長短無關。肌肉肥厚到一定的臨界值時,才表現幽門梗阻徵。
(五)環境因素  發病率有明顯的季節性高峰,以春秋季為主,在活檢的組織切片中發現神經節細胞周圍有白細胞浸潤。推測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但檢測患兒及其母親的血、糞和咽部均未能分離出柯薩奇病毒。檢測血清中和抗體亦無變化。用柯薩奇病毒感染動物亦未見病理改變,研究在繼續中。
【病理改變】
主要病理改變是幽門肌層肥厚,尤以環肌為著,但亦同樣表現在縱肌和彈力纖維。幽門部呈橄欖形,質硬有彈性。當肌肉痙攣時則更為堅硬。一般長22.5cm,直徑0.51cm,肌層厚0.40.6cm,在年長兒腫塊還要大些。但大小與症狀嚴重程度和病程長短無關。腫塊表面覆有腹膜且甚光滑,但由於血供受壓力影響而部分受阻,因此色澤顯得蒼白。環肌纖維增多且肥厚,肌肉似砂礫般堅硬,肥厚的肌層擠壓粘膜呈縱形皺襞,使管腔狹小,加以粘膜水腫,以後出現炎症,使管腔更顯細小,在屍解標本上幽門僅能通過1mm的探針。狹細的幽門管向胃竇部移行時腔隙呈錐形逐漸變寬,肥厚的肌層則逐漸變薄,二者之間無精確的分界。但在十二指腸側界限明顯,因胃壁肌層與十二指腸肌層不相連續,肥厚的幽門腫塊突然終止且凸向十二指腸腔內,形似子宮頸樣結構。組織學檢查見肌層增生、肥厚,肌纖維排列紊亂,粘膜水腫、充血。
由於幽門梗阻,近側胃擴張,壁增厚,粘膜皺襞增多且水腫,并因胃內容物滯留,常導致粘膜炎症和糜爛,甚至有潰瘍。
【臨床表現】
症狀出現於生後36周時,亦有更早的,極少數發生在4個月之後。嘔吐是主要症狀,最初僅是回奶,接著為噴射性嘔吐。開始時偶有嘔吐,隨著梗阻加重,幾乎每次餵奶後都要嘔吐,嘔吐物為粘液或乳汁,在胃內瀦留時間較長則吐出凝乳,不含膽汁。少數病例由於刺激性胃炎,吐物含有新鮮或變性的血液,有報導幽門狹窄病例在新生兒高胃酸期中,發生胃潰瘍的大量嘔血者,亦有報告發生十二指腸潰瘍者。在嘔吐之後嬰兒仍有很強的求食慾,如再餵奶仍能用力吸吮。未成熟兒的症狀常不典型,噴射性嘔吐并不顯著。
隨嘔吐加劇,由於奶和水攝入不足,體重起初不增,繼之迅速下降,尿量明顯減少,數日排便1次,量少且質硬,偶有排出棕綠色便,被稱為飢餓性糞便。由於營養不良,脫水,嬰兒明顯消瘦,皮膚鬆弛有皺紋,皮下脂肪減少,精神抑鬱呈苦惱面容。發病初期嘔吐喪失大量胃酸,可引起鹼中毒,呼吸變淺而慢,并可有喉痙攣及手足搐搦等症狀,以後脫水嚴重,腎功能低下,酸性代謝產物瀦留體內,部分鹼性物質被中和,故很少有明顯鹼中毒者。嚴重營養不良的晚期病例已難以見到。
腹部檢查時要置於舒適的體位,可躺在母親的膝上,腹部充分暴露,在明亮的光線下,喂糖水時進行觀察,可見到胃型及蠕動波,其波形出現於左肋緣下,緩慢地越過上腹部,呈12個波浪前進,最後消失於臍上的右側。檢查者位於嬰兒左側,手法必須溫柔,左手置於右肋緣下腹直肌外緣處,以食指和無名指按壓腹直肌,用中指指端輕輕向深部按摸,可觸到橄欖形、光滑質硬的幽門腫塊,12cm大小。在嘔吐之後胃空虛且腹肌暫時鬆弛時易於捫及。偶爾肝臟的尾葉或右腎被誤為幽門腫塊。但在腹肌不鬆弛或胃擴張時可能捫不到,則可置胃管排空後,餵給糖水邊吸吮邊檢查,要耐心反覆檢查,據經驗多數病例均可捫到腫塊。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臨床上有失水的嬰兒,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氯性鹼中毒,血液Pco2升高,pH值升高和血清低氯。且必須認識到代謝性鹼中毒時常伴有低鉀的現象,其機理尚不清楚。小量的鉀隨胃液丟失外,在鹼中毒時鉀離子向細胞內移動,引起細胞內高鉀,而細胞外低鉀,腎遠曲小管上皮細胞排鉀增多,從而血鉀降低。
【診斷】
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見到胃蠕動波、捫及幽門腫塊和噴射性嘔吐等三項主要徵象,診斷即可確定。其中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觸及幽門腫塊。如未能觸及腫塊,則可進行實時超聲檢查或鋇餐檢查以幫助明確診斷。
(一)超聲檢查  反映幽門腫塊的三項指標的診斷標準是幽門肌層厚度≧4mm,幽門管長度≧18mm,幽門管直徑>15mm。有人提出的狹窄指數大於50%作為診斷標準。并可注意觀察幽門管的開閉和食物通過情況,有人發現少數病例幽門管開放正常:稱為非梗阻性幽門肥厚,隨訪觀察腫塊逐漸消失。
(二)鋇餐檢查  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幽門管腔增長(>1cm)和狹細(<0.2cm)。另可見胃擴張,胃蠕動增強,幽門口關閉呈「鳥喙狀」,胃排空延遲等徵象。有人隨訪複查幽門肌切開術後的病例,這種徵象尚見持續數天,以後幽門管逐漸變短而寬,也許不能回復至正常狀態。在檢查後須經胃管吸出鋇劑,并用溫鹽水洗胃,以免嘔吐而發生吸入性肺炎。
【治療措施】
外科治療  採用幽門肌切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治程短,效果好。術前必須經過2448小時的準備,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補充鉀鹽。營養不良者給靜脈營養,改善全身情況。手術是在幽門前上方無血管區切開漿膜及部分肌層,切口遠端不超過十二指腸端,以免切破粘膜,近端則應超過胃端以確保療效,然後以鈍器向深層划開肌層,暴露粘膜,撐開切口至5mm以上寬度,使粘膜自由膨出,壓迫止血即可。術後進食應在翌晨開始為妥,先進糖水,由少到多,24小時漸進奶,23天加至足量。術後嘔吐大多是飲食增加太快的結果,應減量後再逐漸增加。
許多長期隨訪的報導,術後胃腸功能正常,潰瘍病的發病率并不增加,然而X線複查研究見成功的幽門肌切開術有時顯示狹窄幽門存在710年之久。
內科治療  內科療法包括細心餵養的飲食療法,每隔23小時1次飲食,定時溫鹽水洗胃,每次進食前15分鐘服用阿托品類解痙劑第三方面結合進行治療。這種療法需要長期護理,住院23個月,很易遭受感染,效果進展甚慢且不可靠。目前僅有少數學者仍主張採用內科治療。
【鑑別】
嬰兒嘔吐有各種病因,應與下列各種疾病相鑒別,如餵養不當、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肺炎和先天性心臟病、增加顱內壓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進展性腎臟疾病、感染性胃腸炎、各種腸梗阻、內分泌疾病以及胃食管返流和食管裂孔疝等。





*******************************************************************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嘔吐」在嬰兒時期是很常遇到的問題,但有時會碰到憂心的父母抱著一個月左右的寶寶來求診,說她的寶寶自出生後。原本喝奶都喝得很好,但自23個星期大後開始出現嘔吐症狀。且症狀愈來愈厲害,幾乎是用「噴」的。體重也都沒有什麼增加,不知怎麼辦才好?這是一個典型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病例。一般只要藉由明顯的噴射性嘔吐病徵。再加上有經驗醫師的觸摸檢查(右上腹),發現橄欖狀小硬塊,即可下診斷,或再經由超音波檢查的確定,然後安排外科手術治療,一般都有不錯的結果。但偶而也會碰到延誤就醫的病例。甚至已出現大量嘔吐、脫水、抽筋、體重明顯下降等嚴重併發症。到底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怎樣的疾病呢?父母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幽門是胃部通往十二指腸的關口,肥厚性幽門狹窄就是指幽門的肌肉層發生肥厚現象,使得幽門無法鬆弛,故而食物滯留在胃中無法遞入十二指腸;這種情形大都發生在出生23星期的時候,因此稱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至於引起幽門肌肉層肥厚的原因,至今仍不確定。此病約占出生嬰兒的五百分之一,男嬰發生率約為女嬰之4倍,特別是第一胎。約5%的病兒其有家族史;通常發生在足月兒,早產兒約只占3﹪。典型的症狀是出生時一切都很好,吃奶都很正常。直到出生23星期後,幽門的肌肉層開始肥厚,嘔吐次數逐漸增加,而後阻塞愈來愈厲害,至46週時幾乎完全阻塞,吐的情形更嚴重。幾乎是變成噴射性嘔吐。約10﹪左右的病例其嘔吐的症狀自出生即出現;由於阻塞的部位是在總膽管開口之前+故嘔吐物不含膽汁,但偶見含血絲。嬰兒雖一再嘔吐,但仍感到飢餓。一直很想吃,這與其他原因造成的嘔吐不一樣(通常伴有厭食、曬心的症狀) 同時因吃下去的奶水不能進人小腸吸收,故大便量少或便祕,且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合併症;一小部分的病人會出現黃疸(2﹪~8) 診斷上,一般只要有經驗的醫師小心的觸摸右上腹部,百分之九十的病例可摸到23公分似橄欖狀的硬塊,再加上明顯的噴射狀嘔吐病史,即可作診斷,如果沒有確切的把握,就再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可在膽囊內側發現腫大的幽門。超音波檢查的精確度相當高又安全。已取代傳統的鎖劑攝影,成為診斷肥厚性幽門狹窄的重要工具。腹部X-光檢查可發現胃部充滿空氣而小腸部分極少或無空氣。上消化道鎮劑攝影可見細長而狹窄的幽門管徑。但鎮劑攝影除了人體暴露在放射線中的危險外。鎮劑在脹大的胃中有時會溢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所以除了觸摸不到小硬塊或超音波檢查仍找不到肯定答案的情形。一般不會先安排此項檢查。 治療肥厚性幽門狹窄最好的方法是開刀,實施幽門環狀肌切開術,但在手術前須先矯正病嬰的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狀況。因罹患此病的病嬰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嘔吐,都有相當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情況出現;手術前須先給予靜脈液注射,置入胃管以排空胃容物。手術本身對小兒外科而言是簡單的手術,危險性很低,死亡率約只有0.3%左右;手術後4個小時即可餵以葡萄糖及生理鹽水,大部分病童在術後一、二天即可餵以牛奶。大約515%在開完刀後仍會有輕微的嶇吐,但612週後幽門的肌層及長度即會漸漸恢復到正常情況。 在嬰兒時期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從輕微的腹脹氣、胃食道逆流、便祕、腸胃炎到嚴重的疾病如敗血症、腸道阻塞、腦壓增高等等。對於一個嘔吐的嬰兒,如果他的症狀持續或較嚴重(例如噴射狀嘔吐),父母一定要將他帶去就醫。請醫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或出現嚴重併發症。而極少數早產兒或非典型的病例。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症狀可延遲到八、九個月大才顯現出來,這些則需要父母及醫師有更高的警覺性。

作者:張明道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