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學習 認識身體、五官真有趣

/彭信禎(寊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講師)
孩子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呢?我們可以先從動作發展來說。出生之後,寶寶就忙著學習運作他的身體,如轉頭、踢腿和出現一連串的反射動作。在3歲以前,這些隨意的動作則會逐漸發展成為有意的使用特定部位,如:有目的的翻身或以手來拿取物品。這些動作技能,我們不需刻意教導,但要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以幫助寶寶在重複的互動中學會控制動作,對:寶寶最愛玩的遊戲~把物品由高處往下丟。
等到孩子的「物體恆存」概念發展完整(約至2歲,即知道某件物品或某個人雖然看不到,但仍然存在。)這也是他知道自己是獨立於物體之外,開始有「自我概念」的階段。這時,或許他早已學會用口說語言來表達意義。如說「ㄋㄟㄋㄟ」表示「肚子餓了,我要喝奶」:或說「汪汪」時,則表示「有一隻狗狗在那邊」。甚至,孩子開始喜歡為生活周遭的所有人、事、物命名,因而了解每種事物和概念都有一個名稱,也逐漸學會用符號來表示。這個時候,當然也是孩子認識自己身體部位的最佳時刻!觀察寶貝特性,找出學習時機
身為一個照顧者,要如何從動作、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來幫助1~3 歲的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呢?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請爸爸媽媽仔細觀察家中寶寶獨特而具個別性的發展階段和能力,進而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以幫助其適性「發展」。在此,我提出生活中可實際進行的小活動和經驗,也建議爸爸媽媽隨自己的生活習慣或寶寶的個別性而調整。
從唱歌、說故事學會身體部位
從唱歌和故事學習,孩子輕鬆又自在。對孩子唱「兩隻老虎」時,可帶動作並隨歌詞不同(改變身體部位名稱)而變化,以幫助孩子透過歌唱認識身體部位。又如「捏包子(壓壓鼻子)、戴帽子(摸摸頭....」「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可以邊念邊伸出手指頭,念到「心肝寶貝」時,再一把抱住孩子,同時也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溫暖。
若家中有動物的圖畫書,可告訴孩子:「這是長頸鹿的脖子」、「大象的大耳朵」...... ,或因應他注意到的圖而告知。如:孩子每次翻到《斑馬》這本書,就會指著斑馬露出的牙齒和舌頭,然後模仿牠張大嘴巴,並發出一個聲音。這是孩子感興趣的,就可以指著圖告訴他: 「那是斑馬的牙齒、舌頭啊!寶寶的牙齒在哪裡?舌頭在哪裡呢?」之後,爸媽露出自己的牙齒、舌頭給他看,也摸著孩子的牙齒告訴他:「寶寶的牙齒在這裡啊!
在生活中重復溫習很重要
對照唱歌或故事裡的學習,生活中,在孩子吃東西時也告訴他,要用牙齒咬一咬(同時示範給孩子看) ,並在吃完飯後幫他清洗牙齒。長期下來,孩子就會認識牙齒、舌頭了!洗澡和穿脫衣服時,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更多身體的部位,如對孩子說:「肚擠在哪裡呀? 」若孩子還不知道,我們就指出自己和孩子的。洗腳丫時,可以告訴孩子:「要抓著媽媽的肩膀,才不會跌倒唷!」幾次之後,孩子不但會說「肩膀」,之後要穿褲子、穿鞋或洗腳丫,也會
知道要抓住「媽媽的肩膀」這樣的對話和引導,還可以讓孩子學會區分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而幫孩子換穿衣服時,則可以玩躲貓貓的遊戲。當孩子的頭伸出領口,即開心的說:「ㄐㄧㄚ!」或是配合他的手在找袖口的動作而一邊唱著: 「手在哪裡? 等孩子把手伸出袖口時,再繼續唱著: :「喔~在這裡!在這裡! 相信嗎? 1歲多的寶寶也會有:「找到了!」的快樂心情喔!另外,像孩子很喜歡看鏡子,尤其是當爸媽幫他改變一個造型峙,如洗了一個泡泡頭,或者是他開心、生氣的時候,就拿鏡子給他看。而孩子也意外發現鐵門可以反射,因而他會不時走到鐵門邊看自己的各種表情。時下很多爸爸媽媽喜歡用數位相機幫寶買拍照,我的作法是,把剛拍下來的照片或影片在當下重複播放給孩子看,因為重複能讓孩子的體驗更牢固。
了解身體功能,發現「我也會」
孩子一方面認識身體的部位和名稱,一方面也在學習怎麼控制和運用自己的身體。平日在家中,不妨經常放一些旋律優美、節奏輕快的音樂,陪孩子隨著音樂玩「身體遊戲J '如搖搖頭、拍拍手、扭扭屁股,等到孩子走路很穩、或會跑會跳之後,就能做難度較高的轉圈圈、隨著節奏跑跑跳跳!多次練習後,孩子會更了解如何運作身體,也更能控制自己的動作,例如:能夠蹲下來、能彎下身體撿東西。此外,藉用認識身體的相關玩真,如:娃娃或拼園,讓孩子練習指認或進行身體的排列組合,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這個階段也是學習自理能力的時期,當孩子練習握水杯喝水、用手拿湯匙吃東西等等,每做一項新的學習時,都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做新動作了。
透過實際參與生活中的遊戲、與成人快樂的互動,孩子的學習會更加好玩、有趣!當孩子得以順利的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逐漸展現獨立的能力,一方面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同時也在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語言和認知能力,因而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寶寶喔!
本文摘自2008.10月學前雜誌






*********************************************************************
學習從認識身體開始
對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寶寶,其實還得先認識自己,才能勇於探索周遭!「抱著寶寶照照鏡子、拉拉他的小手告訴他眼睛、鼻子的位置」──這就是寶寶認識身體的歷程,認識身體不僅是寶寶探索的基礎,更可帶給寶寶更多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建立寶寶愛惜身體的重要觀念!
【文/伍偉婷;企劃李藹芬】
身體大探險
對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寶寶,其實還得先認識自己,才能勇於探索周遭!「抱著寶寶照照鏡子、拉拉他的小手告訴他眼睛、鼻子的位置」──這就是寶寶認識身體的歷程,認識身體不僅是寶寶探索的基礎,更可帶給寶寶更多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建立寶寶愛惜身體的重要觀念!
important~認識身體好重要
認識身體絕不像妳想像中的簡單,除了認識五官、四肢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各種功能外,認識身體還能幫助寶寶建立自我概念與自信心!
step by step~認識身體一步一步來
從外觀開始,逐步到體內器官,每個身體環節都是寶寶不可錯失的重要項目喔!
have fun~身體遊戲好好玩
除了繪本及認知性的學習認識身體之外,各種小遊戲能讓各階段的寶寶更進一步認識身體,大富翁形式的人體大冒險還能讓寶寶從遊戲中了解人體重要的消化系統喔!
good helper~好幫手
如果妳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寶寶認識身體,不妨善用這些好用的好幫手,讓寶寶進入認識身體的世界!
認識身體好重要
「認識身體」是每個幼兒園絕對不會錯過的教學主題,究竟認識身體有什麼樣的重要性,讓幼教老師列為必教項目?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表示,認識身體可說是寶寶未來學習的基礎,呱呱墜地的寶寶,除了用感官認識世界外,更會進一步地用肢體去探索,在了解自己的身體構造和能力後,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身體擁有這些能力」,藉此逐步建立自信,有了自信心,對未來的學習自然有加分效果!
從認識五官開始
認識身體往往是從五官開始,常會看到媽咪和寶寶玩「眼睛在哪裡、鼻子在哪裡、耳朵在哪裡」等遊戲,這個遊戲其實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而非僅是媽咪?打發時間和寶寶玩的小遊戲而已,羅文喬老師表示,從自己臉上的五官開始,除了認知性的了解五官名字和位置之外,寶寶更會建構自我的「臉部」意象,羅文喬老師表示,心理學中有一個相當有名的「紅鼻子」實驗,即在寶寶的鼻子上點一個紅點,再讓寶寶照鏡子,當寶寶照鏡子後,會想要伸手將鼻子上的紅點抹去,就代表他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知道鏡子裡頭的那張臉就是自己」,這對寶寶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因此,父母們,不要再小看這些認識身體部位的小遊戲,其實背後都隱藏著重要的意義。
羅文喬老師表示,嬰幼兒認識身體的程度會隨著年長而延伸,由最基礎的五官開始,然後再認識其他四肢,更大一點,還會認識體內的消化、循環系統,也千萬不要小看寶寶的能力,從五官開始一步步的學習、了解,甚至認識骨骼、肌肉對他們而言也不是難事!
認識身體是學習的基礎
樟新托兒所所長黃婉玲指出,在幼兒園課程規劃上,「認識身體」是非常重要的學習主題,因此,會以多元的內容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教保組長張楚瀅補充,如從上到下認識五官與四肢;透過大肌肉的肢體運作,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藉由美勞創作鍛鍊小肌肉的靈活度,還有體能運動鍛鍊肌耐力並建立空間感,當身體的活動可與大腦協調時,即達到感覺統合的發展目標;至於內在的器官,因為無法透視,就以多語文的方式教學,如藉由繪本認識各項器官的運作。
黃婉玲說,認識身體後,就可進一步教導建立良好的生活、衛生與均衡飲食的習慣,以擁有健康的身體。整體而言,認識身體,孩子學到的不只是認知和語文,還包含了健康概念、發展自信心,甚至小手的美術創作更是為日後學寫字做準備!
建立自我概念與信心
認識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能力後,會逐漸建構對於自我的概念,並且可在嚐試練習各種動作後,建立自信心。黃婉玲老師表示,對兩歲左右的幼兒來說,正是建立「自我概念」的時期,羅文喬老師進一步表示,從認識身體建立了自信心後,有助於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有了較正向的自我概念,也有助於未來的人際互動,因此,看似簡單的認識身體,對未來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媽咪們,千萬不要忽略這個最重要的小細節了!
學會保護身體
在一步步帶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構造和功能後,還必須讓孩子了解保護身體的重要性。像是媽咪可以孩子周遭接觸到的大人為例,讓孩子了解「近視」,從小灌輸他愛惜靈魂之窗的觀念;還有,頑皮的孩子可能容易不小心撞到腳或弄傷自己的手,媽咪也都應該進行機會教育,讓他們了解保護身體的重要性,這對寶寶和父母而言,也會是最實際且最重要的實質意義!
讓寶寶用身體學習一切
黃婉玲老師也特別強調,孩子必須有充分的活動機會,藉此輸入各種感覺建立屬於身體的記憶,讓肢體得以協調運作。可是現在很多孩子被父母、外傭過分照顧,穿鞋子或穿衣服,孩子只要把腳和手直直伸出,自然有人幫他套上;吃東西,嘴巴張開,食物就會送進口中,「當身體少了自理能力的練習,大小肌肉無法和諧運作,表現在外的就是缺乏自信、退縮」,因此,黃婉玲老師說:「讓孩子多動動吧,因為他正用身體學習一切!」
實際經驗‧了解身體能力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專業老師夏光如說,現在的孩子往往被保護過度,少了嘗試的機會,沒有足夠的經驗值,就無法獨立思考以判斷自己該如何做,她以「腦袋都知道,身體做不到」形容這群「身心失衡」的孩子。夏光如老師舉例,教學過程中,她發現有的孩子連屁股在哪裡都不知道,更不要說了解「抬高屁股」的指令為何。她建議,父母一定得在日常生活中,「不嫌麻煩」的讓孩子嘗試各種經驗,好讓如跑、跳、快、慢、動、靜、輕、重等「基本能力」成為身體內在的記憶,並能隨時因應自身情緒做最佳的調整。
羅文喬老師表示,在寶寶會走路之後,各種肢體的活動、律動對寶寶而言也是認識身體重要的一環,因此,認識身體絕對不僅止於看著繪本認識各種器官,還包含了身體上的活動,父母們,讓寶寶了解自己身體所具有的能力,全面的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吧!
肢體開發‧更深層的了解身體意義
除了較靜態的認識身體活動外,坊間也正流行許多肢體開發課程,這些課程對寶寶而言又有什麼意義?紙風車兒童劇團團長任建誠表示,上舞台表演課時,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肢體是這麼不聽使喚,但藉由「肢體開發」,了解身體和我之間的關係,在日後演出時,才能充分掌握把心裡所想的,用肢體動作精準傳達出來。因此,從小開始,藉由肢體開發的練習,的確也能讓寶寶更充分的認識身體和自己的關係。
而該如何進行簡單的肢體開發?夏光如老師說,不妨多陪著孩子發揮想像力,把自己的身體變成「奶油吐司」或「棉花糖」等不同的樣子,讓他感受到「身體好有趣」,而願意盡情伸展肢體,建立更豐富的身體語言,這對孩子而言,也會是有趣的小遊戲呢!
【完整內容請見2010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或至bobo小天才》親子網閱覽】







********************************************************************
認識身體的視覺遊戲
遊戲1.認識小手小腳
遊戲作用:寶寶能熟悉自己的手腳,並懂得進行相應的手腳運動,促進身體智慧的發展。同時,透過親子遊戲,可增強寶寶對情境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並懂得用手勢來進行溝通。
所需道具:范曉萱的健康操歌錄音帶或CD,錄放音機或CD唱盤。
遊戲步驟:
1.媽媽和寶寶坐在地上或床上。
2.媽媽先將雙手舉高,並轉動前臂,問寶寶:「手在哪裡?」同時,抬起手來轉一轉,然後,讓寶寶跟著模仿動動手。
3.媽媽將腳伸直放在前方,並且把腳放在地上隨意動一動。再問寶寶:「腳在哪裡?」然後,把腳動一動,讓寶寶跟著模仿動動腳。
4.等到寶寶學會動動手和動動腳以後,媽媽接著播放《健康操》的音樂,和寶寶一起做運動。配合歌詞「動動手啊!動動腳啊!勤做深呼吸」,寶寶跟著媽媽做出動手、動腳的動作。其他的音樂部分,則可讓寶寶自由搖擺身體。

延伸遊戲1  找五官
遊戲作用:透過遊戲,讓寶寶認識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臉,並增強寶寶的反應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遊戲步驟:
1.媽媽和寶寶坐在地上或床上。
2.媽媽教寶寶認識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臉,並用手在臉上一一指出來,同時,讓寶寶也跟著用手一一指出。
3.接著,媽媽和寶寶一起玩找五官的遊戲,你可以問:「寶寶的眼睛在哪裡?」「媽媽的鼻子在哪裏?」等問題,讓寶寶用手指出來。
注意:以上的延伸遊戲,是適合12~18個月寶寶的兩個認知遊戲,希望讓媽媽動動腦,延伸這些遊戲,教寶寶認識身體的其他部分:脖子、肩膀、背、肚子、大腿、小腿等部位。

延伸遊戲2  小手放哪裡 ?
遊戲作用:認識頭、身體、肩膀等身體部位,讓寶寶練習握拳、再鬆開的動作,進一步加強對手部的認識,增強寶寶的反應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所需兒歌:《小手放哪裡?》
這首兒歌的內容如下:捏攏放開,捏攏放開,小手拍拍。放開捏攏,放開捏攏,小手放腿上,爬呀、爬呀、爬呀,爬到頭頂上,放在身上,放在肩上,小手拍拍。
遊戲步驟:
1.媽媽和寶寶面對面坐著。
2.媽媽教寶寶念唱兒歌,並做相應的手部動作。
「捏攏放開」——雙手放在胸前,握緊雙拳再鬆開。
「小手拍拍」——雙手在胸前拍手。
「放開捏攏」——雙手放在胸前,鬆開再握緊雙拳。
「小手放腿上」——雙手放在大腿上。
「爬呀、爬呀、爬呀,爬到頭頂上」——雙手手指順著手臂、肩,逐漸放到頭頂上。
「放在身上」——雙手各自放在腰間。
「放在肩上」——雙手各自放在左右肩上。
注意:12 ~18個月大的寶寶,語言的分辨及理解能力,已經有很大的提升,他們可以了解簡單的語句及動作指示,也可以模仿簡單的音、字,他們常會發出一些有意義或無意義的聲音。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他可以把一些聲音和特定的動作或物品,作出連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這些物品或動作的命名。在以上的遊戲中,寶寶若會聽到聲音而做出相應的的動作,說明了寶寶已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9/t18945/
 






********************************************************************
轉一轉‧動一動 BABY身體探索之旅 發表時間:2009/06/21, 16:26
嬰幼兒時期是寶寶身體各部位發展及生長快速的階段。從能夠慢慢依自己的意志抓取物品、坐起、站立到走路,還有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期望,每一部都代表孩子正開始邁向自立的里程碑。家長們可以發現,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知覺有著莫大的好奇,這也是日後孩子自我發現的起源。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動一動、轉一轉,認識自己的身體吧!

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
認識身體部位→自我概念養成
  寶寶是利用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來接觸週遭環境,從而開始分辨自己和其他物體。舉例來說,藉由主動觸摸或被他人觸摸,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輪廓,並從他人的反應及環境的回饋中,逐漸形成對自己身體的態度。

感官探索之旅對孩子而言是最重要、最自然、最初始的學習之旅,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孩子操作,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家長千萬不能等閒視之。趁著孩子學習動機高昂的階段,爸爸媽媽可以教導孩子認識自己身體,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從每一次的嘗試經驗中學習各個身體部位、器官的功能與位置,進而了解自己,培養良好的自我概念。

  至於該如何開始,首先即是讓孩子有認識身體部位的機會。從嬰兒時期寶寶就會用自己的感官來探索世界。他們把手指放進嘴裡時,發現不同的用力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感覺經驗;抱著腳丫子把腳指放進嘴裡時,又是一種不同的經驗;不管怎麼用力,就是有某些角度轉不過去,孩子慢慢的發現了身體的極限,並從和媽媽的接觸及自我探索中分辨了身體部位。當寶寶6個月~1歲半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每天抽出1分鐘的時間。

小遊戲 大探索
以下按照孩子階段發展,提供不同的認識身體部位的遊戲,爸爸媽媽快帶著孩子一同試試看吧!
【指認身體各部位名稱、特徵】
★認識身體(適用年齡:1.5歲)
遊戲1:和孩子一起指認玩偶的各部位,再指出自己身上相同的部位,並比較相似與不同之處。
遊戲2:父母操弄玩偶改變其樣子讓孩子來模仿,並說出動作或身體部位功能,如眼睛看東西、耳朵聽音樂……等。
遊戲3:父母可以利用關於人體的簡易拼圖,讓孩子自由組合,從中得知孩子對身體部位的了解程度。
★我的臉兒(適用年齡:2.5歲)
材料:小鏡子、色紙、書面紙、膠水
遊戲1:和孩子一起在鏡子前扮鬼臉、眨眨眼睛、張張嘴巴、動一動鼻子及眉毛等,並和孩子一起討論五官的變化。
遊戲2:父母協助孩子一起剪貼或畫出五官、位置、數量等。完成的圖片貼起來,讓孩子欣賞,並討論臉的特徵。
★認識雙手(適用年齡:3歲)
材料:蠟筆、白紙
遊戲1:和孩子看看自己和父母的手,比比看誰長?誰大?誰小?較胖?較瘦?
遊戲2:引導孩子比較自己的手指哪一隻長?哪一隻較短?哪一隻較胖?
遊戲3:左右手配對遊戲,如大拇哥配大拇哥、小指配小指。
遊戲4:讓孩子手放於白紙上,手心向下,打開手指頭將其手的輪廓描繪出來,運用畫好的手指來觀察自己的手。

【認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
適用年齡:3歲及以上
★靜默遊戲
遊戲1:和孩子一起閉上眼睛、不說話,仔細聽一聽各種可能聽到的聲音,如小鳥聲、汽車聲、人走路的聲音。
遊戲2:和孩子討論平時最容易聽到的聲音,從討論中加以分類。
★視覺遊戲
遊戲1:準備幾種顏色大小不同的數個幾何圖形。接著用食指按順時鐘方向,探索圖形的形狀,及框架內的輪廓。
遊戲2:告訴孩子幾何圖形的名稱,並指認出生活中屬於此形狀之物品。
遊戲3:將同屬性幾何圖形依大小辨別。
★嗅覺筒
遊戲1:和孩子一起閱讀有關鼻子的圖書,帶領他認識鼻子的功用及外形,並比較各種動物的鼻子外形。
遊戲2:收集底片盒數個,內裝不同氣味的物品,如香水、花瓣、胡椒粉、醬油、水果等,再讓孩子試聞。
遊戲3:承上,和孩子一起玩嗅覺遊戲後,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

孩子幾歲學認字?
採訪撰文/江睿毓
內容諮詢/臺北市南湖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 黃璿糸
攝影/桃樂絲兒童攝影
拍攝企劃/陳萱蘋
演出/漂亮寶貝:JoanneJonathan商品提供/碩勝國際有限公司
聽朋友說,他們家才2歲的寶寶已經會認字了!媽咪心裡是不是好生羨慕?其實,家長只要特意去引導,23歲的幼兒的確可能早早學會認字。
但提早認字對幼兒來說重要嗎?專家提醒,每個孩子的優勢不同,父母切忌抱持比較心態,如何給寶貝一個開心的學習環境,以做好未來認字的準備,才是學齡前幼兒的教養重點。
學認字,做準備
不管是中文、英文或注音符號,對年紀尚小的幼兒來說,並不具任何意義,沒有這些文字符號,孩子還是可以玩得快樂、吃得開心。其實是大人主觀的認為:孩子長大後要念書,早一點認字對孩子來說絕對有益無害。


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
你知道嗎?當寶寶會認人,懂得分別爸爸、媽媽、哥哥、姊姊等的時候,就表示寶寶也有能力認字了喔!但這個字必須像爸爸、媽媽等家人這麼頻繁地出現在她的生活裡,寶寶才有區分的能力。
此外,每個孩子對事情的敏銳度不一樣,優勢能力也不盡相同,臺北市南湖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黃璿糸表示,孩子之間有個別差異,有的孩子很會唱歌,有的會話能力強,有的認字很快,若家長有心引導孩子學習,23歲的幼兒的確可能早早就會認字。然而,黃璿糸主任提醒,讓孩子沒有壓力的學習,比孩子幾歲會認字又認得多少字,是更為重要的事。


3
歲前,豐富語彙能力
黃璿糸主任認為,3歲之前的幼兒其實還不需要特地去教他們認字,這個時期的重點不妨放在語彙能力上,可做為未來認字的準備。
˙增加對生活事物的觀察力
多跟孩子對話,鼓勵孩子表達感覺、感想,激發孩子對事物的觀察力,有助於後續語文能力的發展。你今天吃的冰淇淋是什麼口味?吃起來的味道?裡面有什麼餡料?。今天的天空是什麼顏色?天空裡有什麼?雲的形狀一直變化,你看到的雲像什麼?
˙看圖畫書豐富邏輯思考力
陪孩子看圖畫書,特別是以圖為主、字不多的繪本,一開始由父母講給孩子聽,陪著孩子一起討論,接下來可以換孩子講,讓孩子嘗試看著圖畫去敘述故事內容,此時父母千萬別著急,讓孩子天馬行空的隨意發揮,可以豐富孩子腦袋瓜裡的想像力及邏輯思考,並增加語言表達能力。

4歲後,生活中學認字
當孩子會主動問,這個字怎麼念?是什麼意思?就表示孩子對認字產生興趣了,大約4歲以後,差不多中班開始,最慢大班、為幼小銜接最準備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試著帶孩子學習認字,這個時候學認字,除了可以進一步跟周遭環境產生連結,對將來孩子上小一(國小一年級)時注音符號的學習也有助益。黃璿糸主任說明,現在小學注音符號的教學是採用直拼法,先會念中文,可以增加孩子的反推能力,學習注音符號會更快更上手。
現在孩子生得少,不少父母會主動帶孩子學習認字,黃璿糸主任提醒,陪著孩子從生活環境裡找到認字的樂趣,千萬不要對著孩子說:這個字就是小,這個字就是大,這種死板的教學方法,只會抹煞孩子的學習熱忱,讓孩子有興趣進而主動學習,是快樂認字的秘訣。

認字從「生活周遭」開始
都一樣是便利商店,但孩子卻能分辨7-11、全家、OK、萊爾富,孩子認得這些字嗎?也許認識,也許不認識,重點是因為幾乎每天都會看到這些招牌,甚至出入這些店家,加上常聽到大人這樣說,不知不覺中就學起來了。

每天生活的環境
要教孩子認字,其實不需要在物質上特別做準備,因為生活就是最好的學習環境,到處林立的招牌、超市的DM、餐館的菜單、各式交通工具(捷運、公車、火車)等,以交通工具為例,經常搭乘的捷運站或公車站站名,起點到目的地的名稱,都是孩子很好的認字機會。今天要搭乘的是幾號公車,爸比車子的車牌號碼,或是開車載孩子時,一起念出前面車子的車牌號碼(英文、數字都囊括了),只要稍加留心,處處都可以學習,時時都是認字的好機會。
反而父母「心理」的準備更顯重要,黃璿糸主任提出,現在的父母普遍忙碌,牽著孩子走在路上的時候,口裡多半催促著:快快快,即便招牌林立,卻沒有空閒引導孩子認字;即便孩子發問,家長卻多只是敷衍了事。沒有時間等待孩子,沒有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是現代忙碌父母普遍存在的盲點。

不強迫、不計較
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習,當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成果自然又快又好,千萬不要跟孩子計較,「我都已經跟你教過那麼多次了,你怎麼還不認得這個字!」當學習變成壓力,只會有反效果出現。黃璿糸主任提醒,孩子還小,時間很多,請父母放緩腳步,不疾不徐慢慢來。


孩子愛閱讀的書
愛聽故事、愛看書的孩子,認字能力也正一點一滴累積中。父母可以漸進式的帶孩子閱讀繪本,從只有圖沒有字的繪本開始,然後是圖很大字很少的書,接下來出現對話性的字,圖仍是大大的,之後圖和字的比例變得差不多。黃璿糸主任說明,例如小朋友都很喜歡的《抱抱》一書,每個跨頁都是不同動物的擁抱,整本書只重覆出現抱抱兩個字,經常性閱讀,重覆次數高,小朋友自然而然就知道這兩個字叫做「抱抱」。
另外,黃璿糸主任也分享自己女兒的經驗。在女兒小的時候,黃主任有訂坊間的幼兒刊物,女兒因為很喜歡封面上的圖案,所以連帶注意到封面上的刊物名稱,每個月起碼看一次,結果女兒在不知不覺中也認識那幾個字了。

重複說故事,有助於認字
英國研究人員表示,父母重複說同一個故事,孩子認識的新字反倒比每天聽新故事的孩子多。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文字實驗室研究員霍絲特博士,找了一群3歲的孩子做實驗。他把孩子分成兩組,在一個星期裡,分別請孩子的父母在三天晚上說同一個故事,或三個晚上說三個不同的故事。三個故事生字的數目加起來和一個故事的生字數目是一樣的。結果顯示,聽同一個故事的孩子這個星期平均學會了3.6個字,而聽三個故事的孩子卻只學會2.6個新字。
下次,孩子再要求爸比媽咪說同一個故事時,不要再感到不耐煩囉!

看看幼兒園怎麼教
以南湖附幼為例,黃璿糸主任說明,南湖附幼採用主題學習方式,每個班級都有不同的主題。以主題「蜜蜂」來說,最近的認知就都圍繞在蜜蜂上。
每天早上孩子們來到學校,就會先進行認字的學習。孩子們要將認字單(老師所設計,這次的字詞是女王蜂、雄蜂、工蜂)上面的字一格一格的剪下來,然後貼在紙上,並在旁邊畫上各別蜜蜂的特徵,因為平常有進行過研究及討論,這個動作等於是再次複習,因此小朋友通常都可以順利完成。每一個主題結束後,老師就會再把學生們做過的字卡拿出來複習。
此外,配合主題的學習,老師們也會設計有趣的兒歌,來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因為兒歌由老師自編,跟孩子們共同經歷的過程,老師都會編進歌詞裡,孩子們因為玩過、體驗過所以印象會更深刻。老師帶領孩子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唱歌,收拾進入尾聲的時候也唱歌,配合歌詞海報,孩子們就會加深對字的認識。有興的孩子們還會自然延伸,女王蜂的女就是女生的女,王就是國王的王,學習的觸角得以越變越廣。

親子樂,字卡DIY
想要教孩子認字,其實不需要特地買字卡,生活中到處都是學習的機會。家長如果有時間,倒是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字卡,親子動手做,邊做邊學習!
將雜誌或DM中,孩子感興趣的圖片剪下來,然後貼在紙板上,背後寫上它的名稱。在DIY的過程裡,因為好玩又有趣,孩子也會因此愛上字喔!


黃璿糸
現任:臺北市南湖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
學歷:嘉義師範學院幼教科、
   臺北市市立師院幼教系
經歷:臺北市松山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
   臺北市南湖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
   臺北市南湖國小附設幼兒園園長
   臺北市100學年度優良教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35月號。http://www.mababy.com/





 *********************************************************************
01歲寶寶五官發育與啟蒙
新生兒初生之際,五官仍在發育當中,新手爸媽該如何照護呢?隨著發育,給予寶寶適當的刺激,將有助於他的五感更加靈活。現在,就跟著內文介紹,一起打開寶寶的五感啟蒙吧!
張雪惠;採訪諮詢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李國鳳;攝影陳炳煌詹建華;化妝髮型游姿青;演出寶寶何誩fifi李晉易顯津、媽咪涂慧娟
所謂「五感」是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這五感是為了生存下去最低限度必備的能力,同時也是人類大腦智力活動的基礎,並且在促使大腦作用發展上,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寶寶主要通過五感來認識這個世界,感官能力發展越好,大腦對於各種訊息的統合能力就越強,越有助於日後的整體發展。以下則針對寶寶五官發展進程,一一說明。
認識篇
如果從新生兒時期開始,給予寶寶適當的刺激,將有助於促進寶寶五感的發展,同時也能幫助父母及早發現寶寶五感發展是否異常,並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視覺發展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表示,視覺則是出生後才漸漸發育,到了足月視網膜的血管才逐漸長好,然而像視神經辨色能力、看東西的焦距,必須等到一歲以後,孩子的視力才可以有好的聚焦,並辨別顏色的差別。6個月以前,寶寶比較喜歡強烈對比的顏色,6個月以後才會漸漸跟大人的喜好一致。
0
1個月
視神經整合尚未成熟,寶寶看到東西都是晃動模糊的,約能看到2030公分近的東西。不論是定焦或是看一個物品,只要頭一動,焦距就又會跑掉了,此時他對物品的輪廓、五官對比較強烈的東西較有興趣,例如黑白顏色強烈對比的物品。
3
個月
隨著寶寶的動作發展較好了之後,3個月左右嬰兒的頭部略能轉動,他的追視物品能力提昇,眼睛的對焦也比較好了,此時他比較喜歡鮮豔的玩具,但還不會判斷遠近,會隨便亂抓東西,不知道要拿距離自己較近的物品。
6
個月
此階段寶寶開始會辨識熟人或生人,分辨深度、高淺,將兩樣東西放在他眼前,他會拿近物而不拿遠物,擁有判斷距離遠或近的能力,面對滾動的物體,他的視線可以順暢地跟著移動,追視能力亦更加提昇。
8
10個月
當寶寶會爬,有了移動經驗之後,開始有視覺深度的概念,對於高是危險的,有了基本的判斷,會產生害怕的感覺。
12
個月
把一堆東西放在寶寶眼前,他可以找出他想要拿的,這與對物品的認知有關;另外像東西掉了,他可以走過去或爬過去撿起來。
聽覺發展
關於聽覺的發展,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表示,寶寶在母體已有聽覺了,所以他先認識的是媽媽的聲音,出生後對高頻的聲音較能區辨,當爸爸媽媽同時在跟寶寶說話的時候,寶寶大多會注意到媽媽的聲音。
0
1個月
基本的聲音辨識功能已經具備,但在發展過程中,他的設備是好的,可是大腦的聯繫仍處於混亂狀態,因此他無法在一開始就把所有資訊做有效的處理,面對突然而來的巨響會感到驚嚇,因而哭鬧起來。
2
3個月
此時已可以辨認聲音的方向,但一樣喜歡較高頻的聲音。
4
5個月
會辨識熟人的聲音,也會有反應(有興趣),到了4個月,有些孩子會開始模仿ㄅㄚㄅㄚ,發出一些聲音。
6
個月
叫他的名字會有反應,認識自己的名字。
8
個月
此時的寶寶已經開始牙牙學語,但不是真的講話,對於動物的聲音有基本的了解,另外聽到喜愛的音樂,會跟著搖擺身體。
10
12個月
已經懂得一些單字、詞句,譬如說:「不可以喔!」「說謝謝、再見。」
觸覺發展
觸覺是全身最大的感覺系統(器官),它有兩大作用,一是保護功能,二是區辨功能,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其中保護功能與情緒反應有關,區辨功能與動作精細有關,一般來說,寶寶觸覺最敏感的地方不是手指,而是嘴巴,也因此觸覺的功能實際上是從嘴巴開始,再慢慢到手和腳。由此可知,當寶寶在吃手和腳的時候,並不是在試味道,而是在感覺形狀,因為嘴巴是最敏感的觸覺部位,寶寶會想要把看到的東西塞進嘴巴,藉由先認識手(塞手指),再認識腳(塞腳趾),這樣的動作對寶寶來說是好的,爸媽其實不必過度限制。
0
2個月
觸覺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巴,口腔的刺激是主要的觸覺來源,也因此有所謂的「尋乳反射」,通常寶寶一碰到奶嘴和媽媽的乳頭就會湊過去吃,與維持生命有關。
3
個月
此階段寶寶可以靠嘴巴辨識形狀了。
5
個月
寶寶特別喜歡吃手指,了解手指頭的形狀。
7
9個月
會讓自己的手去抓取東西,這時候就不只吃手了,而是拿到什麼就吃什麼,區辨物品的形狀。
10
個月
寶寶可以將視覺和觸覺做連結,看到一個東西,大概可以想像它的觸感如何。
12
個月
寶寶可以把身體跟觸碰的地方做組合,進而了解自己的身體。
嗅覺發展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嗅覺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感覺,它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感覺系統,跟所有動物的情緒和維持生活有關,特別是比較低等的動物。為何需要嗅覺?除了與動物需要覓食有關外,這也與人的安全感、領域的建立有關。事實上,在寶寶一出生這方面的能力久已經很好了,對新生兒來說,剛出生時最好用的五感器官就是嗅覺,他可以輕易分辨好聞與不好聞的味道,第一個月以後,還可以記住家裡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味覺發展
味覺是寶寶一出生即有的感覺系統,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李國鳳表示,寶寶出生後36天就已可以分辨母乳與配方奶的不同。有關味覺的研究不多,有趣的是挑食和味覺不一定有關,因為和觸覺食物材質有關。廖笙光技術長指出,一般來說,他所具有的味覺分別是苦、鹹、甜三種感覺,「雖然寶寶具有分辨的系統,例如同時給他吃甜的和吃鹹的,他會比較喜歡吃甜的,但卻無法判斷這個食物是否有危險或是可不可以吃,所以即使給寶寶喝很鹹的牛奶,寶寶還是會喝。」

啟蒙篇
李國鳳治療師表示,不論從事任何啟蒙遊戲,盡量不要違背寶寶的發展進程,給孩子玩具或是做遊戲活動時,不必急著要讓他一次就學會,現在不會玩,等過一兩週再拿給他玩,寶寶說不定就會玩了。爸爸媽媽必須適時地引導小孩,先教他怎麼玩,寶寶才可以開心地打開五感,盡情學習。以下針對五感設計的啟蒙遊戲,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每天抽出一些時間,陪寶寶一起遊戲!
視覺啟蒙小遊戲
1.
追視反應:
步驟一:準備三顆顏色對比的小球。
步驟二:從寶寶面前一次丟一顆小球,觀察其視線是否跟著小球移動。
2.
鏡子遊戲: 步驟一:準備一面大到可以看到寶寶全身的鏡子。
步驟二:引導寶寶看鏡中的自己和媽媽的模樣,並可以做出誇張表情吸引寶寶注意。
小叮嚀:
1. 
讓寶寶的視線跟著電動車或滾動中的小球移動,以吸引寶寶目光,有助於寶寶的追視能力,像這樣寶寶的眼睛或臉龐會隨著小球移動的動作,這就是所謂的「追視能力」。
2. 
盡量避免讓寶寶看電視,或是注視LCD螢幕,因這些螢幕上的亮點對寶寶而言太過刺激,倒是可以多帶寶寶接觸大自然,看看綠色的樹和色彩鮮豔的花朵。
3.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李國鳳建議,帶寶寶外出時,若陽光過大時,記得將推車斗篷拉上,避免強烈的紫外線直射寶寶尚未發育完成的眼睛,造成傷害。
聽覺啟蒙
1.
辨認聲音方向:
步驟一:媽媽坐在寶寶的斜後方,並喊寶寶的名字。
步驟二:看寶寶是否會循著聲音的方向轉過頭來。
2.
搖搖樂:
步驟一:準備一個空的寶特瓶,把一些小物品塞在瓶中,並將蓋子蓋緊。
步驟二:媽咪先把瓶子拿起來搖一搖,接著再交到寶寶手中,讓他自己手拿著晃動。
小叮嚀:
1. 
聽覺與語言發展能力有關,早期的聲音刺激有助於語言的發展。當媽媽唱歌給寶寶聽,當寶寶有反應時,可以先停頓一下,等待寶寶的反應,另外像玩敲打遊戲時,也是需要等待一下,等寶寶回應後再繼續進行。
2. 
最好讓寶寶聽自然的聲音,例如鳥叫聲、潺潺水流聲,而不要聽太複雜的聲音(如搖滾樂),會太過於刺激。
當視覺與聽覺能力異常時
洪依利醫師表示,聽覺異常最晚最好在3個月之內發覺,並在6個月大確定聽覺障礙,趕快幫寶寶裝上助聽器,因為聽覺檢查很繁複,需耗時2個月,假若在6個月後才發現,之後再裝助聽器,寶寶的聽力發展變慢,語言能力很難矯正回來。至於視覺的異常,因為是在出生才慢慢發育,因此很難立即發覺是否有異常狀況,只要在一歲以前確定寶寶沒有嚴重斜視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三歲以前沒進行斜視治療的話,將可能導致弱視,爸媽們不得不防。
李國鳳治療師表示,基本上寶寶長期對特定感官的刺激較沒有反應,可能就是異常的警訊,以視覺來說,寶寶若對看東西沒興趣,需要搭配其他感官刺激(添加聲音)才會注視的話,或是當有明顯的玩具出現一段時間後,他的眼睛仍四處轉動毫無所覺,他的視覺可能有問題。
嗅覺啟蒙
1.
聞不同味道: 步驟一:準備23種不同的水果
步驟二:放在寶寶手上讓他聞聞水果的自然香氣。
2.
給固定毯子玩偶: 步驟一:準備一、二樣毯子或玩偶。
步驟二:睡覺或外出時可以陪伴寶寶。
小叮嚀:
1. 孩子其實非常重視味道,若要增加寶寶的情緒穩定度,最好給寶寶固定的毯子、玩偶。
2. 
聞各種不同水果味道,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的花、水果,但是以水果為主,不好聞的也會有感覺。
3. 
如果讓他接觸不同味道,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會比較有安全感。如果診所沒有藥味,也會有安全感。
味覺啟蒙
1.
嘗試不同味道與質地的食材:
步驟一:剝一小塊橘子。
步驟二:讓寶寶自行拿在手上,用舌頭去感覺酸甜滋味。
2.
吃副食品:
步驟一:先讓寶寶聞副食品的味道。
步驟二:接著再餵寶寶吃。
小叮嚀
1. 當寶寶的飲食進入副食品階段之後,便是寶寶的味蕾大體驗的時候了!在此提醒家長可別一下子給寶寶太多的選擇,最好的方式是同一種食材,讓寶寶先嚐試約35天,如果寶寶吃得不錯,排便也正常,媽咪便可以再換下一種食材。
2. 
為了避免寶寶日後養成挑食的習慣,2歲前可以讓寶寶多嚐試各種味道與質地的食物,而當季的水果則是不錯的食材,像橘子上略有果粒纖維、味道酸酸甜甜的,味道相當鮮明,可以給寶寶試試看。
3. 
在給寶寶吃副食品時,先讓他吃不甜的(如菠菜泥)、再吃甜的(如胡蘿蔔泥),在給寶寶吃新的副食品時,應讓他先嚐試約35天,如果寶寶吃得不錯,排便也正常,媽咪便可以再換下一種食材。
當嗅覺與味覺能力異常時
洪依利醫師指出,一般嗅覺與味覺有異常時,爸媽通常不太容易發現,只是嗅覺與情緒有關,而味覺的啟蒙引導沒做好的話,日後孩子容易有偏食的情況。此外,即便在從事味覺與嗅覺的啟蒙,在此建議不要給予寶寶太多且太大的刺激,以免造成他們日後對此味道有不好的記憶。另外,當寶寶在接觸新的氣味、味道時,由於他們之前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對他們而言,並沒有香或臭、甜或酸的價值判斷,爸媽如在提供相關的感覺刺激時,能搭配口語介紹,寶寶自然會配合他所聽到的聲音及嗅覺、味覺經驗,隨著經驗的累積及認知能力進展,學會辨認味道及其代表的意涵。
觸覺啟蒙
1.
觸摸不同材質:
步驟一:準備各種不同材質的衣服或玩偶
步驟二:讓寶寶盡情觸摸,感受不同材質的觸感。
2.
嬰兒按摩:
步驟一:將寶寶放在柔軟的床上或毯子上。
步驟二:將寶寶衣服脫掉,若天氣太冷,身上可穿上一件薄薄的上衣,慢慢從手和腳按摩。
小叮嚀:
1.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觸覺與孩子的情緒穩定度有關,一般來說,觸覺應在02歲間發展完成,因此給他越多的觸覺經驗,接觸的材質越多越好,現在很多爸媽過度保護孩子,造成有些孩子看到絨毛玩具嚇的半死,其實對他來說,並無益處。
2. 
觸覺與寶寶探索環境的經驗有關,寶寶如果爬行和探索環境的經驗越多,觸覺發展會比較好,例如家裡允許他探索的範圍夠大,他可以摸到或觸碰到的質地或質感越多,適應度就會比一般的小孩好,也比較不容易緊張或害怕。
3. 
幫寶寶進行按摩時必須注意保暖問題,此外要將速度放慢,時間也要固定(例如洗澡後或是睡覺前),最好在寶寶情緒和身體狀況良好時進行。
當觸覺能力異常時
洪依利醫師表示,觸覺也不太容易發覺異常情形,觸覺與感覺統合有關,爸媽頂多覺得孩子怎麼走路容易跌倒,或是不太容易把一個小東西,精準的塞進另一個物體空間裡,而不會發現其實是觸覺的問題,因為這不是一種病,大部分只會覺得寶寶發展好像比較慢。此外,若寶寶如果不喜歡觸摸玩具、只喜歡碰觸或吃特定材質的東西,或是對爸媽的溫柔摟抱感到排斥,則他的觸覺可能過度敏感。
給爸媽的話
啟蒙活動雖然對寶寶很有益處,但在遊戲的同時,仍有一些必須特別注意的細節與問題。
1. 
可能造成的誤食問題:在從事啟蒙活動時,要特別注意物品的大小,若是可以拆除的玩具,寶寶很有可能誤食,家長最好先仔細檢查過後再給寶寶玩。
2. 
玩具或地墊的安全問題:李國鳳治療師表示,某些塑膠地板含毒,可能造成不好的影響,必須特別注意,另外像要咬的玩具,最好買來之後先清洗過或先認清產地,若聞到濃濃塑膠味時,最好避免給寶寶玩。
3. 
注意力問題:盡量避免讓寶寶看電視,據相關研究指出,若每天多看一小時電視,未來將有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
4. 
遊戲速度問題:帶孩子玩遊戲,動作一定要放慢,因為孩子的眼球控制和聽覺的方向區辨還沒那麼快,不論玩什麼遊戲,建議給孩子35分鐘的等待時間。
5. 
遊戲時機問題:李國鳳治療師表示,不要在寶寶想睡覺的時候跟他玩啟蒙遊戲,最好是在白天、寶寶吃飽了、活力好的時候進行,為了避免寶寶睡不好,也盡量不要在晚上睡覺前從事活動,但建議可以選擇溫和的活動,如哼一首曲子或是講小故事給寶寶聽,幫助寶寶進入夢鄉。
洪依利醫師
現任/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新生兒醫學會幹事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總醫師臺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研究員桃園敏盛醫院兒童暨青少年醫學部主任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廖笙光技術長
現任/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經歷/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聰敏兒兒童發展中心基隆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師SII(感覺統合國際協會)認證治療師
學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
李國鳳治療師
現任/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職能治療師
經歷/台北縣市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師台北市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師北區小組長
學歷/紐約州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職能治療學系理學碩士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理學學士
~原文刊載於201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215&prev=19267&next=19214&l=f&f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