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兒童情緒常見問題與輔導

兒童情緒常見問題與輔導(一)

兒童情緒中常見的「恐懼」︰
  人感覺到自己處在一個實際的或想像的危險或緊急狀態中,所產生的一種急的情緒。幼兒情緒中的恐懼情緒在3~6個月大時便產生,並從害怕環境中的具體事物,發展到想像中的危險、黑暗、魔鬼,最後會發展至害怕失敗或害怕自己不受歡迎等內在因素。


恐懼情緒的輔導:
嘗試將孩子喜歡的東西與恐懼的東西配對出現,慢慢的幫助幼兒與恐懼建立起愉快的聯想,且讓孩子逐漸接觸或熟悉恐懼的事物,觀察引起孩子害怕的原因,對孩子解釋或利用講故事的方法、玩遊戲的方式或角色扮演讓孩子了解,也可讓孩子透過與友伴間的學習以及模仿友伴不害怕的行為。尊重幼兒恐懼的情緒,給他一段時間切勿操之過急,並對幼兒消除恐懼的勇敢行為給予鼓勵與讚美,不宜以恐懼的方法教導小孩,易形成孩子膽怯的性格。


兒童情緒中常見的「憤怒」︰
  由於身體的活動受約束,需求的滿足受到挫折,內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幼兒情緒中的憤怒情緒在3個月後便從苦惱情緒分化而出,1歲前的孩子會以大哭、踢足表示,16個月~2歲是最高峰,23歲會以踢球、在地上打滾、亂丟東西、拒絕吃東西的方式表現,3歲以後雖無以往激烈但卻能進行有效的攻擊與報復行為,4歲幼兒會以譏笑、謾罵的方式傷害他人,5~6歲以後情緒逐漸內化,漸漸穩定的發展。


憤怒情緒的輔導:
  幼兒憤怒時我們應採暫時性的忽視不予理會,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處理問題,以避免幼兒學到利用憤怒來滿足需求的手段,盡量避免引發孩子憤怒的刺激,設法轉移引發憤怒情緒的注意力,同時,父母本身也要成為幼兒情緒學習的楷模,管教態度要一致,避免偏私袒護,多用鼓勵、讚美代替責罰,也不要讓幼兒過度疲倦、睡眠不足以及不必要的限制約束或要求作無法勝任的工作。








************************************************************************

兒童情緒常見問題與輔導(二)

兒童情緒中常見的「忌妒」︰
忌妒是由恐懼、情愛、憤怒三種基本的情緒結合而成。過分忌妒心的兒童是自私、冷酷和過敏感性的。幼兒通常會藉由攻擊行為、退化行為,如尿床、吸手指的方式表現之,而3~4歲是忌妒表現的高峰期。


忌妒情緒的輔導:
當家中有新生兒時,父母可在嬰兒出生前,先跟幼兒談談未來生活可能會有的變化,讓他有參與感且知道如何幫忙,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且父母應公平對待家中每一位小孩,當幼兒與弟妹和平相處時能給予讚美,也不要比較幼兒彼此間的優缺點。


幼兒情緒中的「害羞」:
當幼兒面對不熟悉的人物,因為不知道如何反應或應對所產生的情緒反應。6個月~1歲是害羞情緒的顯現期,於9個月~1歲之間達到高峰。


幼兒情緒容易處於害羞的狀態時,父母應指導孩子交朋友的技巧,讓幼兒有多點機會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處,增加與人群接觸的機會,並多與不同的人接觸,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在愛與安全感的基礎下給孩子適度的挑戰,以建立之。


幼兒情緒兒童情緒發展的一般性輔導:
1.先了解小孩子的想法 試著找出原因
2.父母可以多營造良好的情緒環境
3.成人作為幼兒良好的情緒楷模 (以身作則)
4. 採取積極的管教態度 (同理心、鼓勵、讚美)
5.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及調節情緒
參考資料:幼兒發展與輔導

資料來源http://www.imsuperbaby.com/archives/438






*******************************************************************************

了解兒童情緒

何謂「情緒」:
簡單地說,「情緒」是一個人對週遭事物的主觀感受,是一種意識狀態,對個體具有促動或干擾作用,能引起個體心智、心理、行為及感覺的反應。


由於它是一個自然產生的感覺,所以不管是正向或是負向的情緒,都沒有所謂的對錯。很多人覺得有情緒不好,或稱EQ差,通常是因為負向情緒的表現方式讓人無法接受,像是哭鬧、摔東西等;但若將情緒和情緒表現的行為分開來看,有情緒不是不好,只是表現要適當,當然在兒童情緒幼兒情緒來說也是如此,但通常小朋友的成熟度不夠,所以此時父母或老師的角色就很重要。

兒童情緒幼兒情緒中常見的問題有容易生氣、吵鬧、情緒起伏大等,對於這些情況,可以由不同的角度來看,像是氣質 (與生俱來的個性)、認知行為和情緒間的關聯,甚至是因為疾病所造成;不同的角度原因,處理也略有不同。



而在兒童情緒幼兒情緒的表現來說,不適當的行為表現,需要適當的輔導與處理,孩子的行為絕對是可以改變的,雖然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個性,但人格的養成是混合先天氣質與後天教養而來的喔!
參考資料:幼兒發展與輔導







************************************************************************

幼兒情緒發展的趨勢

幼兒情緒發展的趨勢
初生嬰兒的情緒是籠統不分化的,
1歲之後逐漸分化,在2歲左右出現各種基本情緒,
簡單來說會依以下大方向的趨勢進展。
  • 幼兒情緒發展的社會化
會由初期受生理因素影響而逐漸朝向社會因素所影響,例如:幼兒最開始因為肚子餓而哭泣,漸漸長大後,哭泣則會是因為要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哭。
  • 幼兒情緒發展的豐富化
情緒發展與嬰幼兒的環境刺激和適應性有密切關係,隨著小朋友的成長,幼兒的情緒會逐漸分化的越來越豐富,例如:三個月大的嬰兒會有痛苦、快樂的情緒;一歲半後又逐漸分化出喜悅、忌妒。
  • 幼兒情緒發展的自我調節化
幼小的兒童常有伴哭的情形,即原本沒哭的小孩,看到旁人哭,自己也跟著啼哭起來,然而隨著年齡漸長、個體認知、語言等能力的成熟,其情緒也愈豐富及穩定,隨著情緒自我調節能力增加,5、6歲左右以後兒童的情緒更趨內隱性。
  • 幼兒情緒發展的深刻化
幼小兒童情緒常因為表面刺激而產生或消失,較大的兒童,情緒則逐漸深刻化,不在是由表面的現象所引起,而要看更內心的原因。
參考資料:幼兒發展與輔導







************************************************************************

3大方法聰明處理情緒

1. 面對負面情緒
家長最直接感受到困擾的通常是孩子的負面情緒,事實上,負面情緒並非全然不好,楊俐容認為,孩子感受到害怕才會知道要注意安全;孩子懂得羞愧才會知道有些事 情是不對的;有難過的經驗,才能同理他人的悲傷。所以負面情緒是人類很重要的反應之一,但是如果處理方式不當,就會為周遭的人帶來困擾,一般來說,家長總 是第一個被困擾到的人,但是,如果家長能夠體認:當孩子碰到負面情緒的時候,正是進行情緒教育最好的時刻,並以了解、同理、接納和引導帶領孩子面對負面情 緒,孩子就能了解負面情緒並非不好,並學會面對問題、克服困擾、表達和恰當地處理負面情緒。


2. 給情緒正面存款
往往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認為只要孩子不吵,日子就這樣過了,但是生活中有許多深刻的正面感受,父母卻未必會去體驗和強化,因為當孩子的情緒是正面的時候,父 母不會感覺困擾,所以也就沒有想到要特別強化。專家提醒家長,生命價值感建立在正面情緒經驗上。她認為,每個人都有一本情緒存款簿,正面情緒就是收入,負 面情緒就是花費,正面情緒的經驗愈多,負面情緒就能處理得愈好。如果一個人對於生活沒有正面的評價,覺得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當然對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也是 興趣缺缺。但是正面情緒並非是像孩子愛吃麥當勞,就帶孩子去吃這般淺層的快樂,而是更為深層、正面的情感,例如:讓孩子感受自己是被愛的、被了解的、了解 自己是可以有所貢獻的,雖然孩子年紀很小,當他想幫家長做事的時候,請家長肯定孩子,並常帶孩子接近大自然,豐富孩子的知覺,如此便能厚植孩子快樂的情感 存款。


3. 學會忍耐與等待
專家認為,36歲 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學習忍耐及等待,也就是培養孩子忍耐,等待一下,以期得到更深刻的滿足態度的關鍵期。至於父母如何引導,將影響孩子後天自我克制機制的發 展。成就表現與人際關係都和忍耐及等待有關,以學習為例:即使非常喜愛學習的孩子,也一樣會對求知的某些過程如寫字感到枯燥乏味,但是當孩子認真的學會這 個字而開始可以閱讀文章的時候,他從閱讀所得到的樂趣,正彌補了之前的忍耐與等待得到充分的回報。








************************************************************************

6種反應讓EQ愈來愈差


EQ是情緒管理的能力,人類的情緒是必然且必要存在的,但多數父母過度關切孩子的幸福,很希望孩子不要生氣,他就可以不生氣了,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孩子的情感成長未必有幫助。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最常有的反應是以下6種:

1. 不聆聽孩子的情緒。
2. 漠視孩子的情緒,過度權威的命令和指揮。
3. 覺得情緒是要被藏起來的。
4. 認為正面的表達都是不恰當的。
5. 父母經常以指責或是羞辱孩子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情緒。
6. 不肯定、不鼓勵孩子。

父母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常常不處理情緒,或是覺得情緒是不重要的,長久下來,孩子就會跟自己的感受愈來愈遠,但是疏遠並不代表情緒消失了,其實感受還是在 的。但是,人一定要感知自己的情緒後才有辦法處理,所以,當家長否認孩子的情緒時,不但造成孩子不被尊重的感覺,也會使孩子感到混亂,覺察情緒的能力退 化。例如:要出門時,家長要孩子多加一件衣服,孩子說:「不要,我好熱!」家長卻用很兇的口氣回答:「哪裡會熱,今天冷的要死!」事實上,孩子有自己的感 覺是正常的,家長如果能夠換個語氣說:「可能你不覺得冷,但是你至少把外套帶著,等下如果冷了可以穿上」,那麼孩子不只感受到被尊重,也感受到父母對他的 關心。



另外,就是常用指責或羞辱的方式責罵孩子,而不是帶孩子反省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後果,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無法為孩子的EQ成長提供沃土。另外,不鼓勵也是原因之一,但又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孩子已經有不錯的表現,還會拿更好表現的孩子跟他比較;另一種則是過度保護,太多的分析和教導讓孩子沒有機會在合理的範圍內,自己嘗試和學習,這樣對EQ的成長反而是不好的。







************************************************************************
爸媽EQ影響孩子的未來
高EQ的父母,想有高EQ的寶寶;低EQ的父母,更想有高EQ的寶寶。

筆者曾出席一位律師朋友事務所開張酒會,友人母親一席話,令我非常難忘。話說她排行最小,父母是街市小販,幾兄妹自小放學就到「檔口」幫手,沒有上興趣班、補習班,爸媽沒受過教育,但對孩子的管教態度是很值得參考。她媽媽說:「我們什麼都不懂,只知帶孩子來到世界就讓他們多看點事物,只要是正當,喜歡做什麼我們都支持!」幾句說話,看似普通,做卻不易,令我想到另一故事。

小孩用水彩將家中的牆壁、白色沙發和羊毛地毯胡亂塗畫,爸媽下班回家眼見這情況,爸爸先呆住,媽媽則大叫一聲。你猜他們的反應會跟你一樣嗎?

爸定神望著妻子說:「我們生了一個畢加索。」媽尖叫後說:「家中有個藝術家,以後不用花錢買藝術品了。」二人相視而笑,其實他們有心痛家中的傢具,亦想好好教導孩子,只是,他們明白事情已發生,孩子亂畫正在眼前,他們先接納眼前事實,再去跟孩子說:「原來你懂得畫畫,爸媽好高興,寶寶可以在牆上這邊畫,以後有客人來就給他們參觀,那你不要在沙發和地毯畫,因這是給阿姨叔叔坐的。」寶寶笑著點頭。

父母用EQ為孩子的未來著想,你能做得到嗎?





************************************************************************
寶寶EQ,是天生還是後天呢?
每次出席情緒教育的講學活動,總有人問,情緒智商(EQ)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培養呢?

以前的人著重IQ,現代的人很重視EQ。大家都明白在社會謀生,除了學識豐富,更要學懂管理情緒,才能成就更大的事。

為人父母,當然想寶寶成大器,這亦是現今家長為何特別緊張的原因。IQ發掘和發展,源遠流長,早已有一套方程式去計算,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家長相信早已知道。而EQ,畢竟對有些人來說比較抽象,一些人可能很容易覺得某人的EQ很高,卻說不出為何,遑論找方法去測量和訓練。不過,新一代的父母可能吸收資訊多了,大都關心下一代的EQ。如Ling,性格剛烈,大學畢業後投身紀律部隊,與任職銀行的丈夫結婚三年,剛懷孕三個月,她以前常抱怨母親太軟弱,為此多次發脾氣,其實她知不對,但又控制不到情緒。到她發現懷孕後,心裡既擔心寶寶像她般急躁、做事不夠細心、易惹禍,又擔心像外婆般容易被人欺負。

事實,EQ是天生,也受後天成長影響。後者,對所有父母來說,應該是好消息,因為後天影響對寶寶的EQ發展佔很重,只要父母能細心理解和耐心運用,你也可以擁有高EQ寶寶!然而,父母本身的EQ對寶寶有沒有影響呢?下期待續。


資料來源http://www.lovekids.com.hk/locale/zh-CHT/page.aspx?corpname=lovekids&i=2164






**************************************************************************
別讓寶寶的臉騙了你,情緒本質不是情緒!

採訪╱施娟娟
諮詢╱三之三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 梁仲怡老師
參考書籍╱《你知道孩子的氣質嗎?》遠流出版
     《我家小孩高EQ》天下文化出版


爸媽可能會發現有些寶寶總是笑臉迎人,有些寶寶卻常擺著臭臉,你以為這是因為某些寶寶總是很開心,某些寶寶總是在生氣嗎?那你可就錯了!其實寶寶臉上的慣有的表情是天生如此,與他的情緒無關!


情緒本質不是情緒
情緒本質是寶寶九大氣質中的其中一個向度,指的是寶寶在一天當中表現得愉快或不愉快,或給人友善或不友善的感覺的比例。初聽到這個名詞,可能會讓人以為這代表著寶寶內在的情緒狀態,但其實不是喔!三之三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梁仲怡老師表示,所謂的情緒本質與寶寶的內在情緒沒有關係,它純粹就只是寶寶外表給人的感覺,情緒本質較為正向的寶寶,看起來總是笑咪咪的,好像心情很好,反過來,情緒本質較負向的寶寶,臉有點臭臭的,一付「拗嘟嘟」(台語)的樣子,看起來酷酷的,等到寶寶年齡大一點,可能會給人較不友善的感覺。但是,寶寶臉上的表情,並不代表他們當下的情緒感受。


那麼如何了解寶寶情緒本質的偏向呢?爸媽們可以試著觀察寶寶在日常生活或是與其他人互動時所表現出的樣子:


* 在幫寶寶換尿布或是穿衣服時,寶寶會有愉快的表情或是一付不舒服的樣子?
* 幫寶寶洗澡或洗頭時,他有什麼樣的表情?喜歡或是不喜歡的樣子?
* 睡覺時或是睡醒了以後,愉快或是「拗嘟嘟」的樣子?
* 吃東西時,是高興或是不愉快的樣子?
* 自己一個人玩時,玩得很高興或是一副無聊且悶悶不樂的樣子?
* 與其他小朋友玩,是玩得很開心或是不快樂?
* 見到陌生人時,是快樂,還是生氣、不舒服的模樣?
* 到托兒所或是幼稚園上學後,被老師要求做事,或是其他同學請他幫忙時,是顯得很友善、很高興,或不是很樂意的樣子?
* 談到當天發生的事情,是興高采烈,還是無精打采的模樣?



了解寶寶的情緒本質偏向哪一邊是非常重要的,梁仲怡老師表示,在語言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的情形下,嬰幼兒表達情緒的能力很弱,而他們的情緒本質,也就是他們臉上顯現出來的樣子可能會被誤認為代表了她們的喜怒哀樂,在這樣的情形下,爸媽可能會誤判了寶寶的真實情緒,而給了寶寶不當的回應。


讓寶寶學習表達情緒
無論寶寶屬於哪一種類型,爸媽都要幫助寶寶表達他真正的情緒,否則所有人都很容易被寶寶臉部慣有的表情誤導,這對情緒本質偏負向的寶寶來說尤其不利,為了避免他人的誤解,等到寶寶會說話之後,除了教導他認識自己的情緒,也要鼓勵他多使用言語表達情緒。同時,一旦寶寶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就能培養控制情緒的能力。爸媽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 玩情緒遊戲:
梁仲怡老師表示,爸媽可把寶寶哭、笑、生氣的模樣照起來,也可以讓他照鏡子、看書中不同的情緒表情,或是進行親子角色扮演,由大人扮演生氣、開心、哭的表情,讓他看看不高興、高興、難過的臉是什麼樣子,並且教他辨認每一種情緒的臉,也可以說說他喜歡自己哪一種樣子,再讓他學習扮演不同情緒的表情。讓寶寶了解不同情緒的目的,就是在教他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加以表達。


2. 製作情緒字典:
勞倫斯‧夏皮羅擁有二十多年的兒童心理診斷經驗與兒童發展研究,他在其書《我家小孩高EQ》中指出,製作情緒字典可以有效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爸媽可以讓孩子從雜誌中挑出不同人物照片,並猜測此人的心情,並寫在空白本子頁面的最上方,每一頁寫下一種情緒,而後則是說出自已曾在何時有過類似的心情。如果這個練習對孩子太難,爸媽可以先做練習示範給孩子看。孩子可以也可以在每一頁不同的情緒上畫插圖,或是放上照片,為每一種情緒做提示。


3. 多跟寶寶說話:
與寶寶說話,了解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在談話的過程中,爸媽可以幫助寶寶確認他的情緒,告訴他應該要如何表達出來。


如何讓寶寶有穩定的情緒?
梁仲怡老師表示,要讓寶保有穩定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要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讓他有安全感。再者,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爸媽也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如果情緒不穩,或是發脾氣,也會傳染給寶寶,因為寶寶的模仿能力很強。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要訣也是一樣的,那就是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並加以解決。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