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康健雜誌77期
文─張靜慧

父母不恰當的責備,不但無法達到效果,還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
」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明了吧、這種事只有你做得出來、你能考及格我就謝天謝地了、這麼簡單也不會。
◎威脅:你給我試試看、給我小心點、打電話跟老師說、送你去警察局、你如果…我就…、你不要後悔、把你送給別人、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哀求:爸求你不要這樣、你再這樣媽要哭了。
◎冷漠:你活該、我早就告訴你了、自己不會想啊、自己看著辦。
◎比較:你比得上×××嗎?人家比你強多了、如果你能跟×××一樣就好了。
◎強調父母的經驗和權威: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了、你得聽爸爸的。
◎懷疑: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我看你沒這麼厲害吧?那有什麼了不起。
◎不耐煩:到底要我講幾遍?為什麼老是忘記?
◎不當的引導:去死吧、乾脆跳樓算了、出去就不要再回來、給我滾。
◎誇張:你對不起列祖列宗、自從有你,我再也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放棄: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再也不管你了。
◎利誘:你少打一點電動,就多給你零用錢。
◎過於明察秋毫:終於逮到你了、又出錯了吧、你以為我不知道?
責備孩子的原則
1. 尊重孩子的人格。小孩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不適當的責罵、管教有時造成反效果。
2. 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受到責備,不要讓孩子覺得無故挨罵。
3. 告訴孩子該怎麼改進。責備的目的是下次不再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行為哪裡不對,該怎麼做,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思考怎麼改進。
4. 父母的身教很重要。例如要求孩子對人有禮貌,父母自己就不能粗魯無禮。先得到子女的尊敬,他們才會信服管教。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anny-680214/article?mid=24130&prev=24131&next=24090&l=f&fid=48





********************************************************************************

管教孩子的方法

  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家長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去做,卻很 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母來擔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 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現。一般來說,家長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係中卻十分欠缺。
  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 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於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 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 程桂英 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 方式。
  1.多多瞭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幼稚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瞭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 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駡。此時, 程桂英 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 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 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 程桂英 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 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 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 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 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 程桂英 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 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 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 爸媽媽的!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84991&prev=85183&l=f&fid=78





**************************************************************

對孩子的負面語言知多少?

文╱丁凡(作家;親職教育專業講師)

有一年,我們全家去澳洲自助旅行,整個星期裡,上山下海接觸到的都是當地人,心情非常輕鬆愉快。回程時,坐在機場的候機室,聽到背後傳來家長罵孩子的聲音,忽然神經緊繃起來,這才意識到:這一整個星期以來,都完全沒有聽到家長罵孩子的聲音。回頭一看,果然是台灣的旅遊團!

憑良心講起來,一般的台灣家長實在是非常喜歡罵孩子,好像不罵就不會成器似的。罵還分層次等級,有邊打邊罵(我打死你!)、人身攻擊的罵(你這個壞孩子!你白痴啊?)、惡狠狠的罵(我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恐嚇的罵(再不乖我就不理你了!)、和別人比較的罵(你看那邊那個小妹妹就比你乖。)、酸溜溜的罵(唉,你們這一代的小孩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喔,我們以前哪有這麼好命?)、羞辱的罵(這麼大了還哭,羞羞臉!別人會笑你喔。)、訊息矛盾的罵(你再說一句看看。你再說呀!)、喪志的罵(看你這樣,將來怎麼會有出息?)、訴諸情感要脅的罵(你看你把爸爸氣成這樣,還不道歉!早晚會把你爸爸氣死。我辛苦工作還不是為了你們?)

這些負面語言,不但通通沒用,恐怕還會有反作用。
人的心理很微妙,你越欣賞他,他的自我價值感越強、越會有向上的動機越希望表現得更好不讓你失望,也就是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反應。反之,你越是批評、訕笑、責罵,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越低落、表現越差、越不願意聽你的話。既然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認為他是笨蛋,那他的希望在哪裡呢?不如乾脆自我放棄算了。

其實,不論碰到甚麼狀況,我們總是可以把話鋒轉一下,用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

有一次,我在山中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家人也在走山,孩子走著走著忽然就跌到水溝裡去了,爸爸驚嚇之餘,拉起孩子馬上大聲的說:「你怎麼會這樣!每次走路都不看路!以後不帶你出來了,總是這樣不小心!真是笨手笨腳!」

同樣的情景,他可以說:「你還好嗎?哪裡跌破了?剛剛嚇了一跳吧?沒關係,下次小心點。」

這樣說,感覺是不是完全不同了呢?同樣是教導孩子,正面的語言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提昇親子之間的情感,絕對會產生正向循環的作用,讓孩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有一位朋友說:「這些道理我都懂。我要是睡夠了就好,如果睡不夠,脾氣上來了,講甚麼道理都沒有用啊。」這也是現代父母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一根蠟燭兩頭燒,累到最高點,甚麼教育理想也談不上了。

或許作父母的人終日忙碌操勞,自己也沒有被疼愛、被呵護夠吧?那麼,健康有效的親子互動是不是必須建立在稍稍放緩的生活步調上呢?

相信我,這樣的生命投資絕對值得!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專欄)

父母可以是兒女祝福的天使,也可以是兒女咒詛的鬼魔。

父母罵兒女笨蛋,他至終成為笨蛋。

父母罵兒女沒出息,他至終成為沒出息。

父母罵兒女頑固,他至終成為頑固。

父母罵兒女懶鬼,他至終成為懶鬼。

父母罵兒女寄生蟲,他至終成為寄生蟲。

父母罵兒女好吃懶做,他至終成為好吃懶做。

父母罵兒女優柔寡斷,他至終成為優柔寡斷。

父母稱讚兒女能幹,他很可能變成能幹。

父母稱讚兒女精明,他很可能變成精明。

父母稱讚兒女有愛心,他很可能變成有愛心。

父母稱讚兒女肯努力,他很可能變成肯努力。

父母稱讚兒女會做人,他很可能變成會做人。

父母稱讚兒女意志堅強,他很可能變成意志堅強。

父母稱讚兒女富有創意,他很可能變成富有創意。

普通的父母說:             卓越的父母說:
你怎麼那樣懶惰?                     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你怎麼那麼笨?                         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你真是敗事有餘!                     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你真是騙子!                            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你真是自私!                            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你真是頑固!                             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你真是浪費時間!                     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你是人見人怕!                        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你怎麼那麼愛現?                    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妳真是長舌婦!                        妳講話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你真是沒出息!                        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你的脾氣真暴躁!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是個膽小鬼!                        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你真討厭!                                你不那樣作我會很高興。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dhEcYcWHHh5p1_WBba2wJw--/article?mid=622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258&prev=3259&next=3235&l=f&fid=53







********************************************************************

從「你很煩」到「爸媽好好玩」

本篇文章摘自: 商周特刊優勢系列 品格教育特刊
作者:王志鈞
一次課程,挽救了一個溝通失調的家庭,透過彼此觀點討論調整,原本「管不動」的孩子,也成了貼心聽話的甜心……
「我最喜歡爸爸了,因為他講話很好笑,我喜歡跟他講話。」「我在家裡負責的工作是掃地、擦桌子與洗碗,因為桌子不用天天擦。」11歲的CoCo,滔滔不絕講起家居生活時,臉上滿是笑容,絲毫看不出4年前,她是一個完全不說話的小孩。
4年前,CoCo讀小二,看到人都不打招呼、不說話,只會擺一張臭臉。CoCo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看電視,開口跟媽媽說話就是:「你好笨喔!」「你真囉唆!」「走開,不要擋到電視!」「你很煩耶!」
多麼熟悉的聲音呀,這不是多數現代家庭裡的小孩跟爸媽講話的樣子嗎?如果你家也是這樣,那就跟著CoCo一家人的腳步,看看他們是如何進行家庭品格大改造吧。 CoCo的爸爸叫蕭志恆,是個年輕時便自己創業的室內裝潢公司老闆,每天都很忙。媽媽叫陳玉梅,是家庭主婦。
孩子管不動:不快樂的媽媽求助專家
蕭家老大叫Tiffany,老二叫Angela,老三是CoCo。起初,媽媽還覺得有女萬事足,慢慢的,她覺得日子不對了,3個寶貝天天蹲在電視機前,看到媽媽經過,都視若無睹,開口不是三字經,就是滿臉不耐煩的說:「你怎麼那麼囉唆?」
「我的日子少了什麼呢?」孩子管不動,老公回家不說話,陳玉梅開始覺得人生失去了重心,一點也不快樂。一天,陳玉梅在路上遇到陳海倫心橋顧問在推廣品格教育與生活管理課程,想要改變人生的她,就好奇的參加了。
沒多久,蕭志恆看到妻子變了,沒以前那麼嚴肅了,也跟著參與課程。夫妻倆上課後才發現,自己的家庭教育極糟糕,孩子每人每週看電視時數高達45小時,換算平均每天花6.5小時在電視機前,孩子對電視演員的輪廓比爸媽長相還熟。不只如此,他們最擔心的是:「小女兒CoCo都不說話,怎麼辦?」
不平則鳴:家庭會議揭開壓力鍋
「沒關係,全家一起來上課吧!」在陳海倫輔導下,4年前,一家五口首度召開家庭會議。陳海倫對著5張硬邦邦的臉孔說:「彼此有何不滿,就互相說出來吧!」
在公正客觀第三人仲裁下,小孩提出控訴:「爸爸回家都不講話,只會看電視、睡覺!」「媽媽好囉唆,一件事情要重複交代,很煩!」「姊姊都會打我!」「妹妹為什麼不用倒垃圾?」… 孩子一籮筐的心事全部倒出來以後,蕭志恆才發現,原來孩子管不動,竟是因為自己沒有善盡一個好爸爸的責任,不但沒有主動關心小孩,更沒耐心,回家只知道休息,沒想過教育應該「以身作則」。
陳玉梅也才驚覺到,自己家庭主婦當久了,沒有自信,擔心孩子沒帶東西,或出門在外發生危險,才會耳提面命,重複叮嚀,卻因此讓孩子看輕,嫌自己囉唆。
該怎麼改變?陳海倫做出公正裁決:「如果你們彼此的不滿都說出來了,問題是不是要解決呢?關於倒垃圾、做家事等等的問題,是不是你們彼此協調,看誰要做什麼,才符合公平原則呢?」
爸爸主動認列粗活,諸如洗衣服、倒垃圾,媽媽則負責廚房、冰箱和買菜的工作,其餘的,經由抽籤,大姊分到浴廁清潔任務,二姊負責拖地板,CoCo則要掃地、擦桌子和洗碗。家庭會議中,蕭家五口一起上了一堂有關「公平」的品格教育課程,當然,還有「誠實」——誠實說出對彼此的不滿。
會議結束後,蕭家逐步調整。爸爸慢慢提升修養,不再輕易發脾氣。以前教孩子功課時,他會說:「這東西這麼簡單,怎麼都不會?要教幾次啊?」便肝火上升。現在蕭志恆會觀察,為什麼「2×3=6」這麼簡單的東西,孩子要扳著指頭「2+2+2」的算?原來,孩子還不懂乘法,無法用大人的程度理解,必須尊重小孩解決問題的方式,才能引導他們學習。
親子共學 孩子自動變好!
「我現在不亂發脾氣了,而且每天會花1小時和小孩聊天。」蕭志恆願意耐著性子理解孩子的問題在哪,並和孩子談學校或同學的事,如此,他才有機會引導:「你同學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如果是你遇到了,你會怎麼處理?」「怎樣處裡,是比較好的原則?」
蕭志恆認為,要讓孩子先信服父母,才會願意將大人的話給聽進去,否則爸爸只具有「經濟角色」,除了負責拿錢回家以外,在孩子眼中就什麼都不是了。
學會自我管理:孩子一週只看電視10小時
陳玉梅也認為,以前認為孩子怎麼叫都叫不動,說也說不聽,現在慢慢會去理解孩子的困難在哪裡,已能主動輔導小孩解決問題。
以前CoCo回家都不寫作業,只耗在電視機前,一直拖到三更半夜,媽媽會一直唸,最後Coco才說:「就是不會寫呀,姊姊也不教。」媽媽便怒斥:「不會寫就不要寫!」
現在陳玉梅會鼓勵CoCo在學校先問同學,把不懂的地方搞懂,因為問題解決了,她自己就會負責任的把功課自動寫完。如果CoCo該做的事情還有推托狀況,媽媽不再唸她了,而是和藹的問:「你自己訂的規則,自己要不要遵守呢?」
爸爸經常回家吃晚餐後,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大大提升。接受訪問時,CoCo快樂的說:「我現在一週只看10小時電視,有時一整天都不想開電視機。」
小孩不再看電視,都在做什麼呢?「有時會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書呀,有時會一起聊天,現在爸爸都會講笑話,比較好玩。」CoCo天真的說。真的很難想像,CoCo以前竟是一個不說話、不理人也不正眼瞧人的電視兒童呢。
*給家長的話:家長以身作則,是孩子品格教育的最大助力。
*教養小撇步:品格是孩子的事,標準要由孩子自己訂父母只能從旁輔導。
【陳海倫:品格教育要克服三大障礙】
從事顧問業17年,積極推廣品格教育、生活成功管理學後,陳海倫認為,多數人沒有辦法落實家庭品格教育的關鍵,是「溝通」發生了問題。如果親子之間彼此沒有開誠布公,把問題找出來,那就更別提要解決問題了。
陳海倫指出,品格教育還有三個關卡,導致一般父母很難加以落實,說明如下:
第一、定義問題:父母自己都說不出什麼叫做「誠實」,又該如何讓小孩理解這個觀念呢?因為品格是一種觀念與態度,如果父母沒有辦法精確定義這個價值體系,就不用提教導了。
第二、行為上的抗議:小孩也許能明白「誠實」是什麼,但行為上會加以抗拒,並找藉口來推托說:「我知道啊,但我做不到!」「我就是克制不了啊!」這是因為積習已久,一下子很難接受新的行為模式。
第三、觀念上的障礙:小孩即使願意在行為上「誠實」了,還是會搬出「這對我沒好處」的理由來抗拒,這種障礙來自於一般人認為品格沒有實質好處使然,所以父母一定要突破這種障礙,才能讓小孩從心底願意服膺品格,並加以落實。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828&prev=1829&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