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寶寶打針像打仗?試試「無尾熊固定法」


寶寶打針像打仗?試試「無尾熊固定法」

資料來源:欣傳媒網站
延續民國百年及去年龍年生子潮,爸媽拼出了小寶寶,接下來就要按時預防接種,但是小寶寶出生後到三歲前要打2325劑的疫苗,每次帶小朋友打針,幾乎都要全家出動來固定小朋友,打個疫苗就像作戰,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教爸媽一套「無尾熊固定法」,讓寶寶打針不再像作戰。
潘俊伸指出,小孩子從出生到三歲之前,公費的疫苗共有13劑,再加上每年的流感疫苗、自費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三歲前共有多達2325劑疫苗要打,而寶寶活潑好動又很「精」,還沒開始打針就開始哇哇大哭,或全身扭動不願配合打針,家長想幫忙固定但又怕弄痛小孩,往往手忙腳亂不知到底抓哪裡,打個針,全家大粒汗小粒汗滾滾流。
而潘俊伸介紹的無尾熊固定法,則是請家長協助以無尾熊抱樹的姿勢,先抱著寶寶,將寶寶側身,讓寶寶一手放到抱者的背後,家長一手固定嬰兒手臂,另一手固定嬰兒膝關節,再來個「雙腿夾」,緊夾嬰兒雙腿就能固定住寶寶,讓醫護人員好好打針,就不會手忙腳亂不知道抓那裡。
打完疫苗,爸媽最擔心寶寶打針的地方會不會紅腫?該怎麼按摩才能減輕寶寶的疼痛?潘俊伸說,其實疫苗接種後可能常見的反應為發燒、局部腫痛、哭鬧或不安,但通常是暫時性的,會在數日內恢復,請爸媽不要揉按,或搔抓寶寶接種疫苗的部位。
潘俊伸提醒,接種疫苗後常見會有發紅、腫痛、硬塊、發燒,等症狀,少部分孩童的大腿或上臂接種處的腫脹甚至可以長達四天,但這些反應都是可以自癒的。若出現發紅、腫痛時,在注射後兩天內可冰敷,兩天後若仍有腫痛則改用熱敷按摩,若有必要,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止痛藥緩解疼痛。
而因疫苗引起的發燒通常溫度不會太高,最多38度多但低於39度,而且維持時間不會太久,多不會超過24小時,若超過38度半時可給予退燒藥,緩解因發燒造成的不適,但如果發燒症狀持續,且服用退燒藥後仍有發燒,建議就醫檢查。
根據美國收集140萬名16歲幼兒,共六百萬次肌肉注射預防接種的研究顯示,預防接種若打在手臂的腫痛比大腿高出近兩倍。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等肌肉注射疫苗,接種後局部腫痛更是常見。跟第一劑相較,第四劑的五合一疫苗有較高的機會發生注射部位的紅、腫、痛及發燒。
為了避開打傷神經及血管,嬰幼兒打疫苗通常建議打在大腿外側的股外側肌。而施打的方式也不同,一般活性減毒疫苗多以皮下注射會有較好的免疫效果,像麻疹、水痘、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等,都是採皮下注射。而不活化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五合一疫苗、流感疫苗、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因顧慮其局部腫痛及炎症反應,則採肌肉注射,卡介苗則是皮內注射。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430&page=2






******************************************************************
寶寶怕打針 媽媽有高招

導讀:大部分寶寶都怕打針,到了醫院又哭又鬧,弄得爸爸媽媽心煩意亂。長長的針頭刺入寶寶嬌嫩的肌膚,更是刺進了父母的心裡。寶寶打針,更多地牽動著父母關愛的神經,體驗著複雜的情感。寶寶怕打針怎麼辦,下面一起來關心。
一、寶寶為啥怕打針
1、肌體對外界刺激的自然反應。
對於寶寶來說,這種體驗是非常不愉快的,所以他總是想盡辦法,如嚎啕大哭、手舞足蹈等等阻撓打針。害怕打針,實質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人的本能反應了。
2、醫院陌生的場景激發了寶寶恐懼。
父母和寶寶在家裡事先講好了不怕打針不哭,但是到醫院就是不行。這不能怪寶寶,是醫院本身的氛圍帶來了寶寶的恐懼。
3、不恰當教育方式的強化。
“再不聽話,就讓醫生給你打針!”這樣一來,寶寶已有的感覺在語言營造的情境中又一次被不恰當地強化和放大,本來並非不可忍受的感覺變得難以承受了。
4、成人緊張心理的傳遞。
往往在寶寶還沒有打針時,父母就開始擔心寶寶是不是能夠忍受得住。這種緊張無意識就能夠傳遞給寶寶,從而造成寶寶緊張的心理。
二、讓孩子不怕打針的小訣竅
1、糖衣炮彈法痛苦與甜蜜相抵消
6個月或者更小的寶寶準備一些甜甜的水。當醫生的注射器已經備好,臨打的前一秒,給寶寶喝這瓶甜甜的水;或者對於習慣安撫奶嘴的寶寶,可以把奶嘴蘸上甜水。另外,也可以讓寶寶一邊吃著媽媽的奶,一邊挨針。
2、分散注意力法50%打針+50%玩耍
對於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打針的時候帶上他最喜歡的玩具或者書。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和他一起大聊“那天那個公園真好玩兒”或者“昨晚的動畫片太有趣了”這樣非常吸引孩子的話題。
3、面對現實法做好堅強的心理準備
如果孩子已經超過兩歲,並且知道迎接他的是什麼的時候,可以在打針的當天早晨用很輕鬆或者很好玩兒的方式告訴他,打針是怎麼樣一個感覺,這種疼的感覺會持續多久,比如“也就眨一下眼睛那麼快就不疼了”或者“吹一口氣兒那麼一秒鐘疼痛就消失了”。
三、如何護理打針後硬結?
1、熱敷
熱敷可以促進硬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藥液的吸收,起到消散硬塊的作用。方法是將毛巾或紗布疊成方塊,浸入6070度的熱水中,稍稍擰乾並敷在硬結部位。每5分鐘更換一次,時間約2030分鐘,每天至少12次。若同時配合按摩則效果更好。
2、硫酸鎂溶液外敷
藥房買50%的硫酸鎂溶液,每次取50毫升倒入搪瓷碗內,加熱水10毫升,然後用紗布或小毛巾三塊浸在溶液中,取出一塊稍擰乾,以不滴水為度,敷在硬結處,交替使用。每5分鐘更換一次,約敷1420分鐘,每天23
3、艾葉煎水敷
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痛的功效。方法:將艾葉30克加水300毫升煎煮,煮沸待溫後,將毛巾或紗布浸濕敷在硬結處,每隔35分鐘更換1次,每次熱敷30分鐘,一日2次。
文章部分摘自搖籃網 瑞麗網 中國育嬰網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請正確引用網址:(複製必究)。非經授權,嚴禁全文轉載。








******************************************************************
寶寶打針吃藥,媽媽有妙招
冬季室內外溫差大,小寶寶們一不小心就生病了。寶寶生病,輕則吃藥,重則打針,可要想寶寶們乖乖打針吃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媽媽們使出了各種招數,有哄的,有吼的,也有騙的......總之只要孩子能吃藥,願打針,家長們怎麼都行。孩子吃藥打針真的就這麼難麼?看看前輩媽媽們都有些什麼妙招,讓孩子打針吃藥變成一件容易的事。
  做好事前心理輔導
  怕孩子不打針不吃藥,很多家長一開始就採取騙的方式,「這藥不苦。」「打針一點都不疼。」這樣的話,一次兩次有效,可三次四次寶寶就知道上當了。「其實,好好為寶寶做好心理準備,寶寶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抗拒打針吃藥。」熙熙媽說。
  熙熙媽介紹,自己從沒把熙熙當一個小孩子,怕她哭鬧 就欺騙她,每次打針吃藥前,都會跟她做好心理上的溝通。
  「生病啦,沒有精神就不能出去玩啦,媽媽想寶寶快快可以好起來,有精神了,就可以去跟小朋友玩,週末還能上公園去逛。而幫你不生病的也只有醫生,我們去醫院找醫生好不好?」
  到了醫院,可以根據看到的場景繼續跟寶寶做心理建設,看到其他看病的小朋友,可以說,小朋友生病都要來這裡治病。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打針,也可以說,「看,他們好可憐啊!打針要打頭,打手,打腳的。我寶寶如果乖乖吃藥病就能好,吃藥病就好了,就不用打針了。如果你不乖乖吃藥,病情嚴重了,你就要像他們這樣打針了。
  有了這些前期工作,熙熙每次看病都能很配合醫生,醫生開的藥,她也都能乖乖喝掉。喝藥之前,熙熙媽也不會騙她說藥是甜的,會說,有點點苦,但很快吞進去就不苦了,如果含在嘴裡不吞,就更苦了。有時候吃藥解決不了問題,需要打針時,熙熙媽也不會說打針不疼,會提前告訴她,打針會有一點點疼,但就一下,忍一忍就過去了。如果寶寶不配合、亂動,醫生針沒有打好就會再打一次, 那樣就更疼了。「每次,這樣好好跟寶寶溝通,她都能乖乖吃藥打針。」
  做遊戲抗拒孩子的恐懼
  「我是用遊戲來消除寶寶對打針的恐懼的。」悠悠媽說。
  悠悠媽回憶,悠悠剛出生的時候,還不是很害怕打針,記得剛生下來打乙肝疫苗的時候,別的寶寶哇哇大哭,她只哼了一聲就又睡著了。後來每次打預防針,她也是進針的時候哭一兩聲,拔出針就不哭了。反而是越長大越哭鬧了,可能是看著別的寶寶打針時哭鬧,她也慢慢學著哭鬧起來。
  後來,我就常常給她玩打針的遊戲。 「來,悠悠,讓媽媽給你打一針」然後用手指戳一下她的小屁股或小胳膊,然後問她: 「疼不疼?」 「疼」「來,你給媽媽打一針吧」悠悠也學著用手指戳一下我,嘴裡還發出「吱」的聲音, 「啊,好疼,好疼,疼媽媽也不哭,媽媽勇敢不勇敢?」玩得多了,悠悠對打針的恐懼也有所消除。最近一次打針,她也是哭兩聲就不哭。bingarticlea6abingutil ityakey
  喂藥方面,我也跟悠悠玩遊戲。喂藥前,我會拿出一顆她喜歡吃的糖說,「悠悠吃糖糖」然後把糖和藥都放進小杯裡,「悠悠,你看糖糖藏在藥裡了,把藥水喝完,糖糖就出來了」這方法還真有效,悠悠很乖地就把藥喝了,喝完自己用舌頭把糖舔出來高興地吃了。不過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藥水和糖一起喂孩子,以免發生意外。一定要等藥水先喝了再吃糖。
  在故事書中尋找榜樣
  小寶貝們都很喜歡看動畫片或故事書。如果能在故事書中尋找到榜樣,可以講榜樣的故事給寶寶聽,效果也很顯著。
  「我家果果很喜歡小老虎,總是要我給他講小老虎的故事。那段時間,果果生病要打針,他又纏著我要講故事,我突發奇想給他講了一個小老虎打針不哭的故事。沒想到,效果還不錯。」果果媽說。
  原來,在果果心中,小老虎就是他的好榜樣,因為媽媽總是在故事裡表揚 小老虎真棒。有時候,遇到果果做錯事,媽媽就會編一個小老虎的故事,把果果做的錯事和小老虎的正確做法來個對比,讓果果很快理解自己的錯,向小老虎學習。
  果果媽建議,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或者故事書中,找到一個榜樣的形象,用這個好榜樣,來引導孩子打針吃藥。
  連結
  喂藥「說明書」
  1.不要直接喂藥丸或藥片,應研成粉末,加水調成稀汁後才能讓寶寶服下。最好買那種顆粒狀或液體類的藥物。
  2.最好不要將藥物與乳汁、奶粉混合,因乳汁、奶粉中的蛋白質可使許多藥物的藥效降低。
  3.調和藥物的水要用溫涼的,熱開水會破壞藥物成分。而且水要適量,太多,寶寶喝不完, 達不到藥效。
  4.最佳的喂藥時間宜在吃奶後1—2小時,這時胃中的奶已部分排空,可減少寶寶因藥物刺激引起的嘔吐。
  5.需要空腹服的藥物,宜在吃奶後3—4小時喂,這時寶寶的胃已經排空,有助藥物吸收。
  6.媽媽要有耐心,不要著急。剛開始可以喂幾滴,如果沒有出現嗆噎情況,可逐漸增加。






****************************************************************
寶寶打針後哭鬧不止 「馴寶五奇招」有效
【大紀元20120429日訊】(大紀元記者麥美弘編譯報導)近期一份報告指出,想要快速安撫打針後哭鬧不止的寶寶,父母們只需學會以下這五招馴寶術︰用包巾包裹寶寶、讓寶寶側躺或直立在照顧者胸前、用力在寶寶耳邊製造噓聲、搖晃或震動寶寶,以及讓寶寶吸吮奶嘴。
《今日美國報》報導,而第六奇招:糖,之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它只能有效的減輕嬰兒打針後的疼痛,研究者發現,當它和前五招並用時,對於阻止寶寶哭鬧並未提供任何裨益。
並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卡普醫師,在他的DVD以及著作《老大照書養》(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中,敘述了這五大奇招。
卡普於19日在華盛頓的「虐待與漠視孩童」國際會議上,提出了「安撫哭鬧寶寶」以及「對治壞脾氣學齡前孩童」的策略。「這不僅只是止痛的問題,」卡普說︰「哭鬧的寶寶使照顧者耗盡心力,喪失信心,並導致婚姻關係緊張,哺乳失敗,甚至使寶寶產生併發症等連鎖反應。」
卡普說,這五大奇招奠基於寶寶原本成長於安靜溫暖的子宮,藉由爲寶寶複製近似子宮的環境,能讓寶寶有安全感,照顧者便能夠快速的讓寶寶安靜下來。
「新手父母們靠著直覺做了一些處理,但是那些都未必恰當,」卡普說,「你必須正確的運用這五大奇招,不然是沒有用的。」「比如,在包裹時要包得緊緊的;在製造噓聲時要儘量提高聲量﹙試想吸塵器是如何讓寶寶安靜下來的﹚。」
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期刊的新研究當中,維吉尼亞州Norfolk市的King's Daughters兒童醫院利用了視頻網站youtube的錄像,爲小兒科住院醫師們示範如何執行這五大奇招,在這項研究當中,記錄了2302個月大以及4個月大的的寶寶,並隨機將他們分成4組:在這些寶寶們打完針後,對他們施行五大奇招,或讓父母們自行哄騙,以及餵他們白開水或糖水。
視頻顯示:在寶寶大腿上打了3針後,住院醫師接著在15秒內用包巾包裹住寶寶,並在注射後30秒內至少執行五大奇招另外的三招﹙有些寶寶們在吸奶嘴前便安靜下來了,有些則不習慣吸奶嘴﹚。
住院醫師們在打完第3針後的25分鐘內,立刻依據寶寶們哭鬧的程度以及他們的表情,來判斷他們疼痛的程度,無論是否在開水中加入了糖,這五大奇招的效果很明顯地勝過父母們自行哄騙的效果。


在聽過卡普醫師的演講後,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哈林頓醫師有了進行這一研究的想法。他說︰「我跟其他的住院醫師們,有時會給予寶寶們止痛藥來舒緩他們打針的疼痛,但最近的研究指出,這些藥可能會降低他們對免疫力的抗體反應」,他接著說:「餵母奶可以提升免疫力,但並非所有的媽媽們都餵母奶。」
哈林頓更指出:「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一個部分是,當我們在打完針後施行這五大奇招時,父母們都會想跟著學。」
卡普醫師說:「哈林頓醫師的團隊應該已經體驗到,在爲寶寶們施打前,將他們全身包裹住而只露出一條腿,這五大奇招將會更快奏效。」
不幸的是,卡普醫師指出,很多父母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五大奇招的功效只能維持大約3個月,而哈林頓發現,它們對於4個月大的寶寶,不如對2個月大的寶寶那樣的有效。
(責任編輯:張東光)






********************************************************************
怎樣緩解寶寶打針時的疼痛
小寶寶難免有點病痛,住院、打針康復出院后,不少媽媽發現,寶寶時常在睡夢中驚醒并且大聲啼哭,仿佛疾病的夢靨還沒有過去。寶寶這么怕打針嗎?媽媽們該怎么保護孩子呢?
新生兒有疼痛的記憶
別看成年人大多記不起3歲之前的事,其實,這些記憶都變成了潛意識,新生嬰兒并不是沒有疼痛記憶。
專家解釋說,如果新生兒被大量的傷害(如注射,手術等),同時又得不到母親應有的的照顧,比如他打針時父母照顧不周,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對外界產生出一種情緒上的抗拒,在成長中會更多地表現為壓抑、孤獨和在學校中有不良行為。
國外大量的研究證實,經歷過一次以上創傷性經歷的患兒,出現情感角色障礙、社會角色障礙、活力下降的現象比較多。
打針之痛怎么緩解?
醫學上為了減輕寶寶打針時的疼痛,為嬰幼兒設計的注射器都又細又短,但是,小寶寶對“異物入侵”會心慌,哇哇大哭。該怎么辦。
1。媽媽的撫摸與安慰
專家建議,打針時,父母一定要陪伴他,撫摸他,輕言細語鼓勵他。別以為他聽不懂。心理學研究發現,親人的語言與肢體安慰對孩子有類似于“情感鎮定劑”的作用。
孩子還與母親心心相印!媽媽如果感到驚慌,這種憂慮感會傳遞給孩子,當他感覺到氣氛不對時也會哇哇大哭!看來,你都得保持鎮定,讓孩子始終感覺到母親的溫暖和安全感。
2。轉移注意力
此外,可以準備些小玩具讓孩子“分心”,比如公仔、機器人等等,小寶寶心愛的玩具可以將他的注意力從抽取血樣、打針等醫學治療中轉移。此外,有些醫院在兒童病區里播放輕快的音樂、擺放滑梯等玩具,可以供寶寶們隨時看卡通片、玩游戲,這些都能減輕治療帶來的痛苦。






******************************************************************
寶寶打針媽媽最好陪伴
父母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之前小寶寶在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康復出院回到家后,時常在睡夢中驚醒并且大聲啼哭(夜驚),是否因為在接受治療時經受了打針的皮肉疼痛而出現夜驚呢?打針輸液的疼痛會不會有長時間的記憶呢?打針的疼痛會不會對小孩的智力有影響呢?

  打針也許是醫學治療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無論是接種疫苗還是注射治療藥物,其疼痛感都讓人難以釋懷,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寶寶來說更是如此。特別對家長而言,小孩痛在身,父母痛在心。

  人們對于一些重大的身體創傷總是記憶猶新,即使是幾十年以后,仍然能想起創傷所帶來的劇烈疼痛,但是,人們并不能清晰地回憶起2-3歲以前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更沒有嬰幼兒時期的印象。所以,人們往往會認為,新生兒沒有記憶,特別是疼痛記憶。可是,事實卻是如此嗎?新生兒時期受到的疼痛對小孩究竟有沒有長遠的影響?

  新生兒有疼痛的記憶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任崔其亮教授說,新生嬰兒并不是沒有疼痛記憶,而是他們的記憶都變成了潛意識。一般人最多只能回憶三四歲之后的事情,3歲之前的記憶,包括愉快的記憶,疼痛的記憶,并不能在腦海里保存為鮮明的畫面,它們都轉化成了潛意識。該院兒科醫生譚小華說,如果新生兒被傷害(如注射,手術等),同時又得不到應有的母親的照顧(如母子隔離),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對外界產生出一種情緒上的抗拒,在成長中會更多地表現為壓抑、孤獨和在學校中有不良行為。國外有調查顯示,經歷過一次以上創傷性經歷的患兒,出現生活質量下降、精神障礙、情感角色障礙、社會角色障礙、活力下降的現象比較多。發生情緒壓抑、有孤獨感或者在學校中有不良行為的幾率也較大。這說明,新生兒對以往的不良刺激確實是有記憶的。

  怎樣減輕寶寶打針時的疼痛

  為了減輕寶寶打針的疼痛,針頭都會做得盡量細。因為疼痛感是皮膚組織中的感受器受到了針頭的刺激而引起的,針頭越小刺激的感受器也就越少,疼痛的感覺也就越小。

  另一個與疼痛有關的因素是針頭扎入的深度。傳統打針方法是由護士根據經驗來掌握扎入的深度,從而有可能因為扎得過深或過淺都會增加挨針者的疼痛。為此,為嬰幼兒設計的注射器都又細又短,寶寶打針時的痛苦就可以減輕。

  此外,崔其亮說運用娛樂、談話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減少孩子流淚現象以及減輕痛苦的。國外曾有調查顯示,催眠、分心、游戲等多種方法以及萬花筒、木偶和機器人等玩具,可以將孩子的注意力從抽取血樣、打針等醫學治療中轉移。所以,有的兒科在兒童病區里播放輕快的音樂、安裝有線電視、擺放滑梯等玩具,可以供寶寶們隨時聽著輕快的音樂、看卡通片、玩游戲,以減輕治療帶來的痛苦。

  除此之外,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也是有利的,因為他們可以鼓勵孩子,在心理上與他一起分擔痛苦。但要注意一點:父母尤其是母親可能會感到驚慌并把這種憂慮感傳遞給她的孩子。所以,兒科醫生也會積極同父母溝通,讓他們通過對話、鼓勵等方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減輕打針時孩子的疼痛。






*********************************************************************
嬰兒打針前餵幾滴糖水 注射時比較不會哭
作者: 【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1214 上午12:32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載出,嬰兒打針前餵幾滴糖水,打針時不哭泣。許多家長都有共同的經驗,針打在兒身同在父母心,當針頭刺下去,小孩當場嚎啕大哭,讓家長心理滿是不捨,這次實驗顯示,糖水可以讓嬰兒減少對針頭的恐懼不再大哭。

研究團隊解釋,檢查嬰兒腦中管控疼痛的區域,當針頭刺下去時發現,該區活動能力並未減少,換句話說,嬰兒還是有疼痛的感覺,也沒有得以舒緩,研究人員也觀察到,雖然嬰兒因此哭的頻率較少,但面部表情還是有點猙獰。研究人員強調,雖然不能很自信的說,糖水能夠減少打針時的疼痛,未來可以有更多相關研究。

英國皇家醫院兒科醫師娜艾麗曼表示,一般嬰兒打針時,醫生會建議母親抱著小孩,讓他們有安全感,若在哺乳時同時施打注射更好,但隨著小孩漸漸長大,醫護人員會試圖增加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如果從小就習慣使用糖水分散注意,那長大後需要多少的量,就不得而知了。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提到的研究,主要是蒐集14個研究,分析1551個嬰兒年紀介於一個月大到一歲大的嬰兒,整體而言,在打預防針的兩分鐘前,若是給寶寶先喝幾滴糖水,跟那些喝水的寶寶相比較,哭泣時間明顯縮短,因此推斷寶寶在打針前餵糖水,可以幫助寶寶止痛。

相關報告可以參閱:


Sweet-tasting solutions for needle-related procedural pain in infants one month to one year of age


Manal Kassab, Jann P Foster

 DOI: 10.1002/14651858.CD008411.pub2







*******************************************************************
如何照顧剛打預防針的寶寶
預防接種是幼兒保健項目中重要部份。但是不少人卻會在注射後有副作用,讓父母不知所措。打過預防針的不良反應可分為全身性及局部性,父母可視情況給予孩子照顧或是立即送醫治療。
  台灣地區近年來許多嚴重猖獗的傳染性疾病已經逐漸減少了,其原因除了歸功於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環境衛生的改善外,全面性預防接種的實施更是重要的原因。從嬰兒期以至成人,每個人都要接受數次的預防接種,尤其在嬰兒期施打預防針的次數更多,已經成了幼兒預防保健項目中最重要的部份。然而,預防接種注射後,常有不少的反應與副作用,常讓初為人父母者不知所措。
  預防接種的原理很簡單,是利用一些經過處理的低毒性或無毒性疫曲打到人體內,讓人體的免疫系統預習式的針對這些外來的抗原產生抗體(即抵抗力),將來一旦身體再接觸到真的病原體時,因為早就認識它們,於是可以很快動員起來,製造出更多的抗體來對抗病原體的侵入。
 
1.疫苗的成份
  預防注射所用的疫苗主要有三種成份:「免疫抗原」、「溶液」以及「佐劑」。「免疫抗原」有些只含單種且純粹的多醣蛋白質或類毒素(如白喉、破傷風疫苗),有些卻含複雜的整株活病毒(如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或死菌(如百日咳疫苗)。搭配疫苗的溶液可為單純的蒸餾水、食鹽水,也可以是含比較複雜成份的組織培養液,其中可能含有一些蛋白質、雞蛋白抗原或其他種類的動物織(如日本腦炎疫苗)等,另外還有少量的防腐劑、抗生素、安定劑常被加入其中,以防止疫苗受到污染以及安定抗原之用。「佐劑」是用來加強及延長疫苗的抗原性以及免疫效益的(如三合一疫苗)。注射疫苗以後的不良反應可能和這三樣成份都有關係。
 
  打預防針的不良反應可分為全身性及局部性兩類:
2.全身性反應:
    I.發燒:
  幾乎所有的疫苗都可引起發燒的反應。其中以三合一疫苗最為常見,約有一半以上的幼兒會有發燒的現象,多半是在一天以內發生,且很少持續二天以上的。麻疹疫苗的發燒則要在接種後五至十天才發生。
 
   II.尖叫、嗜睡、躁動不安:
  這些神經性反應也是以三合一疫苗最常見,尤其是其中百日咳疫苗成份最容易引發。
打完預防針的孩子,容易有躁動不安、哭鬧的反應。
III.痙攣:
  這是一種很厲害的神經反應,可能因發高燒而起,也可能因疫苗中的成份如百日咳疫苗造成的。
 
  IV.腦膜腦炎:
  可能是減毒疫苗中的活病毒入侵中樞神經。如口服的小兒麻痺疫苗、麻疹疫苗等。
 
   V.休克:
  因對疫苗的成份過敏而引發的致命性反應,如對雞蛋白嚴重過敏者,使用了含有雞胚胎成份的麻疹疫苗。
 
  VI.全身性皮疹:
  如麻疹疫苗在接種後十天可能有些許皮疹,B型肝炎也曾發現有皮疹出現。
 
3.局部反應:
  打預防針的部位發生紅腫熱痛等發炎性反應,尤其以三合一疫苗最為常見,嚴重的情形話會有蜂窩組織炎,骨髓炎的併發症,有些小朋友在接種的深部有結節硬塊發生,多半不會很大且會逐漸吸收,少數因腫塊太大,才要以外科切開,引流出裡面的膿瘍。B型肝炎疫苗可能會造成局部酸疼,這是暫時性的,並無大礙。卡介苗接種之處在十至十四天左右會有紅色丘疹,至四至六週化膿潰瘍,經二至三個月癒合結疤,有些人的腋下淋巴也會腫大。
  如何去處理這些反應,茲提供一些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I.卡介苗:
  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膿泡或潰爛時,不必擦藥或包紮,但是注意不要弄破,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只須擦乾並且保持乾燥。腋下淋巴結腫大如果直徑超過一公分,應至醫院檢查。
 
   II.B型肝炎:
  輕微發燒通常照一般發燒處理即可。
 
  III.三合一疫苗:
  這是反應最激烈而且頻率最高的疫苗,幼兒接種後,可以輕揉二下,如果有些許紅腫可先用熱毛巾熱敷,多喝開水,如果發燒且溫超過38.5度以上,可先服用醫師開予之小兒普拿疼,但如果發燒超過39.5度以上則要送醫。
 
  IV.口服小兒麻痺疫苗:
  服用小兒麻痺疫苗,前後半小時內不要進,食以增加疫苗在體內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經方面的症狀,如四肢麻痺無力、痙攣等應速送醫。
 
   V.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注射後應多喝開水,少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感冒,如果在注射後一、二天就有發燒,應立刻就醫診治。
 
  VI.日本腦炎:
  多喝開水,避免感冒即可。另外如果小寶寶出現神智不清、四肢麻痺、哭鬧不安、痙攣、休克時,應即速送醫治療。







*******************************************************************
寶寶打針吃藥如何不哭鬧?
導讀:春天氣溫不穩定,寶寶生病是難免的,不過,想給寶寶打針吃藥可並不容易,往往是大人滿頭大汗的忙活了半天,目的還沒達到。如何讓自家小寶貝不恐懼打針吃藥,現在正在為這件事頭疼的家長們,下面文章一起來了解。
一、餵孩子吃藥的小竅門
11歲以內可使用喂藥器
現在很多藥品都考慮到了孩子的需要,製成帶甜味兒的沖劑或糖漿,因此可以用滴管給小寶寶喂藥,或者醫用的注射器。
注意事項:在使用注射器的時候一定要把針頭去掉,這一類的喂藥輔助器具一定要注意清潔,每次使用後煮沸消毒。
2、鼓勵大寶寶自己吃藥
對於大一點的寶寶,家長要跟寶寶講道理,或者用鼓勵的方法,讓寶寶自己把藥吃下去。家長要耐心地和寶寶交流,讓寶寶覺得自己能把藥吃下去是一件很光榮、很勇敢的事。
注意事項:可以適當給予糖果餅乾等小獎勵,這樣讓寶寶由被動變主動,不再害怕吃藥。
3、喂藥講究姿勢和禁忌
要想讓寶寶順利把藥吃下去,喂藥的姿勢和手法也很重要。可以把寶寶抱起來或者讓寶寶半躺著,總之頭部要高於胃部,才能讓藥物順利咽下。
注意事項:吃藥的時候,寶寶一定不能是平躺的姿勢,給寶寶喂藥後可以輕輕捏捏雙頰,幫助寶寶吞咽。
二、如何減輕孩子打針恐懼
1、糖衣炮彈法:痛苦與甜蜜相抵消
6個月或者更小的寶寶準備一些甜甜的水。當醫生的注射器已經備好,臨打的前一秒,給寶寶喝這瓶甜甜的水;或者對於習慣安撫奶嘴的寶寶,可以把奶嘴蘸上甜水。
2、分散注意力:50%打針+50%玩耍
對於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打針的時候帶上他最喜歡的玩具或者書。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和他一起大聊“那天那個公園真好玩兒”這樣非常吸引孩子的話題。
3、低調忽略法:父母自己別緊張
事前或當時乃至打完之後,父母都不要過分關注孩子的疼,而是轉移其他話題,忽略這個痛苦。
4、面對現實法:做好堅強心理準備
如果孩子已經超過兩歲,並且知道迎接他的是什麼的時候,可以在打針的當天早晨用很輕鬆或者很好玩兒的方式告訴他,打針是怎麼樣一個感覺,這種疼的感覺會持續多久,比如也就眨一下眼睛那麼快就不疼了或者吹一口氣兒那麼一秒鐘疼痛就消失了。
三、餵寶寶吃藥注意事項
1、別把藥混入果汁
把藥混在果汁裡的方法並不可取。因為無法不能確定藥物是否會和果汁產生反應。這樣給孩子服藥,不但會影響藥效,還可能會造成不良反應。
2、別捏著鼻子灌藥
捏著鼻子灌藥的方式並不可取,好不容易把藥灌下去,孩子一哭鬧就會吐出來,很有可能會使藥物嗆在孩子的食管、肺部等器官中,輕則引起支氣管、肺部的炎症,重則阻塞呼吸造成窒息死亡。
3、絕對遵醫囑服藥
寶寶吃阿斯匹林有可能會引致雷爾綜合征,要小心防範的是,藥物也許含有一些成分雖非名為阿斯匹林,卻原來是間接含有阿斯匹林成分的。所以最安全的辦法還是由醫生開藥。在服用藥水時要注意搖勻,因為需要把各種成分混合一起。
資料整理來源:樂貝網 搜狐網 南方健康網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請正確引用網址:(複製必究)。非經授權,嚴禁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