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音樂治療 孩子走出自己世界

【聯合報╱賴彥伯/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音樂治療師】
音樂治療對許多人是個陌生的名詞,很多人問,音樂治療是聽音樂嗎?讓小朋友唱歌跳舞嗎?不會演奏樂器,能參加音樂治療嗎?音樂治療是治療師以音樂元素及音樂經驗作為媒介,針對個案目標的治療方式。
 
音樂治療師、個案、音樂和音樂經驗是音樂治療的三大要素。音樂治療師針對每個不同個案進行評估,設立專屬目標,設計治療計畫讓個案的身、心、靈達到改善、恢復、成長,也進行療後評估,進行繼續治療、轉介或結案等。
 
音樂治療的對象族群廣泛,從學齡前兒童、國高中青少年、到成人精神科患者、銀髮族、安寧照護。音樂治療的目標,包含肢體動作、認知、溝通、社會互動、情緒等,也因為音樂治療跨足不同年齡層,治療方法因個案而異。每個人在不同年代或生活背景,接觸到的音樂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在相同的音樂中,可以藉由節奏,讓步態復健的病人隨著律動前進,也能利用歌唱的方式,使說話不流暢的患者更容易開口。治療中所使用的音樂,也因為個案年齡不同,而有所相異。在不同的目標,不同治療媒介下,音樂治療並不是生了什麼病就聽什麼音樂,更不是將音樂神話為藥品,讓音樂「直接」的治療疾病。
 
妮妮(化名)是個可愛小女生,但肢體不方便讓她無法自由行走,口語不足使她無法用言語表達。妮妮在家中的生活,經常沉醉在自己世界,玩固定的玩具,和其他人沒有眼神接觸,更沒有肢體或言語互動。針對妮妮遇到的問題,在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以及藝術治療師介入下,妮妮也接受了音樂治療。
 
當我拿出那把小小的粉紫色吉他,輕輕刷了三個和弦,唱了「小星星」後,她竟慢慢抬起頭來,看了看吉他,偶爾也會看看我的臉。這個反應讓這她在音樂治療中跨出了一大步。
 
之後,每次治療中,當我拿出吉他,她就主動靠過來,不但想聽音樂,還伸手撥了吉他弦,最近甚至還會主動伸手拉著我的手,要去彈吉他。音樂無形增加了妮妮與人互動的機會,雖然沒有語言表達,但她走出自己的世界到外界環境互動,已是很大的進步。
 
另一位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小朋友,總在家中跑跑跳跳,但一聽到音樂聲,馬上坐在椅子上,手微微揮動,眼神開始安定了下來,過剩的精力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相較在無音樂的環境中,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真的判若兩人。若能將他在音樂環境中的行為表現帶到日常生活,對家人、學校或小朋友本身,都將帶來正面幫助。

每個世代或文化有屬於該群體的音樂,除了小朋友,無論是成人或銀髮族,只要喜歡音樂,在有需求下都能夠接受音樂治療的幫助。在音樂治療中,也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音樂,只有適合不適合的音樂。選擇個案適合的音樂,設定專屬的目標,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進行治療,就是音樂治療最好的寫照。
【2012/04/17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