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寶寶體温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0ZFvzPyTHB4o6exyflOaWYI-/article?mid=889



**********************************************************************

關於寶寶體溫的9個問題

2007-05-30 19:35:00 by 分享快樂 來源:《年輕媽媽之友》 作者:黎亞
  體溫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每分每秒它都在發生改變。當寶寶看起來明顯異於往日時,你首先就應該想到測量體溫。
  體溫「正常值」因人而異
  每一個寶寶都有他自己的體溫正常值。在寶寶健康時應多次測量體溫,對其平常體溫值有大致估算。
  ◆範圍約36-37℃
  ◆體溫≥37.7℃,表示發燒,但在一天的不同時段或者體力運動後這個值會有所改變。
  選擇合適的體溫計
  測體溫的方法多種多樣,從簡單的觸摸額頭到精密的數字體溫計(當體溫抵達最高值時會發出尖銳的報警聲)或者耳部的紅外線體溫計(僅幾秒鐘就能得出精確值)。體溫計的選擇取決於媽媽們的喜好,當然也可以詢問醫生的意見。三歲以下的寶寶禁用水銀口溫計。
  規律監測體溫
  寶寶的體溫有時會上升,通常這是炎症出現的徵兆。此時要求媽媽們約每小時一次有規律地監測體溫並注意可能提示疾病的其他症狀,比如咳嗽或流鼻涕往往提示受涼或感冒,而耳部牽拉痛可能意味著耳朵感染。
  何時需要幫助
  發燒持續時間不應該超過24小時,一旦超過必須徵詢醫生意見,當體溫高達40℃時需迅速去醫院看病。
  可在不同部位測量體溫
  這取決於你選用的體溫計,你可以在前額、舌下、腋下、肛門或者耳部測量體溫。不同部位的體溫正常範圍有輕微差別。
  如何降溫
  降溫措施可以讓寶寶稍感舒適並且可以減少熱驚厥(一種由高溫引起的癲癇)發作的風險。
  常見的降溫措施:

  ◆除去寶寶的衣物直到只剩尿布;
  ◆給寶寶服用撲熱息痛等;
  ◆用溫水(而不是冷水)海綿擦浴。
  感覺腹部溫度
  幼兒的體溫調節功能還沒完善,所以你必須特別留意寶寶的體溫變化。手和腳並不是體溫的良好反映部位,因為正常情況下小孩的手腳往往感覺較冷。因此,你最好觸摸寶寶的腹部和頸後部,如果這些部位發燙,你可以嘗試除去寶寶的毯子和衣物。
  不要給寶寶包裹過多
  過熱,是一歲以內寶寶在襁褓中夭折的高危因素。所以,當寶寶仰臥於嬰兒床上時,你要特別注意選擇適當的被褥和衣物。
  建議:
  ◆如果嬰兒房溫度在18℃上下,給寶寶包上尿布,穿上一件背心或嬰兒睡袍,然後再覆蓋一條床單或棉質多孔羊毛毯就已夠了。
  ◆決不允許讓寶寶睡在暖氣管、加熱器或火爐旁邊。
  ◆帶寶寶外出回家時,一進房間就應除去寶寶的帽子、手套或任何其他的額外包裹。
資料來源http://baby.linziyu.com/blog-272.html





******************************************************************
清涼一「夏」冷氣房寶寶照護對策!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31
採訪/陳俐君
攝影/羅梃倬
演出/Mommy:林姿儀 Baby:曹盛硯
諮詢/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小兒科主任 廖賜寶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湯國廷
溫度飆到幾乎破表的酷夏,躲在冷氣房,可說是現代人最佳的「避暑」首選。但在看似涼爽舒適的空間中,稍不留意,當心小寶貝得到「空調病」!初生幼兒體溫調節不若大人成熟,保持室內穩定溫、濕度;留心寶寶生理變化,就算是新生兒,也能清清涼涼,健康一「夏」喔!

    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影響,使得原本就已屬於亞熱帶海島型氣候的台灣,對於冷氣的依賴與需求越來越高。長期身處低溫又乾燥的密閉空間中,不少人因此出現了「空調病」,成年人如此,更何況嬌嫩的小寶寶呢!

    「夏天可以給寶寶吹冷氣嗎?」、「寶寶待在冷氣房,有沒有什麼事是需注意的?」、「我家寶寶有過敏,一直吹冷氣會不會不健康?」以上問題,相信是多數新手媽媽共同的育兒迷惑。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小兒科主任廖賜寶表示,在評估新生兒是否適合吹冷氣之前,爸比媽咪們得先認識小寶寶的生理體溫變化。

Part1:辨別─小兒體溫變化
    廖賜寶主任指出,人類的體溫節中樞,主要位在腦部的下視丘,在健康、正常的狀態下,體溫多能被控制在一穩定、合理的範圍內。對小寶寶來說,影響其身體產熱與散熱的因素相當複雜,包括所處環境溫度、情緒、飲食、衣著、疾病等,都有可能讓寶寶體溫急遽上升或下降。

「中樞」不成熟,體溫易受外界影響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湯國廷進一步補充指出,由於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成熟,體溫較缺乏穩定性,只要受到病菌入侵或外在刺激影響,類似人體『恆溫裝置』的體溫調節中樞容易發生失調,出現發燒或發熱現象。
    湯國廷醫師表示,寶寶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成熟,體溫易隨外界環境溫度變化而升降;最晚約到3歲之後,功能即會同大人般成熟。在此之前,兒童體溫凡是在36.5℃~37.5℃(肛溫)間,只要活動力正常,未出現不適症狀,爸比媽咪們均不必太過擔心。

體表面積大,散熱較迅速
    除了因腦部發育未成熟會影響寶寶體溫變化,湯國廷醫師提到,冷氣或電扇之所以吹了會讓人有涼快的舒適感,是因為皮膚附近的空氣會比正常更快的為新的冷空氣所取代,因此經由對流所散發的熱量也就相對的增加。
    而就身高與體重的比值觀察,湯國廷醫師指出,小Baby的體表面積,與成人相比相對較大,散熱較為迅速,只要室內溫度稍微降低幾度,寶寶體表就會為了補充散失的熱量而快速產熱,其對於氧的需求可能因此增加2倍。

皮下組織薄,吸收冷風快
    小寶寶的體表面積比成人大,造就了容易散熱的體溫特性;廖賜寶主任並提到,新生兒肌膚的「皮下組織脂肪」薄,除了不容易堆積熱能,還容易加快吸收冷空氣的速度。
    他解釋,人體皮膚的皮下脂肪層,是主要儲存熱量的地方,小嬰孩的皮下脂肪不若成人厚實,只要身處低溫環境,皮下脂肪的禦寒能力有限,體溫就容易因此下降。

Part2:必知─小兒發燒原因
    廖賜寶主任與湯國廷醫師皆表示,嬰幼兒的體溫變化幅度大,引起體溫升高的原因非常複雜,大體說來,約可粗分為疾病因素與非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
(1)細菌、病毒感染:
    如感冒、扁桃腺炎、氣管炎、肺炎、中耳炎、腸胃炎、腦膜炎等疾病,受細菌或病毒感染,發燒症狀常會伴隨出現。
(2)癌症、腫瘤、自體免疫性疾病:
    罹患癌症、腫瘤或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小朋友,因病體釋放出細胞激素,也會出現發燒症狀。
(3)泌尿道感染:
    若小寶寶的肛門清理不當,或沒勤換尿布,造成泌尿道感染,也會引發高燒喔!

非疾病因素
(1)環境:
     寶寶所處的室內溫度過熱,或是通風不良,會讓寶寶出現「假性發燒」現
象;而溫度過低,則容易讓寶寶面臨失溫風險。
(2)劇烈運動、哭鬧:
    寶寶從事劇烈運動、哭鬧等情緒激動狀態當下,多半體溫會因血液循環加快
而有升高情形,健康的孩子多半只要靜止休息30分鐘至1小時,體溫就可恢復
正常。
(3)服裝衣著:
     包括爸比媽咪們幫小寶寶穿太多衣服,或材質不透氣、蓋太厚棉被等,都容易讓小Baby因為身體體溫無法外散,出現「假性發燒」現象;而在冷氣房中衣服穿太少,則容易讓寶寶著涼生病。

Part3:小心─不當空調傷身
Part4:照護─日常生活注意

結語  在炎熱的酷暑中,就算是新生幼兒,也是可以吹冷氣的喔!與小寶貝朝夕相處的各位爸比媽咪們,可別自己為了貪圖一時涼快而不顧寶寶生理需求,留心寶寶體溫變化,隨時維持室內溫度、空氣品質的優良,小寶寶也能健康、快樂的涼爽一「夏」喔!
(詳文請見2009年八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6BEC0A2975F7CB73






************************************************************************

打破發燒的迷思 /兒童生病時該注意什麼

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一旦發燒不退,有些民眾會到處換醫師看,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近年醫學界對於發燒的研究,才發現我們對於發燒居然有那麼多錯誤觀念。人們生病會發燒這件事,其實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一旦對病人的發燒做出不適當的處置,有時反而有幫倒忙的危險。

迷思之一: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把腦子燒壞。
我們的叮嚀: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 顯示動物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 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41℃以下的發 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 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耳傳說發 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 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迷思之二:生病發燒的時候,睡冰枕會有退燒效果。
我們的叮嚀: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白血球製造 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 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使體溫上升。這就 好比說發燒的時候,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以上才是正常體 溫,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就好 比把熱水器溫度設在100℃,一面插電加溫,一面卻一直丟 冰塊進去,不但讓病人有寒冷的不適感覺,也會增加無謂的 能量消耗。對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而言,他們無法應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導致代謝機制崩 潰或心肺衰竭,這類病人發燒時使用冰枕的危險性更高。

迷思之三:高燒不退的話必須打點滴才會退燒。
我們的叮嚀:反覆發燒與退燒的過程中,病人需要流很多汗散熱,所以身體容易缺乏水分,打點滴頂多只有補充水分的效果,對於發 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發燒病患任意打點滴, 不但不會有治療效果,也可能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

迷思之四: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表示醫師開的退燒藥沒效。我們的叮嚀: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 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事 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 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 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 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 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退燒藥無效,或盲目 輾轉求醫於不同的醫療院所。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id=200904280002&parentid=200712250006







  兒童生病時該注意什麼
兒童生病時病情可能變化快速,看似簡單的流鼻水、咳嗽、腹瀉、發燒等 症狀,在兒童可能隱藏了肺炎、腦膜炎、敗血症、中耳炎、鼻竇炎等併發症的危機。所以兒童的症狀不能忽略,就醫時應了解兒童與成人之不同,找專精於兒童醫療的醫師。三歲以下的幼童尤其需要兒科醫師的醫療照顧。

除了正確就醫之外,家長必須仔細觀察兒童有無必須馬上就醫的重要病 徵,包括:
● 呼吸急促:不發燒時呼吸急促,表示心肺功能可能受損。
● 活力減低:不發燒時看來病奄奄的,為重症病徵之一。
● 昏睡不醒:意識異常為重症病徵之一。
● 持續嘔吐:注意腦膜腦炎、心臟衰竭、胃腸道阻塞等可能。
● 大便或小便出血。
● 眼淚、小便減少:脫水的常見徵兆。
● 其他任何與一般輕微疾病不同的症狀,例如抽搐、意識不清、臉色蒼白、嘴唇發黑、身上出現出血點等。
如果有上述嚴重情況,建議儘速帶去給兒科醫師診療。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id=200904280001&parentid=200712250006

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一旦發燒不退,有些民眾會到處換醫師看,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近年醫學界對於發燒的研究,才發現我們對於發燒居然有那麼多錯誤觀念。人們生病會發燒這件事,其實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一旦對病人的發燒做出不適當的處置,有時反而有幫倒忙的危險。

迷思之一: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把腦子燒壞。
我們的叮嚀: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 顯示動物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 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41℃以下的發 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 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耳傳說發 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 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迷思之二:生病發燒的時候,睡冰枕會有退燒效果。
我們的叮嚀: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白血球製造 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 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使體溫上升。這就 好比說發燒的時候,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以上才是正常體 溫,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就好 比把熱水器溫度設在100℃,一面插電加溫,一面卻一直丟 冰塊進去,不但讓病人有寒冷的不適感覺,也會增加無謂的 能量消耗。對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而言,他們無法應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導致代謝機制崩 潰或心肺衰竭,這類病人發燒時使用冰枕的危險性更高。

迷思之三:高燒不退的話必須打點滴才會退燒。
我們的叮嚀:反覆發燒與退燒的過程中,病人需要流很多汗散熱,所以身體容易缺乏水分,打點滴頂多只有補充水分的效果,對於發 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發燒病患任意打點滴, 不但不會有治療效果,也可能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
迷思之四: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表示醫師開的退燒藥沒效。我們的叮嚀: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 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事 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 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 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 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 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退燒藥無效,或盲目 輾轉求醫於不同的醫療院所。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id=200904280002&parentid=200712250006







*******************************************************************************

寶寶高燒 身體發警訊
帶著發燒孩子跑醫院,相信許多家長都經歷過。心疼寶寶的父母親,莫不希望有特效藥快速退燒。但事實上,發燒並不完全只有壞處,以下是大家對於發燒常見的迷思,希望幫助大家以平常心來看待幼兒發燒。
Q1:「人體為何會發燒?」
A:體溫調控中心在腦部,清晨體溫最低,傍晚較高。生病時,腦部會刻意讓體溫高一點,以應付外來病原的入侵,因為發燒時,免疫力會提升,有利於身體與病菌作戰。發燒這個指令是大腦發出來的,家長們應把它當警訊,而不是視發燒為仇敵,非得立即退燒不可。
Q2:「發燒時,為何會發抖或手腳冰冷?」
A:腦部把體溫調高的過程,人體會感到寒意,便藉由顫抖現象增加熱量,同時周邊血管收縮減少散熱,所以四肢會冰冷。這些是發燒時常見的生理現象。
Q3:「燒好幾天了,到底是甚麼病?」
A:幼兒發燒常見原因有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中耳炎、尿道感染等,較少見的為腦膜炎、疫苗接種反應等。
Q4:「為何幼兒較容易發高燒?」
A:幼兒腦部發展尚未成熟,對體溫控制力弱,加上本身抵抗力較差,所以即便是一般的感冒或病毒感染,也常見燒到39或40度以上。
Q5:「發燒會不會燒壞腦袋?」
A:生理上來說,腦部耐受的溫度極限為攝氏42度,過高會破壞腦細胞,引起昏迷,甚至死亡。但除了少見麻醉藥過敏、藥物反應或感染重症外,一般感冒發燒極少達此溫度。事實上,發燒本身並不會燒壞腦袋,唯有腦膜炎、腦炎等腦部病變會破壞腦細胞。
Q6:「寶寶高燒時出現眼睛上吊,還有全身痙攣,該怎麼辦?」
A:高燒合併全身痙攣的病症稱為「熱痙攣」,發作時很嚇人,但經過適當處理之後,很少會留下後遺症,除非是痙攣時間過久或短時間內反覆發作。若您的寶寶有此種症狀,建議儘速送醫。
Q7:「醫護人員怎麼看待幼兒發燒呢?」
A:醫護人員眼中,發燒只是疾病症狀之一,如同咳嗽、流鼻水、腹瀉等,不是疾病全部。
退燒也不是治療的全部,醫師著眼發燒背後的原因,即疾病本身,唯有清楚病程未來發展方向,方能擬定治療計畫。有些家屬只看疾病表象,一味要求醫師退燒,如此只治療發燒這個症狀,此為雙方認知上的差異。
Q8:「燒燒退退,還會再燒多久?」
A:一般常見感冒或病毒感染,燒燒退退現象,會持續3至5天,甚至會持續一周或更久,視病因與體質而定。耐心等待與觀察,也是治療上很重要的一環。
Q9:「幼兒發燒時,如何照顧?」
A:幼兒發燒時,需保持室內通風、注意水分營養補充,勿讓患童穿太厚的衣服妨礙散熱。冰枕可幫助降溫,但不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幼兒。上述方法無效時,可用溫水浴降溫,但切勿用酒精擦拭或冰水浴。
建議聽從醫師指示,準備退燒藥水或塞劑,幼兒高燒不適時,間隔4至6小時適度給予退燒藥,可減輕不舒服感。
但家長要清楚,退燒藥對病程本身並無影響,往往藥效過了會再燒起來,因為疾病尚未痊癒。所以,耐心等待,持續觀察幼兒精神狀態、活動力與食欲才是最重要的,別因為反覆發燒而亂了分寸。
Q10:「甚麼情況下,需盡快就醫?」
A:只要是3個月內嬰幼兒發燒、幼兒食欲活動力減退、有煩躁不安、嗜睡、劇烈頭痛或頸部僵硬症狀、或者出現喘或呼吸困難,請儘速就醫,切勿拖延。
總之,發燒只是一種症狀,多關懷您的寶寶,耐心與醫師合作,病好了燒自然會退。
【2009/02/10 聯合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382&prev=2384&next=2380&l=f&fid=53






*********************************************************************************

小兒內科疾病篇 -發燒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一、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二、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三、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四、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 37 )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 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 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 至38℃ 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 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 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 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 一兩 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 左右了。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
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
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
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
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市面上各種不同型式的退燒藥劑,有何差異?
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要先請教醫生。
其他的退燒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 37 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515&prev=1516&next=1514&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