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新生兒 血管瘤


在出生嬰兒的皮膚上,若出現了紅色印記,有人說它是「床母」留下的記號,也有人說那是「紅色胎記」,在醫學上稱為「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一般而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血管性胎記,專業的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醫師都可以經由理學檢查及病史問診正確診斷出來,僅有少數病例須藉助放射線影像(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組織病理切片的結果來提供進一步的治療憑據。至於發生的原因,如同其他先天性異常疾病,並不太清楚,可能是胚胎期發育不正常的結果。
目前較為科學的分類法,乃是一九八二年由MullikenGlowaki兩位學者,依據病變處血管內皮細胞的生長特性所做的生物學上的分類。簡單來說,「血管瘤」是指內皮細胞會快速增生變大的血管腫瘤,但隨著年齡成長細胞亦會消褪變小,屬「動態」性的變化,有增生期及消褪期;臨床上最常見的即「草莓樣血管瘤」。至於「血管畸形」,則是「靜態」性的,其內皮細胞的型態與代謝正常,不會有變大再縮小的情形,因此並沒有增生期及消褪期,不過外觀上會隨著人長大而面積變大。血管畸形依據其內含成份可再分為微血管(即葡萄酒色斑)、靜脈、動脈及淋巴管等不同類型的血管畸形,彼此又可以排列組合及合併存在。底下分別就較為常見的草莓樣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做一介紹。
草莓樣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是最常見的新生兒血管瘤,發生率約12.6%。約30%的血管瘤在出生時即可見,其餘的70%則在出生後一至四週陸續出現。血管瘤在女嬰發生率較高,約是男嬰三~五倍之多,白種人也比東方人發生率為高。此外,低體重兒及早產兒也有約1026% 的高發生率。臨床上可見病灶呈現草莓樣不規則表面凸出於皮膚表面,通常約25公分,也有少數可大到數十公分。可長在身上任何部位,約60%血管瘤的位置在頭頸部,25%則散佈在軀幹,而有15%位於四肢。一般並不會造成生命上的危險,但因常發生於頭、臉及頸部,容易造成爸媽對寶寶外觀上的擔心與困擾。
血管瘤典型的發展是出生時一個小紅點,像是起紅疹或被蚊子叮到。在最初的69個月內是生長期,可增加至原來的23倍大。912個月左右,病灶穩定,維持同樣大小,然後開始自動退化、吸收。而開始退化的前兆,可看到整個血管瘤的顏色由紅色變成淡紅,腫瘤變軟,中心部位開始呈灰色,往四周漸進纖維化,最後血管瘤變軟、變平。其退化速度通常很緩慢,約有一半於5歲時病灶完全吸收消失,而90%的病童在89歲時完全退縮。大約有50%的病人不會留下任何疤痕,另外一半的人則會有程度不一的血管擴張、稍微變皺萎縮的表皮或疤痕等情形殘留。
血管瘤的治療,依其大小、部位、生長速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像是液態氮冷凍治療、染料雷射、外科手術切除、局部注射硬化劑等,都是可採用的方法。但一般還是建議父母,先瞭解其自然演變過程,別急著治療,通常癒後相當良好。而真正需要積極治療的情形,主要是一些長在重要部位會影響相關的生理功能,例如:視力(眼皮),聽力(外耳道),進食(口腔),呼吸(鼻腔或呼吸道內),排便(肛門周圍)等,或是很大的血管瘤造成心臟負荷過重而導致心衰竭,甚至血小板過低,進而危及生命的急症。針對這些情形可以短暫給予口服類固醇,使快速生長的血管瘤停止生長,甚至加速它的退縮。但是此口服藥長期的一再重覆使用,會引起一些嚴重副作用,所以必須在有經驗的專科醫師診療下謹慎使用。而若血管瘤長在外陰部或對磨部位,容易造成表面潰爛,引起細菌感染也須特別注意,免得日後留下明顯的疤痕。
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是真皮層中一群成熟的微血管異常擴張所造成。新生兒的發生率約有千分之三。臨床上呈現蔔萄酒樣紅色斑塊,通常出生就被發現於臉、頸部或四肢。這種酒色斑會隨年齡增長而顏色變深,且會突起變厚,而增加美觀上的困擾及治療的困難度。有極少數的酒色斑會併發其他神經或結締組織的病變。例如長在臉部的上三分之二,要小心是否合併眼睛及神經方面的異常;長在背部的中線,要小心合併脊隨內的血管異常;而長在四肢的,如果肢體肥大,要小心骨骼肌肉方面的異常。因此有相關症狀的嬰兒應及早請教醫師,接受詳細理學檢查,儘早發現這些可能性,儘早治療。
關於葡萄酒色斑的治療,主要是以脈衝式染料雷射來處理。其以585奈米波長的雷射光,使擴張血管內的紅血球具專一性地吸收雷射光的熱能,而使得血液凝固,進而使血管萎縮消失。目前對於治療的時機,大多數的醫師都贊成越早治療越好的論點。因為此時血管尺寸較小、血管壁較薄,治療的效果當然比較好。一般而言越早治療的小朋友或酒色斑尚未突起的患者,所需的治療次數較少。通常每三到六個月治療一次,約經三到六次就可以除去。反過來說如果是已經年長的患者加上突起的葡萄酒斑,通常就需要612次甚至以上的治療。
總結來說,嬰兒身上有胎記,還是應及早請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檢查,以便獲得正確的診斷,瞭解病灶的自然過程和決定是否需要治療。雖然要父母耐心等待草莓狀血管瘤自行退化並非易事,但是只要與醫師密切注意是否有潰爛、流血、細菌感染等併發症,避免任何不需要的治療,預後通常相當不錯。至於脈衝式染料雷射對酒色斑雖有很好的療效,但也須經過長時間多次的治療和花費才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
對抗被天使親吻的「血管瘤」
皮膚科 楊志雄醫師
新生兒每一吋嫩白無瑕的肌膚,都代表新生命的喜悅!然而,每一百對父母中卻有一對無法享受這種喜悅,取而代之的是無止盡的憂心與愧疚,因為新生兒的臉上或身上出現了暗紅色難看的胎記,東方流傳它是「床母的印記」,西方說是「被天使親到」,現在醫學上有一個正式的名詞──「血管瘤」。到底該怎麼辦?該不該治療呢?

◎什麼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種皮膚良性血管病變,在新生兒中並不罕見,為嬰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一個位置(內臟也有),大部分長在皮膚,看起來是暗紅色,好像草莓般,所以有人把它稱做「草莓記」。

  「血管瘤」的發生率為每100位新生兒有12.6位,而且女性是男性的3倍。30%的患兒在出生時並不明顯,2/3在出生後14週出現,大多數於2歲後開始逐漸消退,至710歲時多能消失,然而2050%在消退後仍有微血管擴張、皮膚萎縮、疤痕等後遺症。

【血管瘤的形成原因及分類】
  「血管瘤」屬於良性的,和基因遺傳無關,其形成原因及分類如下:
◎血管腫瘤:會突出於皮膚,界線明顯,是內皮細胞異常增生所造成的血管瘤,通常會自行萎縮、消失。包括:
 血管瘤(Hemangioma):狀似「草莓」,因此又稱「草莓血管瘤」。
 毛叢狀血管瘤 Tufted angioma)。

◎血管構造畸形:平坦型、不會突出於皮膚,界線不明顯,乃微血管擴張,使得動靜脈間微血管連成一片的血管瘤。包括:
 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通常不會自行消失。
 鮭魚肉色斑(Nevus flammeus):又稱「燄色痣」、「天使之吻」(angel kiss),是鮭魚肉色或粉紅斑紋的血管瘤,通常是暫時性的,大多出現在頸背部、眼瞼和前額,多數會隨時間而自然變淡。
 大理石母斑(Cutis Marmorata)。


「血管腫瘤」vs.「血管構造畸形」 

血管腫瘤
血管構造畸形
出生時
30%不明顯
100%出現
男:女
1:31:5
1:1
發生率
出生時:12.6
一歲時:1012
0.30.5%(國外資料),99%於出生時就顯現
病程及消退
增生消退(2歲開始逐漸消退)消失(710歲時多能消失)
逐漸增大或擴展,不會自然消失,隨年齡增加可能逐漸加深、甚至突起
原因
內皮細胞增生
內皮細胞正常,微血管擴張


◎為什麼多數「血管腫瘤」會自行萎縮、消失?
  「血管腫瘤」是微血管構成的,因微血管很細小,血液在裡面流動較慢,所以可能會發生栓塞,有些血管瘤便會因而缺血而自行萎縮。

◎血管構造畸形最常見的「葡萄酒色斑」
  根據國外統計,「葡萄酒色斑」在新生兒的發生率為0.5%;然而根據國內長庚醫院1998年的統計(目前最新資料),國內新生兒患有「葡萄酒色斑」的比率高達3.9%。多發生於臉部三叉神經分佈區域,且隨年齡增加,顏色會逐漸加深,表面甚至會更突起,不會自然消退,極少數合併神經或眼睛病變。

  「葡萄酒色斑」患者在30歲之後,有2/3會由平變凸,且碰撞易出血,也可能有不正常破皮現象,此時要做切片檢查,以排除惡性化的可能性(機率非常低)。

【血管瘤的危險性】
  一般而言,「血管瘤」並不會造成生命上的危險,主要的困擾是影響外觀。然而有以下情狀則需注意會有些危險性:
◎突的「血管腫瘤」:少數長在眼瞼、鼻子、嘴巴、肛門周圍的血管腫瘤,有可能造成寶寶視力、呼吸、吸吮、排便功能的障礙,甚至因為外傷而出血。有些會生長在肌肉、內臟、顱內,其症狀與位置有很大的關係。較大的血管腫瘤因血流量大,可能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而導致心臟衰竭;也可能破壞血小板,引起血小板過低而容易出血,或出現「溶血性全身紫斑」,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因此必須及早處理,並做腦部檢查。
◎平的「血管構造畸形」:若長在以下部位需注意其危險性:
 長在眼皮及額頭,當心青光眼:還需注意癲癇、智能不足、麻痺等神經症狀。
 長在背部,當心脊椎問題:可做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
 長在手腳,當心骨骼、肌肉問題:長的那一側會有不正常增生的問題,肌肉易肥厚、骨頭會比較長,所以容易有長短手、長短腳、脊柱側彎等問題。

【紅色烙印,嚴重影響身心發展】
  典型的「草莓血管瘤」(草莓記)出生時不很明顯,但會隨年齡而慢慢出現或變大,通常在45個月時變化最快,6個月時變得最大,大多會在一兩年內消失。

  根據統計,約83%的血管瘤發生在頭頸部,造成病患外觀上的困擾及心理的自卑!此外,新生兒皮膚血管瘤的發生率為12.6%,而依照內政部公佈的資料,民國95年的新生兒大約20萬人,也就是說,當年至少有2,000位血管瘤寶寶誕生,保守估計,18歲以下青少年為血管瘤所苦的人數為36,000人。血管瘤雖然可以治癒,但治療時間耗時且花費動輒數十萬,許多家庭不得不放棄積極治療,造成許多患者自卑、逃避人群的狀況。

【如何治療?】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突起性的血管瘤觀察即可,如果到了上幼稚園或小學前仍未消失,因會影響外觀及自信,可於此之前再來治療;但若影響視力或其他功能,或嚴重影響外觀,就必須積極治療。

  目前醫界治療突起性的草莓形血管瘤,通常採用「複合式治療」,也就是結合手術切除、脈衝染料雷射、注射類固醇或硬化劑、冷凍治療等幾種方法;至於平坦型的葡萄酒色斑,則最常使用脈衝染料雷射做治療。

  脈衝染料雷射,由於其波長較長,穿透皮膚深度較深,而且雷射光束只針對血管內含氧血紅素吸收,因此能完整加熱血管進而破壞皮膚內異常增生的血管,而不傷害其他皮膚組織,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可說是目前最有效且安全的血管雷射。

  治療效果與治療的方式,和血管瘤的性質、位置、大小都有關係,需由專業醫師來評估及治療;若血管瘤的範圍較大,也必須做相關部位的檢查,以免疏漏其他重大問題。


「血管瘤」的治療方法
種類
治療方法
血管腫瘤
    手術切除:會影響到視力及呼吸等的血管腫瘤必須切除。缺點是有麻醉問題、術後傷口醜陋。
    冷凍治療(乾冰、液態氮):會抑制細胞增生,可使腫瘤消退。缺點是要治療很多次、很痛、破皮或潰瘍,常讓患者做一次之後就卻步。
    類固醇(口服、注射):一樣會抑制細胞增生、使腫瘤消退。缺點是會出現變胖及月亮臉等類固醇常見的副作用。
    注射硬化劑:把血管塞住,造成血管萎縮。缺點是會痛。
    脈衝染料雷射:運用雷射光破壞皮膚內異常增生的血管,不痛、無傷痕。缺點是需要進行較多次數、價格昂貴。
血管構造畸形
    化妝品、蓋斑膏:只是暫時遮蓋。
    脈衝染料雷射: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血管腫瘤」、「血管構造畸形」均適用的「雷射治療」原理簡介】
◎運用雷射光之「選擇性光熱療法」:
 最適當的595nm光源由「血液」中的「含氧血紅素」(OxyHemoglobin)吸收。
 在目標物中將光能轉換成熱能。
 目的:破壞血管但不傷害周邊組織。

◎脈衝染料雷射治療血管病變: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r. Mitchel P. Goldman1993)針對49位葡萄酒色斑的患者研究報告顯示:
 平均年齡2歲的兒童,採用染料雷射治療改善達七成的平均雷射次數為3.8次;而10歲兒童治療後改善七成的雷射次數為6.5次。顯示越早接受雷射治療,治癒機率越高。
 最近的研究指出,新生兒出生一週後即可開始接受染料雷射治療,小於1/3的臉部病變,經過10次治療其治癒率可達8590%。


  臉部血管病變常於出生時即出現,治療常需耗費時日,建議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越晚治療,則所需治療次數越多。可結合多種療法,較能有效治療,其中脈衝染料雷射的治癒率較高。及早作正確的診斷是最重要的,再依個別疾病的特性,選擇適當的處置或追蹤。

  家有血管瘤寶寶或兒童、青少年,父母應協助其勇於接受治療,才能快樂成長、活出自信的人生!









***********************************************************************
天使吻得太用力 我的寶寶有血管瘤

看到這文小鳳媽媽實在是感同身受~因為小屁孩ㄉㄟˇㄉㄟˊ的出生也是如此~那種心情的確像文章寫的,現在走過來了~(!第一次把照片曝光,也是因為好了差不多了,不然我仍在是活在陰影下呀!)

其實是因為昨天有聽到朋友的小孩才出生就在眼睛與肝臟發現血管瘤~就想起了三年前老大ㄉㄟˇㄉㄟˊ也是如此~懷孕與生產的狀況真的不少~雖然大多數人都能順利~但是一不順利就會淚流滿面~是真的~

幸福看起來很簡單~卻需要懂的珍惜~(小鳳媽媽)
====================================
在全家人滿心期待下迎接第二個新生命的到來,然而小小女主角的臉上卻有半邊暗紅色的胎記,醫學上稱之為「血管瘤」,伴隨而來的擔憂和遺憾沖淡了弄瓦喜悅。

就在即將滿周歲時,腦部也因「血管瘤」病變而產生鈣化並引發癲癇,必須每天服藥來控制腦部不正常的放電而隨時可能的發作。癲癇發作時並不會對生命產生立即的危險,但是發作時意識不受控制,對於病患本身安全還是有某些程度的威脅,而照顧上也需特別仔細,就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會有引爆的可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擔心外貌的特殊,會影響小妹妹的自信心,曾經一陣子非常積極的求醫,很幸運的經由一位腦科醫師的開導,得知外人的眼光其實並非影響妹妹心理因素的主因,而父母與人應對時的看法及角度,才是影響妹妹心理的重要關鍵。

---------------------------------------------------------------
小女孩 帶著天使的記號誕生

「哇……」產房裡傳來新生兒的哭聲,護士說:「是個女孩!」

真好,這樣哥哥就有個妹妹可以作伴,爸爸也如願以償的有個女兒可以撒嬌了。閉上眼睛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耳邊卻聽到護士對醫生輕聲的說:「右半邊的臉有暗紅色的胎記。」看多了這種劇情的連續劇,可是從來想都沒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真的沒有文字可以形容當時的心情,為什麼老天要對我開這種玩笑?把我帶到雲端又狠狠一腳把我踢下去,看著女兒娟秀的臉龐右半邊暗紅色的胎記,心……真的好痛喔!

醫生說:「喔!這不是胎記,是酒漬斑,跟哥巴契夫額頭上的那塊一樣。」不,我不要我女兒跟名人有這種相似之處!我寧可她是個小眼睛塌鼻子或是闊嘴,都沒關係!現在的醫學這麼進步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可是女兒秀氣的臉上有一雙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子、一張小巧的嘴巴,為甚麼要有那麼一大塊的胎記?女孩子臉上這麼一大塊胎記,長大上學時怎麼去承受同學們眼光呢?我怎麼對得起她?我怎麼去陪她成長呢?

---------------------------------------------------------------
做月子 以淚洗面的日子

生產後第三天,醫院要我出院,但是女兒因為黃疸必須留院,所以我帶著沈重的心情回到娘家坐月子。有別於第一胎的喜悅,每當夜深人靜時我就想起女兒獨自一人待在醫院嬰兒室的保溫箱中,矇著眼睛在照燈,時而發出微弱的哭聲,時而扭動可愛的身軀及四肢,卻完全不知自己以後必須面對的世俗眼光,以及上學後同儕之間無知的嘲諷。每每想到這裡,眼框的眼淚就會不知不覺滑落下來。我並不是一個感性的人,但是一想到柔弱嬌小女兒以後要去面對的種種,是多麼的無辜啊!

我每晚懷著對女兒的歉疚而無法成眠,而當婆婆來娘家探望我時,告訴我爸爸的心情也是同樣的難過,婆婆說:「伊哪要吃飯時,飯碗哪捧起來喔,目屎就滲滲滴,青菜扒兩三下,就說吃飽啦!」我知道婆婆並不是在責備我、怪我,因為她也是心疼她的兒子和孫女。我看過很多的劇情是,媽媽產下有缺陷的寶寶時,心裡已經很難過了,還要面對家人無情的指責,但是我的家人並沒有,我很感謝我的家人,雖然我從來不知道也不去問家人怎麼看待,而家人也不曾在我面前提起他們的看法和想法。

---------------------------------------------------------------
腦波檢查 恐懼與不安

女兒終於可以出院了,到醫院辦女兒出院手續時,醫生告訴我女兒臉上的胎記是「血管瘤」,長大以後可以做雷射手術去除,但是費用很高,此時心裡不禁燃起一絲希望,如果可以去除女兒臉上的胎記,花再多的錢都願意,哪怕現在身邊一點積蓄也沒有,正在做著美夢時醫生又開口:「血管瘤分佈在眼睛周圍,所以腦部可能也有,你們要不要做腦部的檢查?」天啊,原來血管瘤連腦部也會有!以前怎麼從來沒聽過這甚麼血管瘤如此可怕?不管了,要做甚麼檢查就做吧,反正我們都不懂,醫生比較專業,就聽醫生的吧!

醫生說:「現在有ㄧ種最新的儀器「MRI核磁共振,做檢查要三十分鐘,做的時候要平躺一個姿勢不能動,可是寶寶太小無法配合,可能要灌藥,如果同意的話,請到護理站簽名。」簽完名之後批價、領藥,帶著藥和女兒到護理站交給護士,經過二十分鐘護士將已經熟睡的女兒交給我,並帶我到放射科做「MRI」。

看著女兒弱小的身軀,包裹著大浴巾,外加一床小被子,被放置在冰冷的儀器檯上,為了防止她掉下來還用了兩條有魔鬼沾的寬帶子把她固定住,放射科醫師啟動機器,只見綁著女兒的那張窄床緩緩的滑進那個圓形像山洞的機器裡。

看著醫師熟練的操縱著我看不懂的儀器,感覺好像女兒的命運就操縱在他的手裡一樣。好不容易檢查結束了,放射科醫師要我帶女兒回病房等主治醫師判讀片子,我忍不住問結果,他說:「要由主治醫師來回答,不過看起來還好,可是最好每年都要檢查,現在沒有,並不代表以後不會有。」我不禁追問:「如果腦部也有,會怎樣?」醫生回答我:「如果有的話,有些孩子會來不及長大。」之後,怎麼回到病房的,甚至怎麼出院,又是怎樣回家裡的,我到現在回想起來印象還是非常模糊。

---------------------------------------------------------------
帶妹妹回家

帶著妹妹回到家坐月子, 爸爸帶著大兒子來看我和妹妹,生性好動的哥哥一看見幾天不見的媽媽,興奮得在床上跳個不停。把睡夢中的妹妹給吵醒了,哥哥好奇的趨上前去要抱抱這未曾見面的妹妹,不懂世事的哥哥好奇的問我:「媽媽,妹妹的臉為甚麼紅紅的。」對於哥哥突如奇來的問題, 一時間卻不知如何回答,不禁又紅了眼眶。
之後也沒有像第一胎一樣請滿月酒,因為是第二胎,又是女兒,而且……我也不像以往一樣到店裡幫忙,或許是大家體恤我要帶兩個蘿蔔頭,比以前辛苦吧!也或許是……同時照顧兩個小孩真的很辛苦,哥哥又似懂非懂,頑皮到不行,常常一邊照顧小的,一邊還要提防大的因為好奇要妹妹陪他玩,時常在心力交瘁下按耐不住性子而對哥哥發脾氣。日子就在這樣雞飛狗跳情況下度過……

---------------------------------------------------------------
妹妹滿週歲 癲癇發作

一天,回到家裡準備洗澡,才走進浴室卻聽到爸爸的喊叫,從浴室衝出來,只見爸爸抱著全身發黑還不停嘔吐的妹妹,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趕緊把不省人事的妹妹送到醫院急診,之後妹妹被送到加護病房,而我們則在加護病房外等消息。等了好久,我忍不住跪在加護病房門口哭了起來,不知道過了多久,加護病房的門終於打開了,我穿上隔離衣,穿過一道重重的自動門進入加護病房。護士帶我到妹妹的床前,臉上帶著氧氣罩,分不清是熟睡還是沒醒來過,一旁的爸爸一臉的不捨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天早上安排妹妹做腦波檢查,我們被帶到腦波室,經過了三十分鐘的檢查,我和大姊帶著妹妹走出腦波室,本來是在醫院中庭看表演,看著看著,懷裡的妹妹越來越安靜靠在我的肩上,一旁的大姊發現妹妹不太對勁,妹妹兩眼吊了起來,嘴唇和臉都發黑,我和大姊趕緊帶著妹妹回三樓的加護病房。

等了好久好久,我們終於可以進到加護病房看妹妹,可是這次昏迷還沒醒來。看到妹妹身上除了接了先前的一些儀器以外,鼻子上還多了條鼻管,嘴裡還有一個圓形的東西用透氣膠帶貼在臉上,那個圓形的東西中間還有一個洞,護士說嘴裡的那個東西是要方便抽痰也是為了保護她,因為妹妹有時會把牙齒緊緊的咬住,怕不小心妹妹把舌頭咬傷了。

---------------------------------------------------------------
陪伴妹妹在加護病房

因為不是探病時間所以不能待太久,而距離下一次探病時間還久,而現在我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等待。守在加護病房門口一天一夜了妹妹都沒有醒來,醫師交給我一份脊髓穿刺同意書,想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爸爸不在場我不敢貿然簽字,所以醫師先做腦部攝影了。妹妹住院已經三天,一天只能看三次,三天來我沒有離開醫院一步,雖然不能陪在妹妹的床前,但是有時護士交班、醫師巡房時都可以從門縫中遠遠的看看妹妹是否有醒來。

晚上我在妹妹的床邊發現兩條和手術衣一樣布料的長布條,我驚訝的問護士:「妳們用這個綁著她,是嗎?」護士委婉的表示妹妹有時會醒來,會伸手去拉扯鼻管和儀器的線,只好用約束帶綁著她,聽見護士這麼說我怎麼也不肯離開了,剛好醫師來巡房,我向醫師說因為妹妹會認人,我在旁邊陪她可以安撫的情緒,醫師抵不過我的哀求於是破例答應我留在加護病房裡。妹妹雖然有時會醒來,但是時間都很短,而且意識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有我在身邊她似乎安心許多,很快的又入睡,又經過了兩天妹妹沒有明顯的好轉,和家人商量後,我們決定將妹妹轉診到其他醫院做治療。

---------------------------------------------------------------
掙扎

雖然現在的主治醫師醫術也很好,可是內科醫師主張不動刀與外科醫師較為積極的開刀治療方式看法有些不同,但是沒有誰對誰錯,因為動刀的風險太大了,後果必須由下決定的我們自己來承擔,到了這個地步,與其一直昏迷,不如試試更積極的治療了。

轉到這家醫院先住進加護病房,雖然這家醫院的設備沒那麼先進,也沒有小兒科專用的加護病房,可是我們對黃院長抱著很大的信心,我們像吃了定心丸。同時,不能免俗的,家人還是去求神、求了符讓妹妹帶在身上保佑手術順利。

---------------------------------------------------------------
手術前的奇蹟

妹妹打點滴時總是哭得特別厲害,點滴的針頭必須三天換一次避免細菌感染,可是妹妹的血管特別短、特別脆,往往用不到第三天針頭就跑掉了,護士最怕幫她打點滴了,別看她個子小力氣可大了,每次打點滴時總要費好大的力氣和她搏鬥,加上燈光並不十分明亮總是要另外架上一具立燈,然後用床單把她裹起來只露出要打的一隻手或腳。每次她耐不住疼痛又無法掙脫時都會用哀求的眼神看著我,哭喊著:「媽媽!痛痛!媽媽!痛痛!」我也只能擒著淚、忍著心底的不捨抱著她在她的耳邊說:「妹妹最勇敢,再忍耐一下下,不要動,阿姨一次就成功,妹妹最乖,媽媽最愛妳!」有一次真的找不到血管,雙手雙腳全是針孔,護士無計可施說:「把頭髮理掉打頭部的血管吧!」護理長說:「不行!還不知道院長要從哪邊下刀,而且一定要留一條頭部血管,以便不時之需,先熱敷熱敷休息一下吧!」

時間在等待手術中悄悄溜過,而妹妹的病情也有些許變化,胃口愈來愈好,精神也一樣愈來愈好, 醫師巡房時說:「情況很穩定,可以轉到普通病房了。」真的是奇蹟出現了嗎?全家人都欣喜若狂,我也可以稍稍放心了,接下來的日子妹妹恢復得很快,食量比還沒發病之前更好,體力也漸漸恢復,開始活繃亂跳了……

觀察幾天後,醫師說:「如果不考慮動手術的話,可以出院了,但必須每天早晚服藥控制。」

---------------------------------------------------------------
再一次的發病

出院後生活漸漸回復正常,有一天在幫妹妹洗澡時,妹妹和哥哥在浴缸裡玩得正高興時,妹妹忽然臉色發黑,嘴裡還不斷的吐出穢物,吐完之後妹妹緊緊的咬住牙關,聽人家說會把舌頭咬斷,我趕快把手指頭伸進妹妹的嘴裡讓她咬,妹妹愈咬愈緊我感覺我的手指快斷了,顧不得痛急忙用浴巾包起妹妹立刻送到醫院急診,一刻也不敢耽誤。第一次發作時的那種恐懼感頓時又整個湧上來,到醫院的路上,眼淚忍不住決堤,到了急診室對醫生敘訴了整個過程,護士已經在幫妹妹抽血,打點滴了,妹妹這時哭了起來……,太好了妹妹會哭,她沒有昏迷,醫生說:「這是因為藥物濃度不夠,才會發作,發作之後,大腦和身體會非常疲倦,需要休息,發作時要觀察她的情形和時間並且要詳細的做紀錄。」聽完醫生的話我才稍稍放心,這時發現我的手指頭留下深深的齒痕和半截發黑的手指,已經麻掉了。醫生說:「下次不要把手指或者任何東西放進嘴裡給她咬了,尤其是牙關已經咬緊時,如果把她扳開反而會弄傷她,甚至會把她的牙齒扳斷了。」原來有些民間說法並不是那麼正確的!雖然每天吃藥控制但免不了還是偶而會發作,而發作的次數多了,也不會像一開始時那麼不知所措了。

陪伴了小月經歷在醫院的苦痛,其實要面對地還有這個社會對血管瘤的不了解。但是小月的媽媽幸運
地遇到一些人,讓她更懂得如何陪伴小月一起長大,一起看這個世界……

---------------------------------------------------------------
異樣而善意的眼光

有一天傍晚帶著哥哥和妹妹到住家附近的公園玩,玩著玩著發現有一位小姐,不時地對我們投以異樣的眼光,我知道她在看甚麼!雖然自己曾經不斷的告訴自己妹妹是從鬼門關撿回來的,只要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就好,外表不重要,可是這位小姐的眼光讓我好難受喔!我有一種被關在動物園的籠子裡任人觀賞的感覺,我實在待不下去了,我只想帶著哥哥和妹妹逃離她的眼光,沒想到她卻對著我們走過來,她對著我開口問:「請問妹妹臉上的是……?」沒等她問完我就沒好氣的回答:「血管瘤!」她竟然回答:「我知道。」我心裡除了被羞辱的感覺還有點訝異!

因為很多人對於「血管瘤」這個名詞非常的陌生,而她卻說:「我知道,因為我也有。」這時我才抬頭正視她,盯著她看了5秒鐘,心虛的問:「為什麼一點都看不出來!」她說:「我治療過,而且我有上妝,所以看不出來。」我趕緊問:「做什麼治療,在那裡做的?」「我做雷射,在台北的一家美容中心,地址我記不太清楚,我家裡有他的名片,你把你的住址留給我,我回家再把名片寄給你。」留下住址後天色也已經黑了,帶著兄妹兩人回家,一路上心中漣漪不斷,原來自己是那麼的在意別人的眼光,不管別人是好意或好奇,自己就像刺蝟一樣先武裝自己, 不讓別人靠近,其實有些人只是好奇,不由自主的多看兩眼而已,真不應該認為每個人的眼光都是惡意的嘲諷。

---------------------------------------------------------------
血管瘤病友

妹妹已經三歲了,走路還是常常跌倒,也常常撞到東西,在一次門診時請醫生做檢查是否是視力有問題,眼科檢查後並無異常,再轉復健科做評估,評估的結果是「感覺統合失調」需要做復健,每周一次,每次45分。來到兒童復健中心好像是一個遊樂場,有球海、溜滑梯、各式各樣的積木、還有好多好多的玩具喔!我記得很清楚復健師把妹妹帶到一道獨木道上,要妹妹走過去,向來體力旺盛、身手矯健的妹妹竟然無法走過去。因為第一項遊戲就讓她有了挫敗感而且跟復健師不熟,復健時會不時的鬧彆扭,因此復健師建議我不要參與,所以每次復健時我就待在門外等。

等妹妹的同時,常常看見不同的病童在做不同的復健,有腦性麻痺的小朋友在練習走路,跟他們比起來妹妹的情況好多了,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小男孩在練習走路,而他的臉上也有和妹妹一樣的胎記,和小男孩的媽媽輕輕的點點頭打招呼,並不敢注視小男孩太久,而小男孩的媽媽親切地問我:「妳女兒在裡面是嗎?她也是血管瘤對不對?」由於上一次的經驗,而且是同病症的病友比較能用同理心來接納,我們兩位媽媽就聊了起來,小男孩的媽媽說:「你們之前是不是在XX醫院住院,準備開腦部手術。」我很意外他怎麼會知道,小男孩的媽媽接著說:「他們說的果然是你們。」

我有一點丈二和尚摸不到頭,他們是誰?又說了我們什麼?小男孩的媽媽說:「不久前我們也到XX醫院住院,護士告訴我們有一位小女孩和我家弟弟一樣有血管瘤,也有一些後遺症,而且媽媽很用心地在照顧小孩。因為這病例並不多見,病友可以互相聯絡,有一些訊息也可以互相交流。」聽她這麼說很有道理,她接著說:「過幾天要帶弟弟到台北XX醫院回診,因為弟弟有青光眼,已經動過手術了,要定期做追蹤,順便做雷射手術評估,回來之後再聯絡。」復健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按耐不住一顆蠢蠢欲動的心……

過了兩個星期再遇見小男孩的媽媽,迫不及待地問:「結果如何?」媽媽說:「眼睛還正常,雷射手術評估的結果,因為費用太高,而且健保不給付,和爸爸商量的結果可能先試做一小部分,還要問看看有沒有基金會可以補助,這次去台北有去找乾媽,乾媽告訴我,有些基金會有補助,還可以辦重大疾病傷卡。」看來小男孩的媽媽比我對小孩更用心。我問她怎麼知道這麼多?她說這些都是他乾媽告訴他的,她還告訴我有關陽光基金會的一些訊息,還給我基金會社工的電話,叫我和社工聯絡。看他這麼樂意和我分享資訊,我也下定決心應該打開心房讓別人走入來,更應該把我知道的訊息去傳達給不知道人,讓他們瞭解自己並不是孤立無援,社會上還有很多的陽光和溫暖的。

---------------------------------------------------------------
腦科醫師的當頭棒喝

看見小男孩的媽媽如此積極,我也帶妹妹到台北做檢查,可是看過兩個醫師評估的結果卻有不同的答案,有一位醫師建議越早做越好,另一位醫師則是認為都可以。但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費用太高,而且並不保證可以完全治癒,必須先做看看效果如何,一次的費用是56萬,大約一個月做一次,起碼要做個56次。第二個問題是雷射手術非常的痛,而妹妹的面積大概是整個臉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做雷射時必須做全身麻醉,依照妹妹情況必須請教腦科醫師意見,腦科醫師並不是非常同意,他說:「妹妹的血管瘤是平面的不是太明顯,手術後是否會比較粗糙?而兩邊有明顯的差異,那和現在有甚麼不同,如果不幸留下疤痕那你豈不是更要自責一輩子了嗎?如果等她長大一點,對自己的決定可以負責的時候,再讓她自己決定做不做手術,或許她並不介意自己臉上的血管瘤,如果到那時她想做的話,那時的醫學技術更發達更進步,或許到那時有更新的治療技術,不需要忍受這麼大的痛苦,更何況全身麻醉也有它潛在的危險性,你要考慮清楚喔。」聽完醫師的一番分析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妹妹快要念幼稚園了,從來沒體驗過團體生活的她,是不是應該做心理建設?要如何去調適別人眼光呢?醫師卻說:「該做心理建設的人是妳才對!」我!我沒事啊!有缺陷的人是妹妹應該是妹妹做才對呀!

醫師說:「其實是妳自己沒有調適好!」沒有,我調適的很好,醫師接著說:「事實上妳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妳沒有表現出來,是你武裝的好,妳並沒有接受這個事實。」我……好想辯解甚麼,可是喉嚨卻被堵住了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不爭氣的淚水怎麼也止不住……從來沒有誠實的去面對自己,竟然醫師一針見血的說出自己心底的脆弱……哭了好一陣子,醫師見我情緒較為平靜又說:「小孩子是一張白紙,他的觀念、看法都是你給他的,包括你與別人如何回應也是他觀察、學習對象,妳的觀念正確,他的觀念也會正確的,妳去和心理醫師談談,對妳和小朋友會有幫助的。」我實在不知道要怎樣感謝他才好!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http://goo.gl/xpI8IX







******************************************************************
認識草莓血管瘤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38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建智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新生兒罹患血管瘤並不罕見,有人說,那紅紅的印記是天使的吻痕,也有人說,這是床母替小寶寶做的記號,根據統計,6成以上的血管瘤會長在頭頸部,雖然大部份會隨時間自然消退,但也可能因為萎縮不完全而留下明顯的疤痕。
請看《媽咪寶貝》帶您一起來認識血管瘤這個幼兒常見的疾病,早期發現早治療,守護孩子的健康與自信。
什麼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兒童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生長於血管內膜並引起不正常的血管增生,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腫的現象,除了皮膚之外,肌肉、臟器等等也都有生長血管瘤的可能,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建智表示,根據統計,約有60%的比例好發於頭頸部、2030%表現在四肢、胸腹部亦佔2030%左右。

關於血管瘤的成因,醫界公認血管瘤可能是胎兒在發育期間某幾個細胞突變而導致,所幸大部份的突變會被身體修正後進入增生期和退化期,之後逐漸痊癒康復。至於遺傳的可能,目前尚未有研究顯示兩者的關連性。

血管畸形血管瘤

血管畸形並不等同於血管瘤

血管畸形並不等同於血管瘤,患者的血管內壁細胞代謝循環正常,不會如腫瘤般異常增生,但血管畸形仍是不正常的血管先天性存在,可能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隨著成長造成血管叢慢慢擴大、變多。

血管畸形依血液的流速不同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1)微血管型血管畸形,又稱葡萄酒斑、紅酒斑表皮病變。
2)低流量型血管畸形,屬於靜脈型血管畸形。
3)高流量型血管畸形,屬於動脈型血管畸形。

傳統對於血管畸形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大面積的血管畸形會增加治療的困難度且降低治癒率,因此,目前治療血管畸形會依據血液的流速差異,適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早確診早治療的重要性
雖然大部分的血管瘤會隨時間逐漸變淡消退,甚至老一輩認為血管瘤百分之70會於7歲前消退。但事實上,血管瘤視嚴重程度會顯現出不同的症狀,小則僅像蚊子叮咬的紅點,大則突起且合併紅熱痛的現象,也可能誤診為蜂窩性組織炎而延誤治療時機,或者因為未及時處理而萎縮不完全留下明顯的疤痕。
建議家長平時應多加留意小朋友的皮膚外觀,如有任何疑慮,可帶小朋友至醫院的皮膚科或整形外科確認並對症下藥接受治療,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越好,小朋友未來也較不會因為疤痕而影響到人際關係與自信。

血管瘤的病程進展與治療
從增生期到退化期
一般的血管瘤可以分為增生期和退化期,疾病的特徵略有不同:
1   增生期:增生期的血管瘤往往呈現鮮紅色,因為肥大細胞和血管內壁細胞快速增生,有時會造成患者有紅、腫、熱、痛等的不適。

2)退化期:進入退化期之後,血管瘤顏色會逐漸變淺、變小,異常細胞的數目恢復正常、開始出現脂肪的浸潤,但仍有可能會留下些許疤痕。

可能併發問題
血管瘤生長的部位可能影響身體機能,舉例來說,長在眼瞼可能影響視力、長在鼻腔或頸部可能影響呼吸順暢度、堵塞耳道則可能影響聽力和日後的語言學習,且一旦血管瘤表皮潰爛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癒合之後有機會留疤,其中又以發生於鼻、耳、唇的血管瘤潰爛以後可能造成組織變型,家長需格外留心。

治療方式

依大小、部位、生長速度綜合考量後擇取治療方式

李建智醫師提醒,血管瘤的類型多元,治療前必須先經由專業的醫師評估,若程度輕微通常會自行痊癒,其餘再依大小、部位、生長速度綜合考量後擇取治療方式。

在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中,類固醇和硬化劑主要治療腫脹和突起的病灶,而雷射則是處理色素的部份,比方說小點狀的血管瘤可用局部類固醇注射,待血管瘤平坦後再用染料雷射治療;長在四肢的凸出血管瘤因為擔心受傷出血,所以也可以考慮外科切除。

症狀輕微的血管瘤日後有機會痊癒不留疤,但在頭頸、臉部的血管瘤,因為容易留疤建議積極治療,比方說局部注射類固醇,但如果類固醇的效果未達預期會嘗試硬化劑注射,2歲以後仍有未消褪的紅斑才考慮採用雷射治療。

在特殊情況下必須積極治療
大部分新生兒的血管瘤在剛出生時僅有小小一片紅色斑塊,隨著時間增長,紅色的斑塊有可能會逐漸擴大,但大部分的孩子會自行痊癒,除非有以下症狀,才建議積極治療:
1)生長速度非常快。
2)生長在會妨礙功能的地區,如眼睛周圍、鼻腔裡面、口腔裡面或耳道裡等。
3)很大且容易出血。
4)腫瘤已影響到機能。

罕見!血管瘤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
雖然一般的血管瘤都屬於良性,但也有少數重症血管瘤會有出血的問題,如目前案例極少的「血管瘤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Kasabach-Merritt Syndrome),在進入增生期後主管凝血功能的血小板會被吞噬掉,患者的血小板數值低下(正常人血小板數值約1015萬以上,但患者發現罹病時往往低於5萬(甚至低於1萬),會造成凝血功能的異常進而引發內出血或血流不止,如果發生在胸腹部,還可能引起多重器官衰竭,未妥善治療有著極高的死亡風險,病況特別令人擔憂。因此,醫師會格外密切監控「血管瘤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孩子的血小板數值,如果低於5萬會注射血小板防止凝血功能異常,如果低於1萬且合併有發燒、出血,建議住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由於這種血管瘤的主要症狀「紅腫熱痛」與蜂窩性組織炎相似,必須仰賴醫師的經驗確診並治療,家長除了和醫師充分合作外,李建智醫師也不忘提醒家長應密切觀察紀錄孩子的病灶變化,並在就醫時提供資訊給醫師,讓醫師能充分掌握孩子的病況對症下藥。

治療過程中醫師會以抽血和切片確定成效,當檢查發現患部開始出現脂肪的浸潤,這就表示血管瘤已經進入退化期,不會再對血小板造成影響,受碰撞導致瘀青、疼痛的現象也會改善許多。

Help給你幫助!
目前健保給付患者門診、手術及住院費用,但是對於血管硬化劑和雷射等後續衍生的治療費用並未提供援助,有部分病患或家屬因顧慮龐大的醫藥費而延誤就醫。建議若需要相關諮詢與協助可以和「陳明庭血管瘤基金會」、「中華民國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單位聯繫,陪伴支持患者與家屬在治療的路上不孤獨無助。


李建智
學歷:臺大醫學院醫學系/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臺大解剖所博士班進修中
經歷:臺灣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臺灣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署立臺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兼整形外科主任
現任: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兼燒傷主任







******************************************************************
嬰兒血管瘤,媽咪無須擔心!!! 
很多小嬰兒在出生後,臉部或頸部常常會有紅紅的印記,有的會凸起,有的則平平的。老一輩的人說這是「床母」留下的記號,也有人說是「胎記」,而其實它真正的名稱是「血管瘤」。

許多媽咪看到寶寶細嫩的皮膚上那怵目驚心的一塊紅印,再聽到其名為「血管瘤」,總不由得有種不安的感覺,擔心小寶貝怎麼一出生就生病了!究竟,經常發生在初生嬰兒身上的血管瘤,會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呢?

認識嬰兒血管瘤

多為無不良影響的良性腫瘤

血管瘤是嬰兒期最常見的良性皮膚腫瘤,它是皮膚血管異常增生或血管擴張所引起的各種血管瘤及血管胎記。嬰兒期的血管瘤大多不會造成生命上的危險,平均約五歲到七歲就會自行消褪了。

嬰兒血管瘤的症狀

30%的寶寶一出生之後就會有血管瘤,其餘的70%則在出生後的一週到四週內才陸續出現。

《發生部位》

以發生在頭部、臉部及頸部最多,另外有些寶寶的血管瘤會長在眼瞼、腰部、鼻子、嘴巴、口腔內,少數甚至在肌肉及內臟也有可能會長。

對生理的影響異常血管瘤才會有


一般來說,血管瘤都不會有不舒服的症狀,除非是少數生長過快、過大的異常血管瘤,可能會影響寶寶的視力、呼吸和吸吮,甚至侵犯內臟的運作功能者,就必須送醫檢查、治療了。

『嬰兒期血管瘤的消長過程』

大致來說,血管瘤的發展變化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增生期

在寶寶三個月到一歲以內的這段期間,是血管瘤增生速度比較快的時候。範圍會比初發現時大許多,而且可能會浮起,當孩子在哭或大便等需要用力的時候會更明顯。

◣穩定期

過了一歲之後到三、四歲之間,你會發現寶寶的血管瘤不再長大,這期間就沒有什麼變化了。

◥退化期

大約有五成的孩子,其血管瘤會在五歲以前完全消褪,其他則是七歲前會完全消失不見,只有少數孩子到了十至十二歲時仍然殘存。

《寶寶的血管瘤需要特別處理嗎?》

★大多無須特別處理

絕大多數的嬰兒血管瘤都不要緊,只要讓它順其自然地消褪即可。不過,對於生長過快而影響到寶寶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吸吮、視覺,甚至孩子出現血小板低下、凝血、貧血等問題時,就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考慮將之以手術切除。

★處理方式

必須先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再與醫師商討處理方式,目前可以處理血管瘤的方式有:冷凍、雷射、放射線、開刀、注射血管硬化劑,或是施打類固醇和干擾素。

叮嚀

許多媽咪在帶孩子去看醫師時,都會擔心寶寶的血管瘤是否惡化,會影響到生長發育及外觀。其實根據統計,有90%以上的嬰兒血管瘤都是沒有異狀的,只要持續觀察到有縮小現象(約在孩子三、四歲時),就不須擔心了。必須提醒家長的是,在血管瘤尚未完全消失時,要留意避免將之碰傷,以免造成感染,這樣通常就不會有問題了!
資料來源http://bbs.mychat.to/reads.php?tid=95360








*****************************************************************
如何區分胎記和血管瘤
胎記,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小記號」。

  不過,對於出現在孩子的四肢和頭面部的鮮紅或暗紅的「胎痣」,還有身體突然長出的類似蚊蟲叮咬的小紅疙瘩,家長們可要當心了,這有可能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疾病———血管瘤。

  等兩年?「小紅痣」變「小麵包」

  妞妞出生時,家人就發現她臉上有一個芝麻大小的紅色斑點,像蚊子叮咬的痕跡,當時以為是胎記,並沒有在意。沒想到,幾個月後,這小小的紅斑,就長成了黃豆大小,到當地醫院檢查才發現這是血管瘤。

  「血管瘤可能會自行消退!」查了很多資料,也聽了不少醫師的建議後,由於擔心激素治療和激光治療等方法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家人想等孩子再長大些再說。沒想到半年的時間,孩子的臉已經「腫」了起來,現在兩歲的妞妞,左臉已經長成了「小麵包」。由於錯過了藥物治療階段,她現在只能做手術。

  福建醫科大附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郭志輝說,剛生下來的寶寶如果發現身上有痣或者胎記,絕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是正常的。但是有些「記號」,很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是胎記,使一些孩子失去治癒的機會。

  「紅胎記」有可能是血管瘤

  「對於『紅胎記』,家長要多留心眼了。尤其是初生兒中,紅胎記有時候往往是血管瘤,特徵不太明顯,跟蚊子叮過一樣,但是不會消退,反而長得很快。」郭志輝說,皮膚上的胎記一般不會對人體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紅胎記」在新生嬰兒中非常普遍,發病率高達1%。雖然不良「紅胎記」發病的確切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血管瘤。

  很多市民對血管瘤不重視,與他們沒有認識到其危害性有較大的關係。比如常見的海綿狀血管瘤,如果發生在面部會嚴重影響外觀,大面積發展,可能引起關節畸形,影響活動。草莓樣血管瘤,可以發生在除手足心以外的全身任何部位,表面高低不平,一般都高出皮膚,顏色呈鮮紅或者紫色,一般嬰兒出生時就有,有些會在出生後35周內發生。儘管多數患者的血管瘤會自行消退,但是一旦伴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其他綜合征,病死率高達50%

  不少家長都跟妞妞的父母一樣,往往認為孩子小,不忍心接受治療,這是一種誤解,當確診是血管瘤後,要下定決心作進一步觀察和治療。

  按壓鑒別血管瘤

  既然血管瘤發病初期,與普通胎記甚至蚊蟲叮咬的症狀相似,那麼應該怎樣加以區分呢?體表的血管瘤可以通過按壓與胎記加以區別,血管瘤通過按壓可以褪色,褪色後皮膚顏色跟周圍的正常顏色相似或變得蒼白,放開後迅速復原,或者按壓時面積縮小,放鬆後則恢復原狀。

  此外,觀察顏色變化和是否繼續生長是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家長可對發生異常的地方拍照,或者用尺子測量大小,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出現長大,那麼就要及時到醫院治療,不能耽誤了病情。」僅僅長在面部的「胎記」,若顏色較紅、與周圍皮膚界限清楚、壓迫不能褪色,則有可能合併生成腦膜血管瘤,使部分患兒智力低下或患上青光眼,此時務必盡早檢查以排除病變可能。

  如果「胎記」為淡紅色、長在前額或頸背部,此類為真胎記,大多無需治療,雖在孩子哭鬧或環境溫度變化時胎記顏色可能加深,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了入小學時胎記可能逐漸褪色甚至消失。

  血管瘤有可能自行消退

  郭志輝說,事實上,嬰幼兒期真性血管瘤有25%的病例,在46歲期間能自行消退,且毫無痕跡。因此,有「紅胎記」的小患者,一定要及時就醫,並明確診斷是否真性血管瘤。確認為血管瘤後,可以在專業醫生建議下密切觀察,若在一定時期內腫瘤不能消退,就再選擇其他方法及時治療。

  因為血管瘤有自發消退的特點,所以孩子血管瘤的治療,要根據年齡、部位、類型等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對於發展快的,危及眼睛、眼瞼、口唇、舌、鼻咽、會陰部,妨礙功能或影響正常發育的血管瘤,應盡早接受治療。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很多,有外科切除、激光治療、硬化劑注射等等。但無論哪種治療方法,都可能留下一些治療後的繼發畸形,比如斑疤、色素沉澱等等。

  提醒家長,在孩子出生後,應檢查小兒體表有無異常,尤其注意那些較為隱蔽的部位,如會陰、腋窩、背部等。一旦發現類似的紅痣或小疙瘩,應從按壓後的顏色變化及是否向外凸出、有無毛髮等情況來判斷。

  延伸閱讀

  腰臀青記不用怕 暗紅色斑早就醫

  蒙古斑———這種胎記平坦、光滑,一出生時就有,常見於臀部或腰部。它們多為淡藍色,也可能是藍灰色、藍黑色。這種胎記看上去像是一片淤青,在黃色人種中很常見,通常在學齡前會逐漸消失。

  橙紅色斑(或鮭魚紅斑)———1/3的新生兒都會出現這種胎記。它是一種小的、淡紅色的斑塊,通常平鋪在皮膚上。多出現在後脖頸上、兩眼中間、前額以及眼瞼上。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多數會逐漸消失。

  草莓樣血管瘤(毛細血管瘤)———這種胎記通常出現在臉部、頭皮、背部或胸部,多為紅色或紫色。草莓樣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後數周形成,可能不突出於皮膚,也可能是稍稍高出皮膚的草莓狀柔軟腫塊。它們雖然不會消失,但大多數對健康沒有影響,比較保險的是請專業醫生進行確診。

  以上的幾種胎記不用害怕,不過,以下幾種胎記就要當心:海綿狀血管瘤———它就像充滿了血的淺藍色海綿組織,通常出現在頭部或頸部的皮下,如果長得比較深,上面覆蓋的皮膚看起來就沒什麼異樣,並在青春期前會消失。

  暗紅色斑(葡萄酒色斑)———剛出生時,這種紅斑是桃紅色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的顏色會越來越深,變成淡紫色。多出現在面部和頸部,且面積比較大,暗紅色斑是由毛細血管擴張引發,多數會變得越來越大,如果長在眼瞼上會增加患青光眼的風險。需要進行治療。

  咖啡牛奶斑———它的顏色就像是咖啡裡加了牛奶,呈棕褐色。這種胎記多為橢圓形,多出現在軀幹、臀部和腿部。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變大、顏色變深,一般不會帶來健康問題。如果同時出現好幾個比硬幣還大的胎記,就很可能與神經纖維瘤有關,要馬上咨詢醫生。
資料來源http://boymymy.blogspot.tw/2009/10/blog-post_7318.html







*****************************************************************
血管瘤
血管瘤從本質上可分為兩種:一種系胚胎髮育過程中血管發育失常,血管過度發育或分化異常導致的血管畸形(錯構瘤),一種系因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殖產生的真性腫瘤。按其結構分為四種,臨床過程和預後各不相同。此外,血管瘤還常是某些綜合征的表現之一,如Sturge-Weber綜合征即葡萄酒色素斑和同側軟腦膜瘤Klippel Trenaunna三聯綜合征即葡萄酒色素斑加靜脈畸形和肢體長度差異;Parkes-Weber』綜合征與Klippel Trenaunay三聯綜合征表現相近,後者常伴動-靜脈瘺等。
疾病概述
由血管組織發生的腫瘤稱為血管瘤,其中80%屬先天性的。血管瘤屬於良性,生長緩慢,很少惡變。
毛細血管瘤:為表淺的毛細血管擴張、曲折、迂迴而成。血管瘤多見於嬰兒出生時(約1/3)或出生後不久(1個月內)。它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其組織病理學特點是瘤內富含增生活躍的血管內皮細胞,並有成血管現象和肥大細胞的聚集。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約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面頸部皮膚皮下組織,極少數見於口腔黏膜。深部及頜骨內的學血管瘤目前認為應屬血管畸形。
出生時即可發現皮膚有紅點或小紅斑,逐漸長大,紅色加深並且隆起。毛細血管瘤的增大速度常比嬰兒發育更快。瘤體境界分明,壓之可稍退色,放鬆後恢復紅色。可用冷凍療法或手術切除,也可用X照射治療。
海綿狀血管瘤:一般由小靜脈脂肪組織構成。它的形態和質地均象海綿,故稱為海綿狀血管瘤。多數生長在皮下組織內,也可在肌肉內,少數可在骨或內臟等部位。皮下海綿狀血管瘤可使局部輕微隆起,皮膚正常,或呈青紫色,腫塊質地軟而境界清楚。治療應及早施行血管切除術。小的海綿狀血管瘤也可在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劑(如5魚肝油酸鈉)。
血管瘤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良性腫瘤,約3/4小兒血管瘤在出生時就已存在,其餘的也在1歲內出現,女嬰較男嬰多見。
嬰兒的部分組織中常保留有胚胎性血管組織,這些組織錯構瘤樣生長即形成不同類型的血管瘤,它仍有正常的組織結構,但血管瘤的數量、分布與形態和正常有別。血管瘤好發於顏面及四肢皮膚,影響美觀,還可因外傷、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細菌感染。有些血管瘤生長先快、後慢、甚至會自行消失。家長應該密切觀察嬰兒血管瘤的生長情況,做好家庭護理,掌握最佳時機進行治療。  
疾病分類
皮膚科  
常見種類
◎橙色斑 出生後即有,斑塊大小不等,呈橙紅或淡紅色,不高出皮膚表面,輕壓即退色,哭鬧時顏色加深。橙色斑多見於前額、上眼瞼及枕部,一般都在出生後數月內自行消退,不必處理。
◎紅斑痣 又稱葡萄酒色斑。出生後即有,為淡紅色或暗紅色斑塊,壓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膚表面,位於真皮層內,由毛細血管網組成。出生後,紅斑痣隨身體的增長按比例增長,但範圍不再擴大。紅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紅斑痣除影響美觀外,一般無其他危害,必要時可採用冷凍治療
◎毛細血管瘤 多見於皮膚,以枕部、頭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長於口唇和舌部。毛細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佔據面部或肢體的大部,小的只有幾毫米,略高於皮膚。毛細血管瘤一般出生後就已存在,6個月內生長迅速,一二歲後逐漸停止生長。它影響美觀,破損後有大出血的危險,家長應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較小,生長速度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長後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長速度較快,又嚴重影響美觀,就應立即進行治療,可採用同位素敷貼等方法治療。
◎海綿狀血管瘤 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肝、腎等處都可發生。外觀呈紫紅色,周圍有迂曲、怒張的小靜脈,捫之柔軟,有彈性,擠壓時縮小,撤壓後即復原。這種血管瘤隨嬰兒年齡增長而增大,有時長得很大、很深,嚴重損害容貌和破壞正常組織。一旦確診,應立即進行治療,注射硬化劑或行手術切除。
蔓狀血管瘤 多見於四肢,表面及周圍有許多樹枝狀擴張的血管,迂迴曲折呈蔓狀,局部皮膚呈暗紅色或藍紫色,有時可摸到血管搏動或聽到血管雜音。對於這種血管瘤,應儘早手術,也可用彈力繃帶包紮肢體,以緩解肢體出現的酸痛等癥狀。
【角化性血管瘤】
角化性血管瘤少見,多見於兒童或青年,但也可見於高齡者。有的表現為趾()伸側紅色或暗紅色圓形丘疹,表面呈疣狀增殖,粗糙而質硬。強力壓之可褪色,中央可見毛細血管網,這一型多見於女性。另一種為男性患者,多見於中、老年,表現為全陰囊皮膚的紅色或暗紅色圓形斑丘疹,表面為疣過度角化,粗糙而質硬。病變可多發,常並發精索靜脈曲張。  
輔助檢查
1.對於較表淺腫瘤較局限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於較深在部位發病或腫瘤巨大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和「A」  
診斷
血管或脈管畸形的診斷並不困難,位置較深的血管瘤或脈管畸形應行體位移動實驗和穿刺來確定。
1.瘤體外觀特徵(葡萄酒斑狀或楊梅狀等)。
2.壓之褪色或縮小。
3.體位元試驗陽性,捫診及靜脈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綿型),捫有搏動感,聽診吹風樣雜音,壓閉供血動脈及雜音消失(蔓狀型)。
4.血管造影示瘤區造影劑濃聚或血管畸形。
5.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  
鑒別診斷
血管瘤需與出血結節鑒別,前者有典型的外形及指壓時消失或顏色變淺的特點,必要時可用針抽吸血管瘤可抽出鮮血,出血結節抽出的是陳舊血,並可摻有其他成分. 血管瘤需與出血結節鑒別,前者有典型的外形及指壓時消失或顏色變淺的特點,必要時可用針抽吸血管瘤可抽出鮮血,出血結節抽出的是陳舊血,並可摻有其他成分. 與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鑒別,其特點如下: 1.血管球瘤 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銳性疼痛性腫物。寒冷刺激時疼痛尤甚。位於甲下者,可見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淺紅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讓觸碰。 2.血管肉瘤 較少見,腫瘤呈結節狀,無痛,紫紅色,淺表者易出血和破潰。鏡下所見眾多的雜亂無章的腫瘤性血管,瘤細胞底膜內增生,可貼附於血管內壁,形成結節狀突出於管腔。瘤細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邊形,類內皮細胞樣,核大,深染,核分裂較多。可見到多核瘤巨細胞。 免疫組化對確定診斷及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可選擇敏感的內皮標記物,第八因子相關抗原CD31CD34等對確定診斷有重要幫助。  
血管瘤的危害
血管瘤的危害,取決於它的生長部位、大小及組織成份。如果血管瘤生長在面部,必然要影響美容,嚴重者可使面部五官畸形;在頸部、咽喉部容易因進食而導致破潰,可危及患者生命;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頭、手指、足趾陰莖陰蒂關節等,可影響這些部位的功能。如果血管瘤巨大,無論生長在什麼部位都會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此外血管瘤還可發生感染潰瘍、出血甚至惡變,這些都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得了血管瘤必須治療。  
預防措施
1.預防血管瘤首先孕期不要食用含有雌性激素的藥物、食物。有學者認為人體內雌性激素含量增多是誘發血管瘤的原因之一。
2.預防血管瘤最好是考慮不給剛出生嬰兒進行母乳餵養。這也是避免嬰兒體內雌性激素增加的考慮因素。
3.預防血管瘤得讓媽媽做好孕期工作,孕期婦女少吃辛辣冷涼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刺激胚胎,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研究發現刺激性食物能刺激胚胎的發育,有可能使嬰兒血管等組織異常或畸形發育。
4.預防血管瘤,還要注意嬰兒營養均衡搭配。嬰兒營養均衡搭配有利於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及免疫力,使寶寶少患疾病。
治療方案
血管或脈管畸形的治療應根據病損類型、位置及患者的年齡等因素來決定。目前的治療方法有外殼切除、放射治療激素治療、低溫治療、激光治療、硬化劑注射等。一般採用綜合療法。對嬰幼兒的血管瘤應行觀察,如發展迅速時,也及時給予一定的干預治療。
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構成,為常見的軟組織腫瘤。血管和淋巴管屬於同一來源。胚胎早期,原始脈管是一種單純由內皮細胞組成的管狀物,它們在間質中間形成一個緻密的網。以後隨著各器官的發育,原始脈管網逐漸分化成與器官聯繫的許多血管叢淋巴叢。雖然對於外周循環系統的最終形成過程還不甚了解,但根據實驗結果,可以肯定是與脈管內的流量和壓力是有密切關係。在原始階段,動脈、靜脈和淋巴管的結構是沒有區別的,只有在以後才生成供應血管(動脈)引流血管(靜脈)和淋巴管。血管中層的肌纖維和外膜的結蒂組織,都是從包圍原始內皮細胞的間質中發育出來的。在分化的過程中上述組織的任何異常都可以形成腫瘤,發生血管瘤或(和)淋巴管瘤,血管的胚胎髮育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發,叢壯期、網狀期及管幹期三個階段,如在某一個階段的正常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或異常,在可出現該階段正常發育形態的畸形。
治療方法:手術切除;冷凍治療;放射與同位素治療;硬化劑治療激光治療;血管瘤銅針療法 1. 手術治療:採用外科手術方法將病損組織切除,以達到治療目的。對於獨立且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況下,病損區血管豐富,血量大,手術時出血量極大,常常引起嚴重的失血性休克,術中需要大量輸入全血,手術難度大,危險程度高。同時,由於出血後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終止手術,故術後複發率很高。手術切除部分瘤體後遺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礙。手術費用昂貴,患者難以承受的負擔,面部皮膚毛細血管瘤可結合整容皮膚移植術修復病損區。故手術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症,權衡手術價值,然後方可確定是否選擇手術治療。
2. 冷凍治療:此種方法用於血管瘤治療源於60年代(小範圍表淺病損可酌情採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揮發造成的強低溫(-96℃),通常狀態下低於-20℃,將病損區皮膚、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圍組織冷凝,使其細胞內形成冰晶,並導致細胞破裂、解體、死亡,再經過機體修復過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會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療後常留下嚴重缺損性畸形及功能障礙。由於冷凍操作難控制強度和深度,同時組織對低溫的抵禦能力不同,出現治療不徹底。複發較高,而直接影響療效評價。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損性畸形功能障礙也不是受術者所期待的結果,但如果不出現此類狀況,往往治療無效。
3. 放射與同位素治療:其治療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產生的r射線對病損區組織細胞核進行轟擊到使其中的DNA鏈、RNA鏈斷裂,終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細胞死亡和解體,再通過組織修復過程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常用的有:淺層X照射,鈷60局部照射,鍶40膠片外貼,磷32膠體局部注射等。治療後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損傷萎縮性疤痕,表皮脫屑現象。對於這種由放射線照射所致的萎縮組織和萎縮性疤痕,專家建議施行手術切除,否則將不能排除其癌變可能。專家們認為治療在血管瘤治療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放射療法
4. 硬化劑注射治療:此法源於50年代,枯痔注射療法衍化而來。其原理是:將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體組織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無菌性炎症腫脹消失後出現局部纖維化反應,使血管瘤、血管腔縮小或閉塞。常用的藥物有:魚肝油酸鈉;枯痔靈注射;明礬注射液;枯礬黃蓮注射液;碳酸氫鈉注射液平陽黴素、搏來黴素類;沸水注射療法;尿素注射液。
5. 激光治療:利用專業激光治療設備對血管瘤組織進行凝固,並達到治療血管瘤目的。但激光治療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層皮膚0.20.4mm以內,超過0.4mm即產生明顯疤痕,故對淺表性毛細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對深層血管瘤易引發出血及疤痕畸形。
另有光敏激光療法(又稱光動力激光療法),是先將光敏劑注入患者血管中,然後用黑光燈或長波段激光照射血管瘤區域。光敏劑激活後產生光化學反應並導致血管瘤部血管內膜及間質出現光性過程,使血管管腔閉塞,以達到治療目的。但此療法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嚴格,否則將出現嚴重的光敏性內炎,纖維組織病後光敏性視網膜炎。、
6. 介入治療:是指在「X」導引下將動靜脈導管導入血管瘤部位,然後將栓塞劑注入瘤體,讓其產生無菌性炎症,以期達到使瘤體血管閉塞作用。常用於內臟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對於軀幹及肢體深部血管瘤,往往因為注入劑量、劑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徵限制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使用時應嚴格控制適應徵和避免栓塞劑流入其它器官組織。  
血管瘤的併發症有潰瘍、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損害、充血性心力衰竭骨骼肌肉損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血管瘤的綜合症有:
1骨肥大性靜脈曲張
2血小板減少血管瘤綜合症
3腦顏面管瘤綜合症
5Lindon-Von-Hippel綜合症
6Steiner-Vorner綜合症7血管瘤球瘤。  
基本常識
血管瘤是指發生於血管組織的一種良性腫瘤,是由於血管組織的錯構,瘤樣增生而形成。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兩種,其中原發性佔75%,繼發性25%左右。繼發性多數在嬰兒期出現,少數在成年期發現,病因尚不清楚。原發性即先天性胎生性是由人體胚胎期血管網增生而形成,出生時即有,血管瘤較小時可無癥狀。血管瘤可發生於身體各部位,長在顏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響容貌。不同程度地壓迫、破壞周圍組織器官的功能和形態,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有的可以反覆出血、感染,極少數人會產生惡變,甚至危及生命。
中醫學認為血管瘤是由於熱毒內蘊,心火妄動,血行失常,以致氣血縱橫、脈絡交錯、凝聚成形,顯露於肌膚或內臟而成。治法:涼血行瘀,祛火滋陰
血管瘤宜早期治療,治療越早,療效及預後越好。  
相關資料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鑒別方法
目前被國內外廣泛認可的分類方法是1995年由WanerSuen提出的,該分類是在1982MullikenGlowacki依據細胞生物學特性分類基礎上建立的。根據病變組織內血管內皮細胞有無增殖特性分成兩大類: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其中血管畸形又根據不同的組織結構分成毛細血管畸形或微靜脈畸形,靜脈畸形和動靜脈畸形。這與原有根據形態和病理的傳統分類有很大的不同。
血管瘤系血管腫瘤,是以血管內皮細胞增殖為特徵的胚胎良性腫瘤。新生兒發生率為3 %左右,常在新生兒期出現,然後進入增生期,一般發現後需及時治療。血管畸形90%出生時即存在,但可無臨床體征,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而成比例生長,不會自行消退。原傳統分類定義為葡萄酒色斑,海綿狀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都屬於血管畸形,現分別稱為毛細血管畸形,靜脈畸形和動靜脈畸形。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鑒別要點最主要是病史。血管瘤患兒的瘤體具有快速生長,穩定的自然病程,生長速度遠超患兒的生長比例,而血管畸形患兒無此特徵性的病程;另外血管瘤患兒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均高於正常同齡兒。但其中出生時已有輕度擴張的靜脈畸形和皮下血管瘤有時很難鑒別,可通過試驗性的激素治療。
 體表血管瘤
1、影響美觀:體表血管瘤可發生於人體表面各部位,但以頜面、頸、軀幹、四肢等部位多為常見,因其顏色多為紅、黑、青且形狀不規則或外凸,或曲張,或蜿蜒等,嚴重影響美觀,對患者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2、受外力撞擊、壓迫影響,引起大出血致使血流不止。
3、破壞周圍的組織,引起畸形,影響功能。
4、影響骨骼生長發育異常
5、瘤體發生潰瘍。
6、肢體嚴重畸形。
7、遺傳給下一代。
 內血管瘤
肝內血管瘤實際上是先天性發育異常,由於肝臟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或繼發性血管擴張所致,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根據其含纖維的多少,可分為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外皮瘤、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其中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多見。
本病多見於女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可單發,也可多發,左右肝時均可發生,腫瘤大小不一,小者僅在顯微鏡下才能確診,大者可重達20餘公斤,本病發展緩慢病程可達數十年之久。
主要危害有:
1、當腫瘤逐漸增大或壓迫胃腸時,引起上腹部不適,出現腹脹腹痛噁心等癥狀,嚴重時導致患者內脾胃等正常器官發生變形,破壞其功能形態。
2、位於肝表面的巨大血管瘤自行破裂,可造成腹腔大出血,危及生命。
3、可轉變惡性血管瘤。
4、肝區疼痛和心理壓力。
體表血管瘤的分類:
血管瘤依人體的結構分為體表血管瘤和體內血管瘤。體表血管瘤分為口腔血管瘤、面部血管瘤、四肢血管瘤、軀幹血管瘤、頭部血管瘤、頸部血管瘤。  
嬰兒血管瘤的注意事項
剛出生的嬰兒很有可能患有血管瘤,那麼在這裡鄭州長峰醫院的王欣教授在這裡主要闡述一下嬰幼兒最常見的癥狀有:鮮紅斑痣草莓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詳細分析如下:
鮮紅斑痣也叫紅胎記:生長在真皮內,不會自己消退,但是也不會生長很快,只會隨著身體的生長而成比例的擴大,這種疾病也叫微靜脈血管畸形,屬於毛細血管瘤中的一種。一般這種鮮紅斑痣目前的治療只能採用新一代光動力,如果孩子有這種癥狀要早早的帶著孩子到專門治療血管瘤的醫院診斷治療,以免給孩子留下什麼遺憾,如果發展不快,可等孩子一周後治療,滿一周後越早越好。
草莓狀血管瘤:屬於毛細血管瘤的一種,生長在皮下脂肪層,在淺筋膜外,容易凸出皮膚,紅色不是皮膚的顏色,而是將皮膚撐薄了透出的紅色,也有可能是混合型,因為皮下的組織比較疏鬆,容易長大。一般草莓狀血管瘤會在出生或者出生後一個月內可見,開始發現時可能是一個小紅點,逐漸長大,高出皮膚,形狀如草莓,故稱之為草莓狀血管瘤。這類型草莓狀血管瘤需要及早治療,孩子滿月後即可進行治療。
海綿狀血管瘤:也叫靜脈血管畸形,在淺靜默下面,因生長得比較深,透不出紅色,也是容易逐漸長大的,我們通常看到的海綿狀血管瘤為青紫色或者是皮膚的顏色,這種癥狀在初發期間不疼不癢,只是患處逐漸異常於周圍的組織,並且如果長期不治療,會影響患處的功能以及容貌,對於這類血管瘤建議採用高頻電極術治療配合微創介導術治療,療效更明顯。
混合型血管瘤:微靜脈血管畸形(毛細血管瘤)和靜脈血管畸形(海綿狀血管瘤)的混合,表面看起來是紅色,但是紅色的周圍會有青紫色或者是肉色的包塊(隆起),觸之比較柔軟,這種混合型血管瘤好發於嬰幼兒,一般是逐漸越來越大的,早發現早治療。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血管瘤的相關提問

資料來源http://cht.a-hospital.com/w/%E8%A1%80%E7%AE%A1%E7%98%A4#.U2T4xJjUM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