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寶寶 吐 溢 奶


預防寶寶吐溢奶 看顧技巧
採訪/林怡亭
諮詢/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黃亮迪
吐奶與溢奶都是常見於新生兒的現象,有些只要透過正確的照顧方式,就可以獲得改善;但有部分寶寶的吐奶,卻可能透露出健康問題,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警訊!

要預防寶寶吐溢奶,首先應分辨寶寶發生的是一般的溢奶?抑或是應該要去看醫生的吐奶呢?當寶寶出現異常的吐奶情形,若能夠盡快分辨、把握第一時間就醫求診,才能充分掌握寶寶的健康。

★範例:
職業婦女Annie與老公結婚兩年,最近終於喜獲麟兒,雖然想爭取多一點和寶寶相處的時間,但Annie和多數職業婦女一樣,為了賺奶粉錢而將寶寶托給保母帶,做完月子之後就立即重新投入職場工作,只有每週五下班後才能將寶寶接回家自己照顧。

然而,不知道是因為新手媽媽餵奶的方式不正確,還是寶寶哪裡不舒服,幾乎每次餵完奶,寶寶都會吐奶,甚至吐奶的頻率還隨著寶寶的成長週數增加,也逐漸變多了。

婆婆安慰她沒有一個嬰兒不會吐奶、保母叮嚀只要在餵奶結束後拍拍寶寶,讓他打嗝就能減少吐奶次數,可是同事Selina知道了以後,卻煞有其事的警告Annie,最好每天下班之後都要打電話問問保母寶寶吐奶的情況有沒有改善,如果沒有,最好趕快帶寶寶去看醫生,因為吐奶也有可能是寶寶生病了。Annie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才對、怎麼做才好?

溢奶、吐奶怎麼區分?
新手父母在開始哺育寶寶時,不但容易因為經驗不足而手忙腳亂外,當寶寶發生溢奶或吐奶情況時,常不知該如何處理,其實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亮迪說,當嬰兒出現吐溢奶情形時,爸媽可以依據下列的敘述,來初步分辨寶寶到底是溢奶還是吐奶:
何謂溢奶?
溢奶大多是牛奶從嬰兒的鼻、口溢出,偶爾交替有嘔吐的感覺,但程度並不嚴重;有時如果溢奶與吐奶交替、次數不頻繁,那麼寶寶應該就屬於溢奶。

何謂吐奶?
吐奶是從嘴巴將牛奶呈噴射狀吐出,並且次數偏多,一天當中有可能嘔吐多達45次。可怕的是,當寶寶出現的症狀都是吐奶,而非溢奶、吐奶交替,很有可能是腸胃炎或身體其他部位正在發炎。

★溢吐奶與過敏也有關
溢吐奶與現代人普遍都有的過敏問題也有關連。由於有過敏體質問題的寶寶越來越多,對於奶蛋白的過敏,也會造成寶寶的溢奶與吐奶。尤其在臨床上發現,餵食配方牛奶的寶寶,溢吐奶的機率普遍高於餵食母奶的寶寶,主要就是因為配方牛奶的蛋白分子比起母乳較大,容易讓過敏體質的寶寶腸胃蠕動不正常,所以當腸胃道的蠕動加劇,而賁門又無法有良好控制的情形下,溢吐奶的情形同樣很容易發生。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因為乳房的形狀較符合寶寶的嘴巴,寶寶吸吮時可以完全吸到奶水、較不容易吸到空氣,因此餵食母乳的寶寶也會降低溢奶的可能。

寶寶為何常溢奶?
肌肉發育未成熟所致
是不是真如老一輩所說,每個嬰兒都會溢奶呢?實際上,寶寶會溢奶或者吐奶都是有原因,黃亮迪醫師說,造成溢奶與吐奶的主要原因,就是嬰兒的肌肉發育尚未成熟。賁門是掌管食道與胃部連接的地方,嬰兒的肌肉發育大約需要到56個月之後才會比較結實有力,而在這之前的肌肉則較為鬆弛,不論是食道的肌肉,或是賁門括約肌,都無法像成人一樣達到有效且順利的控制。

而賁門括約肌肉是控制食道進入胃的重要閘口,一般來說,成熟的賁門括約肌具有在食物進入胃部之後就關上閘門,而不讓已經進入胃部的食物逆流的功能,但因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肌肉功能尚在發育當中,所以很容易讓已經進入胃部的食物逆流回食道,就形成了溢奶,這也是有高達七成寶寶溢奶的主要原因。

喝奶後馬上平躺造成
此外,也因為賁門括約肌的肌肉尚未發育完全,所以當寶寶做出一些讓胃部有上移的動作,食物也很容易就經由賁門括約肌逆流,同樣會造成溢奶,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餵完牛奶就馬上讓寶寶躺平的時候。

吐奶的可能原因
在六個月之前,寶寶偶爾的溢奶算是正常情形,但吐奶則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反應,家長不可忽視。黃亮迪醫師說,食物經由嘴巴到胃,再送往腸道,過程中不論是寶寶因為感冒造成肌肉腫脹,或是胃發炎、小腸發炎,這些都會引起寶寶吐奶。

另外,像是先天腸道狹窄或患有幽門狹窄症候群,也會有吐奶現象,特徵是吐奶量大、幾乎餵食之後都會全部吐光,就算之後因為寶寶餓而再次餵食,寶寶也會繼續吐奶。

預防溢吐奶,這麼做就對了!
在正確的餵奶方式下,寶寶的溢奶、吐奶都是可以有效得到改善的喔!新手父母不妨從下面幾點留意看看自己是否做對了:
喝奶後的姿勢:餵食完之後不要馬上將寶寶放回嬰兒床,最好30分鐘之後再讓寶寶躺平,或者將嬰兒床的弧度稍微調高。

勿讓寶寶餓太久:有些寶寶的個性急,肚子餓了完全不能等,所以一旦餓了喝奶的速度就會很快,如果你家寶寶的個性正是如此,醫生建議最好不要讓寶寶等。

傳統觀念中--「讓寶寶餓久一點,他會吃得比較多、長得比較快」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喔!面對急性子的寶寶,照護者最好觀察寶寶肚子餓的時間,在他餓壞了之前就早點準備好牛奶,免得因為寶寶餓過頭、吃太急,反而加重溢吐奶的情形,或者有可能因為餓過頭而完全不吃。
休息&排氣:如果寶寶喝奶的速度很快,在餵奶過程中可以稍微讓寶寶休息一下,同時餵完奶之後也要記得幫寶寶拍背,讓他順利排氣。

喝母奶或選擇適合的配方奶:配方牛奶的分子較大,容易讓過敏體質的寶寶腸胃蠕動不正常,讓溢吐奶情形更加嚴重,如果父母都有過敏體質,或是擔心寶寶有過敏體質,但又不太方便餵母奶,醫生建議不妨改選擇水解蛋白奶粉或無乳糖奶粉、植物蛋白奶粉,也能稍微改善溢吐奶的狀況。

★家長的疑惑:為什麼寶寶出生時餵食配方奶皆正常,3個月大才出現過敏現象?
臨床上不少父母都會出現這樣的疑惑,明明家裡的寶寶一出生就開始喝配方牛奶,但為什麼先前都沒有過敏現象,直到兩個月以後才陸續出現過敏現象呢?

對此,黃亮迪醫師解釋,過敏原是會持續累積的,且由於兩個月之後,寶寶喝的奶量會增多,加上先前所飲用的牛奶蛋白累積,因此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大多會在兩個月之後,才會出現比較明顯的過敏現象,這絕不是你家寶寶的體質從沒過敏突然變成有過敏。

有些疾病也會引發吐奶
一般來說,寶寶溢奶的情況會在六個月大後、隨著身體肌肉發育功能慢慢健全而有改善,但吐奶則有可能反應出寶寶的身體出現異常。在餵食方式正確的前提下,若寶寶出現吐奶,且吐奶的程度與頻率持續很嚴重,就需要趕快就醫,讓專業醫師來判斷寶寶是否是因為食道逆流、腸子阻塞等原因,才造成吐奶,並且立即採取正確的治療。

除此之外,黃亮迪醫師提醒,有些疾病也會引發寶寶吐奶症狀,如:先天代謝異常、腦膜炎、腦壓升高、尿道炎、腸道阻塞、腎臟感染與心臟疾病等。所以當寶寶出現活動力異常,或是喝奶情況明顯有改變,即便家長增加餵奶次數,但每次都還是餵食失敗時,就應該盡快帶寶寶就醫。

醫師提醒,對於寶寶吐奶問題的處置,只要把握以下原則,即喝得越多就吐得越多,或是吐奶的頻率很高、很明顯,則不論吐奶已經持續幾天,都應該趕快帶寶寶就醫。

呵護寶寶健康長大,需要雙親多用點心,即便是微小的改變,也可能正是寶寶不舒服在向妳求助的訊號,絕對不要忽視了。因為寶寶無法用言語或身體清楚的反應、表達出這些不舒服,身為家長與照顧者就應該更細心、密切的觀察,別忽視任何一丁點警訊,才能迅速配合醫師找出正確的原因。

★錯誤照顧 導致寶寶吐溢奶!
在許多以訛傳訛的說法中,都可能是造成寶寶溢奶或吐奶的元兇。這些常見的錯誤餵奶方式是否也出現在你們家?趕快一一檢視看看自己有沒有犯下這些錯誤吧!

‧沖泡牛奶的匙數不符合規定,總是想把牛奶泡濃一點,讓寶寶多吸收一點營養。
‧帶寶寶外出時就用市售礦泉水來泡牛奶,或者是隨便使用別人家的開飲機的水來泡牛奶,而不是使用煮沸過的水。
‧寶寶的牛奶喝完之後沒有馬上洗奶瓶。
‧泡好的牛奶寶寶沒有一次喝完,就放著等他餓了繼續喝。往往一瓶牛奶在室溫中放超過一小時以上,因此而滋生細菌。
‧父母兩人都有過敏體質,但還是選擇一般的配方牛奶來餵寶寶。
‧覺得讓寶寶餓久一點,可以讓他喝得比較多,所以每次都讓寶寶餓到大哭才餵奶。
‧餵奶過程中沒有適度排氣。
‧餵完奶之後沒有抱一下,馬上讓寶寶平躺回嬰兒床上,也沒有調高嬰兒床的弧度。
‧有吐奶現象卻沒有馬上就醫。






*********************************************************************
寶寶為什麼又溢奶?
吐奶V.S.溢奶,父母必知!
新生兒由於腸胃道的發育尚未完整,喝完奶後易發生溢奶或吐奶的情況。不過,有時嚴重的溢奶或吐奶也許透露出健康問題,照顧寶寶的新手父母可得提高警覺!究竟溢奶或吐奶代表著什麼問題?如何改善?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
亞東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最近門診時,遇到一對父母帶著一個月大的新生兒
來求診,原因是寶寶幾乎只要吃完奶後,沒多久就吐奶。
寶寶的體重約為3公斤,比同年紀的嬰兒大一些,但屬於正常範圍。梁主任問家屬:
「寶寶怎麼吐奶?」家屬回答:「喝完奶後,倒吸一口氣將奶吐出來。」經過檢查後
梁主任發現寶寶的腹部有些脹氣,詢問家屬的餵奶方式,家屬說:「每次餵180C.C.
23個鐘頭餵一次。不過,有時因為寶寶哭,以為他肚子餓所以又餵奶……。」梁主
任指出:「由於餵奶量太大,寶寶吃太多,使得他的胃部無法接受而造成吐奶。」

此外,梁翔主任也進一步解釋:「若寶寶真的肚子餓,他會出現強烈的尋奶反射。」
所謂的強烈尋奶反射,亦即寶寶主動有尋奶反應,並不是大人去碰觸孩子的嘴巴、
或去逗他所出現的尋奶反射。他也強調,尋奶是一個正常反射,即使吃飽的嬰兒也
會有,因此判斷技巧在於寶寶是否有主動尋奶反應。
後來他建議家屬減少餵奶量,約過了34天後慢慢改善吐奶情況。就此案例而言,
寶寶吐奶是起因於人為因素,並非是本身疾病造成。雖然寶寶吐奶或溢奶的狀況很
常見,但其實孩子真的有疾病等問題的並非這麼多。
什麼是溢奶?
溢奶V.S.吐奶大不同
寶寶吐奶或溢奶的案例很常見,不過家長難以分辨溢奶與吐奶的不同。如何正確區
別溢奶與吐奶呢?梁翔主任表示:「一般來說,『溢奶』比較輕微,通常是寶寶不經
意吐出一小口奶,或是奶從嘴角慢慢流出。然而,『吐奶』比較嚴重,寶寶是很用力地
將奶吐出來、噴出來。」
揪出溢奶原因
寶寶的胃容量小
因為新生兒的胃容量小,吃母奶或配方奶等流質食物容易造成胃部逆流;再加上吃
奶的量必須很多,才可提供足夠的卡路里與營養讓寶寶發育,這些都容易造成
寶寶溢奶。
賁門功能不佳
除此,新生兒的食道與胃部之間有一塊肌肉主要在控制不讓食物逆流,稱為
「括約肌」,又稱「賁門」。可是,嬰兒的賁門發育尚不成熟、比較鬆弛,容易
引起胃食道逆流而造成溢奶。不過等寶寶612個月後,待賁門慢慢成熟,而
且開始慢慢食用副食品,像米精或果泥等卡路里較高、容量較小的食物,會慢
慢改善溢奶情況。

5
個避免溢奶的方法
假如嬰幼兒在6個月前經常溢奶,梁翔主任提供以下方法以減少溢奶情形。

1.
少量多餐
首先是別讓寶寶吃得過飽、過脹,餵寶寶喝奶時應先預估份量。即使親餵母乳也
應可大致預估孩子吃的量,盡可能比之前份量再減少一些,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
以免吃得太脹,導致逆流而溢奶。
2.排氣
對於容易溢奶的寶寶,當父母幫他拍背排完氣後,在剛吃完奶的20分鐘內,先將
他束直讓他靠在大人的肩膀上,讓胃部比較好消化。待20分鐘後再將寶寶放在床
上躺平,並將他的身體斜放約30度,比較不容易溢奶。
3.餵完奶後,不要大力搖晃寶寶
很多父母在餵寶寶喝完奶、拍完嗝後,開始將他抱在懷裡搖晃哄他睡,梁主任提醒
,搖晃的動作不要太大、別搖晃太厲害,否則容易讓寶寶不舒服而溢奶。
4.選對奶嘴
若父母以奶瓶餵寶寶喝奶,他在喝奶的同時也會吸入些微氣體,容易造成腹部脹氣
而引發溢奶。因此,父母在幫寶寶挑選奶嘴要注意奶嘴洞口的大小,不要太大或太
小,梁翔主任表示:「最簡單的測量方式即是將奶瓶倒立,假如牛奶是一秒一滴的滴
下來,表示奶嘴的大小適中。」如果牛奶滴得很快,表示奶嘴太大,會讓寶寶來不
及吸食、吞嚥,產生溢奶;若久久才滴下一滴,不僅會讓寶寶沒吸到牛奶,反而吸
入空氣並增加溢奶與脹氣的機率。
5.親餵母乳
儘管如此,還是很難百分之百保證嬰兒用奶瓶喝奶時不會吸入空氣,所以吃完奶後
要拍背排氣,降低溢奶機會。然而,梁主任指出:「最好的方式是親餵母乳。當母親
在親餵時,乳房跟嬰兒嘴巴的密合度最好,吸吮的力道不僅強、也比較不容易吸進
空氣。」再者,母奶好吸收,也助於寶寶的腸子蠕動。
寶寶溢奶,讓他側躺
寶寶出現溢奶的情形很常見,若只是溢奶,當奶流出來時將它擦乾即可。
假如寶寶的嘴巴充滿牛奶,此時的重點即是別讓牛奶嗆到寶寶。因此,梁翔主任表示
:「首先將寶寶的身體側一邊,讓牛奶從嘴角流出來,再用毛巾擦拭乾淨。」他
也特別提醒父母,不要用手指包著口水巾,伸進寶寶的嘴巴去將牛奶挖出來,一
旦寶寶掙扎扭動時,容易造成寶寶的口腔受傷,或寶寶因為緊張反而造成嗆奶危
險。
什麼是吐奶?
要找出吐奶原因
吐奶,通常是用全身的力量將奶吐出來,假如是噴奶的方式,梁翔主任指出:
「可能是身體出現狀況。」他解釋,其實吐奶是種保護機轉,假如吃到不潔或
刺激性食物,可藉由吐奶將髒東西排出。然而,吐奶並不可怕,比較令人擔心

的是造成吐奶的背後疾病,因此,梁主任表示:「一定要找出造成吐奶的原因。」
 不過如果是久久才吐一次奶,可先行觀察;若是持續吐奶、且吐得很用力,父
母要留意。另外,梁翔主任指出:「一般溢奶時,會出現一點點小奶塊,酸酸稀
稀的;然而吐奶時,如果嘔吐物呈現黃色或綠色,代表裡面有膽汁,狀況比較嚴重
,可能是腸子堵塞造成。」
觀察是否有其它合併症狀
倘若除了嘔吐以外,還合併其它症狀,像活動力不佳、發燒、食慾不佳等,要就
醫做進一步的檢查。原則上,可以從吐奶的情況來判斷他的疾病,梁主任分析,
假如吐得很厲害,也代表著問題比較嚴重,可能是腸堵塞等腸胃道問題。
揪出吐奶5原因
1.      先天性幽門狹窄
對於造成吐奶的原因,常見是胃食道逆流或先天性幽門狹窄導致。梁翔主任指出
2.      :「患有先天性幽門狹窄的寶寶,經常吃完奶就馬上吐奶,而且是呈現噴射狀。」
3.      不過,通常嘔吐物裡沒有膽汁,因為分泌膽汁的十二指腸在幽門的下面,所以嘔
4.      吐物不會呈現黃色或綠色。
恐導致寶寶發育不良
針對先天性幽門狹窄的問題,梁翔主任提醒,如果持續不處理恐會造成寶寶吃進去
的食物不斷吐出來,導致寶寶發育不良並引發嚴重的脫水。因此,通常在超音波確
診後,進行手術治療。
2.先天性腸堵塞
先天性腸堵塞也會導致吐奶,不過此情況較為複雜,先天性腸堵塞的原因可能是腸
子轉位、腸道閉鎖不全、腸道狹窄等造成,需要開刀治療。
3.全身性疾病
吐奶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所表現的其中一個症狀,像敗血症、先天性代謝異常等,
另外,牛奶吃太多也會造成吐奶。
5.      腸胃道對蛋白牛奶過敏
另外,有過敏體質問題的寶寶愈來愈多,若寶寶的腸胃道對蛋白牛奶過敏,也會
6.      造成吐奶。
5.急性腸胃炎
除此,新生兒也會罹患急性腸胃炎。若媽媽在沖泡牛奶或照顧嬰兒時,沒有注意
到衛生習慣,也會間接造成寶寶吃進不潔的食物而引起急性腸胃炎,出現吐奶、
拉肚子等症狀。
嗆奶怎麼辦?
無論是溢奶或吐奶而引起寶寶有嗆奶狀況,梁主任建議:「此時趕緊幫寶寶拍背,
讓嗆進去的牛奶鬆開,讓他自己咳出來。」如果嗆奶不但沒有改善,寶寶還出現
嘴唇發黑、呼吸困難等現象,要趕快帶他就醫。
別忽略寶寶的異狀
原則上,只要採取正確的餵奶方式,並搭配寶寶的狀況來增減餵奶次數,相信寶
寶的溢奶或吐奶能有效得到改善。然而,如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寶寶的
吐奶或溢奶情況仍沒有改善,很可能是他的求救訊號,建議帶他就醫,讓醫師進
行診斷與治療。

梁翔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經歷:中華民國小兒專科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新
生兒科總醫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
新生兒因為腸胃道發育還不成熟,溢奶的情形很常見,但是有些寶寶溢奶的情況卻特別嚴重,照顧容易溢奶的寶寶,對新手爸媽而言是一項體力大考驗,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爸媽不可不慎。


芷敏是個全母奶寶寶,但是芷敏在出生的頭幾個月溢奶的情形特別嚴重,常常是喝完奶已經打嗝後準備要換尿布時,一躺下就將喝下肚的奶汁吐出來,令芷敏的媽媽感到非常困擾:不是都說母乳比較好消化嗎?為什麼已經親餵又打嗝之後,芷敏溢奶的情形仍沒有改善?

原因
溢奶情形很普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表示,新生兒溢奶的情形是很常見的,有85%的新生兒都有溢奶的情形。造成新生兒溢奶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因為腸胃道未發育完全引起的,也有少數是因為過敏引起,或是有幽門狹窄、下食道括約肌閉鎖不全、胃食道逆流、食道閉鎖等疾病引起。此外,餵食的技巧、打嗝的技巧、餵食過量等也可能造成新生兒容易溢奶、吐奶。
Reason 1.腸胃道發育未成熟
吳求森醫師表示,在出生後的前半年,大部分嬰兒的下食道括約肌相當無力,只要吃得太多,或是在喝奶後立刻躺下,胃裡的乳汁就會往回流,流進食道,再從嘴或鼻孔裡溢出來。正常來說,這樣的情形並不會讓寶寶感到難受。但如果寶寶發生溢奶情形時會哭鬧或是覺得難過,就有可能是發生胃食道逆流。

Reason 2.胃食道逆流
許多嬰兒都可能發生過胃食道逆流的情形,隨著下食道括約肌漸漸強壯起來,逆流的情況大約在寶寶34個月大之後會好轉。因此,吳求森醫師表示,如果寶寶溢出的奶汁有混合胃酸,可能是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形時,父母可以先觀察,如果逆流的情況相當嚴重,造成寶寶哭鬧、體重下降時,就需要接受治療。

Reason 3.幽門狹窄
溢奶和吐奶有時候並不容易區別。吳求森醫師表示,如果寶寶出現越吃越吐的情況,吐了以後又還想要再吃,吃得越多吐得越厲害,並且體重下降時,就需要懷疑可能是生理結構異常的問題,例如幽門狹窄。

與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正好相反,所謂幽門狹窄指的是連接胃與腸子之間的肌肉環─幽門括約肌功能太好,太厚太肥壯,導致食物無法進入腸子,只好又回到胃裡再溢回食道。幽門狹窄的寶寶,因為乳汁無法通過腸子而積在胃裡,因此通常在喝奶後會猛力嘔吐,吐了以後又還想要再吃,情況嚴重時也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Reason 4.食道閉鎖
吳求森醫師指出,食道閉鎖是先天性的疾病,通常在寶寶出生後就會發現,因為食道閉鎖,寶寶會出現口水很多,卻一直吐出來的情形。必須進一步檢查以確認原因。由於寶寶的食道與氣管相連,因此更需小心照護,以免乳汁進入氣管,導致吸入性肺炎。

寶寶體重是判斷指標
造成新生兒溢奶的原因這麼多,新手父母如何判斷自己寶寶溢奶的原因不是疾病造成的呢?吳求森醫師表示,觀察寶寶的體重在一段時間內的增長情形是判斷的一項指標。新生兒在滿月後,體重應平均增加1公斤以上。此外,對照寶寶手冊內的體重成長曲線圖,只要寶寶體重百分位不要低於百分之三的成長曲線,或在短時間內下降超過兩個成長區間,例如從百分之七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五,爸媽也無需太擔心。

照護
Point 1.避免餵食過量
容易溢奶的寶寶,建議每一餐以分段進食的方式餵食,避免一次餵食過量導致寶寶溢奶或吐奶。例如如果是以奶瓶餵食,可以將100c.c.的奶汁分成三段慢慢給寶寶喝,每喝30c.c.就幫寶寶拍背打嗝,並且確實地幫寶寶排出體內的氣,也能有效的減少寶寶溢奶的情形。

Point 2.採取直立抱姿
在餵食之後避免讓寶寶立刻躺下,也有助於減少溢奶的情形。建議可以採取直立抱姿或以抱橄欖球的姿勢,抱著寶寶15?30分鐘,能夠幫助寶寶將乳汁留在胃裡避免逆流。
另一方面,既然溢奶是生理性因素造成的,寶寶是否喝母乳或嬰兒奶粉就不是問題所在。只要是容易溢奶的寶寶,即使是親餵母乳,照護者也應確實地幫寶寶排氣,並且在餵食後採取直立抱姿,以減少寶寶吐奶的情形。

Point 3.注意脖子和鼻孔的清潔
發生溢奶情形時,乳汁可能弄濕衣服和寶寶的脖子。應幫寶寶換上乾淨的衣服,並以乾淨的紗布巾沾水清潔寶寶的脖子,讓脖子周圍保持透氣、乾爽,以免奶垢殘留易長濕疹。
如果奶水流進寶寶的鼻孔,使得寶寶出現鼻塞的情形,建議可以利用細軸棉花棒幫寶寶清潔鼻孔。

提醒您
造成寶寶溢奶的原因多數是生理性的,隨著寶寶成長會自然改善。但是照護者仍不能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寶寶的食道與氣管相連,要避免溢出的乳汁進入氣管而引發吸入性肺炎。如果寶寶在溢奶後出現難過、哭鬧、體重下降、咳嗽、發燒、嘔吐物為紅色、深綠色、黑色等症狀時,應立刻就醫。








***************************************************************
寶寶脹氣吐溢奶,怎麼辦?
2012-08-06 媽媽寶寶雜誌 306
作者: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腸胃科李坤美主治醫師
一歲內寶寶常見困擾
對於還不到一歲的寶寶來說,每天張開眼睛就是等著喝ㄋㄟㄋㄟ,有的寶寶食欲不佳,媽咪好不容易餵進去的奶,不久卻又從嘴角流出來,甚至吐奶。有的寶寶食欲雖然好,每餐都大口大口喝奶,但吃完就鼓著脹脹的肚子哭鬧。像這些脹氣和吐溢奶的問題,都是寶寶滿一歲前常見的消化道毛病,常讓許多媽咪頭痛不已。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李坤美主治醫師表示,新生兒剛離開安全的子宮,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身體裡的器官雖「設備齊全」,但完整的「功能」還在逐漸發育,因此大部分的消化道問題,是因為孩子的器官未發育完全,以生理性的症狀為主,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寶寶腸胃道疾病的徵兆,要經由主要照顧者的觀察和專業醫師的判斷,才知道孩子罹患什麼疾病,再對症下藥治療。
PART 1:喝奶後脹氣好惱人
不易排空為常見脹氣原因
有時候寶寶吃飽了、尿布也不濕,為什麼卻哭鬧不休呢?若是發現孩子的腹部鼓脹起來,輕拍有空氣的聲音,可能就是常見的嬰幼兒脹氣。李坤美醫師表示,若摒除疾病不論,常見的寶寶脹氣,是因為消化系統還未發育完全,喝進ㄋㄟㄋㄟ消化時產生的氣體,不容易像成人以打嗝或放屁的方式排空,堆積在腹部就形成了脹氣。
此種消化不良的脹氣較常發生在配方奶寶寶身上,第一是母乳比配方奶好吸收,寶寶消化時產生的氣體較少,也容易排空,反之配方奶就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消化,較常有空氣堆積在腹部的情形。其次,比起親餵母乳的含乳方式,嘴唇要壓到乳腺又要使盡力氣吸,寶寶用奶瓶吸吮較不費力,容易喝太快或是同時吸入許多空氣,因此相對來說,喝配方奶的寶寶比較容易有脹氣問題。
按摩拍嗝助排氣
由於每個寶寶的發展歷程不同,李坤美醫師建議家長,有些孩子可能特別容易脹氣,可先以物理性的方式來幫孩子消除脹氣的不適,像是按摩和拍嗝都有不錯的效果。
分段拍嗝效果好
拍嗝常是許多老一輩的獨門功夫,可能新手媽咪拍了老半天寶寶還是不舒服,婆婆阿嬤一出手馬上就打嗝了!當然,不見得每次都要拍到打嗝才是真的有排氣,只要是以正確的方式拍嗝,都能幫助孩子減少脹氣的機會。
李坤美醫師表示,拍嗝的姿勢是把手弓成空碗狀,在寶寶的背部由下往上輕拍,讓孩子維持3045度的傾斜,不要完全平躺,如果寶寶已經大到可以坐著,維持90度坐在媽咪腿上也可以。由於拍嗝大都是在孩子喝完奶進行,因此力道要拿捏好,若拍太重反而會吐溢奶。
至於拍嗝要在什麼時候進行呢?一般是在嬰幼兒剛喝完奶時拍嗝,但其實在飯前或是用餐中間也可以拍。李坤美醫師表示:「有些寶寶脹氣的情形比較嚴重,就會建議媽咪以分段方式來幫孩子拍嗝:在孩子喝奶前先拍個幾分鐘,喝到一半時拍30秒到1分鐘,最後喝完再拍一次。這樣可以有效減緩孩子脹氣和溢奶的機率。」
腹部按摩好舒服
除了拍嗝之外,媽咪也可以在家裡進行腹部按摩。為避免干擾孩子腸胃消化,按摩要在寶寶喝完奶12小時後進行較為適合。按摩時媽咪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3個指頭,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寶寶的腹部,大約510分鐘即可,可以幫助腸胃道的消化,按摩頻率不需要太多,一天一次就很足夠。
有些家長幫孩子按摩時,會使用脹氣膏或精油,李坤美醫師建議,由於嬰幼兒的皮膚很薄,按摩油的成分可能會透過腹部肌膚滲透到身體裡,因此要避免含有薄荷等刺激性的成分,或是不使用按摩油,也能達到按摩的效果。
其他原因造成的脹氣
常有媽咪半夜急忙跑來找小兒科醫師,原因是孩子半夜哭鬧不休,肚子又脹得鼓鼓的,不知如何是好。李坤美醫師表示,在嬰幼兒3個月大開始,最常見的哭鬧原因是嬰兒腸絞痛。有些是功能性的腸絞痛,並非嚴重疾病,但是寶寶哭鬧時吸入空氣,腹脹就痛得更厲害,當然繼續哭鬧。醫師會視情況開消脹氣藥減緩,重點還是媽咪要花耐心安撫。
另外則是疾病引起的乳糖不耐症,有些寶寶受過一次輪狀病毒的感染,或是嚴重的腸胃炎,之後可能有併發症,腸胃變成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但是媽咪還是給他原本的配方奶,就會有不舒服的情況,至於要不要換水解奶粉,則要經由小兒科醫師的判斷,才能下定論。
PART 2:習慣性溢奶要注意
賁門發育不完全‧容易溢奶
溢奶是指寶寶喝奶之後不久,會從嘴角流出ㄋㄟㄋㄟ。前文有提到,嬰幼兒的腸胃道發育尚未成熟,在消化方面會有一些小問題。人的消化器官中,食物從嘴巴吃進去,一直到肛門的排泄,可以說是一條單行道,因此若腸胃道堵住或發生問題,就會以拉肚子(快速往下)或嘔吐(往回逆流)的症狀呈現,讓家長警覺到消化道可能產生疾病。
在食道和胃部連結之處,有一個括約肌稱為「賁門」,負責鎖住進到胃袋裡消化的食物,不要再往上逆流出來,而在寶寶身上常見的「溢奶」,大多是因賁門還未成熟,關不緊導致乳汁又從食道逆流出來,才會有「溢奶」的狀況。
餵奶姿勢要留意
嬰幼兒的食道較短、賁門的功能也尚未健全,因此李坤美醫師提醒家長,不管是親餵或瓶餵,儘量不要讓寶寶平躺喝奶,如果夜奶要躺餵的話,在寶寶頭部墊小枕頭也會有幫助,當然,在白天餵奶時,就要讓孩子直立維持30度以上的角度,讓進到寶寶胃裡面的奶水不再逆流回食道。
除了餵奶的姿勢要注意,寶寶剛喝完奶的30分鐘之內,也不要馬上讓他躺下,可以輕輕幫他拍嗝,或是直立抱著他休息,能減少溢奶的機率。一般而言,34個月大的寶寶,溢奶的機會就大大減少,如果家長在餵奶前後已經儘量讓孩子維持直立,還是有持續溢奶的情形,就要請小兒科檢視除了單純功能性的溢奶外,是否還有潛藏的疾病。
嚴重溢奶‧小心胃食道逆流
李坤美醫師表示,如果孩子溢奶的狀況嚴重,每次都溢出超過餵下奶量的1/3,或是當嬰兒有噴射狀吐奶的情形,甚至已經影響到身高體重的增加等,就要趕緊採取治療,而非一味拍嗝可以改善。
當孩子已經滿1歲後,還是有習慣性溢奶的情形,不管喝奶或吃副食品後都表示會肚子痛,就不只是單純的嬰幼兒功能性溢奶,要考慮可能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李坤美醫師認為,很多家長以為胃食道逆流是成年人才會有的疾病,其實寶寶如果從新生兒開始有習慣性溢奶的情形沒有處理,日後很容易變成胃食道逆流。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賁門關不緊,造成乳汁流出,由於食道為鹼性,常常流出的胃酸會改變食道的酸鹼平衡,日後孩子罹患胃病的機率會較高,且賁門附近因頻繁被胃酸腐蝕,嚴重時可能造成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引起其他腸胃的疾病。
PART 3:頻繁吐奶快就醫
噴射狀的吐奶
對家長來說,當寶寶把奶水吐出來時,總是會感到緊張,但有時候只是溢奶的份量比較多,不一定是吐奶。李坤美醫師表示,所謂吐奶是指有「噴射狀」情形出現,才會定義為吐奶,表示寶寶腹腔中有一股較大的壓力,讓喝下去的奶呈噴射狀反逆回來。
吐奶通常比溢奶要嚴重且危險,吐的時候可能會嗆到寶寶,造成吸入性的肺炎,家長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況。另外,吐奶通常是疾病的前兆,而非只是消化道功能發育不全。
以吐奶為症狀的疾病
有些寶寶若有嚴重溢奶的情形,偶爾會出現類似吐奶的症狀,但只要孩子連續吐了好幾餐,就應該請小兒科醫師診療,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徵兆。
幽門狹窄
幽門是指胃袋和腸子相接的地方,讓經過胃酸分解的食物可以送到腸子裡,不會再逆流回來,幽門狹窄就是指幽門的肌肉肥厚,導致胃裡的食物無法進到腸子裡,下面堵塞住了只好往上吐。
此疾病通常在新生兒24週大時發現,快滿月的時候最常見,家長會觀察到孩子每餐幾乎都有吐奶的情形,肚子很容易餓,每次喝完很快就又哭著要ㄋㄟㄋㄟ,大便的量也很少;李坤美醫師表示,因為奶水無法進到腸子裡被吸收,所以寶寶等於沒喝到奶,當然一下子就餓了,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體重拉不上來。
幽門狹窄可以透過超音波確診,必須要開刀才能治療。然而寶寶在還沒開始吃副食品之前,都是靠奶水來攝取水分,因此在影響孩子的營養和體重之前,可能會先出現脫水的情形。
李坤美醫師表示,很多家長以為脫水是孩子會變得乾巴巴,其實脫水不會這麼明顯,建議從三個地方可以觀察出孩子是否已經脫水,分別是:尿量、體重和五官。
首先是寶寶的尿量會明顯變少,接著感覺孩子抱起來比較輕,最後則是觀察孩子的五官,看眼窩是否變得比較深、眼睛有突出的狀況,而囟門(寶寶頭頂上軟軟的地方)也會稍微凹進去。若孩子符合這三種狀況,就是有脫水的傾向,這時若確認是幽門狹窄,開刀前也必須補充水分,以免脫水造成的電解質不平衡,會影響麻醉的效果。
腸扭轉
當寶寶吐奶的時候,要先觀察是否含有膽汁,膽汁會呈現黃綠色。一般在小腸消化到某個程度時才會混入膽汁,就表示是從腸子衝上來的食物,較常發生在小腸有嚴重堵塞或腸扭轉時,當然,吐出膽汁不代表一定是腸扭轉,膽汁是醫師判斷消化道哪個部分出問題的指標,若孩子吐出含有膽汁的奶水時,家長要仔細觀察並儘早就醫。
腸套疊
腸套疊顧名思義,是指寶寶的腸子有某部分相疊,常見的是小腸套到大腸裡。因為黏膜受到傷害,腸套疊的寶寶會有肚子痛、肚子脹、哭鬧、吐奶和排出粉紅色果膠大便(像草莓果醬)的狀況。有時腸套疊並非一直發生,所以孩子可能會一陣一陣的哭鬧,鬆的時候不哭、套進去時很痛又哭,因此孩子會一陣一陣的哭鬧不安合併嘔吐現象,此時家長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腸套疊可藉由腹部超音波確診,若是延誤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因此必須靠家長的觀察才容易診斷。
嚴重便祕
因為嬰幼兒整體的消化道都比較短,因此若糞便一直排不出去,從直腸、大腸一路堆積上來,喝進去的乳汁下不去,也會有頻繁吐奶的情形。總而言之,若嬰幼兒出現多次且連續的吐奶,就要馬上給醫師診療。
注重孩子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
李坤美醫師表示,脹氣容易影響孩子的食欲,而吐奶和溢奶則會使得寶寶每次喝下的奶量不足,尤其吐出的奶量又較多,容易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有時這些小毛病醫師也暫時找不到原因,但只要寶寶的活動力正常,身高和體重也持續成長,家長就不用太擔心。最擔心的是,無論是脹氣或吐溢奶,只要影響到寶寶的體重成長或營養吸收,就必須積極的處理和治療。
此外,有些消化道的疾病,並不容易在診療時馬上看出來,要靠家長或主要照顧者的細心觀察,如果新手媽媽擔心忽略孩子的細節,可以做一本寶寶餵食的時間、奶量和排泄次數、狀況的記錄表,較容易看出孩子消化道異常的症狀。
李坤美醫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學歷/長庚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
改善溢奶4大辦法
【撰文/曾家鳳;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黃丹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丹青指出,通常滿月之後的嬰兒,因奶量開始快速增加,加上食量較大,但是相對胃容量小,發生溢奶機率將大大提升,加上此時嬰兒食道和胃賁門連接處的括約肌尚未發展成熟,讓胃與食道的交界處較鬆弛,尤其嬰兒多食用液態食品,容易從胃內反流出來,造成溢奶。
另外,由於嬰兒胃容量較小,若是吃完奶後,出現哭鬧、咳嗽或扭動身體等動作,會使腹腔壓力上升,因而將胃中的奶水擠壓出來,也是溢奶原因之一。
黃丹青表示,雖說溢奶是嬰兒期常見現象,但約等到孩子46個月大時,肌肉發展逐漸成熟,情況就會慢慢減緩,父母無須過度擔心,卻務必了解「如何改善」和「緊急處理」溢奶狀況。
大多數嬰兒的溢奶情況不會太嚴重,但也有案例會因嚴重溢奶,而導致嬰兒營養攝取不足,她提醒父母,假如幼兒每個月的體重無法增加0.51公斤,建議可挑選低溢奶奶粉供幼兒飲用。
改善溢奶4大重點
餵食器具
若奶瓶孔洞過小,幼兒吸吮牛奶時,容易使嘴巴兩側同時吸入空氣,間接提升幼兒溢奶機率,太大則奶水容易淹住嬰兒咽喉,阻礙呼吸氣管通路。黃丹青醫師表示,適當奶瓶孔洞應是將奶瓶斜放時,牛奶可以一點一點滴岀。
幼兒奶量
她說,假設父母知道嬰兒容易溢奶,建議應盡量以「少量多餐」方式餵食,以免餵食過多,造成嬰兒腸胃負擔,就容易吐出來。但當孩子本身不會有明顯溢奶狀況,父母即可依嬰兒狀況自動調整餵食量。
休息姿勢
黃丹青醫師建議,餵食結束之後,不要直接讓孩子躺下,應先讓孩子趴在自己肩膀上,並且輕拍幼兒背部,將嬰兒吃入胃中的空氣排出,而後,至少維持直立約1015分鐘,再把嬰兒平放。平躺時,須將嬰兒頭部墊高,她說,最佳狀態是嬰兒身體與床面成30°。
不宜進行激烈活動
黃丹青醫師表示,餵完牛奶之後,父母不宜和孩子進行劇烈活動,例如過度搖晃、上下拋接,以免間接造成幼兒溢奶。
緊急處理
bobo溢奶時,父母必須「鎮靜」並且「快速」處理,雖說因溢奶而危及性命的可能性不高,但若不小心處理,也可能會讓溢出的奶水流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會使狀況變得非常危險。
1. 轉變姿勢
當父母發現幼兒出現溢奶現象時,若正處於平躺狀態,黃丹青醫師說,必須立刻將嬰兒翻身成「側躺」,以免溢出的奶水嗆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
2. 快速清潔
黃丹青醫師建議,家長可用手指包覆乾淨的小毛巾,幫孩子擦去流出嘴唇外的奶水,以免嬰兒產生噎食的危險。
3. 拍出奶水
若家長發現嬰兒溢奶時,膚色已經變暗,黃丹青醫師說,此時須讓嬰兒趴在家長腿上,父母輕拍其背部,讓他咳出口腔內的奶水。
黃丹青醫師說,當父母確實執行以上步驟,之後,幼兒開始會哭鬧,且未持續溢奶,父母即可安心。倘若情況未見改善,嬰兒不哭鬧、臉色變暗、唇色變深,甚至出現不呼吸症狀時,必須立即送醫治療。
吐奶vs.溢奶
黃丹青醫師指出,原則上,吐奶和溢奶都是牛奶從胃跑到口腔的過程,差別只是在於「量」以及「速度」不同。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20086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
8大方法.改善嬰兒溢奶
採訪撰文/施名玥 
企畫整理/謝雅蕙
諮詢/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裴仁生.台安醫院護理部督導劉文琪

今年9月底,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在同一天下午接到二起嬰幼兒緊急送醫案件,負責處理急救的小兒科主任裴仁生表示,二位小病患分別是四個月大的女嬰和八個月大的男嬰,都在到院前即無呼吸和心跳,經過急救之後,四個月大女嬰終於獲救,而八個月大男嬰卻不幸死亡,裴主任認為,男嬰非常可能因溢奶窒息導致死亡。根據統計,每年發生嬰兒猝死症的機率是11,000,而其中的1100可能與溢奶相關;而台灣每年約有二十萬個新生兒出生,換算下來即一年可能會發生二例因嬰兒溢奶窒息而死亡的不幸案件。

8
大方法.改善嬰兒溢奶
哺餵母乳
母乳的成分最適合寶寶,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由於停留在胃裡的時間較短、使胃容易排空,因此可降低溢奶的發生;而且與奶瓶口相比,乳頭的密合度最適合寶寶,媽媽不但可依寶寶的需要量哺餵母乳,寶寶也不容易吸進很多空氣,自然減少了溢奶的狀況。
姿勢正確
餵奶後,媽媽可用枕頭或背墊讓寶寶保持頭高腳低、傾斜約3040度的姿勢,如果媽媽想讓寶寶躺下來,也以側躺的姿勢為主;另外,趴睡雖然可以減少溢奶,但可能造成意外,除非家長或是照顧者在一旁照護,否則不建議六個月前的嬰兒趴睡。
增加食物黏稠度
4
個月後的嬰兒,可以在奶水裡添加米粉等副食品,增加食物的黏稠度,會比只喝流質食物不容易溢奶。
幫寶寶排氣
餵到一半時,媽媽可讓寶寶趴在自己的肩上,輕輕拍打寶寶的背部,等寶寶把吃進胃裡的空氣排出、打嗝出來後,再餵食另外一半的奶水。
少量多餐
這種餵食方式可以減少壓力,以免餵食過多,造成嬰兒的腸胃負擔,容易溢奶出來,不過建議家長,寶寶的餐與餐之間,至少間隔兩個小時半以上為佳。
奶嘴適中
大小適中的奶嘴在奶瓶倒立時,奶水應該是以一秒一滴的速度流出,若是奶嘴太大時,寶寶吸食奶水的流速太快,來不及吞嚥,就會容易溢奶,若是奶嘴太小,寶寶吸食費力之餘,還會吸入過多的空氣,造成脹氣而溢奶。
勿進行激烈運動
餵奶後,父母親不要急著和寶寶玩耍,把寶寶抱著搖來晃去或是上下拋接,使未消化的奶水又溢吐出來,不過,輕柔的安撫是很好的,台安醫院護理部督導劉文琪建議家長,尤其是新手父母,照顧3個月以下的嬰兒雖然要非常謹慎,但是在餵食完寶寶之後,輕輕地安撫、抱抱他也無妨,可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感,不需擔心會造成寶寶過於依賴的壞習慣。
有疾病要就醫
寶寶有感冒或生病的情況時,一定要妥善就醫接受治療,以避免在進食的過程中,出現打噴嚏、咳嗽或是鼻塞等症狀,使溢奶狀況更嚴重。
緊急處理4步驟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裴仁生提醒父母親,在剛餵食完寶寶的30分鐘內,應多加觀察,因溢奶的狀況很快就會發生,父母親可在寶寶進食之後,輕輕地抱著他散步,確定寶寶食物已消化。
當遇到寶寶溢奶時,父母親應該謹慎冷靜地處理,雖然大部分的溢奶都不會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因而輕忽了照護,還是有可能造成奶水吸入氣管,造成嬰兒窒息的意外。
步驟一
調整姿勢
嬰兒溢奶時,家長可將寶寶的姿勢調整成側躺或是趴躺,切記不要讓寶寶平躺,否則奶水有可能吸入氣管,塞住呼吸道。
步驟二
快速清理
將寶寶溢在鼻孔、嘴角或是嘴巴裡的奶水擦拭乾淨,以免東西塞住呼吸道。
步驟三
拍出奶水
若寶寶喝完奶,不但沒有打嗝還嗆奶,甚至嘴唇變暗發黑時,家長必須讓寶寶趴平在腿上,手背呈半圓弧狀, 由下往上拍打寶寶的背部,使奶水從寶寶的口腔內排出。
步驟四
對口鼻吹氣
若奶水塞住寶寶的呼吸道無法呼吸時,家長可對著寶寶的口鼻吹氣,使其暢通後產生自發性的呼吸。 








******************************************************************
吐奶與溢奶處理注意事項
前言嬰兒喝下的奶水由胃逆流至口,如量不多的話,一般稱為「溢奶」;如量多或速度快, 甚至噴射而出,即是「吐奶」。由於口腔與鼻腔是相通的,所以當嘔吐時奶水亦常會由鼻孔 噴出。 一、幼兒容易吐奶(溢奶)的原因約有下列幾點:
1. 食量大,但胃容量小:相對成人而言,幼兒食量幾乎是成人的兩倍,一旦吃得太多, 就容易吐出來。
2. 胃較淺:嬰幼兒的胃底部在結構上較淺,當裝滿食物時很容易因身體的扭動使腹壓增 加而溢出來。
3. 胃與食道交界較鬆弛:成人的食道與胃交界處(賁門)有一括約肌,大部份時間它都 應是閉鎖的,只有在食道中有食物要進入胃中時才會打開,括約肌的功能在於防止胃 內容物反向流入食道內。可是嬰幼兒這部位的肌肉發育並不完全,所以只要胃內的食物 稍多或壓力太大,很容易反流,當流速或速度太大時,就會到達口腔而吐溢出來。
4. 食物多為流質:流質食物在胃中較固體食物容易反流出來。 二、如何防止或減少吐溢奶:
1. 適量的餵食,少量多餐,切勿過多,以減少胃內所承受的
2. 每次餵奶中及餵奶後,讓寶寶抱直在大人的肩上,並輕拍寶寶背部,這個動作可將吞 吃入胃中的空氣排出,以減少胃的壓力。
3. 餵奶時勿讓寶寶吸食太急,中間應暫停片刻,好讓寶寶呼吸順暢一點。
4. 奶瓶嘴孔適中,滴速以一秒一滴為佳,因孔洞太小則吸吮費力,空氣容易由嘴角處吸 入口腔再吞入胃中;太大則奶水淹住咽喉,易阻礙呼吸氣管的通路。
5. 餵食完畢後勿使馬上平躺,上半身應抱直並輕拍背部。若欲躺下時,也應將寶寶上半身 放高些,或再加上右側臥,如此胃中物不易流出。餵食後勿使寶寶激動或任意搖動。
6. 改善咳嗽或呼吸困難(可能要藉醫藥的幫助)。
如果吐奶嚴重、吐奶為噴射狀或吐奶合併有發燒或腹脹現象即應立即就醫,因此情況有可 能為其他疾病所引起,父母親不能掉以輕心










***************************************************************
進出口『冒溢』 嬰兒溢奶與吐奶
人體的胃部有兩個門:前門與食道相通,是胃的入口,稱為賁門。後門與十二指腸相通,是胃的出口,稱為幽門。這兩個門與嬰兒溢奶和吐奶有關。如果前門關不緊,胃裡的食物會回流到食道,產生溢奶。假使後門打不開,胃內的液體無法送到小腸消化,越積越脹,然後猛然噴出,發生吐奶。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有過溢奶的經驗。由於賁門太鬆造成的溢奶,醫學名詞叫「胃食道逆流」。正常成人即使倒立,胃內的食物也不會溢出,因為賁門包著一圈括約肌可以收縮鎖緊。嬰兒橫隔膜肌肉和賁門括約肌都尚未發育完整,再加上躺臥的姿勢使液體食物更容易流回食道。所以每次餵完奶都必須排氣,將吃奶時吞入的氣泡趕出來,否則餵奶後嗝氣就會連帶使奶水溢出口鼻。
胃食道逆流的嬰兒,除了溢奶弄濕衣服床單,造成照顧上的困難以外,更嚴重的,溢奶嗆入氣管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引發細菌感染,甚至敗血症而死亡。所謂嬰兒猝死症,也一直被懷疑與胃食道逆流有關。此外醫學文獻上,不斷有研究報告論述嬰兒期含有胃酸的溢奶,即使逆流至喉頭或氣管上端,而非直接吸入肺部,仍可引發氣管肌肉收縮,推測與日後發生氣喘有關。
防止胃食道逆流,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食物的黏稠度,使它不易流動就不會溢出。近年有多種品牌的防溢嬰兒奶粉問市,其原理是改變奶粉的醣類成分,採用較低溫度沖泡,就能調出如同粥湯或勾芡一般的滯性溶液,達到防溢的效果。餵奶的方法,採行少量多餐,可免胃漲滿溢,或輔以姿勢療法也有助益。方法是將床板傾斜4560度,頭高腳低趴睡,也可增加賁門張力。隨著嬰兒成長,橫隔膜肌肉變厚,賁門括約肌增強。兩歲以後,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就很低了。
至於吐奶,就跟幽門結構較有關連。有一種先天性的內臟畸型稱「肥厚性幽門狹窄」,嬰兒出生時很正常,自二至三週大的時候,幽門括約肌開始不正常的增生變厚。奶水積存在胃,無法通過狹窄的幽門到小腸,就引發吐奶的症狀。如不治療,將越來越惡化,幾乎每餐都吐,甚至噴射狀從口鼻吐出。於是嬰兒體重不再增加,嚴重者因為胃酸過量消耗,發生血液中氫離子下降的代謝性鹼中毒和脫水,可危及生命。
幽門狹窄症好發於第一胎男嬰,男女比例為五比一。診斷並無困難。除了典型的吐奶病史以外,身體檢查可看到嬰兒吃飽後上腹鼓脹。用手觸診,在肚臍上方可摸到一個橄欖大小的腫塊,即肥厚的幽門。對於症狀不典型的早期患嬰,採用超音波測量幽門肌肉厚度可幫助診斷。
治療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嬰兒,開刀是快又有效的方法。手術時無需切除腫塊,只要將環形增生的幽門括約肌外層劃一刀截斷,彷彿將圈緊的橡皮筋割斷一般,通路立即打開。由於未傷及腸胃內壁,術後不必禁食,嬰兒自麻醉中醒來,即可喝下一整瓶奶,成果立竿見影,確實是一種可以讓醫師、父母和寶寶皆大歡喜的手術。








****************************************************************
溢奶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一、正常的溢奶現象
又稱為胃食道遲緩症。出生兩周後的小寶寶,因胃容積增大,奶量無法一下子被消化,少量奶汁經由食道、口腔溢出體外稱為溢奶。通常是近嘴角流出。主因是小寶寶食道末端括約肌發育尚不完全,無法適時關閉而讓食物溢出體外,等到小寶寶一週歲以後發育成熟了症狀會慢慢消失。
二、不正常的溢奶 
胃食道逆流症:會呈現噴射狀距離較遠的吐奶。發生時間不一定,通常需要讓醫師檢查或接受藥物治療。 
幽門狹窄:較少見。在每次餵奶後即呈噴射狀吐奶。通常幽門處肌肉較肥厚,易影響生長發育需手術治療。
三、預防方法 
餵奶後勿翻動寶寶身體,例如換尿布、抬高屁股或和寶寶劇烈的玩耍。 
餵奶後給予打嗝排氣,最好餵奶後能抱立三十分鐘。 
選擇適當奶洞餵食,打嗝後的溢奶,可能因為奶洞太大或吸入太多空氣或餵食太多奶量等。
四、如何為寶寶排氣
可將寶寶靠於胸前或坐於大腿上,支托寶寶的頭頸部以空心掌拍背。若寶寶五到十分鐘後仍未打嗝,則睡時將寶寶頭頸部抬高即可預防吐奶。
五、奶洞大小之評估
測試奶洞大小,可將奶瓶倒置,奶水呈滴狀流出,平均一秒鐘一滴奶之流速即可。









*****************************************************************
寶寶吐奶溢奶 正確預防及護理
導讀:很多媽媽都知道寶寶會因為生理的原因吐奶。但是真的碰到自己家寶寶吐奶的情況,往往既緊張又心疼,不知道該怎麼辦。寶寶吐奶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吐奶時應該怎麼護理,怎麼做才能預防寶寶吐奶,以下文章家長一起來了解
一、寶寶吐奶溢奶原因
1、識別寶寶吐奶和溢奶
1)溢奶:是指餵奶後隨即有1-2口奶水返流入嘴裡從嘴邊漾出。隨著月齡的增長,6個月內嬰兒漾奶會自然消失。是正常現象。
2)吐奶:是新生儿期常見的現象,是由於消化道和其他有關臟器受到某些異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經反射性動作,嘔吐時奶水多是噴射性地從嘴裡、甚至鼻子裡湧出的。
2、寶寶吐奶的原因
1)新生兒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賁門括約肌發育差、較鬆弛,而出口的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較緊張,形成出口緊入口松,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嘔吐。
2)餵養和護理不當,如餵奶次數過多,餵奶量過大,乳母乳頭過大、凹陷,或用奶瓶餵奶時橡膠奶頭孔眼過大,致使嬰兒吸奶過急,都容易引起嬰兒吐奶。
3)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嬰兒吐奶,如食道和胃腸道的先天畸形、腸梗阻等。新生兒患腦膜炎、敗血症和其他感染也可以引起較劇烈和頻繁的吐奶。
二、寶寶吐奶時正確護理
1、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勢
一旦嘔吐物進入氣管會導致窒息。因此在讓孩子躺下時,最好將浴巾墊在孩子身體下面並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孩子躺著時發生吐奶,我們可以把孩子臉側向一邊。
2、吐奶後,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狀況
在孩子躺著時要把孩子頭部墊高,或者索性把孩子豎著抱起來。吐奶後,孩子的臉色可能會不好,但只要稍後能恢復過來就沒有問題。另外,根據情況可以適當地給孩子補充些水分。
3、補充水分要在嘔吐後30分鐘進行
孩子吐奶後,如果馬上給孩子補充水分,可能會再次引起嘔吐。因此,最好在吐後30分鐘左右用勺先一點點地試著給孩子餵些白水。
4、吐奶後,每次餵奶數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
在寶寶精神恢復過來,又想吃奶的時候,我們可以再給寶寶餵些奶。但每次餵奶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左右,不過餵奶次數可以增加。在寶寶持續嘔吐期間,我們只能給寶寶餵奶,而不能餵其他食物,包括輔食。
三、如何預防寶寶吐奶
1、採用合適的餵奶姿勢:盡量抱起寶寶餵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裡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會比躺著餵奶減少發生吐奶的機會。寶寶吃完奶後豎起來拍拍後背,直至打嗝即可。
2、餵奶完畢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肩上,輕拍寶寶後背,讓他通過打嗝排出吸奶時一起吸入胃裡的空氣,再把寶寶放到床上,這樣就不容易吐奶了。
3、吃奶後不宜馬上讓寶寶仰臥,而是應當側臥一會兒,然後再改為仰臥。
4、餵奶量不宜過多,間隔不宜過密。
四、寶寶吐奶注意事項
1、寶寶吐奶之後,如果沒有其他異常,一般不必在意,以後慢慢會好,不會影響寶寶和生長發育。
2、寶寶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狀,那是奶與胃酸起作用的結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擔心。
3、如果寶寶嘔吐頻繁,且吐出呈黃綠色,咖啡色液體,或伴有發燒,腹瀉等症狀,就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了。
資料來源http://mombaby.tw/article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