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寶寶手眼協調訓練


 寶寶手眼協調訓練   家長正確教
導讀:育兒專家們常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裡的起跑線指的可不僅僅是為寶寶做大量時間和金錢投入,而是指給寶寶一個培養健全人格以及個性的起點。早點開發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有助於寶寶大腦的發育,一起看一下。
一、抓住嬰兒關鍵時期
抓住寶寶手眼協調能力的關鍵時期進行培養,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6個月的寶寶是雙手抓握能力產生發展的關鍵期。
(2)7-8個月是手指握力及靈活運動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3)9-10個月是雙手動作協調配合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4)12-13個月是雙手控制物品及扔東西運動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二、讓幼兒做好準備事項
1、多親近大自然
會走路的寶寶可以讓他們抓抓蝴蝶、摸摸花草,抱抱大樹,對他們而言,都是很有意思的活動。
2、遊戲帶動學習
遊戲是寶寶們樂此不疲的生活方式之一,而遊戲中,塗鴉則是十分有效的手眼協調能力訓練捷徑。
3、豐富訓練環境
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間是最佳的手眼協調能力發展方式。可以讓寶寶們多聽一聽、摸一摸、看一看,親身去感受。
4、手眼密切配合
將眼睛看到的每一條線條、每一個色塊都在小巧手之下繪畫出來,加上握筆、翻書、撕紙等動作,都可以訓練手眼的密切配合。
5、厭倦可換活動
如果長時間的塗鴉會使寶寶厭倦,可引導替換活動,比如玩積木、堆各種建築、捏橡皮泥,捏各種簡單的東西,如蘋果、香蕉等,藉以鍛煉兩手揉、搓、按的能力。
6、準備科學工具
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工具的選擇十分關鍵。因為需要寶貝動手動眼,因此材質環保、不傷害視力,同時又兼具動手和動腦的益智產品是最佳的選擇。
三、訓練小兒注意事項
1 不矯正左撇子
1歲的寶寶更多使用左手還是右手只是一個發展趨勢的信號,不能說明最終取向;媽媽們在這個問題上應該順其自然,沒必要強求寶寶,否則會給他們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2、多鼓勵少責備
在訓練寶寶手眼協調能力時,媽媽們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寶寶的年齡選擇適合他們的練習,寶寶成功時要及時表揚,失敗了也不要責備,而應鼓勵他們繼續嘗試。








******************************************************************
手眼協調遊戲~筷子夾呀夾~湯匙舀呀舀






******************************************************************
2007.2月嬰兒與母親
智能提昇
讓孩子愈玩愈聰明!
5
種促進寶寶手眼協調的遊戲
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台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組長 江長奇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攝影/王永村(0936-192-888
模特兒/俏麗媽咪 陳琬慧 可愛寶寶MAX(哥哥)、River(弟弟)
感謝玩具提供/台灣康貝COMBI
遊戲是寶寶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學習課程,更能增進孩子的自信和建立安全感!這次介紹的5種遊戲,以幫助媽咪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為主,遊戲方式相當容易!不需複雜的道具,無論在家中或出外,爸媽也能隨時陪寶寶玩耍!

寶寶天生就愛玩!
當胎兒尚在媽咪的子宮裡面時,便已經發展出聽覺和觸覺能力;所以當寶寶呱呱落地後,照顧者和寶寶之間的互動,都會影響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寶寶藉由模仿大人的動作,自己也會想去抓、拿物品,進而練習手部抓握的能力,再加上視覺、聽覺、觸覺能力的發展,便能逐漸刺激手眼協調的能力。
由此可見,在寶寶不同的成長階段,應給予各式適當的刺激。台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組長江長奇建議家長,利用和寶寶玩遊戲的時間,不僅能促進親子間的情感,更能幫助刺激寶寶的五感發展!譬如當媽咪搖搖會發出不同聲音的玩具並緩緩在寶寶面前移動,可訓練寶寶的聽覺和注意力集中度;當寶寶伸手去摸不同觸感的玩具(例如絨毛娃娃、塑膠球、粗粗的紙片、光滑的鏡子..等)時,則能增進寶寶的觸覺發展。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認為,「玩」對寶寶來說,是他們認識新世界,並從中學習與人溝通技巧的重要課程。藉由遊戲,可以幫助孩子進入牙牙學語、認識物品的用途,並建立空間概念。寶寶從遊戲中獲取的自信、安全感和信任感,更奠定孩子們日後的人格發展和學習成果。
寶寶的月齡和手眼發展表
月齡
視覺發展
手部抓握的發展
新生兒(出生~滿月)˙視力範圍約30公分以內。
˙
對於光線強弱、黑白兩色有反應。
2
個月
˙
眼球可以緩慢跟上移動的物體。
˙
視力開始有立體感。
手部抓握力不好,大約只能輕輕握住大人的手指頭。
4
個月
˙
眼睛能穩定的注視目標,目光可以隨著小玩具移動,頭也能跟著慢慢移動
會想用手去摸周遭的東西。
6
個月
˙
可長時間注視同一個物體,也能看的比較遠。
˙
手眼協調比較熟練,可以靠近和抓住物品,或將東西放入口中。
8
個月 ˙開始學爬,眼睛和身體開始協調發展,開始學習判斷距離。
˙
能了解大小、遠近的不同。
˙
可以伸手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滿1 ˙兩眼可以同時對準目標。
˙
能調整自己的姿勢,以便看清楚想看的東西。
˙
可以正確地做出拿或丟的動作。
製表:張采妮

促進寶寶手眼協調的遊戲
遊戲1:點點在哪裡?
適合年齡:1個月大以上
遊戲方式:媽咪可以利用黑白條紋、黑白螺旋圖案、黑白點點或黑白格子的布(約可將寶寶頭、胸部蓋住的大小)或玩具在寶寶面前晃動,吸引寶寶注意力。等寶寶的眼神注意到晃動的布之後,媽咪可以將布輕輕地蓋在寶寶臉上,誘導寶寶揮動手臂將布移開。
這個遊戲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因為2個月大的寶寶的眼睛已經可以緩緩跟上移動的物品,所以此項遊戲也可以訓練寶寶眼睛的靈活度。
6~7個月大的寶寶可以來玩躲貓貓遊戲!媽咪可以用布把自己的臉遮住,然後再打開,一邊可以和寶寶說:「你看,寶寶在哪裡?哇~寶寶在這裡耶~」,吸引寶寶的注意,讓寶寶學習集中注意力。
遊戲時需注意:
1.
當您和寶寶玩耍時,假使中途要離開,得注意先將手中的布順手帶離,不要蓋住寶寶的口鼻,以免造成窒息危險。
2.
媽咪也可以利用黑白點點的手帕或絲巾、黑白格子的色紙陪寶寶玩耍!
遊戲2:你看,玩具在這裡!
適合年齡:4個月以上
遊戲方式:媽咪可以拿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塑膠搖鈴、沙鈴,色彩鮮豔或是黑白顏色明顯的玩具)在寶寶面前晃動,吸引寶寶注意力。玩耍的時候,媽咪可以試著邊搖玩具,一邊慢慢地上下或左右移動,吸引寶寶轉頭跟著看玩具。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媽咪可以漸漸拉長讓寶寶跟著看玩具的時間,如果寶寶想要伸手去抓玩具,媽咪可以盡量引誘寶寶的手移動到身體中線去拿取或觸摸玩具。
假使寶寶已經可以穩穩抓住玩具,媽咪可以讓寶寶先把玩一下玩具,讓寶寶有獲得成就感的感覺,啟發寶寶繼續玩的興趣!這時候,媽咪可以再拿出另一個玩具吸引寶寶,重複讓寶寶轉頭注視和拿取玩具的遊戲。不過,等寶寶注意新的玩具後,寶寶通常會自動放開手中的玩具,又會想抓新玩具,所以媽咪可以準備35個玩具輪流使用。
遊戲時需注意:
選擇可發出聲音的玩具,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遊戲3:一起來拍拍手!
適合年齡:7個月以上
遊戲方式:玩遊戲時,媽咪可以播放有節奏感的音樂(或是寶寶喜歡的音樂),隨著音樂節奏牽著寶寶的手到身體中線做拍手的動作,同時也可吸引寶寶的視線看自己的手。假使小寶寶還無法自己做出拍手的動作,媽咪可以常常帶著寶寶的手一起作這個動作,邊和寶寶說:「我們要來玩拍拍手囉~」,促進寶寶將手移向身體中線。910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有模仿的慾望和能力,假使寶寶已經可做出拍手的動作,媽咪可以在寶寶面前拍拍手,讓寶寶模仿媽咪的動作。
遊戲時需注意:
配合音樂節奏或自己哼兒歌,都可以幫助寶寶更喜歡玩遊戲!
遊戲4 :吃餅乾遊戲!
適合年齡:8個月以上
遊戲方式:8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可以利用食指和拇指拿取小東西(譬如餅乾、寶寶手掌大小的玩具);這時候媽咪可以拿一些容易在口中融化的小餅乾(譬如剝成小塊的牙餅、小饅頭..等)放在塑膠碗中,讓寶寶試著自己拿著吃。這項遊戲不僅能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還能強化寶寶手部抓握的能力。
遊戲時需注意:
這時期的寶寶,抓到什麼東西便往嘴裡塞,家長要隨時注意寶寶吃的狀況,避免讓寶寶吃得太快,造成哽塞。
遊戲5 :來玩扮家家酒!
適合年齡:10個月以上
遊戲方式:媽咪可以準備兩個容器(塑膠碗),將小東西放在其中一個容器中,讓寶寶自己將小東西移到另一個容器中,不論寶寶用拿的、抓的、倒的都可以。剛開始玩遊戲時,媽咪可以帶著寶寶的手做,再讓寶寶自己試試看。一歲大的寶寶可以讓他們用湯匙等器具來舀小物件(譬如玩扮家家酒)。
遊戲時需注意:
因為玩具的體積較小,玩遊戲時要注意別讓寶寶誤食玩具,造成哽塞危險。

看完以上介紹的遊戲,您是否也想趕快陪寶寶一起玩耍呢?玩遊戲時,假使寶寶拿得不好,讓手中的東西滑落,家長也不用太擔心,不需要太過堅持於寶寶一定得做出哪些動作才行。畢竟,和寶寶玩遊戲時,重點在於和孩子間的互動,藉此增進親子關係,讓寶寶愈玩愈聰明!
(詳文請見2007年二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1/mamabox/s1sbaby03_142.asp





***********************************************************************************
為什麼要訓練幼兒手眼協調呢?
學齡前是寶寶手眼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寶寶12歲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期中,家長應注意觀察孩子,多和孩子一起活動、做遊戲、畫畫、看書……抓住孩子手眼協調發展的契機。

隨著器官發育成熟及腦部成長,幼兒學習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一個月大的嬰兒著重肌肉重覆動作,可找一些軟質、顏色鮮艷、搖起來有聲音,可放在嘴裡咬的玩具來增加寶寶對自我概念及外在環境的認識。六、七個月時寶寶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此時寶寶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當媽媽躲時他不會哭鬧,反而會笑的很開心,因為他知道媽媽並沒有不見。此時即是建立信任感最好的時期。八個月大時寶寶喜歡撿小東西,透過實際操作去探索外在世界,因此可訓練他撿起玩具放進洞裡並適時的給予稱讚。接近一歲的寶寶喜歡玩扮演遊戲,如打電話、醫生遊戲或扮家家酒…等。 透過想像及物件的轉換法,可以減少寶寶的自我中心增進人際關係,因為他可以站在別人立場想像事情。 另外寶寶有模仿能力,透過大人照顧他的方式運用到他人的身上,與他人互動,此時父母給予適時的鼓勵與支持,會使他有較好的社會行為。



長大之後一樣也重視手眼協調訓練,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有頭腦及雙手。頭腦可以思考、記憶、分析、利用文字傳承各項知識,而雙手則可以探索、學習各項事物。藉由頭腦及雙手,可以讓人類學習更精深的知識、思考更多層面的內容。人類藉由大腦控制平衡感、藉由大腦及雙手控制手眼協調的能力,平衡感及手眼協調能力不佳的人,顯示其大腦及手部沒有經常練習,以致無法擁有良好的平衡感及手眼協調的能力。台灣父母凡事為孩子代勞的做法也間接成為孩子動作能力發展不佳的原因。一個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一定都是由父母為他代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連獨自生活的能力都沒有。



天主教魯汶大學曾作一項實驗計劃是視覺回應與手眼協調的研究。受測試者首先被皮帶固定在椅子上,再依照指示以右手的拇指與食指抓住一樣物件,並且以8字模式移動該物件。同時,受測者主體穿戴的頭盔偵測錄影器會錄下眼睛追蹤物件的情形。對於這類手眼協調活動的了解更多,將有助於改善復健處方,並改進機器人系統的設計。

在大陸國家體育研究機構,甚至有進行優秀女子手球選手,在不同角度射門準確率與跳躍能力、上肢爆發力、手眼協調之相關研究報告。



因此手眼協調不僅是幼兒教育的重點項目,大孩子甚至大人都要不斷學習與改進。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0102698





********************************************
遊戲對兒童的發展
10種遊戲 克服感覺統合 障礙

來玩遊戲囉!想訓練寶寶,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一點都不難,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六個月後,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
1. 擺盪遊戲:(01歲起)
從寶寶出生起,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應、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由爸爸、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輕輕搖晃。
2. 丟接球:(13歲起)
寶寶一歲時,可將直徑約20公分的橡皮球,放在孩子的面前,並鼓勵孩子主動伸手拿球;待寶寶二歲後,就可以玩進階遊戲,即使用2030公分的橡皮球,然後與孩子間隔約二公尺,分別坐於地上,用滾球的方式與寶寶玩傳球遊戲。寶寶三歲就可以完高階遊戲,將您與寶寶的距離拉長至35公尺,並改以彈跳的方式傳球。如此一來,可以改善寶寶的手眼、雙側,及視覺追蹤的協調性。
3.鏡子遊戲:(2歲起)
從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玩模仿遊戲。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動作的過程中,可藉機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區辨左右方向,這對寶寶的觀察,與動作計劃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一開始不要太難,應從一隻手開始,再進展到全身,以免動作太複雜,寶寶一時記不清,而產生挫折。
4.地面探險:(12歲起)
僅需不同材質的拼裝地毯,就可以提供寶寶觸覺及本體覺刺激,有助於改善其動作計劃能力。玩法很簡單,寶寶一歲時,就可以在家裡佈置各式不同材質的地毯,讓寶寶在地毯上爬或走,或從事任何遊戲,讓寶貝接受不同材質的刺激。等到寶寶二歲起,媽咪就可以做難度稍高的設計,將地毯高度任意變化,讓寶寶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從事各種遊戲。
5.疊積木:(23歲起)
自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工具是約5公分立方的積木,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待寶寶長大些,到了三歲,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約三公分立方來訓練,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進行疊高或創作遊戲,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及注意力,一舉數得。
6.跳格子:(3歲起)
現代都市寸土寸金,孩子遊戲的空間大大縮減,想玩跳格子遊戲,似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不過,也有變通的方式,不能在戶外玩,換個地點在家裡也可行,只要運用家裡的拼圖地墊,就可以享受童年。玩法很容易,將每塊地墊放置於地,並固定,注意喔!每塊的間距需為2030公分,然後就可以讓寶寶用跳的方式踩地墊,很有趣吧!這對baby的空間概念訓練,及本體覺刺激,都相當有幫助,不妨多進行。
7.打鼓遊戲:(3歲起)
使用最簡單的工具──手,也可以玩出興味!在不同材質上拍打,然後請孩子模仿。遊戲進行時,可配合節奏,先在某一器材上連續拍打一次或二次,接著再換拍另一項材質製品。有順序地進行,可一併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動作計劃能力,此外,因使用的材質不同,也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
8.沙箱:(3歲起)
動手製作沙箱或豆豆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裝放家電用品的小箱子就很好用。為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可發揮美術創造力,將空箱子的外表好好裝飾一番,愈有想像力愈佳,或者可讓寶寶自由發揮,自己試著替箱子穿衣服。準備完成後,在小箱子中,藏放筆、鑰匙、小豆子等,讓小朋友閉著眼睛,以手找出東西,並猜猜看是什麼?在尋找及觸摸的過程中,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增進觸辨覺能力,及注意力。
9.黏土創作:(3歲起)
讓寶寶親自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玩意。買一包黏土,含各種色,讓寶寶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用黏士捏製動物,或其他感興趣的小東西。製作時需靈活運用手部動作,對寶寶的觀察力、精細動作及雙側協調,都有不錯的幫助。
10.手指畫:(4歲起)
寶寶的手偶爾弄髒了,先不要急著罵人,其實這也是訓練寶寶觸覺刺激的一種方式。找一天晴朗的好天氣,不管身上的顏料有多難洗,盡情地和寶寶一起玩一場色彩遊戲。拿些水彩顏料,沾在手指上,就這樣輕鬆地畫一幅美麗的畫作吧!除了觸覺刺激外,空間概念及注意力也一併訓練完成,絕對值得。

感覺統合最重要的是訓練小孩手眼協調,如果訓練不足的小孩,像以前老一輩的都會說小孩哭時不要一下子就抱起來,會抱習慣,以後會不好帶等等。但一直躺在床上沒有接受訓練的小孩,前腦和後腦等等腦部訓練不足,以後可能會有暈車,懼高症,不敢玩雲霄飛車之類刺激的遊樂設施等等......

朋友的小孩是自閉症,接受感覺統合的專業訓練後雖然有點勉強,但已經可以獨立上學,所以遊戲對嬰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
手眼不協調,該怎麼辦?
東元綜合醫院 復健科
職能治療師 古佳金 撰寫
一、前言
學齡前是寶寶手眼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12歲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期,應注意觀察孩子,多和孩子一起活動、做遊戲、畫畫、看書等,好抓住孩子手眼協調發展的契機。
長大之後一樣也重視手眼協調訓練,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有頭腦及雙手。頭腦可以思考、記憶、分析、利用文字傳承各項知識,而雙手則可以探索、學習各項事物。藉由頭腦及雙手,可以讓人類學習更精深的知識、思考更多層面的內容。人類藉由大腦控制平衡感、藉由大腦及雙手控制手眼協調的能力,平衡感及手眼協調能力不佳的人,顯示其大腦及手部沒有經常練習,以致無法擁有良好的平衡感及手眼協調的能力。台灣父母凡事為孩子代勞的做法也間接成為孩子動作能力發展不佳的原因。一個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一定都是由父母為他代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連獨自生活的能力都沒有。
二、影響手眼協調的因素
由於手眼協調是一連串的整合過程,每個環節都可能影響手眼協調,因此,了解手眼協調的機制,就能了解影響手眼協調的因素有哪些。
手眼協調的機制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手功能、視知覺和兩者之間的整合過程。手乃知覺系統之執行工具,眼睛收集線索指導手做動作,期間搭配本體運動覺及觸覺之合作,週邊視覺系統-注意手是否與視覺注視同步(伸手),中樞視知覺系統-分析注意手的姿勢位置與物的關係(/操作/),眼與手在活動過程相輔相成合作提供即時回饋與線索以利活動進行。
運動覺來自於肌肉、關節及皮膚,是一種對於肢體動作及位置的感覺。個體在動作執行過程中根據運動覺回饋的訊息可以隨時糾正錯誤,而儲存運動覺回饋的訊息可以進一步改善接下來要執行的動作計劃。因此有運動覺缺失的孩童會有有手眼協調的困難,主要的原因在於其無法利用運動覺來發現動作的錯誤並改正,而進一步造成無法改善動作所需的動作計劃。
三、遊戲介入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幾種平時居家可以多練習又能幫助到小朋友的活動
  丟沙包
002
將小朋友安置在投擲板前適當的距離,把沙包放在小朋友伸手可得的地方,請小朋友一次拿一個沙包,瞄準投擲板的目標丟擲。要求張眼投擲一次 , 再閉眼投擲一次 並要兒童說明兩次有何差別。過程中時特提醒小朋友「專心注視目標」。
  串珠珠
004
依照個案的能力來選擇大小適合的珠珠和粗細適合的繩子。一開始先將繩子放在小朋友面前,珠珠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然後請小朋友一手拿繩頭,一手拿珠珠,一次一顆,在面前把繩子從珠珠的洞穿過去(眼睛要看),接著將穿過洞洞突出的繩子拉出,並把珠珠套到底,拿下一顆珠珠繼續。
其他像是插棒子、夾彈珠、投幣、釣魚、穿線洞洞板、彩色貼貼樂、垂直塔、彩色積木、藝術方塊、曲棍球、打棒球等,也都是訓練手眼協調的工具。
  手部連續動作
006
"1"連到"30"。圈起"數字"直線移動到下一個數字,搜尋數字時筆不能停止,必須持續繞數字直到確定下一個數字的位置。畫完130請兒童檢討" 否直線夠直?""有沒有漏畫哪個數字?"等。持續訓練到可"正確連接1~30"、熟練穩定的"視覺計畫與引導細動作"技巧。
  Haptic writing
008
兒童描繪圖形的前導線條,自行依照規則畫完未完成的部分,開始時必須時常停下檢討其"正確性",等熟練後必須一氣呵成。
  Xs and Os
010
兒童依照規則畫線(例如:X-線在上,O-),但不得碰觸XO,錯誤點記為"線條碰觸XO的數目",小朋友反覆訓練後錯誤點應逐漸減少。
  點與點連接
012
鉛筆放在點1,眼睛搜尋點2,看清方向做好距離判斷,"一筆畫到點2"。治療師同時強調"眼睛可以告訴你如何畫"的觀念,讓小朋友體會"以眼引導手部細動作"的技巧。畫完應檢討哪裡要改善(過長、過短、歪斜、錯過..)
  走迷宮
014
使用迷宮圖(先用大的,後用小的),和一支鉛筆。首先讓小朋友坐姿端正,由起點畫到終點,不可中斷也不可碰觸邊緣。之後檢討缺點,讓兒童思考說明改善的方法。家長可以紀錄"花費時間""錯誤數目"以便比較。
若您的寶貝有手眼協調的問題,也可以至醫院向相關專業的醫療人員溝通討論。
資料來源http://w3.tyh.com.tw/early/htm/early15.htm






**********************************************
遊戲訓練手眼協調 減少兒童學習障礙

越來越多家長關心小孩的特殊學習障礙問題,例如協調障礙、書寫困難等。有專家指透過遊戲,甚至家務,有助孩子克服學習困難。有幼稚園更以遊戲來提升學童的協調能力,減少學習時遇到的障礙。由劉曉儀講下。

請使用RealPlayer收看

網上收聽 下載收聽

「我要你撕一個形狀給我看看,好嗎?」

「我想撕圓形。」

「你這個是甚麼形狀呀?」

「是戰車的。」

不要以為這班幼稚園學生胡亂地撕爛紙,是搞破壞,其實他們在玩一個撕紙遊戲,即是將不同厚度及紋理的顏色紙,撕成紙條或簡單的圖案。

幼稚園老師王燕貞說,學生玩完撕紙遊戲之後,執筆好了,學寫字都沒有那麼困難。

「第一時間就是()他一定有力執筆,要不然,可能有些小朋友就會好手鬆,根本控制不到那支筆,那你叫他怎樣正確地執筆也沒有用的。」

小遊戲背後原來都有大學問。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李萍英表示,小朋友可以透過撕紙,提升手眼協調的能力。

「如果他撕一個較小的形狀的紙,譬如他要撕星形,那要轉方向。兩隻手指的配合程度,以及力度、專注,兩隻眼一定要很專注地做,是完全可以提升小朋友的手眼協調能力,其實他在最基本的動作已改善了,在他學習方面會幫助了很多。」

除了令小朋友較易學寫字,這類手部遊戲對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童都很有幫助。

戴雁容的兒子,手眼協調和肌肉發展都很差,三歲都未能拿穩匙羹,她選擇用搓麵粉這個方法去訓練兒子。

「我讓我的兒子搓銀針粉、包餃子,後來他很開心的說給婆婆聽,我們自己搓銀針粉,這就是真正地應用在生活上而不只是玩耍。」

經過兩年的訓練,想不到小朋友的雙手靈活了好多。「他可以自己扣紐,可以綁鞋帶,那當然需要些時間,以及他最害怕的拍波、接波,他都做得到。」

協康會職業治療師譚麗娟表示,這類遊戲可以刺激小朋友的觸覺。

「過程中,小朋友用手去摸索,去玩的時候就有很多觸覺經驗,一邊搓的時候,就刺激他用手指力。」

她建議家長多些將手部遊戲融入生活裡面,例如讓小朋友幫忙用衣夾夾襪,這樣有趣得來,又能提升小朋友雙手的靈活性。







**********************************************
1.玩出靈巧雙手的操作性玩具

◎什麼是操作性玩具—就是幫助學生手部小肌肉以及手眼協調發展的玩具。小肌肉在成長過程中比大肌肉發展晚,從剛出生時的抓握反射,到掌心能握住東西、腕部自由活動、靈活運用拇指、食指,一直到雙手萬能,這一連串精密的發展過程,是整個肢體發展中最晚的一部分,但對學生的生活適應來說,卻是最重要的一環。

操作性
玩具的功能—對智能不足學生來說,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需要藉由靈活的小肌肉及手眼協調來配合;:1)吃飯、穿衣、梳洗等生活技巧,以及(2)畫畫、捏麵人等培養興趣所需的技巧,和(3)接受學校教育所需的技巧,如:寫字、翻書等。操作性玩具可以幫助學生在遊戲中健全發展。
◎操作性玩具的內容­—從學生的發展來看,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操作性玩具,而各年齡層的學生操作的方式也不同。以下大致將操作性玩具分為六類:

1)綜合操作玩具

包括撥、轉、抓、握、按、壓等基本操作動作的玩具。從操作玩具的過程中,學生產生控制的能力與自信,也能漸漸學會精細動作以及掌握肢體的技巧。

2)敲打玩具

剛開始最好是選擇可以隨意敲打而沒有附件的。有此經驗之後,再給他有簡單附件的玩具,:簡易的「工作檯」或「敲珠檯」。「敲珠檯」經學生一敲,會有珠子或其他配件滾出來,撿起來後放到洞

口又可以再敲一次,多了「拿—放」這個動作,對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是一種新的挑戰。再熟練一點時,可以嘗試釘釘子、鎖螺絲等更複雜的工作檯。從敲打中,學生可以增加腕力、臂力及手指抓握力,更可從中學習到力量控制的技巧。

3)建構玩具

指一塊一塊可以讓學生堆疊、搭蓋、建構的玩具。如:布製、塑膠、木頭製的各種積木。從抓、拍、扔、抱以及堆疊積木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積木的重量、手感和形狀。而這些實際的經驗使得原本抽象的形容詞,如:輕、重、大、小等變得鮮活而有意義。

4)組合玩具

組合玩具與前面介紹的建構玩具都是能讓學生隨心所欲發揮創造力的玩具。建構玩具在技巧上須平衡、輕放以免堆疊得不好掉下來,而組合玩具則須手指用力才能互相嵌接、組合,:樂高、磁鐵積木等。學生玩組合玩具的技巧也是隨著經驗而逐漸發展的,如果發現學生只是日復一日做接長的動作,而不會做其他變化,不妨給學生一些示範、建議,或提供產品本身所附的參考圖樣,也可利用學生彼此間的相互模仿讓學生在彼此學習中邁入另一個階段。

5)穿線玩具

這種玩具對學生來說既好玩又富有挑戰性。剛開始可以準備粗一點的線,或洞大一點的珠子給學生自由穿串,讓手指「熱身」一番,有此經驗後再給他素面的洞洞板,讓他手拿棉線在板子上自由穿梭。接著可以提供有圖案且小洞洞比較多的穿線板;由於每張圖案都有固定的穿線順序和方式,學生可以在穿針引線中培養出更精細的手眼協調動作和控制肌肉的能力。

6)其他

例如:釣魚玩具、玩具織布機、訓練自助技巧(扣鈕釦、拉拉鍊、繫鞋帶等)的娃娃、套圈玩具、玩黏土用的橄麵棍以及模型等,都是能使學生雙手更靈巧的操作性玩具。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51300086

*****************************************
前言
學齡前是寶寶手眼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12歲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期,應注意觀察孩子,多和孩子一起活動、做遊戲、畫畫、看書等,好抓住孩子手眼協調發展的契機。

長大之後一樣也重視手眼協調訓練,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有頭腦及雙手。頭腦可以思考、記憶、分析、利用文字傳承各項知識,而雙手則可以探索、學習各項事物。藉由頭腦及雙手,可以讓人類學習更精深的知識、思考更多層面的內容。人類藉由大腦控制平衡感、藉由大腦及雙手控制手眼協調的能力,平衡感及手眼協調能力不佳的人,顯示其大腦及手部沒有經常練習,以致無法擁有良好的平衡感及手眼協調的能力。台灣父母凡事為孩子代勞的做法也間接成為孩子動作能力發展不佳的原因。一個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一定都是由父母為他代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連獨自生活的能力都沒有。

二、影響手眼協調的因素
由於手眼協調是一連串的整合過程,每個環節都可能影響手眼協調,因此,了解手眼協調的機制,就能了解影響手眼協調的因素有哪些。

手眼協調的機制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手功能、視知覺和兩者之間的整合過程。手乃知覺系統之執行工具,眼睛收集線索指導手做動作,期間搭配本體運動覺及觸覺之合作,週邊視覺系統-注意手是否與視覺注視同步(伸手),中樞視知覺系統-分析注意手的姿勢位置與物的關係(/操作/),眼與手在活動過程相輔相成合作提供即時回饋與線索以利活動進行。

運動覺來自於肌肉、關節及皮膚,是一種對於肢體動作及位置的感覺。小朋友在動作執行過程中根據運動覺回饋的訊息可以隨時糾正錯誤,而儲存運動覺回饋的訊息可以進一步改善接下來要執行的動作計劃。因此有運動覺缺失的孩童會有有手眼協調的困難,主要的原因在於其無法利用運動覺來發現動作的錯誤並改正,而進一步造成無法改善動作所需的動作計劃。

感覺統合之發展是依循著一定的發展順序,而且各種知覺功能之好壞會相互影響。通常出生﹝前﹞後即開始發展,至七、八歲時達到高峰。以下則是感覺統合對於兒童發展的影響:
第一層次的感覺統合包括(1)從皮膚來的接觸統合,形成初期的吸吮、吃、親子關係及觸覺之舒適感。(2)前庭感覺與本體感覺之統合形成眼球運動、姿勢、肌肉緊張度和重力安全感。
第二層次的感覺統合把觸覺、前庭感覺與本體感覺三種基本感覺予以統合形成身體形象的知覺、身體兩側之協調、動作計劃、活動量、注意立即情緒穩定。
第三層次的感覺統合整何了聽覺、視覺、前庭感覺、身體形象知覺、觸覺、前庭覺及本體覺,形成:手眼協調、視知覺、做事有目標、能使用工具:如湯匙、筆及日用品等。
第四層次的感覺統合,形成大腦之整體功能,像是組織能力、集中注意力、抽象思考及推理能力等。

三、感覺統合障礙的手眼協調
感覺統合障礙(SID)就是大腦無法以正常、有效率的來處理外界給予的訊息,導致表現或行為並不是那麼恰當。簡單地說,大致有以下情況:動作笨拙、協調差、活動量過大或不及、知覺辨識差、感覺接受反應不正常、學業表現差、自我形象差等。

感覺統合障礙對於兒童在手眼協調表現上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
過動:動作變化多,活動量大,不能相當地持久靜坐,上課東張希望。
(2)
粗動作及精細動作協調不好:書寫、繪畫等精細動作困難、體態笨拙、動作統整作用欠佳。
(3)
視覺:前景-背景(figure-ground)混淆,幾何圖形之模糊不清,字體比 劃或偏旁之錯置等皆為其跡象。
(4)
運動感覺及前庭感覺:協調作用,方向感,空間概念,平衡作用等之缺陷上,有行動不穩,左右難分,高低莫辨,輕重不明等。
(5)
注意力:容易煥散(easily distracted)等。這些都會影響手眼協調的。

四、治療介入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的則是臨床上職能治療常見的手法
1.
手眼協調訓練
[
丟沙包]

將小朋友安置在投擲板前適當的距離,把沙包放在小朋友伸手可得的地方,請小朋友一次拿一個沙包,瞄準投擲板的目標丟擲。要求張眼投擲一次 , 再閉眼投擲一次 並要兒童說明兩次有何差別。過程中時特提醒小朋友「專心注視目標」。

[
串珠珠]

依照個案的能力來選擇大小適合的珠珠和粗細適合的繩子。一開始先將繩子放在小朋友面前,珠珠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然後請小朋友一手拿繩頭,一手拿珠珠,一次一顆,在面前把繩子從珠珠的洞穿過去(眼睛要看),接著將穿過洞洞突出的繩子拉出,並把珠珠套到底,拿下一顆珠珠繼續。

其他像是插棒子、夾彈珠、投幣、釣魚、穿線洞洞板、彩色貼貼樂、垂直塔、彩色積木、藝術方塊、曲棍球、打棒球等,也都是訓練手眼協調的工具。

2.
紙筆訓練
[
手部連續細動作]

"1"連到"30"。圈起"數字"直線移動到下一個數字,搜尋數字時筆不能停止,必須持續繞數字直到確定下一個數字的位置。畫完130請兒童檢討"是否直線夠直?""有沒有漏畫哪個數字?"等。持續訓練到可"正確連接1~30"、熟練穩定的"視覺計畫與引導細動作"技巧。

[Haptic writing]

兒童描繪圖形的前導線條,自行依照規則畫完未完成的部分,開始時必須時常停下檢討其"正確性",等熟練後必須一氣呵成。

[X’s and O’s]

兒童依照規則畫線(例如:X-線在上,O-),但不得碰觸XO,錯誤點記為"線條碰觸XO的數目",小朋友反覆訓練後錯誤點應逐漸減少。

[
點與點連接]

鉛筆放在點1,眼睛搜尋點2,看清方向做好距離判斷,"一筆畫到點2"。治療師同時強調"眼睛可以告訴你如何畫"的觀念,讓小朋友體會"以眼引導手部細動作"的技巧。畫完應檢討哪裡要改善(過長、過短、歪斜、錯過..)

[
走迷宮]

使用迷宮圖(先用大的,後用小的),和一支鉛筆。首先讓小朋友坐姿端正,由起點畫到終點,不可中斷也不可碰觸邊緣。之後檢討缺點,讓兒童思考說明改善的方法。治療師可以紀錄"花費時間""錯誤數目"以便比較。

以上由 職能治療師 古佳金 撰寫
若有疑問歡迎留言, 我將盡快為您解答

五、參考文獻
Marjean T. K., & Jennifer M. S. (2003). Clinical Value of the Beery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Supplemental Tests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80(4), 312-315.

Sudsawad, P., Trombly, C. A., Henderson, A., & Tickle-Degnen, L. (2002). Testing the effect of kinesthetic training on handwriting performance in first-grad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6, 26–33.

Crawford J. D., Medendorp W. P. & Marotta J. J.
2004Spatial Transformations for Eye–Hand Coordination. JN 92:10-19

Donkelaar, P. V., Siu, K. C. & Walterschied, J.
2004Saccadic Output Is Influenced by Limb Kinetics During Eye–Hand Coordination.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Vol. 36, No. 3, 245–252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yvesguo/article/17939506






******************************************************************************
三歲: 玩手眼協調的遊戲








*******************************************************************************
手眼協調的日常生活遊戲活動()
發表者:
心路早療研發團隊
作者:郭恬妤 職能治療師
資料來源:PSN專刊第8/我要自己吃-嬰幼兒飲食技能的發展與促進
雙手握杯倒水
 讓孩子一手握小杯子,將水倒入另一杯中。此活動可以在平時孩子喝飲料時就讓孩子協助;也可以在浴池洗澡時,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練習;更可以練習將不同材質物品裝入杯子(如豆子、沙子或彈珠等),並在小桌子上擺放各種空的杯、碗代表不同的人物(如爸爸、媽媽、哥哥;或是小叮噹、皮卡丘、米老鼠……),以遊戲請客的方式要孩子倒給指定的對象(一人一杯)。如果孩子力氣夠大,也可以改用茶壺裝水練習倒水,來增加動作難度及手腕的穩定。
用湯匙舀取食物
 在吃飯情境中孩子可以自然地練習使用湯匙外,在平時也可以運用上述請客遊戲讓孩子練習;練習的重點在於教導孩子如何將湯匙運送及轉向正確位置,而不使湯匙裡的物體掉落(1)。除了單純把物體從這裡舀到那裡外,父母也可以運用你餵一口我餵一口的方式,讓孩子重複練習手口協調。
如果父母們想加入認知方面的學習,可以在遊戲中加入杯子大小、高矮分辨,或是不同顏色的指認等,隨機提升幼兒對物品的概念。
【備註】
在「雙手握杯倒水」及「用湯匙舀取食物」二項活動中,所倒入的碗或杯子的大小、運送的距離,以及裝載的物品是否容易灑出等因素,都會影響遊戲的難易,家長可依孩子的能力漸進增加困難度。









 ****************************************************************************
手眼協調遊戲









**************************************************************
手眼協調的日常生活遊戲活動(下)
發表者:
心路早療研發團隊
手眼協調的日常生活遊戲活動(下)
作者:郭恬妤  職能治療師
資料來源:PSN專刊第8/我要自己吃-嬰幼兒飲食技能的發展與促進
外送比賽
讓孩子手持湯匙將食物由桌子一端至另一端,可以由較大湯匙開始練習,再漸進至使用小湯匙;裝的物品可由較穩的米、豆子等開始,再引導至用湯匙運送流質或小球、彈珠等物品,來增加難度。像彈珠或球這類較不穩、易搖晃的物體,難度較高,在練習時,肩、肘、腕的穩定度很容易看得出來,可以在孩子能力較好時操作;此外,若孩子的能力更好時,在「外送」途中加入障礙物,如需跨越的物品或上下小階梯等,則可讓孩子學習如何同時兼顧手腳的動作。
夾夾樂
此活動為使用筷子前的能力準備。利用鐵夾夾取物品(小積木、揉成圓的黏土或是豆子、彈珠等),越是穩固不容易滑動的物品越容易進行;另外將鐵夾換成小鑷子則會增加困難度;也可以在鑷子兩邊用膠帶固定兩根筷子以練習用筷子夾物的動作,會比直接用兩根筷子練習來得容易許多。
搓湯圓
在搓湯圓遊戲中除了必須運用雙手互搓來練習雙手協調外,可以先將黏土搓揉成條桿狀,然後要孩子切切成一段一段的(可用生日蛋糕的塑膠刀),再揉搓成圓球狀。若是孩子切的動作仍不夠好,則先不要切太粗的長條;在揉搓湯圓過程中,可以教導孩子雙手旋轉式的揉搓,這是雙手協同動作高難度的練習。








*****************************************************************
按壓推撥弄幼兒雙手操作技能訓練遊戲概念篇
發表者:
心路早療研發團隊
按壓推撥弄幼兒雙手操作技能訓練遊戲概念篇
作者:郭恬伃
資料來源:PSN專刊1/幼兒雙手操作技能訓練遊戲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是否能夠從事工作、完成活動,均要靠雙手操作的技巧來達成。對兒童來說,雙手運用技巧關係著遊戲操作、握筆寫字,甚至與各項生活自理的技巧(如:用雙手端杯子喝水、打開門把、扭轉毛巾洗臉等)均有密切關係。對於較小的幼兒來說,他們透過雙手和周圍的環境產生互動,並藉著雙手接觸許多東西,包括自己的身體(像是用手抓著腳玩),及外界的物體等(如:幼兒會主動伸手拿取顏色亮有聲響的搖鈴,看著它並將搖鈴搖晃出聲音,或把它放入口中等),在我們看似簡單的活動中。其實包含了各種感官的知覺(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的接收,及各種概念的形成。相對的,一個無法用雙手去和外界接觸的孩子,由於缺少了來自外在環境的感覺訊息及操作概念,而減少了和這個世界互動的機會。
影響雙手操作技巧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本身生理上的肌肉張力、肌耐力等原因外,視覺的運用會影響手眼協調,感覺整合會影響兩側協調,認知會影響操作方式等,所以在評估幼兒精細動作發展時必須同時考慮這些因素。
  孩子精細動作發展,在雙手取物上,先是由「整個手掌」抓握發展至用「前三指」取物,再到精細的「前二指取物」;而動作的改變則由「反射性」動作(並不是由意識所控制的,只要是肢體在某些情況下就會有這樣的動作出現),發展而成「自主性」動作(例如:幼兒有意識地去拿取某樣吸引它的東西),最後發展成為「協調性的動作」(例如:能用雙手同時抱大球)。
資料來源http://baby.syinlu.org.tw/knowledge_detail.php?k=3&id=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