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提升孩子EQ可以怎麼做?

情緒失控會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使得孩子的能量不平衡,發生各種反常的行為,因此中醫學常言:「怒則傷肝、喜則傷心、憂則傷脾、悲則傷肺、恐則傷腎。」另一方面,反過來說倘若孩子身上有病,每一個內臟系統失常,也會引發一種過度的情緒,如肝病者易怒,心病者易笑,脾病者易憂,腎病者易恐。怎樣讓孩子們的身心靈都保持健康與平衡,是所有做父母的最大挑戰。

愛生氣的孩子
愛發脾氣的孩子,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沒吃飽、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充足的關心或愛、常被人訓斥、便祕、煩躁悶熱、衣服穿太多或不是他喜歡穿的、胃腸不和等等。但中醫學認為多是「氣逆」、「肝失常」,一股氣平不下來,久而久之甚至於變成躁鬱症、癲狂,脾氣一來,任何人都抓不住,誰碰到他誰就遭殃。

運動與按摩潑猴功:發洩與平衡脾氣。

練法:
父母與孩子學猴子或猩猩的樣子,又叫又跑。即身體微微下蹲,雙手上下揮舞,嘴巴像猴子猩猩一般地狂叫,一會搥胸頓足,一會跳上跳下。

功效:可引起一陣一陣地開懷大笑,迅速發洩與轉換情緒。唯一缺點是父母要有些體力,才能跟著寶貝跑跳一段時間,因為小朋友一玩瘋了,可是不會覺得累的,而且還會要求一直重覆的玩。


按摩法
經常按摩左右腳背「太衝穴」,正確位置在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往上的腳背凹陷處(當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即「太衝穴」(如右圖),能疏肝降逆,散掉壞脾氣。

方法:
以大拇指指壓半分鐘,連續按壓五次以上,或握空拳以拳頭下緣肌肉敲打數分鐘。或以指尖搓揉數分鐘。左右腳都做。

功效:
本穴為足厥陰肝經之俞穴和原穴,所謂肝藏血(儲存與更新血液),本穴為肝經原氣匯集之所,故能疏肝解鬱、舒筋活絡。

吃出好脾氣
綠色、酸的水果能深入肝區作用,因此宜多吃青葡萄、奇異果、青蘋果、情人果(青芒果)等就可疏肝解鬱消怒氣。假如孩子們還是不吃水果,父母可將水果打成果汁,加入一些蜂蜜,變成酸酸甜甜的滋味,這樣寶貝只要渴了就會想喝。此外,綠色蔬菜亦是調節肝氣的一個重要營養,多給孩子們食用,亦可幫助減少壞脾氣的發生。

瀉法
萬一,孩子一天到晚亂發脾氣,甚至於已經成了躁鬱症,最快的方法是「瀉法」。所謂「一肚子氣,無處宣洩」,一經拉肚子,大便管道暢通,濁氣排空,身體一軟,自然就會氣消了。

作法:可服用濃縮科學中藥粉劑「調胃承氣湯」,如二至十一歲每次服一‧五公克,兩歲以下每次○‧五公克,每日一至三次。惟為安全起見,可請教中醫師開適合的份量。調胃承氣湯是從漢朝就開始使用的處方,出自東漢醫聖張仲景的書「傷寒論」,其組成為大黃、芒硝、甘草,能通便軟堅、和胃泄熱,因為胃不和,肝易怒,容易氣逆與發脾氣,吃了它就順暢了。

笑法
「一笑解千愁」,因笑能使人體產生多種內分泌和元素,令人不由自主的歡愉起來。所以讓孩子多看喜劇片、可愛漫畫幽默好玩的卡通片,或以羽毛搔癢其腋下、腳心。或跟他玩裝鬼臉,講笑話給他們聽,不只增進親子關係,對孩子的EQ也有很大幫助。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中醫育兒智慧》)
文 / 吳建勳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2946&prev=2947&next=1768&l=f&fid=6





********************************************************************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我面前坐著一個令老師頭痛的大孩子,父母非常擔心他在學校的偏差行為,他卻事不關己似的把玩著桌上的物品。
 
    一場諮商下來,我發現學校要求他限時改進的問題行為,卻成為他跟父母談判的籌碼,他像個訓練有素的談判專家,跟父母談條件:如果他在一個星期裡都能遵守學校要求的行為規範,就可以得到哪些東西。更令我訝異的是,父母如釋重負,馬上答應他的要求。 
  一個星期的中規中矩,馬上就能換得一個市面上炙手可熱的商品,父母也得到一個星期短暫的寬心,表面上看來是雙贏,實質上卻是延續一場沒有終止的惡性循環。 
 深談下來,我發現他們這種親子間權力拉鋸戰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期,剛開始總是發源自愛到極點的「捨不得」,捨不得看孩子傷心淚流,捨不得讓他欲求不滿,捨不得看他捶胸頓足,捨不得讓他稍稍等候。孩子想要什麼,周遭寵愛他的家人就馬上滿足他的願望。 
  慢慢的,小小孩意識到自己才是操縱一家人運作的「一家之主」,只要有人敢不順從他的需求,他就大哭大鬧,撞牆,撞地,暫停呼吸,拉扯自己頭髮,衝向急駛的車陣,利用這些令人膽戰心驚、心疼不捨的行為,來使不肯乖乖聽話的大人馬上就範。現在孩子年歲大一點,更是有意無意製造出令人困擾的問題行為,作為他滿足欲望、操縱家人的手段。 
腦內的自我控制 
 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在於人類在出生時腦子還沒有發展成熟,尤其是用來思考、策畫、紓解情緒、自我控制的前額葉,完全處在尚未開工運作的階段。因此,關心孩子的父母、親友、老師有無限的機會,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培育孩子,利用滴水穿石的耐心,一點一滴建構起孩子腦內的思考網路。 
  當小嬰兒兩個月大時,情緒腦子裡主宰原始生存本能,負責貯存情感和無意識記憶的「杏仁體」,就悄悄向腦內的思考行政中心「前額葉」伸出觸鬚,開始一生冗長的建設工程。 
 當嬰兒約八個月大時,在腦磁波照影中,可以偵測到嬰兒的前額葉已開始發揮功能。因此,父母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嬰幼兒變得聰明好玩了,不僅懂得撒嬌,依賴生活中親密的家人,也知道防衛不認識的人,有了陌生人焦慮;同時開始理解你跟他說的話,釐清哪些是父母認同的行為,也開始發展自我控制遵循規範的能力。
  很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嬰兒期正是開始培育EQ、建構前額葉最好最簡易的起點,如果因為愛孩子而凡事順著他的要求,反而會讓孩子無法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朝終極目標邁進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個知名的實驗,研究四歲大的孩子是否能克制自己想馬上吃棉花糖的衝動。有些孩子為了二十分鐘後可以多得一個棉花糖,而願意耐心等候。二十年後追蹤研究發現,在四歲時禁不起誘惑馬上吃棉花糖的孩子,比起想辦法撐過二十分鐘等待時間的孩子,有比較高的輟學率,少年犯罪、吸毒、懷孕等狀況也比較多。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為長遠美好的目標,暫時擱置目前享樂的自我控制力。
  
  教養孩子沒有奇蹟,希望孩子長大之後變成怎樣的人,就要從小朝預定目標邁進。因此,請你拿出紙筆,靜心的思考,寫下當孩子二十五歲或三十歲時,你希望他具備哪些美好的特質,當你確立了這個終極目標,就要認真檢驗你的教養模式,思考你培育孩子的方法能否達到終極目標。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 家庭版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可以減少孩子鬧彆扭的遊戲
文/李永愛
以前在媽媽餵食的時候只負責開口吃的孩子,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令人感傷地自己拿起飯匙吃起了飯來。而且在媽媽想要幫孩子做些什麼的時候,還會用力打著媽媽的手,發著脾氣說「我自己來!」遇到唱歌的時候,孩子還會「我們之間一定要維持著不好的關係,不互相勾著小拇指,不訂下海誓山盟。」地自己胡亂竄改歌詞。這到底在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問題呢?

孩子到了可以走路、說話的滿兩歲之後,心理的變化也會開始慢慢產生。之前必須要百分百依賴媽媽的孩子,現在卻也開始毫不留情地頑強抵抗,好像是在告訴媽媽,自己自出生以來就是為了說「不要」「不做」而來到這世界似地行動。但是媽媽必須要記得的一件事情就是,孩子之所以會有這種反應,乃是因為想要訴說「媽媽,我現在已經可以一個人走,而且還會開口說話,我可是慢慢蛻變成為一個人的模樣了呢。」的自信感表現。

像這種孩子會自己努力去做的行為,我們就稱之為自律性。限制孩子在明定的界限之內盡情地玩耍固然很重要,但也不可以凡事都去限制他。如果在這段時期,不去了解孩子的成長欲望而嚴格地限制他,或是過度地保護,來剝奪孩子自己去嘗試的機會,那麼孩子的自律性就不能得到保障,反而會產生「我本來以為我做得來的,原來不是這樣啊。啊!好丟臉。」的羞恥心,以及「我就說嘛,我本來就什麼都做不好。」的自卑感。如果孩子持續產生這種感覺,那麼就會在孩子的心裡埋下禍根,進而引發很多的問題行為。其最具代表的症狀就是鬧彆扭,以及反抗的行為。

俗語說,鬧彆扭的行為,是從孩子與媽媽的湯匙搶奪戰開始。如果連吃飯這種最基本,而且又是生理上、欲望上的問題,媽媽也要過度限制或是予以處罰,那麼就會成為日後孩子愛鬧彆扭的根源。一般來說,孩子愛鬧彆扭以及反抗行為比較嚴重的家庭,通常都處於媽媽管教得非常嚴厲,而爸爸在教育方面是稍微退一步的狀況。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的養育態度,看看自己是不是因為管教太嚴,因而剝奪了孩子的自律性;還是因為管教得太寬鬆而且又過度保護,所以沒能培養孩子的自我調整能力。



了解愛鬧彆扭孩子的行為特徵
從聽到孩子口中「媽媽、爸爸」的第一句話而感覺好像擁有了全世界一般的喜悅,看到現在眼前的孩子口口聲聲說著「不要,我不想去做」來反抗的模樣,媽媽難免開始會對自己的角色失去信心。這種孩子會反抗的行為,大約會在兩歲學走路的時候開始出現。
  
一般來說,比較愛反抗的孩子常常會出現下面的行為。這種症狀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不尊重孩子自律性的媽媽嚴厲的訓育態度,以及絲毫不關心孩子成長的爸爸管教態度所致。所以父母親一定要仔細傾聽子女的欲求,而且還要擁有可以保障子女自律性的養育態度。

1. 藐視大人的要求與規則,而且也不遵照指示行動。
2. 常常使用「我才不」「我不要」的表現方式。
3. 喜歡故意去招惹別人。
4. 把自己的錯誤歸咎在別人身上。
5. 很容易被別人惹得不高興,而且會心煩。
6. 一定要父母親大發脾氣,才會靜下來。
7. 性子急,而且如果事情沒照自己的意思進展,就會跺腳或是氣得哭泣。
8. 常常發脾氣。
9. 不喜歡遵照學校的規則,或是老師的指示。
10. 很容易討厭別人,而且常常充滿了憤怒。
11. 會常常與父母或兄弟鬥嘴。
12. 非常固執,而且很容易鬧彆扭又愛發脾氣。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8&id=8699&back=http%3A%2F%2Fwww.babyou.com%2F








**********************************************************************
孩子的9種行為讓我糗弊了!
孩子以下的9項行為,常讓家長覺得超尷尬、想抓狂,家長該怎麼處理?專家來教你:
行為1:在公共場所不如意就尖叫、大哭,甚至躺地上哭鬧。
孩子看到喜愛的玩具就緊抱著不放,一步也不肯離開,就是非買不可,爸爸媽媽只要拒絕,孩子就尖叫、大
哭,甚至躺在地上怎麼也不起來,旁人幾十隻眼睛盯著看,好尷尬喔!到底要當場處罰?還是趕緊屈服就此
平息?
《家長該怎麼做?》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表示,面對動不動就哭鬧、「路倒」的孩子,家長記住不可在
眾人面前教訓他,尤其有些父母當下會用不好語言對待,例如:「你真的很欠揍!」反而因為傷了孩子自尊
,讓他更不服氣。

建議可以先把孩子帶離「案發現場」,例如:從玩具櫃帶離開到樓梯間,讓彼此情緒緩和下來,再回憶剛剛

發生的事,跟孩子說:「你違反我們講好的規定,必須接受處罰」,5歲以下小孩比較難記住這些規定,回家
後要再做補強,下次再發生時,就要提醒他。

行為2:在餐廳吃飯跑來跑去或摸東摸西。

很多家長帶小朋友到餐廳吃飯,常常吃的一肚子氣,孩子總是坐不住,吃沒幾口,坐不到半小時就開始跑來
跑去,下次只要帶小孩,絕對不考慮在餐廳用餐。

《家長該怎麼做?》

很多家長在家未能好好幫孩子建立好的用餐習慣,吃飯時間老追著孩子餵食,尤其阿公阿嬤帶孫子更常有這
種狀況,孩子覺得不管跑到那,只要張口就有東西送到嘴巴,所以不習慣坐在餐桌用餐。

針對跑來跑去不肯坐著吃飯的孩子,建議家長處理時先不動聲色,孩子不吃,時間到就不再餵,即使過一兩

個小時餓了也不給點心,一定要堅持,只要能導正孩子的壞習慣,就算讓他餓一兩餐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家
長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玩真的,這樣孩子會把跑來跑去不專心吃飯和餓肚子做連結,只要離開餐桌越遠,
就越容易挨餓。

還有一種情形是大人想坐久一點又怕孩子滿場跑,所以乾脆給孩子人手一台iPad,幾次之後,孩子會將吃飯

iPad做連結,原本規定吃完飯才能玩,往往演變成不給玩就不吃飯,反倒是孩子在教家長。

發生這種狀況,奉勸家長們絕對不要給孩子玩3C產品,真要讓孩子在餐桌上玩,寧可選擇孩子喜歡的小玩具(

如:積木),在吃到後半段有點吃不下時再給,否則在第一時間給,孩子會吃的更久。如果已經開始習慣非3C
產品不可,一時難禁止,可挑選有按鍵、聲音,但是沒有螢幕的玩具做取代,慢慢將不好的習慣戒掉。

行為3:遇到長輩不肯打招呼。

孩子明明在家很會講,出門遇到長輩卻像個啞巴似的,連基本的打招呼都不會,已經瞪大眼睛使盡臉色,依
舊像木頭般,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們都沒在教,實在是一肚子火,很想當場修理一頓。

《家長該怎麼做?》

爸爸媽媽碰到這種情形千萬不可當場動肝火,不打招呼有時是和情緒氣質有關,有些孩子在家很活潑,出了
門就變得內向,如果一直唸他為什麼不懂得打招呼,可能會越唸越失敗,建議可以先從自己做示範著手;或
是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會打招呼,這時候可以告訴會打招呼的孩子:「你會主動打招呼,真的好棒喔!」
回家送他一個小禮物,或答應下次帶他出去玩,這時候再告訴另一個孩子:「哥哥有禮物,你要不要也試試
看呢?」

家長千萬不可急著用強迫方式,更不能當場斥責:「怎麼這麼沒禮貌!」這樣反而讓內向的小孩更加退縮。

此外,有些孩子雖然不好意思打招呼,但看到人會點點頭或揮揮手,聰明的家長這時候應該代替孩子說:「
我叫小齊,你好」,下次孩子就會比較願意嘗試。

行為4:借來的玩具說什麼也不肯還。

孩子到別人家玩,借來的玩具怎麼說就是不歸還,實在讓家長感到很苦惱。

《家長該怎麼做?》

如果不同家庭的孩子聚在一起玩,在出門前或在別人家要開始玩之前,要先跟孩子預告:「這玩具是哥哥的
,最後要回到哥哥身上」,一定要等孩子答應後才准他玩,孩子有任何不清楚或不答應,就不能進行。

進行玩具行動前務必要預告是誰的玩具最後就要回到主人身上,告訴孩子不是自己喜歡就可以納為已有。還

不會區分你我他的小小孩,比較容易發生搶玩具的情形,大約2歲以後才有正確概念,這時就要好好教,將來
到幼稚園才會懂得與人分享。

行為5:在大人面前說些不該說的話

曾經有家長帶孩子搭電梯,遇到一位熟識的叔叔,小朋友突然對叔叔說:「你就是爸爸常說的很愛吹牛,講
話不老實的叔叔?」尷尬指數瞬間破表。

《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天真無邪,常會憑直覺說出不該說的話,這時候記得一定要當下教導,例如孩子對阿姨說「妳好胖喔!
」家長要糾正他:「你聽過爸爸媽媽在別人面前說別人胖嗎?沒有吧!」接著告訴他因為這是不好的話,以
後不可以在別人面前這麼說。此外,家長在孩子面前的所有的言行舉止,孩子都在聽、在學,所以必須很小
心,才不會發生孩子說出不該說的話,造成氣氛尷尬的糗事。

行為6:在大人面前說髒話、打其他小朋友。

孩子在外面打人或說髒話,爸爸媽媽會覺得超丟臉,怎麼做才能避免發生類似可怕的情形?

《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說髒話、打人一定要當面給予處罰,有些家長平時是會教,但並沒有嚴肅看待,只是淡淡的糾正孩子,
建議家長一定要嚴格管教,事情發生時要當下告訴孩子:「我已經說過不可以亂打人,因為你打人,人家會
覺得痛,所以你現在要去罰站」,當孩子身體的活動被剝奪,對他們來說是件嚴重的事,以後會將打人或說
髒話和自己不能自由活動做連結,就會牢牢記住,不容易再犯。

如果當下採取打的方式處罰,可能會有反效果,孩子會認為我打人,爸爸媽媽也會打我,以後很容易以暴制

暴,看別人犯錯就會路見不平而打人,把家規用在對待別人犯錯時。研究發現,3歲前被體罰過的孩子,在5
歲後打人的機會是未被體罰孩子的四倍。

因此,盡量不要用體罰方式解決,應該找出孩子最害怕的部分,例如小朋友很怕不能吃巧克力或不能出去玩

,或罰做家事,用他最怕的當做處罰項目,才能制止他再犯錯,千萬不要嘗試無效的處罰。

行為7:犯了錯怎麼叫都不肯說對不起。

孩子犯了錯總是不願意認錯,面對個性特別硬的孩子,該用什麼方式教導?
 

《家長該怎麼做?》
做錯事總是把頭轉一邊,死不認錯,這種情形容易發生在堅持度高的孩子身上,堅持不認錯或覺得自己沒錯
,或寧可被罰,此時家長要以柔克剛,絕不能硬碰硬。例如孩子打人,可以對他說:「媽媽是不是有說過不
能打人」,如果孩子說沒有,而且一直不想道歉,就先不要花時間在這上面繞而不斷強調你打人,這樣會教
不來。

建議家長轉移焦點再看孩子的反應,例如告訴孩子:「被你打的人因為很痛在哭,而你沒有道歉,所以下次

不想再找你玩,以後你會失去和他玩的機會」,讓他知道自己權利喪失,給他5分鐘想想要不要道歉,孩子態
度會變軟,當他道了歉,這時候要鼓勵他的行為,幾次後,類似行為會修正過來。

行為8:大人講話,孩子不停的插話。

只要和朋友講話,孩子就不停插話,怎麼都講不聽,該怎麼辦?

《家長該怎麼做?》

家長要了解衝動行為較高的小孩,長大較容易發展成過動兒,此外,無法等待的孩子,則是心中有話很難憋
住不馬上講,往往無法等一下再說。

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應該訓練他「等一下」,不能立刻滿足他的需求,否則孩子個性會更急。有一種孩子

可以在第一時間馬上教會,只要媽媽臉色比較嚴肅,告訴他:「我有沒有說過媽媽在和阿姨說話時不可以插
話,你有沒有禮貌呀?」眼睛看著孩子,讓他知道媽媽很生氣,下次就不容易再犯。

假如孩子很容易衝動,必須先定好家規,一旦發生插話時,直接給予處罰,讓他知道只要一插話,就會受罰

。也可以像幼稚園常用的方法,訓練孩子若要插話必須先舉手,媽媽才會回應,而即使孩子已經舉手,媽媽
不一定要馬上理會,要等媽媽把重要的話說完,否則可以讓孩子繼續舉手,藉此訓練孩子要有耐心等待。

有些媽媽態度太軟,只會一直說「等一下」,這樣效果就差了,一定要先暫停,讓孩子知道媽媽很生氣,以

嚴肅態度解決。

行為9.只要一說他就頂嘴,甚至會打媽媽。

也有孩子只要爸媽一說他,就立刻頂嘴,甚至會打媽媽,這種令人頭痛的問題有什麼辦法能解決?

《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頂嘴要先分析原因,有些父母聽不進孩子的話,孩子會更愛頂嘴,頂嘴多半是被訓練出來的,通常這樣
的孩子,父母多有不錯的口才。

家長在處理時建議先聽聽孩子說的是否有道理,如果有,家長卻沒有處理,以後會更難解決。此外,孩子可

能把錯的誤認為是對的,父母則要好好引導,例如孩子在動物園把驢子當成馬,家長問「是嗎?」,孩子會
堅決的說「明明就是」,而且不停頂嘴,或許是孩子所看的百科書中畫的圖不夠明確造成,父母要先釐清原
因。

頂嘴一定要有對象,孩子頂嘴時,家長可以離開現場,讓他沒有頂嘴的對象,不要跟孩子一來一往,以免越

來越厲害,時間一久,孩子知道媽媽不喜歡頂嘴的小孩,也會明顯改善。

至於孩子會打媽媽,比較常發生在2歲半以下的幼兒,因為要跟媽媽示好或表達不滿,所以用打的方式。媽媽

要引導孩子用「不要、不喜歡」等語言來表達,等到2歲半以後,媽媽要告訴他:「你已經會用講的,如果再
用打媽媽的方式,就要被處罰」,媽媽要嚴格執行,不能放任,或認為輕輕打幾下沒關係,只要用打的都不行。

我真的把孩子寵壞了嗎?

孩子做出不該做或說出不該說的話,很可能引來他人的異樣眼光,甚至會說:「你把小孩寵壞了!」面對外
人質疑,父母心中會很難過,也開始自問是否對小孩過度溺愛,建議可以從三個部分做思考及判斷:1.帶養
孩子過程是否有求必應?2.孩子無理取鬧時,只是輕輕處罰或甚至不罰?3.在外人面前犯錯,是否不做任何
處理及教導?如果有這些情況,家長真的要好好自我檢討。

教養孩子的方式很多,如果有在教,只是覺得教不動,應該換個方式,或參考朋友的教養方法,很多時候其

實是因為教的方法不夠多,才會造成種種問題。

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有不當的表現,最忌諱的就是家長本身當場抓狂,用不好言語大聲斥

責,甚至出手痛打,如果家長本身EQ不夠好,只要別人比較刺激的一句話,更會失控做出不適當的管教,結
果將會更糟,所以當下父母要穩住情緒,最重要是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不要只一味在乎他人的眼光。
王宏哲
現任: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 執行長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博士班(研究進修經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職能治療師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四級主治職能治療師
臺大、長庚、輔大職治系生理小兒臨床指導教師
力康復健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顧問
著作:《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

引用聯合報-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1&f_ART_ID=428594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53






*********************************************************************


孩子鬧情緒時,父母也難免會有情緒,此時該怎麼做? 
周玉筍(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經營發展部主任)
Q:我那三歲半的孩子,無論去公園或麥當勞,總是不肯回家。 我不願強迫他,但最後還是得使出殺手?──「你不走、我走了」 或「再不走,不要你了」……看著孩子哭哭啼啼的跟在後面, 覺得這樣做似乎不對,但又不能讓孩子予取予求,我該怎麼做?
A
:您提的這個問題,的確讓父母很傷腦筋,該如何處理呢? 一、先處理自己,再處理孩子──就不會用情緒控制孩子!   用情緒控制孩子,確實是不好的管教模式,因為, 孩子也學到用情緒掌控我們或得到想要的。只是孩子鬧情緒, 自己也難免有情緒。所以不妨先處理自己失望、挫折等情緒。首先, 切勿在這時批判自己是個失敗、無能的母親,或是現在管不住, 長大還得了……,其次,也不批判孩子又來了或怎麼那麼「魯」( 台語固執之意)…… 而知道這是孩子學習與人互動或遵守約定的過程。 這樣您就不會將傷心與焦慮都宣洩在孩子身上, 而孩子也不會在您發脾氣時才聽話。 二、尊重與了解孩子的發展──就不會陷入無助的情緒中!   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說人類有八個發展任務,「自主」 是其中的一項,發展期約在一歲半至三歲。若您了解這個因素, 就不易陷入自己失敗或孩子不聽話的迷失中。然而, 如何發展自主呢?艾瑞克森建議:給孩子安全的範圍自由探索, 並經歷後果。這是父母常面對的管教挑戰, 學習溝通並讓孩子自我負責,將奠定日後親子互動的基礎。 三、 運用「同理與選擇」──讓孩子自我負責,並在「限制」 中學習尊重他人!   依據艾瑞克森的建議,您不妨參照下列的處理過程:   1.在「同理」中,讓孩子感受您的了解及反映他的需要: 試想孩子為什麼不想走,大概是想多玩一會。因此, 我們可以先同理孩子:「很好玩,想多玩一會,對嗎?」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需要。   2.在「限制」中,讓孩子理解現實的環境或他人的需要:接著, 您若希望孩子遵守約定,則需要告知他:「但我們約定的時間到了, 我們要離開了」。   3.在「選擇」中,讓孩子建構遵守約定的能力與學習負責:再則, 您可以提供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並讓他選擇,例如:「 你可以選擇再玩五分鐘或一分鐘」或「你選擇自己走或我抱你」…… 。您會發現,堅持界限不是為了控制孩子, 而是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且在「選擇」中, 完成孩子對自主的需要及發展。   最後,一定要「增強」孩子的正向行為。 當孩子離開心愛的遊戲現場時,您可以說:你是一個「說到做到」 的好孩子,以及我欣賞你可以控制自己……等(配合您的教育重點) 。在您的「鼓勵」中,孩子不僅經歷遵守承諾的成功經驗、 強化自我的能力,更是建構良好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正向模式。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於大腦與情緒的關係,仍有許多謎題待解,但根據目前的許多研究都發現,教養方式會影響情緒的反應,促使腦部傳輸路徑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表現。也因此,EQ可以透過練習提升改善,比IQ更具可塑性。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指出,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腦部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提供了父母教養的參考:EQ並非天生不變的,而且父母對孩子EQ的影響力,遠大於父母對孩子IQ的影響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情緒特質,有助父母EQ教養─


出生~6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所有原始情緒出現,正面情緒的表達受到鼓勵而變得更為常見。
‧會藉著吸吮或轉離等方式調整負面情緒。


情緒理解能力
‧能分辨快樂、生氣及哀傷的面部表情。


7~12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像生氣、害怕及哀傷的原始情緒變得更為明顯。
‧情緒的自我調整進步了,嬰兒會晃動身子、咬東西或轉離不愉快的刺激。


情緒理解能力
‧辨識他人原始情緒的能力進步了,社會推論出現。


◆給父母的建議
出生到一歲,孩子的原始情緒出來時,非常需要回應。哭鬧時,應該去哄哄他,要讓他情緒穩定,很重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需要溫暖呵護、被愛的感覺,不是只有物質的滿足。小時候的依附經驗,會帶到成人的兩性關係,那是最原始、純真的經驗。孩子的需求,父母應敏銳而儘速地給予回應。


1~3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衍生(自覺情緒)出現。情緒調整能力進步了,學步兒會將自己的注意力移開令他們沮喪的刺激,或試圖去控制它們。


情緒理解能力
‧學步兒開始討論及表現情緒。
‧開始表現出同理心。


◆給父母的建議
‧一歲半以後,孩子開始會用大哭大鬧,滿足需求,這時父母就要對孩子有足夠的敏感度,常把孩子抱在身邊問他:「什麼事讓你難過?」需要跟孩子互動,才能了解他的感覺。並逐漸去教導孩子生氣難過等情緒表達該如何處理。


‧從兩歲開始就應該慢慢引導他,怎麼察覺自己的情緒,怎麼適度的表達。告訴他有哪些規則應該去遵守。接著,就要逐漸教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牛奶打翻了!不是去罵他,或幫他處理,可以問問他:「怎麼辦?」讓他學著解決問題。


3~6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調整情緒的策略出現並更精緻化。會懂得隱藏某些情緒,對簡單表達規則的服從。


情緒理解能力
‧了解引發情緒的外在原因與結果的能力進步。
‧同理的反應更為常見。


6~12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服從表達規則的能力進步了。
‧自我調整策略(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強化情緒)變得更多樣且更複雜。


情緒理解能力
‧可以整合外在及內在的線索以了解他人的情緒。
‧同理的反應更強。了解人對相同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了解別人可能會有複合的情緒(例如:既期待有怕受傷害)。


資料來源:《發展心理學》(學富文化出版 原著:David R. Shaffer 總校閱:蘇建文)、實踐大學鄧蔭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