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動動腦,從玩樂中學習


動動腦,從玩樂中學習
媽咪寶貝 1月號 NO.163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
模特兒/帥氣弟弟小維&漂亮媽咪玉娟
妝髮/蔡琇惠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從懷中強褓的小嬰孩,再到學會坐、爬、站、走,孩子令人欣喜的成長軌跡,倚靠的正是腦部和肢體協調運作。3歲以前是孩子腦神經發育的黃金期,想幫助孩子更有效率的學習,透過玩樂是個很不錯的方法,家長陪孩子一起動動腦,學習也可以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腦部發育+肢體協調
才剛滿7個月大的荳荳,已經能夠自己坐得很穩。最近媽媽新發現,荳荳似乎開始有學爬的趨勢,有時翹著小屁股在地上扭呀扭的,模樣真是可愛極了!但這也不免讓媽媽有些擔心,以前的人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像荳荳這樣發育領先其他孩子,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寶貝03歲身心發展
「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對嬰幼兒來說,腦部發育也和語言、肢體等能力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當我們談到03歲的嬰幼兒身心發展歷程,主要會同時從「腦部和心智發育」以及「肢體發展」這兩大面向來看。


01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這個階段孩子正在發展「單獨的感官」,當寶寶出生後,腦部各區域的神經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刺激,運作也愈來愈活躍,無論是眼睛看、耳朵聽、嘴巴嚐、鼻子聞,收到訊息後會傳回大腦,再開始進行神經連結的工作。

雖然此時大腦尚未發揮良好的協調性,但照顧者倘若從小給予孩子各式的刺激,能夠幫助孩子的左右半腦順利連結,在還未學會說話前,最明顯的進步會表現在愈來愈多的肢體動作上,到67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開始會發出「ㄅㄚ」、「ㄇㄚ」的語音,偶爾也會冒出一些單音節的字彙。


肢體發展
1歲以下的孩子,在肢體發展上最顯著的進步是擁有「轉位」能力,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說明,寶寶從4個月大脖子開始變得硬挺,之後漸漸可以抬頭張望,接下來7個月大學會坐、8個月大很愛爬,寶寶從只能躺著逐漸進步到能在平面上位移,也發展出愈來愈多肢體動作。

然而「七坐八爬」一直是家長特別關注的焦點,有時我們也會耳聞跳過爬行直接學站的例子,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外在刺激很重要,即便孩子已經懂得站立,仍限制他要繼續爬行,反而會讓自然的發育進程變得遲緩。

張旭鎧老師提醒:「爬行是平面位移活動,肢體的確能得到許多刺激,但站立是三度空間,不同高度會帶來更寬闊的視野,獲取的刺激是截然不同的全新體驗。與其刻意限制孩子,家長倒不如放寬心,順應他自然的發展步調。」

嬰兒床邊的黑白圖卡
近來有許多新手爸媽,聽聞在嬰兒床邊貼黑白圖卡對寶寶發育有幫助,便紛紛仿效這個作法。對此,張旭鎧老師說明:「剛出生時,人類的視覺神經細胞尚未發育完全,卻可以從明暗對比強烈的圖像得到刺激,所以黑白圖卡的確有其效用。但寶寶滿月後,視神經已經能接收顏色,就可以改用懸吊式的音樂鈴,藉由色彩和聲音促進神經細胞發育。」


1至2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開始發展溝通的重要關鍵「語言能力」,約1歲半能有意義的喊出「爸爸」、「媽媽」,甚至會說少數名詞「車車」、「球球」等。

張旭鎧老師提及臨床上常觀察到的現象──不少孩子有語言發展愈來愈慢的趨勢,進一步了解會發現,現代人孩子生的少所以格外呵護,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一個小動作大人就能猜出他的想法,不常表達因而造成語言發展緩慢。

對此,張旭鎧老師建議家長提供孩子更多練習機會,當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要立刻猜測他的需求,讓他自己練習如何用語言表達心中想法,累積了成功的經驗,孩子會明白開口說話的表達效率更高。


肢體發展
寶寶已經開始學習走路,全身協調性比1歲前進步許多,大肢體能力發展已經從「轉位」進步到「移位」,此階段首要的協調重點是雙腳,從走得穩到開始小跑步、雙腳跳躍,也有比以前更佳的平衡能力,家長更應著重提供孩子充足的探索空間、更多接觸不同環境刺激的機會。

雖然兒童健康手冊上註明各年齡的發展量表,讓家長了解孩子何時會發展哪些身心能力,但有時家長卻誤以為「時候到了能力就自然會出現」,真正的事實卻不然,每個發展階段都是連續而動態的,孩子需要從小擁有練習的機會,肢體協調性才會有更好的呈現。


23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學者們認為:「3歲定終生。」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此時是另一個神經連結加強期,也可說是神經發展的黃金期,腦部神經元正大量且密切的溝通連結,充分刺激會讓腦神經網絡更加繁茂,並非指3歲就能夠看出孩子未來的成就。

在語言表達上,23歲的孩子喜歡節奏明快、歌詞簡短易懂的歌曲,有時也會跟著哼唱幾句。孩子的敘述方式就像解讀圖卡,可以片段說出簡單的短句,但串聯的組織能力仍在建構。能理解生活中多數的情境,開始學習發問、會使用否定句拒絕、有簡單的因果概念,比方說:「因為糖果掉到地上好髒,所以不能吃了!」。


肢體發展
孩子在23歲時,肢體發展進步到精細動作,手指的操控與協調有明顯的進步,對體積小的物品能抓握得更穩。

張旭鎧老師表示,此時家長可利用「騎三輪車」觀察大動作發展,因為孩子腿部伸直的肌肉張力較強,剛開始會學著踢腿讓車向後退,接下來會發現,曲膝踩小碎步能讓車子前進,最後才踩上踏板,由大人從後面推車讓孩子感受踏板帶動雙腳的律動,多練習幾次就能學會騎三輪車。

也因為此一階段的孩子是精力旺盛的好奇寶寶,家長要主動營造讓孩子學習的動機,閒暇時常到公園、餐廳、書店、展覽等體驗不同的情境刺激,孩子也從中會發現學習的樂趣。


34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大腦進入認知強化期,懂得創作不一樣的語彙,腦部在接收學習刺激之餘能同時整合,懂得將短句連結成長句,口語表達完整度增加、說話流暢度增進,還能理解複雜的指令句。

除此,孩子對生活周遭的大小事都覺得有趣,喜歡主動描述經驗,能理解形狀、數字、數量、早晚等抽象概念,對每件事都展現十足的好奇心,總有接二連三的疑惑要爸媽解答。


肢體發展
此時發展重點在於手部精細動作的操作,應提供孩子玩具車、積木等可組裝的玩具,一來有助練習精細動作,再者,自由組裝讓創意有更多發揮空間。

即便孩子對玩具的使用方式超乎常理,只要沒有安全顧慮不妨順著他的想法,就連畫畫也一樣,誰說香蕉一定是黃色、蘋果一定是紅色呢?

其實從小在各方面擁有許多空間發揮創造力的孩子,進入小學後,無論從美術作品、科學展覽等方面來看創意發揮,都會比一般人有更好的表現,偶爾陪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很不賴呢!


用點心 學習更快樂
人的一生中,會被工作、休閒娛樂、自我照顧這三大要素佔據。壯年者會將多數時間分配給工作,而小寶寶還不需要工作,大人又會把他的生活起居照料好,所以對孩子來說,認真玩樂是每天最重要也最快樂的事。既然如此,該怎麼玩樂又不失教育意義,最好還能同時建立親子關係,是每位家長都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掌握各階段玩樂訣竅
你家的寶寶喜歡和別人互動嗎?每次到公園,孩子是否總是蹲在角落獨自玩耍呢?身為爸媽,一定要了解各階段孩子的發展歷程和玩樂重點,才能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幫助他玩得更開心。


1歲前》無目的玩樂
從腦部的發展過程來看,1歲前大腦內各領域仍獨自發展,在還沒有協調整合的狀態下,孩子無法與別人保持密切良好的互動。舉例來說,接球必須先使用視覺能力判讀球的距離,再決定何時伸手接球,1歲前的孩子還無法辦到良好的視動協調,所以總是無目的獨自玩耍。張旭鎧老師建議,此一階段爸爸媽媽可以化身成孩子的大玩具,不管是扮鬼臉、拿浴巾玩躲貓貓,簡簡單單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2歲前》粗動作發展
從社會化的面向來看,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因為害怕落單喜歡跟著別人的腳步,卻還不太懂該如何和照顧者以外不熟悉的人互動。孩子從爬行進階到會走路,眼睛開始接收不同高度的視野,對所有事物也分外好奇。這階段的孩子需要練習大肌肉的運作,家長可以提供海灘球、跳跳馬等玩具,協助孩子練習肢體協調性。


陪孩子探索十萬個為什麼
「爸爸,為什麼鞋子是兩隻不是一隻?」、「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這麼長?」……每個孩子都會度過這段「十萬個為什麼」的日子,孩子發問的當下,家長不用立刻給答案,而是要引導孩子思考,合力挖掘出真正的解答。

如果爸媽常對孩子的「為什麼」顯露不耐煩的態度,可能會發生下列兩種後果:第一,個性積極的孩子會轉而自己尋求答案;第二,個性退縮的孩子會因為求助過程受挫而不敢再發問。爸媽的無心拒絕,很可能使孩子產生學習動機下降的影響。


3歲前》細動作發展
已經能投入喜愛的活動中,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手部的精細動作,可以選擇黏土、積木、串珠珠、拼圖等玩具讓孩子嘗試。不過,23歲的孩子還不太懂得分享,會覺得眼前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可以逐漸導入分享的觀念,但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跟別人分享。


4歲前》豐富生活的經驗
孩子已經很會說話了,大動作和精細動作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願意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看出孩子的興趣取向。建議家長要多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比方說今天到公園玩,孩子隨手抓了一把沙說是炒飯,這正是創造力展現的一面,回家後媽媽就可以做一盤炒飯讓孩子吃,告訴孩子裡面加了哪些美味的配料,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大小元素,都可以成為豐富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原料。


適齡加入輔助道具
既然要從玩樂中學習,適時增添一些輔助的道具,通常對學習的效果有加乘的作用。但這裡所指的學習道具,並不意謂要買最新、最好的教材,而是要依據孩子當下的年齡調整遊戲方法。

以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的積木為例,使用方法從散亂、直線、平面再到立體排列組合,依孩子正值的年齡階段會發展出不一樣的玩法,家長不用刻意時常更新玩具,雖然適齡的玩具最符合孩子當時的發展需求,但家長陪孩子挖掘不一樣的新玩法,一樣可以達到適齡的效果。

許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對嶄新的玩具通常能維持12天的好奇,幾天後卻好像失去興趣,又跑回去玩最熟悉的舊玩具,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學習,家長只要每天帶孩子摸一摸新玩具,同時間腦部也會演練著新玩具的玩法,過一段時間孩子重燃對新玩具的興趣了。


玩樂中學習效果加倍
有的家長拿著字卡要求孩子練習辨識數字,但對於孩子而言,他無法理解為什麼這個圖案是「1」,另一張卻又叫「2」,因此,我們應該在玩樂的過程中帶入學習觀念,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學會。

張旭鎧老師建議,家長可以找幾個籃子,上頭貼了大大的數字123……,再讓孩子玩丟球遊戲,投中了就鼓勵:「好棒喔!你丟中了1號!」下次孩子再接觸數字,就會回憶起:「這個上次玩丟球的時候有看過!」有了開心的經驗,能提高孩子對數字的接受度、拋開恐懼的心情,孩子更願意進一步認識數字,而且會覺得學習好好玩,之後也更愛上學習。



張旭鎧
現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練、社團法人臺灣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秘書長
學歷: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北市立和平醫院職能治療師、臺北市私立復興小學專注力講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41月號。http://www.mababy.com/










*********************************************************************
讓孩子盡情在有意義的玩樂中成長吧!
2012-03

Web only
作者: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幸佳慧
你們或許很難相信,瑞典因為有了林格倫這樣的作家,整個國家把「玩」當成孩子成長與學習最重要的事情。我想,任何孩子——任何還沒被一堆擔心東擔心西的成人嚇壞的孩子——聽到這個一定很想移民到瑞典吧?!
你們或許很難相信,瑞典因為有了林格倫這樣的作家,整個國家把「玩」當成孩子成長與學習最重要的事情。我想,任何孩子——任何還沒被一堆擔心東擔心西的成人嚇壞的孩子——聽到這個一定很想移民到瑞典吧?!別說孩子了,一直到現在,我都很想旅居瑞典去深度體驗這樣的教養文化與生活觀,因為在我讀過林格倫的作品並到過瑞典這個國度後,我知道我的人生著實少了這塊,並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我跟出版社努力想要從推廣林格倫的作品做起,試著減少還在我們社會發生的遺憾。
林格倫一共寫了兩本【淘氣瑪蒂】的書,時間環繞在瑪蒂上國小一年級的一年期間。這個年紀的孩子有個特別的意涵:這個時間是他們從備受照料的家庭生活,要走上社會體制化生活的第一步路。林格倫曾說瑪蒂這個小女生的角色設定,是源自她小時候最好的玩伴。不過,因為瑪蒂外向又淘氣、「動腦筋的速度像小豬眨眼一樣快」與喜好打抱不平的個性,讓人直覺認為林格倫是在寫她自己。我倒是相信,故事裡面很多的創意、遊戲,以及瑪蒂善良清澈的心思,的確是來自林格倫自身的體驗與特質。
怎麼說呢?
林格倫自己是一個在農莊裡無憂無慮快樂玩樂中長大的孩子,她說過「在一定的安全與道德規範內,對孩子發展身心靈與想像力最好的法門,不外是讓他們自由自在的玩樂」。因此,在自由自在歡樂的表層下面,林格倫早已鋪好一層敦厚正義的社會價值觀,牢牢的支撐在那裡了。儘管瑪蒂是個成天找樂子、受盡呵護的幸運兒,但是透過這個角色跟她的家庭結構,林格倫也以同等份量的力道,在傳達她個人對於兒童與社會的種種哲學與價值觀。
一個孩子,從無拘無束的生活進入處處規範的學校生活,當然會產生不適應,於是一開始她「扯謊」——創造出一個理查的虛構角色——來幫自己在學校的狀況脫罪,但她這種「編故事」的功夫,其實是在處理孩子與成人之間的張力與她自己要被制度化的各種壓力。看待瑪蒂或皮皮(林格倫另一個受歡迎的角色)這類角色的塑形,不該在於她們編故事/說謊的行徑,而是透過她們看到作者如何論述兒童這些行為背後的結構因素。讀者應該看到的,是瑪蒂在被學校體制化的過程中,如何展現她不輕易服從簡要或媚俗的法則,這才是這些角色在歐洲倍受歡迎與肯定的原因所在。況且,仔細聽那些孩子「編故事」的內容,其實也是作者在歌頌兒童創造力的另一種表現。
所以,瑪蒂雖然常跟另一位個性卻強勢的同學米亞打架,卻也是班上唯一跟來自弱勢家庭的米亞成為好朋友的人;她也常為那些窮人的孤苦無依而愁苦哭泣;她更是會將搭乘飛機的珍貴機會讓給沒有童年而提早擔當家計的亞柏,因為亞柏一直夢想成為飛行員;她也會把自己意外獲得的大部分彩卷獎金拿去跟醫生贖回尼爾森伯母死後的屍體,還把剩下的獎金再平分給家裡的傭人愛瑪。也就是說,林格倫透過這些小角色,除了盡力傳達一個健康快樂童年該有的元素外,也在鞭笞成人社會的毛病,例如在尼爾森伯父、市長夫人、學校主任等人的失職怠惰、獨享特權、市儈虛偽等問題,林格倫就透過瑪蒂這個野丫頭,建構了她追求公平正義、不獨尊富貴權勢的社會價值觀。
以上這些故事情節裡的角色特質、對比衝突、寓意意涵都是很值得教養者提出來跟享受閱讀樂趣之後的孩子們討論的。雖說不少兒童文學作家寫故事,也是為了這個目的,但是能做到像林格倫這麼極致,讓孩子玩得極富創意、暢快瘋狂卻又有所分寸,諷刺成人社會如此犀利卻又充滿幽默感和同理心的作家,在這世界上,到目前為止,我還真的讀不到第二個。








*********************************************************************
玩樂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在拿到新玩具時,您的小小孩也許只關心手上的東西該怎麼玩,但在他們大一點時,就會開始試著用言語形容他們的喜好。當小孩大到會和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他們的用詞就會變得更精準複雜,以利同伴之間的溝通、協調、甚至談判。
以下是幾個玩樂與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
出生至一歲:
一歲以下的小baby在拿到玩具時會專注於用手玩弄或放入口中。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學習到動作的因果關係(如將玩具丟出後就會從手上消失)及物體的存在感(如不在手中的玩具並沒有不見,只是掉到地上了。)這時期的小孩會開始發出一些疊字的聲音,但不算有真正的語言。 
一歲至兩歲:
這是玩樂激發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您的小孩開始會借助玩具表演出熟悉的動作並利用單字形容他們的行為,例如拿起玩具杯喝水並說「喝!」接下來更會進步到能以兩個以上的字彙玩角色扮演,假裝自己是小媽媽邊餵洋娃娃喝水邊說「寶寶喝!        
兩歲至三歲:
這時期的小孩喜歡和同伴在一起,但是仔細觀察,他們是各玩各的。小朋友開始會假裝進行一些較不常發生的活動,例如出遠門旅行。這些活動會引發出小朋友自問自答許多問題,像是為什麼要出門,什麼時候要走,去哪裡...等等。 
三歲至四歲:
孩子的語言發展在這段時期會因為玩樂而突飛猛進。三到四歲的小孩開始真的會和其他人一起玩了。為了要能在遊戲時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讓同伴接受,小朋友會努力學習並使用各種字彙,尤其是形容詞。 
四歲至五歲:
這階段孩子的字彙及表達能力仍會在遊戲、玩樂中持續發展。小朋友可以清楚的講出事情的先後次序並可將複雜的句子用連接詞串連起來。這將成為在與同伴溝通協調時的極佳利器。 
對小孩來說玩樂只是一件有趣的事。但在無形中他們會學到許多重要的事情。家長可以多多鼓勵他們探索新的玩具或想出舊玩具的新玩法,這對小朋友的想像力和語言發展能力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本文參考ebeanstalk Talk Newsletter)
資料來源http://gokids.pixnet.net/blog/post/53328068-%E7%8E%A9%E6%A8%82%E5%B0%8D%E5%AD%A9%E5%AD%90%E7%9A%84%E9%87%8D%E8%A6%81...%E8%AA%9E%E8%A8%80%E7%99%BC%E5%B1%95%E7%AF%87










*********************************************************************
动脑游戏激发潜能 儿童玩乐中长智慧
如何有效运用左右脑的能力开发潜能,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许多父母为了让子女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通顺无阻,自小就开始积极培育子女的学习能力,当中也包括了儿童脑力开发。
进行脑力开发课程,除了可融合记忆、图像、实务教学,更可让自我能力达致有效的提升。
不过,对于要进行儿童脑力开发,过于沉重乏味的书本知识,或许得不到启发,反而会形成一种抗拒读物的压力。
娱乐方式启发作业
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育,只会让儿童的脑力受到压力而无法充分地自我展现或突破。父母若要启发子女的脑力,或许必须以最简单的娱乐方式,来进行启发作业。
不难发现,很多富有教育性质的课外读物已在儿童世界里缺少支持者。那些被大人视为无法启发幼儿,没有学习利益的玩具,往往就能在开发儿童脑力上,给予很大的教育性质。
例如绘本、积木、乐高、拼图、火车拼贴、家家酒、芭比娃娃、跳飞机棋、百万富翁、弹玻璃珠、保龄球组合、切切乐、串串珠等等,都是扮演着启发儿童脑力的功臣之一。
它们可以培养幼儿有意识的专注力和专注力转移能力,同时,也可让幼儿有敏锐的观察力及视觉辨识能力,让他们有着学习的基础。
幼儿的想像力是天马行空的,在他们的脑海世界里,任何组合都可能成功。就像是积木般,没人可以猜测幼儿下一秒中砌出来的成品长成什么样子。
谁规定积木、乐高只可以砌成一个形态的?没有。单纯思考的幼儿,他们的创造力,是胜于大人的。他们对事物的联想力,是无人能知的。他们勇于尝试,接受失败的坚持力,是比任何人都强的。
售卖儿童脑力开发教材的陈氏表示,其实市面上很多娱乐用品对幼儿或儿童来说,都起着脑力开发的作用。千万别以为只是娱乐、玩闹对儿童起不了任何有意义的教育作用。
在儿童用心去玩闹的同时,或许他们的心理,已逐渐地在进行另类吸收,无论是脑力或是体力,都有一定的潜在式教育被吸收中。犹如家家酒一样,当儿童们在玩家家酒的同时,他们已经懂得角色扮演的运转,懂得爸爸的角色或是妈妈的角色为何。
绘本教材启发心智
另外,目前十分受落的绘本,也是教育儿童、启发儿童脑部潜能的教材之一。它是儿童形态对世界认知的第一步,也是教育和培养人格特质及脑力开发的教材。
绘本,早期被称之为图画书,就是内有图画、主题简单、情节内容简短的故事书。它主要是针对幼儿、儿童智能学习的出版品。多以适合幼儿、儿童阅读的内容为取向。除了能教育和启发儿童心智成长,书中的图画和文字都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力。
陈氏说,现代父母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未来前途,从小就开始培养,故此,类似儿童脑力开发的娱乐品或是字板学习、绘本等产品销量一直都维持着,相信未来会更多人发现到这一方面,继而带动儿童脑力开发教材的产品销路,让更多幼儿(童)能轻松学习,容易吸收。









*******************************************************************
揭秘︰孩子學習為什麼不愛動腦子
天津網-每日新報    2010-05-06 19:36:10

  一說到孩子的學習,家長們總是有著太多的抱怨︰不走腦子,錯過的題改了之後還是一錯再錯,寫作業磨蹭,一邊玩兒一邊寫,效率很低……為了讓孩子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家長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依然沒有提高,學習態度也沒有改變,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學習能力的喪失呢?
  過度保護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擔心或不安而采取過分保護、包辦代替以及控制孩子思想和行為的一種教育方式。
  五年級的小光是個既孝順又懂事的孩子,可是他的學習卻一直讓媽媽十分頭疼,表現在不愛動腦子,寫作業磨蹭,一邊玩兒一邊寫,學過的知識常常記不住,媽媽最惱火的是小光的錯誤率特別高,錯過的知識改過三四遍還會錯,而且不該錯的也錯,每次考試卷子上全是紅杠。為了小光的學習,媽媽可以說是操碎了心,從檢查作業到每天的復習,檢查作業中的錯題,找到後再幫小光抄下來,督促他改正,如果還不會,就給小光再講解,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外語,門門如此。盡管這樣,小光的成績仍然是全班倒數。媽媽特別生氣,自己付出這麼多辛苦,卻看不到一點效果,媽媽的脾氣自然好不了,把惱火全撒到小光身上,整天在學習上指責小光,逼著他學習。除了學習之外,小光想玩兒、想看電視的要求,媽媽一概不答應。
和平區教研室教研員、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周梅認為,小光母子的情況屬于典型的家長過度保護的教養模式,在孩子學習問題上的一個體現。小光媽媽在孩子的學習上花的時間很多,參與了小光學習的全過程,但是小光卻沒有自由的成長空間,造成他對學習很厭煩,一提學習就咧嘴。從小光來說,他厭煩媽媽催逼著學習,控制他的一切,不讓玩兒也不讓做他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小光還離不開媽媽,他在學習上對媽媽強烈地依賴,他得借助媽媽才能解決學習上的困難。結果他對媽媽越是依賴,他的學習責任感和學習能力就越每況愈下,越是學習能力不行,媽媽就越著急。
  過度保護教育的三種表現方式
  一、家長常常為孩子過分地擔心與不安。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家長唯恐孩子學不會,考試考不好,老師會批評。二、時時處處包辦代替。家長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學業、健康、交友甚至前途有太多的擔心和不安。這種不安導致家長對孩子過分地負責,給予過度的幫助和保護。三、對孩子嚴加控制。家長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忽視孩子的能力和傾向,希望孩子完全听從家長的要求和標準去做,以家長的意志為意志。
  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理論的觀點,如果家長對孩子時時過度保護,孩子沒有了自己的需要,就不會有追求和目標。
  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一、使孩子喪失學習責任感。二、剝奪孩子能力增長的機會。三、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缺乏自信。四、導致學習興趣的喪失。
  而學習責任感的喪失使孩子經常不能獨立品嘗成功的果實。“你看怎麼樣,我給你講對了吧,讓你背這個對了吧。”家長經常這樣對孩子說。盡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但是他會有獨立品嘗成功果實的體會嗎?如果是孩子獨立完成考了好成績,他會特別開心,也會形成他日後學習的一個推力。
  面對孩子的學習,家長應該讓孩子做學習全過程的主人。
  一、培養孩子學習責任感,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後果。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的作業、考試錯得很多,在班里很沒有面子,被老師批評,就情不自禁地包辦代替。家長要丟開這個面子,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任,他上課沒注意听,寫作業不認真,知識沒掌握,測驗沒有好成績,哪個地方錯了,孩子下次就會警醒,而家長的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失去這種責任心,過後還會錯。
  二、要讓孩子自己成為學習全過程的主人。學習全過程從預習開始,上課听講,認真完成作業並檢查,有錯誤要及時改正,之後是復習,迎接考試,考試後要總結,改正錯題。而很多家長除了上課不能跟著听,其他過程幾乎都在參與。有一個家長為了讓孩子不再出錯,買了九本檢測題,讓孩子一遍一遍地做。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主動學習,還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
  三、如果孩子學習中遇到不會的題,家長不要立即上前告訴孩子答案,要啟發孩子獨立思考。要讓孩子養成主動找錯、改錯,不懂不會的問題要及時問的習慣。這是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的關鍵因素。現實情況是家長給孩子找錯,錯題本也是家長抄,然後再講解,督促孩子改正。
  周梅老師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可是學習卻這麼費勁,學習對他們來說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些是因為家長的期望值過高以及家長在學習上過多地參與和關注。孩子抱怨沒有時間玩兒,情緒不高,學習熱情衰減,學習上肯定不能積極面對,只剩消極抵抗了。
資料來源http://www.bcbay.com/life/education/newsViewer.php?nid=26138&id=31666&language=big5








*******************************************************************************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08895692496297&set=pcb.708895702496296&type=1&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