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抗生素的愛恨情仇

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科系 小兒感染科主任 邱南昌醫師

什麼是抗生素?
一般所謂的抗生素是指使用於人體,用來殺除微生物的藥物。感染人體的微生物包括細菌、濾過性病毒、黴菌、立克次體、寄生蟲等,而大部份的抗生素是用來對抗細菌感染。目前用來消除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種類不多,還好大部份的病毒感染也不必靠抗病毒藥物治療,而是依賴我們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就足以應付了。
抗生素可能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偉大藥品之一。抗生素的發明和使用,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歷史,使人類壽命明顯地延長許多。但抗生素也曾使人類過於自我膨脹,一度以為從此可以將感染性疾病徹底消除;現在人們開始瞭解我們濫用抗生素的結果,不但不能滅絕感染性微生物,反而會訓練微生物更加具有抗藥性,感染人類後更難治療。
抗藥性微生物的產生
只要有生物存在,就有個生態平衡現象。這不但在肉眼看的到的世界是如此,微生物界也是一樣。在抗生素剛發明時,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當時使用盤尼西林就能殺死絕大部份的這類細菌。隨著盤尼西林的廣泛使用,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減少了,另一類的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就反而增加,達一個新的生態平衡狀況。人類不死心,繼續研發能殺死一些革蘭氏陰性菌的新抗生素;但是細菌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生存,它們藉由基因突變產生了對抗新抗生素的變種細菌,繼續感染人類讓人生病。聰明的人類再研發出更新、抗菌範圍更廣的抗生素,但好景不常,細菌又演化出對新藥具抗藥性的變種。就這樣你來我往,大戰數十年,目前已經發明上百種的抗生素,但始終沒有可應用於人體又能殺死所有細菌的真正終極抗生素。甚至一些過去曾因抗生素使用而大為減少的細菌,近年來又捲土重來,感染病例數再度增加,而且從前有效的抗生素也不再能夠殺死它們。
認清了細菌永遠有辦法產生對抗抗生素的機制,讓抗生素失去作用;我們的應付辦法除了繼續研發新的藥物外,另一方面就是要延緩抗藥性變種的產生速度。減少細菌接觸新的抗生素,沒碰過就較不認識此藥,也較不會有抗藥性產生。所以醫藥界將抗生素大略分為幾個等級。在第一線抗生素就有效時,儘量就使用它們而不要用後線的抗生素,讓第二線、第三線的抗生素保留用來治療對第一線抗生素已有抗藥性的細菌。如果能確實執行這樣的抗生素使用管制,抗藥性細菌的產生速度應能減緩。可是現實層面上,經常病人的病情進展快速,醫師沒辦法等耗時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出來才投予藥物,所以有時不得不先用上後線藥物,再依據實驗室結果來調整藥物的使用。也因此事實上抗生素的使用或多或少會有些超過絕對必要的情形發生。

抗生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能殺死危害人體的細菌,但也可能影響有益於人體的細菌。當體內的益菌減少時,一些伺機性感染的微生物,如黴菌可能就反而大量繁殖導致疾病。所以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一些平時少見的伺機性感染反而增加。
抗生素還有一些其他的副作用,像是胃腸不適、噁心、拉肚子、皮膚出疹子、肝功能受損、腎功能受損、聽力受損等等。但是每種抗生素只有其中少數的不好反應,而且副作用的發生與病人的體質也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使用的抗生素是經過試驗,副作用不至於太強才能上市。使用得宜的話,大部份抗生素是很安全的。我們不能因少見的副作用而抹殺了藥物的優點。

抗生素的功效
說了一堆抗生素使用上讓人擔憂的事,但其實抗生素絕對有它的價值存在,要不然也不會成為最常使用的藥品種類之一。感染疾病在過去幾世紀都是造成人類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歸功於抗生素的發明和環境衛生的改善才使情況完全改觀。許多過去威脅生命至鉅的傳染性疾病,現在只要使用抗生素就能輕輕鬆鬆的治癒。很多人可能無法想像如果沒抗生素,可能一個小小的外傷就可能會因傷口的細菌感染無法控制,而演變為敗血症而致命。所以抗生素事實上真是有相當偉大的功效。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抗生素能救命但也能造成問題,最重要的是怎麼合理的應用,取其利而避其害。首先是在需要時才使用;其次是選用合適的抗生素種類;再來則是時間和劑量要適當,過與不及都不好。
有人誤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抗生素是作用於殺死微生物;造成感染的微生物數量減少,發炎現象自然趨緩。但是若發炎非源於感染或是抗生素對感染的病原體無法加以消滅,則當然沒有消炎的作用。譬如說撞傷沒合併感染,抗生素對消腫沒幫忙,就不應使用。病毒或黴菌感染,用來殺細菌的抗生素沒作用,也不應濫用。醫師會根據病情判斷是否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懷疑有細菌感染,常需加上抗生素治療。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應不必抗生素治療。如何區分是否需抗生素,就得憑醫師的知識和經驗。
抗生素的種類繁多,每種抗生素有其特殊的有效抗菌範圍。醫師根據感染部位、感染情況、病人年齡、培養結果等判斷致病的病原體應是何種微生物,再選擇對此病原體有效的抗生素。同時有多種抗生素有效時,依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濃度、副作用的多寡、經濟上的考量,選擇較前線的藥物使用。
抗生素如要徹底殺死致病的微生物,就需要有足夠的組織濃度而且治療的時間要夠久。每種抗生素依照人體試驗訂有建議的治療劑量和療程,有時尚需根據感染的嚴重度、感染部位、病人的肝功能、腎功能等做些調整。劑量過高、治療時間太久會增加副作用發生的機會;劑量過低、治療時間太短則病情可能無法有效控制且增加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

對家長的建議
當孩子得了感染性疾病時,醫師根據檢查孩子的結果,推測較可能的致病病原體是什麼;如果覺得有必要使用藥物來殺死這些病原體,才會開抗生素給病童。開藥時,還得根據孩子的體重、年齡、病情,計算一下需給多少量的抗生素以及給多少天。有些抗生素一天一次給予就能維持有效的治療濃度,有些則需一天分成三、四次給予。

當帶孩子看醫師時,如對醫師處方的抗生素有疑問時,最好馬上和該醫師討論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同意其必要性時,就應遵照指示使用,不要自行七扣八扣減少劑量或是縮短療程。有些口服的抗生素膠囊打開服用是相當苦,孩子可能會拒吃。不應因此自行減少服用次數,可加糖水便於服用。有些抗生素的懸浮液是自行加水後搖晃均勻再服用。雖孩子的接受度較高,但加水後應置冰箱冷藏,不能放置過久,沒用完的就該丟棄。不要自行未經處方就隨便使用抗生素,但也不要畏懼抗生素而在需要時沒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