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腸套疊衛教資料

一、前言   腸套疊是兒童最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但由於發病初期的症狀和胃腸炎類似,不易診斷,但是若延遲就診,恐有腸壞死或穿孔、休克的危險,所以大家不可不知!       

二、何謂『腸套疊』   「腸套疊」就是近端腸子跑進遠端的腸子內,像收起單眼伸縮望遠鏡一樣。大部分是迴腸套結腸(佔80%),少數是迴腸套迴腸、迴腸套迴腸及結腸。不管是哪一種腸套疊的情況,都必須以「急症」來處理。

三、發生的原因    百分之九十的腸套疊找不到明顯的發病原因﹔腹瀉、便秘、服用藥物、上呼吸道感染、腸胃過敏與結腸蠕動力增加,皆可能有關。另外有些學者認為在五歲半以內的兒童由於大腸與小腸管徑之比例相差大,故小腸易陷入大腸而被套牢。只有5%的腸套疊可以找到確實的解剖學上的異常(引導點)病因,包括:梅克爾憩室、腸息肉、異位胰腺小結、血管瘤、異物、淋巴增生、腫瘤、寄生蟲等,其中又以梅克爾憩室最多﹔另外過敏性紫斑也常會合併腸套疊。

四、好發年齡    常見於三個月至六歲之兒童,如超過三歲則發生機率大減;其中約80%病例發生於一歲內,以五個月到9個月大的嬰兒最常見,春、冬兩季發生的機會較多﹔且男生的發生率比女生高約三倍。

五、臨床典型症狀 (一)週期性腹痛:約每隔幾分鐘至幾小時痛一次,疼痛時兩腳彎曲蜷縮至腹部,合併一陣一陣的尖叫哭鬧﹔每次腹痛的時間常為數秒至數分鐘,腹痛嚴重時會有臉色蒼白、流冷汗,幾分鐘後腹痛消失,病童呈現平靜無恙或倦怠嗜睡,和一般腸胃道感染後最大的不同是在劇烈疼痛後,病童似乎又和平常一樣會笑會玩。
(二)膽汁性嘔吐物:初期是吐牛奶或食物,漸漸可能出現含有黃綠色膽汁的嘔吐物。
(三)暗紅色果醬樣大便:有些病童會在發作數小時至一、二天候,解出帶血與黏液狀的大便,類似暗紅色的草草莓醬。
  除了上述的症狀外,有些罹患腸套疊的病童無疼痛時,也許可以在其右上腹部觸摸到似香腸狀之硬塊。目前通常使用腹部超音波來幫助診斷,其診斷率正確率約在95﹪以上。此外,可藉由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檢查來幫助診斷,其診斷正確率亦在95﹪以上。

六、治療方法 一、一旦懷疑是腸套疊時,應立即給予支持療法,包括 :
(一)禁食。
(二)需要時鼻胃管留置,以減輕不適。
(三)給予靜脈輸液,改善脫水及電解質缺乏狀況。
(四)若有發高燒或懷疑已有腹膜炎時,應給予抗生素。

二、空氣灌腸或鋇劑灌腸:
  方法和一般灌腸類似,將空氣或顯影劑由肛門灌入,利用壓力將腸子推回原位。通常灌腸最好的時機在最初症狀出現後48小時內,不但可做診斷也同時做治療,成功率達9成以上。但灌腸還原後又再次發生腸套疊的機率為5~15%(通常在灌腸48小時內發生),若復發多次或無法灌通,則需進一步以外科手術處理。
三、以外科手術處理:以腹腔鏡腸套疊復位手術或開腹手術,利用擠壓方式將套住的腸子推回至原來的地方,若仍推不回去或是套住的地方發黑、壞死就必須將該部份切除,再做吻合手術。一般來說,需手術處理的腸套疊大多病況較嚴重,常有脫水或電解質失衡的狀況,嚴重者可能引發抽搐及敗血症。適應症為:
(一)灌腸失敗,無法解除腸套疊或導致腸穿孔時,需緊急開刀。
(二)病人狀況差,如:休克、腹膜炎等。
(三)非好發年齡層者。
(四)多次再犯者。

七、居家照護指引   經由空氣或顯影劑灌腸成功的病童,仍需住院觀察至少24小時,確定沒問題才能出院,同時要提醒家長有2-4%再復發的可能性。經過治療之後,若可以恢復進食時,先以易消化的食物為原則,且儘可能避免冰涼、油膩或刺激性強的食物﹔除此之外,飲食上大致可以和平常一樣。

八、諮詢服務電話 有任何問題可聯絡:
 基隆院區:(02)2431-3131轉 2633、2634
 台北院區:(02)2713-5211轉 3351、3356 
 林口院區:(03)328-1200 轉 8581、8533 
 嘉義院區:(05)362-1000 轉 2409、2410
 高雄院區:(07)731-7123 轉 8829、8958 、 8739         

本著作非經著作人同意,不得轉載、翻印或轉售。               
著作權人: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

長庚紀念醫院 N402 10.1×21.5cm  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