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建立孩子的快樂人生


憂鬱症是導致兒童自殺的最大原因,從小培養孩子樂觀的處世態度,有助於增強孩子面對困境的能力! 
孩子的憂鬱,你發現了嗎?
不同於成人較能描述、理解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憂鬱的傾向時,通常是表現在行為上,最明顯的是出現「活動力突然減弱」的現象,例如不再熱中於平日喜愛的活動,甚至會出現無端的哭泣等強烈的情緒反應。當孩子出現與平常相異的舉動,很容易被誤解為「叛逆期」或者是想偷懶的心態,因此大人平日對孩子的行為應多加注意與觀察,才可以早日發現孩子的憂鬱,避免情緒的低潮演變成嚴重的憂鬱症。
把憂鬱拒於門外
憂鬱的最大剋星即是樂觀的生活態度,而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更是快樂孩子的基本特質;因此當寶寶還小時,家庭等生活環境的教育,就可以埋下孩子往後樂觀思考的種子,自然能與憂鬱絕緣:
一、樂觀的家庭氣氛
父母給予孩子的評價,是經常造成孩子退縮、悲觀的壓力來源,父母應了解每一個孩子都有長處與短處,多看看、讚美他的優點,而不是挑剔孩子細微的缺失;唯有拋棄完美主義的束縛,孩子才能容忍生活中出現失敗或挫折,並且進一步以平常心看待與面對。而父母的人生觀也會影響孩子的處世觀感,不要總在孩子面前怨天尤人,並積極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可以更加強孩子的樂觀態度。
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會使得孩子陷入悲觀進而產生憂鬱的情緒;即使寶寶還小,從簡單的自己進食、學會看紅綠燈過馬路等等,都是孩子學習生活獨立的開始,也能從中讓孩子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獲得成就感與快樂。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是阻礙時,大人可協助他了解問題所在,並試著讓他想出問題的解決方式,並且給予他需要的幫助;若父母從小即幫孩子做好每件事,使孩子缺乏獨立自主的生活態度,在面臨困難的挑戰時,更會顯得退縮與自卑,跳入想不開的死胡同。
三、培養孩子多元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天賦,因此閱讀、運動、唱歌、跳舞等各個面向的活動,都應該讓孩子多方面的嘗試與發展;當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就可以從熱衷的參與當中找到成就感與自信,而運動的動態生活更可以讓孩子抒發生活壓力,並培養開朗的個性。
四、讓孩子多交益友
人際關係的培養,可以拓展孩子的生活視野,從不同的人生經驗當中,孩子也可以學習到各種人生的面向與生活態度;而在孩子情緒低潮或是感到有壓力時,朋友也能緩解其焦慮、緊繃的情緒;良好的社交活動,有助於孩子減輕憂慮,更快從挫折中恢復。
叮嚀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開朗的父母,他的子女多也能樂觀處世,可見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正面性格與態度的關鍵。因此給孩子快樂的童年,才是他成長路上積極向上的本錢,孩子的未來隨時都有可能改變,因此父母不要只急於讓孩子的學習優越於別人,多給予孩子關懷與愛心,讓他適性發展,並且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別讓憂鬱輕易侵蝕孩子的美好人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06annie/article?mid=416&prev=417&next=413&l=f&fid=8






*******************************************************************************

讓孩子快樂五句最有魔力的話!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那麼,哪些話會帶來解決問題並讓孩子快樂的魔力,
⋯⋯而哪些話應該是永遠從我們的大腦中抹去的呢?那麼,哪些話會帶來解決問題並讓孩子快樂的魔力,而哪些話應該是永遠從我們的大腦裡抹去的呢?

1、你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説明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夥唯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説明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稚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裡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就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的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霜淇淋,那我也可以吃,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更多

發佈者:新手爸媽 『先懂孩子再懂教』.
http://www.facebook.com/#!/ParentsLoveBaby






******************************************************************************

保護孩子內心的安全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強烈地依戀父母或其他養育者,這種依戀是在嬰兒與父母或養育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過程中形成的。

兒童要求的不僅是父母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更要求父母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當兒童探索外部世界時,依戀會使他有一種安全感。

當兒童的依戀對象存在時,兒童通常可以不理會父母同陌生人玩。

但當他感受到危險時,則會立刻向父母或其他依戀對象求助,父母應對兒童的哭、笑、發聲等信號敏感,並做出恰當的、積極的反應;要指導兒童的時候用熱情的語氣和溫和的要求;在適當的時候用肯定的語氣支持兒童的行為,這對兒童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和長期的效應。

  僅僅滿足兒童的物質需要是不夠的。他們需要親情,需要心理安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另一種情景。父母大發脾氣,以懲罰恐嚇兒童,大聲斥責,把孩子推推拉拉,甚至施以體罰。

有些父母認為,這樣對兒童進行教育,是為了不把孩子慣壞。事實上,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和痛苦,並未達到應有的目的。

此時,某些兒童所感覺的恐懼是失去父母之愛的恐懼。我們往往可以看到,被父母打了一頓的幼年兒童,還會抱著父母不放,此時他們可能純粹是為了安全而尋求保護,而不是希望得到愛。
  
兒童安全需要的另一種表現是,他們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序的世界。家庭內部發生爭吵、打架、父母分居、離異或死亡,都可能使兒童感到特別恐懼。
  
還有一種兒童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是,兒童被當作成人的替罪羊。老師和家長可能由於自己工作或個人情感受挫而積蓄了消極的情緒,他們可能無意識地將受挫感通過生理或心理的虐待施加給兒童。在生活中最常出現的情況是父母在評判兒童行為時,常常沒有固定的標準,父母的心情就是標準,致使兒童往往不知道究竟該怎麼做,因為往往他們沒什麼錯事卻也讓父母或老師不高興,甚至招來懲罰。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06annie/article?mid=431&prev=432&next=430&l=f&fid=8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153335,cid126659629.htm







*******************************************************************************

4祕訣,讓孩子更有魅力 + 教出樂觀小孩!

(From 大家健康雜誌 更新日期:2007-04-29 記者:洪廷芳)

  若孩子說自己是班上獨行俠,不討人喜歡,身為父母的你,該如何幫忙解決,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上超有魅力,廣得人緣?

  人際關係是複雜且工程龐大的社會行為,孩子交友順利與否也不是1、2天就能速成或改變,面對影響最大的個性因素,父母應有長期教養的心理準備,除了良好的身教與言教外,《大家健康》整理4招長期教養孩子的方式,讓身為父母的您,幫孩子打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祕訣1: 教孩子溝通與觀察  良好的表達與溝通能力,是人際關係上最具優勢的利器,父母可用詢問、傾聽的方式,讓孩子充分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意見,進一步讓孩子學會分析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再只是將事情放在心中,或不知該如何處理。
  另外,積極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讓孩子不會有「總是在狀況外」的窘境。現在的父母通常非常忙碌,廖清碧建議,可善用全家吃飯的時間,在餐桌上別急於要孩子吃完去寫功課,應好好聽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狀況。
  孩子上學初期,可主動詢問一些同學的問題,培養孩子觀察力,例如:「坐在你前面的同學叫什麼名字?他喜歡什麼?」或讓孩子每天觀察一個座號的同學,再回來跟父母分享。溝通與觀察在人際上扮演非常重要且關鍵的角色,父母應多花時間培養孩子溝通觀察的能力,讓孩子順利表達自己,也不會在朋友間表錯情。

祕訣2: 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  這裡的能力不單指學業,還包括外型、語言、審美等多方面的能力。事實上,能力不好或外型、氣質不好的孩子,的確會和小威一樣易受排擠,培養這項能力,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在人際關係上遊刃有餘。
  不建議父母過於要求孩子十項全能,但培養一些適當且孩子有興趣的能力,的確有助人際關係的建立,也能在朋友間創造更多話題。吳佑佑提及,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新文化的能力,他們才不會在新的狀況發生時,產生退縮情況,有礙人際關係的發展。

祕訣3: 技巧性地肯定孩子  孩子在幼稚園、國小階段,是最容易受到肯定而開心的年紀,這年紀的孩子也易在受到肯定後加倍努力,因此,父母要常肯定孩子的優點,幫助其建立自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而非將目光侷限在別人有的東西上,如此才不會因比較心態作祟,產生妒忌等不好的情緒,造成交友障礙。廖清碧建議,父母在管教上,可善用誇獎話語,例如:覺得孩子功課做得不夠好時,用「你這五個字寫的很棒,其他要寫的跟這個一樣唷!」取代「你怎麼寫的這麼醜,全部擦掉重寫!」常受誇獎的孩子,在自信心的建立上,遠比受責罵的孩子來得容易,但父母要基於事實來讚美,而不是一味地肯定,否則孩子易流於強勢和自傲。

祕訣4: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人是社會化的群體動物,只有在一定規範下,才容易受他人肯定,所以父母應常教導孩子遵守規矩,不會因違反規矩而成為焦點,在人際關係上埋下不定時炸彈。另外,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也是父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孩子跟大人一樣,在人際處理上也會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狀況,就算人際關係很重要,仍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去判斷真偽、分辨是非,而不是一味地求受歡迎,成為鄉愿。
  同時,一個有正確價值觀的孩子,也較不易受到他人言行的混淆,失去方針和準則,反而能因循著價值觀,提出正確的回應。

  最後,吳佑佑分享:「教導出一個有自信、有正面能量(力)、有正確價值觀的孩子,才是幫助孩子人際關係的最積極作法!」

http://jtfhealth.pixnet.net/blog






********************************************************************
********************************************************************
教出樂觀小孩!
掌握孩子3歲前學習敏感期
孩子在兩歲左右,已經開始對外面的事物展現出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喜好,家長與老師們更需要掌握孩子3歲前學習的敏感期,此時他們不但表現出好動與熱情,模仿事物的能力更是快速。
優質的學習環境
「相較之下,台灣北部都市的居住空間,因受限於地理環境,以公寓式的環境較多。」美杏老師指出,如果孩子一直在過於狹小的空間成長,而家長又礙於忙碌等種種因素,抽不出時間陪孩子去寬敞的戶外空間活動,孩子的身心成長與視野都容易受到侷限。
因此,美杏老師建議,家長不妨在選擇幼兒園時,可以將環境的安全與空間設備列為重要的考慮選項之一,並不是指挑選在硬體上擁有最昂貴或新穎設施的幼兒園,而是要注意到幼兒園整體空間規畫的安全、舒適度與空間寬敞性!
不樂觀的環境?
「一個很樂觀的孩子如果被丟到不樂觀的環境,孩子也會萎縮。」美杏老師再次強調這就是為什麼家長在為孩子挑選幼兒園時,應多花一點心思,畢竟孩子入學後,生活將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在園所中渡過的。可以注意的就是「師生比例」,例如,保母班一個老師可以帶四個,包括兩個兩歲以下的孩子,當老師帶的孩子太多,可能就沒有辦法好好照顧到每個孩子。
父母與老師的關係
美杏老師進一步指出,「基本上,孩子上幼稚園後,父母也要學著放手讓孩子跟老師互動,不用過於緊張地每天追著孩子問,老師對他好嗎?」反而是可以利用與孩子互動的時間,自然而然地去發現孩子每天在園所中經歷什麼事情,與孩子相處互動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學校的老師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久了,也自然而然會知道家長們在家裡是如何教導與對待小朋友的。
工作比較忙碌的家長可以善用聯絡本或是接送孩子的時候,多與老師溝通,也可以多讓老師知道在孩子還未入學前,家中主要照顧者(包括爺爺奶奶、保姆或是爸媽本身),是如何與孩子互動的,不要把教育孩子當作單單只是老師或是家長一方的責任。
此外,有些家長比較緊張,認為孩子上了幼兒園後好像變得很不快樂,就馬上幫孩子轉校,「事實上,到任何一個新環境,孩子都需要磨合期,家長可以多花些時間觀察,再做決定。」同時,也可以好好靜下心思考,孩子不開心的原因,真的是你想像中那樣嗎?
你付出多少,孩子其實都知道
美杏老師與我們分享一個她帶幼幼班的經驗,有個孩子剛來園所的時候有很嚴重的分離焦慮,每次媽媽離開,孩子就哭不停,於是美杏老師就常常把孩子帶在身邊,希望給他更多機會熟悉老師與校園。
有一天,美杏老師拿了張椅子要站上去,想去換天花板的燈管,那個孩子在旁邊坐著,一邊哭一邊還不忘貼心地一直跟老師說:「要小心!」讓美杏老師覺得孩子真的是窩心、天真與善良,明明自己還在適應新環境,很傷心、很焦慮,可是他又真心擔心老師的安全,邊哭的時候還是會想要提醒老師。
有些家長很容易感到不耐煩,也不願意多付出時間與耐心,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跟孩子講過幾百次也沒有用,就不想再多做努力,其實,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更無法學會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他所遭遇的困難。
保持彈性與多元學習機會
一個樂觀的孩子,也可以說是一個對自己有自信心,能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做決定的孩子!美杏老師說,像她自己在帶幼幼班時,不會硬性規定每個孩子要把每天園所準備的點心都吃光才能回家;或是因為不吃完點心,就懲罰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覺得奇怪,或是向她反映:「這樣孩子都把點心帶回家,好嗎?」但是,美杏老師認為,保持彈性,給孩子充裕的時間、提供孩子可以學習做選擇的機會,讓孩子能夠真正學習到如何做決定與分配是非常重要的。
幽默式管教
有時候,家長不妨試試換個角度,用有趣的心態度來觀察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美杏老師提到,例如,留較長學習的時間給孩子,這也是很重要的,卻經常被家長與老師們所忽略的。
「有時候孩子光是把豆子從這碗抓到那碗,再從這碗抓到那碗,來來回回好幾次,就可以玩上一個小時以上,他們都不會覺得膩。」家長不要用自己的看法,覺得孩子怎麼可以這樣無所事事,玩一些好像很無趣的遊戲,其實,當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正在摸索與成長,也唯有如此,孩子才有機會能夠去發現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物唷!
避免比較心態
許多家長常常會陷入一個迷思,為什麼別人家同年齡的孩子都已經學會什麼什麼了,但是我家小孩怎麼到現在都還不會;或是,一直認為自己當年也是怎樣怎樣長大的,就希望將自己的成長歷程完全一樣地複製在孩子身上,其實這麼做都會在不知不覺中,造成孩子的成長壓力!
這麼做,教出樂觀小孩!
避免亂貼標籤-美杏老師認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她曾經在班級上做過一個小小的試驗,在講一個故事給班上小朋友聽之前,先在每一個人的小桌子前放上3塊小餅乾,然後跟小朋友說:「如果大家能聽完老師講完故事之後,這三塊餅乾還在,那麼老師會再加3塊小餅乾唷!」
在幼幼班的孩子,因為最小的可能只有兩歲半,認知能力還沒有那麼成熟,她可能就隨心所欲地想吃,就邊聽故事邊把前面的3塊餅乾吃光光;但是在混齡班的時候,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狀況,小小孩(兩歲半~三歲半)看到旁邊的大小孩(四、五歲),都可以認真地聽故事,先不吃餅乾,他們也可以跟著做到唷!所以幾乎全班的小朋友都可以一起等待,多拿到3塊餅乾。
美杏老師想強調的是這是實驗觀察,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千萬別亂貼孩子標籤,認為不能夠等待的孩子就不聽話,就是不聰明的,如果長期累積下來,小孩子就會將父母貼給他的標籤,內化成自己就是怎樣的一個人,此外,唯有給予孩子完全的尊重,孩子樂觀的人格才能一點一滴被建立起來。

走向戶外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到了三、四歲要進入幼兒園上學會產生不適應的現象,所以從很早開始,就會刻意帶著孩子從事較多室內靜態的活動,希望減少將來學習上的不適應。
美杏老師指出,其實,從小與其他外在人、事、物有較多互動機會的孩子,或是常常被帶出去遊玩的孩子,他們的適應能力反而是最強的!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也較高,往往還比較少發生入學後銜接的問題,因此,家長切勿因為過度擔憂,而抹煞孩子渴望走向戶外,自然學習成長的機會。
美杏老師進一步提到,帶孩子多走向戶外,除了可以培養孩子寬廣的視野,另一個好處就是孩子可以擁有更多新鮮有趣的事物可以與他人「分享」唷!尤其孩子上了幼幼班,每個星期一的時候,老師會跟孩子們互動,問問小朋友星期六、日做了些什麼事情呢?當孩子擁有多種不同的生活經驗的時候,就能跟其他的孩子們開心地產生交流。
角色扮演的遊戲
樂觀的能力,是指人可以學會用不同的面向,重新思考同一件事情。因此,美杏老師十分鼓勵爸爸媽媽從小就多帶小朋友與其他年齡相仿的同儕互動,因為透過大量與同伴的互動機會,孩子就有更多機會學習如何自我保護、同理心與分享,進一步建立起樂觀思考的能力。
小主人、小客人
讓孩子當一天的小主人,請他自己去邀請朋友或是表兄弟姊妹等一起來參加活動,甚至讓小朋友自己參與策劃邀請的活動內容,孩子在3歲左右就可以有這個能力了。|「客人的角色,跟主人的角色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很多細節也都是家長可以慢慢引導的,例如,如果今天扮演的角色是客人,就要禮貌地去詢問主人可不可以使用什麼東西。」這麼做也是讓小朋友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跳脫出自己的框框,而不會因為家中排行,或是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就被限定在固定的角色或思維當中。

善用正面故事與示範
學者班度拉(Albert Bandura)的研究證實,花較長時間觀看觀暴力影片的兒童,較有暴力行為的出現,孩子甚至不用親身去體驗,換言之,孩子會模仿他觀察到的行為,而不是聽到的道理。
長庚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常雅珍進一步與我們分享,爸爸媽媽在為小朋友挑選故事的時候,可以避開「負面的結局」,多使用一些正面的故事,舉例來說,講《放羊的孩子》這個故事給孩子聽,只會讓孩子覺得說謊的結果好慘唷!可是,孩子並無法從中學會如何利用正向的方法與態度,去改變狀況。
像愛迪生就是一個樂觀的代表人物!他在發明電燈泡之前,找了上千種材料,很多人都說「你怎麼可以忍受這麼多次的失敗?」但他不覺得這是失敗,反而認為他是多學習到一種方法;他的耳朵被列車長打聾了,也有人對他說:「你一定很恨列車長吧!」可是愛迪生卻認為,就是因為他的耳朵功能有問題,才能讓他更專注,也更能了解到聲音的可貴,因而發明了留聲機!常雅珍助理教授說,像這類正面的故事,從孩子上幼稚園開始,就可以每天講一點,慢慢教育孩子。
父母要給自己喘息的機會
美杏老師指出,家長的情緒會是小孩成長中的爆點,我們如何耐心地去教導、陪伴以及回饋孩子,他會感受到,並且用一樣的的模式去生活以及對待他人。尤其有些弱勢團體的家長或是單親的父母,更要學習調適,給自己的休息放鬆的時間與機會,可能只是找談得來的朋友聚在一起,喝喝咖啡,利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把元氣補回來,接下來就會更有力量去帶孩子,當自己心情好的時候,看孩子也會怎麼看怎麼可愛。

尋求成長支持性團體
如果想更進一步找到多元支持性團體,美杏老師建議爸爸媽媽可以上內政部兒童局全國資訊網站或是到各縣市的社會局網頁查詢,都有許多很好的活動資訊,還包括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
如果剛剛成為全職媽咪,白天一整天都只是自己一個人在帶孩子,感覺有適應上的困難,除了可以在網路上找尋同為新手媽咪的社團,彼此交流之外,也可以查詢保母社區系統,從中獲得專業的支持與育兒知識,最忌諱的就是遭遇困難,卻一直悶在心中,不但影響到自己,更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多利用圖書館資源
此外,現在政府也相當積極地在推動兩歲以下,親子共讀相關等活動,美杏老師說到,不要小看繪本的力量,其實很多的繪本都是在幫大人們打氣的唷!可以提供家長們一些新的思考或教育方向,與孩子一同學習成長,此外,各縣市的圖書館也經常舉辦免費的育兒資訊與親子活動講座、研討會等,爸爸媽媽也可以善加利用。

父母EQ
南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高家斌提醒,爸爸媽媽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要教孩子,或是把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面對孩子,跟面對工作是不一樣的,「你陪伴孩子多少,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相對應地表現出來。」此外,爸爸媽媽也要相信自己不是萬能的,夫妻間應經常溝通,分工去教導孩子自己擅長的部份。

常雅珍
現職:長庚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心輔所博士
專長: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
高家斌
現職:南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學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哲學博士
專長:幼兒保育政策與法規、幼兒園經營管理、教師專業發展、幼兒科學遊戲
林美杏
現職:台灣首府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斯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Spalding) 行政管理-幼兒教育博士
經歷 : 台南三一幼稚園 園長
台南光華女中、台南崑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專長:幼兒園經營與管理、教材教法、幼稚園教學實習
引用聯合報-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1&f_ART_ID=4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