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足夠的替代品: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小魚乾、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減少外界的刺激: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嘈雜聲,如此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留意奶嘴的設計: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適合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測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標準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奶水滴得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特殊生理期——生病期
雖說一歲之內很少外出,理應不容易感染疾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絕對,因為周歲內的寶寶由於生理的發育尚未成熟,如果遇到家中有其他人生病了,很容易感染疾病。一旦發現寶寶生病了,家長們最重要的是要及時早出病因,而不是只一味地緩解症狀。舉例來說:許多的疾病都易引起發燒的症狀,倘若父母只擔心發燒的現象,卻不知寶寶發燒的真正原因,反而會耽誤了病情。
各種疾病的護理方法:
一周歲以內的寶寶最常發生的疾病不外乎是呼吸道疾病及腸胃系統發生障礙。我們針對以下的常見疾病做居家照顧的建議。
1、中耳炎
這是嬰兒上呼吸道感染時最常見的並發症,其症狀為發燒、躁動,由於嬰兒還不會說話,因此常會以揉耳朵或拉耳朵來表示疼痛。父母在居家照顧時,除了須按時給寶寶吃藥之外,也要嚴禁寶寶去抓、挖耳朵,以防病情加重。
2、腸胃炎
腸胃炎的症狀多為腹瀉並伴隨著嘔吐,另外也可能有腹痛、疲倦、昏睡、發燒等症狀,值得提高警覺的,如果父母發現寶寶口乾、眼眶凹陷、皮膚乾燥、尿少則代表著有脫水的危險。
一旦發現寶寶有腸胃方面的障礙,輕微者可先暫時禁食,或將牛奶濃度調稀一點,並讓寶寶多休息;若嚴重的又吐又瀉,導致脫水而引起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則必須立即送醫。
3、流行性感冒
當寶寶感冒時,可讓他多休息、補充水份、給予清淡的食物,若家中有其他幼兒須隔離。寶寶感冒最讓父母擔心的該是出現了發燒的症狀(38℃以上),此時父母必須做以下的處理:
調整室內的溫度(一般室內溫度以26~28℃最令寶寶感到舒適)→檢查孩子是否穿得過多(可減少衣服或被蓋)→為寶寶進行溫水浴(藉此將寶寶身上的熱度散掉)→給予寶寶溫開水(三個月之後的寶寶可給予果汁)→給予水枕或冰枕(必須每半個小時量一次體溫,以防體溫降得太多)→給予退燒藥(若做了以上的處置,寶寶仍未退燒時,可按醫師的指示給予退燒藥或使用塞劑來退燒)。
對生病期的寶寶而言,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定時定量是攝取營養的好方法,一般在每日飲食建議量下,維生素與礦物質的量會依年齡層而有所差異,對大多數病童而言是足夠的,除非患某種特殊的疾病,如燙傷、腎髒病或吸收不全者才需要補充。有些家長擔心生病的寶寶會營養不足或者希望病情好轉,因而讓他亂吃一些成藥或偏方,如此往往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最後提醒家長們知道孩子的病症後,除了依醫師指示按時為寶寶吃藥外,還要給予他正確、足夠的營養,並且細心、耐心地照顧寶寶,才能讓寶寶安度生病期。
特殊生理期——打完預防針期
寶寶一出生24小時以後就必須接受預防疫苗注射,以防止一些病菌的侵入,而危害寶寶的健康。父母除了必須按時帶寶寶至醫院接種各類疫苗,並詳知注射各種疫苗之前的禁忌(如寶寶發高燒時,通常不能注射卡介苗及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等等),寶寶注射預防針之後的照顧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林炫沛醫師表示,在註射疫苗之後,可能發生一些輕微的副作用,輕微發燒、注射的局部部位會有腫脹、發紅、結硬塊等反應是常見的現象,只要沒有出現高燒不退、紅腫不退、活動力減弱、食慾降低等異常情況,父母大多毋須擔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口服疫苗不會引起特殊的反應。
在寶寶打完預防針之後,父母在照顧上該注意哪些事項呢?寶寶在打完預防針之後仍可照常洗澡,而注射的部位如果出現紅腫,可給予冰敷,以減緩症狀。同時建議家長們在帶寶寶至醫院打預防針時,可主動索取“預防接種後的反應及注意事項”,拿回家參考。
常見反應及護理方法:
1、卡介苗
注射部位在左手臂,注射後每天仍可照常沐浴。
注射後10~14天,注射部位呈一小紅結節,稍微痛癢,但不會發燒。
4~8週會變成膿泡或潰爛,家長們不須刻意幫寶寶擦藥或包紮,唯須注意不要磨破膿泡,若不小心弄破只需擦乾保持乾燥即可。
平均2~3個月會自行痊癒、乾燥,痂皮會脫落,留下一個小小的疤。
可能在同側腋下發現硬塊或有頸部淋巴腺腫大的情形發生,此種情形對寶寶的健康大多沒有影響,但如果直徑超過一厘米,應該回醫院檢查。
2、B型肝炎疫苗
偶而會在註射的部位出現紅腫、微熱、硬結等局部發炎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較輕微且於注射後兩天內消失,有時會發生輕微的發燒(肛溫低於38.8℃),通常也在注射後48小時內消退,甚少有高燒超過38.8℃的。另外,寶寶也容易有情緒不安、易哭鬧、胃口減小等症狀。
3、日本腦炎疫苗
通常沒有特殊的反應。
4、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
注射部位可能紅腫疼痛或結硬塊,全身可能會輕微發熱,通常2~3天便會消失。如果注射的部位發紅疼痛,建議父母可用熱毛巾熱敷按摩。
須避免寶寶著涼,並且應該多喝水。
若發燒,肛溫在38.5℃以上,請給予寶寶醫師所開的退燒藥,若發燒至39.5℃(肛溫)應儘速送醫。
5、小兒麻痺口服疫苗
口服疫苗很少會發生不良的反應。
http://yourhope.info/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4042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oco-0725/article?mid=15028
***************************************************************
新生寶寶照顧三大要領
小寶寶出生了,帶來了無比的幸福和喜悅,不過,在護理小寶寶的過程中,爸媽常常會碰到一些照顧上的問題。新生寶寶的照顧首重皮膚護理、餵奶技巧和預防疾病三大部分。
Part1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
新生寶寶的含義:新生寶寶通常指剛出生到出生後30天內的寶寶。
由於寶寶在胎兒時期受到媽媽激素的影響,所以,新生寶寶的皮脂腺功能較旺盛,分泌的皮脂也較多,就會因護理不當而導致許多皮膚病。新生寶寶的皮膚尚未發育成熟,非常嬌嫩,與成人相較易摩擦受損,細菌也更易侵入。
很多時候,寶寶的皮膚問題,例如皮膚磨擦、疹子及肚臍炎等,多半是由護理不當而引起的。如果保暖過度,寶寶的皮膚皺褶處不易散熱,出現出汗潮濕的現象,加上寶寶活動時皮膚摩擦,就會發生紅疹。
同樣,如果環境溫度過高的話,寶寶出汗未及時擦洗,也常常會導致皮膚的排泄管阻塞,從而引起汗疹、痱子,甚至繼發皮膚感染。
寶寶臀部的皮膚由於大小便刺激,局部濕熱、不透氣也會引起尿布疹。
新生寶寶的臍帶殘端尚未完全癒合,媽媽也要特別注意臍部乾燥和清潔,以免發生臍帶炎。
清潔、乾爽、透氣
因此,基於以上這些情況,爸媽的護理重點就要放在讓寶寶的皮膚清潔、乾爽、透氣。
小寶寶要每天洗澡,出汗特別多的寶寶要多洗一次。洗澡後,爸媽要在寶寶的皮膚皺褶處塗抹嬰兒爽身粉,來減少皮膚之間的摩擦。
寶寶「噓噓、嗯嗯」後,爸媽要及時清洗臀部並更換尿布,然後在臀部塗上護臀霜,這樣可以減少尿尿和便便對寶寶皮膚的刺激。
寶寶的尿布盡可能選用透氣性強的,以保持寶寶皮膚清爽。
對付臍帶其實很簡單,爸媽可以在每次洗澡後,用75%的酒精從裡到外消毒,然後使用臍帶消炎粉,達到收斂、防感染的作用。不要讓尿布覆蓋在肚臍上,以免寶寶的尿液滲透臍部而導致臍帶發炎。
酒精消毒臍帶法
步驟一:洗完澡後,將寶寶全身擦乾,包括肚臍;用兩支棉花棒分別沾濕酒精。
步驟二:用棉花棒在寶寶肚臍內輕輕轉一圈;換一頭或換一支棉花棒,再重複轉一圈。
步驟三:將棉花棒丟棄,稍等片刻,讓酒精略微揮發,就可以讓寶寶穿好衣服嘍。
通常,這樣做的效果很明顯,寶寶的臍帶過不了幾天就會收縮得很好,先前的臍部紅腫也會漸漸消失。
Part2給寶寶餵奶的技巧
目前提倡給寶寶哺餵母乳,但如果寶寶需要配方奶粉餵食的話,媽媽也是一樣要用心哦。
媽媽面對新生寶寶,一定要遇到餵奶問題。母乳餵養和配方奶粉餵養,同樣會有不同的情況發生,就讓我們來看看,給寶寶餵奶時要注意些什麼。
母乳是第一選擇
母乳餵養給寶寶帶來許多好處,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寶寶6個月內最好是母乳哺餵。
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食品,營養豐富能滿足新生寶寶的生長需要,一般每次哺餵寶寶約需20~30分鐘。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需要,做到按需求哺乳。
餵奶前應注意先給寶寶換掉尿布,然後洗乾淨雙手,再用溫開水洗淨乳頭及周圍皮膚。
哺餵配方奶也有原則
如果有特殊原因如母乳不足或媽媽有疾病不能哺乳,媽媽可選擇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來哺餵寶寶。
人工餵養的寶寶要注意用具煮沸消毒後使用。
沖泡奶粉要按說明書上的奶粉與水的比例。如沖調過稀會導致小寶寶體重增長不理想,甚至營養不良,沖調過濃也會使小寶寶水分不足,消化不良。沖調奶粉的水應用溫開水,不宜過熱或過冷。
如果是用奶瓶餵奶,媽媽餵奶時要注意奶瓶的傾斜度,要使瓶頸充滿奶汁,這樣寶寶便不會吸入太多的空氣。奶嘴的孔大小要適度。太小,寶寶吸吮時費力,太大會引起寶寶來不及吞咽,甚至嗆奶。一般以奶瓶倒轉後乳汁一滴接一滴地流出為宜。
由於新生寶寶的胃容量小,食管較鬆弛,餵奶後常有溢奶的現象出現,但隨著月齡的增長,一般約在6個月內就會改善。如果寶寶出現大幅度的噴奶,且次數多,則要帶寶寶上醫院就診。
奶粉隨沖隨喝,沖調好的奶粉不能久放,防止污染引起的腹瀉。
防止吐奶學拍背
雖然溢奶現象在新生寶寶中很常見,但還是有一些方法,例如拍背就可以減少或防止寶寶溢奶。
步驟一: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媽媽都應注意每次餵奶後將寶寶抱起。
步驟二:讓寶寶頭伏在媽媽肩上。
步驟三:然後輕輕拍寶寶的背部,直到讓他打嗝。
步驟四:把吞入胃中的空氣排出後,才讓寶寶躺下。
步驟五:另外,餵奶後也不要過早翻動寶寶,這樣可以防止吐奶。
Part3預防新生寶寶生病
讓新生寶寶遠離疾病也是爸媽的一件大事,從護理著手,給寶寶的抵抗力加加油吧。
新生寶寶抵抗力較差,常因護理不當過冷或過熱而生病。由於新生寶寶的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環境溫度過高或保暖過度會導致寶寶發燒;相反,如環境溫度過冷,衣被過少會導致寶寶體溫不足。
保持最好的溫度
通常,新生寶寶居住的房間,室內溫度保持在25℃左右較為合適,要求陽光充足,保持空氣流通,但不要強風直吹。
寶寶衣服的添減應根據氣溫來定,保暖要適度。正常新生寶寶的體溫,用肛溫測量為36.5~37.5℃,而在腋下則應顯示為36.3~37.3℃。
寶寶洗澡時特別容易受涼,要關好門窗,不要有對流風,洗澡時室溫要維持在28℃,水溫則控制在40℃左右。洗完澡,媽媽要及時用乾浴巾包裹寶寶全身並擦乾,以免寶寶受涼。
護理者要身體健康
家屬中有感冒者要避免與寶寶密切接觸,以免傳染給寶寶。保持居家的環境清潔,寶寶的護理者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體溫計使用方法
新生寶寶,採肛門測量和腋溫測量比較合適,口腔測量,因為寶寶可能會啃咬,所以不建議使用。
不同的溫度計可能會得出不同的體溫,這時要進行適當的加減計算,就會得出最貼近寶寶的實際體溫。另外,可以多測量幾次,以免不準。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69/t18249/
Part1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
新生寶寶的含義:新生寶寶通常指剛出生到出生後30天內的寶寶。
由於寶寶在胎兒時期受到媽媽激素的影響,所以,新生寶寶的皮脂腺功能較旺盛,分泌的皮脂也較多,就會因護理不當而導致許多皮膚病。新生寶寶的皮膚尚未發育成熟,非常嬌嫩,與成人相較易摩擦受損,細菌也更易侵入。
很多時候,寶寶的皮膚問題,例如皮膚磨擦、疹子及肚臍炎等,多半是由護理不當而引起的。如果保暖過度,寶寶的皮膚皺褶處不易散熱,出現出汗潮濕的現象,加上寶寶活動時皮膚摩擦,就會發生紅疹。
同樣,如果環境溫度過高的話,寶寶出汗未及時擦洗,也常常會導致皮膚的排泄管阻塞,從而引起汗疹、痱子,甚至繼發皮膚感染。
寶寶臀部的皮膚由於大小便刺激,局部濕熱、不透氣也會引起尿布疹。
新生寶寶的臍帶殘端尚未完全癒合,媽媽也要特別注意臍部乾燥和清潔,以免發生臍帶炎。
清潔、乾爽、透氣
因此,基於以上這些情況,爸媽的護理重點就要放在讓寶寶的皮膚清潔、乾爽、透氣。
小寶寶要每天洗澡,出汗特別多的寶寶要多洗一次。洗澡後,爸媽要在寶寶的皮膚皺褶處塗抹嬰兒爽身粉,來減少皮膚之間的摩擦。
寶寶「噓噓、嗯嗯」後,爸媽要及時清洗臀部並更換尿布,然後在臀部塗上護臀霜,這樣可以減少尿尿和便便對寶寶皮膚的刺激。
寶寶的尿布盡可能選用透氣性強的,以保持寶寶皮膚清爽。
對付臍帶其實很簡單,爸媽可以在每次洗澡後,用75%的酒精從裡到外消毒,然後使用臍帶消炎粉,達到收斂、防感染的作用。不要讓尿布覆蓋在肚臍上,以免寶寶的尿液滲透臍部而導致臍帶發炎。
酒精消毒臍帶法
步驟一:洗完澡後,將寶寶全身擦乾,包括肚臍;用兩支棉花棒分別沾濕酒精。
步驟二:用棉花棒在寶寶肚臍內輕輕轉一圈;換一頭或換一支棉花棒,再重複轉一圈。
步驟三:將棉花棒丟棄,稍等片刻,讓酒精略微揮發,就可以讓寶寶穿好衣服嘍。
通常,這樣做的效果很明顯,寶寶的臍帶過不了幾天就會收縮得很好,先前的臍部紅腫也會漸漸消失。
Part2給寶寶餵奶的技巧
目前提倡給寶寶哺餵母乳,但如果寶寶需要配方奶粉餵食的話,媽媽也是一樣要用心哦。
媽媽面對新生寶寶,一定要遇到餵奶問題。母乳餵養和配方奶粉餵養,同樣會有不同的情況發生,就讓我們來看看,給寶寶餵奶時要注意些什麼。
母乳是第一選擇
母乳餵養給寶寶帶來許多好處,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寶寶6個月內最好是母乳哺餵。
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食品,營養豐富能滿足新生寶寶的生長需要,一般每次哺餵寶寶約需20~30分鐘。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需要,做到按需求哺乳。
餵奶前應注意先給寶寶換掉尿布,然後洗乾淨雙手,再用溫開水洗淨乳頭及周圍皮膚。
哺餵配方奶也有原則
如果有特殊原因如母乳不足或媽媽有疾病不能哺乳,媽媽可選擇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來哺餵寶寶。
人工餵養的寶寶要注意用具煮沸消毒後使用。
沖泡奶粉要按說明書上的奶粉與水的比例。如沖調過稀會導致小寶寶體重增長不理想,甚至營養不良,沖調過濃也會使小寶寶水分不足,消化不良。沖調奶粉的水應用溫開水,不宜過熱或過冷。
如果是用奶瓶餵奶,媽媽餵奶時要注意奶瓶的傾斜度,要使瓶頸充滿奶汁,這樣寶寶便不會吸入太多的空氣。奶嘴的孔大小要適度。太小,寶寶吸吮時費力,太大會引起寶寶來不及吞咽,甚至嗆奶。一般以奶瓶倒轉後乳汁一滴接一滴地流出為宜。
由於新生寶寶的胃容量小,食管較鬆弛,餵奶後常有溢奶的現象出現,但隨著月齡的增長,一般約在6個月內就會改善。如果寶寶出現大幅度的噴奶,且次數多,則要帶寶寶上醫院就診。
奶粉隨沖隨喝,沖調好的奶粉不能久放,防止污染引起的腹瀉。
防止吐奶學拍背
雖然溢奶現象在新生寶寶中很常見,但還是有一些方法,例如拍背就可以減少或防止寶寶溢奶。
步驟一: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媽媽都應注意每次餵奶後將寶寶抱起。
步驟二:讓寶寶頭伏在媽媽肩上。
步驟三:然後輕輕拍寶寶的背部,直到讓他打嗝。
步驟四:把吞入胃中的空氣排出後,才讓寶寶躺下。
步驟五:另外,餵奶後也不要過早翻動寶寶,這樣可以防止吐奶。
Part3預防新生寶寶生病
讓新生寶寶遠離疾病也是爸媽的一件大事,從護理著手,給寶寶的抵抗力加加油吧。
新生寶寶抵抗力較差,常因護理不當過冷或過熱而生病。由於新生寶寶的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環境溫度過高或保暖過度會導致寶寶發燒;相反,如環境溫度過冷,衣被過少會導致寶寶體溫不足。
保持最好的溫度
通常,新生寶寶居住的房間,室內溫度保持在25℃左右較為合適,要求陽光充足,保持空氣流通,但不要強風直吹。
寶寶衣服的添減應根據氣溫來定,保暖要適度。正常新生寶寶的體溫,用肛溫測量為36.5~37.5℃,而在腋下則應顯示為36.3~37.3℃。
寶寶洗澡時特別容易受涼,要關好門窗,不要有對流風,洗澡時室溫要維持在28℃,水溫則控制在40℃左右。洗完澡,媽媽要及時用乾浴巾包裹寶寶全身並擦乾,以免寶寶受涼。
護理者要身體健康
家屬中有感冒者要避免與寶寶密切接觸,以免傳染給寶寶。保持居家的環境清潔,寶寶的護理者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體溫計使用方法
新生寶寶,採肛門測量和腋溫測量比較合適,口腔測量,因為寶寶可能會啃咬,所以不建議使用。
不同的溫度計可能會得出不同的體溫,這時要進行適當的加減計算,就會得出最貼近寶寶的實際體溫。另外,可以多測量幾次,以免不準。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69/t18249/
***************************************************************
不同季節誕生寶寶的照顧差異
|
嬰兒持殊生理時期的因應法
對許多新手爸媽來說,寶寶的每個成長的階段能帶給他們喜悅,也會讓他們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尤其是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年中通常會面臨一些「特殊時期」,包括長牙期、厭奶期、生病期、打完預防針期、學爬期、睡眠顛倒期,每個特殊時期都可能造成寶寶的不適及父母的困擾。本文將針對這些特殊生理期,提供因應的方法。
周歲以內的寶寶可說是最讓父母擔憂的階段,除了因此時期的寶寶生理發育尚未成熟,育兒爸媽需要費更的心思在生理的照料上之外,也因為寶寶從四個月起,可能即將面臨幾個特殊的生理時期,如果沒有作好因應的措施,會使爸媽和寶寶陷入「痛苦」的局面。 | ||||||||||||||||||||||||||||||||||||||||||||||
1.長牙期當家長們發現寶寶流口水的情形比以前增加,常常將手指或整隻手放入口中吸吮,或將抓到的東西放入口中咬,這時可就要懷疑寶寶可能正面臨著「長牙期」。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大多數的寶寶在六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寶寶在長牙期除了會發生以上的情況之外,在情緒上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寶寶的脾氣變得比較暴躁、不易安撫、常常哭鬧、不安。如果您的寶寶已經進入長牙階段,您可以在要長出牙齒的牙肉上,感覺到有一個硬硬的小突起,同時牙肉上也會呈現一點點紅腫,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至於長牙期的寶寶會不會發燒或拉肚子呢?林炫沛醫師說,長牙期不一定會有發燒、腹瀉、嘔吐...等症狀,如果有這些症狀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應該與長牙無關。然而不可否認的,有些寶寶會因長牙的不適而影響情緒,甚至導致食慾不佳,此時幫助寶寶渡過不適的長牙期,則顯得十分重要。 | ||||||||||||||||||||||||||||||||||||||||||||||
a.乳牙長出順序
| ||||||||||||||||||||||||||||||||||||||||||||||
b.渡過長牙期的因應方法
| ||||||||||||||||||||||||||||||||||||||||||||||
2.厭奶期寶寶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後,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隨著時間的成長,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另外,四個月之後可開始替寶寶添加副食品,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林炫沛醫師進一步指出,厭奶的發生並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於正常(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就像有些生理的不適症狀會導致寶寶厭奶(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即恢復正常,父母就毋需過於擔憂。然而如果寶寶食慾仍然不振,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 | ||||||||||||||||||||||||||||||||||||||||||||||
a.寶寶厭奶的因應原則
| ||||||||||||||||||||||||||||||||||||||||||||||
3.生病期雖說一歲之內很少外出,理應不容易感染疾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絕對,因為周歲內的寶寶由於生理的發育尚未成熟,如果遇到家中有其他人生病了,很容易感染疾病。林炫沛醫師表示:一旦發現寶寶一味的緩解症狀。舉例來說:許多的疾病都易引起發燒的症狀,倘若父母只擔心發燒的現象,卻不知寶寶發 | ||||||||||||||||||||||||||||||||||||||||||||||
4.打完預防針期寶寶一出生24小時以後就必須接受預防疫苗注射,以防止一些病菌的侵入,而危害寶寶的健康。父母除了必須按時帶寶寶至醫院接種各類疫苗,並詳知注射各種疫苗之前的禁忌(如寶寶發高燒時,通常不能注射卡介苗及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等等),寶寶注射預防針之後的照顧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林炫沛醫師表示,在注射疫苗之後,各種疫苗都可能發生一些輕微的副作用,輕微發燒、注射的局部部位會有腫脹、發紅、結硬塊.....等些微的反應是常見的現象,只要沒有出現高燒不退、紅腫不退、活動力減弱、食慾降低......等異常情況,父母大多毋須擔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口服疫苗通常沒有特殊的反應。在寶寶打完預防針之後,父母在照顧上該注意哪些事項呢?林炫沛醫師指出,寶寶在打完預防針之後仍可照常洗澡,而注射的部位如果出現紅腫,可給予冰敷,以減緩症狀。同時建議家長們在帶寶至醫院打預防針時,可主動索取「預防接種後的反應及注意事項」單張,拿回家參考。 | ||||||||||||||||||||||||||||||||||||||||||||||
a.一歲前預防接種進度表
| ||||||||||||||||||||||||||||||||||||||||||||||
b.常見反應及因應法
| ||||||||||||||||||||||||||||||||||||||||||||||
5.學爬時期「七坐、八爬」八個月左右寶寶已開始學習用「爬」這個動作來探索世界,此時父母更要多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以免寶寶到處「碰壁」造成身體上的傷害。當然也並非所有的寶寶都會經過「爬」的這個階段,林炫沛醫師表示,「爬」這個特殊的動作只在嬰兒期中維持短短的寶寶是向後爬或單腳爬...等多種姿勢,甚至是直接跳過「爬」的動作而開始「走」其實並不需要過於擔憂,因為「爬」的動作不佳可能只代表著運動細胞較弱、平衡感較差而已。然而也不可否認,如果寶寶歷經了爬的階段,對他的成長發育還是有極大的幫助,所以父母仍然須注意多讓寶寶有爬行的機會。 當寶寶在學爬階段時,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他的安全,林炫沛醫師說,為了讓寶寶爬得好,家長一定要將爬的環境佈置妥當。如:地板上可鋪置軟墊,寶寶爬的平面最好是平整、具有彈性的,且不會過於粗糙,除了為寶寶佈置一個安全的環境之外,也須注意身體上的保護,如:不要給寶寶穿著過多的衣服,因為太多的束縛會妨礙爬行,並且也要注意手掌及手肘的保護。 | ||||||||||||||||||||||||||||||||||||||||||||||
a.意外傷害的處理準則
| ||||||||||||||||||||||||||||||||||||||||||||||
6.睡眠顛倒期我們常聽到許多育兒的爸媽抱怨說:「自從小寶寶誕生之後,自己睡眠的時間變少了!」寶寶的睡眠日夜顛倒,不能配合大人們的生活作息,通常是導致爸媽們無法好好休息的主因。林炫沛醫師表示,初生嬰兒由於剛剛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加上睡眠調節功能尚未成熟,因而容易會有日夜睡眠顛倒的情形產生,要解決這一難題,為寶寶佈置一個舒適、安靜的睡眠空間是首要之務。在外在的環境佈置妥當之後,接下來就要看爸媽平日所需下的工夫了。建議對付日夜顛倒的「夜郎兒」有以下幾個招數:
| ||||||||||||||||||||||||||||||||||||||||||||||
7.危險期雖說不是所有的寶寶都會經歷上述的特殊階段,然而不可否認的,一旦寶寶「踏」進了其中的一個階段時,如果父母沒有具備正確的因應措施,不僅會造成寶寶的不舒服,自己也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所以奉勸每位父母都應該防患未然,平時多充實育兒知識才能讓心愛的寶寶安度每個特殊的生理時期。 | ||||||||||||||||||||||||||||||||||||||||||||||
|
量體溫的方式
發燒是常見的情況,一般量體溫的方式有:
- 量耳溫:
這是最近才有的方式,這是便用紅外線偵測血流來測正體溫,因此要直接測到血管最準,在量耳溫時要把耳朵內的耳道拉直,耳溫槍的探頭才能較容易而接測到血管中的血流,記得耳朵的耳廓要往外往上稍微拉住就能拉直耳道,得到較正確的耳溫,市面上的家用型耳溫槍,其中探頭只有一個,因此每次量都因為測到的位置不同,差異性很大,這是使用者不熟悉耳溫的量法所致,多訓練幾次就會熟悉,一般正常溫度是三十五.七至三十七.五℃。耳膜和下視丘的血液來源是相同的,耳溫也是最接近核心溫度,所謂核心溫度是下視溫度調節中樞的溫度。
- 量腋溫:
這是最安全的方式,不過卻是最容易受干擾的方式,量法是把腋溫計(頭是尖長型)放入腋下的最頂端,夾住五分鐘以上,再看溫度即可,由於發燒時體溫變化的時期不同,量到的溫度也會不同,它表示是體表的溫度,最常碰到是明明身體已發燒,用耳溫槍也有燒,但腋溫卻不高,有時還比正常的低,這是因為身體要發高燒時,尤其是高燒的前奏,周圍的血管會收縮防止散熱,以使體溫變高,此時手腳的末端會變紫、感覺冰涼,此時若量體腋溫就會出現不太高,甚至低於正常。如果發燒時又有流汗,腋溫量也會較低。解讀腋溫時要多留心。
- 量肛溫:
肛溫也是一種核心溫度,比較不受流汗或外界的影響,不過卻不是安全的量法,曾經有量肛溫時,大人不注意引起肛溫計斷裂在直腸的意外,這可是要開刀治療的,因此除非必要不要量肛溫。量法是使用肛溫溫度計(頭鈍鈍像一個球的溫度計)。先塗抹凡士林,再插入肛門。深度是約三 ~五公分,時間二至三分鐘即可判讀。在小嬰兒量肛溫要小心,不可插入三公分以上,否則有刺破直腸的危險。量肛溫也有傳播或感染到疾病的危險。
- 量口溫:
口溫也是一種近似核心溫度,不過會受口腔內有沒有食物而使其溫度的有所影響。口溫計就是腋溫計,放入舌下約三至五分鐘再判讀,量口溫前不可吃東西,一般是小學以上才使用口溫較安全。如果多人使用同一支溫度計也要注意衛生的問題。
- 其他方式:
皮膚溫度也足常用的方式,如使用貼紙貼在額前。這要貼緊時間也較長。一般體溫在三十八 ~三十九℃時就有大的誤差,但卻很安全。
另一種方式是把溫度計置入肚臍眼內,旁邊的皮膚包住量五分鐘也可量到體溫,正常範圍三十七 ~三十七.五℃。
背溫也是另一種量新生兒溫度的方式,就是用腋溫計,要在背部兩個肩夾骨的中間,緊緊貼住十分鐘以上:這也是很安全的方式。
(℃
(36.2)
(36.6)
(37.0)
正常溫度的範圍依研究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結果。此表之數據就是一般大家接受的數據。
小孩生病時要注意什麼? 小孩生病了要注意什麼?要觀察什麼?
所有疾病在開始時都很類似,可能有的發燒,有的不發燒:不一定是發燒就比較嚴重,一般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會導致發燒,不過都足流鼻水、輕微咳嗽、喉嚨痛,發燒也是起起落落,幾人就自然退燒,不再發燒,一週左右即痊癒。有
的不發燒卻較嚴重。如呼吸困難、盜汗、嚴重嘔吐、抽筋等,這些都會導致死亡的狀況,不可等閒視之。要詳細說明不太容易,簡言之:會吃會玩、精神奕奕,縱使是發燒也是良性的疾病,一旦有
- 嚴重嘔吐,
- 意識不清,
- 精神不好,
- 異常哭鬧,
- 沒有小便、嘴唇乾,
- 嘴唇發紫,
- 吸急促促喘鳴聲,
- 抽筋,
- 臉色蒼白、盜汁,
- 三個月以下發燒的嬰兒。
就要提高警覺防止嚴重病情的發生。
不太願意吃藥時的餵藥方式
幼兒餵藥也是個難題,幼兒藥物的調配是一項藝術,如何把藥配到幼兒願意吃(不是愛吃),有效又不會吐!這不是很容易。不過越是專業的小兒科醫師越會祝意這些問題。幼兒願意吃最好,往往幼兒都不太願意吃藥,不管是甜的還是苦的、藥水還是藥粉。
必要時,第一種方式是把藥粉直接塗抹在口腔的臉頰部,再給予○.一 ~○.二西西的開水,不可直接塗抹在舌頭以防止傷到味蕾或掉落在氣道引起窒息。第二種方式是把藥物以○.一 ~○.二西西的開水調勻,再以吸管吸起往口腔的臉頰部直接注入。由於水份量很少不太會吐出,為了防止吐出可以在餵藥後馬上轉移注意力,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種方式是把藥物放入冰淇淋中包住,再把冰淇淋給幼兒含下,一般人以為感冒發燒時不可吃冰,這不是正確的觀念,為了吃藥吃一點冰淇淋有什麼不可,兒科的藥量一般是以體重為主,年齡為輔,但是體重超過四十公斤以上就是以成人計量為限,不可以體重算,否則劑量會太大。
使用肛門塞劑要訣
給予肛門塞劑也有小秘訣,一般人給予幼兒肛門塞劑常碰到兩個困難:第一個是放在手中的肛門塞劑有時會變軟,這是由於手心溫度太高所致,此時把肛門栓劑丟入水中等一下再拿出就自變硬。此時不可以撕開封套使用,如果軟軟的栓劑打開封套就會不能使用,因為太軟塞不進去。第二個是塞入肛門又自解出來或彈出來。這是由於塞入肛門的動作過於長或塞劑卡在肛門口所致。
一般使用肛門塞劑時,把塞劑塞入肛門後,要用棉花棒送入直腸就是用棉花棒把塞劑送入二 ~三公分即可到直腸,不必用手捏住肛門口,再直接把褲子穿好即可。
每一種疾病的療程有多長?
不是都一樣,有些疾病可以症狀改善後就不要在複診。有些病縱使發燒退掉還要繼續吃藥一個療程,這些狀況事前都要向醫師詢問清楚。
感冒在一般人的觀念已是一種良性病的代名詞,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感冒,他部會用感冒來說明,反止就是「感冒」,這是醫療教育的失敗,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的通稱,一旦有疼痛或拉肚子甚是頭痛、出疹子,就可能不是感冒,此時應該是其他的病,就診時應向醫生詢問清楚詳細病名,才能了解病情、知道注意事項,和其他醫護人貝討論病況時,其他醫療人員可以清楚病人的病名,比較方便捉住重點,給予清楚的建議。
拍痰的注意事項
拍痰也是兒科治療的常用方式,幼兒由於腦部和肌肉發展未成熟,不會自己咳痰出來,很容易積痰在肺部,因此有痰時要加上拍痰才會快點痊癒,拍痰的注意事項是在餵食二 ~三小時後,或餵奶前半小時實施,趴作大人的腿上,屁股稍微高於頭部,大人的手成杯子再扣打幼兒的背部,背部僅有肋骨部位可以扣打,兩邊加起來五分鐘即可。平時拍痰也可在幼兒正常時實施,當成親子遊戲,讓幼兒習慣此動作,以免真的耍拍痰時,愛哭鬧妨礙拍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