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96.asp
*******************************************************************************
寶寶的老大情節?? ( 大小寶寶都是寶 )
很多老大會排斥老二, 那是因為他的地位受到動搖,1歲到3歲的寶寶,自我意識高漲,突然多個人來爭寵他會 '吃醋,因此媽媽更為辛苦,所以對老大心理建設是刻不容緩的..
(yahoo 懷孕育兒知識香水百合媽媽 )
小S表示自從老二加入家庭,老大很愛吃醋,至今都不能接受最溺愛她的大S姨媽抱妹妹,有次大S偷抱妹妹,被姊姊發現,姊姊氣到踢妹妹一腳。上次姊姊看到我把妹妹放在她的棉被上,她也氣到再補踹妹妹兩腳。
( 來源:時尚甜心媽咪 )
大小寶寶,都是寶!! 來源/ 網路作者不不明
當已有一個寶寶的媽咪生下第二胎後,除了全神貫注地照顧新生的小貝比之外,是否曾經注意到還有另外一雙渴望關愛的眼神?
隨著兄弟姊妹的增多,家中的老大─也就是第一個寶寶會突然發現,父母親的愛似乎不再聚焦於他一人身上,不但自己的玩具必須和別人一起分享,甚至被擁抱、呵護的時間也減少了,這時他便會感到茫然,甚至對弟弟妹妹產生妒意,認為自己的城池被侵犯了。
理解大孩子的感受:
當父母為了如何糾正老大善妒、愛和弟妹起爭執的行為而頭痛時,可能沒有想過,第一步應該調整的,其實是爸比媽咪自己的心態:是不是禮物經常分得不公平?回到家來只記得抱弟弟妹妹?是不是經常怒斥大孩子不可以欺負小寶寶?要避免大孩子產生排斥弟妹的行為,「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進一步樂於接納新成員的加入 。
了解孩子的行事動機:
有的大孩子為了想要「挽回」父母的心,可能會刻意犯錯以吸引大人的關注;或者是動機良善,但卻因能力不足而導致不良的後果,此時父母應先暫緩苛責的語氣,先了解大孩子的行為是出自於何種動機,不要馬上將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因而減少對他的關心與重視。
站在孩子的立場體諒孩子 :
孩子畢竟是孩子,亦有其侷限與情緒,無法完全依照父母規劃的直線去進行,例如要求他一定要「孔融讓梨」、要他為弟妹設想…等等,太過嚴格的設限只會適得其反,應該允許他也能有「做不到」的時候,並且多給予鼓勵與關心,讓大孩子了解並不是因為父母只愛小寶寶才逼迫他從事不喜歡的事情。而不同的年齡階段,大孩子會有不同的行為特徵與想法,例如處於自我中心期,或是說話還無法表達清楚等,此時應給予體諒而不要一味認為大孩子在胡鬧。
做好迎接新生寶寶的準備:
當媽咪懷孕時,就是調整大孩子心態的好時機,例如一起規劃和小寶寶的生活、一起上街幫小寶寶買東西、讓大孩子聽聽寶寶的心跳聲讓他有所期待…等,在一開始就讓大孩子以正面、憧憬的心態期待並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成員。
請大孩子幫忙照顧小寶寶:
小寶寶出生之後,接下來會有許多令父母分身乏術的瑣事,此時要記得大孩子也是家中的成員之一,可以視他的能力給予一些任務與協助,即使只是幫媽媽拿一個奶瓶,都可以適時讚美他,讓他感受到一同照顧小寶寶的喜悅,轉換忌妒心為榮譽心,他也才不會認為自己是被畫在圈圈外的局外人,或是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愛。
關愛與物質上儘量公平:
在孩子的世界裡,「玩具」和「食物」永遠是爭執的來源,因此準備小禮物時,一定要做到大小孩各有一份,不要讓大孩子經常只有羨慕的份。如果大小孩起爭執哭鬧時,也不要只安撫小孩子,否則「偏心」的想法就會深植在大孩子心中;父母可以事後找機會抱抱安撫大孩子,讓他了解父母也很愛他,孩子也會因受到影響進而學習去疼愛弟妹,也不會有私下欺負弟妹的行為產生。
專屬於大孩子的關愛:
新生兒固然需要家人全心的呵護,但是即使忙碌,也可以利用短暫的空檔關心大孩子在做些什麼,和他講講話,給予一些回應與互動;而當有完整的空閒時段,更可以安排與大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他明白自己在父母心中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另外可以讓大孩子明白身為兄姐的好處,可以做一些弟妹無法做到的事,大孩子便能感受到成長的與眾不同與責任感,而更樂於接受或照顧弟妹。
用關心與理解來融化: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只要爸媽負起母雞帶小雞的精神,給孩子多一點鼓勵與關心,相信剛出生的小寶寶同樣也能受到兄姐細心的呵護。兄弟姊妹的感情,是直至長大成人也無法割捨的血脈親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路上的互相扶持更會增添情感的真摯與深厚。幫助孩子踏出建立親情的第一步,父母的愛心與理解是不變的元素,「言教不如身教」,當大孩子熱切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與愛心時,自然也就能對年幼的弟妹施予同等的愛心與關懷!
資料來源
http://babytree.pixnet.net/blog/post/16455018
*****************************************************************************
手足教養守則 :
手足教養6技巧
手足雖然是朋友,但也有著競爭的關係,而最早的競爭即為父母的愛與重視。掌握以下六個教養手足時的小技巧,定能幫助家長更加得心應手:
1、不比較
上述已經提過,家長的比較會使孩子產生競爭的心理,影響手足關係,只要爸比媽咪能多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優點與特長,並予以鼓勵及肯定,不要存有比較的心態,不僅能使手足和諧,整個家庭關係也會更為融洽!
2、少介入
家長在處理手足問題時,最大的原則就是不要當孩子的裁判、法官,陳瑀婕表示,除非孩子已出現傷害性的行為,破壞到家裡的東西或傷害到對方,這時就要用力的介入,否則一般的手足爭吵,建議家長先當個觀察者就好。先聽聽孩子們在吵些什麼?想一想有無介入的必要?當然,如果孩子已經向你求助了,這時就不能不理不睬,家長可回應孩子:「我有聽到你在叫我,你們再吵10分鐘。」以過程取向而非結果取向,千萬不要只是隨便回應孩子:「你們不要吵了,媽咪沒有空!」其實手足間的爭吵很快就可以合好,多數時候孩子吵完就會繼續玩在一起,反而常常是大人自己在那裡生氣。
但是如果孩子吵了10幾分鐘還沒握手言合,家長就必須主動瞭解其爭吵原因,問問孩子:「你們吵了那麼久,現在打算怎麼解決?」聽完他們的說法若覺得不妥,可再和孩子說:「媽咪覺得你們這樣的解決方式不是很好,我有幾個建議。」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但要是有限的選擇,這既符合了權威也做到了民主,等孩子選完後,家長可一同協助其執行,處理的過程完全不需要打罵。
3、多尊重
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及意見,不要強迫孩子。孩子們本身的問題,就交給他們自己去解決,以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
4、理性與感性兼具
有些家長會把私人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在公司被老闆罵、和婆婆處不好等,一時情緒上來就亂罵孩子,使孩子成了出氣筒。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勿摻雜太多的私人情緒,應多傾聽孩子的聲音。
5、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孩子終究是孩子,家長應給予他時間和空間去成長,不要強迫孩子一夕長大,多一點耐心,孩子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6、培養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與方式
在這個部分,現代父母應刻意的去經營,否則等到孩子青春期就來不及了。孩子長大後開始有自己的朋友、生活,若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沒有建立好,長大之後他根本不會想和家長在一起。爸比媽咪應找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成為專屬你們之間的暗號或行為。舉例來說,大孩子可能特別喜歡和你一起看故事書、和較小的孩子則培養出一同畫畫的默契。
*從出生排行看孩子個性*
除了孩子本身的先天氣質、性別,會影響孩子的個性外,在手足中的排行,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陳瑀婕表示,在長子長女中比較常看到的是,原先他們是最先被注意到的,但當媽咪生第二胎後,他的光芒逐漸被搶走,也許長子長女會想著如何回到原先的地位,或是有更大的渴望,成為媽媽心中的乖孩子。這時家長可能會利用這樣的心態,要求孩子要有大哥哥、大姐姐的樣子,而為了討父母歡心,長子長女便會努力遵循這樣的規則,因此老大的個性通常會變成一個順從者,甚至會比較依賴父母。另一方面看來,比較求新求變、標新立異、敢往前衝的,往往都是老么,這可能和老么是家中排行最小的,會覺得自己被管最多有關。
除了長子與老么外,假若媽咪生了三個孩子,那麼中間排行的孩子又有著特別的氣質。心理學認為,排行第二的孩子和長子長女比較容易形成競爭的關係,當他覺得自己比不過哥哥、姐姐時,就會想往外發展;而倘若媽咪生了三個以上的孩子,不屬於長子、老么及中間排行的孩子(如四胎中的第三胎),就可能覺得自己沒有人管束,長期下來會認為自己是被忽略、不被重視的,當進入幼稚園後,很快的就會結交到朋友,且只要他有一點點優點被看到,就會很高興。
~摘自育兒生活四月號~諮詢/張老師特約諮商師 陳瑀婕
採訪/陳逸馨
現今社會環境和以前不太一樣,以往傳統的大家庭,漸被核心化的小家庭取而代之;此外,現代人生活富足、多為雙薪制,年齡也比較長壽。在少子化的現代,家中有其他手足對年輕世代來說,最大的優點便是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及陪伴的功能。
兄弟姐妹,有你真好~
有兄弟姐妹的人多半都會同意,平常你可能會覺得手足很討厭,老是找你麻煩,會和你爭吵、搶東西,但是當你碰到困難需要幫忙時,他卻又挺身而出,無條件的替你出主意、解決問題。而大部分的父母會覺得,只生一個孩子怕他感到孤單,在經濟能力許可之下,會想再生一個孩子陪伴他,讓孩子們玩在一起,家長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手足關係良or劣,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態度!
張老師特約諮商師陳瑀婕表示,許多人回想起自己的手足關係,其實是不太愉快的,而造成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大都與父母本身的教養態度有關。有些家長會和大孩子說:「你是哥哥/姐姐,要讓弟弟/妹妹,不可以那麼霸道!」把既定的觀念及成規套在孩子身上,反而限制住孩子的發展,這時被約束的大孩子,可能會把氣出在弟弟/妹妹身上,認為是他害自己被罵,當家長隨意介入孩子的爭吵時,反而會讓自己與孩子們形成一種三角關係。
有些人長大後對自己缺乏自信,可能是源自於小時候在手足競爭上老是輸的關係,這樣的孩子,會覺得永遠得不到父母親的重視,將來可能會帶著這道創傷長大,進而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因此,家長若能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多加留意他們的手足關係,對他將來的人際發展定有正面的幫助。
手足競爭從何來?
兄弟姐妹間最常見的就是競爭關係,但手足競爭多數都來自於家長的比較。孩子之間當然也會存有比較的心理,為了想要得到某個人的肯定、期望自己做得更好,而家長的比較心態,無形之中便助長了這樣的行為。爸比媽咪必須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及瞭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有些孩子喜歡運動,有的孩子愛畫畫,這是無法比較的。家長若能給孩子多點空間去學習、發揮自己的專長,將能激發出他的潛能。
舉例來說,孩子如果不會彈鋼琴,但是很喜歡畫畫,家長可以試著和他說:「琴彈不好沒關係,但是你很會畫畫喔!」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有哪些優點。最近很流行正向心理學,若將此套用在手足教養上,家長可鼓勵孩子多看看彼此的優點,這可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挫折、阻礙及衝突時,願意正向思考,對整個家庭氣氛的維持,都很有助益。
陳瑀婕提醒打算生第二胎的媽咪,最好先為長子長女做好心理建設。一般來說,多數的長子長女會視即將出生的弟弟妹妹為掠奪者,覺得自己被迫與他人分享爸比媽咪,如果這時家長仍一味的要求長子長女要做好模範,希冀他在一夕之間成為懂事的大孩子,對他來說不僅是沉重的負擔,更容易導致長子長女討厭自己的弟弟妹妹。家長應以溫和的態度作示範,讓長子長女自然而然地學習如何照顧弟弟妹妹,且就算已經生了第二胎,家長也要留些時間與長子長女單獨相處,不要讓自己的時間全被第二胎佔據,孩子會更不平衡。
教養停看聽~媽咪,妳偏心!
特別偏心某個孩子,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人總是會比較喜歡可愛、聰明的孩子,但當父母親察覺到自己有偏心的傾向,或是其中一個孩子告訴你,你對另一個孩子比較好時,家長就要反省檢討自己是不是真的這樣,如果真的有,也不是什麼嚴重的錯誤,而應試著去尋找另一個你覺得比較不可愛的孩子有哪些優點。可愛聰穎的孩子,優點必定是顯而易見的;反之,較不可愛的孩子代表著他的優點必須花點心思去挖掘。
陳瑀婕表示,如果有孩子質疑你偏心時,首先應告訴孩子:「媽咪是愛你的,你們都是我的寶貝!」以加深他的印象,假如孩子問你為什麼哥哥有這個玩具我都沒有,媽咪就要告訴孩子,哥哥擁有的原因是什麼,且雖然他沒有這款玩具,卻有別樣東西是哥哥沒有的,來矯正孩子的想法及認知。而在行為上,媽咪必須增加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媽咪不管是想法或是表現上都是愛他的。
佛洛依德曾說:「一個可以真正得到母親疼愛的人,一定對自己很有自信。」佛洛依德本身就是最好的見證,他認為自己的學說是最優秀的,而這樣的自信便源於他覺得自己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不只如此,臨床實證上也可看到,假若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肯定,將可提升孩子的自信,並讓孩子勇於嘗試不同的事物。
資料來源http://babytree1.pixnet.net/blog/post/19568592
******************************************************************
Topic1.公平對待每個孩子~不偏心
台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主治醫師林雅葶認為,當父母偏心時,其實對孩子會造成深遠影響;尤其手足間的年齡差距愈小,則互相嫉妒的問題亦較為嚴重。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則將父母偏心的情況,導致孩子產生的行為表現分為兩類,除了行為上的計較爭吵,甚至使用暴力;還有心理上,孩子會解讀成是自己的表現不佳,或者憂慮是否做錯了事,此心態會令孩子的自信心下降。
5大常見偏心情況
盧英仁醫師歸納以下情境,是天下父母常見的偏心情形;有這些情形的父母,應該開始改善行為並注意是否已影響孩子的心態與觀念:
爸比媽咪事事都要求,就容易變成「全方位達人」,讓孩子有嚴重的依賴感,而造成孩子需求及關愛過度滿足,無法學會「分享」或懂得從其他中獲取滿足及成就感。
父母個人的偏好、價值觀及期待,會在有意無意間,形成比較與貶抑。傳統觀念上存在不平等待遇,認為男性可以繼承家產,長子才是遺產繼承人;或是嘴巴甜、懂得察言觀色的小孩,長輩會比較疼等,其實都無意間傷害了較為弱勢的另一個孩子。
有些父母會在子女爭吵時,依其排行順序來排解紛爭,像是:姊姊比較大,當然應該讓妹妹,因為妹妹不懂事等。但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對錯」來分,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習慣在其他孩子面前處理其中一個孩子的問題,雖是為了讓其他人有提醒與警惕作用,但其實反效果地造成子女間並未學習彼此互相尊重與支持。因為被數落的孩子,可能還會被其他孩子嘲弄,使其自信心受損。
若孩子是期待已久下誕生的,父母會認為是上天的恩賜;但若是意外懷孕或是尚未有充足心理與經濟準備下,則會形成壓力,而往往未能全心全意付出關愛,或偶時出現言語上的不滿。
以公平心態教養孩子
面對手足競爭時,林雅葶醫師建議父母本身的情緒調適力要好,不可以本身就常常情緒起伏很大,喜歡大吼大叫;尤其有計畫生第二胎的父母,當新生兒報到時,的確容易會忽略大孩子的需求和關愛。 父母可先讓兄弟姊妹間學習相互照顧,並給予孩子公平的對待,不過分偏袒任何一方。當哪個孩子表現優秀,要不吝給予鼓勵;瞭解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對手足間不做比較,且不以成績好壞為界分,每個孩子都有其特長之處值得讚揚。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排行老大的孩子如何教?
|
冠博多元智能托兒所所長 廖麗文
|
在一個家庭裏,只要有兩人以上的小孩,就會涉及排行的問題,而排行的組合方式,是否會影響身為老大的性格,據筆者親自訪問一些不同組合的父母,所得到的答案是,不論是以下那一種組合,例如:兒子大、女兒小或女兒大、兒子小……,或者全部都是女兒,或者全部都是兒子……等,會影響到排行「老大」的性格並不大,而是孩子性格形成其實深受「環境」的左右。
幼兒性格的形成
對幼兒本身來說,性格除了先天條件的影響外,後天的經驗或心理意志,的確可以改變先天的性格,換言之,幼兒內、外向的性格,雖取決於先天的條件,但他表現成行為時,卻又受到種種環境的影響,其中又以家庭環境對學前幼兒的影響最大。包括下列幾方面:
1.早期經驗: 指的是嬰幼兒期的飢餓挫折、感官刺激、親情撫摸、母愛滋潤及心理需求等經驗。如果這些早期經驗得到滿足,會有助於嬰幼兒安全感的建立,逐漸養成自信、樂觀等性格。
2.父母的人格: 父母是幼兒模仿及認同的對象,因此父母的行為模式自然會影響孩子。父母若較溫和,孩子的行為表現也較溫和;反之,若父母較暴躁,孩子的行為反應也會傾向暴躁。
3.父母的管教態度: 父母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另外,父母不一致的管教態度,也會使孩子無所適從,無法建立明確的的行為準則。
4.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若父母的期望符合孩子的能力,對孩子學習的結果較能接納時,則孩子自我接納,成就動機、創造力及學習能力也會相對提高。
5.家庭人倫關係: 家中夫婦、手足、親子關係若是良好,孩子較有安全及安適的感覺;反之,則孩子情緒較為不穩、缺乏安全感、具攻擊性等。
排行老大的孩子如何教?
自古就有一句話:「老大備受疼愛」,老大和老么、獨生子一樣,都有過度被寵愛和過度被保護的現象,父母該如何教養老大呢?
‧不論排行、一視同仁 ‧先和老大談家中有新成員加入
老大的孩子不論是男是女,均備受父母寵愛,尤其是目前,孩子人數已經越來越少之下,家中孩子人數要達三人以上似乎不太多,因此建議父母,孩子的性格並無好壞之分,只要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就不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社會適應。不要將家中的孩子強做比較,也不可要求老大一定要讓弟妹,更不可在未了解孩子先天氣質之前,要求孩子做某些性格上的改變。且父母不要為孩子做太多、不要為孩子想太多,應以自然平穩的態度,讓孩子自然地發育成長,這才是孩子之福。
|
|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26.asp
*****************************************************************************
排行中間的孩子如何教? |
文化國小教師 葉瑞霞
|
自從1874年,佛朗西斯‧高爾頓發現在著名的科學家中,出生排序老大和獨生子的比例相當高之後,一些心理學家就試圖確定兒童出生次序對其個性和成就有何影響,這些調查結果整理出來可歸納給父母一些參考。本文重點針對排行序中間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提出說明。
常見的性格特質
排行中間的孩子性格上的優點是較具有同理心,對他人有友善的態度。因為排行中間的孩子,經常在許多狀況裡學習調適自己,和能力較強的哥哥姐姐,與能力較差的弟弟妹妹相處,所以會懂得察言觀色,做出合宜得體的表現,得到長輩的稱讚,也滿足自己心裡的成就感。
懷有這樣認知的孩子,往往會委曲求全、犧牲自己的權益,為的只是得到別人的讚許,經常扮演「乖乖牌」,久而久之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慣。藉此由家庭發展出良好和平的人際關係技巧,可說是排行中間的孩子一項難能的優點。用心理學的解釋叫做:具有「友伴導向」以改良社會關係,能夠清楚的認清自己的環境,具有實際的目標。
但是心理學家也發現:排序中間的孩子注意力較短暫、容易分心、成績較差,有點反覆無常。他們喜歡和別人交往,也比較幽默,但他們中仍有不少人不受同伴歡迎。個人心理學派阿德勒不僅強調父母和小孩的關係,也強調家庭大小、手足間關係,和小孩在家中的出生序等變項。阿德勒表示第二個小孩絕不是唯一的注意中心,因此對於弟妹的來臨較不敏感。
由於他至少有另一個手足,所以他的合作和妥協的技巧學得較容易。在某種情形下,排序中間的孩子可能會關心到兄姐的特權,這會導致自卑感的產生。為了克服自卑感,他們會努力奮鬥,力爭優越的表現,心理發展出健康的補償作用,補償自卑感的需求,努力獲得權利和力量,進一步控制環境。如果不幸不能固守努力刻苦的信念,認為父母把愛給了老大和老么,自己得不到重視和寵愛,產生嫉妒和怨恨,則「自卑感情結」將會終及一生。
排行引起的正負情緒
排行中間的孩子的人際關係和群體生活互動是屬於「努力經營」型。在某些方面他們會竭盡所能去照顧別人。一方面想要展現善體親心、乖巧懂事的優點,所以常常會想到怎樣表現,才能得到讚賞美譽;另一方面極度有「被需要」的慾望,只要別人需要他的幫忙協助,定會赴湯蹈火,努力達成盡善盡美的境地。因為這樣的想法,想和大家成為好朋友,得到別人的友誼,儘管讓他「能者多勞」也不覺得辛苦。要是他做的事情讓你覺得感動,在公開的場合你讚揚他的種種善行,他下回會做得更多更起勁,也會對你更加挖心掏肝哩!
灌溉和欣賞每個孩子
誠如陶布森博士(Dr﹒Dodson)所言:「教養子女猶如開墾一畝荒地般,需要父母的耐心、信心及愛心的滋潤與灌溉,才能闢荒地成良田,化光禿為青翠。」每個孩子都是我們心上的一畝良田,每一畝都要我們辛勤耕耘、栽種。絕沒有那一畝是休耕放棄的。也因為生長的生命是如此美好,我們更要用「欣賞」的眼光,去注視讚賞每一畝田所展現出不同的風情。
|
|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27.asp
*****************************************************************************
孩子喜歡告狀,愛和兄弟姊妹爭吵,是怎麼回事?
文章摘自於: 媽媽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師
作者: 親子教養專家---張兵
標題: 孩子喜歡告狀,是怎麼回事?
文章內容:
「老師,他打我。」「媽媽,他把我推倒了,還拿了我的玩具不還!」‧‧‧很多孩子常會為了一點小事情,跑來找大人告狀,而大人也經常為了不知該如何處理,而感到心煩。把他的告狀當一回事的話,怕他養成動不動就告狀的習慣;不去理會的話,又怕他受了欺負,沒有地方「申冤」。不過,有些孩子告狀的內容和自己關係不大,他純粹只是喜歡告狀而已,例如:「媽媽,玲玲沒有穿拖鞋。」「老師,他吃飯還在說話。」
這些喜歡告狀的孩子都不大被家長和老師看好,總以為他們是「沒事找事」,不過,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喜歡告狀的孩子心理並不是這麼簡單。一般來說孩子的告狀行為在幼兒期比較明顯,告狀可以說是孩子心理發育,和人格發展的階段性正常現象。
「愛告狀」是因為幼兒期的孩子並不能獨立處理問題,同時,這也是他們和別人溝通的方式之一。在告狀過程中,孩子的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方式都會得到啟發。孩子「告狀」還是一種依賴心理的表現。
當年齡增長後,孩子「愛告狀」的現象就會慢慢減少,所以,爸媽不必太為孩子「愛告狀」而擔心,爸媽要做的是,在孩子告狀後,妥善的解決他們的問題。那麼,具體來說要怎麼做呢?
必須要看孩子的「告狀動機」是什麼,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1.宣洩緊張情緒
孩子與同伴發生了爭吵,或受了委屈,就會向大人「告狀」。這實際上是孩子在被別人「欺負」後,尋求大人的保護,進而宣洩自己的緊張情緒,減少憂慮,以達到心理平衡。孩子把成人作為訴說的對象,說完後才會心滿意足。
解決方法:
如果孩子是受「欺負」而告狀,大人要適當給予孩子安慰,不過不能輕信孩子的話,最好鼓勵、引導他說出事情的過程,分析到底是誰的錯,然後再去考慮怎樣解決問題。
2.追求自我表現,想獲得大人肯定的評價
孩子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雖然如此,孩子告狀就表示他已具備了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此時,孩子告別人的狀,是想得到大人的關注和表揚,以表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
解決方法:
這時,爸媽和教師要肯定孩子的積極方面,以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另外,孩子「告狀」說的是別人的缺點,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點。大人應啟發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你知道該怎樣做嗎?」這樣可以讓孩子從「告狀」中吸取教訓。
3.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有些事情是孩子不會處理的,比如,一個小孩子跑到別處去玩,但是另一個小孩子會告訴大人「他跑出去了。」因為自己不清楚這件事情該不該做,見別人做了,自己也想去做,但是又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解決方法:
這時,就要給予孩子明確的答覆,告訴他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應該怎樣做。
4.嫉妒別人,想「整垮」對方,報復別人
小孩子的嫉妒心是很強的,有時候發現別人比自己優秀,就想藉大人來幫助自己「整垮」對方,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另外,有的孩子比較喜歡「記仇」,所以,當別人「欺負」自己之後,就想找些原因來報復對方。
解決方法:
對於這樣的告狀,爸媽要指正孩子,與同伴們和平共處。
整體來說,爸媽應該抱著客觀的心態,明白孩子為什麼告狀,才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而不能簡單的應付孩子「知道了」,這是對孩子不尊重的表現,讓孩子更加委屈,或者憤怒,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非常不利。當然,最好在孩子告狀之後,告訴孩子遇到問題應該怎樣去分析,避免孩子過度的依賴大人,養成告狀的習慣。
以上這篇文章與所有辛苦的家長們共勉之~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t8zticuQFRZcI3F1fGLkpfg-/article?mid=2354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Yg8piCyWF0Gqp31eOn1Q190-/article?mid=6386&prev=6469&next=6370&l=f&fid=25
*********************************************
孩子愛和兄弟姊妹爭吵,怎麼辦?
如果你家不只一個小孩,你很清楚兄弟姊妹之間的戰爭。孩子只要靠得近,就一定能找到事情吵架。許多時候,他們只是無聊,想挑起爭端找點樂子。其中一個孩子通常會覺得父母比較偏愛其他孩子。有時候,他們的個性就像水和油—沒辦法混在一起,要等到青春期過後一段時間,才能學會和睦相處。無論如何,如果你已試過警告、隔離反省、家庭會議等傳統方式,孩子仍日夜爭吵,你就應該讓他們見識一下以下妙招。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有一對兒女(分別是十一歲和八歲),每天都吵得昏天暗地。他們的爭吵摧毀了晚間和週末時光。真的什麼事都能引發爭端。例如,其中一人吃東西或呼吸的聲音如何如何?他們甚至抱怨另一個人身上的體味。 ***************************************************************教養妙招:當我們同在一起 適用對象:老是吵來吵去的六到十四歲孩子。 適用時機:你受夠了他們常常拳腳相向、推來打去、大聲嚷嚷之後。 所需道具:一個能正常運作的房間、一些書籍、紙張和鉛筆。
*************************************************************** 以下是我們所用的招數:我和孩子們一起坐下來,並嚴肅地解釋:他們之所以這麼頻繁地爭吵,是因為相處的時間不夠多。我告訴他們,從現在開始,他們母親的責任,就是確保他們花更多的時間相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接下來的星期六,他們的媽媽七點就會叫他們起床,好讓他們盥洗、吃早餐。八點,他們會被送進同一個房間、門關上,直到中午之前都不能出來。他們的媽媽有一個能進行這件事的完美地點,就是本來就空蕩蕩的客房。客房裡有一張床、一個梳妝台。就這樣,我對他們說,他們可以帶幾本書、幾張紙,還有一支鉛筆進房間,以防他們想看書、寫東西或畫畫。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帶進房間。不能帶電動、玩具、音樂、積木、芭比,除了書、紙和鉛筆以外,什麼都不准帶。 接著,我向他們解釋禁足的規定:只要他們好好相處,不罵來罵去、吼來吼去或吵來吵去,他們共處一室的時間即將在中午結束,然後他們就可以出來。然而,如果他們開始爭吵,他們的母親會請他們停下來,把他們送進各自的房間隔離反省三十分鐘,在這段時間內,他們除了反省自己的行為以外什麼都不能做。三十分鐘過後,他們必須回到客房,原先必須待在客房的時間必須另加三十分鐘,意即他們現在能離開客房的時間並非十二點,而是十二點半。我也解釋了:如果他們繼續爭吵,他們的母親如需再次干預,他們則得接受另一次超級無聊的隔離反省,而在此之後,他們會一起回到客房,離開的時間變成一點。如果他們繼續爭吵,一整天都會這樣繼續下去。在這個案例中,他們的母親干預了兩次,孩子接受兩次隔離反省,才了解到她是認真的。 這個招數對他們的吵吵鬧鬧起了不小的作用。他們的母親往後只要看到他們劍拔弩張,就問他們最近是不是相處時間不夠。多數孩子聽我說起這個故事都會開懷大笑,同時誓言改變自己愛爭吵、愛鬥嘴的習慣。聽我描述這個技巧有點像看到別人踩到香蕉皮跌倒:雖然明知不禮貌還是想笑,但絕不希望這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
引用baby home親子網-《智園出版社》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school-age/article/7478
資料來源 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57
*********************************************************************
媽媽不要我了?5招輕鬆化解老大情結
第二個孩子出生,往往造成爸爸媽媽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兒,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關愛的事實,使他產生嫉妒的心理。面對這種狀況,爸爸媽媽應如何做適當的處理?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
面對老大對新生兒出現的「老大情結」,有些爸爸媽媽會選擇置之不理!但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會加重老大的情緒,出現傷害新生兒,或退化的行為(與新生兒同齡的舉止表現),更嚴重的,也可能使他罹患憂鬱症!其實,孩子要的不多,只有大人的關愛。
大寶貝吃醋為哪樁?
1~2歲的寶寶,認知發展還在自我的階段,因此,當他看到媽媽在照顧別人時,就覺得媽媽被佔有,就會不照顧我了!他可能會吸吮大拇指,玩弄頭髮到大哭大喊,希望媽媽注意他;在他的小小世界裡甚至連結到絕望的想法:「我要被拋棄,不再被愛了!」,所以爸爸媽媽要不斷地向他保證:「雖然弟弟(妹妹)出生了,但是我們還是很愛你!」
雖然嫉妒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大人還是要善用方法,將此負面情緒導向正面,否則可能不良的影響會愈來愈深。
嫉妒的4種負面影響:
1.缺乏同理和分享能力,影響人際關係。
2.自尊心和虛榮心日漸高漲。
3.易有強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胸,處於競爭與比較的心態學習成長。
4.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周遭事物的關心。
避免寶寶嫉妒
現代的優質教育,並非只講究智能的提升,還有更重要的,情緒高EQ的養成,爸爸媽媽注意孩子的情緒,以同理心做溝通,才能使孩子快樂地成長。
招式1.懷孕時期
運用認知的方式,告訴寶寶:「弟弟(妹妹)要來臨囉!」媽媽可以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內容關於一個哥哥或姐姐,如何迎接新生兒的到來。這是投射性的測試,幫助寶寶迎接弟弟(妹妹)的來臨。
【你可以怎麼做】
1.媽媽可以問寶寶開放式的問題:「你覺得故事中的哥哥(姐姐),對於弟弟(妹妹)要出生的感覺是什麼呢?」讓寶寶自由地談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2.如果寶寶出現負面的情緒:「喔!那這樣哥哥(姐姐)以後會很辛苦,因為媽媽就會變成弟弟(妹妹)的了!」此時可以對寶寶表達同理及了解的感覺,適時地溝通、處理及開導。
招式2.新生兒彌月
很多親朋好友會來探視和祝賀,並且帶一些禮物給媽媽和新生兒,這時很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也送哥哥(姐姐)一份禮物喔!否則他會感覺到明顯地落差、被忽略,而產生重重的失落感!
招式3.新生兒出生之後
爸爸媽媽忙於照顧新生兒,很容易將哥哥(姐姐)忽略了喔!
【你可以怎麼做】
爸爸媽媽可以請哥哥(姐姐)也來照顧弟弟(妹妹),派給他簡單、可達成的小任務,如:幫忙拿或丟尿片等,讓他也進入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是個被肯定的小幫手,可緩解他被競爭的感覺。
招式4.撥出特別時光
如果妳發現寶寶的「老大情結」較為嚴重,也許需要特別花時間單獨陪他,因為爸爸媽媽可能將許多時間投注在新生兒的照顧上,較忽略照顧大的,使他感到難過、不被關愛。
【你可以怎麼做】
1.可以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當作是親子間的特別時光,告訴他:「媽媽之前花很多時間照顧弟弟(妹妹),但是這十分鐘是完全屬於你的,你要做什麼事,媽媽都會陪你做。」
2.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妳可以發現,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他會覺得雖然媽媽平時很忙,但自己還是擁有特別的時間,享受爸爸媽媽的愛。
招式5.禁用比較法與責備
「你已經是哥哥(姐姐)了,怎麼還會嫉妒弟弟(妹妹)?你好丟臉喔!」爸爸媽媽對寶寶說出這句話時,表面看來效果不錯,但其實背後的衝擊是很大的,不但會讓寶寶感到難過和反感(因不被人喜歡),嫉妒心依然存在,使他心中不滿、不平的情緒更盛。
【你可以怎麼做】
1.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有嫉妒的情緒時,不要急於責備,應先同理他的感受,安慰他:「我們知道你很難過!」畢竟嫉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再與他一起討論該怎麼去面對和處理。
2.另外,爸爸媽媽平時就要盡量做到公平性,一般大人都會認為哥哥(姐姐)一定要禮讓弟弟(妹妹),這會讓哥哥(姐姐)感到委屈,沒有被同理。爸爸媽媽還是要適時地注意哥哥(姐姐)的感受,多注意他的情緒變化,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和想法,去要求一個小孩。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7968&prev=8112&next=7829&l=f&fid=20
*******************************************************************************
化解孩子的忌妒心 |
台北市私立育人幼稚園園長 李銀雙
|
三歲的小敏看著搖籃裡的弟弟,心裡很不高興嘟著嘴說:「為什麼你生出來後,我就要常常被媽媽罵,為什麼媽媽只對你抱抱,一點都不公平,我不喜歡弟弟!」一邊說著,一邊嚎啕大哭起來。看在媽媽眼裡心裡萬般不捨,卻帶些無奈。 相信在養育二個以上幼兒子女的家庭中,總是為了大小兼顧,在分配關愛的天平上取得平衡,而費盡心思,但往往仍有顧此失彼的缺憾。究竟如何才能作個眾多兒女的稱職父母,可是一大學問呢!
「嫉妒心」與生俱來
嫉妒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所謂嫉妒心是當別人在品德能力、金錢物資,甚至所受關愛超越過自己時,所產生的一種煩躁不安、痛苦怨恨的情愫及不滿的情緒,進而衍生出具有報復破壞的舉動出現。
這種被扭曲的情感表現方式,對個人的學習或人際關係的協調發展上常造成阻礙,且常使自己處於「不如別人」的負面心境中。嚴重者甚至演變為自閉症、躁鬱症等精神官能症狀,社會新聞因嫉妒心所引發的悲劇時有所聞。所以幼兒從小便應糾正這種不當的情緒表現,營造一個「謙虛、友愛、團結」的養育環境,是現代父母親必要課題。
對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
儘管「嫉妒心」是幼兒本能的一種情緒宣洩,但如果反應出的行為過於頻繁或過當,若不適時糾正教導,將對孩子日後成長學習上造成諸多負面影響,例如:
1.不懂得手足友愛及分享。
2.自尊心與虛榮心日漸高漲。
3.當老二情結產生時,則出現行為退縮、心理自閉、缺乏安全感的孤立性格。
4.易有「強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胸,常常處於競爭與比較的心態下學習成長。
5.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且缺乏關心周遭人事物。
化解幼兒嫉妒心理
當孩子出現嫉妒心時該如何化解呢?
(一)不要做個溺愛孩子的父母
在父母溺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變得嬌縱,且易養成「唯我獨尊」的心態——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自私性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培養其獨立自主的人格,及謙卑禮讓的美德,當孩子遇犯錯行為時,應適時糾正教導,切勿放縱滋養惡習。
(二)做父母的好幫手
當孩子的老二情結產生後,父母不要一味指責孩子所表現的行為,找個適當時機,藉由與孩子玩樂同時,誘導孩子說出心裡的不滿。心理學家說當與不同年齡層次者溝通,必須站在對方的角色、角度、語氣等以「同理心」扮演,始能契合相通。現代父母有時可以放下身段,對孩子撒嬌說聲「對不起,心肝寶貝是爸媽忽略了你!」「你是最棒的,來幫爸媽拿尿片。」「看!弟弟有你在身邊就不哭,他笑的好開心!」等語,來加強孩子自信心,化解心中的怨懟,讓孩子覺得是父母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營造家中禮讓、友愛的環境,對幼兒來說是很重要的。
(三)勿做個「道長短、說是非」的父母
父母親自身的言語行為,在孩子眼中皆是效法模仿的題材,如果孩子總是浸潤在父母親說人長短、比較是非的環境中成長,無形中耳濡目染也會有樣學樣。父母親的身教、語言,關係著孩子的人格發展,因此,讓孩子瞭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學習別人的長處且多讚揚,不隨便批評別人的缺點,且幫助孩子分析瞭解自身與嫉妒對象的差別原因,對自己的缺點加以改進,培養相互幫助學習的精神,才能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
在孩子成長旅程中,「嫉妒心」是無可避免的問題,身為父母者切勿迴避敷衍,如此將造成孩子與父母的終身遺憾。適時、適地、適切的開導教育孩子,紓解孩子心中不滿、不平的情緒,誘以正確觀念,才能真正戰勝「嫉妒心」。而父母以「同理心」關愛照護每個寶貝,不溺愛不嬌縱,營造優質學習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
|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04.a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