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聽寶寶在說話


邁向語言學習之路

從前,大多數的爸媽和學者認為嬰兒要在一歲到一歲半之間才會開始學習語言,也就是幼兒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開始。現在的研究卻進一步發現這是一個大誤解:這個過程其實很早就開始了!
嬰兒的聽力系統在懷孕的最後一星期就已經完成,而且在子宮裡便已經接觸過許多聲音。他會非常專心地聽著從羊水裡傳來的媽媽的聲音,也會注意母語裡的音調模式。所以,出生的時候,寶寶就已經能夠接收語言的節奏。

小嬰兒的溝通之道
出生之後,嬰兒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仔細聆聽媽媽或照顧者的聲音。即使腦部發展還不成熟,也還未能控制聲帶器官來說話,但是已能吸收有關語言的各種資訊。在能夠說出第一個字之前,強烈的溝通欲望使得寶寶發展出許多不同方法來跟我們溝通或「說話」。譬如哭,就有很多種,爸媽很快就知道哪一種哭是肚子餓,哪一種是痛或不舒服,哪一種是在說「我好無聊,我要人家現在就來陪我!」

用心體會孩子的「語言」
早在聽得懂或會說話之前,你和寶寶之間就已經開始對話了。當你餵他或換尿布的時候,他會用踢腳或嘰嘰咕咕來回答你的聲音;他會用哭或退縮來表示不要,而用微笑和對你展開雙臂來表示肯定。之後,如果想要什麼東西,還會用手一指或咕咕噥噥地吵到得到為止。即使已經開始使用能夠被人聽得懂的話,他還是會加上許多肢體語言,好讓別人瞭解。你很快就會懂得寶寶的溝通嘗試,如果有所回應,那麼你們之間的對話就會變得非常豐富。

小嬰兒語言的學習歷程
嬰兒必須先學會瞭解語言,然後才能習得運用語言。在半歲前後,他會開始使用一連串類似語言的「牙牙學語」聲音。有的時候嬰兒比爸媽都還聰明呢,因為他能夠聽出也能夠發出,世界上每一種語言裡聽起來差異很小的不同聲音,就算是擅長母語的成人也不一定有這項才能呢!
嬰兒第一個會說的語彙在十二到二十個月之間出現,有些嬰兒早就等不及想用嘴巴發聲,而有些卻要等到準備好了才開始。
大約在十八到三十個月之間,你會發現寶寶忽然很快就會說好多新字,我們通常稱之為「命名大爆發」。但是,語言是多層面的,它不但是單字的組合,也是有意義的單字和句子的組合。
所以,嬰兒是否習得語言,不只是看能否製造一連串的單字而已;他還要知道文法、字的順序、句子的組合和其他文法規則。

用「慈母語」來促進學習
你會發現自己常很自然地就對嬰兒運用一種特別的語言來幫助孩子對語言訊息的注意,我們稱之為「慈母式語言」(motherese)──因為現在的爸爸也經常照顧寶寶,所以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父母式語言」(parentese),一般也稱為「兒語」。這種藉著如歌唱般的方式來強調不同的音調,可以幫助嬰兒辨認聲音、單字和慣用句。等到三、四歲,寶寶很會說話了,到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很自然地減少使用父母式語言的句型,而漸漸用成人式的語言跟孩子對話。

**本文摘錄自:《聽,寶寶在說話》信誼基金出版,民國89年
資料來源http://www.hsin-yi.org.tw/event/200312/0123/column/column_talks02.htm#






********************************************************************
0-3歲語言發展過程與特徵
首先,在幼兒還無法發出聲音語言之前,都是先從身體的舞動與哭聲開始表達他的生理需求並與外界溝通,通常會在1歲前後開始說第一有意義的字。以一般正常發展的孩子來說,0-3歲語言發展的過程及各階段特徵如下(但因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僅供參考): #牙牙學語準備期010個月
是語言發展的前期,又稱先聲期。新生兒在滿月以後,因為睡夠了、吃飽了,覺得滿足或愉快時,會發出咕咕(cooing)之類的聲音; 接著便陸續出現唇齒爆發音、牙牙語(babbling)、亦即是聯合母音和子音而發出一些如MA-MADA-DA之類的音。 #關鍵發展單字句期(10個月~14個月)
1.
是真正語言的開始,為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會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
2.
會揮手說bye-bye,或一些2個字的名詞。
3.
常會以單字來表示一整句話,如說「媽媽」,可能是「媽媽我肚子餓了」、「媽媽快來」等意思;此外習慣以疊音來說單字,如「媽媽」、「ㄋㄟㄋㄟ」、「糖糖」等。
4.
開始聽從父母的一些簡單指令,如「過來這裡」、「抱抱」等。 #快速集彙多字句期(14個月~110個月)
1.
學會的字彙迅速增加,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名詞+動詞等,如「媽媽抱抱」。
2.
喜歡詢問物品的名稱,學習指物命名。
3.
又稱電報句期,所說出的單句簡略而結構不完整,就像電報文件一樣,如「媽媽、糖」,其實是「媽媽給我糖」,因此又稱電報句期。 4.會說謝謝、或回答一般問話如「那是什麼?」等。 #模仿語法造句期(110個月~23個月)
1.
開始模仿學習成人的語法,能回答簡單問題(如你叫什麼名字)或輪流對話,因此又稱文法期。
2.
學會的語彙約3050個,並會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並稍微瞭解「上、下、以前」等空間、時間概念。 #愛問為什麼複合句期(23個月~36個月)
喜歡問「為什麼」,因此又稱「好問期」,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爆發期,語彙快速增加,並學會複合句,如「媽媽去上班,然後弟弟就哭了」。






**********************************************************************
談幼兒語言的學習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基本橋樑。當寶寶還不會說話之前,是透過傾聽,或是以哭、微笑等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等到寶寶發出第一聲有意義的單字,那是經過前期經驗的累積,才能正確表達出來的,所以千萬不能小覷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語言能力的學習
語言能力從模仿中建立
寶寶的語言學習能力可是很強的,而且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默默學習了。語言一開始的學習,是從模仿中建立基礎,所以多多與寶寶說話,讓他聽到你的聲音,他就會有語言印象。等到寶寶三、四個月大後,會有反應式的聲音;約五、六個月大時,開始會利用不規則的聲音如「啊」、「咿」與外界溝通,媽咪可模仿寶寶發出的聲音,通常寶寶聽到你的回應,會高興地「咯咯」笑了起來,這就是與寶寶之間最好的溝通!
語言能力從遊戲中培養
教孩子說話不必太刻板,媽咪可以從小遊戲中,讓孩子自然地學習說話的樂趣與意義。

1.
聲音動作的吸引:以唱兒歌、唸童謠或說故事的方式,加上比手畫腳的手勢,吸引寶寶的興趣,並輔以簡單易懂的敘述方式,讓寶寶很快地融入其中。

2.
圖片物品的吸引:鮮豔的圖書繪本、生活周遭可見的物品,常吸引寶寶的目光,媽咪可以藉由看到圖片、物品,就講出正確名稱,加強寶寶的語言與物品之間的關聯性。

3.
聲光玩具的吸引:利用聲光玩具,讓寶寶記憶不同物品發出的不同聲音,並學習辨別。
語言教導的正確觀
親自和孩子說話
現在繁忙的社會,保母取代媽咪帶孩子已經不稀奇了,而外籍保母又十分普遍的狀況下,朝夕相處,造成孩子的發音怪異,入學後不容易融入校園生活;或是父母沒有時間陪小孩子玩,就放CD、電視讓孩子學習,缺乏互動的回饋,也會讓孩子的語言能力落後。
多與孩子說話是讓孩子學習語言的基本要件,所以,父母經常與孩子對話、玩遊戲,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才有幫助,而不是將孩子丟給保母,依賴電視、教學CD,這樣會讓孩子未來的學習之路更辛苦。
詞語要正確
孩子初期學說話時,發出的「狗狗」、「黑黑」的疊字詞讓人覺得很可愛,不過父母在教導或回應時,不要以疊字詞讓孩子誤會這才是正確的語言,應讓孩子明白正確的用語,並正確的表達出來。
發音要矯正
孩子講話「臭奶呆」,聽在大人耳裡或許很可愛,但是記得還是要矯正孩子的錯誤發音,因為如果固定之後,就很難改正,但是記得不要太急切而矯枉過正,以免造成小孩的心理壓力而不敢說話,反而失去學習的機會!
耐心與鼓勵
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因此需要父母耐心地指導。例如剛會講句子的小孩,有時急著要表達時,可能會發生結巴的情況,此時可以鼓勵他慢慢講。孩子想要表達時要適時地輔助他;當孩子表達不清楚,以鼓勵的態度取代嘲笑或發怒。讓孩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充滿自信,學習才會更有成效。
叮嚀
孩子在學習說話時,良好的環境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記得一定要謹言慎行,不然孩子有樣學樣,若學到負面用語,屆時想要改掉,可就更困難了!
[本文為轉載資訊]





*************************************************************
兒童語言發展
兒童語言發展必須俱備健全的構音器官完整的聽覺系統和成熟的大腦,才能將人類語言加以學習。 新生嬰兒由於大腦語言機轉尚未成熟而且口腔小、舌頭太大、佔據整個口腔,只能發出呀呀聲、咕嚕聲,一直到十至十八個月,幼兒才能憑過去經驗以及發育較完全的大腦理解和記憶力,伴隨著產生一些有意義的語言,如果父母親在此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兒童學習語言的動機,並且給予正確的仿傚模式及適當的指導,對兒童的語言發展必有相當幫助。 ※語言發展的步驟 一個呱呱墜地的新生嬰兒,雖然無法以別人可以瞭解的語言或手勢來表達需要和感情,但在幾年之內,這種能力很快的發展,而且是經過一定程序,以下是語言發展的步驟: 哭聲和愉悅聲 每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都有發聲的能力。 牙牙發聲(babbling) 出生2-4個月"ㄧ、ㄨ、ㄅ、ㄇ、ㄍ"重聽兒童亦經過此階段,但因無聽覺回饋
(acoustic feedback)
故漸喪失興趣,不再發出任何聲音。 社交性發聲(Sociolinguistic) 出生五、六個月發出聲音,以吸引別人的注意,ㄉㄚㄉㄚ,ㄇㄜㄇㄜ,ㄉ、ㄊ、ㄋ、ㄌ。 語調練習(Intonation voal play) 八至十二個月的嬰兒有類似疑問、命令、驚訝與語調出現。 第一個字(first word) 大約一歲左右,正常的小孩會學到第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字,譬如"媽媽""爸爸" 呢喃兒語(jargon) 會說十至二十個字。他們會利用語言來遊戲,譬如一面玩車子,一面叫"叭-叭"自我娛樂,同時也練習發音。 鸚鵡式學語(echolalia) 大約二歲時,大多數幼兒出現鸚鵡式對話,他們模仿成人的語句,例如問他"你今 年幾歲?"時,幼兒會說"幾歲" 語言交談(talking) 兩歲以上的幼兒已俱有交談的能力,但是咬音不準,節奏中斷,但可說簡單的句子喋喋不休。 三、四歲小孩字彙增加快速,不斷發問,又急於表達意思,但因字彙不足,於是講話結結巴巴,經過一步步的進展。 七歲的小孩,已經可以說流利、準確的語言。 ※語言能力的發展 一歲至一歲半 學說第一個有意義的字如"爸爸""媽媽" 一歲半至二歲半 會造句,用二種字彙將意義表達出來,一類為樞要字,如"第、看、大、多、這、 ……"另一類是名詞如"杯、奶、車、鞋、床……"等,幼兒將這二組單字任意組 合,就成了他們的句子,例如他說:球多、奶杯、車大……等。 二歲半至四歲 會用較複雜的句子,文法較正確,如"我要喝牛奶" 四歲至五歲 會問"為什麼?" "誰說的?" "什麼時候去?" 五歲至七歲 會流利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思想。亦令使用時態,如今天、明天比較快……etc 男女孩字彙對照表 ┌──┬─────┬─────┐ 年齡男   孩女   孩 ├──┼─────┼─────┤ 2歲 304字 743字 ├──┼─────┼─────┤ 3歲 822字 920字 ├──┼─────┼─────┤ 4歲1571字1576字 ├──┼─────┼─────┤ 5歲2181字2058字 ├──┼─────┼─────┤ 6歲2606字1964字 └──┴─────┴─────┘ ※構音能力的發展: 三歲前: /ㄇ/、/ㄋ/、/ㄆ/、/ㄏ/、/ㄨ/、/ㄈ/。 四歲: /ㄎ/、/ㄅ/、/ㄉ/、/ㄍ/、/ㄦ/。 四歲半: /ㄙ/、/ㄕ/、/ㄑ/。 六歲: /ㄊ/。 七歲: /ㄐ/、/ㄒ/、/ㄗ/、/ㄓ/、/ㄘ/、/ㄔ/、/ㄖ/。 ※影響兒童語言發展之因素 兒童語言發展是一連串的發展過程,任何階段受到干擾都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健康狀況 幼兒若患得嚴重或長期性疾病,尤其在最初一、二歲之間會延長開始說話的時間。 智力程度 智力高的幼兒,語言發展較快,有敏銳的觀察力,容易瞭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把握情境的意義發揮模仿能力。智力差的孩子在二歲半或三歲後才開始說話,語言能力也較遲緩。 性別差異 女孩開始說話的時間較男孩早,且語言能力也優於同年齡男孩。 家庭狀況 與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社經地位、家人關係、家庭人數及出生序別有關 人格特徵 害羞、畏縮、內向的幼兒比外向、好問、好動者差。聰明易衝動的幼兒在文法上較易犯錯。對人生充滿信心的兒童比不滿現象者好,人格異常者,如自閉症、蒙古症、情緒障礙以及神經質者、語言發者遲緩。 雙動語言 正確的使用兩種語言說話對一個開始學習語言的兒童困難重重,他必須同時學會如何說、寫及瞭解並區分兩種語言的意義及異同處。 ∴許多兒童混淆同時使用兩種語言來講話。 雙重語言的兒童看起來像是語言發展遲緩,他們的表達力較差,語法錯誤多,其心理感覺與一般兒童不一樣,影響其社會適應力,但若兒童的學習動機良好,又有適當的指導和學習環境,就會很快的進步,漸漸獲得正確標準的語言能力。 ※常見的語言異常 四歲以前的孩童都不易控制他們的語言機轉,因瞭解力有限,無法正確的即將要的表達的意思和語言配合,而且連接數個字以造成句子的能力也較差。 但如果兒童的語言偏差超過正常範圍,例如開始說話的時間太晚,構音異常太多,口吃、鼻音過重、聲音嘶啞、音調過高或過低,或是一直停留在嬰兒語,甚至兒童失語症時,則為兒童語言異常,需要提高警覺。 一般可以依據正常的語言發展,來推斷兒童的語言是否正常,如果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以下情形,父母必須及早請專家診治,同時語言治療師亦可將以下做為臨床診斷的參考: 幼兒到了兩歲仍未說任何字。 三歲以後大部份的語言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發音能力比正常的發展晚了一年以上。 三歲以後仍有許多語首子音省略的情形。 迄至三歲仍不會說句子。 幼兒說話時,大多使用母音,很少用子音。 五歲時,仍以簡單的語音代替困難語言。 五歲時,句子結構仍明顯的錯誤。 無論在何年齡,該兒童皆因說話而侷促困窘。 五歲以後,仍不能流利的說話。 七歲以後,某些字音仍有省略、歪曲、替代的現象。 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是音質極差。 音調與兒童之年齡與性別不符。 有顯著的鼻音過重或不足現象。 在一連貫的說話上有混淆、顛倒及省略現象。 五歲以後說話仍有不正常的節奏、速度和語調。 ※兒童語言障礙的原因: 兒童語言障礙的原因相當複雜,事實上很可能幾種原因同時存在,歸納起來,主要原因有下列四項: 聽覺障礙:(auditory disorder) 學習語言必須有清晰敏銳的耳朵以及正確的聽辨語言,否則必會發生語言不清或錯誤的現象。 神經障礙:(neurological disorder) 兒童的腦神經病變有的肇因於新生兒腦傷,有的則因嬰幼兒時期疾病或意外,無論原因為何,都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甚至伴隨發生智能不足或中樞失聽現象;這類兒童外在行為表現一般為過份好動、不安定、容易激動、對外界之接受力與適應力較差,這些行為也會影響語言之學習。 吶吃(dysphasia) 因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而引起構音動作不協調的語言問題。其舌頭笨拙不靈活、雙唇震顫不聽指揮、下頜動作不協調嘴型經常歪曲、呼吸動作與說話時間配合亦差。這些神經肌肉動物不協調程度與其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成正比。許多腦性麻痺兒童即因嚴重腦傷使語言學習變得非常困難。 兒童失語症(childhood aphasia) 兒童因腦傷而失去語言能力者稱為兒童失語症。失語症的語言符號系統障礙,亦即讀、寫、算、描繪及手勢表達能力都缺乏。這類兒童最基本之語言問題,是無法以語言文字表示意思,也不瞭解別人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對他們而言,說話和聽懂語言都是困難重重。 臨床上可以發現有些兒童在學令部份部言,即語言發展至某一程度時,因腦傷失語者,其語言文字瞭解力及使用能力均極差,聽能記憶度則非常短,對這些兒童講話,必須使用簡短的句子,並且給予充分的時間來回答,他們常以手勢做答,其口語則構音問題叢生,文法混亂。 輕微腦傷(minimal brain-damaged) 指腦部受傷記錄不明顯,腦神經學上的病症極輕微,但該兒童的行為和語言能力類似失語症者。 診斷這種兒童,分析行為比檢查腦電度更為準確,其行為特徵在: 缺乏自我控制力過份好動,易分心、情緒變化劇烈,不合作。 缺乏"統合感訊"之能力,分辨力與記憶力不佳。人物關係辨別力差,當然概念及自我認同的能力缺乏,均極差。 自我概念及自我認同的能力缺失、挫折忍受力差,缺乏過去與未來之時間概念,不注意別人的需要,極難以相處,以上行為特徵及情緒障礙使兒童在語言學習上困難重重,治療時必須考慮其學習障礙,給予適當教導,以協助獲得語言能力進展。 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turbance) 人與人之間的談話必須彼此產生專心交談的關係才能融洽,當一方有情緒困擾,則交談關係必受影響;與情緒障礙者說話是吃力的,而且一般人的想法是何必那麼辛苦的與不易溝通的人交談?相對的,情緒障礙兒也會覺得何必對他討厭的人說話?情緒障礙兒與人交談的機會隨之減少,以致影響語言學習。此種兒童即以不學習講話,再方面由於畏懼人際間之交談關係,一方面由於內在情緒干擾,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少與外界接觸。另外,這些兒童發現可以利用語言礙做為控制及索求外界的工具,使別人受其指揮、有求必應,如此更阻礙學習。討論情障的範圍相當廣泛,以下僅述較常見的數種: 兒童精神分裂症(childhood schizophrenia) 此種兒童並非語言發展遲緩,二、三歲時都正常的語言發展,問題是缺乏與他人交談與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仔細聆聽他們的語言,可以發現許多古里古怪的字眼和語法,而且語意隨著紛亂的思想飄盪,不易理解。 有些精神分裂兒童的表現沈默無語,像個又聾又啞的兒童,學者們的認為這種沈默正是內心情緒障礙之表現,事實上,這些兒童都有說話構句的能力,只是在經過一些意外事件的特殊經驗後,內心不平衡造成沈默寡言,漸漸導至語言能力退步。 自閉症(autistic) 上述精神分裂兒童是自說自話而少與外界溝通,但仍具有部份語言能力,然而自閉症是一種非常特殊特別情形,此種兒童幾乎平常完全拒絕採用語言,不回答別人的問題,也不問別人問題;偶而也會選唱個兩三句,音調平直,不具感情,有時具鸚鵡重述聽到的句子但常為無意義的;有的兒童以手勢或身體動作表示需求,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自閉症兒童自嬰時期就有些奇特現象,抱他時,其身體有如木頭似的僵直,不會調整姿勢適應抱他的人;對外界剌激不起反應,甚至對母親亦無反應;以搖晃身體,原地自轉、玩繩子、玩手指、敲頭、踮腳尖走路等動作來自娛,於其中獲得樂趣。 他們逃避與他人眼對眼的注視,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對語言符號瞭解能力差,有的小孩完全沒有語言,有的可以說上幾句。 違拗症(negation) 人類社會充滿導德規條,當兒童開始學習語言就有許多教條加諸其上,必須學習餐桌規矩,學習如何保持乾淨及安靜、控制大小便、收拾玩具以及學習大人們滿意的行為;然而事實上這是大人主觀上的生活規範,對此年齡好動兒童而言,這些規條是不自由的;其中有些反叛性較強的兒童開始提出〝不要〞的否定意見,但是大多數會受到成年人的約束,於是有些兒童開始咬手指,有些則採完全沈默不語作為抗議,漸漸的,有的變本加厲成為違拗症,完全拒絕且無言的反對到了不合常情的地步,甚至以此做為達到目的手段。治療這種兒童時,可安排於團體中讓他體會到說話可以獲得較舒服的報酬而開始說話。 環境剝奪(environment deprivation) 環境剝奪是兒童語言障礙之一大因素,有些兒童出於不適合發展語言的家庭,生長在缺乏學習語言或妨礙學習的環境中,都會造成語言發展遲緩。例如有些家庭真是沈寂無聲,導致父母之間都難得交談;有些家庭噪音太多,整天在爭吵聲中度過,其母親更是無暇顧及兒童的語言發展;有的兒童自幼與年老的祖父母同住,與外界接觸極少;又有社經地位低下的兒童,因為生長環境中缺乏學習語言的刺激,語言能力受影響而有語障發生。 ※結論與建議 台北市榮民醫院曾於民國65年,用抽樣方式調查台北市一萬六千名七歲學童的語言缺陷,結果發現: 臺北市七歲學童語言缺陷經調查統計結果約為9.6%。其中構音障礙較多佔3.7%;音質異常2.4%;口吃1%;語言發展遲緩2.5%。男生多於女生,為5.3% 語言缺陷類型 ───────┬────┬────      %          語言     佔缺陷者佔總人數    缺陷類型         ───────┼────┼────  構音障礙  39.43.7  ───────┼────┼──── 口    吃 10.21.0  ───────┼────┼────  音質異常  24.42.4  ───────┼────┼──── 語言發展遲緩 26.02.5  ───────┼────┼──── 總    計  1009.6  ───────┴────┴────

語言有缺陷學童,讀寫能力較差;家中人口眾多者語言能力差;喜歡說方言的學童不正常較多;父親收入低,職業忙不正常也多;如果二歲以後才開始說話,不正常較多;父親教育程度低不正常多。但母親教育程度較高,不正常的反多,其原因已加以討論。 我國語言治療員數量太少,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政府應當有計劃的培養語言訓練人才,分派到各醫院、各學校從事語言治療工作。也許應在師範大學,設立語言病理系比較恰當。 各師範學校,應增加「兒童語言發展」的課程,將來這些老師對語言問題有進一步了解,以期早期發現兒童的語言問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1310&next=11302&l=f&fid=67






********************************************************************************

陪寶寶學說話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 李松澤
前台北榮總復健部語言治療師 李淑娥

家中小寶貝初次開口說話那一刻,總是令爸比媽咪充滿著期盼與驚喜。但是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快慢不同,提醒爸媽要定期檢視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表,參與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寶寶三歲前,透過生活中的閱讀、遊戲等活動陪伴他,都是幫助寶寶練習語言表達、共享甜蜜親子時光的好時機。

從非口語到口語~孩子的語言進度表
小嬰兒還不會說話時,會透過非口語的小手動作、臉部表情,以哭聲或愉悅聲來表達他的情感及需求,但人類語言的學習在小嬰兒未開口前早已啟動,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李松澤主任表示,剛出生的寶寶就會因為劇烈聲響,產生驚嚇把雙手往外伸,這種對聲音的反應正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研究也顯示,胎兒在母親懷孕的後期就會對外界聲音有所反應,也就是說,寶寶的語言學習之路從他在媽媽的肚子裡已開始悄悄醞釀。

隨著寶寶逐漸成長,爸爸媽媽可以檢視每個成長時期的語言進度表,為孩子的語言發展作第一道把關!

孩子的語言進度表:
2個月大: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寶寶雖然還不會使用聲音表達,但是會發出愉悅聲,表情像在微笑的感覺。
3個月大:家長在逗寶寶的時候,他會發出「嗷嗚嗷嗚」的聲音反應。有研究指出,這個時期嬰兒間可能有互通語言。
4個月大:寶寶會主動發出ㄚㄚ的聲音,自己會專注地看東西,不一定只是哭或笑。
2~4個月:這時寶寶的聽覺與理解已有初步發展,聽到聲音會去尋找來源,藉此知道周圍環境的變化。
6個月大:寶寶的咿呀學語期,他已經開始注意大人的口腔動作,模仿大人嘴唇或舌頭動作來發出單音,例如:一連串ㄇㄚ的單字音。
8個月大:寶寶開始有語調的出現,以抑揚頓挫表達情緒,生氣時發單音會加重語氣,稱作社會性發聲,會形成日後語調規則。
9個月大:這個時候寶寶多常說出疊字,會說的種類也變多。會發出ㄅㄚㄅㄚ、ㄇㄚㄇㄚ的單字音,由於寶寶不是因為認得人而發出這些音,所以這些單字音並沒有特定的意義,可能是代表他不舒服或想找人。
10~18個月:寶寶除了會發出ㄅㄚㄅㄚ、ㄇㄚㄇㄚ的單字音,也知道這代表的是爸爸或媽媽,通常會認得並叫出最親近的照顧者。
2~4歲:這是幼兒從語音含糊不清到逐漸清晰的階段,這時幼兒的音韻發展 (指發音準確度)已大致發育完成。

寶寶開金口的第一個字是?
爸爸媽媽通常最關心寶寶什麼時候會開口說話以及他會先叫誰?前台北榮總復健部語言治療師李淑娥表示,寶寶說出第一個字的時間點通常在十~十八個月左右,這個有意義的語詞,通常是寶寶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阿?,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李松澤主任也指出,寶寶多在一歲大左右,學會說他的第一個詞彙,這個字常是bye bye這類不需要捲舌、簡單的喉音,他表示,這是因為寶寶剛誕生時,很多訪客祝賀離去時,最常對寶寶說bye bye這個詞,這時期的寶寶會主動地聽、學習說,練習運用他的嘴型去構音,這就是所謂的「仿說」,音不一定準,需要透過親近者的耐心教導,而這個有意義的字通常都和寶寶的生活情境相關。

語言治療師李淑娥表示,孩子到了兩歲時,主要照顧者通常能理解孩子說的話,旁人就需要透過主要照顧者來翻譯,而三歲的孩子講話會不太清楚(俗稱臭乳呆)但是一般人多半能猜懂孩子的意思,到了孩子四歲時,除了一些難發的音,如:ㄓㄔㄕㄖ,可能有點發不正確,但基本上四歲孩子說話的清晰度已達到93%以上。

早期口吃危險訊號:
語言治療師李淑娥建議,2~5歲的孩子有以下任一情形,家長就需要帶孩子到小兒科或復健科做評估。
1.說話時常有不流暢的口吃現象,佔說話字數的百分之十以上,這樣的狀況持續六個月以上,而且愈來愈嚴重。
2.講話中間停頓的時間不適當,每次停頓都在兩秒以上。
3.重度口吃會有拖長音和不適當中斷現象,單詞重複音常重復三次以上,例如:重複說:「早、早、早、早安。」
4.說話時伴隨像眨眼或聳肩等怪異動作。
5.說話時會出現負面情緒,例如因為講得不流暢而生氣、受挫或逃避。
6.講話不流暢時,因為感到受挫,眼睛不敢注視對方。
7.父母親的態度不正確,像是過分緊張焦慮、責罰小朋友說話不流暢,或親子關係不佳。

詳文請見2008年一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babytree.pixnet.net/blog/post/19532056-%e5%8f%ab%e7%88%b8%e7%88%b8%e5%aa%bd%e5%aa%bd-1y5m-%28-%e9%99%aa%e5%af%b6%e5%af%b6%e5%ad%b8%e8%aa%aa%e8%a9%b1-%29






********************************************************************
寶寶學語記 - 7個月大以後

<
會表達自己的意思了>  孩子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的年齡因人而異,有些早到九、十個月,也有的到兩歲左右才會說話。一開始孩子只會用簡單的字表他的需要,如「奶奶」、「抱抱」、「狗狗」等,在這以前他只能用媽媽才能聽得懂的聲音或手勢表達他的需要。此時,他也可以有意義地叫著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人,如「爸爸」、「媽媽」、「哥哥」等。

<
關不住的話匣子>  剛開始他只會說十來個單字,但到一歲半左右,他的字彙突然增加,並開始連說兩個字,如「不要」、「給我」、「走嘛」。

<
孩子不說話怎麼辦?>  已有好幾個孩子因為到了二歲還不會說話,被帶來門診找我。孩子的父母憂心地問到:「是否舌繫帶太短、太緊了,而影響到他說話?」其實絕少孩子的不會說話和舌繫帶有關。即使孩子的舌繫帶真是過緊,孩子也應該會說話,只是話說不清楚。
  對於一個一歲多尚不會說任何話的孩子,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他的聽力是否正常。如果孩子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他就無法模仿他人的聲音。其次是要了解孩子是否會發音,是否在小時會發ㄚ、ㄧ、ㄨ或答答等音,發出的音是否很沙啞、很小聲。此外,尚要評估孩子是否能理解大人說的話,他的認知情形如何。智能不足、腦部受損和自閉症的孩子,較有這方面的問題。   若孩子在聽力、發聲及認知理解這三方面均沒有問題,家長就不用急了,較晚學會說話的孩子不一定不聰明。有一個孩子,足月出生,出生時因吸入性肺炎而住進加護病房,出院後仍持續在新生兒特別門診接受追蹤檢查,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不錯,動作發展也很正常,十一個月多就會走路,也會叫爸爸、媽媽,但從十五個月大開始,就很少聽到他說話,怎麼教他,他只是笑而不預語。然而從他的行為反應,知道他對聲音反應很好,應對靈敏,也可用語言引導他做些簡單的事,如「幫媽媽拿塊尿布來」。到兩歲時仍不會說話,直到三歲剛過,媽媽在門診時告訴我:「會說話了,不但會說,而且是話很多。」在這段等待觀察的時期,切忌不要強迫孩子跟著你學說話:「這是皮球,皮球,皮球,你說啊,這是皮球。」這樣做,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孩子更加畏懼說話。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和孩子一起看童書、唸故事給他聽,多跟他說話,他若以言語有所回應,則給予明顯的稱讚,抱一下他,或是再次重覆他說的字,肯定他所說的是正確的。要有耐心,你可能會覺得教了好幾個月,怎麼沒有一點進展,其實你所教給他的,他都一點一滴儲存在小腦袋中,有天他突然開竅後,那些話語就會適時地傾瀉而出。

<
咬字不清楚有關係嗎?>  「醫生!怎麼辦?我的孩子說話不清楚,如:『走啊』變成『抖啊』。」此時常有父母接著問,「這是不是和舌繫帶有關?」若舌頭能伸到齒齦與下唇之間,且舌尖呈橢圓形,則孩子必能發捲舌音,如ㄓ、ㄔ、ㄕ、ㄖ等。其實有些二至三歲的孩子,舌頭的運用尚不是很好,此時會有些音發不準,或說不清楚,長大後就沒有問題了,不要刻意糾正他,會使他愈急愈說不好,心理上受到傷害,或是有些口吃。三歲以後若仍有些字句說不清楚,則需要帶至復健科請專家評估一下,看確實是否語言表達上出了問題。
摘錄自《怎樣照顧新生寶寶》台視文化公司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pam0509/archives/cat_598489.html






**************************************************************************************
如何訓練孩子口語表達能力
語言基本能力的建立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說話的能力至少要經過六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建立溝通技巧。由此可知說話能力的提升是件極為艱難的發展歷程。一個人要能發聲回答問題、表達思想,所要具備的包括有健全的器官能力(腦神經功能、聽覺器官及其他感覺器官、肌肉能力、口腔能力)、一般技巧(呼吸協調能力、口舌靈活度、肌肉靈活度)、認知與知覺能力(理解能力、對話能力、修正能力、自我概念)及心理狀態(表達的意願)。唯有整體的發展,才能產生一個說話有意義且流利的人。因此,唐氏兒在先天不足之下,語言的發展受限也較多,但這並不意味沒有語言能力。如果能針對孩子的缺失,而謀求補足之道,必可為孩子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如何幫助孩子增進語言能力
了解孩子目前的語言能力及困難
  要會說話的前提為,必須聽得懂得別人話中的意思,並能思考所要回答的內容。如果孩子的能力仍停留在鸚鵡式學語期時,孩子所能說出的仍有限,唯有針對目前的能力做加強的工作,才是方法。所以,了解孩子的口語能力,有助於父母如何著手增強孩子的能力。
提供適當且充足的語言辭彙,並使用正確的語言形式
  請用正確的說話方式、語調、速度來和孩子說話,使他熟悉正常的說話方式。了解孩子  的理解能力及增加語彙的困難度,可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用語開始,由實際的概念用詞,再漸入抽象的用詞(例如:""的概念先於""的概念,雖然球是圓的,但是圓的概念須要有很多實際物體的形狀觀念後,才易懂""的概念。)
使用語言為主要溝通工具,肢體語言為輔助,並於適當時機減少肢體語言。
  當孩子已能理解語言,在給予孩子指令時,應減少或不用肢體動作做暗示。例如:請孩子到桌上拿杯子,如果孩子不知道桌上或杯子的意思,也許需要你用手指出來。但是如果孩子已經了解時,請將手勢指出的動作省略。當孩子以肢體動作告訴你事情時,幫助孩子將事情以語言說出。例如:孩子指著餅乾表示要吃時,大人可以幫他說"我要餅乾"。如果,孩子會說這句話,但卻沒有說出時,可以用眼光注視著他,表示你的疑問,甚至可以用詢問的口吻問他:"你要什麼?"然後等待回答。
父母親要具有傾聽的能力及耐心
  當孩子向你述說事情或要求時,不要催促或表現煩燥,最好能降低身子,使視線和孩子平行,並以最大的耐心聽完孩子的陳述,如困無法聽懂孩子的意思時,可要求孩子以動作為輔,再告訴一次,了解意義後,大人再以正確的表達方式複誦一次即可,有時學習動機強的孩子會跟著說一次,但如果沒有,請不要勉強孩子。
不做糾正或強制要求孩子重覆說話
  孩子有時因為構音問題,而無法發出正確的聲音時,可將話語正確重覆一次給孩子聽,但不勉強孩子重覆,以免孩子因為挫折而產生逃避心態。
以疑問詞來代替直接給予答案
  儘量以問句來代替答案,並且避免讓孩子僅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例如:"你要吃飯還是吃麵?"取代"你要吃飯嗎?"
由孩子主動提出他的需求,而非在需求未發生之前,即給予滿足。
  孩子要有需求才會主動提出要求,而這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說話,因此,如果,孩子還不餓,你就叫他吃飯,或孩子僅一個眼神,告訴你他需要你抱他,你就趕快抱他時,孩子根本失去說話的機會,越是如此,孩子就越不需要說話。





************************************************************
如何幫助寶寶的語言及非語言發展?

    
身體姿態的運用,能幫助孩子發展出一些簡單的身體語言,用動作代表生活中的意義,對孩子學習語言理解是很重要的。比如說喝奶,大拇指放到嘴巴裡面是喝牛奶;或者說掰掰,就是揮揮手,代表再見。也就是簡單的動作代表生活裡面的一個內容。對於兒童不管是在語言上或概念上都有很大的幫忙。當然很豐富的視覺或聽覺環境的經驗學習也是很重要的,對兒童的互動,盡量都有聲音、有動作,比較誇張的聲音或動作其實都沒有關係。有一句台語諺語說『當父母就要瘋三年』,其實就講父母可以誇張一點跟孩子互動。孩子就可以從你的語言、身體姿勢跟表情、表達裡面,他會去模仿,慢慢去習得人身體動作意義的解讀。因為現在物質環境非常的好,所以很多媒材也是家長可以運用的,圖畫書、錄影帶、錄音帶、兒歌,例如有押韻的兒歌對兒童聲音的刺激也是非常好的。我們現在的社會資源其實還滿豐富的,所以父母不妨多利用這些教材協助語言教育。

引自嬌生網站http://www.bbcenter.com.tw/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1301&prev=11302&next=11300&l=f&fid=67






********************************************************************************


語言能力的發展
與寶寶溝通-作者:Anmum

您還記得寶寶的第一次哭聲嗎?起先,初生兒的哭聲,或許對您來說,就像外星文。在精通寶寶的「語言」之前,您必須學習它,這樣才能在他跟您溝通時,滿足他的需要。


在出生後,您會以自己的溝通方式與寶寶溝通:觸摸、撫慰、擁抱和做臉部表情。寶寶會學習您的語言,就如同您學習他的一樣。


很快地,您就可以分辨寶寶所表達的需要,然後做出回應。事實上,有些時候可以透過寶寶的哭聲來辨別他的需要。例如,寶寶說「我餓了」的哭聲是短促且低頻,而當「我很不滿」時,聽起來則是波濤洶湧。


哭是寶寶主要的溝通方式,但他也會其他更微妙的溝通形式。學習分辨他們的語言不旦令人興奮且感到值得,因為它可以加強您和寶寶之間的聯繫。


總是回應初生兒的哭聲 – 投入再多的關愛也不會將他寵壞。迅速對寶寶的溝通做出回應,會讓他知道自己很重要,且值得被關注。






1~2歲,語言能力的發展- 作者:Anmum

語言能力的發展在這個時候非常迅速,尤其是在寶寶接近兩週歲的時候。他更能夠了解您說的話,同時也更能表達他的需要。

您的寶寶可能已經學會許多不完整,但可以辦認的詞彙。當他開始能四處走動和說話後,學習得會更快。不久,他就能夠指出他所熟悉的東西且說出其名稱,並記得熟悉的人之名字,以及物體和身體部位的名稱。接近 2 歲時,他便能使用片語,甚至是二到四個字的句子。


當他在聆聽您所說的每件事,並能以驚人的速度將它們記憶下來時,您便應該教導他關於人、地、物的正確名稱,而不再使用兒童用語。說話必需緩慢、清楚及簡單。


有些兒童會直到兩週歲還不開口說話,而是透過手勢和聲音來進行溝通。在這個階段,詞彙程度的差異會非常的大;有些兒童這時候已經會說許多單字,有一些則只會一點。


在這階段,因為多了會話,會更容易發現聽力問題。如果有任何疑慮,請務必立即與醫生聯絡,尤其是當您覺得寶寶對您說的話都沒有任何回應。






2~3歲,語言能力的發展 -作者:Anmum

在 2 到 3 歲這期間,兒童正處於語言技巧的急劇增進期。他們的理解能力會增強而且也更能清楚表達,同時能夠使用語言來回答簡單的問題。接近 3 歲時,兒童應該能夠自由地使用語言、嘗試以口頭方式表達,並透過語言來解決問題和學習觀念。

閱讀書本、唱歌、玩文字遊戲以及和您的寶寶說話,讓寶寶在聆聽的同時也能增加他的詞彙。越常以互動方式與兒童交談及遊戲,他也會學得越多。下列幾個建議能夠幫助增進寶寶的溝通技巧:


·和您的寶寶討論他白天做了甚麼以及明天打算做甚麼。「我覺得今天下午可能會下雨。那我們要做甚麼呢?」或者在就寢時,討論當天所發生的事情。


·進行扮家家酒遊戲。


·一遍又一遍反覆的唸寶寶喜歡的書籍給他聽,並鼓勵他使用認識的詞彙來參與閱讀。鼓勵寶寶「裝作」唸書 (讓他假裝正在唸書給您聽)。



資料來源 http://www.mommytalk.com.tw/knowledge/storypage.php?id=108







*******************************************************************

0~3歲語言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文╱李藹芬.諮詢╱台中縣聲暉協進會理事長沈素戎‧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督導林麗英‧台大心理系助理教授曹峰銘‧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依姓名首字筆劃排列).攝影╱陳炳煌‧劉志揚.梳化╱李玉霜.演出╱bobo何家馨(12個月大)‧mama林怡君‧bobo張博鈞(7個月大)‧mama張芳
   語言,是人類複雜的心智能力之一,無論是生存需要、溝通或互動,在在都要透過語言!而語言發展可說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與學走路約在兩歲完成相比,要擁有成熟的語言能力,至少要花上七年的時間,其重要性與複雜度可想而知。
別以為孩子小,還不會說話,事實上,自他出生前(編按:有些研究顯示9個月大胎兒產生人類語言特性的記憶) ,已經在為未來口語發展打下重要基礎,想要孩子有好的語言能力發展,絕對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引導,特別在零至三歲,堪稱最重要的能力養成階段!
★總論
由於人是社會性動物,相互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所有的溝通行為中,語言溝通是最方便且重要的溝通工具!想想看,在孩子還未具備語言能力前,是如何與你溝通的?
嬰幼兒的非語言溝通方式
通常,孩子在還沒有口語能力前,與父母有以下五種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哭泣:這是孩子的本能,最初,他會因為餓了、不舒服而哭,但是慢慢地,他的哭法會變得愈來愈不一樣。
臉部表情:嬰幼兒可以改變臉部表情來傳達所有的情緒,只要看看他的表情,你就可以立即分辨,他是快樂、難過、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
手與手臂的動作:8~10個月大的時候,他就會用手去接觸他想要的東西或是推開不要的東西或人,這是嬰兒期表達欲望最明顯的方式
腳和腿的動作:當孩子躺在嬰兒床上,做充滿活力的腿部動作,也可看出他是處在哪種情緒中:高興、興奮或很沮喪、痛苦。等到他身體活動力更強時,他就會用兩條小腿,踢開他不喜歡的事物了
其他身體動作:當他不安分地扭動著身體時,就表示他感到不耐煩了,你該問問他:「寶貝怎麼啦?」因為他在告訴你,「他不高興或不舒服」。若是他願意貼著你,尋求溫暖、舒適的擁抱時,這表示「喜歡和你在一起」,而且因此感到安全與安心
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相處,相信有能力充分掌握他每一個動作的需求,雖然有時仍會猜錯;反之,你若不夠了解他,而不能適時解讀情緒密碼並滿足他的需求,他會很難過。
語言‧開啟溝通與學習之門
語言,則是讓孩子與成人世界有了最直接的溝通工具,即使初期只是單字,但配上表情與手勢動作,父母對其需求的掌握度立刻大增,你也會發現,有了語言能力的bobo,動輒哭泣的行為也愈來愈少了,因為親子的溝通愈來愈順暢。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督導林麗英指出,語言是與人溝通、互動及學習的橋樑,藉此才能再拓展各項能力,創造出個人的優勢!
身為資深語言治療師的她說,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不僅在說的能力明顯落後,還會伴隨一些學習能力較為不足的狀況,較複雜的事物、邏輯、順序、推理,甚至互動行為等各方面都會產生程度不一的困難,這些孩子在教室裡除了表現出不說話之外,也會出現學習比較落後,注意力比較渙散,對學習的內容比較有聽沒有懂等等的情形。
台大心理系助理教授曹峰銘指出,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相互影響,兩者相輔相成,在未來學習複雜的學科時,語言能力佳者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力。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暨美國蒙特梭利教學評鑑委員會MACTE委員Dr. Marlene Barron在台灣一場幼教師資研習會上指出,「語言是用來發展與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box語言能力涵蓋面廣
語言能力包含聽、說、讀、寫,隨著個人特質與能力不同,有人擅長口語表達,有人專精文字寫作,有人則擁有快速的閱讀力……不同優勢,各有不同的表演舞台!曹峰銘助理教授說,有研究顯示,華裔四?六歲幼兒的數數能力較歐美兒童強,有來自語言學習的優勢,如一至十,中文和英文各有代表符號,但11以上的數字,在中文表示上,直接是「十」加「一」、「十」加「二」……簡單來說,就是一至十的排列組合;英文表示卻另有新字「eleven」、「twelve……,不是「ten」與「one」、「two……的組合,之後雖有某種規律,不過,要學的新字比中文來得多,無形中,增加了學習門檻與難度。
 
一個出生只會啼哭的baby,如何在短短的兩、三年間,學會了母語,掌握了結構複雜而嚴密的語言?
不同學派各有看法
對此,國際幼兒專家做了不少研究,謹將常被引用的四大觀點整理於下:
理論
提出學者
觀點
行為學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史金納
強調外在的強化機制(或獎賞)影響個人的學習進度或成果。
認知理論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語言發展和人類本身認知結構有關,語言是智力的產物,可反映個人的思考,而幼兒的認知能力是其語言表現的基礎。
社會學習觀
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語言的學習是社會化行為,幼兒透過與周遭人的互動,與同伴的合作,語言智能即可超越現有的水準。
天賦論
美國語言學家詹姆士基
提出「語言習得」是內在的歷程,人類天生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透過大腦內類似電腦的「語言學習器」運作,即能發展出母語。
不過,沒有哪一種理論能足以解釋語言發展的現象,綜合各家說法,可歸納出語言的學習,受到人類先天生理與語言能力、認知結構與後天的社會環境交互作用所組合而成。
語言發展從哭聲開始
林麗英總督導說,新生兒從出生那一剎那的哭聲開始,就展開了語言的歷程。「哭」,讓嬰兒學習如何協調呼吸和發聲,做為將來發聲說話的基礎;「進食」,讓他們運用口腔、咽喉的肌肉,成為將來咬字發音的主要動力;「感官知覺」則讓他們藉由聽、看、摸、聞,探索外在的世界,成為認知學習重要的管道。所有幼兒的語言發展,都建立在這些感官知覺、動作,以及發聲遊戲、學習互動等等的基礎上。
三歲前是發展關鍵
由語言發展歷程看來,三歲以前可說是發展的關鍵,但是,在一歲半之前卻常被忽略,因為不少父母以為孩子還不會說話,不用特別「教」。對此,受訪者皆表示,語言的學習愈早愈好,因為聽覺是學習語言的「先備條件」,而大腦聽覺中樞成熟及發展的關鍵期在出生後的12個月內,在這段時間,必須給予早期聆聽語言的經驗,為他建立大量的資料庫,才能成為日後說話、嘗試表達的「原料」。
台中縣聲暉協進會理事長沈素戎說,聽覺異常的孩子,若能在六個月大內被發現並馬上接受復健,比六個月大後才確診與接受復健者,在學習及整體發展上有更好的表現。由於語言發展能力奠基在正常聽覺上,孩子出生時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是必要之舉!
box 嬰兒是世界語言專家 語言學家發現,嬰幼兒擁有語言天賦能力,隨時準備好去學習任何語言。曹峰銘助理教授解釋,因出生後六個月內的baby能分辨出母語或非母語的語音變化,但10個月大起,對非母語的語音敏感度則下降,只能從主要照顧者的語音中辨認母語中特有的結構。因此,刻意學習非母語的語言,卻在生活中缺少應用機會,其實不具成效!但是,如果孩子於這階段在自然的雙語環境中成長,並不會對兩種語言的學習產生錯亂。
順序相同‧速度因人而異 語言發展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必須在神經系統、發音器官與聽覺器官成熟後,才能順利學習語言。曹峰銘助理教授說,語言必須符合兩者標準,一是說話者必須知道自己所用語言的意思;二是能發出所處社會人們所用的字音、詞彙及語句。在正常的狀況下,孩子學會說話是有一定的歷程,不過,速度不同,像女孩的速度會比男孩快一點,但到了學齡階段,差異就不明顯了!曹峰銘助理教授表示,有時還須伴隨其他能力的相輔相成,如聽覺正常的孩子,也許因為發音器官的動作不純熟而無法順利發出語音,因為發出語音與神經系統協調發音器官的動作成熟度有關。
至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在什麼階段應有什麼程度,才算正常?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語言發展具有比較大的彈性,一般來說,一歲半還未出現有意義的語彙,兩歲仍不會用口語提出要求,就有發展遲緩的疑慮。為方便父母了解並觀察、紀錄,本文自「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語意發展檢核表」摘錄0?3歲部分內容。
不過,林麗英總督導則強調,父母應在乎的是,給孩子的刺激足夠與否,如果先前未給足夠刺激,他又怎麼具有該項能力呢?沈素戎理事長說,只要孩子應有的能力還未展現,父母就不厭其煩地教,直到能力出現為止。林麗英總督導說,聽覺理解力夠,但口語表達力稍慢,就等他迎頭趕上,若對感官刺激的反應、溝通行為和互動能力,以及認知理解能力都不符合實際年齡的話,就必須求助兒童心智科或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協助了!
 

所有受訪者都一致表示,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若少了豐富的語言刺激,是無法在具體的運用中學到語言;而語言刺激又必須存在生活中的各種活動,讓baby逐漸領會並掌握語言,更重要的是,還要在愉悅的情緒及充滿與人互動的願望下,而願意講話。
6 tips建立有利學習環境 語言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學習,才有意義,但現今環境卻讓孩子的語言發展出現了阻力,想要孩子有良好語言發展的話,身為嬰幼兒的語言啟蒙師,父母可是要全力以赴!
1.
多和孩子說話產生互動,且有眼神接觸 嬰兒時期,「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管道,多和他說話,增加其聽覺經驗,做為日後學習語言的基礎。語言因互動而有「對話」,林麗英總督導說,一來一往間,可讓孩子學習延緩等待、傾聽、理解並做出正確回應,然後再輪流,這是一種「對話形式的」良性循環。對話的同時,一定要有眼神的接觸,不僅是種禮貌,也可讓孩子專心,並從豐富的表情中分辨語意,學習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合宜的話語。語言能力好的孩子,必然有個樂於說話的主要照顧者。
2. 
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愈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愈豐富,認知、社會及情緒發展愈強,在語言的學習上,也更具優勢!除聽覺外,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經驗都是學習語言的「原料」,原料愈多,變化愈多,愈能快速掌握語言的使用訣竅!?
3.
多製造溝通的環境 過分保護孩子,讓他身處「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根本不需使用語言就能得到滿足,會阻礙語言能力的提升。受訪者皆提醒父母,要多製造需要使用語言的溝通環境,藉由多樣性的練習,提高使用語言的純熟度。引誘孩子多說話,需要父母的巧思,方法很多,生活中無處不是機會,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把孩子所需物品放在「看得到,拿不到」的地方,當他為了自身需求被滿足,必須要有所表達(或用手指,或用口說),父母可把握機會與他對話,使用語言的機會多,自然對能力增進有所助益! 

4.做好學習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他從一言一行中學習說話的態度、語調、用與方式等,如果希望孩子說話得體,任何時刻都要注意自身表現!曹峰銘助理教授笑說,好的常學得比較慢,壞的則學很快,特別是罵人的話,父母若動輒出口成髒,很快就能從孩子口中聽到一樣的話。
沈素戎理事長提醒父母,與小嬰兒說話時,須將自己的說話速度放慢,或者將音拉長,好讓他聽清楚發音。曹峰銘助理教授說,口齒清晰會讓孩子的聲音敏感度較高,更易於學習並發出正確的聲音。
5.不要寄望以電視、DVD學語言 林麗英總督導和曹峰銘助理教授強調,語言學習一定要有互動行為,且在各種情境當中學習,但單向的電視和DVD並無法提供足夠的互動,只能當做輔助工具。曹峰銘助理教授引用國外研究針指出,兩歲前經常看富有教育意義的DVD,對專注力和認知能力發展,比沒看的孩子表現來得差。賴怡如治療師以親身接觸個案為例,媽媽習慣讓孩子從小看電視「學習」,快兩歲時,突然發現喊他卻沒有回應,才驚覺出了問題而必須求助專業語言治療。
6.建立閱讀的習慣 林麗英總督導表示,運用故事書的擬人化情節與豐富的圖片,可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曹峰銘助理教授說,閱讀的世界廣泛多元,字彙量多且變化度高,是很好的學習工具,透過親子共讀,有助語言能力的提升。Dr. Marlene Barron則強調,「如果你不喜歡閱讀,幼兒就不會喜歡閱讀」,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多帶著孩子看書,他才能建立閱讀習慣!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看似簡單,但要展現語言智慧──能視不同場合說出合宜的話,卻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片刻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因為在沒有語聲的環境中,絕不可能發展語言智慧。

本文取自BOBO小天才養成雜誌





*****************************************************************
幼兒的語言發展
1. 由單一字詞到兩個字詞的組合:
-幼兒發展中語言形成的早期特性是口說語言是依字義來聯結而不是依文法來聯結

-單詞是依著"語義上的相關性", 組合成為兩個字的短句

-在嘗試加長小孩的句子時先考慮字義的聯結例如, "喝果汁", 而不是, "我要喝果汁"

2. 兩個字詞的連結形態 (Bloom, 1970; Brown, 1973; Bowerman, 1975)
-() + 動作爸爸來車車開

-動作 + (): 刷牙吃餅乾

-指示 + (): 看爸爸那個帽子

-否定 + (): 不要泡泡沒有餅乾

-(動物) + 事物媽媽果汁爸爸飯飯

-動作 + 地點坐椅子放裡面

-() +地點媽媽回家車車院子

-所有人 + 所有物爸爸車車媽媽頭髮

(也就是說語言的初始階段絕對不會從"果汁", 跳到"我要果汁")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4781&prev=14782&next=14780&l=f&fid=67






********************************************************************************

認識語言治療




一般的孩子約在九個月左右會開始牙牙學語,能發出單音和一連串的咿呀聲,到了一歲左右會模仿簡單的聲音並且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單字。如果孩子已經過了他的年齡正值的發展階段,但語言的發展程度卻未見明顯起色,當心!寶寶說不定有語言障礙的問題……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臺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組組長 鄭怡真】

話在心裡口難開,語言障礙知多少?
認識語言障礙

語言及溝通障礙可以分為以下7大類型,小朋友的語言障礙以前4類型居多,其中又以構音/音韻異常和語言發展遲緩最為常見:

1)構音/音韻異常:就是一般俗稱的「臭乳呆」,咬字不清楚,比方說ㄢㄤ不分、兔子說成褲子,會造成溝通上的問題。

2)嗓音異常:就是講話的音質、音調、音量讓自己或他人覺得異常才需要矯治,比方說一直提高音調說話或是聲音長期沙啞,通常會先接受耳鼻喉科醫師檢查看是不是有異狀,後續再視情況接受語言治療調整聲音。

3)語暢異常:無法流利的和他人對話、或是流暢說出自己的想法,說話的流暢度出現了問題,也就是一般常說的「口吃」。一般小朋友在23歲的時候會出現發展性的語言不流暢,但9成以上的小朋友再過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就會消失,家長毋須過度擔心。

4)語言發展遲緩: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應該發展的里程碑,如果他的發展差距太大──比方說3歲孩子的語言能力只符合2歲的程度,就可能有語言發展的問題,建議去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看有無合併其他問題。

5)失語症:通常發生在成人身上,因為中風、車禍等其他原因的身體損傷,導致本來具有的語言能力向後倒退,甚至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喪失歸零。

6)吞嚥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吃喝東西有困難,好發於中風、身體退化的老人家,或是因早產發育不全,必須仰賴鼻胃管的孩子。

7)智障/聽障/腦性麻痺/自閉症/其他腦傷:別於其他6類,此一類別通常是因為生理上其他因素或是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導致語言能力落後。

切勿嘲笑孩子的結巴
23歲的小朋友語言能力正發展到將單字銜接成複雜長句的階段,有時會因為邊想邊說邊統整,所以還不能流暢的表達語意,進而出現口吃的現象。這個現象短則只持續數個月,9成的小朋友在45歲就能學會順暢表達語意,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終身有口吃的問題。

你家的寶寶現在也處於發展性語言不流暢的時期嗎?孩子在氣、急、累、興奮的情緒下講話結巴會更加嚴重,請不要模仿或是取笑他,也請不要因為孩子表達的慢所以搶著替他回答,讓他在放鬆的狀態下自己一字一句把話說完,只要家長耐心的陪伴孩子度過這個時期,相信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會恢復了喔!

啥米?被寵壞的孩子易有語言障礙的問題?

如果現在要出門了,孩子應該要使用哪些字詞表達呢?光是「穿」、「襪子」、「鞋」、「出門」、「媽媽」、「牽手」這幾個字詞,稍加組合便可以完整表達出門前後應該經歷的過程。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組的鄭怡真組長告訴我們,雖然這不是絕對的現象,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家人過度寵溺所以常常不用開口,只要發個聲或是哭鬧一下家人便會焦急的安撫,或是手只要揮一下所有的事情就會幫他做得好好的不必自己動手,反而喪失掉很多學習的機會,連帶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孩子如果在該學習發展的時候未能達成應有的表現,或者其實先天就有障礙或缺陷卻未能及時察覺,過了矯正的黃金期日後就必需耗費更多時間和心力接受治療。

我家寶貝有語言障礙嗎
針對語言溝通方面,我們根據行政院國民健康局的資料整理出了4歲以下幼兒的發展里程碑給各位家長們做個參考:

24歲的兒童發展量表
滿4個月
A.轉頭偏向音源
B.有人向他說話會咿呀作聲
滿6個月
A.哭鬧時,會自己因媽媽的撫聲而停哭
B.看他時,會回看你的眼睛
滿9個月
A.轉向聲源
B.會發出單音(如「ㄇㄚˋ」、「ㄅㄚˋ」)
滿12個月
A.以揮手表示「再見」
B.會摹傚簡單的聲音
滿18個月
A.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
B.會跟著或主動說出一個一個單字
滿24個月
A.能指出身體的一部分
B.至少會講10個單字
滿2歲至未滿3
A.能正確的說出身體六個部位名稱
B.幼兒說話半數讓人聽的懂
C.會主動告知想上廁所
D.會問「這是什麼?」
滿3歲至未滿4
A.會講自己的姓和名
B.能正確說出二種常見物品的用途
C.能正確表達「你的」、「我的」
滿4歲至未滿5
A.能正確說出性別
B.會辨認紅、黃、綠三種顏色
C.能依照指示正確拿取物品(三個以內)
(參考資料: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 http://www.tpscfddc.gov.tw/medicine/check.htm

小朋友的身心發展是多面向的,除了語言發展之外,尚有認知、動作、社會情緒等面向,基本上孩子的發展只要落後其應有的發展程度約20%,就建議做更進一步作檢查,現在很多醫院都附設有早期療育中心能提供整體的評估,先確認並排除是不是有其他方面的異常,再由專業人員提供孩子所需的治療!

語言障礙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語言障礙不單只會出現在小朋友的身上,即便是成年人也可能有語言障礙的問題,應該如同前文所述,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都有其發展的里程碑,所以家長應該時常注意孩子的發展程度有無落後,早點發現就可以早點治療。

語言障礙對於生活上的影響不少,比方說就學後的學業成績──部份構音異常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習慣錯誤的讀音所以聽寫考試也寫出錯誤的字句,或是影響到孩子跟同儕間的人際互動,嚴重者長期下來甚至會導致自信心不足、生活品質下降等後遺症。

鄭怡真組長提醒我們,有部份語言障礙的孩子是因為聽力出了問題,接收能力不好連帶影響到語言的表現,所以一定要先確認是不是有其他方面的異常,再對症下藥做治療,不然很可能花了很長時間卻未能見到成效呢!

溝通能力很重要,語言治療不能等!

語言治療有黃金時期嗎
如同腦部發展一樣,語言治療當然也有黃金時期,越早治療成效越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大概可以在2歲左右開始接受治療;咬字異常的孩子會等到約3歲半左右,因為口腔動作較成熟,語言的規則性被建立起來以後再進行矯正;嗓音異常的孩子則要經由耳鼻喉科醫生檢查後,視需要轉介給語言治療師進行矯治;較特別的是吞嚥困難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吞嚥問題營養不良會影響到生長,所以需要盡早介入治療。

認識語言治療課程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語言障礙的問題,語言治療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一般來說,治療課程每週上課一次、每次3040分鐘,療程約三至六個月。整個治療過程中,家長需要在家中將治療課程內容反覆的教導小朋友,如此一來,孩子的進步成效將更好。目前的課程為一位治療師對一位學生,或者是一位治療師對多位學生,治療師會視不同的情況和需求來排定;一對一的課程可以針對個別化的問題作處理,但容易造成小朋友倦怠、沒有興趣學習;一對多的課程好處就在於小朋友可以相互學習、競爭,但較無法針對個別問題處理。

正音課程跟構音異常治療的差異
關於這一點鄭怡真組長表示,正音課程著重於認識注音符號、練習拼音的規則性及學習聲調。構音異常的孩子本身沒有辦法模仿出正確的語音,此時的語言治療師會先分析是屬於哪一類的語音錯誤,利用道具、比喻、視覺提示、遊戲來引領孩子做出正確的發音。

舉例來說,有的構音異常的孩子可能無法發出「ㄈ」的聲音,這時候就會讓孩子有順序性的學習模仿──「你會不會學兔寶寶把門牙咬在嘴唇上?」、「那你可以學兔子咬著嘴唇吹氣嗎?」,將一個聲音拆解成數個步驟讓孩子循序漸進熟悉正確的發音。

我還可以給孩子什麼幫助
如果我家的寶貝有語言障礙問題,那我還可以替他做些什麼呢?首先,家長一定要先對孩子目前存在的問題和能力要有清楚的認知,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接下來帶孩子去上語言治療課程的時候最好都能到場,現場觀摩學習老師的上課內容,知道孩子有哪個部分比較需要加強,才能在返家之後持續給予教導和練習的機會。鄭怡真組長提到一個現象,就是有的家長會帶孩子跑了好多家醫院上課,可是回家卻沒有讓孩子充分的練習,耗費了時間和金錢但成效卻不明顯,甚至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讓更多有需求的孩子必須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安排到課程,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最需要「無壓力的學習環境」,其中又以有語暢問題的孩子最易被當下的情境影響,如果孩子說:「我我我…我想要…」,家長可以微笑等待孩子把話說完,不用搶著接話:「你想要什麼你跟我說呀?」、「你快點告訴我啊!」孩子比較不會因為表達不流暢而產生畏懼和自卑感。

如果今天孩子的學習狀況不錯,那麼,請不要吝嗇給予一些鼓勵吧!爸爸媽媽要能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更不可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在練習時家長要「放大對的縮小錯的」,讓孩子明白他也可以做得很好,從這裡建立應有的說話自信,有更多的勇氣以愉悅的心情去面對每次課程的挑戰。

訓練寶貝的小Tips,請你跟我這樣做!
針對不同年齡層但有語言發展遲緩現象的孩子,鄭怡真組長提供了幾個在家就可以練習的小活動,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快帶著你家的小寶貝一起來學習吧!

1)出生到兩歲:兩歲以下的孩子表達能力、專注力都還不夠好,可以用生活化的情境或是怪聲音、怪表情誘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A.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B.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C.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2)兩歲到四歲:兩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給予更多的情境和問句,比方說:「蘋果呢?」、「爸爸呢?」、「給爸爸吃蘋果好不好?」一點一點將句子擴充拉長,讓孩子做更進一步的聯想。

A.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甜食、水果、可以玩的。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B.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C.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參考資料來源:馬偕紀念醫院語言治療衛教單)

治療效果非立即性的,請和孩子一起努力

語言障礙的治療效果並不是立即見效,需要家長跟孩子有毅力的持續練習。  鄭怡真組長曾經遇過一個兩歲多的個案,只會發出單音和用手比劃,有將近3個月的時間只要來上課就會一直哭,哭鬧到他的媽媽都覺得灰心想要放棄,但在治療師的鼓勵下持續帶著孩子來上課,孩子的語言能力已經進步到同年齡孩子的程度了。

小朋友一開始接受語言治療勢必會經歷過一段磨合期,需要花一些時間讓孩子熟悉適應,各位家長們請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也要相信專業人員會陪著你們繼續努力,請不要這麼快就放棄治療喔!


鄭怡真
學歷:高雄醫學院心理系畢業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組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臺北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組組長

【更多內容請見20113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

幼兒語言發展不會說還是不肯說

          幼兒語言發展不會說還是不肯說※0-3歲發展過程與特徵01歲,會用動作及表情表達自己,像是點頭、揮手及模仿說話的聲音。12歲,會說出二至三個詞語例如爸爸、媽媽、車或物件名稱,學會的語彙約3050個,並會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並稍微瞭解「上、下、以前」等空間、時間概念。23歲,開始懂得運用形容詞及代名詞,會問「誰」、「哪裡」、「做什麼」,或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如媽媽買菜菜。※幼兒的三類語言問題 ‧構音異常:又稱「口齒不清」,也是台語俗稱的「臭乳呆」,是幼兒語言問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如「婆婆吃香蕉」變成「伯伯知江蕉」,說話含糊不清,咬字不正確。 ‧語暢異常:即「口吃」,大概出現在35歲,多數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在說話時有結結巴巴,不斷重複某些字,拉長語音或字句中斷等現象,使說話變得十分不流利,嚴重者還會合併聳肩、頓腳、眨眼、甩頭等動作。若超過半年持續到5歲或在5歲後發生,家人也有口吃現象,就可能需要語言治療的幫助。‧語言發展遲緩:某些幼兒因先天生理上的缺陷、腦部功能發育不良,或後天文化刺激不足,環境剝奪等因素,使得語言發展速度無法跟上其年齡,或造成語言發展緩慢或偏差稱之。 .





********************************************************************

兒童口腔功能訓練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科 語言治療師     黃淑貞
()口腔按摩-口外
v唇上及唇周圍定點按壓
v唇周圍繞圈移動
v雙唇上下施壓使閉緊
v嘴角兩邊向上向外移動
v全臉頰以手輕拍或按壓
()口腔按摩-口內
v將紗布纏繞食指(或載手套,指套牙刷)沾溫開水,由嘴角側向進入,以螺旋方式分別按摩上下排齒齦
v輕刷舌頭邊緣,按壓舌面,分別上下左右推壓舌頭
v可結合口腔感覺刺激,提供不同味道温度,軟硬度的材料,改成鹽水、糖水、檸檬水


()利用食物誘發口腔動作-嘴唇
Ø:誘發上唇括下食物(宜用黏稠狀食物用較淺的湯匙)
Ø:餵食麵條時,可故意留一段在口外,並示範吸的動作
()利用食物誘發口腔動作-舌頭
v含小冰塊,有助舌頭移動冰塊位置
v將海苔塞在牙齦和頰壁之間
v鼓勵伸舌舔棒棒糖,冰淇淋,果醬
v吃小蕃茄,葡萄或切丁水果於口中,用舌頭輪流推向兩側


()利用遊戲誘發口腔動作-唇
v親親寶貝,親媽媽的手
v塗口紅(只塗下唇,鼓勵做抿的動作)
v用唇含住奶嘴,吸管用手往外拉
v用吸管吸桌上的紙魚
()利用遊戲誘發口腔動作-舌頭
v舌頭在牙齒外側轉動,做清潔牙齒狀
v洗澡歌:「嚕啦啦…」練習舌頭上抬
v學馬蹄聲
()利用遊戲誘發口腔動作-吹
v將框內的保麗龍片吹出,比賽看誰吹得遠
v吹的玩具笛子、泡泡、哨子、紙風車
v吹隨手可得的物品:衛生紙、塑膠袋
v吹畫(用稀釋的水彩顏料)
v吹蠟燭(可結合生日快樂歌)
v用吸管吹透明杯子中的水使發出泡泡


http://kmuh-child-developmental-evaluation.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9920.html





************************************************************
掌握要訣引導嬰兒口腔期發展
【文/郭盈秀】
根據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將人生分為多個發展時期;其中為許多人熟知的「嬰兒口腔期」為02歲左右。在這段期間,寶寶主要的探索工具就是「嘴巴」,藉由口腔的任何動作,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進而促使身心的完整發展。
口腔期的簡要進程
從胎兒一出世,本能地哇哇大哭,嘴巴和鼻子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空氣,似乎一開始,就有了口腔的相關行為與反應。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隨著時間推進,寶寶通常都會逐步往不同階段的方向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因人而異,建議父母無需過於心急。

3
個月前:尋乳
新生兒時期,當寶寶的臉頰或嘴角被觸碰時,會產生自然的「尋乳反射」動作,或是本能地會尋找周邊可以啃咬的物品(如包巾等),這可說是最初明顯的口腔動作。 哺餵母乳,是對寶寶最佳的口腔刺激。賴怡如治療師說明,藉由吸吮乳汁飽滿的乳房,除了能補充所需營養,更能「滿足」寶寶此時的「口腹之慾」。
3
個月:嘴巴閉合
寶寶因為要喝奶,所以自然學會吸吮的動作。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大約在3個月大左右,當不喝奶時,寶寶的嘴巴較能呈現閉合的狀態。
4
9個月:舌頭活動
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寶寶46個月大前後,口腔的發展進展到舌頭和臉頰部分。大約在4個月之後,寶寶舌頭能夠上下活動;6個月大時,舌頭能夠左右轉動;89個月左右,舌頭能夠左右移動。這些動作,與寶寶的「咀嚼」息息相關,而這項功能大約在1歲左右發展完備。
6
個月~2歲:下巴開合狀態寶寶6個月大,下巴的發展狀態比較穩定;78個月左右,寶寶下巴能做些半開合動作,且知道如何收下巴,因此父母可慢慢地讓寶寶練習使用鴨嘴杯喝水;到了1歲半~2歲,再開始使用一般的杯子練習。
手眼協調對口腔期的幫助
寶寶3個月大後,口腔敏感度高,會自動地出現吸吮手指、腳趾的狀況,這是他們認識自己身體的方式,更是口腔期重要的特徵之一。針對此,賴怡如治療師表示,想要進階到如此發展,代表寶寶必須先具備手眼協調的能力。 一旦手眼協調能力養成,建議父母可多加運用此項特質,增加相關刺激,促進發展進程。如:讓寶寶眼睛能看到、注意到感興趣的物品(如安全玩具),然後會持續注視,並且進一步以手去拿取或碰觸,再放入口中探索。唯父母需跟在身旁,隨時注意狀況以應變。
2因素進展速度有差異
或許不少父母想問:不同氣質或不同生長速度的寶寶,口腔期的狀況是否也會大不同呢?針對此,賴怡如治療師表示,氣質個性與發展並無直接關係;但不同的生長速度,主要與嬰幼兒能力發展的先後順序有關,有的會按一般歷程、循序漸進養成每項能力,有的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寶寶不一定都會經歷到每個階段,自然也可能會出現缺乏某種能力的情況。

1. 
環境因素
父母給予的某些外在環境因素,在嬰幼兒長時間接觸下,自然會以此為準則,進而養成能力與習慣。因此,賴怡如治療師提醒,父母應提供全面的環境,不要因為疼愛而省略該有的嘗試(如擔心寶寶咬不動或吸收不佳,多給予流質食物);剛開始還可以,長久下來會讓寶寶養成習慣,反而可能不易學會咀嚼的完整能力。
2. 
人為因素
嬰幼兒猶如海綿和白紙,父母的態度和行為,都可能會忠實地反應在寶寶身上。賴怡如治療師表示,以寶寶邁入副食品階段為例,最理想的狀態是每項食材都應均衡嘗試,如果父母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負面態度(如皺眉表情),寶寶都能夠從中感覺到這是不友善的,因而想避開,如此便少了某些口腔刺激,對發展或多或少有影響(如偏食,可能影響日後發育)。
3事宜‧安全引導寶寶口腔期發展
好動又好奇心重的寶寶,隨時都可能東抓西抓,把東西放入口中,有時候連父母都難以招架與應付;不想限制發展,但又擔心安全與健康,怎麼辦?賴怡如治療師提出以下安全相關事宜,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 
周遭環境
最基本的,與寶寶有關的周遭環境,切勿堆積或散落危險物品,一定要保持乾淨、安全和無死角,以減少寶寶受傷的機會。
2. 
保持關注
嬰幼兒尚未有成熟的自我行為能力,父母必須隨侍在側關注著;一有狀況,才能即時反應與應變,將傷害降至最低。就算家中同時有大孩子和小寶寶,父母也不要過於放心而忽略。 賴怡如治療師舉例,以往曾發生弟弟啃著通樂瓶子上的蓋子,姊姊認為他想打開而幫忙,結果弟弟順勢喝下去,造成喉嚨灼傷。除了關注外,也提醒父母,需事先了解寶寶的啃咬物如果被咬開後,裡面的物質是否會帶來傷害。
3. 
危急應變
除了平日多留意外,父母是否具備危急應變能力,更是重要。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哽塞是最常發生的狀況,而哈姆立克法是最佳的急救方式,建議父母應該學會較佳,以備不時之需。





**********************************************************************

大雞慢啼?如何促進孩子的語言學習
一、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
先天賦予(語言本能、基因)+後天環境之互動
1.  
正常的身體結構與發展
正常聽力、大腦功能、唇、齒、舌、顎……等之結構與活動。
兒童本身足夠的思考能力
2.  
特定的語言環境
提供良好清晰的語言讓兒童聽取、模仿
有機會利用語言與他人達成互動
提供具安全感及關愛的環境,始有正常情緒發展及溝通意圖
二、一般兒童之語言發展時序
1.  
出生~四個月:哭聲與愉悅聲,表身體之需求。
2.  
四個月~:開始傾聽與注意環境,開始呀呀發聲。
3.  
四~十二個月:有許多聲音遊戲,由呀呀發聲社交性發聲語調練習
4.  
十二~十八個月:會說第一個有意義的語彙。
5.  
十八~三十個月:會說的語詞增多,將二、三字詞放在一起表達意思。
6.  
二~三歲半:開始形成合文法的字句。
7.  
二~六歲:構音能力逐步發展。
8.  
三~四歲:使用較複雜的句子。
9.  
三~五歲:常問很多問題,是好奇的小孩。
10. 
四~五歲:字彙、文法、與構音能力逐漸發展成熟。
11. 
五歲~:學得簡單而抽象的概念。
12. 
六~七歲:極少構音錯誤。
13. 
七歲~:複雜的句子結構已成熟,使用更多的內在語言(思考)及抽象概念,並正式學習視覺的語言符號。
三、語言發展遲緩/異常之重要界標
1.  
嬰兒時期太過安靜,或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2.  
至二歲仍無任何字彙出現。
3.  
至三歲仍無句子出現。
4.  
三歲以後,說話大部分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5.  
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常有明顯錯誤。
6.  
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有不正常的節律、速度或語調。
7.  
五歲以後,說話語音仍帶有省略、替代或歪曲的現象。
8.  
說話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質太差。
9.  
說話聲音有明顯鼻音過重或缺乏鼻音的現象。
10. 
年齡愈長,說的話反而愈少或愈不清晰。
四、兒童語言障礙之定義與類型
指個人的語言理解能力或表達能力與同齡兒童相較,有明顯的偏異現象而造成溝通問題者。
1.  
構音/音韻異常:說話的語音有省略、替代、添加、歪曲或含糊不清等現象。
2.  
聲音異常:說話的音質、音調、音量或共鳴與個人 性別或年齡,有不相稱的現象。
3.  
語暢異常:說話的節律有明顯且不自主的重複、延長、中斷、首語難發或急促不清等現象。
4.  
語言發展異常:在語言的語意、語法、語用、語形、語彙 發展,理解與表達發面,較之同年齡者有明顯偏差或遲緩的現象。
5.  
多重性語言異常:同時伴有上述兩者或兩者以上之異常者,如腦性麻痺、聽障、智障、唇顎裂、自閉症、學習障礙等。
五、兒童語言障礙之原因:
1.   
聽覺障礙
2.   
智能障礙
3.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良
4.   
情緒障礙
5.   
環境剝奪
6.   
無特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