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腸病毒 請你跟我這樣做(醫院診間衛教短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VUc6icx5_k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ufUPDieGUI&feature=share
*****************************************************************
*********************************************************************
腸病毒激增 32%父母不知自己是加害人
2013年06月04日 15:44
國內腸病毒疫情升溫,依照疾管局最新統計,光5月中旬單周內,因腸病毒求診的病患就高達2萬3700多人,急診就診率也創下6年來的次高紀錄。不過,許多家長可能不知道其實自己是最容易傳染腸病毒給孩子的最大感染源!
今日就有一項針對家有1~7歲幼兒、共800位家長受訪的網路調查發現,高達32%受訪者不知道「成人是傳播腸病毒的主要途徑,且是1~3歲階段新生兒最常接觸到的外在感染源」。開業小兒科醫師周怡宏提醒,家長回家後最好先更衣、洗手,再抱小孩,餵食前、換尿布前也都應先洗手;此外,新生兒多哺餵母乳至少到6個月大,可提供來自母親的抗體,若是配方奶寶寶,也可考慮選購有添加益生菌的配方奶粉,幫助提升免疫力。
今日就有一項針對家有1~7歲幼兒、共800位家長受訪的網路調查發現,高達32%受訪者不知道「成人是傳播腸病毒的主要途徑,且是1~3歲階段新生兒最常接觸到的外在感染源」。開業小兒科醫師周怡宏提醒,家長回家後最好先更衣、洗手,再抱小孩,餵食前、換尿布前也都應先洗手;此外,新生兒多哺餵母乳至少到6個月大,可提供來自母親的抗體,若是配方奶寶寶,也可考慮選購有添加益生菌的配方奶粉,幫助提升免疫力。
許多家長不知道成人其實是傳染腸病毒給孩子的最主要感染源。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mobile/rnewsarticle/artid/183355/issueid/20130604/secid/105
********************************************************************
變種腸病毒 刺破水泡會傳染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一名三歲小女孩,全身皮膚、嘴唇和下體的黏膜,忽然冒出直徑三到五公分的大水泡,水泡還會變黑、疼痛,不但女孩痛苦不堪,家長也心疼無助。經小兒科醫師轉診給皮膚科醫師,檢驗後才發現,女孩身上隨便一顆水泡裡面,都有上萬株腸病毒克沙奇A6變種病毒,水泡破掉還會傳染他人,令醫師大吃一驚。
國內腸病毒疫情升溫,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五月二十日到廿六日期間,腸病毒就診人數超過兩萬人,而急診就診率更創下六年來次高紀錄。目前國內流行病毒株是克沙奇A6型,雖不致演成重症,但對幼童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林口長庚醫院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投入兩年時間追蹤,更發現亞洲變種腸病毒和皮膚水泡的關係,昨日在台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第八屆年會中,發表已獲頂尖「傳染病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接受的研究結果。
每顆水泡藏上萬株克沙奇A6變種病毒
鐘文宏在九十九到一○一年的兩年間,從二十一例非藥物引發不明皮膚水泡的病人中,篩檢出六個病人是肇因於克沙奇A6變種病毒,這名小女孩就是第一例。當時女孩咽喉和糞便中檢驗結果是腸病毒陽性,水泡成因卻成謎。鐘文宏仔細分析女孩的服藥情形,研判不是藥物過敏,靈機一動將水泡送驗,赫然發現水泡裡充滿上萬株變種克沙奇A6腸病毒,如果抓破或觸摸,就會傳染他人。
其實歐美在五年前就發現腸病毒有突變,但頂多引起指甲掉落,亞洲的突變病毒在台灣、日本都有造成皮膚水泡,症狀比歐美病毒還嚴重。鐘文宏觀察,這些病人都沒有系統性的疾病或過敏,反而是抵抗力不錯、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人。發病症狀以皮膚水泡為主,腸胃道症狀反而輕微,但由於水泡大小是一般腸病毒的六到十倍大,還會變黑、疼痛,平均都要住院一到兩週。
上述症狀不會致命,卻會造成診斷困擾,醫師容易聯想到藥物過敏引發的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或 疹病毒引發的多行性紅斑。
鐘文宏說,如果醫師判斷是腸病毒,標準治療不會給類固醇,但這類病人越早用類固醇治療,效果越好,就算需要住院,恢復過程也相當順利。鐘文宏也提醒,因腸病毒引發皮膚水泡,最好不要出門,家長也需注意,避免讓小朋友抓破水泡,以免病毒流出導致傳播。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3/today-life3.htm?Slots=Life
*******************************************************************************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3.asp
*******************************************************************************
********************************************************************
變種腸病毒 刺破水泡會傳染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一名三歲小女孩,全身皮膚、嘴唇和下體的黏膜,忽然冒出直徑三到五公分的大水泡,水泡還會變黑、疼痛,不但女孩痛苦不堪,家長也心疼無助。經小兒科醫師轉診給皮膚科醫師,檢驗後才發現,女孩身上隨便一顆水泡裡面,都有上萬株腸病毒克沙奇A6變種病毒,水泡破掉還會傳染他人,令醫師大吃一驚。
國內腸病毒疫情升溫,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五月二十日到廿六日期間,腸病毒就診人數超過兩萬人,而急診就診率更創下六年來次高紀錄。目前國內流行病毒株是克沙奇A6型,雖不致演成重症,但對幼童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林口長庚醫院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投入兩年時間追蹤,更發現亞洲變種腸病毒和皮膚水泡的關係,昨日在台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第八屆年會中,發表已獲頂尖「傳染病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接受的研究結果。
每顆水泡藏上萬株克沙奇A6變種病毒
鐘文宏在九十九到一○一年的兩年間,從二十一例非藥物引發不明皮膚水泡的病人中,篩檢出六個病人是肇因於克沙奇A6變種病毒,這名小女孩就是第一例。當時女孩咽喉和糞便中檢驗結果是腸病毒陽性,水泡成因卻成謎。鐘文宏仔細分析女孩的服藥情形,研判不是藥物過敏,靈機一動將水泡送驗,赫然發現水泡裡充滿上萬株變種克沙奇A6腸病毒,如果抓破或觸摸,就會傳染他人。
其實歐美在五年前就發現腸病毒有突變,但頂多引起指甲掉落,亞洲的突變病毒在台灣、日本都有造成皮膚水泡,症狀比歐美病毒還嚴重。鐘文宏觀察,這些病人都沒有系統性的疾病或過敏,反而是抵抗力不錯、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人。發病症狀以皮膚水泡為主,腸胃道症狀反而輕微,但由於水泡大小是一般腸病毒的六到十倍大,還會變黑、疼痛,平均都要住院一到兩週。
上述症狀不會致命,卻會造成診斷困擾,醫師容易聯想到藥物過敏引發的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或 疹病毒引發的多行性紅斑。
鐘文宏說,如果醫師判斷是腸病毒,標準治療不會給類固醇,但這類病人越早用類固醇治療,效果越好,就算需要住院,恢復過程也相當順利。鐘文宏也提醒,因腸病毒引發皮膚水泡,最好不要出門,家長也需注意,避免讓小朋友抓破水泡,以免病毒流出導致傳播。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3/today-life3.htm?Slots=Life
*******************************************************************************
腸病毒不要來 | |||||
了解腸病毒的特性,正確積極的加以預防, 才是免於恐懼的最好方法 | |||||
入夏時節,腸病毒再度使所有的父母惶然不安、心驚膽跳,無論媒體、學校、公共場所都傾全力的呼籲、宣導洗手的正確方法和重要性。面對腸病毒的威脅,爸爸媽媽陷入兩難,究竟該不該帶孩子出門?總不能要孩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全部關在家裡不出去,但又擔心孩子暴露在傳染力強的環境而遭受感染。如何才能讓腸病毒不要來侵害孩子的健康,讓孩子能免於恐懼的去接觸外面的世界,豐富他們的學習和視野呢? | |||||
首先我們必須知己知彼,對腸病毒有所了解,才能以平常心來面對它。 | |||||
什麼是腸病毒? | |||||
其實腸病毒不是台灣的特產,也不是夏天才有的當季盛產,事實上它存在於世界各地,一般來說大多是夏季、初秋容易流行,但由於台灣位居亞熱帶,所以全年都有感染的可能。 而腸病毒不是一種疾病,它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耳熟能詳的小兒痲痺病毒和容易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的腸病毒71型在內,共有六十幾種病毒。我們常聽到的手足口病、咽峽炎、口腔炎等,其實都是受到腸病毒群感染所產生的不同症狀。 | |||||
被感染的主要對象為何?被感染後的症狀有那些?目前治療方式為何? | |||||
★腸病毒對小學以上的孩子和大人的威脅較低,但幼稚園以下,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則必須多加注意。
★大部份的受感染者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或只出現類似感冒如頭痛、發燒、食慾不佳等症狀,一般來說,過了幾天就會自然痊癒,只有少數的人會在口腔和手足的地方出現水泡、潰瘍或合併發燒,而更嚴重的才會有嗜睡、抽筋、持續嘔吐和發燒、活動力減低、頸部和肢體僵硬、心律不整等現象。 ★而行政院衛生署特別指出,現階段並沒有治療腸病毒的特效藥,一般都是針對所產生的症狀作對症治療,雖然有些藥廠發展出抑制腸病毒的藥物,但尚未經過適當的安全性評估,所以目前還無法使用。因此受感染者應請專業醫師加以診治,並在家好好休息。 雖然致死率較高的腸病毒71型確實不容忽視,但事實上腸病毒並不是傳染性疾病中毒性最強的一種,因此父母除了要嚴加防範腸病毒的侵襲外,也不要對其他如日本腦炎等疾病掉以輕心。 但過度的恐慌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與其消極的害怕,還不如藉此教育孩子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有多重要。相信只要我們正確和積極的預防它、抵禦它,才能真正讓腸病毒走開,不要來! | |||||
|
*******************************************************************************
幼兒傳染性疾病的照護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許瑛真
在台灣早晚氣溫變化較大的秋冬之際,病毒較為活躍,而孩子因為免疫系統的發育還不成熟,抵抗力比較差,很容易就會被感染。孩子常見的傳染性疾病是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中耳炎、哮吼,嚴重一點的是會引起下呼吸道氣管組織腫脹、發炎的細支氣管及肺炎。此外,夏季有讓保母與父母聞之色變的腸病毒,冬季則是會引起腹瀉的輪狀病毒感染,這些都是孩子常見的傳染性疾病。
♥如何治療與預防
孩子不舒服時,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活動量的改變,平時愛玩的玩具不玩了,食慾變差也是一個指標,而不說不笑、皺著眉頭、愁容滿面則是生病的孩子常有的表情。有的幼兒會清楚的表達身體不舒適,小一點的孩子則要靠大人敏銳的觀察力:若有發燒、呼吸急促、困難,眼睛發紅、口腔出現草莓舌、潰瘍、肚子脹氣、皮膚長疹子的狀況,就應該帶孩子去診所請醫生診斷治療。如果是病毒引起的疾病醫生通常會採取症狀治療或者說是支持性療法,也就是發燒給退燒藥、咳嗽給止咳藥、鼻涕(痰)多給袪痰劑,通常病毒感染的疾病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因為細菌、病毒、黴菌與寄生蟲等,都會造成孩子感染性疾病,而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感染,非細菌所造成的感染是無法藉由抗生素來治療的。至於是否是由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必須由醫師做專業的診斷與判斷,並進行細菌的培養或特殊的檢查來確定,千萬別自作主張,自行購買或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服用,以避免不正確使用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對人體造成傷害,更嚴重的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失去治療的功效。
如果孩子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照顧者要確保讓孩子在固定間隔服藥,以便讓體內的抗生素濃度維持在治療劑量,才能一舉殲滅細菌。同時也要將整個療程的抗生素服用完,若服用時間太短會造成細菌殺不死的後遺症,只有依照醫師的醫囑,按時吃藥並確實將所有的抗生素服用完,才能確定細菌已被徹底根除。中國人是愛吃藥的種族,在台灣抗生素濫用不但讓細菌產生抗藥性,也讓我們的孩子變成「飼料雞」,建議保母及父母一定要遵守衛生署推行的「三不政策」,亦即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以及不隨便停藥,才不讓抗生素的使用成為細菌日漸茁壯禍首,我們才不會再度回到沒有抗生素的時代。
在預防感染方面,下列措施提供給照顧者參考:
1.照顧者發現疑似感染的幼兒應立即做適當的隔離。
2.不論大人或小孩,疑似感染個案應戴口罩,將嘴巴及鼻部遮蓋住,以避免飛沫傳染。
3.環境應注意通風,使用空調時也應避免整日窗戶密閉。
4.建立孩子勤洗手、手不要常放在口鼻部位的好習慣。
5.定時督導孩子喝水,勿養成只喝飲料的習慣。
6.飲水杯、餐具徹底清洗及消毒;玩具、寢具定期清洗、曝曬。
7.保持環境衛生,可以市售漂白水20㏄加上5000㏄的水擦拭地板、桌椅、門把等孩子容易接觸的地方。
8.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感染疾病的人。
9.大人外出回家後,應先徹底洗手才能接觸孩子。
♥如何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充滿了細菌與病毒,孩子如果身體抵抗力不佳,就很容易會感染疾病,而經常生病的孩子又多半有發育不良、體力不好,導致抵抗力變弱、容易生病,長期下來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抵抗力雖然與先天的體質有關,如果保母及父母能掌握到一些增強孩子抵抗力的方法,那麼就可以由第一道防線,為孩子的健康把關,那麼如何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呢?以下的注意事項可提供參考:
1.母乳中含有天然的免疫球蛋白,能對抗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六個月前的嬰兒盡量哺餵母乳,讓嬰兒獲得天然的抗體。
2.攝取足夠的營養,蛋白質是製造抗體的重要成分,多攝取VitA、C、E的食物、補充含鋅、鐵、銅、鎂如牡蠣、堅果類、瘦肉、深綠色蔬菜以及容易變褐色的水果(如:蘋果),也可以加強細胞免疫功能。
3.充足的睡眠、規律的生活作息、穩定的情緒,孩子的抵抗力自然增強。
4.足夠的運動,每天應提供1至2小時大肌肉活動的時間。
5.適當的飲水也很重要,一般來說,一歲以下的嬰兒,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120-150㏄的水分,二、三歲的孩子,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80-100㏄的水分,當然照顧者也可以視天氣、孩子的運動量來增減水分的攝取。
6.按時預防接種,孩子體內自然產生抗體,增強其抵抗力不足。
♥協力資源的建立與因應
孩子生病是雙薪家庭父母感到最有壓力的時候,父母往往必須利用休假帶孩子去看醫生或在家照顧孩子,有時遇到工作忙碌不能請休假,或主管不准假又找不到人幫忙照顧孩子,父母常常有心力交瘁的感受。所以,平時就應該建立協力資源,除了委託保母照顧之外,與長輩、親戚建立聯繫網絡,或為孩子與好友、鄰居營造和諧互助的成長環境,由幾個本來已經熟識的家庭提供自家場所,交換扥兒輪流照顧彼此的孩子,此方式最大的優點是沒有扥兒花費,孩子們本來就認識,可以減少不安,且有許多家庭的資源材料及不同玩具可供孩子使用,對孩子而言更不失新鮮感,也是現代社會幼兒照顧協力資源運用的可行的方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541&prev=20565&l=f&fid=6
*****************************************************************
*****************************************************************
分離,而非隔離的病童照顧/兒童生病時該注意什麼
臺北市托嬰教養刊物
101年第8期刊號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編製
分離,而非隔離的病童照顧
【小故事】 崴寶入園後,托育人員中午發現崴寶身體不對勁,一量體溫發現崴寶有發燒情形。當下,托育人員與媽咪電話聯絡:「在爸媽來時崴寶去看醫生之前,要跟健康的小朋友分開照顧喔!」,接著托育人員馬上採取了崴寶與同班的健康幼兒做區隔照護的動作。
【想一想】
據擔任托嬰中心之特約醫師-李文珍醫師指出,其實,接觸者只要超過2個人以上,幼兒就很容易感染疾病! 嬰幼兒若發生身體不適,一定要由專業的兒科專科醫師親自診察,以了解是否為正常的生理現象,抑或是嚴重疾病的前兆。在傳染病流行期時,避免進入密閉且人潮擁擠之空間,並對疾病獲取正確的知識,不要盲目地恐慌,理性選擇專業的兒科醫師就診。
【資料來源 李文珍醫師】
其實,家長考慮讓寶貝到托嬰中心就托後,應該要思考的是,寶貝若是生病了,托嬰中心是怎麼處理的?其實,大部分的機構會以「隔離」的說法及作法讓家長知道,並且放心寶貝即使生病了也可以受到妥善的照顧!
這種「隔離」的說法,家長的反應就會不太一樣。有的家長會覺得,那我的小孩不就很可憐?一個人在隔離室,他都在做些什麼?然而,其實只是要讓生病與健康的幼兒「分離」照顧的意思!在園所,因生病分離照顧的幼兒作息跟平常一樣,跟著老師上課、說故事、唱兒歌、用餐等等! 與一般的幼兒並沒有不同,更可獲得足夠的休息不受干擾,若真的要說哪裡不同,應該就是從多人教室變成一人教室吧!不過,為了減輕病兒的孤單與痛苦,保健室可以較溫馨有趣的名稱命名,例如,「能量屋」、「健康區」、「VIP」,以增加其與同儕分離的意願。托育人員一對一的陪伴,可讓生病的嬰幼兒獲得更詳盡的觀察與更妥適的照顧!因此,家長對於需要「隔離」的幼兒無須感到不舒服或是被「孤立與忽略」,事實上,「隔離」就是「分離」照顧,也就是保護嬰幼兒的「特別」照顧!
【小提醒】
六個月之前的嬰兒因為有媽媽的抗體保護,比較不容易生病,當媽媽的抗體逐漸消失,嬰幼兒免疫系統就要開始自己抵抗未接觸過的病毒和細菌,發燒、鼻水、咳嗽、腹瀉生病的機會開始增加。不只是在托嬰中心裡會生病,在其他地方亦然。在托嬰中心裡發現孩子生病了,若是交互傳染性的疾病,為了避免托嬰中心群體感染,懇請家長帶病兒回家休養,務請家長配合以利病兒快速康復並保障其他嬰幼兒健康。若是單純的流鼻水、咳嗽、腹瀉等非傳染性疾病,在托嬰中心中分開照顧時可以受到妥善的照顧。在家長及托育人員細心的陪伴下,讓寶貝不論在家裡或托嬰中心,都可以感受到健康安全的呵護。建議父母及托育人員在照顧生病嬰幼兒時,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不要把自己的焦急情緒傳給孩子
孩子不舒服時,安全感會產生動搖,他不明白為什麼會疼痛或難受。此時,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情緒要保持冷靜,表現出信心,不要把自己的憂慮帶給孩子。焦慮的情緒表現對病中的寶寶沒有絲毫的幫助,反而會影響照顧者的判斷。
2.給孩子關愛,讓他們獲得安全感
當孩子生病時,對照顧者充滿依賴,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和呵護。父母可以讓孩子在自己床上睡覺,也可以多抱抱孩子,使孩子得到安穩的情緒。
最後,提醒家長及照顧者在增加幼兒的抵抗力上,「均衡」的營養是最重要的。身體健康基礎的建立如同蓋房子打地基,只有為幼兒建立強壯的保護能力,才能讓幼兒在成長的初期跨出漂亮且關鍵性的一步!
感謝此文章由私立我們的信義托嬰中心/林雅玲主任撰寫!
兒童生病時該注意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babyhavefun/photos/a.823872840959389.1073741830.514697138543629/1089566877723316/?type=1
101年第8期刊號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編製
分離,而非隔離的病童照顧
【小故事】 崴寶入園後,托育人員中午發現崴寶身體不對勁,一量體溫發現崴寶有發燒情形。當下,托育人員與媽咪電話聯絡:「在爸媽來時崴寶去看醫生之前,要跟健康的小朋友分開照顧喔!」,接著托育人員馬上採取了崴寶與同班的健康幼兒做區隔照護的動作。
【想一想】
據擔任托嬰中心之特約醫師-李文珍醫師指出,其實,接觸者只要超過2個人以上,幼兒就很容易感染疾病! 嬰幼兒若發生身體不適,一定要由專業的兒科專科醫師親自診察,以了解是否為正常的生理現象,抑或是嚴重疾病的前兆。在傳染病流行期時,避免進入密閉且人潮擁擠之空間,並對疾病獲取正確的知識,不要盲目地恐慌,理性選擇專業的兒科醫師就診。
【資料來源 李文珍醫師】
其實,家長考慮讓寶貝到托嬰中心就托後,應該要思考的是,寶貝若是生病了,托嬰中心是怎麼處理的?其實,大部分的機構會以「隔離」的說法及作法讓家長知道,並且放心寶貝即使生病了也可以受到妥善的照顧!
這種「隔離」的說法,家長的反應就會不太一樣。有的家長會覺得,那我的小孩不就很可憐?一個人在隔離室,他都在做些什麼?然而,其實只是要讓生病與健康的幼兒「分離」照顧的意思!在園所,因生病分離照顧的幼兒作息跟平常一樣,跟著老師上課、說故事、唱兒歌、用餐等等! 與一般的幼兒並沒有不同,更可獲得足夠的休息不受干擾,若真的要說哪裡不同,應該就是從多人教室變成一人教室吧!不過,為了減輕病兒的孤單與痛苦,保健室可以較溫馨有趣的名稱命名,例如,「能量屋」、「健康區」、「VIP」,以增加其與同儕分離的意願。托育人員一對一的陪伴,可讓生病的嬰幼兒獲得更詳盡的觀察與更妥適的照顧!因此,家長對於需要「隔離」的幼兒無須感到不舒服或是被「孤立與忽略」,事實上,「隔離」就是「分離」照顧,也就是保護嬰幼兒的「特別」照顧!
【小提醒】
六個月之前的嬰兒因為有媽媽的抗體保護,比較不容易生病,當媽媽的抗體逐漸消失,嬰幼兒免疫系統就要開始自己抵抗未接觸過的病毒和細菌,發燒、鼻水、咳嗽、腹瀉生病的機會開始增加。不只是在托嬰中心裡會生病,在其他地方亦然。在托嬰中心裡發現孩子生病了,若是交互傳染性的疾病,為了避免托嬰中心群體感染,懇請家長帶病兒回家休養,務請家長配合以利病兒快速康復並保障其他嬰幼兒健康。若是單純的流鼻水、咳嗽、腹瀉等非傳染性疾病,在托嬰中心中分開照顧時可以受到妥善的照顧。在家長及托育人員細心的陪伴下,讓寶貝不論在家裡或托嬰中心,都可以感受到健康安全的呵護。建議父母及托育人員在照顧生病嬰幼兒時,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不要把自己的焦急情緒傳給孩子
孩子不舒服時,安全感會產生動搖,他不明白為什麼會疼痛或難受。此時,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情緒要保持冷靜,表現出信心,不要把自己的憂慮帶給孩子。焦慮的情緒表現對病中的寶寶沒有絲毫的幫助,反而會影響照顧者的判斷。
2.給孩子關愛,讓他們獲得安全感
當孩子生病時,對照顧者充滿依賴,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和呵護。父母可以讓孩子在自己床上睡覺,也可以多抱抱孩子,使孩子得到安穩的情緒。
最後,提醒家長及照顧者在增加幼兒的抵抗力上,「均衡」的營養是最重要的。身體健康基礎的建立如同蓋房子打地基,只有為幼兒建立強壯的保護能力,才能讓幼兒在成長的初期跨出漂亮且關鍵性的一步!
感謝此文章由私立我們的信義托嬰中心/林雅玲主任撰寫!
兒童生病時該注意什麼
兒童生病時病情可能變化快速,看似簡單的流鼻水、咳嗽、腹瀉、發燒等
症狀,在兒童可能隱藏了肺炎、腦膜炎、敗血症、中耳炎、鼻竇炎等併發症的危機。所以兒童的症狀不能忽略,就醫時應了解兒童與成人之不同,找專精於兒童醫療的醫師。三歲以下的幼童尤其需要兒科醫師的醫療照顧。 除了正確就醫之外,家長必須仔細觀察兒童有無必須馬上就醫的重要病 徵,包括: ● 呼吸急促:不發燒時呼吸急促,表示心肺功能可能受損。 ● 活力減低:不發燒時看來病奄奄的,為重症病徵之一。 ● 昏睡不醒:意識異常為重症病徵之一。 ● 持續嘔吐:注意腦膜腦炎、心臟衰竭、胃腸道阻塞等可能。 ● 大便或小便出血。 ● 眼淚、小便減少:脫水的常見徵兆。 ● 其他任何與一般輕微疾病不同的症狀,例如抽搐、意識不清、臉色蒼白、嘴唇發黑、身上出現出血點等。 如果有上述嚴重情況,建議儘速帶去給兒科醫師診療。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id=200904280001&parentid=200712250006 |
兒童生病時病情可能變化快速,看似簡單的流鼻水、咳嗽、腹瀉、發燒等
症狀,在兒 童可能隱藏了肺炎、腦膜炎、敗血症、中耳炎、鼻竇炎等併發症的危機。所以兒童的 症狀不能忽略,就醫時應了解兒童與成人之不同,找專精於兒童醫療的醫師。三歲以 下的幼童尤其需要兒科醫師的醫療照顧。 除了正確就醫之外,家長必須仔細觀察兒童有無必須馬上就醫的重要病 徵,包括: ● 呼吸急促:不發燒時呼吸急促,表示心肺功能可能受損。 ● 活力減低:不發燒時看來病奄奄的,為重症病徵之一。 ● 昏睡不醒:意識異常為重症病徵之一。 ● 持續嘔吐:注意腦膜腦炎、心臟衰竭、胃腸道阻塞等可能。 ● 大便或小便出血。 ● 眼淚、小便減少:脫水的常見徵兆。 ● 其他任何與一般輕微疾病不同的症狀,例如抽搐、意識不清、臉色蒼白、嘴唇發黑、身 上出現出血點等。 如果有上述嚴重情況,建議儘速帶去給兒科醫師診療。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id=200904280001&parentid=200712250006 *********************************************************************** 嬰幼兒染腸病毒 3成媽媽不知自己是傳染源
天氣愈來愈熱,腸病毒疫情也逐漸升溫。根據最新公布的一項調查就顯示,有32%的受訪媽 媽不知道成人是幼兒最常接觸的感染源,如果沒有徹底清潔,一些又親又抱的舉動, 有時候反而會將病毒傳給家裡的小寶貝。 中山醫院兼任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指出,每年4到9月是腸病毒旺季,雖然最令人擔心的71型 腸病毒還沒有大流行,但即便是現在流行的克沙奇A6,也一樣折騰人。 周怡宏表示,腸病毒可經由飛沫、接觸以及糞口傳染,最重要的防治方法之一就是勤洗手, 但臨床觀察發現,幼兒園的小朋友洗手洗得最好,反而成年人洗手不如孩童徹底。 成人洗手不徹底,就可能成為將腸病毒傳給家中幼兒的重要傳染途徑。 一項針對800名家中有1-7歲幼兒的媽媽所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腸病毒雖然是媽媽們最擔心 的夏日感染病,但仍有32%家有1-3歲幼兒的媽媽們不知道「成人就是新生兒感染腸病 毒主要的傳播途徑」。 周怡宏提醒,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感染腸病毒,要避免幼兒感染腸病毒,應從預防傳染 及加強免疫力著手。 不僅要洗手洗乾淨,還要擦乾,因為沒有擦乾比沒洗手更糟糕!其次,要讓幼兒補充充足的 水分、足夠睡眠、適度運動,及充分的營養(水果、蔬菜不可少)。 最好的保護力是從母體帶出來的抗體,但寶寶6個月以後,抗體持續消失。依據世界衛生組 織(WHO)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出生以後不妨以母乳哺餵到兩歲。如果沒辦法做到 ,可給予配方奶、成長奶粉以及免疫強化營養品。如果要選擇益生菌,選擇可以通過 腸道並在腸道中留存者,並非吃越多越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413&prev=20414&next=20412&l=f&fid=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