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對5、6個月大的嬰兒做實驗,用單眼罩遮住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只能用一隻眼睛看東西,然後將一個長方形窗框的實物或圖片放在他們面前。研究者發現,如果是實物,所有嬰兒都會伸手去抓比較近的那一邊,如果是圖片,則6個月以上的嬰兒才會嘗試伸手觸摸「靠近」的那一端。這是因為隨著視覺的發展,嬰兒能獲得的環境線索也隨之增加,因此得以判斷不同情況的景物位置,已經具有「深度知覺」。
愈靠近愈清楚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視力很模糊,也還沒有什麼行動力,大多數時間都躺在嬰兒床裡呼呼大睡,醒來多是為了吃奶,只能被動地在某個物體向他靠近時,判斷這個物體和自己的距離。物體靠近的時候,在視野中所占的比例會變大,看起來也比較清楚(別忘了新生兒是個大近視),因此,假如他先看到一個模糊的人影,繼而看見一張模糊的臉孔、愈來愈清楚,寶寶就知道媽媽來了;當影像變小、變模糊時,就代表媽媽離開了。父母可以在靠近寶寶時對他說話,引導他轉向聲音來源,進而看得更清楚。 有時候,嬰兒會轉動頭部看看四周,這時,較近的物體感覺上移動幅度較大,較遠的物體移動幅度較小,而且較近的物體會遮蓋住後面物體的一部分,不到1個月的寶寶,就可以藉由這些移動的訊息,知道物體的距離。
化被動為主動
寶寶4個月大以後,通常可以在扶持之下坐起來(也喜歡坐起來看),伴隨著從眼到腦的視覺傳導路徑成熟,他開始可以藉由雙眼視覺帶來的立體感,獲取深度訊息,不再完全依靠單眼深度線索來判斷物體遠近了。父母不妨讓他坐在不同的位置,從各種角度觀察房間,或帶他到戶外,讓他可以看到各種不同深度的景物。
寶寶約6個月大開始學習爬行、到處探索環境,恰好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始懂得避開高度落差的地方。科學家曾經佈置一個「視覺懸崖」,也就是在透明的玻璃平台下,設計兩種相同樣式但不同高度的平面,一邊是深邊,另一邊是淺邊,然後將6個月大的嬰兒放在中央,媽媽站在深邊或淺邊向嬰兒招手。在三十六個受試嬰兒中,有二十七個會向媽媽爬去,當媽媽站在淺邊,二十七個嬰兒都會爬向媽媽;但是當媽媽站在深邊,只有三個會向媽媽爬去。 在這個實驗中,雖然沒有人告訴寶寶:「危險!不要過去!」他們還是選擇不要爬向看起來比較深的那一邊,但是如果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卻可能坐在學步車裡面毫不懼怕地走過去。若用電腦來比喻,就是彷彿有一種「內建」的視覺動作能力,設定好在開始會爬的年紀啟動,為的是避免開始可以自由行動的嬰兒,把自己帶到危險當中。嬰兒大腦發展的奧妙,實在是令人驚嘆!
從實體到平面
嬰兒到了7個月大以後,終於能像大人一樣,解讀平面圖像當中提供的深度線索。例如在前方的物體比在後方的物體靠近、較大的物體比較小的物體近、表面質地較清晰的物體比模糊的物體近、比記憶中來得大的物體比較近。這些訊息,在嬰兒還小的時候只能透過動作來理解,而現在已經可以單單從靜態的影像中推論。深度知覺的發展里程,到此告一段落。
【名詞小辭典:深度知覺】 對深度的知覺,由視覺分辨深與淺的差異,與經驗無關,主要機制源於大腦內部的運算。判斷深度或距離,對陸地上的動物來說很重要,是攸關性命的能力。如果缺乏這種能力,容易發生意外,隨時都有跌倒或摔下深淵的危險,而當嬰兒有了深度知覺,他的行動可受深度知覺控制,比較不會任意地爬過高低落差太大的地方。
愈靠近愈清楚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視力很模糊,也還沒有什麼行動力,大多數時間都躺在嬰兒床裡呼呼大睡,醒來多是為了吃奶,只能被動地在某個物體向他靠近時,判斷這個物體和自己的距離。物體靠近的時候,在視野中所占的比例會變大,看起來也比較清楚(別忘了新生兒是個大近視),因此,假如他先看到一個模糊的人影,繼而看見一張模糊的臉孔、愈來愈清楚,寶寶就知道媽媽來了;當影像變小、變模糊時,就代表媽媽離開了。父母可以在靠近寶寶時對他說話,引導他轉向聲音來源,進而看得更清楚。 有時候,嬰兒會轉動頭部看看四周,這時,較近的物體感覺上移動幅度較大,較遠的物體移動幅度較小,而且較近的物體會遮蓋住後面物體的一部分,不到1個月的寶寶,就可以藉由這些移動的訊息,知道物體的距離。
化被動為主動
寶寶4個月大以後,通常可以在扶持之下坐起來(也喜歡坐起來看),伴隨著從眼到腦的視覺傳導路徑成熟,他開始可以藉由雙眼視覺帶來的立體感,獲取深度訊息,不再完全依靠單眼深度線索來判斷物體遠近了。父母不妨讓他坐在不同的位置,從各種角度觀察房間,或帶他到戶外,讓他可以看到各種不同深度的景物。
寶寶約6個月大開始學習爬行、到處探索環境,恰好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始懂得避開高度落差的地方。科學家曾經佈置一個「視覺懸崖」,也就是在透明的玻璃平台下,設計兩種相同樣式但不同高度的平面,一邊是深邊,另一邊是淺邊,然後將6個月大的嬰兒放在中央,媽媽站在深邊或淺邊向嬰兒招手。在三十六個受試嬰兒中,有二十七個會向媽媽爬去,當媽媽站在淺邊,二十七個嬰兒都會爬向媽媽;但是當媽媽站在深邊,只有三個會向媽媽爬去。 在這個實驗中,雖然沒有人告訴寶寶:「危險!不要過去!」他們還是選擇不要爬向看起來比較深的那一邊,但是如果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卻可能坐在學步車裡面毫不懼怕地走過去。若用電腦來比喻,就是彷彿有一種「內建」的視覺動作能力,設定好在開始會爬的年紀啟動,為的是避免開始可以自由行動的嬰兒,把自己帶到危險當中。嬰兒大腦發展的奧妙,實在是令人驚嘆!
從實體到平面
嬰兒到了7個月大以後,終於能像大人一樣,解讀平面圖像當中提供的深度線索。例如在前方的物體比在後方的物體靠近、較大的物體比較小的物體近、表面質地較清晰的物體比模糊的物體近、比記憶中來得大的物體比較近。這些訊息,在嬰兒還小的時候只能透過動作來理解,而現在已經可以單單從靜態的影像中推論。深度知覺的發展里程,到此告一段落。
【名詞小辭典:深度知覺】 對深度的知覺,由視覺分辨深與淺的差異,與經驗無關,主要機制源於大腦內部的運算。判斷深度或距離,對陸地上的動物來說很重要,是攸關性命的能力。如果缺乏這種能力,容易發生意外,隨時都有跌倒或摔下深淵的危險,而當嬰兒有了深度知覺,他的行動可受深度知覺控制,比較不會任意地爬過高低落差太大的地方。
作者:黃康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5231&prev=5232&next=5230&l=f&fid=67
*****************************************************************
嬰幼兒視知覺發展
前言:
成人的知覺發展,是屬於一種行為表現,也是一種心理歷程.
那麼嬰幼兒的知覺,是否跟成人一樣.也是屬於可以歸類的表現.
還是嬰幼兒的知覺是源自遺傳......
不是遺傳是不是也經過學習而得到一定的歷程?
嬰幼兒知覺研究方法:
1.視物偏好法(preferential looking method)簡稱偏好法(preference method)
2.單刺激法(single-stimulus method)
3.習慣化法(habituation method)
視知覺研究
1.嬰兒形狀知覺研究:紅黃白顏色,字體圖卡,與黑白圖卡,和親人的面貌五官談起....
2.嬰兒深度知覺研究.何謂視覺懸崖(visual cliff)?
從業10餘年時間,會常常被問起孩子的視覺是怎樣?可以看見我嗎?知道是我嗎?大概要多久我才知道寶寶發展是不是正常?
張春興教授(注一)在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研究上,有很清楚的發展可供現代父母親作為參考:
中國人流行在孩子滿週歲當天,用抓週來測試孩子的未來發展的嗜好跟傾向.抓周又稱為試兒;
顏氏家訓也說一段文字供家長參考:
兒生一期,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緘縷,及珍寶物玩,置之兒前,觀其所取,以驗貪.廉.智.愚.謂之試兒.
老祖宗用的就是心理學上所說:視物偏好法
研究當中,心理學家也特別設計了一種箱型觀察儀器.讓嬰兒仰臥其中,觀察視線反應,隨時紀錄視物知覺研究.
@ 有關於形狀部分,也稱為形狀知覺為主.再者推廣對聽知覺行為辦別.(也就是說:嬰兒在出生以後,透過視知覺形狀發展,再進一步到達聽知覺發展辦別.也清楚辨識母親聲音)
@ 現今,閃示圖卡,用的就是單刺激法(視覺聽覺均可)採a(刺激出現)b(刺激停止)
a,b反覆出現停止,就是單一刺激.....
@ 習慣化法:是一種因刺激變換,引起嬰兒注意.從而推斷嬰兒能夠表現知覺辨別一種方法.
嬰兒在新舊變化當中,加以刺激,而可以分辨何者為舊有刺激何者為新刺激的認知.
視知覺發展研究:
嬰兒於顏色部分認知與注意時間較短暫,文字與黑白圖卡略長,最長時間則是在認親人五官長相上.
常常在與父母親溝通過程裡,讓家長知道懷抱嬰兒的時候,要穿鮮豔服裝以便刺激視覺發展.
嬰兒於四個月大的時候會正確的選擇家人跟外人
出生嬰兒先從輪廓再轉而注意面孔上,嘴巴.眼睛.跟鼻孔.因為它是可動態的,可以吸引嬰兒眼光.也已經注意到表情的正確性.
曾經有心理學家將圖卡裡的五官跟臉做一個混亂安排,但是嬰兒不予以注視,再來到換成正確位置,嬰兒確認真的做選擇也注意到期間不同.
兩個月嬰兒知覺引發的反應是興趣(好奇)在視覺懸崖時候
六個月大嬰兒身臨視覺懸崖時會有心跳加速,這也證明六個月嬰兒已發展到了認知(知所恐懼)的地步......
記得有一位媽媽與我說起:他的小孩很膽小也很怕黑,....
與孩子溝通過程裡,有一定的脈絡可循.也就是說一些威脅的話語,是會造成孩子內心恐懼來源.....
每一個孩子的氣質不同,認知發展也不同.超過或者不及,對孩子發展並沒有幫助.
所以說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在陪伴他們成長過程裡,看見生命的驚喜,也感動到一起成長快樂.
孩子的成長是無法no good(N G )重來,身為家長的我們確實要注意才是.
參考書目:張春興教授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 (注一)
******************************************************************
寶寶感覺系統發展
如果寶寶常常在操作日常生活活動(如:換尿布、吃飯等)或甚至沒有任何理由就哭鬧,或是晚上非得爸媽抱著搖晃才肯入睡,那麼就要觀察寶寶的感覺系統發展是否異常,請問感覺系統發展的內容有哪些? 有哪些管道可以向專業人士請教協助有關感覺系統發展相關資訊?
嬰兒出生後,即展開視知覺發展的關鍵期,如果此階段缺乏適度的視覺刺激,將使眼睛的椎狀細胞無法成熟,腦部的神經連結也難以建立,致使視知覺中樞無法發展胎兒在母體內僅能感知強光,此時他會皺眉、閃避。
新生兒能看到物體的輪廓、擁有區辨紅黃藍綠四個類別顏色光譜的能力;3個月大時,先注視外型輪廓,再注視內在細節,會從相片中認出母親;4個月大時,分析細部的內涵;5個月大時,察覺三度空間立體感,建立物體實體概念,掌握周遭狀況6個月大時,具備深度知覺。
如果嬰兒早期視覺經驗豐富,就能建構優質的視知覺判斷力。如:
★視力良好。
★眼球運轉靈活。
★會走迷宮、拼圖、積木造型建構能力佳。 ★認字能力強、幾何圖形辨識反應快。
嬰幼兒期是聽覺與聽知覺發展的重要關鍵期,如刺激不足,不但對語言的形成有絕對的影響,甚至可能造成學習上的遲緩、溝通的障礙,父母千萬不可輕忽!
胎兒3個月大時,能聽到母親體內的聲音;5個月大時,聽覺器官已成熟如大人,能聽到母親體外的聲音。新生兒偏好語音訊息,尤其是母親的語音,母親的聲音決定他語言規則的模式。1個月時,具敏感區辨音素(發音部位或發音方式)的能力。嬰兒前半年,會辨識母音;後半年,會辨識子音。習慣母音後,形成聽知覺恆常。1歲時,語言架構定型,開始有效率地使用語言
新生兒能看到物體的輪廓、擁有區辨紅黃藍綠四個類別顏色光譜的能力;3個月大時,先注視外型輪廓,再注視內在細節,會從相片中認出母親;4個月大時,分析細部的內涵;5個月大時,察覺三度空間立體感,建立物體實體概念,掌握周遭狀況6個月大時,具備深度知覺。
如果嬰兒早期視覺經驗豐富,就能建構優質的視知覺判斷力。如:
★視力良好。
★眼球運轉靈活。
★會走迷宮、拼圖、積木造型建構能力佳。 ★認字能力強、幾何圖形辨識反應快。
胎兒3個月大時,能聽到母親體內的聲音;5個月大時,聽覺器官已成熟如大人,能聽到母親體外的聲音。新生兒偏好語音訊息,尤其是母親的語音,母親的聲音決定他語言規則的模式。1個月時,具敏感區辨音素(發音部位或發音方式)的能力。嬰兒前半年,會辨識母音;後半年,會辨識子音。習慣母音後,形成聽知覺恆常。1歲時,語言架構定型,開始有效率地使用語言
如果照顧者經常對嬰幼兒說話,則聽知覺反應好。如:
★語音分辨精準。 ★聽覺理解佳。 ★聽覺記憶好。 ★語言應對合宜。 ★認字能力強、幾何圖形辨識反應快。
觸覺是動物求生過程中,探索環境的重要媒介,保護身體避免受到傷害;也是安撫情緒的重要管道。父母在哺育孩子的過程,要掌握促進觸覺發展的種種竅門與時機。 包覆人體表層的皮膚,充滿觸覺細胞。當胎兒5週半的時候,觸覺防禦機制已開始運作。胎兒4個月已會吸拇指,安撫自己。新生兒靠著唇部敏銳的觸覺,搜尋到奶頭,獲取口腹需要、帶來舒適感、放鬆情緒。同時,藉著雙手到處摸索、操弄玩具,能瞭解物質的溫度、濕度、硬度、質感,以正確掌握外界的狀況。
如果父母多愛撫寶寶,並提供寶寶觸覺探索的玩具,則觸覺安定且辨識敏銳。如: ★可接受他人的碰觸;配合洗臉、洗頭、剪髮等活動。 ★用觸覺適度認識環境、物品。 ★適時戒奶嘴,無吸手指的習慣。 ★觸覺敏銳,靈敏感知外物的侵犯。
嬰幼兒正值動作發展的黃金期,理應活潑好動。如果過於不愛動,又常常出狀況,父母與老師應及時就教於職能治療師,積極配合治療,絕對可培養出健康、有活力的孩子。 胎兒在子宮內先發展屈肌的張力,有時活動肢體、扭動軀體、甚至翻滾。到了懷孕後期,因胎兒體型加大,故不易做大幅度的活動。出生後,活動空間得到解放,開始發展伸肌之張力。
如果父母每天調整嬰兒或趴或仰的姿勢,並提供空間任其安全地活動,不時伸展其肢體做體操,能促進孩子的動作靈敏。如:
★動作依發展里程碑進展。 ★動作靈敏,會保護自己。 ★拿東西時,力道合宜。 ★學習技巧性活動(如唱遊、運動)反應快。
前庭系統是所有感覺神經系統中最早發展的,約在妊娠一個月就開始。對成長中的嬰幼兒,前庭系統在孩子整體腦功能的發展上,扮演催化劑的角色,不容忽視。
前庭平衡覺
胎兒在子宮羊水內悠遊了9個月,得到許多晃動的前庭刺激,出生後仍十分嚮往這項經驗,以便持續發展前庭系統。父母都知道用搖籃,來安撫嬰兒入睡。當寶寶清醒時,也喜歡被抱著團團轉,而忽被舉高又忽被降低的刺激動作,能帶來身體上的快感及情緒上的亢奮。
如果父母適時提供前庭刺激的活動,且不阻止孩子尋求前庭刺激的活動,則孩子姿勢挺拔、注意力專注,動靜得宜。: ★肌肉張力合宜,抬頭、挺胸、收小腹。 ★活動量適當,能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勇於從事旋轉、搖晃或加、減速度的遊戲,樂在其中。 ★注意力集中。
感覺統合學說是研究人類行為、情緒、學習及動作反應,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關係的科學。換句話說,就是在研究腦功能與人類行為間的關係。透過感覺統合學說,人們瞭解感覺的輸入是腦活動的原動力,外在顯著可見的動作,僅是感覺刺激引發神經作用的結果。因此,如果要深入瞭解人類的學習、情緒、動作及行為等基本能力,就要追本溯源,先瞭解感覺的類別,以及它們在腦部引發神經統合的過程。
★語音分辨精準。 ★聽覺理解佳。 ★聽覺記憶好。 ★語言應對合宜。 ★認字能力強、幾何圖形辨識反應快。
如果父母多愛撫寶寶,並提供寶寶觸覺探索的玩具,則觸覺安定且辨識敏銳。如: ★可接受他人的碰觸;配合洗臉、洗頭、剪髮等活動。 ★用觸覺適度認識環境、物品。 ★適時戒奶嘴,無吸手指的習慣。 ★觸覺敏銳,靈敏感知外物的侵犯。
如果父母每天調整嬰兒或趴或仰的姿勢,並提供空間任其安全地活動,不時伸展其肢體做體操,能促進孩子的動作靈敏。如:
★動作依發展里程碑進展。 ★動作靈敏,會保護自己。 ★拿東西時,力道合宜。 ★學習技巧性活動(如唱遊、運動)反應快。
前庭平衡覺
胎兒在子宮羊水內悠遊了9個月,得到許多晃動的前庭刺激,出生後仍十分嚮往這項經驗,以便持續發展前庭系統。父母都知道用搖籃,來安撫嬰兒入睡。當寶寶清醒時,也喜歡被抱著團團轉,而忽被舉高又忽被降低的刺激動作,能帶來身體上的快感及情緒上的亢奮。
如果父母適時提供前庭刺激的活動,且不阻止孩子尋求前庭刺激的活動,則孩子姿勢挺拔、注意力專注,動靜得宜。: ★肌肉張力合宜,抬頭、挺胸、收小腹。 ★活動量適當,能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勇於從事旋轉、搖晃或加、減速度的遊戲,樂在其中。 ★注意力集中。
********************************************************************
啟蒙教育 Smart Baby
視覺遊戲培養孩子好「眼」力!
|
採訪/蔡淑如
攝影/王永村(0936-192888) 演出/Mommy:涂佳瑩 Baby:洪祚 諮詢/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可言心理諮商所主任 梁仲怡 財團法人中華兒童發展教育公益協進會理事 許翠端 |
前言/從孩子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視覺啟蒙亦同步啟動了。視覺功能良善與否,除了和先天構造有關,後天培養及刺激更是重要無比。建議爸媽配合孩子的發展,將啟蒙遊戲帶進生活中,藉由培養視覺能力,奠定整體發展的基礎。
引言:沒有人能否定視覺的重要性,因為不管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或複雜的認知,都需仰賴「視覺」的輔助。家長別以為只要孩子的眼睛看得見,就輕忽其視覺發展。其實家長只要能夠先瞭解孩子的發展及行為背後的含意,就能適時提供足夠的刺激,提高孩子「看」的品質及能力。
透過「視覺」帶動各項能力發展!
比起自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運作的聽覺系統,視覺幾乎可以說是從寶寶出生才開始有機會接受大量的刺激。如同所有的感覺系統一樣,視覺系統必需在接受訊息→輸入至大腦→大腦指揮身體針對訊息做反應的過程裡,加速活化及往外連結,因此嬰幼兒時期如能接觸豐富的視覺刺激,不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視覺通路,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還能結合其他能力發展,去做更精準而複雜的表現。反之,寶寶在早期缺乏足夠的刺激,除了會妨礙視覺通路形成,甚至可能使大腦的視覺能力慢慢退化喪失,嚴重的還可能妨礙其他官能的發展。
小朋友的學習發展,一向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而視覺在其中又扮演何種角色呢?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可言心理諮商所主任梁仲怡,及財團法人中華兒童發展教育公益協進會理事許翠端表示,其影響層面約可分以下兩方面來討論:
★訊息接受量佔所有感覺之冠 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處之一,在於人類仰賴視覺的比例遠超過其他感官。大腦掌管各種感官輸入的區域中,負責視覺功能的範圍總和最大,而人每日透過感覺神經系統輸入大腦的訊息,更有八成以上是透過視覺而來。因此我們可以說,唯有豐富且品質優良的視覺刺激,方能提高其視覺敏感度,同時促進大腦其他功能區域的開發。 ★多元智能由此紮根 視覺影響的層面涵蓋一般生活操作以及多項發展、學習能力。如以多元智能中的運動、語言、人際、自然觀察為例,都和視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視覺跟其他智能的搭配,更是生存及一切學習的基礎,所以家長在進行視覺啟蒙時,別忘了同時按照孩子的年齡,做整體性的觀察。
孩子眼中的世界 × 眼中的世界力發展 對大人來說,「看」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卻是孩子多階段的學習歷程。小寶寶的視覺是所有感覺中發展最慢的,雖然出生時,眼睛及大腦的構造已幾近完成,但仍需要後天的刺激及培養,讓雙眼能夠協調運作,並隨著身體肌肉能力發展,提昇整體能力。
許翠端表示,視覺神經約到孩子五至六歲左右,才能發展完整。因此在這段期間,家長要特別密切注意孩子的視覺能力是否符合階段性發展,以便及時透過檢查及治療,矯正發展不良的問題。特別是在3歲前,親子互動的機會最多,爸媽如能具備正確觀念及相關知識,相對能提供孩子更多的協助,並早一步發現問題,否則待6歲後視覺系統已經發展完成,再接受矯正通常效果有限。
梁仲怡表示,視覺發展可分為7大階段,各有其啟蒙重點,父母應配合孩子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刺激,使各階段能順利地銜接:
★STEP1:模模糊糊的世界 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已經有一定聽覺發展了;甫一出生,觸覺亦派上用場,唯有視覺因通路尚未形成,且雙眼不能對焦,以致外面的世界對出生沒多久的小小寶寶而言,就像是一張張模糊的畫面。須待後天的刺激及培養,建立良好的視覺通路,配合肌肉等各方面發展,啟動視覺功能向上提昇。 ★STEP2:區別明暗、黑白及輪廓 不到1個月的小寶寶,雖然看什麼還是模模糊糊,但已能感受到空間內有無光線,而出現轉頭看光源的動作。平均1.5~2.5個月時,他對黑白對比強烈、亮度高的圖案或物品,會出現明顯反應,及能夠感受所處環境中的光源與背光的暗區,但尚無法清楚區分其邊界;他所看到的物品,也僅是粗略的輪廓。 ★STEP3:辨認內部細節及色彩 6個月前的寶寶對物品的形狀、顏色感受越來越強烈,家長可以從他表現出對某些顏色及亮度的喜好,察覺其視覺功能的進步。雖然孩子還不認識何謂紅色、黑色,不過能夠更清楚地知道這些顏色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孩子對色彩反應不錯,家長平時不妨多和他玩色彩遊戲。至於什麼顏色效果最好呢?根據研究指出,四大基本色:紅黃藍綠,及黑白對比強烈的玩具,最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而粉紅、粉藍、自然色等色彩刺激不足且區分不易,不適合於視覺啟蒙初期使用。
6、7個月大的孩子,看別人的五官越來越清楚,不像之前只能感覺到模糊的輪廓,因此爸媽應增和孩子互動的機會,增加孩子的視覺刺激! ★STEP4:深度知覺逐步提昇
深度知覺即所謂的立體知覺。在視覺發展初期,孩子眼中呈現的均為平面影像,之後慢慢發展出遠近、左右、高矮等立體影像。立體知覺究竟從何時萌芽,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太一樣,不過平均約至1歲後確立成型。
人之所以能視物,在於利用眼部的感覺接收器吸收光源,聚焦至視覺中樞,再呈現出影像。立體觀念的確立,代表雙眼運作正常且更為協調,相反地,如果深度知覺不能順利發展,相對會影響孩子的動作、立體感、方向感等,重要性不容小覷!
★STEP5:分辨兩個相似物的異同 1歲半左右的孩子,對於生活中常見且相似的物品,已具有一定分辨異同的能力,並且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及各方面能力提升,能分辨的部份更多、更細微。家長一開始可以將簡單的圖片,或者將兩個設計略有不同的娃娃作為道具,請孩子找出兩者的不同,訓練他視覺的精辨能力。
視覺的精辨能力,深深影響孩子的發展。像是要妥善的學習,或處理生活中的大小瑣事,都需要精辨力來幫忙。值得慶幸的是,視覺的靈敏度不只和先天構造有關,能否看的更快、更精準,後天的練習絕對是關鍵,而這都需仰賴家長帶著孩子一同進行。
★STEP6:認識文字符號 認識文字符號,是1歲半~3歲孩子視覺的啟蒙重點,不過這個時期的「認字」,和大人想像中的可不同喔!因為3歲前孩子就像是照相機,不管是文字或圖像,在他眼中同樣是一個畫面,識字指的是看出字和字的不同,只不過孩子會感覺文字符號不如圖片豐富罷了!
「認字」不是為了提早學會寫或認知,而是為了啟發他對文字的興趣,為將來培養閱讀習慣奠基。建議家長採取比較趣味化的方式,教導孩子認識千變萬化的文字,同時連結生活周遭事物,將文字自然地存放於腦海裡。不過進行認字遊戲有兩點不能忽略,一是字要夠大,小朋友才能看得清楚;二是不要同時加入注音符號,以免孩子勿以為注音符號也是該文字的一部份。
★STEP7:閱讀累積學習力 針對3~6歲的孩子,最好的視覺啟蒙,及觀察孩子各方面能力發展的方式,莫過於閱讀了!尤其透過親子共讀,帶領孩子認識書上的文字、圖片,有助於加強觀察力、認知、口語表達能力,並增進彼此的感情。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隨著年齡增長,更能理解書中的內容,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
Let′s play!啟蒙遊戲樂無窮~
家長在了解孩子的視覺發展後,相信對於各階段的視覺啟蒙,也具備一定概念了。梁仲怡表示,以下為根據視覺發展各階段所設計的小遊戲,爸媽可利用閒暇時,多和孩子玩一玩,在遊戲中達到良好的啟蒙效果: ★1光影遊戲 適用年齡:出生起 功用:利用光影作為視覺刺激,且培養孩子的追視能力。 道具:手電筒、小手帕 玩法:媽媽可先用小手帕蓋住手電筒前端,讓光線柔和一些,接著將手電筒放在寶寶眼前30公分的距離,緩慢地移動,刺激寶寶去追尋光源。之後待他大一點時,可用色彩鮮豔的小球代替手電筒。 ★2黑白輪廓遊戲 適用年齡:1~6個月 功用:以強烈的黑白對比吸引孩子注意,辨識色彩及其輪廓。 道具:黑色色紙、白色書面紙 玩法:取黑色色紙裁成不同的形狀,再將它貼在白色的書面紙中間,兩者顏色亦可對調。接著將完成後的圖卡,放在孩子的眼前讓他看,每張圖卡約需停留3~5秒。爸媽不要一次給孩子看太多圖卡,約準備5、6張圖卡即可。 ★3認識生活小物 適用年齡:6個月左右 功用:結合視覺及觸覺啟蒙 道具:孩子的玩具、音樂鈴或水果 玩法:準備幾個孩子喜歡的玩具、音樂鈴,或者是顏色鮮豔的水果如橘子、蘋果等,先由父母用趣味化的方式介紹它顏色、特點,提高孩子的好奇心,接著讓他自行把玩,用眼睛、用手來認識這個新奇的物品。孩子的專注力較短暫,如果孩子玩一下就將玩具丟下,家長不必刻意勉強,另尋空檔再開始即可。 ★4小車過山洞 適用年齡:7個月大起 功用:空間知覺啟蒙及物體恆存概念 道具:書面紙、小玩具車 玩法:先將大張書面紙捲成紙筒,接著在孩子面前將玩具車由紙筒的一端推入,這時小朋友會想要找出被藏起來的小車,媽媽再慢慢將紙筒傾斜,讓小車滑下來。初期先由媽媽做示範,待他熟悉這個遊戲後,便可改為孩子他操作。這個遊戲略有難度,通常無法一天內即學會,家長可得保持耐心喔。 ★5猜猜有哪些不同 適用年齡:1歲後 功用:辨別異同 道具:造型相近的兩隻玩偶 玩法:準備兩隻造型相近的玩偶,先拿出其中一隻,向孩子一一點出它的特色後收起來。接著拿出另外一隻玩偶,重複上述的動作。最後把兩隻玩偶一起拿出來,請孩子指出兩者的差異之處。孩子最初能辨別的部分少,即使只有1、2個發現,家長都要給予鼓勵喔! ★6符號無所不在 適用年齡:1歲半起 功用:將所認識的符號和生活連結 玩法:這時候的孩子大都已能辨認簡單的圖形了,如圓形、三角形等,帶他外出時,可以引導他注意外邊的事物,其實都和圖形有關,像是紅綠燈、公共電話標誌、電梯標誌等。 ★7彩色世界妙妙妙 適用年齡:1.5歲~2歲 功用:認識色彩變化及啟發創造力 道具:紅、黃、藍玻璃紙各1張 玩法:把三色玻璃紙,裁成各約20×30公分大小,先將其中一張放在自己的手上,引導孩子注意妳的手,再將另一張玻璃紙疊上去,提醒他:「媽媽的手變顏色囉!」然後利用不同的玻璃紙組合出更多樣的色彩,孩子必定會感到非常新奇。 ★8親子共讀 適用年齡:1歲起 功用:培養愛書的孩子 道具:布書、圖畫書、繪本 玩法:1歲開始,媽媽可以選擇圖片大、內容簡單且與生活相關的童書,和他一起享受看書的樂趣。之後配合孩子各階段身心發展,選擇合適的童書,達到不同的啟發效果。親子共讀時,通常是大人和小孩最專心的時候,還能增進語言能力、認知、想像力等,好處說也說不完! ★輕鬆學習有「FUN」法! 優異的視覺功能,應囊括認知、判斷、精辨、觀察及記憶五大條件,而這都不是短時間,或者單靠視覺發展就能完成的。許翠端表示,家長最重要的任務,是瞭解孩子階段性的成長目標,提前製造機會練習,接著觀察他有無按照應有的歷程進步。切勿擔心孩子搗蛋而強加限制。事實上,玩是孩子的本能,家長要做的應是掃除環境的危險,讓孩子能夠盡情的探索。另有部分家長希望孩子表現超前,習慣要孩子遵從指示來完成大小事物,短時間看來雖有小小領先,但對他將來實際運用上卻不見得有太大幫助。 |
*****************************************************************
爬行對寶寶發育的八大功能
簡單的爬行活動何來如此神功?
首先,當孩子在襁褓中時,視聽範圍很小;坐著或躺著時,視聽範圍略有擴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夠。而爬行則使視聽範圍大幅度擴大,姿態由靜到動,範圍由點到面,刺激量大了,思維、語言與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發展與提高。
同時,爬行對於腦部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中腦是最大的受益者。從腦的解剖結構看,中腦是腦幹(人的生命中樞所在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面排列著視覺 與聽覺兩大反射中樞,是主管聽聲音與看東西的“總部”,它上傳外界資訊,下達大腦命令。爬行擴大了視聽範圍後,中腦受到的刺激就得以強化;而促進了中腦的 功能,無疑會使整個腦的功能“更上一層樓”。除了中腦,爬行對小腦的積極影響也不可小視。小腦是主管人體運動平衡的,而爬行屬於全身運動,可訓練小腦的平 衡與反應聯繫,促進神經纖維相互纏繞形成網路,有利於腦神經系統結構的完善,必然會對孩子學習語言與閱讀發揮良好影響。
再者,爬行動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經過抬頭、翻身、打滾、匍行等中間環節,最終發展成真正的爬行,需要經歷多次的學習、實踐;每一次學習與實踐都是一 次對大腦積極性的調動與激發。因此,學習爬行其實就是對腦神經系統功能的一次強化訓練,對於腦的發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爬行的八大功能:
一、體能(活動能力)
爬行能鍛鍊寶寶全身大肌肉活動的力量,尤其是四肢活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是一種綜合性的強體健身活動。爬行是寶寶第一次全身協調運動,它將對寶寶成長 產生深遠的影響。爬可以鍛鍊胸肌、背肌、腹肌以及四肢肌肉的力量,還有助於視聽覺、空間位置感覺、平衡感覺的發育,可以促進身體的協調。它可使血液迴圈流 暢,並可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髮育,防止脊柱彎曲,嬰兒在爬行時,頭頸仰起,胸腰抬高,有利於增強呼吸系統功能。另一方面,嬰兒在爬行運動中,四肢並用, 可使左右腦正常發育,使嬰兒的智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體質(健康)
爬行消耗能量較大,有助於孩子吃得多、睡得好、體重、身高長得快。
增進親情:爬行能增進母子間的交流。在寶寶會爬後,在父母的引導下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的增多,在我們的實驗中得到興奮、成功、失敗體驗嬰兒,表情豐富,見到父母時的興奮狀態明顯于不會爬行的嬰兒要強。
三、心理髮展(應激能力)遇到各種情況處理的合理性
四、社會性發展(交往)
嬰兒會爬後,他接觸父母禁止觸動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許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這在客觀上增加了親子情緒互動的機會;同時,嬰兒會爬行又使得 父母意識到嬰兒本身的主動性,並使父母開始以一定的規範要求孩子,開始對嬰兒不合規範的行為表示不快。這些變化又進一步促使嬰兒的社會性情緒發展。研究表 明,具有手膝爬行經驗的嬰兒在情緒表露、對父母情緒信號的敏感性、與父母共同遊戲的參與程度、在曾被父母禁止情境中參照父母表情等方面均比不會爬的嬰兒水 準更高,而使用學步車的嬰兒在曾被父母禁止情境中參照父母表情方面表現出比不會爬嬰兒更高的水準。
五、智力發展(腦神經發育)
爬行需要大、小腦之間的密切配合,多爬能夠豐富大、小腦之間的神經聯繫,促進腦的生長。爬行使嬰兒開始主動移動自己的身體,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促進 其認知能力的發展。爬行會刺激左右腦均衡發展、理解與記憶並進。爬行可刺激內耳或前庭系統,有助維持平衡感,而手眼協調也有相同作用。
六、促進語言發展
對嬰兒語言交流的頻率,主要取決於嬰兒肢體語言的頻率,會爬的嬰兒不斷地用自己的身體探索周圍的世界、有許多舉動帶有結果的未知性,所以家長語言的發 出頻率明顯的多於不會爬的嬰兒,在不斷的父母語言提示、嬰兒的肢體語言、行為結果的互動中,嬰兒對語言理解的準確性、肢體語言回答的合理性比不會爬行的嬰 兒發展要快得多。
七、性格發展(意志、膽量)
爬行給寶寶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而“摸爬滾打”,也鍛鍊了寶寶的意志和膽量,有利於寶寶的個性培養。
八、探索慾望(自主、自信)
爬行是幼兒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家長們千萬不要忽視爬行的作用,不要因為怕孩子四處亂爬有危險,就限制孩子爬行的自由,而是應該在孩子剛剛學會 爬行之後,就幫助他們多加練習,使他們的運動、神經等系統在爬行中得到充分的鍛鍊。這不但有助於孩子骨骼、肌肉、神經、大腦的發育,而且可以為孩子更早、 更好地認識世界打下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礎。這些學習經驗將化為好奇,並且勇於探險,而且培養未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信。
寶寶學爬的五大重點
爬行訓練是強壯體魄,完善大腦功能的重要行為訓練,在寶寶學爬的過程中,以下五大重點是不容忽視的。
重點一:學爬時機和方法
嬰兒6個月以後,應經常讓他俯臥,在面前放個玩具逗引他,使他有一個向前爬的意識。大約在7個月時匍匐爬行,動作為腹部蠕動,四肢不規則地划動,注意 不是向前,而是後退。約在8—10月時發展為四肢爬行,即用手和膝蓋爬行,最後發展為兩臀和兩腿均伸直,用手和腳爬行。不斷地練習俯臥,反復鍛鍊、雙腿的 力量及重心和移動,嬰兒很快就能學會爬。
重點二:父母對寶寶學爬的引導
建議父母應該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艷、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適時給予鼓勵。
父母可以在爬行前方放一面用特殊材料製成的鏡子(不會打碎的),或色彩對比強烈的圖案,或簡單的變臉圖形等玩具,引起寶寶的興趣,並有伸手拿取的慾 望,促其向前爬行。以後可以把這些鏡子或圖案放在前後左右不同的方向,引導寶寶向不同方向爬行,以訓練其靈活性。爬行過程中父母可用歡快的聲音喊“加 油”,“努力”,“真棒”等語言,加快寶寶爬行速度。此時寶寶會非常高興,快樂,常常和父母達到笑聲一片的情景。這種不斷轉換方向的爬行增加了寶寶認識周 圍不同環境的機會,比在原地能看到更多更鮮艷的色彩,看到男女老幼不同表情的面孔,看到大大小小不同的物件,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充足的爬行訓練使寶寶的 好奇心理得到滿足,由此也完善了神經系統的發育。
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各式色彩鮮艷的玩具、圖片、軟墊、塑膠地板等,刺激寶寶學爬的興趣。
重點三:巧用學爬輔助工具
為了讓寶寶爬好,一定要將爬行的“裝備”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磨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于地板上鋪設塑膠墊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 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在地上爬行時,可在膝蓋上帶上護膝,防止嬰兒因膝蓋磨擦引起疼痛而不願爬行。護膝不要太緊,以免影響膝關節活動度。儘量讓孩子通過爬 行自然過渡到自己站起,如從俯臥到四肢站立,然後從爬過渡到自己能坐起、蹲起,再從蹲到自己站起,並能掌握站立的平衡,孩子就會很輕鬆地學會走路了。
重點四:創造良好的學爬環境
(1)首先要保證寶寶爬行的安全,避免發生任何意外。爬行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邊看守,一刻也不能離開,隨時防止意外發生,不能有絲毫大意。而且,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地板: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於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掉吃進嘴裏。
桌角、櫃子角:尖銳的桌角或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電插座: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果不用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類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2)選擇平地,絕不要在桌面。可以在室內地上鋪一塊涼蓆或床單或乾淨的地毯,讓小兒充分自由的爬行。
(3)在戶外爬行可同時進行日光浴。可在戶外的草坪或地面鋪上清潔的床單或席子,這樣在爬行同時讓小兒吸收陽光給予的"天然營養"。選擇時間是在每天 上午十點前和下午三點後的"黃金時段",每天堅持兩個小時以上。此時的陽光最適合日光浴,不會造成傷害。日光浴幫助寶寶吸收紫外線,同時紫外線還有很強的 殺菌消毒作用。所以嬰兒多在戶外進行爬行訓練,既可強壯體魄,又可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感冒和其他疾病。另外,在戶外視野寬闊,有利於心理髮育。
(4)約請小夥伴一起爬行。最理想是有年齡相近的小兒一起進行爬行比賽和玩耍。在我國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玩伴,而且很多家長出 於安全考慮,控制甚至禁止孩子與外界接觸,長此以往,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對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甚至使大腦及神經 系統發育產生畸形,從而引發兒童神經系統的病症及心理障礙。
重點五:寶寶學爬中的“自然開發”和“人工開發”
自然開發是以孩子自然發育的時速為基礎,比如,到了爬行期,但孩子的四肢發育還沒有完全做好爬行準備,這個時候,父母就應有意識地給孩子做促進四肢發 育的運動操,推動孩子進入爬行期,或在孩子開始爬行,但動作遲緩時,在孩子前邊引逗孩子加速,這些都是以自然為基礎的開發,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而人工開發往往不顧孩子的自然發育程度,人為地過度實施開發,其結果適得其反。曾有位年輕的母親,聽說爬行對嬰兒的視神經和大腦發育有好處,孩子剛剛三個月,她就每天拉著孩子爬行,結果等孩子會爬行以後,才發現孩子的兩隻腳因過早地接受爬行訓練變形了。
這位母親所犯的錯誤是太心急了,沒等孩子的四肢發育到足以支撐起頭腦和身體的時候,就憑著自己的主觀願望,以拔苗助長的方式拉孩子爬行,結果給孩子帶 來了傷害。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內在發育的時刻表,家長要尊重這個時刻表。母親可以引導孩子爬行,孩子的爬行速度會加快,空間也會變大。千萬不能強拉孩子爬 行,避免人工開發。
國外嬰兒爬行研究面面觀
1、雷蒙達德人類研究所研究發現,原始民族中,允許嬰兒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比嚴格限制嬰兒爬行的民族的文化或技術水準要高。嬰兒爬行動作有助於訓練嬰兒眼睛、手部及腦部協調的發展,對日後其他活動,如寫字、玩玩具均有幫助。
2、心理學家W·溫格的研究指出,在印第安落後民族中也出現這種情況,允許嬰兒在地上自由爬行的民族智力商數比較高。
3、有試驗研究證明了爬行對孩子深度的知覺和客體永久性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1)爬行與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
深度知覺在個體出生6個月後迅速發展起來,人們一般認為這是神經系統的成熟所決定的。有研究者認為深度知覺的發展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而可能是以成熟與爬行經驗的共同作用為發展前提的。研究者利用吉布森設計的“視覺懸崖”裝置,採用兩種研究程式,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把據有不同爬行經驗的嬰兒逐個放在中央板上,鼓勵他們爬過“深灘”,結果發現爬行時間在6周以內的嬰兒並未表現出人們預期的回 避反應,而嬰兒對“深灘”的回避反應常常在會爬6-8周後出現。隨後,研究者選取不會爬行和會爬行的相同月齡嬰兒(7.3個月),將其面朝下,平舉到一定 高度後分別在“深灘”、“淺灘”上方緩慢下降,並比較其心率變化。不會爬行的嬰兒在其下放到石崖兩側過程中的心率變化均不明顯,而會爬的嬰兒在下放到“深 灘”的過程中心率加快,在下放到“淺灘”的過程中心率沒有顯著變化。為進一步證實爬行經驗與嬰兒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又選取6、7、8個月會爬的嬰兒,分 別鼓勵他們爬過“深灘”和“淺灘”。結果表明,嬰兒爬過“深灘”的可能性與開始爬過“深灘”前的憂鬱時間都與爬行經驗顯著相關,而與嬰兒開始爬行的年齡無 關。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嬰兒深度知覺的發展不完全決定於其生理是否成熟,而與其爬行存在相關。會爬、而且有較豐富爬行經驗的嬰兒表現出較高的水準。
(2)爬行與客體永久性發展的關係
客體永久性指主體對客體存在與否的認識不依賴於直接感知,而形成了有關客體存在的穩定內部認識。作為嬰兒認知與情緒發展的基礎,客體永久性是嬰兒期心理髮展的最重要成就之一。研究者在爬行與客體永久性的關繫上進行了較系統地研究。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比了不會爬、不會爬但使用學步車、手膝爬行三組8.5個月的嬰兒客體永久性發展水準,發現不會爬但使用學步車嬰兒和手膝爬行嬰 兒的發展水準高於不會爬的嬰兒,其中尤以爬行經驗在9周以上的嬰兒表現最佳。這一研究結果說明,爬行等運動經驗對嬰兒客體永久性的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進一步比較不會爬、腹部貼地爬行、手膝爬行的同齡嬰兒表現,結果顯示,腹部貼地爬行的嬰兒不論其爬行經驗的多少,他們的表現和不會爬的嬰兒相似,但顯著低 於手膝爬行的嬰兒。其原因可能在於腹部貼地爬行的方式迫使嬰兒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爬行動作本身上,嬰兒難以借此運動方式自如探索以及感知、觀察環境,因此 腹部貼地爬的方式給嬰兒帶來的經驗是極有限的,其對嬰兒心理髮展的作用也就較微弱。可見,運動方式的有效性影響嬰兒獲取相關經驗,運動方式越有效,嬰兒從 運動帶來經驗中受益的程度越高。
4、美國醫生丹普爾等人聯合倡導被動爬行模式,他們認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外界資訊刺激,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有明顯的效果。
5、美國費城某研究所的調查表明,爬行可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開發兒童的智力潛能,對加強大腦控制眼、手或腳協調的神經發育有極大的益處。此外,有的 研究人員通過同齡嬰兒的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由於接觸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
6、研究發現扶手車延遲嬰兒學會爬行行走的時間。都柏林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90名健康嬰兒能夠翻身、自行坐起、爬行、扶手站立、獨立站立、行走的年 齡,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20名使用學步行走車的嬰兒學會爬行、獨自站立和行走的年齡都比其他嬰兒要晚。法新社報道每天在扶手車中的嬰兒能夠獨立行走的年 齡比其他嬰兒平均晚3.3天,可獨自站立的時間晚3.7天。在《英國醫學雜誌》的文章中指出:嬰兒扶手車與推遲嬰兒的體能發育有關,並有導致嬰兒受傷的危 險,因此應停止使用嬰兒扶手車。
7、美國有關的兒童研究所調研分析認為,鼓勵並誘導孩子早爬行、多爬行,可有助於孩子大腦發育,啟迪孩子智力潛能,調控大腦對眼、手、足部的神經協調動作。
8、沒有足夠的爬行易近視。光學權威專家指出:“小眼鏡”的增多,與嬰兒爬行不足,過早學走路有關。專家指出,嬰兒在1周歲前沒有進過爬行是不宜學走 路的,應該讓他爬,否則會影響他視力的正常發育。嬰兒視力發育尚不健全,爬行可使他看清自己能看清的東西,這有利於他的視力正常發育;相反,過早學走路, 孩子因看不清眼前較遠的景物,便會努力調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來注視景物,這樣會對他嬌嫩的眼睛產生疲勞損傷。另一方面,嬰兒學爬行一般是在室內進行,這 可避免室外強光對眼睛直接刺激,而學走路一般是在室外進行,這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強光對嬰兒眼睛的損害。在室外,陽光中紫外線和紅外線會直接照射到嬰兒眼 內,由於紅外線具有較強的加熱作用,會使視網膜溫度迅速上升,導致視網膜被紅外線損傷。當紫外線進入眼體時,會損傷結膜和角膜,抑制結膜或角膜的細胞分 裂,會有眼部異物感、刺激、畏光、流眼淚等症狀。
9、據測定,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的能量,比躺著多消耗兩倍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