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是過敏性鼻炎患者,為了讓鼻子通暢,利用腐蝕性草藥燒灼治療的偏方風行一時。耳鼻喉科診間偶見因嘗試偏方,鼻黏膜遭破壞甚至沾黏的個案,後續處置更麻煩。
哈啾!接連幾個噴嚏聲,從小被叫做過敏兒的李小姐,經常人未到,聲先到。尤其冬天濕冷,噴嚏、鼻水一直來,李小姐鼻子總是紅通通,但最困擾她的是嚴重鼻塞,如果能讓她鼻子暢通,偏方她也願意嘗試。
鼻塞太痛苦,台灣鼻科學術聯誼會、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方深毅說,腐蝕性草藥燒灼治療雖造成不少受害者,且多年前就開始取締,但仍偶見受害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醫務長黃弘孟說,利用腐蝕性草藥燒灼鼻息肉,其實燒灼部位是鼻腔裡的下鼻甲。下鼻甲可過濾循環外來空氣,但因發炎而肥厚,過敏性鼻炎急性發作後,用藥後可消腫,但慢性反覆發炎可能造成下鼻甲肥大,此時藥物效果有限。
所以,當下鼻甲太過肥厚,可進行下鼻甲切除術,使下鼻甲體積減少,但下鼻甲不能完全被切除,若下鼻甲仍有其功能,體積太小,外來氣流容易在鼻管內打轉,也容易鼻塞。
黃弘孟說,以化學物質或腐蝕性草藥燒灼下鼻甲,無法掌握輕重,腐蝕物質更可能造成燒灼傷。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達人說,鼻腔是人體抵禦病毒、細菌、異物的第一道防線,鼻黏膜若經燒灼破壞,異物長驅直入,不只鼻功能出問題,肺功能也很可能受影響。
鼻息肉則是鼻腔內增生組織,可能是過敏、感染、自律神經失調等因素造成,較小的鼻息肉可以類固醇噴劑治療,體積較大需手術切除。
方深毅說,中草藥塞入鼻腔,病患以為相對安全,其實草藥上沾了腐蝕物質,燒灼鼻腔組織,雖然部分病患當場就能順暢呼吸,但不少患者之後症狀加重,還有人單側鼻腔嚴重沾黏,遠看只剩半邊鼻。
避免過敏原塵蟎
1.天氣好時,將床墊與枕頭拿到戶外拍打,每周以可過濾塵蟎的吸塵器清理床墊。塵蟎在低溫下不易生存,冬天時可將床墊與枕頭放置於室外吹曬。
2.使用可隔離塵蟎的床單與枕頭套,床單與枕頭套每周以55度熱水清洗。
3.不使用布質沙發,將布質窗簾更換為塑膠製窗簾。
4.不使用布質或棉質地毯、不使用榻榻米、不在床墊上彈跳,不擺放絨毛填充玩偶。
5.書籍放置於封閉式書櫃內,舊報刊、雜誌盡量移出室外。
家塵
家中棉絮、皮屑、髮毛、塵蟎、蟑螂、昆蟲等屍屑所組成的塵垢。
1.每周以吸塵器清潔家中地板(特別是角落與櫃子下)及床墊。
2.注意家中老鼠、蟑螂、昆蟲活動情形,有效預防及撲滅。
蟑螂
1.定期並持續消除蟑螂,尤其是牆角與櫃子下之蟑螂屍屑。
2.食物勿暴露於桌上或櫥櫃內,殘渣應妥善處理,勿掉落於地上。
3.定期清理水管水溝。
狗、貓毛
1.飼養不易掉毛的短毛狗、貓,或避免飼養狗、貓。
2.勿接近狗、貓或將之飼養於室外。注意狗、貓毛脫落情形,勿使飄入室內。
黴菌
1.避免居住地下室或地勢低窪地區,每周定期使用除濕機。
2.廚房與浴室保持通風,定期清洗發霉牆面或地板。
3.室內耐陰植物容易發霉,請移至內外。
4.天氣好時,打開窗戶使空氣流通,並讓陽光照射進來。
5.櫥櫃內擺除濕盒,減少衣物發霉機會。
野草、花粉
1.風大時到野外或公園應戴口罩,盡量減少接近花草茂盛區域。
2.盡量於運動場或館內用運動。
3.天氣燥熱時,空氣中含大量花粉或野草,應盡量待在室內。
4.早晨晾曬床單,此時空氣中花粉野草含量最低。
資料來源/台灣鼻炎衛教手冊
過敏性鼻炎迷思
解決鼻塞,鼻噴劑很有用?
市售鼻噴劑藥物成分包括抗組織胺、類固醇、鼻黏膜血管收縮劑等。
鼻黏膜血管收縮劑適用於鼻炎急性期,可使腫脹的下鼻甲快速收縮變小,緩解嚴重鼻塞。但使用期不宜超過10天,以避免下鼻甲反覆收縮擴張,失去彈性,甚至造成鼻腔局部發炎,破壞黏膜上皮、纖毛組織,形成藥物性鼻炎。
感冒還是過敏?
鼻炎分為急性及慢性,其中慢性鼻炎又分為過敏性、非過敏性鼻炎及混合性鼻炎。
一般來說,過敏性鼻炎常見打噴嚏、流鼻水,非過敏性鼻炎可能出現鼻竇炎或黏性鼻涕。
有些人則把鼻炎當感冒,尤其孩子流鼻水、打噴嚏或咳嗽時,但感冒多是病毒感染,幾天內即可痊癒,如果症狀頻頻發生,又沒有喉嚨痛、發燒時,應考慮就醫。
益生菌、洗鼻器能改善過敏?
益生菌是保健食品而非藥物,醫學未能證明療效,選用時不宜有太高期待,以免拖延病情。至於溫水洗鼻,除非鼻涕過多、慢性鼻竇炎等,才需藉助清潔,減少鼻腔分泌物滯留。不建議幫小孩沖洗鼻腔,以免嗆到、水滯留耳腔等,造成不適。
中醫治療的角色?
西藥可緩解急性症狀,研究顯示,部分中藥具免疫調節作用,可緩解過敏體質。另外,過敏性鼻炎患者多數體質偏虛寒,手腳冰冷,建議少食寒性食物,如白菜、筍子、香菇、瓜類等。至於針灸、三伏貼等,僅可當作輔助性治療。
需要檢測過敏原嗎?
醫師透過症狀、病史或家族史,即可診斷典型的過敏性鼻炎,除非是不易確認診斷或治療無效、進行減敏治療者,否則不必檢測過敏原。
全文網址: 哈啾!哈啾!過敏性鼻炎 草藥塞不得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68355.shtml#ixzz1l0wAKTbq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