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六個習慣 讓孩子打起幹勁做事

【內容摘自《教孩子最重要的事:每天5分鐘 養成自動自發一生受用的好習慣》,作者今村曉/譯者伊之文,三采文化出版】
要增加「振奮因素」,提升孩子的拚勁,有六個要點。現在立刻來看看吧!
1. 累積小小的成就
感期中考成績進步時,學生們將會明白,照老師所說的做,會得出好的結果。
這種微小的成就感日積月累,會使他們更有幹勁唸書。所以我會頻繁舉行小考,讓孩子們因拿到好成績,而獲得小小的成就感。

2. 認同孩子的努力
無論大人或小孩,當自己的努力受到他人認同,都會感到開心,也會有心想要再多加把勁,然而,卻有許多父母反其道而行。假設過去都只考三○分的孩子,在這次考試拿到了五○分,爸媽卻責罵為什麼沒考八○分,導致孩子的幹勁在一瞬間消失無蹤。當孩子已經盡力時,無論如何都先肯定他的付出吧!

3. 構築良好的親子信賴關係
對爸媽有信任感,孩子才能努力奮鬥。所以,不僅是孩子的成績,他的交友關係和興趣,也都是父母親必須留意,並和孩子討論的話題。維持良好的親子溝通,也是激發出幹勁的重要因素。

4. 讓孩子抱有責任感
孩子是否抱著「我現在是考生,不能不努力」的責任感,會大大影響孩子的幹勁。不斷把考生的義務告訴孩子是很重要的。

5. 做出成果後,給予孩子報酬
就像升遷與加薪是大人的動機成因一樣,在孩子拿出成果時給予獎賞,他的幹勁就會提升。只依賴金錢有點不妥,但給孩子稍多的零用錢也無妨,帶孩子一起出去逛逛也很好。總之,請您提供一些會讓孩子開心的獎賞。

6. 讓孩子實際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一旦感覺到自己的能力變強了,任何人都會湧起幹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時時刻刻相信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不管你怎麼做,成績都沒有進步耶」這種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對孩子說。
不是命令孩子去做,而是讓孩子出於自己的意志想要去做,教學效果才會特別卓著。

基於這個原因,我們的補教團隊,總是一面檢視這六個要點,一面教導孩子們。

當各位家長覺得孩子最近越來越缺乏幹勁時,請檢查這六個要點,確認有沒有哪個地方疏忽了。此外,也請您盡可能帶給孩子許多「振奮因素」,這樣他一定會更有拚勁。


全文網址: 六個習慣 讓孩子打起幹勁做事 - 成功親子術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3578#ixzz21pbG5N5y
Power By udn.com






*****************************************************************************

用對方法孩子韌性變強了

 /黃美湄
探訪諮詢/呂俐安|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心理師
陳湘羚|臺北市懷生國小附幼老師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張本娥|墨北市社會局委託兒福聯盟承辦葫蘆托兒所幼幼班老師


當爸媽了解「挫折」對孩子的正面價值,懂得用健康的態度看待輸贏之後,那麼,怎麼做才是磨練孩子韌性的好好方法呢?以下透過具有臨床驗的心理師和第一線的幼教老師分享他們最常見到的案例,並提供引導孩子的方法,幫助爸媽用對的方法,教出有抗壓能力的孩子。
誰是第一名,換人做做看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愈來愈多。當這些孩子進入到團體生活後,通常比較不能忍受別人比他好,處處搶著當第一名。臺北榮總心理師呂俐安在臨床觀察上看到,幼兒園年紀到學童階段,孩子最常出現的挫折包括:無法認輸、不能接受別人的糾正和無法忍耐。尤其是無法認輸,最為明顯。
懷生國小附幼陳湘羚老師也觀察到,許多孩子連排隊、上廁所都想要爭第一;同時,孩子喜歡親近老師會搶著跟老師說話、當小幫手,如果沒有被點到名、分到任務,孩子也會不開心。因此,湘羚老師運用了一個方法,幫助班上的孩子們慢慢磨耐性、學安定,她稱之為「安靜的遊戲」。
每天早晨,在懷生附幼中大班混齡的教室裡,孩子們很自然地做著「安靜的遊戲」。當孩子們在討論區坐定後,老師隨意走到某個孩身邊,摸一下孩子的頭,孩子便起身沿著教室中地上□形的線條專注地走動,自己決定走完一圈兩圈之後就自行去上廁所,然後準備進行接下來的活動。老師摸著一個個孩子,直到大家都起身走完地上的線。
陳湘羚老師表示,這樣的「儀式」對孩子們來說,不僅達到了安定孩子的作用,同時孩子也學會生活禮儀、變得有耐性、不處處爭第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原來,老師利用遊戲的過程,讓孩子們瞭解:每天,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摸到頭,不一定誰先誰後,要耐心等待;即使被點到名了,「走線」的時候也要遵守秩序,不能超前;而「走線」的時候,更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步伐上。當孩子做對了,老師會以眼神和微笑表示對孩子的肯定,建立起師生之間的默契,孩子因此也很清楚:「我做得很好!」當孩子一次次增強自信後,就不那麼在意爭第一了。
練習深呼吸,學會放鬆心情
這樣的引導,湘羚老師指出並不需要在特定的「面對挫折」課程中實施,其實,在平常的生活教育和各種學習活動裡,都能儲備面對逆境的能力,例如,孩子在學校練習「如何控制情緒」,老師教導了深呼吸的方式,有一天,一個原本常容易挫折的中班孩子,回到家裡居然對著正在生氣的哥哥說:「來!你要像這樣呼吸,我們老師說的。」一邊說還一邊示範起來,爸媽看了都覺得驚訝。
而孩子在分享自己所知的過程裡,相對地也再一次強化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學會遇到挫折時要怎麼讓自己放鬆心情、面對問題,不再等著求助於爸媽的呵護與幫忙。
為小小孩作具體示範,簡化步驟
3歲以下的小小孩面對挫折的情況不太一樣。葫蘆托兒所張本娥老師指出,幼幼班孩子的挫折來源比較偏向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問題、或是因為某件事做得不好、不會做、缺乏經驗,就感到挫折,例如:自己練習吃飯,無法順利舀起食物,忍受力低的孩子就會哭鬧,或不願意自己吃;或是玩積木,搭不穩,也會覺得退縮,大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親近他們、示範正確的攸法給他們看。
小小孩需要較多「個別指導」的時間,而爸爸媽媽或保母是孩子最親密的照顧者,也就是引導孩子最佳的人選。當孩子學習任何一件新事物,表現出「我不會」時,爸媽要記住「具體、簡化、分步驟」的原則,讓孩子針對每個動作慢慢練習。例如:教孩子練習扶著碗、教孩子握湯匙的方式,用動作示範給他看;碗裡先放一些大小適中、容易舀起的食物;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鼓勵他。搭積木時,提供適當大小的積木,示範將積木放穩扶正,鼓勵孩子把大的積木放下方、小的放上面,增加成功的機率,如此一來,孩子也會由嘗試、摸索中找出正確的方法。
在閱讀和遊戲中注入強化韌性的元素
無論小小孩或年紀稍長的孩子,想要增強挫折忍受力,除了生活中的鍛鍊之外,玩遊戲、看故事書都是很適合的輔助方法。例如:讓孩子拼拼圓、玩串珠遊戲、夾珠珠或夾豆子,這些遊戲讓孩子變得專注,因為喜歡玩而可以玩很久都不膩,很適合磨耐性;而遊戲的難度還可以隨著年紀逐步增加,提高挑戰性,例如:3歲以下的孩子,先從2片拼圖的難度增加到6片拼圖;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增加拼圍的片數,甚至慢慢進入到立體拼園。孩子在遊戲中比較能循序漸進不斷克服新挑戰或解決難題,瞭解「我自己做得到」,'並且得到成就感。
圖畫書對大人和孩子來說,不只滋潤心靈,也是溝通想法、改變認知的利器。例如:當孩子們對「爭第一名」耿耿於懷時,透過《誰是第一名》(信誼)這本書,可以幫助孩子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第一」,'就像書中自認很會畫畫的大餅,發現每個人都畫出自己自認最美的東西時,終於懂得欣賞別人的不同;又如《阿非,這個愛畫畫的小孩》(信誼)這本書,當喜歡畫畫的阿非突然覺得自己畫不出來,討厭畫畫時,三個好朋友紛紛邀請他一起做一件自己真心喜歡的事,讓他重新恢復畫畫的自信。這類故事裡沒有直接教導如何面對挫折,但是反覆閱讀所帶給孩子的細膩觀點,影響必定是深遠的。
而年齡小一點的孩子,雖然不能直接了解或討論這類故事的深意,但可以從操作性的玩具書來培養能力,例如穿線、扣扣子這類的玩具書,可以讓孩子在反覆遊戲中,練習自己不熟悉的能力,慢慢達到純熟。
找到情緒出口,帶領孩子學會轉化挫折
幫助孩子在嬰兒期建立基本的信任感,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學會主動積極的態度和基本生活能力,善用故事和遊戲引導孩子,這些都是儲備對挫折的容忍度的基礎工程,然而,爸爸媽媽為孩子打好基礎後,並不表示孩子就不會再有挫折感。
當孩子每一次遭挫折時,就是進步的契機。爸爸媽媽該做的事情是先懂得陪伴及安撫孩子的情緒,抱抱他或表示知道他的難過及生氣,或用他有興趣的事情轉化他的情緒,等情緒穩定後,再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不要一看到難題就幫他擋、遇到挫折就責怪是別人的錯,如此才能讓孩子從挫折中走出來。
其實,要陪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爸爸媽媽並不需要「刻意製造」挫折情境,而是要能觀察孩子對人對事的反應和需求,順應孩子的年齡和個性,支持他、引導他;只要藉由日常生活或學校裡的情境,善用以上的方康,你家的孩子也能陪養出耐磨的特質,讓生命的韌性愈來愈強,在成長的路途上走的遠、也走的好!

摘自學莉雜誌2009.6






**********************************************************************
學習,是一場馬拉松賽
很多人,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儘管小時候成績傲人,但續航力與努力都不足,最後欲振乏力,只能拿個平平凡凡的學歷來結束學習歷程。

會有這樣的結果,是敗在『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句話上。這句鏗鏘有力的slogan我們從小耳熟能詳,台灣和香港的家長更是奉這句話為至理名言,讓孩子從四、五歲起就開始東補西補,補到後來讓孩子在心理上對學習這件事產生疲乏感,小學時還能勉強聽父母的話用功讀書,上了中學後,累得不想再衝刺了,做家長的又能奈他何?

而疲乏感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學習』這件事沒成為孩子的興趣,反而成了負荷。

所以彭懷恩強調:『輸在起跑點不算輸,贏在終點才是贏』,他認為在孩子年幼時,最重要的教育是要讓孩子先喜歡上『書』,接著孩子才會自動自發去『讀書』。而且他認為學習就像馬拉松賽,比的是耐力、臨場的調整、和終點前的衝刺,一開始的落後不算什麼,抵達終點時把競爭對手甩在身後,才是真正的勝利!


來源: 網絡流傳http://www.livdig.hk/touching-story/c1051171.html






*******************************************************************************

洪蘭: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小小的台灣,卻有極大的城鄉差距,總讓人驚訝不已。還記得有一次,與一位來自金門的學生同遊,當他看見火車疾駛而過,既驚訝又興奮,那是他第1次親眼見著火車,同伴們從此笑稱他為「原始人」。另一次演講中,遇到一位皮膚黝黑的布農族學生,他跟我說:「老師總認為他不愛乾淨,把自己弄得髒兮兮,不停地要他去洗澡。」

山上的孩子也沒看過電梯。某次活動留宿在中研院的招待所,隔天一早我就接到管理員的抱怨電話,說孩子們徹夜玩電梯,過於吵鬧。在城市裡,電梯是再自然不過的設備,對他們而言,卻是這麼新奇。

城鄉差距的故事永遠說不完。帶領孩子們做城鄉交流,雖然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弭平某些社會的不公平,但我知道他們在山上才是真正快樂的,他們也讓我看見什麼叫做「分享」。

去年中秋節前夕,送月餅一路送到南投仁愛鄉濁水溪上游的合作國小,當時只剩下1盒月餅了。正當我擔心著,6個月餅怎麼也不夠全校49個學生享用,校長卻在電話那頭笑著說,全校學生早已在操場上等候。當我們一到,學生果然都在操場上,依照年級分成6排,每排分得1個月餅,每個小朋友吃一口便往後傳。最後,49個孩子都如願吃到月餅。這就是分享。在城市裡要教導學生何謂分享,很難,對山上這群孩子來說,分享就在他們的生活裡,多麼自然。
                                       
成功不等於成績好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從來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既然是馬拉松,重點就在於你能不能跑到終點,以及過程中的毅力與耐力。社會大眾習慣把成功與成績畫上等號,但是學生時代的成績好,不代表未來能持續跑到人生的終點。

一口氣捐贈3億元給母校台灣大學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當年功課並不好,而過去那些拿書卷獎的好學生們,如今卻得仰賴他提供研究經費。成功絕對不等於成績好,成功需要的是毅力、創造力、領袖魅力這3個特質,在校園裡未必能學到這些能力。真正的教室在學校外,要從生活中去學習。就像我開始帶領城市小孩上山去,他們才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離開父母的保護,體驗真正的生活。你要試著關懷別人,才能看見自己的不足。
                                     
思考力+表達力=競爭力
事實上,台灣學生不懂得生活,也缺乏思考力。到國外求學,都非常用功,會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老師在課堂上問問題,就非常自信地把書上的答案一字不漏背出來。對國外老師來說,這是欺騙(cheat)。為什麼?國外教授普遍認為,學生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只會背書,就是剽竊作者的思想。台灣學生不會、也不習慣思考,只知道背書,但是當每個人都可以輕鬆獲取各種知識與資訊,思考力將是你在社會上唯一的競爭力,你要懂得運用同樣的資訊,整理、組織成與眾不同的結果。

MIT(麻省理工學院)已經連續3年未提供獎學金給台灣學生(單指腦科學領域),由大陸學生取而代之。究竟大陸學生和台灣學生有何差別?MIT教授坦白表示,兩岸學生的差別不在聰明才智,而是表達力:大陸學生多能侃侃而談,台灣學生總是扭扭捏捏。

教育是一種投資,投資就希望有回收。如果學生無法適切地表達所學的知識,校方與老師如何了解投資的成效?從小,家長們教育孩子要「有耳無嘴」,長輩也時時告誡著「槍打出頭鳥」,導致台灣學生缺乏表達自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