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黃名瑄;諮詢/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 周玉筍;拍攝/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Model/漂亮媽咪:黃若婷、可愛寶貝:李名萱、李茗權;桌上遊戲提供/玩德瘋】
面對世界的關鍵能力
前陣子,才發生一起知名藝人的女兒跳樓事件,媽媽在鏡頭前哭得柔腸寸斷,電視前有不少媽媽也隨著鏡頭揪起心,感到不捨。身為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健康長大之外,也希望他將來能有勇氣面對人生中的一切挫折與困難,至少不被這些重擔壓垮,好好地走出自己人生的道路。為了預備好面對這「一點都不如想像中順遂」的生活,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就是「挫折忍受力」。
何謂挫折忍受力?
所謂的挫折忍受力,照字面上來看就是「忍受挫折的能力」,為了忍受挫折,孩子必須存有足夠的內在力量,才能妥善的面對各種挑戰;換句話說,當孩子有了挫折忍受力,就表示他擁有可以適應及面對挑戰的能力,成為未來學業、工作、人際、自我實現等等基礎。
挫折忍受力,許多小小能力的綜合體
在正式討論挫折忍受力的內涵之前,爸比媽咪可以先想一想,當挑戰來臨時,我們是怎麼樣面對挑戰的呢?壓力來臨時,我們不會先急著哇哇大叫,也不會放任壓力而只去處理我們喜歡面對的事,更重要的是,我們能找出壓力源並去解決它;這一連串的動作便成為「處理挫折時重要的能力」,若想讓孩子培養挫折忍受力,就必須連帶的教導孩子如何「處理」。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周玉筍老師,我們可以將挫折忍受力再細分成以下的6種能力:
1. 有效處理緊張情緒
2. 適應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3. 延宕滿足(就像是「不急著吃棉花糖」的孩子)
4. 從失望、困境或創傷中復原的能力
5. 發展出實際且明確目標
6. 解決問題的能力
7. 自在地跟別人相處,尊重自己與他人
相信孩子天生願意向前的能力
「可喜的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克服困難的能力與意願」周玉筍老師表示,孩子就像是一個天生的冒險家,會不斷地嘗試與探索,而家長在他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應是陪伴孩子前行的嚮導,便能將孩子天生的能力激發出來。周老師曾經看過一個正在學習拉拉鍊的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中不停的嘗試,總共花了30分鐘才將任務挑戰成功,「這個孩子在當中就學習到面對壓力、延宕滿足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挫折忍受力不是天賦異稟的孩子才有,而是每個人被正確的鼓勵時,都可以永有的如同這個孩子一樣。」
學齡前,是培養的關鍵時期
人生的時間很長,似乎隨時都可以培養「挫折忍受力」,事實上,在孩子學習自主的關鍵時期──學齡前,是讓孩子學習面對壓力及挫折最重要的時期。根據2005年一個著名的跨國研究顯示,孩子在6個月~5歲之間面對挫折時所表現出的反應,將成為他15歲時面對挫折時的反應;周玉筍老師解釋,這表示若孩子在學齡前的時期便有足以面對挫折的態度及能力時,到了孩子15歲時,便可以擁有獨自面對更複雜挑戰的挫折復原力。
此外,根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幼兒2~4歲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關鍵時期;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這麼小的孩子就可以培養挫折忍受力,但就腦神經的發展及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來看,就會發現這是有跡可循的。根據人格發展理論,幼兒時期(2~4歲)是發展「自主」的重要時期,若孩子在這個時期未盡力完成自主的發展任務,那麼他們將來可能容易對自己感到害羞、懷疑及退縮,形成發展任務的危機,而「挫折忍受力」便是發展自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當孩子能自主面對問題時,擁有「我能感」挫折忍受力也就會被激發出來了。
孩子天生難忍挫折,仍可藉由教養彌補
孩子的天生氣質雖然會影響情緒,但後天的教養可以彌補天生氣質的不足;例如規律性的孩子常容易因事情變化太快而產生挫折,但這些挫折也同時訓練孩子對於不規則事件的彈性。周老師舉例,正向心理學大師馬丁.塞利格曼提出關於「快樂指數」的公式說明,後天教養教導我們如何去選擇、因應不快樂的情緒及壓力,佔了我們全部快樂的40%,另外的50%則是天生氣質所產生的快樂指數;著名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兩組具有憂鬱基因的老鼠分別以每天安撫、一般照顧的模式養育,結果發現,每天被安撫的老鼠經過三代之後,憂鬱的基因從他們的身上消失了!這代表著當父母改變原先的方式教養孩子時,孩子的氣質是有機會被改變的。
由此可知,挫折忍受度不等同於孩子的天生氣質,但當父母的如何因應孩子的天性予以適合的引導及教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是絕對可以度聖限於先生的氣質且能被建構起來的。
面對,就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重要起源
在周老師的班上,有一個女孩花了很久的時間練習,好不容易才將各色漂亮的珠子串進繩線當中,她請周老師幫忙將繩線打結成為可以戴在手上的手鍊,沒想到周老師的手沒有抓緊,珠子一下全散到了地上!面對孩子相當挫折的表情,周老師先做了面對壓力的示範:「真的很對不起,我剛剛手沒有抓穩,所以把你的珠子散到地上了。你可以原諒老師嗎?」在老師誠摯的道歉後,這個才3歲半的孩子臉由失望轉為柔和,告訴老師:「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這表示我可以做第二次。」周玉筍老師聽到以後非常驚喜的告訴孩子:「哇,你非常棒、我看到你有面對挫折的能力,你可以將這樣的能力變成未來積極的學習能力!老師希望你永遠記得你今天的反應,將來遇到挫折時告訴自己『我還可以再做第二次』。」這個孩子現在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每當遇到功課的挫折時,都還是會告訴自己:「我可以再做第二次!」
當孩子看到大人願意面對錯誤時,就會將大人的示範行為學起來,留在心裡;哪一天孩子將所學習到的行為表現出來時(哪怕孩子只是勇敢的面對挫折),家長們都應該真切地鼓勵他們的行為。
忍受力由引動而發,不是鞭策
以往我們都會認為,孩子要「越挫才會越勇」,較嚴謹的家長便會為孩子設定較高的標準,希望孩子在鞭策之下可以成長。馬丁.塞利格曼則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擁有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的『老本』。」因此面對挫折,應是由鼓勵而引動孩子正向的態度,而不是經由壓制讓孩子耐著痛苦向前跑。
培養寶寶的「挫折忍受力」(下)
【採訪整理/黃名瑄;諮詢/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 周玉筍;拍攝/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Model/漂亮媽咪:黃若婷、可愛寶貝:李名萱、李茗權;桌上遊戲提供/玩德瘋】
忍受挫折之前,先為孩子架好地基
實際教導孩子面對挫折之前,家長們也可以先為孩子作好面對挫折的準備。從挫折忍受必須具備的各種小能力來看,孩子必須有自信可以面對困難、能夠控制自己的想望不太快放棄、能自主解決問題等等,而這些能力,其實中生活中就可以慢慢被建構。
自信,了解自己的優勢
一本由天下雜誌出版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書中,針對「越挫越勇的孩子」作的想法作統計,期望從中知道該如何教養出一個能忍受挫折的小孩。他們發現,這些孩子的特色有:
1. 自覺特殊,深受賞識,有高度的自我價值;
2. 會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
3. 會為自己發展出良的好問題解決能力;
4. 從錯誤中學習。其中第一點就是我們所知的「自信」,這裡的自信不代表著自誇,而是孩子真正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並努力朝發展優勢的方向前去;這些具有自信的孩子通常背後都有數位「魅力成人」,孩子在他們的面前總是會覺得自己非常特別、並受到賞識,當他們做了錯誤的事時,也不容易因此感到羞恥。
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孩子
陪孩子成長的路上,最難的其實不是孩子練習克服困難,而是家長能不能陪孩子一起面對挫折,並仍以正向的語言引導他們。周玉筍以一位正準備上小一、學習寫自己名字的小孩為例,這個孩子的媽媽對孩子每次寫姓氏都少了幾個筆劃而感到氣餒,忍不住告訴孩子:「你可不可以每次寫字都仔細一點?不要每次都少了幾劃啊。」沒想到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就哭了,媽媽無助的問老師:「我的孩子都沒有挫折忍受度,怎麼辦?」周玉筍老師後來發現,孩子每次雖然會哭泣,但仍會邊哭邊完成媽媽要求的事,就表示他已經可以面對挫折,只是處理挫折的方式不滿大人的意。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家長可試著讓孩子了解:「即使面對挫折,你仍將任務完成了!媽媽覺得你克服了困難,和你學會寫名字一樣重要。」後來這個孩子代表校隊出去比賽時,雖然感到緊張,但回想到媽媽告訴他的:「你已經有面對挫折的能力,無論成功或失敗,你都是我的好孩子。」便努力一搏,最後得到了冠軍!
鼓勵,但不讚美
鼓勵和讚美有相當大的不同,讚美常常是達到我們要的標準給予的肯定或依照我們的看法給予的評斷,他容易導致他率且常忽略過程或讓孩子明白可以努力的是什麼,失去培養自律或自我判斷的能力。尤其不要讚美無法努力的事例如:「你長得好漂亮!」或虛浮無內文的「你好棒!」。而鼓勵則是真切的了解孩子努力的過程,讓他知道可以擁有的能力是什麼。例如:「你了解要先把這個問題處理完再解決下一個問題,是一個有方法的孩子。」周玉筍老師認為,家長給予孩子的鼓勵價值,會遠遠大於表面的「讚美」,若我們稱讚外表,一方面那是孩子無法努力的,且人總有一天都會面對外表的老去,那種稱讚令人氣餒,但若稱讚品格,那就是孩子可以努力的。或是鼓勵他們努力的過程,他們就能絕對擁有著別人無法竊取的能力與自信。
周玉筍老師曾遇見一個臉上有明顯胎記的大班小孩,雖然在學校成長期間不斷被老師肯定其外表以外的優點其能力,卻在某一天受人嘲笑而痛苦不已。周玉筍老師告訴這個孩子:「我覺得你很勇敢,你不會為了害怕胎記被人嘲笑而不來上學,不會輕易放棄更重要的事情,你是一個勇敢的天使。」兩個月後,這個女孩在小學第一天的自我介紹中仍被班上的男生大大的嘲笑了,她先是跑出了教室在走廊上哭泣,最後又鼓起勇氣回到教室再自我介紹一次:「我是OOO,我臉上的東西叫作胎記,雖然它長得很醜,但我要告訴你們,我是勇敢的天使。」
自主性,讓孩子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教養的過程,就是家長提供給孩子一系列正確的選擇,」周玉筍老師表示,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我們當然可以讓孩子學習「做決定」,這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但家長要引導孩子做「好的決定」,提供他們方向正確的選擇題,讓孩子有判斷思考的能力,也教育了孩子如何做「對的事」。
耐心等待種子發芽
有趣的是,在周玉筍老師舉出的各種例子中,大人都是以相當「成人式」的說法,如實的告訴尚在學齡前的孩子:「我知道你克服了……,達到了忍受挫折的能力。」也許我們會覺得孩子不懂,但他們卻在好幾年後,再回頭告訴大人們:「因為你當時的一句鼓勵,所以我相信自己有面對問題的能力!」家長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於孩子幼年時期的辛勤耕作是有意義的,比起等到孩子青少年時期,將同儕意見看得比父母重要,不如在他們幼年尚可塑形時,便好好照顧、教育孩子,相信一定能在不久之後,在他們身上看到堅韌的嫩芽。
挫折忍受力,生活中的實戰
即使我們為孩子做再多的準備,他們的生活仍無法免去挫折及壓力的來臨,既然家長不能擁有長久的時間與體力在孩子的跟前一路為他披荊斬棘,那麼先給他這份自信及面對挫折的大禮,將可使孩子受用一輩子。在實戰之前,周玉筍老師提供家長一個教養上的小撇步:同理及限制選擇,當孩子遇到需要克服的事時,先同理他們的感受,告訴他們:「我知道你現在覺得……,因為……。」並且提供他們良好的選擇題,最後成功時,給予孩子大大的鼓勵。
挑戰一:寶貝不愛吃紅蘿蔔
「來吃飯囉!」全家人一同上了餐桌,小兔卻把碗中蛋炒飯的紅蘿蔔全部挑出來。媽媽請小兔把紅蘿蔔從盤子裡放回去,小兔卻開始大哭:「我不喜歡吃紅蘿蔔!為什麼我一定要吃……。」
「在處理這類的事件之前,家長可以先問問自己:『不吃紅蘿蔔是喜好問題、還是健康問題』?」周玉筍老師認為,雖然克服餐飲上的問題也是提升挫折忍受力的一個方式,但家長自己必須先釐清,克服「紅蘿蔔」對孩子的益處是什麼,如果不會影響到健康,那麼家長便不應將其當作是孩子必須克服的困難。
較極端的例子是,周老師的班上曾有一個「只吃巧克力的2歲半孩子」,每當吃飯時間,孩子只願意吃巧克力,其他都不想碰;於是周玉筍老師準備了巧克力蛋糕、巧克力麵包等等巧克力製品,每天漸近地讓小孩二選一(限制選擇):「你今天想吃麵,還是巧克力蛋糕?」逐漸減少巧克力的含量。同時周老師也準備了兩張小孩「腸道」的圖畫,告訴他:「如果你要選擇巧克力,那我就給你一張黑色貼紙,如果你選擇巧克力比較少的食物,那我就給你亮晶晶的貼紙,因為巧克力會逐漸產生阻礙血管的壞東西,如果你選擇巧克力比較少的食物,那我就給你亮晶晶的貼紙,你要把你的腸胃變成黑漆漆或是亮晶晶,由你自己決定。」最後孩子總共花了半年,終於將吃巧克力的習慣自動戒除。
挑戰二:跌倒了,怎麼辦?
今天阿嬤帶著小猴到公園玩,小猴看到溜滑梯感到太過興奮,往前快跑的結果就是──跌捯了!「哇~不得了了,我的乖孫怎麼會跌倒呢?這個害我乖孫跌倒的地板壞壞!壞壞!」阿嬤邊拍著地板,邊跑起在地板上哭泣的小猴。
學步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跌倒甚至是受傷的情況,此時一陣大哭難免,孩子也會撒嬌著希望大人抱他起來。遇到這樣的狀況,家長可以先問:「很痛對不對?」(同理)並讓孩子做出選擇:「你要哭完才站起來,還是邊哭邊站起來?」如果孩子想要被抱,則可以再問他一次:「你要自己站起來,還是扶著我的手站起來?」給予孩子選擇幫忙自己的機會,而不是直接拯救孩子,經由這樣的過程,他們才會學習到下一次跌倒時可以做的反應,也不會因為一次跌倒就認為自己失敗、必須靠別人幫忙了。但別忘了,孩子站起來說可以鼓勵他說:「你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的能力。」
挑戰三:媽媽我要買那個!
龍龍跟媽媽到大賣場買東西,經過糖果餅乾的區域時,龍龍看到他最喜歡的葡萄餅乾,求媽媽買給他吃,媽媽告訴龍龍:「不行,我們昨天才買過一次,今天不可以再買了,而且這個太多我們吃不完。」龍龍拗不過媽媽,便躺在地上大哭起來……
如果見到這樣的情況,爸比媽咪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喔好多人在看,快點把小孩抱出去!但周玉筍老師認為,這樣的場景店員已經習以為常了,先別太在意他們的眼光,處理當下的事比較重要。事情發生當下,爸比媽咪一樣先同理孩子的心情:「買不到東西很難過對不對?」再給孩子選擇:「你要不哭我們繼續把應該買的東西買完,還是現在我們出去等你哭完,因為這樣的態度不適合在公共場所干擾大家?」若孩子作出好的選擇後,讚賞他的行為。若孩子無法選擇或不選擇,請輕輕抱起孩子並溫柔的告訴他:「你的行為已告訴我,我們今天不適合購物,我們回家囉!」不要在意大家的眼光,重要的事你的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或做出合宜的判斷與選擇,這些都是挫折忍受度的基礎。
為了避免下次相同的情況再度發生,爸比媽咪可以在下次購物之前,與孩子一同規劃欲購買的東西,並以有限的預算讓孩子選擇他想買的物品。同時,讓孩知道「延宕滿足」的重要(如果你把這次的錢存下來,那下次就可以買到更好的),及需要與慾望的分別(同樣的錢,我們可以選擇對身體有益的東西)。重要的是家長千萬不可以因為孩子哭鬧就妥協,要相信只要堅持幾次,孩子就不會再出現購物時哭鬧的行為。
《做得好,小小熊》是周玉筍老師最喜歡的一本繪本,當故事中的小小熊開始領路,探險做一些以前不曾有過的嘗試時,跟在後面的大熊告訴牠:「做得好,小小熊。」當小小熊要從高處跳下來時,大熊給小小熊承諾與愛:「我會緊緊抱住你。」當大熊把小小熊從跌落的水底救起來時,大熊面對失敗的小小熊是抱住他:「我們繼續過河,並且請你指出讓你跌倒的石頭在哪裡。」當他們因著小小熊指出的石頭,成功過河後,大熊說:「做得好,小小熊。」身為愛孩子的父母,我們有沒有勇氣再次陪同孩子探險,並且給予他足夠的愛、支持、安全感與引導呢?
周玉筍
現職:新竹北門聖教會傳道、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特約輔導員、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
學歷:衛理神學研究院教牧諮商所碩士、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哲學博士班研修中
經歷: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志工發展部主任暨親職教育講師、人本教育基金會台南分會負責人、幼稚園園長18年、幼獅張老師督導
著作:愛家基金會親職教育Q&A專欄/彩虹兒童生命教育RK雜誌兒童輔導專欄執筆、如何教孩子理財有聲CD、如何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度有聲CD、情緒敲敲門有聲書(DVD+CD+書)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97037
*******************************************************************
媽媽帶著5歲的小騏到小表哥家拜訪,小表哥獻寶似的拿出最新的孔明棋遊戲,邀小騏一起玩。起初小騏興致勃勃,和小表哥又笑又跳的,沒料到,輸過幾回後,小騏的臉色愈來愈難看,問始雙唇緊閉、眼泛淚光,最後,他居然把整個玩具推倒,負氣地說:「這個遊戲一點都不好玩,我不要玩了啦!」
4、5歲開始,孩子漸漸能夠理解並喜愛競賽遊戲,生活中也會有愈來愈多競爭的機會,無論是孩子之間的一般小遊戲,或是團體的比賽,都有面對輸贏的時候。競爭的感覺很奇妙,當獲得勝利時,自然是興奮無比,而如果失敗了,不但心情低落,甚至連原本對遊戲的正面感覺也都不見了。或許從爸媽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尋常的小遊戲、小比賽,自己根本也不要求孩子贏,為什麼孩子會這麼介意呢?
玩遊戲輸了時,孩子在想什麼?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難道他們不知道遊戲輸了並不丟臉、輸了還胡鬧才會讓人側目嗎?其實,孩子的反應很直接,他們對得失沒有想得太多,對人際互動的分際也沒有太深的理解,就只是覺得輸了不開心而已。相較於不時處於與他人比較或競爭環境的成人,孩子因為社會經驗有限,在面對挫折時,調適與處理的成熟度不足,就容易有失態的表現。許多爸媽面臨這種狀況,為了想盡快解決窘境,常會直接指責孩子的不是,但已經因為失敗而心情低落的孩子,可能會更覺得受挫、難堪,甚至產生無法收拾的行為。
孩子為什麼這麼在乎輸贏?
受挫折的感覺當然不好,但爸媽總會問「有那麼嚴重嗎?」,孩子自己或許除了「不高興」之外,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其實,這其中隱含了下列許多微妙的心理因素,包括:
l 對輸贏意義的理解太過簡化:孩子容易單純的以結果來評判事情,內心覺得「贏了就是比較棒的」、「輸了就表示我不好」。
l 好勝心:「我就是很想贏啊!贏的感覺比較好」。
l 希望被讚賞及重視: 「如果我贏了,爸爸媽媽會說我好棒」、「我贏的話,別人都會覺得我是最好的」。
l 無法壓抑的失落感:「我輸了,心裡好難過、好不舒服」。
l 對自己感到失望:「我一定很差勁,才會輸」、「我輸了,我是個糟糕的小孩」。
l 覺得沒面子:「我輸了,在大家面前好丟臉」。
面對挫敗,孩子表現各不同
即使年齡相仿,每個孩子面對失敗情境的表現是不同的,有些孩子會很激烈,令人無法招架;有些孩子,雖然表情失望,卻能沈默接受;甚至有些孩子,笑一笑就沒事7 。這除了是個性氣質不同以外,也和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有關。
挫折忍受力是遭遇挫折情境時能夠承受壓力和打擊,而堅持下去的一種內在能力。會讓孩子產生挫折的不光只是遊戲競賽時的失敗,另外像被爸媽或老師責罵、覺得自己表現不如兄弟姊妹或同學、或是被同儕排斥等,都可能是孩子覺得挫敗的來源。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
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遊戲輸了是小事,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學會「輸得起」,甚至比學會「如何去嬴」更重要。輸得起,就是有能力調適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爸媽應該要怎麼做呢?
n 接納孩子的情緒,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輸了已經夠難受了,雖然表達的方式不恰當,但爸媽應試著用同理心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爸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自己其實也很懊惱,只是控制不了情緒。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建議爸媽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予以適當的疏導。
n 讓孩子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更重要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份原因是在於爸媽的態度。或許爸媽自認並沒有要求孩子贏,但如果對孩子輸和贏時的態度沒有適當的表達,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和歸因;例如,孩子贏時大力稱讚獎勵,輸時卻未給予正面的鼓勵,甚至表達出可惜的樣子,就可能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爸媽應該強調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是否有進步、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而對此加以讚揚。
n 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進步,並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比賽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有時你贏,有時我贏,這樣的比賽才有意思。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他人勝利時,並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勁,而是自己還有挑戰的空間,同時也別忘了提醒孩子看看自己是不是比上一回更進步。
n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自己的態度
當孩子遭遇挫敗時,引導孩子對此失敗作正向的歸因與思考,讓孩子能夠對失敗結果加以釋懷,並且還能保持自信心。爸媽更要鼓勵孩子不要逃避曾經失敗的項目,以後還要更努力嘗試。
爸媽自己遇到問題時所展現的態度,也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讓孩子看到爸媽遭遇挫敗時如何面對及解決困難。例如,燒焦了一鍋菜,別氣急敗壞,不妨與孩子分享:「好可情喔!令天吃不到這道菜了,不過沒關係,媽咪已經知道祕訣在哪裡了,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吃。」
時常面對輸贏,就愈來愈能保持平常心
從好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輸贏、好勝心強,其實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動力,但是除了有「想要贏」的積極心態,也同時要有「輸得起」的胸襟勇氣。爸媽平日和孩子玩遊戲時,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贏,以免讓很少失敗的孩子養成無法接受失敗的心態;應該讓孩子體會「有輸有贏」本來就是常態,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能從小帶領孩子樂觀、從容地看待成功與失敗,孩子將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摘自2009.3學前雜誌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如何訓練寶寶的忍耐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1298&prev=1311&next=1292&l=f&fid=6
*******************************************************************************
挫折,是讓孩子不怕挑戰的動力
文/陳可卉
重點提示:能夠愈挫愈勇的孩子,不但經常保持樂觀,還具有高度的自我價值,他們會為自己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並視挫折為可茁壯自己的養分。
朋友的兒子已經一歲多了,還不願意講話,朋友緊張地來找我討論,擔心她們家的孩子是否在語言學習方面,出現什麼障礙,透過仔細的詢問,可以從家人與孩子的互動情形發現:她是一個有求必應的媽媽,因為捨不得孩子哭泣,所以當孩子隨意用手一指,渴望的物品就會出現在孩子面前。而她的公公、婆婆也是同樣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上疼愛,一下子怕他餓了,一下子怕他著涼,將寶貝孫子伺奉得與皇帝一般。檢視一下孩子生活的環境,他似乎不需要講話,就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了,講話,對他來說是不用必備的能力。
事實上,前面筆者所提到的案例十分常見,因為現代家庭孩子普遍生得少,甚至整個大家族裡,只有一個小孩,導致所有的家人將全部的關注放在這個孩子身上,隨時滿足他的需求。雖然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對他的心靈成長當然有所幫助,然而,家人的過度寵溺將會導致孩子失去行為能力。當孩子完全不須動口與動手,就能獲得滿足,那麼他將會失去對於新事物的學習動機,沒有了學習動機與目的,孩子也無法自我提升,往後遭遇挫折時,只能依靠父母的協助來解決事情。
由於新世代的孩子普遍缺乏延後滿足的能力,使他們容易對紊亂又無法控制的真實世界感到挫折;快速便利的生活,也讓孩子喪失了等待美好事物的耐心,想要什麼就非要不可,也不願為了更加舒適便利的生活,而忍受短暫的不方便。其實孩子的受挫力低落,與少子化的趨勢有很大的關係。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成績考差了,家長怪老師題目出得太難;比賽輸了,家長怪比賽規則不清楚、評審不公平;孩子功課寫得慢,怪老師功課出太多等。
家長沒有教導孩子反省的能力,反而把責任怪到別人身上,養成他不負責任的個性,成為標準的草莓族。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別人的錯,缺乏自我檢討以及突破現狀的能力,甚至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知,在寵溺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未來將會發展出心靈脆弱、視挫折為毒藥的悲觀性格。
因此,父母從小就要教導孩子處理受挫的心靈,遇到問題必須尋求解決辦法,畢竟,任何人在成長路上都會遭遇挫折,若是爸媽一直幫孩子抵擋困難,未來他將會很容易出現放棄、沮喪的情緒,甚至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
假如家長希望培養出不怕挫折的孩子,應該在孩子成功時稱讚他的能力,在孩子失敗時鼓勵他再努力,並且把重點放在孩子是否達到自己訂下的目標,而非表現優劣。接下來,筆者告訴家長一個故事:
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從小開始,他就十分調皮搗蛋,到處惹事生非。由於他是獨生子的關係,父母在孩子犯錯之後,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威脅那些被欺負的人,鎮上的人也因為他們的有錢有勢,只能忍氣吞聲。
男孩長大了之後,仗著自己的身材高大,到處欺負善良百姓,成為一個無法無天、無惡不作的大壞蛋。某一天,他喝醉酒回家,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被父親唸了幾句,他不但不聽,還拿起客廳的大花瓶往父親的頭上砸下去,父親當場死亡。少了父親的經商,家裡的收入頓時銳減,只能靠著積蓄過日子,但是男孩依舊揮霍無度,把家裡的積蓄逐漸花光,甚至還不斷跟母親要錢,但因家庭收入大不如前,母親沒有多餘的錢給他,拿不到錢的男孩為此把母親痛打一頓。母親最後逃離家門,淪為市集的乞丐,而男孩,終究因為作奸犯科,被官府抓去坐牢。
前面提到的故事,相信各位父母應該耳熟能詳,如果從小開始,能夠好好教育男孩,讓他明白是非對錯,並且採取賞罰分明的教養方式,長大之後,他也不會變得如此大逆不道,不但殺了自己的父親,還讓母親淪為市井乞丐。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教出具備「高挫折忍受力」的孩子?其實方法並不難,一切都要看身為家長的你,能不能確實執行罷了。不論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何種個性的人,請先讓自己成為孩子心中的榜樣,再按照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與啟發。
親子加油站:讓孩子了解原來難過的感受叫做挫折,並且讓他知道人類在面對挫折都會有同樣的感受。
本文出自《挫折,是讓孩子勇敢的維他命》活泉書坊
資料來源http://www.wo-men.com.tw/article.aspx?cid=63&id=3917
**********************************************************************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
如何訓練寶寶的忍耐力
媽媽,我現在就要我的禮物,我不想等啦!”3歲的女兒在堅持自己的要求……“
為什麼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等待這麼困難?為什麼當我們在打電話、在超市購物排隊或為客人準備飯菜時,他們總是失去耐性呢?
忍耐不是與生俱來的
正如你已經注意到的,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必須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給他,他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學習。
為使你的孩子學會忍耐,他必須獲得兩種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時間的能力和領會因果的能力。他還需要兩種關鍵的情緒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這些技能是相互依存的。例如,你的孩子只有在忍受一些挫折之後,才能做到延遲滿足。同樣,因果思維依賴於時間如何流逝和事件如何彼此銜接的一些知識。下面讓我們看看你的孩子的忍耐力是如何伴隨他的成長而發展的。
0—18個月
嬰兒開始只有很小的忍耐力,這對他們的生存來說不僅正常而且必要。一個嬰兒的全部需要(食物、溫暖和保護),必須由他身邊的成人給以滿足,哭是嬰兒尋求幫助的一種必要信號。但是即使是新生嬰兒有時也必須讓他學會等待一會兒,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地告訴他開始的。當他聽到你的說話聲,他就會開始考慮下面將出現什麼。當幾個月的嬰兒聽到你的說話聲,他就會停止煩躁,以此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說話聲,並且是他得到滿足的一種前兆。因為語言聯繫著因果思維,所以它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
媽媽要記住:對一個嬰兒來說,忍耐意味著只能等待兩三分鐘。如果不及時地滿足他的需要,他的哭聲就會逐漸升級,同時他已經學到的所有關於忍耐的要求會被忘記得一乾二淨。如果你的反應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那你就是在教你的孩子相信他的需要會得到滿足。這就使他信任你,並鼓勵他下次能等待更長時間。
訓練1:“吃蘋果”的等待
對於1歲的孩子,當他提出想去樓下散步時,媽媽可以拿出一個蘋果說:“請等一下,等媽媽吃完半個蘋果再下去散步。”然後邀請孩子也吃一小片蘋果,同時對孩子親切地說話,說說即將下樓見到哪些小朋友或是小動物、小食品等感興趣的話題,會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樂趣。
對1歲半的孩子來說,當他想去動物園時,媽媽可以告訴他:“這兒有4個蘋果,我們每天吃一個,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媽媽就可以帶你去動物園了
這是利用視覺輔助,幫助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
訓練2:“聽歌曲”的等待
對於半歲的孩子,當他想媽媽抱的時候,媽媽不急著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著孩子,念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謠,然後伸手抱起他,讓他感受到短暫的等待中,***愛一直陪伴著自己。
對1歲左右的孩子,你可以對他說:“我們得在汽車裏聽完這盤磁帶裏所有的歌曲,然後才下車到姥姥家去。”
這是利用聽覺上的輔助,幫助孩子理解時間概念,並給他一種在規定時間內要求完成選擇,而不是發脾氣。
18個月—3歲
這時的孩子已經會用語言向你傾訴他的要求,但他還不大懂得通過許多能力來調整自己,而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急切願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東西,從而常常顯得毫不講理
孩子的大量需要是指向你的——你的照顧、情感和贊許等等。他不理解為什麼你在被召喚的瞬間,不馬上過來或立即聽從他的命令。
媽媽要記住:嬰兒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是這個年齡段發展的一個健康、正常的特點。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為他仍習慣於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訓練1:“寶貝,請你等一等”
當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時,微笑著對他說:“給媽媽念一首‘小蝸牛’的兒歌,你念完‘小蝸牛’,媽媽就過來了。”或“媽媽在喝咖啡,你給媽媽唱首歌,然後我們出去買牙刷。”
你也可以使用幫助孩子判斷時間推移的裝置,比如說指著漢堡造型的計時器告訴孩子:“看,等計時器的鈴響,媽媽就要開始給蛋糕點一枝蠟燭啦!”
你還可以用積木來教孩子計算天數,讓他學會等待。
訓練2:“媽媽,你好了沒有啊?”
和你3歲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換的遊戲。比如,由你來扮演沒有耐心的孩子,讓孩子來扮演爸爸或媽媽。然後,在“爸爸”或“媽媽”在為你做事時,誇張地模仿孩子平日不願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媽媽),你好了沒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吃!”讓孩子體會到模仿的幽默,並領悟到不願等待的滑稽。
你還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主題關於期望、忍耐和最終滿足的故事書。這些都可以逐步幫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變得有耐心
3—6歲
在學前期的幾年中,孩子智力和情緒的成熟提高了他理解和說出時間的能力,這是幫助他增加忍耐力的技能。而且,幼稚園有系統的活動和教師的期望,這些都使3-6歲的孩子能更好地忍受挫折和學會等待。一旦孩子成為某群體的一員,如學前班,他自己的需要無論多麼急迫,都不得不放在其他人需要的大背景中(如“倫倫正在洗澡,你能等他洗完澡嗎?”)。這就是說,忍耐力在發展,但它還沒有取得行為的一致性,因為它依賴於比3-6歲孩子所擁有的更多的自控。
媽媽要記住:即使你的孩子是在大家庭中長大,或是在日托環境中長大,他在新集體的規則和規章制度方面仍有可能遇到麻煩,而且他會為一直保持有耐性而感到壓抑。因為3-6歲的孩子為了適應與別人相處,得花很多時間控制他的個性,所以當你的孩子從幼稚園回家後,你應儘量讓他的主意和衝動自由發揮,而不要強求孩子像在幼稚園一樣處處“先人後己”。否則,太小的孩子過多壓抑自己的衝動,也會給性格帶來不良影響。
為了鼓勵忍耐力的發展,當你看到孩子有忍耐力的舉止時,應該給予讚揚。
訓練1:“紅燈停,綠燈行”
帶孩子穿行馬路時,教會他觀察前方的交通指示燈,告訴他“紅燈停,綠燈行”,這不僅僅是作為交通知識的瞭解、作為安全的必備,也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忍耐力的機會。孩子會親眼看到,當紅燈亮起時,同一方向的所有車輛和行人都必須停下來,等待綠燈亮起才通行。
這讓他漸漸瞭解,忍耐不僅僅是對他作出的個人要求,而且人人都有需要等待的時候。
訓練2:“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
和孩子面對面坐下或站著,然後一起叫口令:“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不許走路不許笑!”口令完畢,全部參與者無論本來是什麼姿勢,都必須立刻保持不動。如果有一人先忍不住說笑或有小動作,則這個人作為遊戲失敗者被懲罰。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天性閒不住,這會妨礙他集中注意力和學習所需要的忍耐力。“不許動”這類有趣的遊戲能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
訓練3:等待快樂的星期六
買一本大日曆(最好是數字又大又顯眼的那種)掛在牆上,位置不要太高,最好能讓孩子平視。教孩子數數字,教會他當日曆上出現紅色數字,就表示星期六到了,爸爸媽媽可以在家休息或是帶寶寶一起外出遊玩。鼓勵你的孩子用鮮豔顏色在日曆上做記號,把已過去的日子打叉劃掉,或者撕去昨天的日曆。
教孩子學會使用天、星期、月和四季的說法。
對於即將到來的重要日子,如生日、節日等,教會孩子通過看日曆學會期待與等待
6歲以上
6歲以上的孩子要開始上學了,不管所學的科目是閱讀、科技還是足球,忍耐力是學習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你應該繼續幫助孩子培養忍耐力,幫住他確立短期內集中注意力的目標,把新資訊分隔成小的組塊,這樣他就能掌握這些內容,並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學下去,直到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
*******************************************************************************
挫折,是讓孩子不怕挑戰的動力
文/陳可卉
重點提示:能夠愈挫愈勇的孩子,不但經常保持樂觀,還具有高度的自我價值,他們會為自己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並視挫折為可茁壯自己的養分。
朋友的兒子已經一歲多了,還不願意講話,朋友緊張地來找我討論,擔心她們家的孩子是否在語言學習方面,出現什麼障礙,透過仔細的詢問,可以從家人與孩子的互動情形發現:她是一個有求必應的媽媽,因為捨不得孩子哭泣,所以當孩子隨意用手一指,渴望的物品就會出現在孩子面前。而她的公公、婆婆也是同樣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上疼愛,一下子怕他餓了,一下子怕他著涼,將寶貝孫子伺奉得與皇帝一般。檢視一下孩子生活的環境,他似乎不需要講話,就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了,講話,對他來說是不用必備的能力。
事實上,前面筆者所提到的案例十分常見,因為現代家庭孩子普遍生得少,甚至整個大家族裡,只有一個小孩,導致所有的家人將全部的關注放在這個孩子身上,隨時滿足他的需求。雖然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對他的心靈成長當然有所幫助,然而,家人的過度寵溺將會導致孩子失去行為能力。當孩子完全不須動口與動手,就能獲得滿足,那麼他將會失去對於新事物的學習動機,沒有了學習動機與目的,孩子也無法自我提升,往後遭遇挫折時,只能依靠父母的協助來解決事情。
由於新世代的孩子普遍缺乏延後滿足的能力,使他們容易對紊亂又無法控制的真實世界感到挫折;快速便利的生活,也讓孩子喪失了等待美好事物的耐心,想要什麼就非要不可,也不願為了更加舒適便利的生活,而忍受短暫的不方便。其實孩子的受挫力低落,與少子化的趨勢有很大的關係。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成績考差了,家長怪老師題目出得太難;比賽輸了,家長怪比賽規則不清楚、評審不公平;孩子功課寫得慢,怪老師功課出太多等。
家長沒有教導孩子反省的能力,反而把責任怪到別人身上,養成他不負責任的個性,成為標準的草莓族。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別人的錯,缺乏自我檢討以及突破現狀的能力,甚至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知,在寵溺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未來將會發展出心靈脆弱、視挫折為毒藥的悲觀性格。
因此,父母從小就要教導孩子處理受挫的心靈,遇到問題必須尋求解決辦法,畢竟,任何人在成長路上都會遭遇挫折,若是爸媽一直幫孩子抵擋困難,未來他將會很容易出現放棄、沮喪的情緒,甚至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
假如家長希望培養出不怕挫折的孩子,應該在孩子成功時稱讚他的能力,在孩子失敗時鼓勵他再努力,並且把重點放在孩子是否達到自己訂下的目標,而非表現優劣。接下來,筆者告訴家長一個故事:
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從小開始,他就十分調皮搗蛋,到處惹事生非。由於他是獨生子的關係,父母在孩子犯錯之後,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威脅那些被欺負的人,鎮上的人也因為他們的有錢有勢,只能忍氣吞聲。
男孩長大了之後,仗著自己的身材高大,到處欺負善良百姓,成為一個無法無天、無惡不作的大壞蛋。某一天,他喝醉酒回家,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被父親唸了幾句,他不但不聽,還拿起客廳的大花瓶往父親的頭上砸下去,父親當場死亡。少了父親的經商,家裡的收入頓時銳減,只能靠著積蓄過日子,但是男孩依舊揮霍無度,把家裡的積蓄逐漸花光,甚至還不斷跟母親要錢,但因家庭收入大不如前,母親沒有多餘的錢給他,拿不到錢的男孩為此把母親痛打一頓。母親最後逃離家門,淪為市集的乞丐,而男孩,終究因為作奸犯科,被官府抓去坐牢。
前面提到的故事,相信各位父母應該耳熟能詳,如果從小開始,能夠好好教育男孩,讓他明白是非對錯,並且採取賞罰分明的教養方式,長大之後,他也不會變得如此大逆不道,不但殺了自己的父親,還讓母親淪為市井乞丐。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教出具備「高挫折忍受力」的孩子?其實方法並不難,一切都要看身為家長的你,能不能確實執行罷了。不論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何種個性的人,請先讓自己成為孩子心中的榜樣,再按照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與啟發。
親子加油站:讓孩子了解原來難過的感受叫做挫折,並且讓他知道人類在面對挫折都會有同樣的感受。
本文出自《挫折,是讓孩子勇敢的維他命》活泉書坊
資料來源http://www.wo-men.com.tw/article.aspx?cid=63&id=3917
**********************************************************************
5歲的小奕,最喜歡和爸爸下象棋,但畢竟年紀小,棋藝不如大人,雖然爸爸偶而也會「放水」,可是小奕經常一輸棋,就嚎啕大哭,讓爸爸十分苦惱「這孩子怎麼這麼輸不起呢?」
兒童發展理論:先天氣質差異→模仿父母處事態度→培養挫折忍受力
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唯恐稍有疏失,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常有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
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唯恐稍有疏失,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常有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2.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在機評中長大的孩子,苛於責人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過分自責
在容忍中長大的孩子,知曉忍讓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
在激賞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在贊可中長大的孩子,能夠自愛 在安全感中長大的孩子,對人信賴
在接納與友愛中長大的孩子,知道如何愛人
《前言》
如果一個孩子,想得到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他就自以為是天下的主人,而當你在後來不得不拒絕給他某種東西的時候,他就會把這種拒絕當作是一種反叛……當他踏入社會後,就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在反抗他,這無疑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敗。
想想:你真的給他最好的環境了嗎?
根據「永續經營」的觀念,最好的教養並不是短時間的榮華,而是讓孩子能經得起風雨,扛得起責任,清楚目標在哪裡,腳踏實地的生活著,這些孩子往往都是最後跑到終點的人。親愛的父母:愛他(她)的同時,你還需要給他(她)「挫折教育」!!什麼是「挫折教育」?這本書封面已經畫出了它的意義:孩子準備就緒,信心滿滿,蓄勢待發;媽媽雖然不捨,但也放手讓他自己走,爸爸則是一副 " 不愧是我的孩子,「去吧!男子漢!」 "的樣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屬於任何人,即便是生下他們的父母, "大人和小孩地位是平等的,只不過我們歷練的比他們多而已" ,根據這樣的態度為出發點,「挫折教育」不是殘酷、不平等的打罵教育,也不是短暫如遊戲般的「暑期挑戰營」,而是生活中給予適量、優質的挑戰,鼓勵孩子客觀的分析,勇敢的面對,環境中的各種挑戰,因為這樣平日的努力,在家庭外的世界,爸媽總是能放心的讓孩子走出去,這就是它的價值!
這本書文句通順,平易近人,用了很多正面及反面的實例,讓讀者不覺得作者在說教而越讀越想睡,而且作者在書中不時提供許多切實可用的原則、方法及小技巧(尤其在最後一章),實在是一本值得每位父母一翻再翻的實用工具書。
********************************************************************************
愛的另一章 孩子的挫折教育
付晶晶 / 編著
發行者 婦女與生活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過分自責
在容忍中長大的孩子,知曉忍讓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
在激賞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在贊可中長大的孩子,能夠自愛 在安全感中長大的孩子,對人信賴
在接納與友愛中長大的孩子,知道如何愛人
《前言》
如果一個孩子,想得到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他就自以為是天下的主人,而當你在後來不得不拒絕給他某種東西的時候,他就會把這種拒絕當作是一種反叛……當他踏入社會後,就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在反抗他,這無疑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敗。
------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盧梭
如果你的孩子現在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在讚嘆和順境中長大,那麼,他很可能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會經不起挫折,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而深感痛苦。
孩子真正的幸福來源是克服眼前困難、在心理上戰勝自我的巨大勝利以及由此帶來的自豪和成就感!而父母的責任之一就是訓練孩子們如何靠自己的勇氣去面對生活,戰勝困難,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
所以,本書想闡明一個主張------父母們有必要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又叫「磨難教育」,是指家長或教師設計一些情境,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擺脫困境,經受鍛鍊,以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加強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
本書列舉了許多典型案例及切實可行的方法,透過深入淺出的討論和剖析,不僅讓家長,也讓孩子對挫折教育有生動而全面的了解,指導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忍受挫折的能力,從而勇敢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親愛的父母們,如果真的想讓你的孩子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就請翻開本書吧!
《本書架構》
第一章 給孩子真正的幸福
孩子的生活道路還很漫長,做父母的都希望他們能有幸福健康的生活。可是,我們常常看到,由於教育方法不正確,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孩子真正的幸福來源是克服眼前困難、在心理上戰勝自我的巨大勝利以及由此帶來的自豪和成就感!而父母的責任之一就是訓練孩子們如何靠自己的勇氣去面對生活,戰勝困難,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
所以,本書想闡明一個主張------父母們有必要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又叫「磨難教育」,是指家長或教師設計一些情境,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擺脫困境,經受鍛鍊,以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加強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
本書列舉了許多典型案例及切實可行的方法,透過深入淺出的討論和剖析,不僅讓家長,也讓孩子對挫折教育有生動而全面的了解,指導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忍受挫折的能力,從而勇敢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親愛的父母們,如果真的想讓你的孩子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就請翻開本書吧!
《本書架構》
第一章 給孩子真正的幸福
孩子的生活道路還很漫長,做父母的都希望他們能有幸福健康的生活。可是,我們常常看到,由於教育方法不正確,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美國人的家庭教育》
第二章 以愛的名義傷害
溺愛是一劑慢性毒藥,它毀滅般的毒性,將會在孩子的人生路途中顯露無遺。到那個時候,父母將怎樣面對自己種下的惡果?父母還能幫助孩子重建人生嗎?請冷靜地思考一下吧。
第一節 一劑慢性毒藥
第二節 真的錯了嗎?
第三節 讓孩子擁有完整的愛
第四節 你真正了解孩子嗎?
第三章 挫折與幸福同在
孩子在挫折教育中獲得的體驗,通常是痛苦、失敗或者無助的,從中,孩子可以體會到一種與「幸福」相反的情感,可以認識到人生真實的另一面。在此基礎上,父母再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自身的不足,讓孩子明白:身上的不足愈少,今後得到的就會愈多,以此來修正孩子的心態。
第一節 無處不在的挫折
第二節 荊棘谷的花朵
第三節 不等號的陷阱
第四節 耐挫為成功之道
第五節 通者的勳章
第四章 開啟通往荊棘谷的大門
對父母而言,不是只有給予才是愛,教會孩子生活更是愛。父母在孩子獨立走入社會之前,要給他們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課:如何面對挫折。讓孩子在挫折中,收穫勇敢、堅強、智慧和喜悅,讓挫折變成孩子進取的動力,而不是阻止孩子前進的障礙。
在現實生活中,指出孩子的錯誤、對孩子實施懲罰、讓他們知道飢餓的滋味、讓他們試著勞動的艱辛……這些措施都是挫折教育中常出現的幾種方式,父母可以靈活加以運用。
第一節 告訴你,你錯了
第二節 用代價彌補錯誤
第三節 世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
第四節 讓孩子體會飢餓的感覺
第五節 一張床的誘惑
第五章 海市蜃樓的幻象
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容易把他們培養成驕橫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不恰當的挫折教育又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深層的隱患。由於某些父母認識到溺愛孩子將有礙孩子的成長,從而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嚴加管教,對他們實施「挫折教育」。但是,由於父母們不了解正確的挫折教育方法,往往做過了頭,使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傷害,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
第一節 針尖對麥芒的鋒利
第二節 過猶不及的錯誤
第三節 鼓勵是一劑靈丹妙藥
第四節 智者的保護
第六章 每一個孩子都是英雄
附 錄------爸爸媽媽看過來
在少子化的時代裡,每個孩子都是寶,甚至是世界的中心。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某些家族裡孩子擁有的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愛與資源,而是一整個家族作後盾,因為他可能是家族裡唯一的後代。這些孩子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路順遂,爸媽說:「你只要把書讀好,其他什麼事都不用管,也不需要想。」漸漸的,孩子真的忘了自己想做什麼、要的是什麼,無法獨立生活,毫無挫折忍受度及問題解決能力,遇到困難只會哭著回家找爸媽出氣。爸媽還一頭霧水,覺得:明明給了你最好的環境了呀!溺愛是一劑慢性毒藥,它毀滅般的毒性,將會在孩子的人生路途中顯露無遺。到那個時候,父母將怎樣面對自己種下的惡果?父母還能幫助孩子重建人生嗎?請冷靜地思考一下吧。
第一節 一劑慢性毒藥
第二節 真的錯了嗎?
第三節 讓孩子擁有完整的愛
第四節 你真正了解孩子嗎?
第三章 挫折與幸福同在
孩子在挫折教育中獲得的體驗,通常是痛苦、失敗或者無助的,從中,孩子可以體會到一種與「幸福」相反的情感,可以認識到人生真實的另一面。在此基礎上,父母再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自身的不足,讓孩子明白:身上的不足愈少,今後得到的就會愈多,以此來修正孩子的心態。
第一節 無處不在的挫折
第二節 荊棘谷的花朵
第三節 不等號的陷阱
第四節 耐挫為成功之道
第五節 通者的勳章
第四章 開啟通往荊棘谷的大門
對父母而言,不是只有給予才是愛,教會孩子生活更是愛。父母在孩子獨立走入社會之前,要給他們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課:如何面對挫折。讓孩子在挫折中,收穫勇敢、堅強、智慧和喜悅,讓挫折變成孩子進取的動力,而不是阻止孩子前進的障礙。
在現實生活中,指出孩子的錯誤、對孩子實施懲罰、讓他們知道飢餓的滋味、讓他們試著勞動的艱辛……這些措施都是挫折教育中常出現的幾種方式,父母可以靈活加以運用。
第一節 告訴你,你錯了
第二節 用代價彌補錯誤
第三節 世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
第四節 讓孩子體會飢餓的感覺
第五節 一張床的誘惑
第五章 海市蜃樓的幻象
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容易把他們培養成驕橫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不恰當的挫折教育又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深層的隱患。由於某些父母認識到溺愛孩子將有礙孩子的成長,從而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嚴加管教,對他們實施「挫折教育」。但是,由於父母們不了解正確的挫折教育方法,往往做過了頭,使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傷害,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
第一節 針尖對麥芒的鋒利
第二節 過猶不及的錯誤
第三節 鼓勵是一劑靈丹妙藥
第四節 智者的保護
第六章 每一個孩子都是英雄
附 錄------爸爸媽媽看過來
想想:你真的給他最好的環境了嗎?
根據「永續經營」的觀念,最好的教養並不是短時間的榮華,而是讓孩子能經得起風雨,扛得起責任,清楚目標在哪裡,腳踏實地的生活著,這些孩子往往都是最後跑到終點的人。親愛的父母:愛他(她)的同時,你還需要給他(她)「挫折教育」!!什麼是「挫折教育」?這本書封面已經畫出了它的意義:孩子準備就緒,信心滿滿,蓄勢待發;媽媽雖然不捨,但也放手讓他自己走,爸爸則是一副 " 不愧是我的孩子,「去吧!男子漢!」 "的樣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屬於任何人,即便是生下他們的父母, "大人和小孩地位是平等的,只不過我們歷練的比他們多而已" ,根據這樣的態度為出發點,「挫折教育」不是殘酷、不平等的打罵教育,也不是短暫如遊戲般的「暑期挑戰營」,而是生活中給予適量、優質的挑戰,鼓勵孩子客觀的分析,勇敢的面對,環境中的各種挑戰,因為這樣平日的努力,在家庭外的世界,爸媽總是能放心的讓孩子走出去,這就是它的價值!
這本書文句通順,平易近人,用了很多正面及反面的實例,讓讀者不覺得作者在說教而越讀越想睡,而且作者在書中不時提供許多切實可用的原則、方法及小技巧(尤其在最後一章),實在是一本值得每位父母一翻再翻的實用工具書。
石牌實和聯合診所 職能治療組長 李春輝 20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