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孩子語言能力差 會影響學習效率?

【內容摘自《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作者王宏哲,方智出版】 臨床實例
一對年輕父母帶著孩子來找我評估,想要了解孩子的語言問題。他們覺得孩子已經兩歲半了,卻還是聽不懂很多對話,就連「去鞋櫃拿鞋穿,準備出門」都無法理解。托兒所老師也發現同班的孩子都可以在聽到指令後就動手去試或順利完成,但他們的孩子卻不行。

我跟這對父母解釋這是聽覺理解的障礙,也是認知障礙的一種,必須進一步接受感覺統合聽覺訓練與語言療育課程,才不會影響孩子將來日常生活發展與學習。
 
錯誤觀念
‧長期使用寶寶語言與孩子對話
使用寶寶語言跟孩子溝通固然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但父母的教養溝通語言應該逐漸複雜才對,例如一歲前說:「球球呢?」一歲半前說:「球球給爸爸。」一歲半後則要說:「把球拿給爸爸。」這樣才能循序漸進的增加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平常如果過度保護孩子,把餐具、玩具、衣物、鞋襪等都安排妥當,而不引導孩子主動執行,會導致孩子的聽覺理解能力不佳。

‧講話太快,不等孩子回應
父母或主要教養者講話過快,不給孩子回應的機會,也容易讓孩子的語言溝通產生問題。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嬰幼兒語言學習上,家長不能只關心口語表達的發展速度,對成人指導語的執行程度也是智力發展的關鍵之一,例如:「眼睛在哪裡?」「嘴巴在哪裡?」「我的頭髮在哪裡?」等。

科學育兒新觀念
‧適當的情境教學
父母可以利用自然的情境機會教學,像是描述日常生活中正在進行的動作給孩子聽,例如:「你看,媽媽正在用果汁機打果汁給你喝。」以促進孩子快速的連結與理解;或是要求孩子拿東西、做動作,增加聽懂的語彙、指令與短句。

‧練習指認物品與提問
教導孩子練習指認物品或圖片,如物品的名稱、功能、地點、動作、食物、身體部位、交通工具等,從實物照片到圖片,逐步練習。利用提問幫助孩子理解疑問句,如「這是什麼?」「做什麼用?」「他在做什麼?」「去哪裡?」「誰在⋯⋯?」「誰的?」「哪一個?」「什麼時候?」「為什麼?」等。

‧以豐富的肢體語言輔助
遇到與概念有關的表達學習,如大小、長短、顏色、高矮等,可以邊聽邊動手操作,以增加訓練成效。多唸適合的故事書給孩子聽,然後問問題,讓他指出你要找的重點,也能增進孩子理解抽象語彙、複雜語法、語句的能力。

至於面對語言理解力較差的孩子,臨床復健醫學對父母的教養方式,有以下四項建議:
1. 放慢速度
2. 停頓
3. 強調關鍵字
4. 有更豐富的手勢與表情


Power By udn.com






******************************************************************************

學說話的過程
語言的學習,是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三者之間的綜合,人類之所以有文化、文明的發展傳承,完善的語言表達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說話及語言能力的表達不良時也是未來學習及入社會之後的重大障礙。

發聲及學習說話的過程
語言的形成過程是由發聲音、反覆學習、及有意義的表達運用逐步而形成。

小寶寶在剛出生以後,很快就可以咦咦啊啊的發出一些沒有特殊意義的聲音,但是很快的在一、兩週內就可以用動作、表情及哭聲的聲調來表達簡單的意思:當他需要媽媽抱抱的時候,他會用撒嬌式、沒有淚水的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當他肚子餓的時候他的哭聲可以變成急切而尖銳。
哭聲雖不是語言,但也是用聲音表達意思的開始。

到第二月個多大的時候寶寶開始能夠靜下來聽別人對他講話,有時候還會對著講話的人笑。

第三個月大時會開始找講話聲音的來源。

第四至六個月(牙牙學語)
開始能夠分辨出那是高興或憤怒生氣的語調。
這時候也開始像鸚鵡一樣重覆一些相同的聲音,但是他並不能自已發音表達,所能發出的音大多也是由嘴唇的唇音開始(大多是b、p、m之類的音)。這時父母可以反覆用重覆兩個字的詞語,與他溝通,啟發他各種反應。
在理解力方面:寶寶雖不會講,但是他已經可以相當了解大人講話的意思,父母也可以用簡單的言語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使他能夠學習一些有意義的事物。
除了表達意時的基本唇音之外,寶寶自己在玩的時候,也逐漸能用伊伊丫丫像唱歌一樣的連續聲音表達自己的歡愉。

七至八個月時:慢慢了解這些聲音的含意,像是爸爸、媽媽、花花、車車…等,也能夠回應別人叫他的名字,對於不同字的次序變化所代表的含意能夠理解,像是「寶寶來」、「狗狗叫」。
 

九至十個月大時(開始說話)
通常可以發出表達意義的簡單聲音,也就是一般所謂說話的開始,也逐漸可以正確的模仿聲調的變化,例如叫爸爸、媽媽、狗狗等,這種真正有意義說話的出現也是因人而異,有的時候會遲至一歲半、兩歲才開始出現,如果聽力、智力本身的發展沒有問題,開始說話的早睌對寶寶的影響不大。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說的話就愈多,大約一歲半左右可以說兩個不同的字像是我要、給我、進來等等。
不能說話,怎麼辦

如果不能夠以正常的過程學習說話,則有以下幾種情形需要考慮

一、聽力方面的問題:
此點會在寶寶的聽力一文中多加敘述,基本上聽力受損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家長時常在早期沒有仔細觀察及早發現,使寶寶錯失了許多早期學習說話的機會,十分可惜。
現今已經有更進步而且方便檢測聽力的儀器,家長應提早警覺,在有懷疑時及早確定問題所在。

二、智力問題(包括自閉症):
智障者本身學習講話的能力就會不足,應及早加入政府各項「早期療育」的訓練計劃中,目前各級公立醫院及醫學中心均有這一類小朋友的篩檢及治療計劃,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有不同的表格,若不能達到該年齡的表格中所列的各項標準時,醫師就會提出進一步確定及治療的建議。
目前以台北市做的最好,小朋友由出生到入學之前有十二次不同年齡的篩檢機會

三、學習機會或是環境問題:
其實這是最常見的問題,尤其常見於在台灣的社會中,由媬姆、托嬰中心、或老式祖父母照顧的小寶寶,這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照顧寶寶的人並沒有耐心陪這些寶寶,也很少有機會對寶寶講話;或是對寶寶講話的人根本不懂得應該逐字的反覆慢慢教的道理,每次對寶寶講話的時候就像對大人講話一樣,說一連串的句子。小寶寶可能可以意會,但是就是學不及。

所以在門診的時候,有時會看到一些一歲多的小朋友,其表情、動作的反應都很正常,也找不出任何疾病,只有說話的能力很差,原因就是出在此。

這一類小朋友的父母最常見的是職業婦女,我們大多會請父母們盡量下班後把寶寶接回家,多教教他,多陪陪他,讓寶寶有多學習的機會。或請父母為寶寶另外換一個學識及愛心都較好的媬姆。

時常在父母也注意到這種問題並加以改進後,寶寶的語言能力很快的就能追上正常。
舌繫帶是不會講話的原因嗎 ?

大多數的舌繫帶長度是不會影響到發音與說話,如果舌頭伸出時舌尖處不出現凹陷現象,舌頭的長度應該是夠的。
不同地區的語言發音方式,會影響到口、舌、鼻各方面發音的協調方式,因此會造成一部份音標的發音困難,例如山東人及日本人在講英文的時候,其特有的腔調是很難完全校正的,並不是真正的發音上的困難。
在國內、一般而言、大約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百分之十到廿的小朋友在發彳的音時出現困難;到了三年級時發音困難的己經低於百分之五,到了六年級就找不到發音困難的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283&prev=291&next=282&l=f&f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