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一生下來,除了嗷嗷待哺外,什麼都不會?錯了,近來腦科學和發展心理學不斷推翻「初生兒是一張白紙」的理論,證明:看似柔弱無助的小人兒,不但能思考、推理、認知和學習,還可辨認外在刺激的細微差異,儼然是個小小科學家!
然而,大人免不了要問:那小小腦袋究竟知道些什麼?又是怎麼辦到的?
為了適應眼前的環境,嬰兒有如海綿般內化學習,努力建構一套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概念。後天的探索固然重要,但更具意義的是,嬰兒身懷了許多與生俱來的「絕技」,連大人都不禁嘖嘖稱奇。這些絕技包括:
1. 剛出生就會模仿大人的表情
嬰兒天生愛學樣,甫出生的小寶寶竟能模仿大人吐舌頭、動眉毛,這需要視覺和肌肉運動彼此的準確配合!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是啟動語言和身體發展的第一步。嬰兒透過大腦鏡像神經元的本能反應,不斷進行模仿觀察,也加速了和他人的溝通互動。
2. 剛出生就能一眼認出母親
嬰兒具有超乎常人的觀察力。初生兒即便視力只有○.○二,卻能在出生幾小時內,從眾多女性當中,迅速辨認出母親的臉。英國雪菲爾大學一項實驗更發現,六個月大的嬰兒,可輕易察覺不同猿猴的細微五官差異,這連大人也辦不到!不過,當嬰兒九個月後,這種驚人辨識力將逐漸減退。
3. 寶寶用嘴巴判斷形狀
嘴巴是嬰兒最靈敏的觸覺感官。由於嬰兒控制手部動作的神經迴路尚未發達,早期學習多是透過嘴巴的觸覺經驗,展開對周遭事物的探察。
在 著名的奶嘴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一個月大的寶寶吸吮安撫奶嘴,一種是表面光滑,一種表面有小顆粒,寶寶看不到奶嘴形狀,只能憑嘴巴去感覺。之後,研究人員拿 出兩種奶嘴供寶寶分辨,嬰兒會對剛吸吮過的那款奶嘴看得比較久。顯然,寶寶可藉由奶嘴在口中的觸覺感受,判斷出物體的外形樣貌。4. 五個月大就有加減概念
研究發現,五個月大的嬰兒已有數字加減的概念,也會意識到數量的改變。其中一項實驗是,嬰 兒看著一隻玩偶被放到屏幕後方,接著實驗人員拿出另一隻玩偶,同樣放到屏幕後方。如果屏幕拉開,玩偶數目並非預期中的兩隻時,嬰兒會面露狐疑表情,盯著數 量不符的玩偶猛看。另一個玩偶掉落地面的實驗,也得到類似的結果:如果「咚」的掉落聲,和實際掉落的玩偶數量不符時,嬰兒也會納悶的看著玩偶,這種數字的 敏感度,可說是日後數學理解力的基礎。
5. 寶寶出生就有同理心
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霍夫曼指出,嬰兒一出生 就具同理能力。當嬰兒聽到別的寶寶哭泣的錄音聲,就會跟著哭起來;反觀,如果播放的是自己的哭泣聲時,嬰兒多半不會有所反應。此外,七個月大的嬰兒,就可 辨認人類聲音中的情緒起伏,既能感知周遭人的快樂或悲傷的情緒,也易受到他人情緒的感染。一旦對方面露悲傷表情,嬰兒也會出現撇嘴等表情;如果見到對方開 心,也會不禁咧嘴而笑。有趣的是,一歲多嬰兒還能主動運用同理心解決問題,例如:主動伸出手,安慰身旁哭泣的同伴。
6. 剛出生就能區分母語和外語
如果沒聽見聲音,你能分辨對方跟你說的話是母語還是外語嗎?也許你現在做不到,但當你六個月大的時候卻辦得到!寶寶對語言的音素極為敏感,生來就有分辨音素的能力,可區分母語和外語的不同。例如,多數日本人都無法分辨R和L在音素上的差異,但是日本嬰兒卻可以!
研 究也發現,六個月的寶寶光憑天生的讀唇能力,就可準確把說話者的發音嘴形和實際聲音做配對:當聽到「啊」聲,寶寶會看著張大嘴巴的那張臉;聽到「咿」聲, 則轉頭看著嘴角拉成一直線的臉孔。不過,當嬰兒九個月大時,大腦語言功能開始專精化,對母語的敏感度漸增,全面的音素敏銳度也就逐漸喪失。
7. 三個月大就會推理
未 滿四個月的嬰兒已是個小小推理家,不但能理解因果關係,也熟悉慣性法則。實驗發現,當嬰兒看到積木違反重力原則,懸在半空中,會面露驚訝表情,也看得比較 久。反之,當積木被放置在地上,嬰兒則一點也不感意外。此外,三個月大的寶寶也明白自己具有影響事物的力量:如果將緞帶一端綁在寶寶的腿上,緞帶另一端綁 上汽球,寶寶很快就學會:只要他一蹬腿,汽球也跟著飄動。一週後,當他再見到同一顆汽球,就會立即蹬腿,企圖啟動「因果律」。到了九個月大,嬰兒更能根據 過去玩過的物品外形,將周遭事物進行分類和歸納,以觸類旁通的方式認知這個世界。
8. 寶寶看得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魯姆指出,區分善惡似乎是嬰兒與生俱來的驚異本能。實驗發現,寶寶六個月大時,還無法用言語表達自我,卻能做出「喜善厭惡」的反應。
文/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寶的腦關鍵問答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kelly3821589/article?mid=966&prev=1007&next=965&l=f&fid=14